Ⅰ 彼得大帝改革內容以及影響
一、內容:
1、改革軍事,加強國防,奪取出海口。
2、改革和健全國家行政機構。
3、實行宗教改革,加強皇權。
4、改革和發展文化教育事業。
5、興辦近代工業,改變俄國經濟落後面貌。
6、扶植商業,發展貿易,提高商人地位。
二、影響:
(1)對俄國影響
1、國力壯大,躋身歐洲強國行列。通過俄國與瑞典的兩次戰爭結果的比較,可清楚認識到,俄國通過彼得一世的改革,整體實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歐洲的影響力也得到了增強。
2、保留封建農奴制,走上擴張道路。彼得一世的改革是在加強農奴制基礎上實行的,俄國的經濟基礎沒有改變,這決定了俄國仍然是一個落後的封建農奴制國家。
(2)對世界的影響
1、對當時一些落後的封建國家有借鑒作用。
2、由於彼得一世鼓勵發展工商業和對外貿易,所以對於當時的一些發達國來說,俄國是一個充足的原料產地、加工工場和勞動力市場。
(1)彼得大帝改革及其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背景:
18世紀初期的彼得一世改革是當時俄國社會提出的要求。也是俄國歷史本身發展的必然產物。眾所周知,彼得一世即位以前,俄國無論在政治、經濟或文化教育方面。
都遠遠落後於西歐一些國家。17世紀末,在尼德蘭和英國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已經確立,而在俄國依然是落後的封建農奴制生產關系,貴族地主是支配一切的統治階級。
列寧對這個封建農奴制國家作了如下的評述:「地主為了確立自己的統治為了保持自己的權力,需要有一種機構來使大多數人受他們支配,服從他們的一定的法規。
這些法規基本上是為了一個目的——維護地主統治農奴制農民的權力。」俄國1649年法典反映了封建農奴制社會進一步的發展。這表現在服役封地和世襲領地趨於合流。
形成了統一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各種隸屬關系不同的農民(國有農民、宮廷農民、私有主農民)和其他壓在社會最低層的勞動人民都成為封建主剝削的對象。
農奴和奴僕互相接近而融合為一體;沙皇的專制權力,進一步加強,等級代表君主制正在向絕對君主制過渡。當時,俄國經濟發展水平十分低下。
由於統治階級上層的內訌和戰亂頻仍,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農民因飢荒、破產和貧困而四處逃亡,出現了大量土地荒蕪的現象。直至17世紀末,農業生產仍未得到完全恢復。
農民的耕地仍比過去減少20—25%。 為了確保足夠的勞動力,地主、貴族則採用超經濟強制手段,推行最原始的封建剝削方法,即野蠻的搖役制,把農民強制束縛在土地上。
農民因而喪失了人身自由,淪為農奴。在這種封建農奴制的殘酷壓迫下,廣大農民過著極其悲慘的生活。17世紀俄國雖然出現了工場手工業,但還很微弱,大量使用農奴勞動。
商品經濟還處在自然經濟的從屬地位,主要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後來,雖然出現了某些資本主義的微弱因素,卻一直受到還在發展著的農奴制的嚴重壓抑。
與封建農奴制生產關系相聯系的俄國政治機構也存在著諸多弊端。17世紀的衙門制度,反映了俄羅斯統一國家中央政權機關仍不健全:行政、財政、司法的許可權不分。
分工不明確;財政制度紊亂;缺乏統一的監督;機構過於龐大。到17世紀末,衙門制度的流弊已非常嚴重。辦事效率極低,因循拖延之風泛濫,貪贓枉法、行賄受賄事件層出不窮。
俄國軍事制度也存在著不少弊端。舊時的貴族軍隊,因平時經營地產、臨打仗時行動遲緩,紀律松馳,已漸漸失去它的軍事意義。新成立的射擊軍,因主要由手工業者和商人組成。
他們不僅當兵,平時還從事手工業和買賣,加上訓練和裝備都很落後,作戰能力很低,也不能適應國家對內政策和對外戰爭的需要。
俄國的文化教育也十分落後,宗教思想在一切思想文化領域占絕對統治地位。居民中識字的人很少,社會上出現的書籍都是手抄本,錯誤連篇,價錢昂貴。
行銷的也都是一些宣揚宗教的作品。民間盛行信奉鬼神,迷信妖術,普遍保留著極其愚昧落後的風俗。雖然開辦了一些學校,但都是宗教性的,教會對非宗教的知識傳播採取敵視態度。
據統計,到17世紀下半期,象在莫斯科這樣的大城市,居民中識字的人數也僅占總人數的23.6%。甚至還有一些達官顯貴仍目不識丁。
特別在婦女中識字的人更少,就連在著名的斯特羅甘諾夫家族中,所有的婦女幾乎全是文盲。這種落後狀況,嚴重地阻礙著俄國社會的發展。
統治階級中的有識之士,也看出這種落後狀態對俄國的嚴重危害,也曾有人試圖進行改革,但未能大膽果斷地進行,因而成效甚微。
彼得一世執政後,憑借其至高無上的政治權力,毅然決然地拋棄俄國自大守舊的傳統,親自率團出國考察,學習西歐,實行了自上而下的、大膽果斷的全面改革。
Ⅱ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彼得大帝)
俄羅斯是以莫斯科大公國為基礎建立的,在建國之初是個內陸國,經濟落後專.當時正是西方地理大發現和屬之後的工業革命時期,許多國家以航海興國,取得霸權.彼得大帝即位後為振興俄國,一直有個通往溫水海洋的夢想,為此一直向東(太平洋方向----與中國.日本),向西(波羅的海方向----與英法),向南(黑海 地中海----與土耳其)擴張交戰,以取得不凍港.彼得大帝及後來者的努力造就了沙俄 蘇聯 現在的俄羅斯廣袤的領土,也給人留下一種 俄羅斯是個貪婪和侵略性國家 的感覺
Ⅲ 彼得大帝對俄國歷史發展有什麼樣的影響
彼得大帝,是俄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沙皇、軍事家、統帥、謀略家。他在位期間,多次發動對外戰爭,佔領大片土地和奪取南北方的出海口。他多謀善斷,在戰爭實踐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把俄國軍事學術提高到新的階段,成為俄國軍事學派的奠基人。他還注重學習西方先進國家的經驗,在軍事、經濟、政治等方面大膽改革,對俄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Ⅳ 彼得大帝改革的內容
彼得改革的內容十分廣泛,其具體改革措施可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改革軍事,加強國防,奪取出海口。彼得一世的改革活動,主要是在北方戰爭期間(1700—1721)進行的,這就決定了彼得的許多改革措施是圍繞著軍事改革而展開的。所以,馬克思認為彼得的「全部事業都是以征服波羅的海沿岸為轉移」 。為了擊敗堪稱歐洲強國的瑞典,奪取出海口,早在北方戰爭前夕,彼得就著手改組軍隊。1700年彼得下令廢除射擊軍,實行義務兵役制,規定各階層不分貴賤,服兵役一律平等。彼得在位期間,先後徵兵53次,約有284.000人被強征入伍。為了提高軍隊幹部的技術和指揮能力,彼得把大批貴族青年派往意、法、英、荷等國去學習軍事,並以重金聘請外國人在俄國軍隊中擔任要職。1721年,在俄國著名將領中,有14名是外籍人 。同時,在國內還開辦了各種軍事學校、技術學校和訓練班,大力培養軍事人才。
為了加強軍隊的組織性和戰鬥力,彼得一世親自主持制訂重要的軍事條令和章程。1716年頒布了著名的《軍事法規》。它總結了北方戰爭的經驗,包含了隊列和戰術訓練的基本原理,確定了軍隊的編制和組織原則。1720—1722年,又陸續頒布了《海軍章程》,對海上艦隊的編制、戰船的等級、海軍官員相互之間的關系及他們的權利和義務都作了明確規定。
彼得在領導海軍建設的同時,並注意對陸軍的集中統一領導。他根據北方戰爭的形勢發展,幾次調整統帥機構。1720年,成立了以緬什科夫為院長的「陸軍院」,加強對陸軍的領導。同時注重興建各類兵工廠,生產新式火炮,修築國防要塞和海軍基地。
第二、改革和健全國家行政機構。地方行政機構的改革,早就引起彼得一世的注意。為了滿足城市商人和手工業者的願望,彼得於1699年下令,在莫斯科成立市政院(不久改為市政廳)。在其他城市建立地方自治署。1720年在新都彼得堡建立了市政總局,在其他城市成立了市政局。根據市政總局的規程,城市居民分為「正規」公民和「非正規」公民兩大類。
為了鞏固地方政權機構,1708年12月8日彼得下令,把全國分成8個省,1714年又增設3個省。各省設總督1人,擁有行政和軍事大權。同時,各省還成立了參議會,其成員從地方貴族中選任。1719年,在保留省的建制的同時,將全國劃分為50個州,每個州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機構。
對於國家中央行政機構的改革,彼得一世予以特別的重視。1711年2月22日,彼得下令建立參政院,取代原來的貴族杜馬。新建立的參政院由9名參政員組成。參政院擁有很大權力,從國家中央機構到地方行政系統,從財政預算、貢賦徵收到陸海軍的編制,都屬於參政院管轄范圍。
參政院成立後,1718—1721年間又相繼建立起11個院(分管陸軍、海軍、外交、稅務、開支、礦務、手工業、商務、監察、領地、司法),以取代舊衙門機構。每個院由10名重要成員組成。重要問題不是由個人決定,而是採取投票的辦法解決。
隨著國家機構改革的完成,為了提高國家機構的工作效能,彼得一世政府於1722年1月24日,頒布了「官秩表」的法令。官秩表把全部文武官員分成14個等級:在文職方面,從14等文官到1等文官;在武職方面,從准尉和炮長直至大將、元帥。這是一種新的官員選拔制度,有利於刺激文武官員的上進心和積極性。在此法令頒布之前,彼得一世還頒布了「一子繼承法」,其目的除擴大國庫收入外,還旨在保證文武官員的來源。
第三,實行宗教改革,加強皇權。彼得一世不僅在軍事、行政方面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而且不顧教會勢力的反對,大膽地進行宗教改革。1701年彼得一世政府下令將部分教會財產收歸國有,主張由世俗官員來管理修道院的領地。彼得一世不僅限制教會經濟實力的膨脹,而且還限制教會的權力;把教會完全置於國家的管轄之下,使教會成為國家機器的一部分。1721年頒布了關於宗教事務管理條例,廢除了總主教的職銜。政府根據管理世俗事務的委員會的形式,建立了管理教會的宗教委員會,以此取代總主教的權力。這個宗教委員會後來改名為宗教事務管理總局,總局長一職,從非宗教人士中挑選。宗教事務管理總局的局長及局內其他高級官員,象世俗官員一樣,由沙皇政府任命。於是,沙皇被稱為東正教的「最高牧首」。
第四、改革和發展文化教育事業。為了改變俄國文化教育的落後面貌,彼得一世指定各級政府直接管理教育,建立各種類型的學校,全俄各縣普遍建立小學,對貴族子弟實行強化教育,派遣留學生到西歐各國學習。同時,彼得政府還通過各種途徑,把西歐近代科學著作翻譯介紹到俄國來。
第五、興辦近代工業,改變俄國經濟落後面貌。在改革期間,彼得一世非常注意扶植工場手工業的發展,「在國內發展礦業和創辦有如外國通常開設的那些工廠企業」。為此,彼得一世以引進西歐先進技術力量為指導,對全國地下資源、鐵礦、銅礦、銀礦和煤炭等進行勘察和開采。在鞏固和擴大原有的場礦企業,把國家創辦的一些手工工場轉讓給私人經營的同時,政府又以提供勞力和貸款等優惠辦法,獎勵本國商人和外國企業主投資,建立起一批煉鐵、煉鋼、造船、兵工、採煤、製鞋、紡織、鋸木等近代場礦企業,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奠定了基礎。
彼得一世為保護和刺激年輕的民族工業的發展,制定了很高的進口稅,同時規定凡開辦工場的場主及其親屬均可免服兵役和免交人頭稅。1721年,他又規定工場主有權向貴族領主購買農奴充當本場的勞動力,凡領主擁有的地下礦藏,加以隱瞞,遲遲不開采者,處以死刑,以此促使領主興辦場礦,向工商業資產階級轉化。
第六、扶植商業,發展貿易,提高商人政治地位。彼得一世為了促進商業資本的發展,頒布了一系列敕令,並將「城鎮居民分為3個行會,第一類是錢庄老闆、豪商大賈、醫生和大工場主;第二類是小手工業主和商販;第三類是普通工人、粗活工和自由小市民」。指令各城市建立起有利於商人和工場主的市政制度,規定從第一行會中選出市政長官,由商人管理工商業、稅收和民事糾紛,藉以提高商人和工場主的政治地位。在經濟上又授予商人有貿易特權。彼得一世大力推行重商主義政策,他認為「對外貿易是俄國吸收西歐文化,發展國內生產力的一種極為有效的手段」。為此,他鼓勵商人組織公司,發展對外貿易。在國內則實行嚴格的關稅保護政策,限制進口,以保護本國商品在國內市場銷售的優勢。此外,政府還大力整治交通,興建通商港口,開鑿維什尼、沃羅察克運河,使伏爾加河與涅瓦河互相溝通,從而加強了國內市場聯系,使俄國商業貿易迅速發展起來。
結果:彼得一世改革對俄國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把俄國推進到一個新的歷史時代。馬克思就認為彼得一世改革「為結束俄國百年來的落後狀況,起了重大的歷史作用」。俄國偉大詩人普希金更為形象地給彼得一世改革以高度評價,說它「讓俄羅斯騰空而起」。
Ⅳ 概括彼得大帝改革的特點特點
1718 年,彼得一世向全體男性居民徵收高額的人丁稅。從此,人丁稅成為國家收的基本來源。彼得的經濟改革,最重要的特點是重商和圍繞軍事而進行改革。而他的宗教改革和行政改革則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專制制度。俄國的國教是 19 世紀從拜占庭傳入的東正教,它一直依附於國家政權,但試圖獨立。彼得一世則明確規定,教會隸屬於國家,教士是政府部門的特殊官吏。彼得對國家機構的改革經過了深思熟慮。彼得充分認識到「 法」的重要性。他下令廣泛搜集歐洲各國的法律、法令和規章制度,以便參照制定出俄國自己的法律、法令和規章制度。彼得特別重視提高商人、知識界人士和手工業者的社會地位。1699 年,彼得下令在莫斯科成立市政廳,在各地建立自治署。彼得一著手進行行政機構改革,就取消了對他日益不滿的領主杜馬,用委員會制度代替了臃腫龐大、職責混亂的衙門制度。1722 年,彼得一世頒布了「 官職等級表」,把文武官員分為 14級。打破門第和資歷的限制,根據每個官員的知識水平,才能高低、貢獻大小來選拔和任用各級官員。彼得一世通過對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大大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彼得一世大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他把教育從教會手中奪過來,由國家統一管理,從而改革了宗教壟斷教育的局面。他曾經力圖實行義務教育。為了培養俄國自己的專門人才,彼得命令各州設立小學,並建立了各種專業學校。彼得規定 10 - 15 歲的貴族子弟都要學習,彼得重視翻譯,鼓勵學術著作。他積極參與俄國文字改革,廢除了教令斯拉夫字體,採用一種簡單易懂的字體。
1723 年,俄波兩國簽定和約。俄國得到了包括傑爾賓特和巴庫在內的裏海西岸地區和包括阿斯托爾德在內的裏海南岸地區。在西伯利亞南部,彼得派軍隊佔領了額爾齊斯河上游的全部土地。自此俄國已變成了一個地域遼闊的世界強國。彼得一世的改革在俄國歷史上起了積極的進步作用,俄國迅速成為一個軍事強國,文化、貿易和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並且廣泛傳播開來。彼得一世的改革使俄國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彼得大帝是一位站在時代前的人。他先於時代兩個世紀認識到使國家西方化和近代化的重要性。由於彼得的遠見卓識,俄國雖然在他登基前還十分落後,但是卻有能力遠遠地超過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這正是彼得大帝的歷史功績之在。1724 年,彼得患病,1725 年在彼得堡去世,葉卡特琳娜登上皇位。
Ⅵ 彼得大帝改革影響
影響:
1、使俄國國力壯大,躋身歐洲強國行列。通過俄國與瑞典的兩次戰專爭結果的比較,可清楚認識到屬,俄國通過彼得一世的改革,整體實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歐洲的影響力也得到了增強。
2、保留封建農奴制,走上擴張道路。彼得一世的改革是在加強農奴制基礎上實行的,俄國的經濟基礎沒有改變,這決定了俄國仍然是一個落後的封建農奴制國家。
Ⅶ 簡述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主要內容及結果
答:1861年農奴制改革背景:(1)19世紀中期,俄國的農奴制度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2)農民起義頻繁發生,俄國農奴制面臨嚴重危機。(3)1861年3月3日,沙皇簽署廢除農奴制度的法令。
主要內容有:(1)法令宣布,農奴在法律上成為「自由」的人,但農民對地主的經濟依附關系依然存在。(2)法令規定:農奴獲得「解放」時還得到一塊份地,但是,具體份地的大小由地主決定,農民還要付出高額贖金。
性質:1861年改革是農奴主實行的資產階級改革。
作用:農奴制的廢除使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獲得了必要的勞動力、資金和市場,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但是,改革後的俄國仍然保持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17世紀末期,俄國仍是一個封建農奴制國家,雖有零星的工場手工業,但資本主義並不發達,在經濟上遠遠落後於西歐國家。彼得一世掌權後,為改變俄國落後面貌,使之成為軍事強國,以滿中向外擴張的野心,決定實行改革。
內容:(1)引進西歐先進的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仿照西歐樣式建立海軍和新式陸軍;(2)鼓勵興辦手工工場,擴大對外貿易;(3)興辦各類學校,特別是軍校,強制推行學校教育,還派人到西歐學習軍事、科學和技術,建立彼得堡科學院,引進外國專家學者,提倡西歐式的文化藝術和生活方式;(4)改革行政機構,削弱貴族勢力,加強中央集權。
作用或者結果:彼得一世改革促進了俄國經濟發展,增強了國家的經濟、軍事實力,為沙皇俄國進一步擴張創造了條件。
Ⅷ 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
一、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是為了改變落後狀況,成為軍事強國。
二、彼得回一世改革的目的是改變俄答國的落後狀態,鞏固沙皇的封建專制統治,這次改革僅限於學習西方的技術文明和生活方式,並沒有學習西方制度,手段的過於野蠻和粗暴,農民沒有從中得到任何利益。從長遠看,改革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得改革後的俄國仍然是一個落後的封建農奴制國家。
三、18世紀初期的彼得一世改革是當時俄國社會提出的要求。也是俄國歷史本身發展的必然產物。眾所周知,彼得一世即位以前,俄國無論在政治、經濟或文化教育方面,都遠遠落後於西歐一些國家。17世紀末,在尼德蘭和英國,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已經確立,而在俄國依然是落後的封建農奴制生產關系,貴族地主是支配。列寧對這個封建農奴制國家作了如下的評述:「地主為了確立自己的統治為了保持自己的權力,需要有一種機構來使大多數人受他們支配,服從他們的一定的法規,這些法規基本上是為了一個目的——維護地主統治農奴制農民的權力。」這是俄國歷史上第一次具有重大歷史影響的改革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