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成都簡介(從古到今,在政治,經濟,文化,典故上講)
人文成都
作為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成都市級以上的文物保護單位就有216處之多,其中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樓、蜀王陵、永陵、金沙古蜀文化遺址等更是中外聞名。
●望江樓
望江樓公園是為紀念唐代女詩人薛濤而建,薛濤一生愛竹,常以竹子的「蒼蒼勁節奇,虛心能自持」的美德來激勵自己。後人在園內遍植竹子以表示對薛濤的敬意。
園內建築以崇麗閣最為壯麗雄偉。該樓建於清光緒十五年,高30多米,共4層,朱柱碧瓦,寶頂鎏金。因樓身位於錦江邊,故名「望江樓」,現已成為成都市的標志物。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杜甫先後在此居住3年多,創作詩篇240多首,很多詩都是以草堂為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是為後人推崇的千古絕唱。
草堂建築樸素典雅,楠木參天,帶有濃郁的文化氣息,是成都遊客最集中的觀光勝地之一。
●武侯祠
武侯祠是紀念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祠堂,始建於蜀漢末年,明朝初年重建時將武侯祠搬進了祭祀劉備的「漢昭烈廟」內,成為君臣合祀的祠廟。
由三絕碑、劉備殿、武侯祠、劉備墓、三國文化博物館等景點組成,全面展示了三國蜀漢文化。
●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於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附近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和靈岩寺等。
都江堰—青城山一線是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由都江堰水利工程和青城山組成。
●青城山
青城山是道教發祥地,處處藏幽納翠,四季風光各不相同。公元143年「天師」張陵來此結茅傳道,著道書24篇。至今仍完好地保存有數十座宮殿和大量的文物古跡。
提示:成都西門車站有到都江堰的旅遊車,旅行社也有1、2日旅遊線推出。
風情成都
到過成都的人都會感嘆於成都人悠閑,成都人只要消消停停悠悠閑閑過日子就行了,所以時世變遷仍然改不了成都悠閑安逸的氣質。
●茶館文化
成都現在的茶樓、茶館有3000多家,從裝修豪華的高檔茶樓到路邊的小茶館應有盡有,消費從上百元到幾元不等,生意都很不錯,這在全國可是絕無僅有的。
●農家樂 http://www.enjoycd.com/
成都人好玩,前些年炒得紅紅火火的農家樂就是從成都開始的。農家樂一般離市區不遠,飯菜是典型的農家風味,蔬菜、水果都是地里現摘的。臨走還可以買些自己摘的水果,一天下來,一個人的全部消費也不過幾十元。
●成都熊貓基地
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是以造園手法模擬大熊貓野外生態環境,現佔地560畝,綠化覆蓋率達96%,營建
了適宜大熊貓及多種珍稀野生動物生息繁衍的生態環境。這里常年圈養著20餘只大熊貓以及小熊貓、黑頸鶴、白鶴等珍稀動物。
●成都動物園
成都動物園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北郊,與川西名寺昭覺寺隅牆相望,距城區4公里。園內綠樹成蔭、湖光瀲灧、鳥語花香、風景誘人。30餘組各種造型新穎別致的動物館舍散落於17.342公頃的綠樹、翠竹、花叢之中。當您漫步於其中,定會感受到自然、動物、人類的和諧氛圍。如果時機合適,您還可以體驗到飼喂野生動物的樂趣,您還可以抱著小獅子和小老虎合影。
始建於1953年,在1976年遷到現址的成都動物園。經過近50年的建設與發展,已成為常年展出各種獸類、兩棲爬行、鳥類以及觀賞金魚等國家保護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300餘種、3000餘只(頭)的專類公園。年接待遊人150萬人次,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動物園,位列北京、上海、廣州等十大動物園之第4位。
●成都植物園
成都植物園位於北郊天回鎮,距城區10公里,佔地774畝,綠地率94%。前身系成都市林場。園內綠樹成蔭,花繁葉茂,環境幽雅,景色宜人,是四川省第一所人工植物園。
該園共設8個專類植物區和10多個植物專類園,另有香樟林、千丈林和松林。園內草木繁茂,植物種類眾多。現有木本栽培植物1000餘種,園藝栽培品種800多個,其中銀杉等國家一、二、三級保護植物67種。
1987年成都市植物園與成都市園林科研所合署辦公,使成都植物園成為一座具有風景園林外貌,融科研、科普、旅遊服務於一體的多功能植物園。1990年被市政府評為蓉城新八景之一,命名為「綠海藏珍」。
成都位於中國西南,地處成都平原腹心地帶,總面積1.239萬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區面積為283.86平方公里。成都生物資源豐富,珍稀植物有銀杏、珙桐等。珍稀動物有大熊貓、小熊貓、金絲猴等。中葯材有860多種,川芎、川鬱金、烏梅、黃蓮等蜚聲中外。成都市旅遊資源豐富,名勝古跡中外馳名。全市現有人文景觀172處,其中尤以武侯祠、杜甫草堂、王建墓、都江堰、二王廟、青城山最具特色。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19處。有世界唯一的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地處由劍門蜀道、九寨溝、峨嵋山、長江三峽等地組成的四川旅遊環和全國旅遊環的聯絡點上,還是內地前往西藏的主要通道,旅遊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成都市擁有四通八達的現代化、立體交通網路。全市道路總長度約5500公里,2003年完成新改擴道路長度110公里。郊區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到114公里。成都有6條呈放射狀通往全國各地的高速公路,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85.4公里。2002年全市有機動車176.5萬輛,成都交通地圖其中私人小轎車已達45.8萬輛。全市有發達城市公共交通體系,火車站公交智能線路776條,年客運量47億人次。成都是全國最大的鐵路樞紐之一,成都旅遊地圖與全國大多數大中城市之間均開通有直達列車,經過幾次提速,加之採取夕發朝至、電腦聯網售票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鐵路吸引了大批客流,2003年旅客運輸量31237.4萬人次。成都是全國航空線的交匯中心,在線查詢2003年民用航空運送1245.5萬人,成都電子地圖首都機場已開通200條國際國內航線,通往世界主要國家及地區和國內大部分城市。首都國際機場新航站樓啟用後,已進入亞洲最繁忙機場的行列。
成都市基本氣候特點
一、氣候概況:
成都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無霜期長、雨量充沛、日照較少。多年年平均氣溫為16.2度,年極端最高氣溫為37.3度,年極端最低氣溫為-5.9度,最熱月出現在7~8月,月平均氣溫為25.4和25.0度,最冷月出現在1月, 月平均氣溫為5.6度;年總降水量為918.2毫米,雨量主要集中在7~8月,月降雨量分別為225和229毫米,降雨最少月份為12和1月, 月降雨量分別為6毫米左右.暴雨期普遍出現在5~9月,常年暴雨出現的始終期分別在6月底7月初和8月下旬,常年大雨出現的始終期分別在5月底到6月初和9月中旬左右, 全市1960-2001年區域性洪澇總次數為44次,常年出現區域性洪澇為1次.年總日照時數為1148.9小時;最多風向為靜風,風向頻率為39%,次多風向為北風,風向頻率為14%。穩定通過10度的初終日期為3月中旬到下旬初, 穩定通過20度的初終日期為5月下旬,金堂最早,在五月中旬,都江堰最遲,在6月下旬初.常年霧日多達兩月以上,秋冬季為高發期,11—12月的霧日多達一月以上.春旱出現頻率為59%,出現嚴重春旱年份的頻率為32%,一般年份的頻率為27%.夏旱出現頻率為63%,出現嚴重夏旱年份的頻率為39%,一般夏旱年份的頻率為24%.常年雷暴日數為34天,初日在4月13日,終日在9月27日.常年冰雹日數為0.1天.
二、各季的主要氣候特點:
冬季:冬無嚴寒,對小春和畜牧生長有利,連續的多霧天氣對交通航運影響較大,冬干、寡照比較明顯。
春季:氣溫回升較早,對林木和小春作物生長有利,但忽升忽降不穩定,易出現持續低溫或」倒春寒」,影響大春作物適時播種或造成爛種爛秧。
初夏:溫度適中,日較差較大,對小春作物成熟收割有利,但往往出現的夏旱易造成丘陵和尾水地區大春栽插用水緊張。初夏的冰雹、大風等災害性天氣時有發生,有時出現的較長時間的低溫、連陰雨給小春收割、大春栽插、水稻分櫱等帶來不利影響。
盛夏:夏熱多雨、光照強的氣候是大春作物生長的黃金季節。但頻繁出現的強降水天氣易造成澇災。同時,高溫高濕有利於各種病蟲害的發生發展。
秋季:秋短陰涼多綿雨的天氣和秋長秋高氣爽的天氣都有出現。
歷史沿革
成都自古為西南重鎮,三國時為蜀漢國都,五代十國時為前蜀、後蜀都城,文化遺存豐富,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成都有2300多年建城史。秦漢以來,成都就以農業、手工業興盛和文化發達著稱,歷代都是中國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長江流域的重要城市。漢代成都與洛陽等並列為五大都會之一。唐代商貿繁榮,與揚州齊名,稱為"揚一益(成都)二"。宋代成都印刷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紙幣。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就是成都。杜甫的著名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生動地描繪了成都當時作為長江上游重鎮和西南經濟文化中心商賈如雲、車水馬龍的繁榮景象。
成都是我國西南開發最早的地區,是全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從有確切記載算起。成都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早在公元前四世紀,蜀國開明王朝遷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遷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成都,相沿至今。秦漢時期,成都經濟文化發達。公元前316年,秦國吞並巴蜀。公元前311年,秦人按咸陽建制修築城垣。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在全國設13州剌史部,四川在成都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廣漢、犍為四部。秦末、漢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稱"天府"。西漢末年,公孫述稱帝,定成都為"成家"。東漢末年,劉焉做"益州牧",移治於成都,用成都作為州、郡、縣治地。西漢時期,成都的織錦業已十分發達,設有"錦官",故有"錦官城"即"錦城"之稱;其他手工業如巢絲、織綢、煮鹽、冶鐵、兵器、金銀器、漆器等手工業也很發達。秦漢成都的商業發達,秦時成都即已成為全國大都市,西漢時成都人口達到7.6萬戶,近40萬人,成為全國六大都市(長安、洛陽、邯鄲、臨洮、宛、成都)之一,"少城"為成都商業最發達的城區,那裡商品堆積如山,商店、貨攤櫛比。此外,"漢代成都的文學藝術也達到很高的水平,司馬相如、楊雄、王褒是為時全國最有名的學家,成都出土的漢代畫象磚和畫象石,繪畫精美,內容廣泛。
隋唐時期,成都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佛教盛行。成都成為全國四大名城(長安、揚州、成都、敦煌)之第三位,農業、絲綢業、手工業、商業發達,造紙、印刷術發展很快,經濟地位有所謂"揚一益二"(揚州第一,成都第二)。"蜀綉"為全國三大名綉之一,"蜀錦"被視為上貢珍品,產量全國第一。成都是中國雕板印刷術的發源地之一,唐代後期,大部分印刷品出自成都。成都除了有全國重要的菜市、蠶市外,還有"草市",即分布在鄰近地區的鄉鎮集市。唐代成都文學家雲集,大詩人李白、杜甫、王勃、盧照鄰、高適、岑參、薛濤、李商隱、雍陶、康術等短期旅居成都。唐代成都開發了開摩河池、百花潭等旅遊勝地,貞觀年間在城北修建了建元寺,唐朝大中年間改名為昭覺寺,稱"川西第一叢林"。
宋元時期,成都鼎興,經濟文化更加發達。絲綢業規模擴大,品種增多,蜀錦花樣由唐時的10多種發展到宋元時期的40多種,能織出天馬、流水飛魚、百花孔雀、如意牡丹等新花樣,每年成都上交絲綢商品,佔全國各地上交總數的70%以上。成都造紙水平很高,唐朝廷曾規定,國家圖書館的書必須用成都造的麻紙來抄寫。唐宋之時,成都城東西南北都設有專門的蠶市、葯市、花市燈會。由於商業發達,成都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仁宗時,在益州(即成都)設官辦交子業務,由官府公開印刷,發行"交子"。
宋元以後,成都為四川乃至整個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明在四川設立布政使司,設所在成都。公元1654年,清順治將四川布政使司改為四川省,四川省名在歷史上正式出現。辛亥革命後的1914年,北京政府通令廢除成都府設治所,改稱西川道,領成都、華陽等31縣,1921年,成都、華陽兩縣合並為市,成立市政籌備處,處以下設總處、文牘、法治、會計、調查、庶務六科。1922年,市政籌備處改名為市政公所。1928年,設市政公所為市政府,國民政府置成都市為省轄市和四川省省會。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始為川西行署所在地。1952年,撤銷行署,恢復四川省建制,成都市一直為四川省省會。1989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成都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享有省一級經濟管理許可權,成為全國14個計劃單列城市之一。
今天的成都,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具的風土人情彰顯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恆久魅力,孕育了「和諧包容,智慧誠信,務實創新」的城市精神,日新月異的城市建設更憑添了一份迷人的現代氣息。2004年,榮獲「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中國十大最具經濟活力城市」、台商「極力推薦」城市、「十大中國大陸最佳商務城市」、「中國城市綜合實力十強」等稱號。2005年,成都市GDP總量達到2371億元,同比增長13.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59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99.2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457.4億元,增速為43.4%;進口總額為18.6億美元,增長24.1%。成都市私人汽車擁有量在全國城市中居第三位。
成都市花市樹
市花:芙蓉 學名:Hibiscus mutabilis L. 英名:Cottonrose Hibiscus
科屬與形態:錦葵科,木槿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1m多。枝密生星狀毛。葉互生,闊卵圓形或圓卵形,掌狀3-5淺裂,先端尖或漸尖,兩面有星狀絨毛。花朵大,單生於枝端葉腋,有紅、粉紅、,白等色,花期8-10月。蒴果扁
球形、10-11月成熟。
原產及分布:產於我國南部。長江流域以南廣為栽培,以成都一帶為盛。國內外多栽培觀賞。
習性:喜光,略耐陰。喜溫暖,不太耐寒,喜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繁殖與栽培:播種、扦插和壓條繁殖。春季平床條播。取落葉後枝條沙藏越冬,翌春4月上旬扦插,秋季掘起假植越冬,第二年栽植即可開花。插時切忌損傷插穗皮,以確保成活率。長江以北栽培最重要的是注意防寒越冬。
用途:秋季開花,朵大美麗,是很好的觀花樹種。適宜庭院、坡地、路邊、水旁種植。花、葉、根皮可人葯。
市樹:銀杏
銀杏樹為高大落葉喬木,軀干挺拔,樹形優美,抗病害力強、耐污染力高,壽齡綿長,幾達數千年。它以其蒼勁的體魄,獨特的性格,清奇的風骨,較高的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而受到世人的鍾愛和青睞。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曾作詩詠曰:「銀杏栽為梁,香茅結為宇,不知棟里雲,去做人間雨」。宋代大詩詞家蘇東坡有詩贊曰:「四壁峰山,滿目清秀如畫。一樹擎天,圈圈點點文章」。銀杏樹不僅以其俊美挺撥、葉片玲瓏奇特而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而且她適應性強,葯用功效大,經濟價值亦非常可觀。銀杏樹的果實--白果,品味甘美,醫食俱佳。經過加工之後,可以製成色澤鮮艷,氣味濃郁,香甜可口的各種風味飲料和老幼皆宜的保健食品。銀杏的根、葉、皮也含多種葯物成份,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銀杏樹通身是寶,含大量生物活性物質,具有擴張血管、促進微血管循環、增進人體生機的作用,補腎健腦、滋膚保容。常食之,可使肌膚紅潤、紅膩、少皺紋等。銀杏還含有豐富的未名物質?D?D「抗衰老素」青年人常食之精神煥發,老人常食之保健延年。
五千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就用銀杏果治療哮喘,咳嗽。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吳瑞《日用本草》,銀杏果均入葯。當代科學家更已成功地提示:銀杏葉提取物能增加腦血管阻力,改善腦血管循環功能;保護腦細胞,免受缺血損害;擴張冠狀動脈,防止心絞痛及心肌梗塞;抑制血小板聚集,防血栓形成;清除有害的氧化自由基,提高免疫能力。具有防癌,抗衰老功能。對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腦動脈硬化,老年性痴呆症,高血壓等病有神奇療效。銀杏果,不僅內含大量的抗衰老素,也可開發成各種美容化妝品,還是營養豐富的滋補佳品,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
成都旅遊資源
旅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目前成都有星級酒店賓館113 家,共有客房15970間,床位29934個。公路、鐵路、水運和航空交通十分便利,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是國家一類口岸機場,可停靠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客機。成都火車站是成都鐵路局管內唯一的客運特等站,它是寶成、成渝、成昆、達成等鐵路干線的交匯點。成都作為全國45個公路主樞紐城市之一,是全省公路的中心,其干支線公路呈輻射狀分布,十分便利。成都是全國八大通信交換中心和全國九大郵政一級處理中心,可與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600多個城市直接通話。旅遊服務機構不斷優化,目前有各級各類旅行社240家,其中國際旅行社36家。2003年,受「非典」影響,全市接待入境旅遊者22.65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1.01億美元;接待國內旅遊者2843.55萬人次,國內旅遊收入174.1億元人民幣;國際國內旅遊總收入 182.47 億元人民幣。旅遊業正逐步成為全市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成都市、都江堰市、崇州市。
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都江堰市。
世界遺產: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遺產。
國家旅遊區(點):青城山國家AAAA級旅遊區(點),都江堰國家AAAA級旅遊區(點),劉氏庄園國家AAAA級旅遊區(點),竹溪湖國家AA級旅遊區(點),紅砂村花鄉農居國家AA級旅遊區(點),回龍溝國家AA級旅遊區(點),白塔湖國家AA級旅遊區(點)。
風景名勝區:
國家級: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西嶺雪山風景名勝區,龍門山風景名勝區,天台山風景名勝區。
省級:九龍溝風景名勝區、朝陽湖風景名勝區、雲頂石城風景名勝區、龍泉花果山風景名勝區、黃龍溪風景名勝區。
森林公園:
國家級:龍池森林公園、西嶺雪山森林公園、天台山森林公園、白水河森林公園。
省級:雞冠山森林公園、白鹿森林公園。
自然保護區:
國家級:龍溪?D虹口自然保護區、白水河自然保護區。
省級:鞍子河大熊貓自然保護區、黑水河大熊貓自然保護區。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處):武侯祠、杜甫草堂、永陵、都江堰、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劉氏庄園、明蜀王陵、升庵桂湖、邛窯遺址等。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0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2處。
獲聯合國人居獎:府南河綜合整治工程。
獲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頒發的「全球500佳」: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成都動物園。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鎮):崇州歷史文化名城、邛崍歷史文化名城、新都歷史文化名城、洛帶歷史文化名鎮、城廂歷史文化名鎮、黃龍溪歷史文化名鎮、安仁歷史文化名鎮、新繁歷史文化名鎮。
世界上第一座以水為主題的城市生態環保公園:活水公園。(
『貳』 新都來歷的傳說
傳說倒有一個,我奶奶給我講的,原來新都叫史康縣,古時一個都方沒有出過狀回元不能稱做叫都答,然後新都出了個狀元也就是楊慎(字升庵)然後更名叫都,可當時已經有成都了,所成立一個新的都縣,故而叫做新都。雖然這問題好老了,但我想把我奶奶給我講的故事傳下去
『叄』 新都歷史人物故事
楊廷和(1460——1529),漢族。字介夫號石齋,四川新都人。年十二,舉回於鄉,憲宗成化十四年(答1478),年十九,進士及第。孝宗弘治二年(1489)進修撰。歷官左春坊大學士,典誥敕。以指斥佞幸忤劉瑾,謫官。瑾誅後,拜華蓋殿大學士,總朝政。武宗死,無子,以從弟朱翀繼位,是為世宗嘉靖,。除去中間居憂三年,楊廷和身仕兩朝,前後擔任宰輔十四年,其中首輔九年。他為官清正,多有建樹,因爭登基大典忤帝意,謫官,致仕。後削職為民。嘉靖七年(1528)卒年七十一。
子楊慎字用修,號升庵,武宗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狀元亦以爭大典,杖謫雲南,廢棄終身。
大明王朝經過幾十年的經營,在洪、宣時期達到了極盛。然而就在此時,明王朝已開始走下坡路。明中葉百餘年間,社會危機不斷出現,但都沒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究其原因,統治階級內部有識之士的改革確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正德、嘉靖之際,楊廷和的改革就是其中著名的一次。
『肆』 新都的來歷
新都為古蜀國都復邑,於公元前七世紀左制右由蜀王開明氏稱帝後所建,為有別於杜宇氏的舊都郫邑,得名「新都」。
公元前221年,秦置新都縣,隸蜀郡,後隸廣漢郡(子同郡)。西晉泰始二年(266年),設新都郡,屬梁州,領新都等四縣。宋、齊時屬益州廣漢郡,梁屬始康郡。
宋屬四川路成都府路成都府,元屬四川等處行中書省成都路,明屬四川布政使司成都路,清屬四川省成綿龍茂道成都府,民國初年屬四川省西川道。
2001年11月,國務院批復同意撤銷新都縣,設立成都市新都區,以原新都縣的行政區域為新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新都鎮(今新都街道),2002年1月1日正式掛牌成立。
(4)新都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截止2019年新都區下轄3個街道辦事處、10個鎮:
街道:新都街道、大豐街道、三河街道
鎮:新繁鎮、石板灘鎮、新民鎮、泰興鎮、清流鎮、馬家鎮、龍橋鎮、木蘭鎮、軍屯鎮、斑竹園鎮
新都區位優越,是成德綿高新技術產業帶重要節點城市,位於成都城市發展北中軸線,是「蓉歐快鐵」和「南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
『伍』 成都新都好嗎
新都區位於成都市北郊,居「天府之國」川西平原腹地,素有「天府明珠」和「香城」之稱。全區幅員面積482平方公里,六分之五為平原,六分之一為淺丘。新都區現轄13鎮4鄉,全區總人口62萬人。新都區是成都市科技·文化·旅遊衛星城,在成都市總體規劃中被確定為都市區,其中32.6平方公里為都市區。新都區同時被定位為成都市城北副中心,承擔成都市機械、電子、食品、生物制葯、旅遊和物流基地的功能。新都鎮、新繁鎮均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
根據四川省優先發展「成都一個特大城市,綿陽一個大城市,德陽等10個中等城市」的平原都市群發展戰略,新都區處於中國西部最具活力的成都平原經濟圈的核心地帶,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確定的「成(都)-德(陽)-綿(陽)」高新技術產業帶的橋頭堡,在四川省經濟大盤上占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
新都區10餘項主要經濟指標名列前茅,自1994年起已連續8年被評為「四川省綜合實力十強區(縣)」。2002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達90.2億元,一、二、三產業的比例為11:54:35;全口徑財政收入5.89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83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70元。
新都區歷史悠久,在周、秦以前屬古蜀國地。從2002年的1月1日起,新都縣結束了2222年的「縣史」,成為「成都市新都區」。
新都區已初步形成了雜交水稻制種、瘦肉型豬、蔬菜、川芎、大蒜、新都柚6大商品生產基地。工業規模日益壯大,結構日趨合理,已初步形成了以建材、化工、機械、印刷、食品、醫葯等行業為主的多門類結構的工業體系。全區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糧食總產量、農民人均收入、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等10多項主要經濟指標的總量或人均量名列全省前茅。1994年以來,新都縣已連續4年被評為四川省綜合實力10強縣之一。1997年3月,成為全省第2個基本小康的縣。
新都區的旅遊景點以桂湖和寶光寺最為有名。桂湖是具有江南園林風格的公園,因明代楊升庵在此讀書餞別友人寫出名詩《桂湖曲》而得名。寶光寺始建於東漢,是成都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寺廟。另有泥巴沱、白鶴島等風景區。
『陸』 新都郡的歷史沿革
早在六千年前,翚嶺(即徽嶺)南北就有人類活動,《山海經》載有「三天子都」舊名,亦即今徽地之屬。傳說公元前二十一世紀以前,本區尚屬海濱之地,東南即大海,境內為異族共工氏占據。公元前二十一世紀以後,西周以前,據《禹貢》天下分九州本區屬揚州,即所謂「蠻夷」所屬之地。
春秋時,公元前473年以前屬吳;公元前473年以後,吳亡屬越;公元前355年以後,越亡屬楚。實際上當時吳、越、楚三國並存,戰爭頻繁,本區被作為拉鋸戰爭之地轄屬時有變動。公元前222年秦始皇一統六國,分全國為三十六郡。本區設黟、歙二縣,屬會稽郡(治三陰,即今浙江紹興)。楚漢之際屬鄣郡(治故鄣,今浙江長興)此時之歙縣包括今歙、休寧、婺源、績溪、淳安、遂安等地;黟縣包括今黟縣、祁門、石台等地。楚漢戰爭之際,本區一度為項羽所佔,作為其功臣梅鋗之封邑,不久為漢將陳嬰所佔,屬漢。
漢高祖六年(前201年)黟、歙屬荊國(治今淮南)。十二年(前195年),黟、歙屬吳國(治今江蘇沛縣)。漢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黟、歙屬江都國(治今江蘇揚州)。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丹陽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設十七城,歙、黟為其二城。元狩六年(前117年),立武帝子劉胥為廣陵王,歙、黟屬廣陵國(治廣陵,今揚州),漢宣帝五風四年(前54年),劉胥獲罪自殺,國除,復為丹陽郡之屬。漢成帝鴻嘉二年(前19年),立原中山靖王劉勝之裔劉雲客為廣德王(治廣德,今安徽廣德),黟縣屬丹陽郡;歙縣仍屬丹陽郡。始元二年(前16年),劉雲客死,無子,國除,黟縣復屬丹陽郡。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立廣川王劉越之裔劉瘉為廣德王,黟縣復屬廣德國。王莽篡漢,建國元年(公元9年),貶漢廣德王為公,改黟縣為愬虜。東漢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復名為黟縣,仍屬丹陽郡。 唐高祖武德四年(612年),改新安郡為歙州。州治歙縣,仍領歙、黟、休寧三縣。同年汪華歸唐,封越國公,並授以歙州刺史,以歙州為總管府,使持節總管歙、宣、杭、睦、婺(今浙江金華)和饒(今江西上饒)六軍諸軍事。武德七年(624年),改歙州總管為歙州都督。貞觀元年(627年),罷都督府,歙州屬江南道。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劃歙地一部分新建北野縣。歙州領縣四:歙、黟、休寧、北野。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歙州改屬江南東道。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又析休寧縣回玉鄉和鄰縣樂平(一說鄱陽)的懷金鄉,新建婺源縣,屬歙州轄。歙州領歙、黟、休寧、北野和婺源五縣。天寶元年(742年),改歙州為新安郡,治所仍在歙。天寶六年(747年),改黟山為黃山。 唐肅宗改元乾元元年(758年),因忌恨安祿山,復改新安郡為歙州,隸屬浙江西道節度使,並隸宣、歙、饒觀察使。乾元二年(759年),罷浙江西道節度使及宣、歙、饒觀察使,以歙州隸之。
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劃歙、休寧二縣各一部分設歸德縣;劃原黟縣的赤山鎮和饒州浮梁縣一地設祁門縣;劃原黟縣一部分設石埭縣(即石台),並將石埭縣劃歸池州管轄;又析歙縣華陽鎮設績溪縣。歙州領八縣:歙、黟、休寧、婺源、北野、績溪、歸德、祁門。歙州改屬宣、歙、池觀察使。大歷四年(769年),廢北野縣。大歷五年(770年),廢歸德縣,其地並入休寧,歙州領六縣,奠定了此後一千餘年的「一府六縣」建制基礎。大歷十四年(779年),廢宣、歙、池觀察使,歙州隸浙江東西道觀察使。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分浙江東西為二道,歙州隸浙江西道觀察使。建中二年(781年)復合浙江東西二道觀察使,設節度使,賜號「鎮海軍節度使」,歙州屬之。貞元三年(787年),又設宣、歙、池觀察使,歙州隸之。唐憲宗元和六年(811年),改隸宣州觀察使。唐昭宗大順元年(890年),歙州屬寧國軍節度使。昭宗天復三年(903年),廢寧國軍節度使,復宣州觀察使。
五代十國時期(907年),唐亡,淮南節度使楊渥仍稱唐哀宗天佑年號,歙州附之。919年,歙州隸吳。937年,吳亡,隸南唐。 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年),江南(南唐於宋太祖開寶四年即971年起貶國號為江南)亡,歙州隸江南西路轉運使。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歙州屬江南東路轉運使。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鎮壓州人方臘領導的農民起義後,改歙州為徽州。徽州得名始此,仍領六縣,治所在歙縣。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徽州隸江南路轉運使建康府路安撫使。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隸江南東路轉運使。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徽州升徽州路,轄縣不變,隸江浙等處行中書江東建康道肅政廉訪司(即江浙行省),治杭州路。元成宗年貞元年(1295年),升婺源縣為州。徽州路領縣五,即歙、黟、休寧、祁門、績溪;州一,即婺源。元順帝至正十六年(1356年),小明王韓林兒升朱元璋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徽州路隸江南等處行中書省。次年(1357年)七月,改徽州路為興安府,仍領縣五、州一。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改興安府為徽州府。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徽州府直屬中書省。洪武二年(1369年),降婺源州為縣,徽州府仍領六縣,即:歙、黟、休寧、績溪、婺源、祁門。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罷中書省,徽州府直屬六部。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徽州府改隸浙江按察使黟婺分司僉事。明成祖永曆元年(1403年),改隸南京(南京時稱南直隸)。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隸浙江按察司分司徽寧池太道兵備副使。隆慶六年(1572年),隸浙江按察司巡徽寧道兵備副使。
清太祖順治二年(1645年),改南直隸省為江南省。徽州府改隸江南承宣布政使司,仍領縣六。順治十八年(1661年),江南省一分為二分,為江南左承宣布政使司(治南京)和江南右承宣布政使司(治蘇州),徽州屬江南左承宣布政使司。康熙元年(1662年),徽州屬江南左承宣布政使司徽寧道。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左承宣布政使司改為安徽布政使司(取安慶、徽州二府之名得)安徽省成立。雍正十一年(1733年),屬安徽承宣布政使司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太(平)道。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由南京遷往安慶。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徽州方隸安徽省。咸豐四年(1854年),由於太平天國農民運動興起,安徽沿江一帶成為主戰場,故改隸徽寧池太廣道及皖南鎮,由浙江巡撫兼轄。同治四年(1865年),太平天國勢力被迫退出,徽州復歸安徽省寧池太廣道。
『柒』 新都區的歷史沿革
新都為古蜀國都邑。公元前7世紀左右,由蜀王開明氏稱帝後所建,與廣都、成都同為蜀中名城,距今已有2700多年歷史。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司馬錯伐蜀,秦滅蜀後,於公元前221年,置新都縣(成都市新都區軍屯鄉),歸蜀郡管轄。
公元前201年,分割巴、蜀地,設置廣漢郡,新都縣劃歸廣漢郡。
公元8年~23年,王莽新朝時期,改廣漢郡為就都,新都屬就都。
公元25年,公孫述據蜀,改廣漢郡為子同郡,新都屬子同郡。公孫述敗亡,東漢恢復西漢舊制,新都屬廣漢郡。
晉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分益州之地置梁州於漢中,分廣漢郡置新都郡。新都郡屬梁州,統領雒縣(今廣漢市)、什邡、綿竹、新都四縣,郡治在雒。
咸寧三年(277年),晉武帝封皇子司馬該為新都王,改新都郡為新都國。太康六年(285年),司馬該死後無子繼承,廢除新都國,復為新都郡。同年廢郡,新都以縣仍屬廣漢郡。
晉安帝時期(397年-418年),設始康郡寄治成都,領始康、新城、談、晉豐4個僑縣(有建制無領地)。502年,廢除無領地的僑縣、僑郡,始康郡治遂由成都遷入新都,廢其原領僑縣,劃入新都縣。始康郡隸屬益州,治所在今新都城南,新都縣治所在今軍屯鎮昇平村。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平蜀,廢始康郡,將新都改屬益州的蜀郡。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改新都縣名為興樂縣,始將縣治所從軍屯遷至今新都鎮。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州為郡,實行郡、縣二級制,對州縣大加省並,撤銷興樂縣並入成都縣,隸屬蜀郡。
唐武德二年(619年),恢復興樂縣,隨即復名新都縣,隸屬益州。
唐末、五代、宋、元、明、清,新都隸屬多有更迭,新都名稱未變,相沿至民國。
民國24年(1935年),國民黨政權統一川政,設四川省政府,將四川省劃分為18個行政督察區,新都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直至民國38年。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川省劃為川東、川西、川南、川北4個行政公署,新都縣隸屬川西行署溫江專員公署。
1960年2月,撤銷新都縣,並入新繁縣。
1962年10月,恢復新都縣,1965年7月,撤銷新繁縣,並入新都縣。
1983年3月,溫江行署並入成都市,實行市管縣體制,新都歸成都市管轄。
2001年11月15日,國務院同意撤銷新都縣,設立成都市新都區,以原新都縣的行政區域為新都區的行政區。
『捌』 描寫新都風土人情800字作文
附國者,蜀郡西北二千餘里,即漢之西南夷也。有嘉良夷,即其東部,所居種姓自相率領,土俗與附國同,言語少殊,不相統一。其人並無姓氏。附國王字宜繒。其國南北八百里,東南千五百里,無城柵,近川穀,傍山險。俗好復仇,故壘石為巢而居,以避其患。其巢高至十餘丈,下至五六丈,每級丈余,以木隔之。基方三四步,巢上方二三步,狀似浮圖。於下級開小門,從內上通,夜必關閉,以防賊盜。國有二萬余家,號令自王出。嘉良夷政令系之酋帥,重罪者死,輕罪罰牛。人皆輕捷,便於擊劍。漆皮為牟甲,弓長六尺,以竹為弦。妻其群母及嫂,兒弟死,父兄亦納其妻。好歌舞,鼓簧,吹長笛。有死者,無服制,置屍高床之上,沐浴衣服,被以牟甲,覆以獸皮。子孫不哭,帶甲舞劍而呼雲:「我父為鬼所取,我欲報冤殺鬼。」自余親戚哭三聲而止。婦人哭,必以兩手掩面。死家殺牛,親屬以豬酒相遺,共飲啖而瘞之。死後十年而大葬,其葬必集親賓,殺馬動至數十匹。立其祖父神而事之。其俗以皮為帽,形圓如缽,或帶。衣多毛毼皮裘,全剝牛腳皮為靴。項系鐵鎖,手貫鐵釧。王與酋帥,金為首飾,胸前懸一金花,徑三寸。其土高,氣候涼,多風少雨。土宜小麥、青梁。山出金、銀,多白雉。水有嘉魚,長四尺而鱗細。
大業四年,其王遣使素福等八人入朝。明年,又遣其弟子宜林率嘉良夷六十人朝貢。欲獻良馬,以路險不通,請開山道以修職貢。煬帝以勞人不許。
嘉良有水,闊六七十丈,附國有水,闊百餘丈,並南流,用皮為舟而濟。
附國南有薄緣夷,風俗亦同。西有女國。其東北連山,綿亘數千里,接於黨項。往往有羌:大、小左封,昔衛,葛延,白狗,向人,望族,林台,春桑,利豆,迷桑,婢葯,大硤,白蘭,叱利摸徒,那鄂,當迷,渠步,桑悟,千碉,並在深山窮谷,無大君長。其風俗略同於黨項,或役屬吐谷渾,或附附國。大業中,來朝貢。緣西南邊置諸道總管,以遙管之。
『玖』 成都市新都縣
現在已經改為新都區了。
『拾』 成都市新都區以前(最好是古代)偉大的人物事跡
新都建治於春秋末期,為古蜀國三都之一。開明氏政權在新都軍屯營建都邑,為區回別於杜答宇氏在郫縣的舊都,遂名「新都」,距今約2800年歷史。公元前376年,新都建縣。2002年1月1日,新都縣撤縣設區,屬成都市管轄,,無偉人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