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杭州歷史文化

杭州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22 07:20:45

A. 杭州歷史簡介100字以內

杭州歷史簡介:

杭州在周朝以前,屬於「揚州之域」。傳說在夏禹治水時,全國分為九州,長江以南的廣闊地域均泛稱揚州。公元前21世紀,夏禹南巡,大會諸侯於會稽山(今浙江紹興),曾乘舟航行經過這里,並舍其餘杭(「杭」是方舟)於此,故名「餘杭」。

春秋時,吳越兩國爭霸,杭州先屬吳,越滅吳後,屬越。戰國時,楚滅越國,杭州又歸入楚國的版圖。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杭州為吳國的吳興郡,屬揚州。因外族相繼入侵,晉室南遷,促進了江南和錢塘江兩岸經濟文化的發展。

南宋時,杭州是全國的文化中心,設立了最高興府——太學,還有武學、醫學、算學、史學等各科學校,臨安府學及錢塘、仁和兩縣學的學生近千人。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杭州府,合並錢塘、仁和兩縣為杭縣,仍為省會所在地。民國3年(1914)設道制,置錢塘道,道尹駐杭縣。

(1)杭州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杭州人文古跡眾多,西湖及其周邊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觀遺跡,具代表性的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絲綢文化、茶文化,以及流傳下來的許多故事傳說成為杭州文化代表。

2018年世界短池游泳錦標賽、2022年亞運會在杭州舉辦。2018年1月,杭州入選首批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城市。2017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排第7位。2017年,常住人口946.8萬人,城鎮化率76.8%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832元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717億元,高新技術企業達2844家。

杭州物產豐富,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人間天堂」之美譽。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農作物、林木、畜禽種類繁多,種植林果、茶桑、花卉等品種260多個,杭州蠶桑、西湖龍井茶聞名全國。 全市森林面積1635.2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4.77%。

國家一級陸生野生動物有10種,二級64種;國家一級保護植物3種,二級18種。礦產資源有大中型的非金屬和金屬礦床。臨安、昌化出產的雞血石,為收藏石和印石中的珍品。

杭州位於中國東南沿海北部,浙江省北部,東臨杭州灣,與紹興市相接,西南與衢州市相接,北與湖州市、嘉興市毗鄰,西南與安徽省黃山市交界,西北與安徽省宣城市交接。

B. 杭州還有哪些傳統文化

1、淳安三腳戲

三腳戲是浙江杭州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淳安民俗素尚歌舞,每到春節元宵,市井鄉間均有演儺神戲和表演各種歌舞的習俗,跳竹馬尤為盛行。清光緒年間,湖北黃梅採茶戲和江西贛東採茶戲傳入浙西後,與民間歌舞跳竹馬(竹馬班)相結合,以採茶戲的劇目、曲調及表演形式,融合本地的民間音樂、地方語言及風俗習慣。

5、樓塔細十番

樓塔細十番是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音樂。據記載,公元1377年,樓塔的宮廷御醫辭官返鄉著書《醫學綱目》時,與當時樓塔的一批善音律的文人墨客、富家賢士,經常吹彈各種樂器,演奏各種古典曲目,樓塔「細十番」由此而生。

C. 簡述杭州歷史``

杭州歷史悠來久,自秦時設縣治以來源,已有2200多年歷史。杭州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並產生了被稱為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杭州曾是五代吳越國和南宋王朝兩代建都地,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杭州古稱錢唐。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廢錢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歷史上出現。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趙構南渡至杭州,升杭州為臨安府。紹興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歷時140餘年。民國元年(1912年)以原錢塘、仁和縣地並置杭縣。民國十六年(1927年),北伐軍進入杭州。同年,分出杭縣城區設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於此。抗日戰爭期間被日本軍隊佔領,日本投降後被國民政府光復。1949年,解放軍進入杭州城,進而佔領浙江全境。

D. 簡略地說說杭州的歷史

1、杭州烏龜洞遺址古人類化石的發現證實五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在杭州這片土地上生活,蕭山跨湖橋遺址的發掘證實了早在8000年前就有現代人類在此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前的餘杭良渚文化被譽為「文明的曙光」。杭州夏商周屬「揚州之域」。

2、秦統一六國後,在靈隱山麓設縣治,稱錢唐,屬會稽郡。《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這是史籍最早記載「錢唐」之名。當時還是隨江潮出沒的海灘,西湖尚未形成。

3、西漢承秦制,杭州仍稱錢唐。新莽時一度改錢唐為泉亭縣;到了東漢,復置錢唐縣,屬吳郡。這時杭州農田水利興修初具規模,並從寶石山至萬松嶺修築了第一條海塘,西湖開始與海隔斷,成為內湖。

4、三國、兩晉、杭州屬吳郡,歸古揚州。東晉咸和元年(326年),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飛來峰下建了靈隱寺,是西湖最古的叢林建築。梁太清三年(549年),侯景升錢唐縣為臨江郡。陳禎明元年(587年),又置錢唐郡,轄錢唐、於潛、富陽、新城、桐廬,屬吳州。

5、隋王朝建立後,於開皇九年(589年)廢郡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現。並桐廬入錢唐縣,下轄錢唐、餘杭、富陽、鹽官、於潛、武康六縣。州治初在餘杭,次年遷錢唐。開皇十一年,在鳳凰山依山築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這是最早的杭州城。

6、唐代,置杭州郡,旋改餘杭郡,治所在錢唐。因避國號諱,於武德四年(621年)改「錢唐」為「錢塘」。太宗時屬江南道,天寶元年(742年)復名餘杭郡,屬江南東道。

乾元元年(758年)又改為杭州,歸浙江西道節度,州治一度在錢塘,轄錢塘、鹽官、富陽、新城、餘杭、臨安、於潛、唐山八縣。

(4)杭州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杭州府,合並錢塘、仁和兩縣為杭縣,仍為省會所在地。民國3年(1914)設道制,置錢塘道,道尹駐杭縣。

原杭州府所轄各縣歸錢塘道管轄。民國16年(1927)廢道制,析出杭縣城區設杭州市,直屬浙江省;,郊區仍為杭縣,舊屬諸縣直屬於省。

從此,杭州確立為市的建制,市區分為八個區。1909-1914年,滬杭、杭甬鐵路相繼建成;全長1453米的錢塘江大橋於1937年竣工。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無條件收回拱宸橋日租界。

E. 杭州有哪些傳統文化

一 民間文學(16項)

梁祝傳說 杭州市群藝館
白蛇傳傳說 杭州市群藝館
西湖民間故事 杭州市圖書館
蘇小小傳說 杭州市圖書館
楊乃武小白菜傳說 餘杭區
濟公傳說 西湖區
西施傳說 蕭山區臨浦鎮
錢鏐傳說 臨安市
孫權傳說 富陽市
方臘傳說 淳安縣
陳碩真傳說 淳安縣
念四鬍子機智人物故事 淳安縣
皋亭山傳說 江干區
防風神話 餘杭區
朱三劉二姐長篇敘事詩 富陽市 餘杭區
運河傳說 餘杭區

二 民間音樂(5項)

江南絲竹 杭州市群藝館
細十番 蕭山區樓塔鎮
富陽絲竹鑼鼓 富陽市
浙派古琴 杭州市群藝館
畲族山歌 淳安縣 建德市

三 民間舞蹈(17項)

餘杭滾燈 餘杭區
淳安竹馬 淳安縣
西湖五彩龍舞 西湖區
彰塢獅毛龍舞 桐廬縣
汾口草龍舞 淳安縣
大陸(石瀨)花燈舞 餘杭區
神獸花燈舞 臨安市
蝦燈舞 建德市
新合大馬燈舞 桐廬縣
鸕鳥鰲魚燈舞 餘杭區
里商仁燈舞 淳安縣
湍口變獅舞 臨安市
賀城拉獅 淳安縣
亭趾高蹺 餘杭區
跳仙鶴 富陽市
李村抬閣 建德市
瑤山鞦韆 淳安縣

四 傳統戲劇(5項)

越劇 杭州越劇院
杭劇 杭州滑稽劇院
淳安三角戲 淳安縣
目連戲(臨安目連戲 西溪啞目連)臨安市 西湖區
提線木偶 建德市

五 曲藝(6項)

杭州小熱昏 杭州滑稽劇院
杭州評話 杭州滑稽劇院
杭州評詞 杭州市群藝館
獨腳戲 杭州滑稽劇院
杭州攤簧 杭州市群藝館
杭州武林調(杭曲) 杭州市群藝館

六 雜技與競技(3項)

翻九樓 蕭山區
蔣村船拳 西湖區
五常十八般武藝 餘杭區

七 民間美術(6項)

金石篆刻 西泠印社
都錦生織錦 杭州都錦生實業有限公司
桐廬剪紙 桐廬縣
西興燈籠 杭州高新開發區(濱江)
昌化雞血石雕 臨安市
杭綉 杭州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

八 傳統手工技藝(28項)

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 張小泉剪刀有限公司
竹紙製作技藝 富陽市
越窯青瓷製作工藝 蕭山區
西湖綢傘製作技藝 杭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
王星記扇製作技藝 杭州王星記扇業有限公司
蕭山花邊生產技藝 蕭山區
南宋官窯瓷製作工藝 蕭山區
杭州銅雕 杭州市金星銅工程有限總公司
杭州金銀飾藝 信源首飾店有限公司
杭羅織造技藝 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委員會辦公室
蠶絲生產技藝(養蠶、繅絲、制綿) 餘杭區
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西湖區
合村綉花鞋製作技藝 桐廬縣
中泰竹笛製作技藝 餘杭區
昌化竹編製作技藝 臨安市
杭州竹籃編制技藝 西湖區
八都麻綉編織技藝 淳安縣
常綠紙傘製作技藝 富陽市
西湖天竺筷製作技藝 杭州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
杭州雕版印刷術 西湖區、富陽市
邵芝岩毛筆製作技藝 邵芝岩筆庄
青溪龍硯製作技藝 淳安縣
運河石橋建造技藝 拱墅區
運河埠頭建造技藝 拱墅區
嚴東關致中和釀酒技藝 建德市
西湖龍井茶採摘和製作技藝 西湖區
九曲紅梅茶製作技藝 西湖區
杭幫菜烹飪技藝 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委員會辦公室

九 傳統醫葯(2項)

胡慶余堂中葯文化 胡慶余堂中葯博物館
張同泰中葯文化 下城區

十 民俗(11項)

西湖香市 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委員會辦公室
西湖放生 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委員會辦公室
錢江觀潮 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委員會辦公室
吳山廟會 清河坊歷史街區管委會
滿覺隴賞桂 西湖區
西興祝福 杭州高新開發區(濱江)
花朝節-祭花神民俗活動 拱墅區
半山泥貓習俗 拱墅區
龍舟競渡(蔣村、五常) 西湖區、餘杭區
徑山茶宴 餘杭區
九姓漁民習俗 建德市

F. 杭州 的歷史

小學似乎沒有杭州歷史的課文

杭州歷史:
(1)從「餘杭」到「錢唐」
杭州在周朝以前,屬於「揚州之域」。傳說在夏禹治水時,全國分為九州,長江以南的廣闊地域均泛稱揚州。公元前21世紀,夏禹南巡,大會諸侯於會稽山(今浙江紹興),曾乘舟航行經過這里,並舍其餘杭(「杭」是方舟)於此,故名「餘杭」。一說,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稱此地為「禹杭」,其後,口語相傳,訛「禹」為「余」,乃名「餘杭」。
春秋時,吳越兩國爭霸,杭州先屬吳,越滅吳後,屬越。戰國時,楚滅越國,杭州又歸入楚國的版圖。
秦統一六國後,在靈隱山麓設縣治,稱錢唐,屬會稽郡。《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這是史籍最早記載「錢唐」之名。現在的市區,當時還是隨江潮出沒的海灘,西湖尚未形成。
西漢承秦制,杭州仍稱錢唐。新莽時一度改錢唐為泉亭縣;到了東漢,復置錢唐縣,屬吳郡。這時杭州農田水利興修初具規模,並從寶石山至萬松嶺修築了第一條海塘,西湖開始與海隔斷,成為內湖。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杭州為吳國的吳興郡,屬揚州。因外族相繼入侵,晉室南遷,促進了江南和錢塘江兩岸經濟文化的發展。這時,西湖已有「明聖湖」、「金牛湖」之稱。東晉咸和元年(326年),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飛來峰下建了靈隱寺,這不僅是西湖最古的叢林建築,也是江南最古老的名剎。隨後有方士許邁及葛洪等人在武林山下、韜光、寶石山一帶進行寫書、煉丹等活動,傳播宗教,西湖名山勝水也漸次開拓。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升錢唐縣為臨江郡。陳後主禎明元年(587年),又置錢唐郡,轄錢唐、於潛、富陽、新城四縣,屬吳州。
(2)「杭州」之名首次出現
隋王朝建立後,於開皇九年(589年)廢郡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現。下轄錢唐、餘杭、富陽、鹽官、於潛、武康六縣。州治初在餘杭,次年遷錢唐。開皇十一年,在鳳凰山依山築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這是最早的杭州城。大業三年(607年),改置為餘杭郡。六年,楊素鑿通江南運河,從現在的江蘇鎮江起,經蘇州、嘉興等地而達杭州,全長400多公里,自此,拱宸橋成為大運河的起訖點。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促進了杭州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隋書·地理志》記述:「杭州等郡,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故商賈並輳」。這時的餘杭郡有戶15380,杭州戶口統計由此開始。
唐代,置杭州郡,旋改餘杭郡,治所在錢唐。因避國號諱,於武德四年(621年)改「錢唐」為「錢塘」。太宗時屬江南道,天寶元年(742年)復名餘杭郡,屬江南東道。乾元元年(758年)又改為杭州,歸浙江西道節度,州治在錢塘,轄錢塘、鹽官、富陽、新城、餘杭、臨安、於潛、唐山八縣。州城的范圍也隨之擴大,由原來的城南沿江一帶發展到今天的武林門一帶。由於運河的溝通,杭州成為貨物集散地,社會經濟日趨繁榮,人口也逐漸增加,唐貞觀(627~649年)中,已有15萬餘人;到開元(713~741年)中發展到58萬人,此時的杭州,已與廣州、揚州並列,為我國古代三大通商口岸之一。長慶二年(822年),詩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大規模浚治西湖,並築堤建閘,以利農田灌溉。又繼李泌之後重修六井。從這時起,西湖之名益彰於世。
(3)吳越國的國都
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偏安東南,建都杭州。當時的杭州稱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錢塘,轄錢塘、錢江、餘杭、安國、於潛、唐山、富陽、新城八縣。在吳越三代、五帝共85年的統治下,經過勞動人民的辛勤開拓建設,杭州發展成為全國經濟繁榮和文化薈萃之地。歐陽修在《有美堂記》里有這樣的描述:「錢塘自五代時,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樂。十餘萬家,環以湖山,左右映帶,而閩海商賈,風帆浪泊,出入於煙濤杳靄之間,可謂盛矣!」吳越王錢鏐在杭州鳳凰山築了「子城」,內建宮殿,作為國治,又在外圍築了「羅城」,周圍70里,作為防禦。據《吳越備史》記載,這個都城,西起秦望山,沿錢塘江至江干,瀕錢塘湖(西湖)到寶石山,東北面到現在的艮山門。以形似腰鼓,故又有「腰鼓城」之稱。
吳越王重視興修水利,引西湖水輸入城內運河;在錢塘江沿岸,採用「石囤木樁法」修築百餘里的護岸海塘;還在錢塘江沿岸興建龍山、浙江二閘,阻止鹹水倒灌,減輕潮患,擴大平陸。動用民工鑿平江中的石灘,使航道暢通,促進了與沿海各地的水上交通。置「撩湖兵」千人,疏浚、保護西湖,使不被葑草淤塞。
吳越三代五帝都篤信佛教,現在杭州西湖周圍的寺廟、寶塔、經幢和石窟等文物古跡,大都是那個時期的建就。當時的杭州就有「佛國」之稱。
(4)南宋時的京城
在北宋時,杭州為「兩浙路」的路治;大觀元年(1107年)升為帥府,轄錢塘、仁和、餘杭、臨安、於潛、昌化、富陽、新登、鹽官九縣。當時人口已達20餘萬戶,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經濟繁榮,紡織、印刷、釀酒、造紙業都較發達,對外貿易進一步開展,是全國四大商港之一。杭州歷任的地方官,十分重視對西湖的整治。元佑四年(1089年),著名詩人蘇東坡擔任杭州知州,再度疏浚西湖,用所挖取的葑泥,堆成橫跨南北的長堤(蘇堤),上有六橋,堤邊植桃、柳、芙蓉,使西湖更加美化。又開通茅山、鹽橋兩河,再疏六井,使鹵不入市,民飲稱便。
經過北宋150多年的發展,到了南宋時,開始了杭州的鼎盛時期。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置行宮於杭州,為行在所,升為臨安府,治所在錢塘。轄錢塘、仁和、臨安、餘杭、於潛、昌化、富陽、新城、鹽宮九縣,地域與唐代大致相當。紹興八年(1138年)定都於此,杭州城垣因而大事擴展,當時分為內城和外城。內城,即皇城,方圓九里,環繞著鳳凰山,北起鳳山門,南達江干,西至萬松嶺,東抵候潮門,在皇城之內,興建殿、堂、樓、閣,還有多處行宮及御花園。外城南跨吳山,北截武林門,右連西湖,左靠錢塘江,氣勢宏偉。設城門13座,城外有護城河。由於北方許多人隨朝廷南遷,使臨安府人口激增。到咸淳年間(1265~1274年),居民增至124萬餘人(包括所屬幾個縣)。就杭州府城所在的錢塘、仁和兩縣而言,人口也達43萬餘人。
人口的增多,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創造了條件。南宋都市經濟的繁榮,不僅超越前代,而且居世界前列。當時臨安手工作坊林立,生產各種日用商品,尤其是絲織業的織造技藝精良,能生產出許多精巧名貴的絲織品,在全國享有盛名。
據《武林舊事》等書記載,南宋時的杭州商業有440行,各種交易甚盛,萬物所聚,應有盡有。對外貿易相當發達,有日本、高麗、波斯、大食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之有使節往來和貿易關系,朝廷專設「市舶司」以主其事。西湖風景區經過修葺,更加嫵媚動人,吸引了不少中外遊客;酒肆茶樓,藝場教坊,驛站旅舍等服務性行業及夜市也很興盛。
南宋時,杭州是全國的文化中心,設立了最高興府——太學,還有武學、醫學、算學、史學等各科學校,臨安府學及錢塘、仁和兩縣學的學生近千人。這里書鋪林立,刻印的書籍十分精良。當時的繪畫藝術甚盛,「西湖十景」就是由南宋畫院題名的。
(5)浙江省的省會
元代在杭州設兩浙都督府,後改為杭州路總管府,為江浙行省治所(錢塘、仁和);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改置浙江行省,仍以杭州為省治。錢塘、仁和、海寧、富陽、餘杭、臨安、於潛、新城、昌化等州縣皆屬杭州路。因遭戰亂,杭州城內的不少宮殿被毀,工商業曾一度衰落,西湖也漸被泥土淤塞。但由於在南宋時期打下了繁華基礎,恢復較快。至正年間,大運河全線開通,杭州水運可直達大都(北京),成為全國水運交通要津。對促進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發展對外貿易,大有作用。所以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稱杭州為「天城」,是「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城」。
明代改杭州府為浙江布政使司治所。清代為浙江省兼杭嘉湖道治所。杭州府治均在錢塘、仁和,屬縣未變。明正德三年(1508年),郡守楊孟瑛繼唐白居易、宋蘇東坡後再次疏浚西湖,拓展田盪3480餘畝,將蘇堤增高、加寬,修建振鶩亭(即今湖心亭),砌築小瀛洲,使西湖重放光彩,恢復了「湖上春來水拍天,桃花浪暖柳蔭濃」的動人景色。至萬曆年間(1573~1620年),杭州又呈現出四方客商雲集,遊人紛至沓來的繁榮局面。
(6)廢府設杭州市
清初,在杭州城西沿西湖一帶建造「旗營」,俗稱「滿城」。城牆周圍十里,南至今開元路,北靠法院路,東臨中山中路附近,西麵包括湖濱公園,並辟有六座城門,總佔地1436畝,成為杭州的「城中城」(民國初年拆除)。雍正二年(1724)、嘉慶五年(1800),浙江總督李衛、巡撫阮元先後再次疏浚西湖,挖起大量葑泥,使湖水加深數尺。杭州人口有續增加。光緒九年(1883),杭州有62萬餘人。光緒二十一年,清政府在中日戰爭中失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杭州開為日本通商商埠,拱宸橋辟為日本租界。隨著資本主義勢力的入侵和洋務運動的興起,杭州的近代工業也逐漸發展起來。
中華民國元年(1912),廢杭州府,合並錢塘、仁和兩縣為杭縣,仍為省會所在地。民國3年(1914)設道制,置錢塘道,道尹駐杭縣。原杭州府所轄各縣歸錢塘道管轄。民國16年(1927)廢道制,析出杭縣城區設杭州市,直屬浙江省;舊屬諸縣直屬於省。從此,杭州確立為市的建制,市區分為八個區。這時杭州已有少數近代工業,如在1897年創辦的通益公紗廠(杭州第一棉紡織廠前身),規模較大;其後又陸繼興辦起火柴廠、造紙廠等,傳統的手工絲織行業也逐步採用機械傳動。1909-1914年,滬杭、杭甬鐵路相繼建成;全長1453米的錢塘江大橋於1937年竣工。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無條件收回拱宸橋日租界。
(7)從新生走向繁榮
從鴉片戰爭後的百餘年間,國力不振,民生凋敝,杭州城市年久失修,工商業也困難重重,西湖的不少景點,大多殘破不堪,有的已經廢圮。1949年5月3日,杭州市才獲得新生。
50年代以後,杭州的區域范圍經歷了不斷變化。先是將原有的八區改名為上城區、中城區、下城區、江干區、西湖區、艮山區、拱墅區、筧橋區;其後,艮山區並入下城區,筧橋區並入半山區,中城區大部分並入上城區,小部分並入下城區;1990年初,半山區又與拱墅區合並,成立新的拱墅區。屬縣則有蕭山、餘杭、臨安、建德、富陽、桐廬、淳安七個縣(市)。
50年來,杭州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的杭州,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重點風景旅遊城市,國家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是浙江省的省會。杭州在工業生產上已具備比較雄厚的實力,門類比較齊全,在全省乃至全國都佔有重要地位。農業科技力量和耕作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經過大規模的城市和園林建設,杭州的城市面貌已大為改觀。杭州,名副其實地成為我國東南部風景名勝優異、人文古跡薈萃的名城。

白娘子傳奇
傳說發生在宋朝時的杭州、蘇州及鎮江等地。白素貞是千年修煉的蛇妖,為了報答書生許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為人形欲報恩,後遇到青蛇精小青,兩人結伴。白素貞施展法力,巧施妙計與許仙相識,並嫁與他。婚後金山寺和尚法海對許仙講白素貞乃蛇妖,許仙將信將疑。後來許仙按法海的辦法在端午節讓白素貞喝下帶有雄黃的酒,白素貞不得不顯出原形,卻將許仙嚇死。白素貞上天庭盜取仙草將許仙救活。法海將許仙騙至金山寺並軟禁,白素貞同小青一起與法海鬥法,水漫金山寺,卻因此傷害了其他生靈。白素貞觸犯天條,在生下孩子後被法海收入缽內,鎮壓於雷峰塔下。後白素貞的兒子長大得中狀元,到塔前祭母,將母親救出,全家團聚。

G. 杭州歷史背景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1)從「餘杭」到「錢唐」
杭州在周朝以前,屬於「揚州之域」。傳說在夏禹治水時,全國分為九州,長江以南的廣闊地域均泛稱揚州。公元前21世紀,夏禹南巡,大會諸侯於會稽山(今浙江紹興),曾乘舟航行經過這里,並舍其餘杭(「杭」是方舟)於此,故名「餘杭」。一說,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稱此地為「禹杭」,其後,口語相傳,訛「禹」為「余」,乃名「餘杭」。
春秋時,吳越兩國爭霸,杭州先屬吳,越滅吳後,屬越。戰國時,楚滅越國,杭州又歸入楚國的版圖。
秦統一六國後,在靈隱山麓設縣治,稱錢唐,屬會稽郡。《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這是史籍最早記載「錢唐」之名。現在的市區,當時還是隨江潮出沒的海灘,西湖尚未形成。
西漢承秦制,杭州仍稱錢唐。新莽時一度改錢唐為泉亭縣;到了東漢,復置錢唐縣,屬吳郡。這時杭州農田水利興修初具規模,並從寶石山至萬松嶺修築了第一條海塘,西湖開始與海隔斷,成為內湖。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杭州為吳國的吳興郡,屬揚州。因外族相繼入侵,晉室南遷,促進了江南和錢塘江兩岸經濟文化的發展。這時,西湖已有「明聖湖」、「金牛湖」之稱。東晉咸和元年(326年),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飛來峰下建了靈隱寺,這不僅是西湖最古的叢林建築,也是江南最古老的名剎。隨後有方士許邁及葛洪等人在武林山下、韜光、寶石山一帶進行寫書、煉丹等活動,傳播宗教,西湖名山勝水也漸次開拓。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升錢唐縣為臨江郡。陳後主禎明元年(587年),又置錢唐郡,轄錢唐、於潛、富陽、新城四縣,屬吳州。
(2)「杭州」之名首次出現
隋王朝建立後,於開皇九年(589年)廢郡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現。下轄錢唐、餘杭、富陽、鹽官、於潛、武康六縣。州治初在餘杭,次年遷錢唐。開皇十一年,在鳳凰山依山築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這是最早的杭州城。大業三年(607年),改置為餘杭郡。六年,楊素鑿通江南運河,從現在的江蘇鎮江起,經蘇州、嘉興等地而達杭州,全長400多公里,自此,拱宸橋成為大運河的起訖點。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促進了杭州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隋書·地理志》記述:「杭州等郡,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故商賈並輳」。這時的餘杭郡有戶15380,杭州戶口統計由此開始。
唐代,置杭州郡,旋改餘杭郡,治所在錢唐。因避國號諱,於武德四年(621年)改「錢唐」為「錢塘」。太宗時屬江南道,天寶元年(742年)復名餘杭郡,屬江南東道。乾元元年(758年)又改為杭州,歸浙江西道節度,州治在錢塘,轄錢塘、鹽官、富陽、新城、餘杭、臨安、於潛、唐山八縣。州城的范圍也隨之擴大,由原來的城南沿江一帶發展到今天的武林門一帶。由於運河的溝通,杭州成為貨物集散地,社會經濟日趨繁榮,人口也逐漸增加,唐貞觀(627~649年)中,已有15萬餘人;到開元(713~741年)中發展到58萬人,此時的杭州,已與廣州、揚州並列,為我國古代三大通商口岸之一。長慶二年(822年),詩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大規模浚治西湖,並築堤建閘,以利農田灌溉。又繼李泌之後重修六井。從這時起,西湖之名益彰於世。
(3)吳越國的國都
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偏安東南,建都杭州。當時的杭州稱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錢塘,轄錢塘、錢江、餘杭、安國、於潛、唐山、富陽、新城八縣。在吳越三代、五帝共85年的統治下,經過勞動人民的辛勤開拓建設,杭州發展成為全國經濟繁榮和文化薈萃之地。歐陽修在《有美堂記》里有這樣的描述:「錢塘自五代時,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樂。十餘萬家,環以湖山,左右映帶,而閩海商賈,風帆浪泊,出入於煙濤杳靄之間,可謂盛矣!」吳越王錢鏐在杭州鳳凰山築了「子城」,內建宮殿,作為國治,又在外圍築了「羅城」,周圍70里,作為防禦。據《吳越備史》記載,這個都城,西起秦望山,沿錢塘江至江干,瀕錢塘湖(西湖)到寶石山,東北面到現在的艮山門。以形似腰鼓,故又有「腰鼓城」之稱。
吳越王重視興修水利,引西湖水輸入城內運河;在錢塘江沿岸,採用「石囤木樁法」修築百餘里的護岸海塘;還在錢塘江沿岸興建龍山、浙江二閘,阻止鹹水倒灌,減輕潮患,擴大平陸。動用民工鑿平江中的石灘,使航道暢通,促進了與沿海各地的水上交通。置「撩湖兵」千人,疏浚、保護西湖,使不被葑草淤塞。
吳越三代五帝都篤信佛教,現在杭州西湖周圍的寺廟、寶塔、經幢和石窟等文物古跡,大都是那個時期的建就。當時的杭州就有「佛國」之稱。
(4)南宋時的京城
在北宋時,杭州為「兩浙路」的路治;大觀元年(1107年)升為帥府,轄錢塘、仁和、餘杭、臨安、於潛、昌化、富陽、新登、鹽官九縣。當時人口已達20餘萬戶,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經濟繁榮,紡織、印刷、釀酒、造紙業都較發達,對外貿易進一步開展,是全國四大商港之一。杭州歷任的地方官,十分重視對西湖的整治。元佑四年(1089年),著名詩人蘇東坡擔任杭州知州,再度疏浚西湖,用所挖取的葑泥,堆成橫跨南北的長堤(蘇堤),上有六橋,堤邊植桃、柳、芙蓉,使西湖更加美化。又開通茅山、鹽橋兩河,再疏六井,使鹵不入市,民飲稱便。
經過北宋150多年的發展,到了南宋時,開始了杭州的鼎盛時期。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置行宮於杭州,為行在所,升為臨安府,治所在錢塘。轄錢塘、仁和、臨安、餘杭、於潛、昌化、富陽、新城、鹽宮九縣,地域與唐代大致相當。紹興八年(1138年)定都於此,杭州城垣因而大事擴展,當時分為內城和外城。內城,即皇城,方圓九里,環繞著鳳凰山,北起鳳山門,南達江干,西至萬松嶺,東抵候潮門,在皇城之內,興建殿、堂、樓、閣,還有多處行宮及御花園。外城南跨吳山,北截武林門,右連西湖,左靠錢塘江,氣勢宏偉。設城門13座,城外有護城河。由於北方許多人隨朝廷南遷,使臨安府人口激增。到咸淳年間(1265~1274年),居民增至124萬餘人(包括所屬幾個縣)。就杭州府城所在的錢塘、仁和兩縣而言,人口也達43萬餘人。
人口的增多,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創造了條件。南宋都市經濟的繁榮,不僅超越前代,而且居世界前列。當時臨安手工作坊林立,生產各種日用商品,尤其是絲織業的織造技藝精良,能生產出許多精巧名貴的絲織品,在全國享有盛名。
據《武林舊事》等書記載,南宋時的杭州商業有440行,各種交易甚盛,萬物所聚,應有盡有。對外貿易相當發達,有日本、高麗、波斯、大食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之有使節往來和貿易關系,朝廷專設「市舶司」以主其事。西湖風景區經過修葺,更加嫵媚動人,吸引了不少中外遊客;酒肆茶樓,藝場教坊,驛站旅舍等服務性行業及夜市也很興盛。
南宋時,杭州是全國的文化中心,設立了最高興府——太學,還有武學、醫學、算學、史學等各科學校,臨安府學及錢塘、仁和兩縣學的學生近千人。這里書鋪林立,刻印的書籍十分精良。當時的繪畫藝術甚盛,「西湖十景」就是由南宋畫院題名的。
(5)浙江省的省會
元代在杭州設兩浙都督府,後改為杭州路總管府,為江浙行省治所(錢塘、仁和);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改置浙江行省,仍以杭州為省治。錢塘、仁和、海寧、富陽、餘杭、臨安、於潛、新城、昌化等州縣皆屬杭州路。因遭戰亂,杭州城內的不少宮殿被毀,工商業曾一度衰落,西湖也漸被泥土淤塞。但由於在南宋時期打下了繁華基礎,恢復較快。至正年間,大運河全線開通,杭州水運可直達大都(北京),成為全國水運交通要津。對促進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發展對外貿易,大有作用。所以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稱杭州為「天城」,是「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城」。
明代改杭州府為浙江布政使司治所。清代為浙江省兼杭嘉湖道治所。杭州府治均在錢塘、仁和,屬縣未變。明正德三年(1508年),郡守楊孟瑛繼唐白居易、宋蘇東坡後再次疏浚西湖,拓展田盪3480餘畝,將蘇堤增高、加寬,修建振鶩亭(即今湖心亭),砌築小瀛洲,使西湖重放光彩,恢復了「湖上春來水拍天,桃花浪暖柳蔭濃」的動人景色。至萬曆年間(1573~1620年),杭州又呈現出四方客商雲集,遊人紛至沓來的繁榮局面。
(6)廢府設杭州市
清初,在杭州城西沿西湖一帶建造「旗營」,俗稱「滿城」。城牆周圍十里,南至今開元路,北靠法院路,東臨中山中路附近,西麵包括湖濱公園,並辟有六座城門,總佔地1436畝,成為杭州的「城中城」(民國初年拆除)。雍正二年(1724)、嘉慶五年(1800),浙江總督李衛、巡撫阮元先後再次疏浚西湖,挖起大量葑泥,使湖水加深數尺。杭州人口有續增加。光緒九年(1883),杭州有62萬餘人。光緒二十一年,清政府在中日戰爭中失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杭州開為日本通商商埠,拱宸橋辟為日本租界。隨著資本主義勢力的入侵和洋務運動的興起,杭州的近代工業也逐漸發展起來。
中華民國元年(1912),廢杭州府,合並錢塘、仁和兩縣為杭縣,仍為省會所在地。民國3年(1914)設道制,置錢塘道,道尹駐杭縣。原杭州府所轄各縣歸錢塘道管轄。民國16年(1927)廢道制,析出杭縣城區設杭州市,直屬浙江省;舊屬諸縣直屬於省。從此,杭州確立為市的建制,市區分為八個區。這時杭州已有少數近代工業,如在1897年創辦的通益公紗廠(杭州第一棉紡織廠前身),規模較大;其後又陸繼興辦起火柴廠、造紙廠等,傳統的手工絲織行業也逐步採用機械傳動。1909-1914年,滬杭、杭甬鐵路相繼建成;全長1453米的錢塘江大橋於1937年竣工。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無條件收回拱宸橋日租界。
(7)從新生走向繁榮
從鴉片戰爭後的百餘年間,國力不振,民生凋敝,杭州城市年久失修,工商業也困難重重,西湖的不少景點,大多殘破不堪,有的已經廢圮。1949年5月3日,杭州市才獲得新生。
50年代以後,杭州的區域范圍經歷了不斷變化。先是將原有的八區改名為上城區、中城區、下城區、江干區、西湖區、艮山區、拱墅區、筧橋區;其後,艮山區並入下城區,筧橋區並入半山區,中城區大部分並入上城區,小部分並入下城區;1990年初,半山區又與拱墅區合並,成立新的拱墅區。屬縣則有蕭山、餘杭、臨安、建德、富陽、桐廬、淳安七個縣(市)。
50年來,杭州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的杭州,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重點風景旅遊城市,國家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是浙江省的省會。杭州在工業生產上已具備比較雄厚的實力,門類比較齊全,在全省乃至全國都佔有重要地位。農業科技力量和耕作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經過大規模的城市和園林建設,杭州的城市面貌已大為改觀。杭州,名副其實地成為我國東南部風景名勝優異、人文古跡薈萃的名城。

H. 杭州有什麼歷史文化古跡嗎

拱墅區是杭州市中心城區之一,也是杭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轄4鎮和6街道,含24個行政村、64個社區。總面積87平方公里,總人口50餘萬,其中常住人口28萬。拱墅區歷史悠久,自隋唐始就成了杭嘉湖平原物產的重要集散地。千年流淌的京杭大運河在區內蜿蜒12公里,穿境而過,在兩岸留下了眾多的歷史古跡和燦爛的文化遺存。\r\n\r\n 近年來,拱墅區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堅持實施開放興區、環境立區、商貿富區、工業強區四大戰略,著力打造汽車拱墅、物流拱墅、居住拱墅、文化拱墅四大品牌,全區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保持了持續、協調、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r\n\r\n 正在迅速崛起的經濟大區。堅持招商引資一號工程,加大投入力度,優化經濟結構,改善發展環境,全區經濟發展保持了穩中求進、好中求快的良好態勢。預計2004年,實現生產總值35億元,比上年增長16%;企業銷售收入360億元,比上年增長40%;企業利潤5.5億元,比上年增長19%;財政總收入20.3億元,比上年增長1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9.25億元,比上年增長2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入31億元,比上年增長23%。截止10月底,引進項目1793家,實際到位資金60.04億元,增長32.18%,其中合同利用外資1.6億元,實際利用外資4061萬元。實施\\「遷二建三」戰略,商貿、金融證券、會展等都市型服務業得到迅猛發展,汽車銷售、物流業、專業市場發展居杭州前列。中國杭州國際汽車展已躋身全國汽車會展三甲行列。信義坊商業步行街是杭州市七大商業特色街區之一。工業實現\\「沖100億」目標。\r\n\r\n 新興的中心城區。我們圍繞加快建設大都市中心城區的目標,全面加強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不斷提升城區形象品位。結合運河綜合整治與保護開發,重點實施\\「11368」工程,既實現開工100萬平方米,新增綠地100萬平方米,回遷安置拆遷戶3000戶,積極開展富義倉遺址公園、運河廣場及博物館、拱宸橋橋西民居保護區、運河商務區、台州路步行街、\\「城中村」改造等6大工程,大力實施衢州路等\\「三橫五縱」7條骨架道路建設和莫干山路綜合整治。積極打造\\「清潔拱墅」,全面實施道路、河道、\\「城中村」、農貿市場、建設工地等專項整治,在全市率先啟動\\「城市管理語音提示追呼系統」和門前三包IC卡管理制度,較好遏制了\\「牛皮癬」、門前三包難等管理頑症,有效改善了城區環境面貌。\r\n\r\n 底蘊深厚的文化大區。注重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大力發展科教文衛各項事業,努力提高城區文明程度,打響\\「文化拱墅」品牌。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稱號,現有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6家。實施\\「名師名校長」工程,現有國家級學科帶頭人2名,在職特級教師10名,育才中學、文瀾中學、拱宸橋小學有較高知名度。被評為\\「浙江省教育強區」。注重人文關懷,以構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際關系和諧的新型現代化文明社區為目標,加強社區建設工作,榮獲\\「全國社區建設示範城區」稱號。

I. 關於杭州的歷史文化和特點,有什麼資料(簡短一些,精練一些)

杭州鍾靈毓秀,數千年的歷史,孕育了豐富燦爛的「良渚文化」、「吳越文化」和「南宋文化」。1936年,杭州近郊良渚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證明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大禹治水時,在前往會稽(今紹興)途中,曾在此舌航登陸。航即方舟,「航」與「杭」通假,於是便有了「禹杭」的地名。此後杭州也就因此而得名。

杭州建城有2000多年的歷史。春秋時代(
樂途遊民部落五周年 2007西藏聖地婚禮 航空旅行白皮書 黃金周出遊全攻略 前770-前477年),這里成了吳、越兩國的交界地,先後為吳國和越國所統治。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設錢唐縣。到隋朝開皇九年(589年),錢唐郡改稱杭州,此後州治遷至鳳凰山麓,依山築起杭州,州城方圓達「三十六里」。杭州作為南北大運河的終端,以商業經濟為主的城市化有了較大的發展。

五代時期的吳越國(907-978年)在杭州建都,一面在城內建造宮室、官署和宅邸,一面在西湖廣造佛寺、佛塔和經幢,杭州因此而有「東南佛國」之稱。由於吳越統治者實行了「保境安民,善事中國」的策略,東南沿海這片富饒的地區地區避免了戰亂的蹂躪。

到北宋,杭州一躍而為「東南名郡」,成了聞名全國的經濟和文化中心城市之一,大詞人柳永稱贊其「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

宋室南遷,在杭州建都,歷時長達152年,杭州成為南宋統治區也是全國最大的國際性貿易中心和政治、文化中心。當時城市常住人口最多是曾達到120萬,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經濟則以絲織、印刷、造紙、瓷器等手工最為發達。連皇帝宋仁宗也在詩中贊揚杭州「地有湖山美,東南第一洲」。

元代初年,訪游過杭州的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稱杭州是「世界上最美麗華貴的天城」。歷明、清直到當代,杭州一直是浙江省的省會城市。

古老而又年輕的杭州,走過了千年發展變遷歷程,雖歷經滄桑,如今已得到了日新月異的發展,城市面貌煥然一新,西湖景色流光溢彩,正步入從「西湖時代」邁向「錢塘江時代」的黃金歲月,一個人文杭州、休閑杭州、最具有活力的杭州正以嶄新的姿態展現在人們面前。

閱讀全文

與杭州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