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科學與技術發展的歷史

科學與技術發展的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2 06:59:35

① 科學與技術相互關系的歷史變化

這個問題實在有點難度,去網上找未必能找到准確答案。

不過有關歷史和現代史的問題,我感興趣,現在根據我學到的知識和網上所說的簡單的回答下,希望對你有幫助,更加深刻理解。

古代、近代、現代科學與技術之間的聯系有各自的特點。在
19 世紀以前,科學與技術是相互分離的,它們平行地向前發展。
20 世紀 40 年代後,科學與技術的聯系空前增強,具體表現為「科學的技術化和技術的科學化」,而且,現代科學和現代技術在研究上也同步進行,互相接近。

科學與技術既相互聯系又有區別:

科學與技術的區別

科學與技術在功能和作用上是有區別的,主要表現在:目的和任務不同、研究內容不同、研究成果的形式和評價標准不同、發展進程不同、生產力屬性不同。

其一:科學是創造知識的研究活動,它所解決的主要是認識世界的問題,要回答「是什麼」和「為什麼」;而技術則是發明和創造操作的辦法、技巧以及相應的物質手段,回答的是「做什麼」和「怎樣做」。

其二:科學是進行發現,探索未知的活動,帶有自由研究的性質;技術則是從事發明,綜合利用各種知識進行創造和實踐的活動。

其三:科學創造的主要是知識;技術則不同,除了以知識形態出現外,還同時具有一定的物質形態。

其四:科學對經濟的作用是隱含的,不太確定,有時需較長時間才能發揮出來;技術對經濟的作用則比較確定,關系更直接。

參考資料: 我努力了!!

② 什麼是科學技術史

(關於科學技來術的產生、發展及其規源律的科學)科學技術史是關於科學技術的產生、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科學技術史既要研究科學技術內在的邏輯聯系和發展規律,又要探討科學技術與整個社會中各種因素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因此,科學技術史既不是一般的自然科學,也不同於一般的社會歷史學。它是橫跨於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一門綜合性學科。

③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歷史與發展

未來計算機的發展趨勢是巨型化、
微型化、智能化、網路化。
計算機(內computer)俗稱電腦,是現代一種用於高速容計算的電子計算機器,可以進行數值計算,又可以進行邏輯計算,還具有存儲記憶功能。是能夠
按照程序運行,自動、高速處理海量數據的現代化智能電子設備。由硬體系統和軟體系統所組成,沒有安裝任何軟體的計算機稱為裸機。可分為超級計算機、工業控制計算機、網路計算機、個人計算機、嵌入式計算機五類,較先進的計算機有生物計算機、光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等。
計算機發明者約翰·馮·諾依曼。計算機是20世紀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發明之一,對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並以強大的生命力飛速發展。它的應用領域從最初的軍事科研應用擴展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已形成了規模巨大的計算機產業,帶動了全球范圍的技術進步,由此引發了深刻的社會變革,計算機已遍及一般學校、企事業單位,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信息社會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④ 近代科學技術發展簡史是什麼

  1. 近代自然科學誕生於十五世紀下半葉,和古代人把自然界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考察的方法不同專,近代自然科學屬把自然界劃分為不同的領域和側面,

  2. 例如分為動物界、植物界和礦物界或者分為機械運動、物理運動、化學運動和生命運動等分門別類地加以研究。

  3. 近代每一門自然科學都要依據觀察實驗所積累的材料對探討的自然現象提出理論上的解說和說明,自然科學的研究工作不像古代學者那樣依靠哲學思辨對自然界提出種種猜測,也不像古代工匠那樣僅僅追求某種實際的目標(如製造某種產品,改進某種技藝),他追求的是對自然界的理解。

⑤ 論述科學與技術相互關系的歷史變化

論述科學與技術相互關系的歷史變化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 這個問題實在有點難度,去網上找未必能找到准確答案。 不過有關歷史和現代史的問題,我感興趣,現在根據我學到的知識和網上所說的簡單的回答下,希望對你有幫助,更加深刻理解。 古代、近代、現代科學與技術之間的聯系有各自的特點。在 19 世紀以前,科學與技術是相互分離的,它們平行地向前發展。 20 世紀 40 年代後,科學與技術的聯系空前增強,具體表現為「科學的技術化和技術的科學化」,而且,現代科學和現代技術在研究上也同步進行,互相接近。 科學與技術既相互聯系又有區別: 科學與技術的區別 科學與技術在功能和作用上是有區別的,主要表現在:目的和任務不同、研究內容不同、研究成果的形式和評價標准不同、發展進程不同、生產力屬性不同。 其一:科學是創造知識的研究活動,它所解決的主要是認識世界的問題,要回答「是什麼」和「為什麼」;而技術則是發明和創造操作的辦法、技巧以及相應的物質手段,回答的是「做什麼」和「怎樣做」。 其二:科學是進行發現,探索未知的活動,帶有自由研究的性質;技術則是從事發明,綜合利用各種知識進行創造和實踐的活動。 其三:科學創造的主要是知識;技術則不同,除了以知識形態出現外,還同時具有一定的物質形態。 其四:科學對經濟的作用是隱含的,不太確定,有時需較長時間才能發揮出來;技術對經濟的作用則比較確定,關系更直接。

⑥ 簡述古代、近代和現代科學與技術相互關系的歷史變化。

這個問題實在有點難度,去網上找未必能找到准確答案。

不過有關歷史和現代史的問題,我感興趣,現在根據我學到的知識和網上所說的簡單的回答下,希望對你有幫助,更加深刻理解。

古代、近代、現代科學與技術之間的聯系有各自的特點。在
19 世紀以前,科學與技術是相互分離的,它們平行地向前發展。
20 世紀 40 年代後,科學與技術的聯系空前增強,具體表現為「科學的技術化和技術的科學化」,而且,現代科學和現代技術在研究上也同步進行,互相接近。

科學與技術既相互聯系又有區別:

科學與技術的區別

科學與技術在功能和作用上是有區別的,主要表現在:目的和任務不同、研究內容不同、研究成果的形式和評價標准不同、發展進程不同、生產力屬性不同。

其一:科學是創造知識的研究活動,它所解決的主要是認識世界的問題,要回答「是什麼」和「為什麼」;而技術則是發明和創造操作的辦法、技巧以及相應的物質手段,回答的是「做什麼」和「怎樣做」。

其二:科學是進行發現,探索未知的活動,帶有自由研究的性質;技術則是從事發明,綜合利用各種知識進行創造和實踐的活動。

其三:科學創造的主要是知識;技術則不同,除了以知識形態出現外,還同時具有一定的物質形態。

其四:科學對經濟的作用是隱含的,不太確定,有時需較長時間才能發揮出來;技術對經濟的作用則比較確定,關系更直接。

⑦ 中國科技發展史

新中國成立——科技事業新的起點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當時的中國國內僅有多個專門研究機構,全國的科學技術人員不超過5萬人。中國的科學技術需要在一片「廢墟」上重建。

1949年11月,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科學院,作為新中國的主要政府研究機構,並在隨後的幾年裡陸續成立了中國科協、中國氣象局、國家地質部等科學技術協調與研究機構。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進入了嶄新的歷史階段。

新中國的建立,激發了大批海外學子的殷殷報國心。正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任教的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後異常興奮,毫不猶豫地放棄了在國外的終身教授職務和優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國。

1955年,航空動力學家馮·卡門的學生、時任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教授的錢學森,歷經險阻,回國效力。後來的幾十年間,他為發展中國的國防科技作出了特殊貢獻。

到1957年,歸國的海外學人已經有3000多人,約佔新中國成立前在海外留學生和學者的一半以上。他們克服重重困難,紛紛回到祖國,大多數人成為新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奠基人或開拓者。在中國科學院選定的第一批233名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中,近2/3是這批歸國的海外學人。

同時,中國政府大力培養科學技術人才,建立科研機構。在短短的時期里,中國初步形成了由中國科學院、高等院校、國務院各部門研究單位、各地方科研單位、國防科研單位五路科研大軍組成的科技體系。

1956年是中國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是年1月,中國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科學技術事業開始進入了一個有計劃的蓬勃發展的新階段。

這一年,中國政府成立了國家科學規劃委員會,組織全國600多位科學家和技術專家,制定出中國第一個發展科學技術的長遠規劃,即《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擬定了57項重大任務。此規劃提出的主要任務於1962年提前完成,從而奠定了中國的原子能、電子學、半導體、自動化、計算技術、航空和火箭技術等新興科學技術基礎,並促進了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的誕生和發展。在提前完成《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的基礎上,中國又制定了《1963年至1972年科學技術規劃綱要》(簡稱《十年規劃》)。

中國政府在1958年對科技管理機構進行調整合並,成立了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陸續成立了各級科委,形成了中國的科學技術管理體系。中國科學技術事業進入了國家計劃下的現代發展時期。

1964年,周恩來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上首次提出要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簡稱「四個現代化」。

在此期間,科技事業得到迅速發展。1959年,地質學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陸相生油」理論,打破了西方學者的「中國貧油」說;1960年,物理學家王淦昌等人發現反西格瑪負超子;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裝置爆炸成功;1965年,生物學家們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在此過程中,中國形成了一批學科較齊全、設備較好的研究所,培養了一支水平較高、力量較強的科研隊伍。到1965年,全國科學研究機構已達到1700多個,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員達到12萬人。這是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繼續發展的基礎

⑧  科學技術發展的歷程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將促進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改變落後的生產關系,建立適應生產力水平的社會制度。因此,了解當前科學技術的發展形勢,對考慮地質找礦工作的發展無疑是有益的。由於科學技術發展的繼承性,有必要對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作一簡要的回顧。

一般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從科學技術發展的角度考慮,已經歷了農業時期和工業時期兩個歷程,現正向信息化過渡。由於事物發展的不平衡,有的國家工業化的歷程還沒有結束,有的甚至處於開始階段。

在農業時期,人們從事畜牧業及農業,而以農業為主,有一些手工業作坊;以體力勞動為主;能源是人力、畜力及少量的用於生活方面的熱力(如食品加工及取暖等);所用的工具則經過了由石器、銅器發展到鐵器;利用陸上的可再生資源,進行自給自足的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生產,相應的社會制度是封建主義社會。在這個時期,天文物候學、動物學、植物學及醫葯學等競相發展。在這個時期內,科學技術發展很慢,農業時期延長達幾千年。

在農業發展到鼎盛時期產生的商品生產及其發展,導致了人類由封建主義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進入工業發展時期。

進入工業發展時期,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從世界范圍看,工業時期由發展到確立,大約只要用200多年的時間。在向工業時期過渡的過程中,由於科學技術上的重大發現引起技術上的突破,產生所謂產業革命,一般認為有四次[3]

第一次產業革命於18世紀60年代首先在英國發生,到19世紀30年代末基本完成。美國和法國在19世紀初,德國在19世紀30年代以後,也先後進入了產業革命;大約美國在50年代末,法國在60年代末,德國在70年代末都先後基本上完成了第一次產業革命。

第一次產業革命是由於發明了蒸汽機,發現了熱作為能源創立了「熱力學」而引起的,以紡織業機械化(從1733年發明飛梭到18世紀70年代已形成較完整的體系)為開端,以蒸汽機廣泛使用為主要標志,以機器為主體的工廠代替手工勞動為基礎的手工工廠的革命。這是一次生產技術的根本變革,出現了「用機器製造機器」的各種「工作母機」。發展了紡織、冶金、煤炭、機器製造和交通運輸等資本密集的新興產業。把農業社會推進到農業-工業社會。

第二次產業革命始於19世紀中葉,19世紀70到90年代進入高潮,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基本完成。這一次由於1831年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定律,創立了「電學和磁學」。1867年西門子發明了電機,1881年愛迪生建立了大型火力發電站,和1884年內燃機應用於汽車引起的,是以電機(包括發電機和電動機)廣泛使用為重要標志,以電力工業為開端,發展了電力、化學、汽車、飛機、拖拉機等技術密集的新興產業,使科學技術從機械化時期進入到電氣化時期,把農業-工業社會推進到了工業化社會。

第三次產業革命始於20世紀初葉,是由於電子、核子的發現,相對論、量子論的創立引起的,它以電子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主要標志。1895年以後開始發展無線電通信技術,發展了廣播、電話、電報、電視、無線電通信事業。出現了電子工業、核工業、合成材料工業等知識密集的新興工業。

第四次產業革命始於20世紀40年代,世界上信息處理和通信技術有了巨大飛躍和突破,目前在世界范圍內正在興起,這就是從工業時期向信息化的過渡。

以上幾次產業革命,是否能說都是產業革命,還在討論。但是將它們看作是一場重要的新的技術革命,則是已被大多數人們所接受的了。

從工業化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也有的稱為向「後工業社會」過渡,開始於20世紀4C年代。

這是由於1946年美國發明了第一台電子計算機,1956年前蘇聯通信衛星上天引起的。70年代出現了人工智慧機器人,把信息革命推向高峰。它是以微計算機廣泛應用為主要標志。在前幾次技術重大突破的基礎上,使工業、企業、實驗室、辦公室行政部門、科研工作和家庭等社會的各個領域實現信息化(微計算機化),智能機器人代替人的勞動和部分思維。在這次新的技術革命中發展情報信息業(包括電子計算機檢索、軟體設計、縮微處理、聲學情報、情報研究、復制、咨詢服務等)、電子計算機工業、智能機器人工業、生物工程工業、新能源工業、新材料工業、航天工業、光電子工業等知識、智力型新興產業形成了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工業)、第三產業(商業、服務業)和第四產業(情報、信息、知識業)的產業結構,把電子化推進到信息化,把社會經濟從「工業發達社會」推進到「信息社會」。

人類社會技術進步的三個大的歷程見表11—1。

續表

(據陳樹楷等)

應該指出,在工業化時期,農業不是萎縮,而是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只是農業生產的產值只佔國民經濟總產值中的30%左右,從事農業的農民占總勞動力1/3左右;在信息化時期,農業和工業也得到發展,但從事農業的農民只佔總勞動力的5%左右(在美國,目前從事農業的人佔2%,但有8%的人從事與此有關的科技工作),從事製造業的工人約占總勞動力的10%~15%,絕大多數人從事律師、教師、工程師、計算機程序編制員、系統分析員、醫生、建築師、會計、圖書管理員、新聞記者、社會工作者、護士、牧師等,幾乎都是信息工作人員。信息業的產值占國民經濟總產業的70%以上。另外約有10%左右的人從事通常意義上的服務行業。在信息化時期,經濟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將更加依靠文化和信息的發展。這就是在第一章中將信息與材料和能源並列,作為人類社會三大財富之一的原因。

⑨ 科學技術史

(1)科學和技術的性質:它總是根據客觀事實和法律為准繩實踐的基礎上,始終繼承的基礎上,以創新為靈魂,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事業,具有獨特的社會機構。

(2)科學和技術功能:認知功能,生產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和教育功能,社會功能和政治功能



(3)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一種形式,知識和一般的生產力,它可以滲透到對象的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和原因的變化,這些基本元素,轉化為直接生產力。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說法的科學技術和現代生產力的重要地位,重要的作用,馬克思的「科學的科學總結,是生產力思想的深化。在當代中國,發展生產力,實現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

(4)的科學和技術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在科學和技術革命的重要推動力量社會動態的系統,「歷史發揮作用的革命力量在推動。」科學和技術革命是推動社會發展,促進轉型的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人。

(5)科學,技術以及「全球性」的問題:科學和技術的快速發展,就像是一個雙刃劍,既為造福於人類開辟了廣闊的前景,但也帶來了危及地球上的人類社會生活的「全球性的問題。」,「全球問題」深刻地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先進性,科學性和價值的矛盾。「全球問題」不僅是一個自然的問題,科學和技術問題, ,也是一個社會問題,是一個問題的社會制度,社會管理組織的復雜問題,社會作為一個整體的認識和實踐。從根本上說,我們自己的問題,人類活動和社會組織的問題。
所以我認為科學和技術的進步,可以由人的心靈和思維方式轉變的進展,並可能導致政治制度的變化!

閱讀全文

與科學與技術發展的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