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酒的歷史是從何時開始的
酒,是我國的傳統產品。我國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其中《史記·殷本記》關於紂王「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為長夜之飲」的記載,以及《詩·豳風·七月》中「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詩句,都表明我國酒之興起,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了。所以說,酒文化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象徵。
我國酒文化的營銷典範「茅台集團」,正是在酒文化營銷過程中贏得的市場。它的發展定位是「做好酒的文章,走出酒的天地」。有人說:文化酒是為「茅台」量身訂造的概念。然而,文化酒時代不是等來的,而是做出來的。實施文化酒戰略的過程,就是以酒文化去做市場的過程。在作坊酒時代,茅台以其卓越的文化脫穎而出;在工業酒時代,茅台被欽點為國酒;而在廣告酒時代,由於茅台的陳陳相因就只有 「虎落平陽被犬欺」的份了;當品牌酒時代到來時,茅台又苦於難以走上規模化擴張的品牌輸出之路而一蹶不振;隨著市場向名優品牌的集中,茅台終於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文化酒時代。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遠在三國,集政治家、軍事家、詩人為一身的魏武帝曹操,在他的《短歌行》詩中就發出了此感嘆,致使杜康的大名氣貫長虹、世傳千夫。算起來,杜康釀酒足有5000多年的歷史了,其知名度可謂家喻戶曉。據史書載:杜康牧羊於空桑澗,「余粥棄於桑,郁積成香,竟有奇味,杜康嘗而甘美,遂得釀酒之秘」,從此以釀酒為業。杜康被周平王封為「酒仙」,杜康酒被封為「宮廷御酒」,杜康造酒之處被封為「杜康仙庄」。除了曹操以詩抒懷對杜康發出的感嘆外,還有唐代詩聖杜甫「杜酒頻勞動,張犁不外求」的自豪;更有宋代理學家邵雍「喝一輩子杜康酒,醉樂陶陶」的千古絕唱等等,歷朝歷代對杜康酒以詩文書畫的形式進行贊頌者真是不勝枚舉。這一切,都豐富了杜康酒文化的內涵,構成了「佳釀之祖,世傳杜康」的歷史延續性,也因之成為舉世公認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酒。
杜康酒的文化名氣,除了取決於其酒本身的內在質量外,更多的恐怕還是得益於古今中外文化名人包括政界巨頭的贊美與宣傳。在一定意義上講,杜康作為歷史文化名酒,是以歷代文化名人為主流,包括帝王將相在內,對該酒不斷品評、賞識、推崇、詠贊的結果。由此可以說,文化酒必然是經過文化洗禮和文化梳妝的酒。由於是先有酒,後有酒文化,而酒文化又孕育了文化酒,文化酒的日臻成熟,更反過來促進了酒文化的繼續發展,所以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辯證統一關系。
從簡析「杜康」這一歷史文化名酒的成因中,我們不難推論出,酒文化與文化人為特定的酒所做出的各式各樣的「文章」密不可分。從古至今,與酒有關的「文章」可謂浩瀚。自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就已聞到了濃烈的酒香。飲酒的文人一多,便出了許多著名的「酒徒」。在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中就寫了李白、賀知章、張旭等這些著名的「酒徒」。當然,杜甫稱他們為「仙」,李白也自稱「酒中仙」,並且留下了不少與酒有關的傳世傑作和經典名句。如:他的《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中,「黃金白壁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還有《將進酒》中膾炙人口的「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等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這篇著名的《醉翁亭記》,其高論可謂耐人尋味,發人深思。
不僅詩如是,在我國傳統繪畫及中國文化特有的藝術形式書法中,這酒的「文章」更是活潑萬端、傳承發展。流播世間的無數書畫佳品根本無須多言,而與這些名人大家相關的「酒緣」傳聞也是為數頗豐。比如,「吳帶當風」的畫聖吳道子,作畫前必酣飲大醉方可動筆,據說他醉後作畫,揮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黃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畫」。鄭板橋的字畫不可輕易得到,時人皆知,但若以美酒款待,在他醉意中求畫,即可如願。草聖張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於是有其「揮毫落紙如雲煙」的《古詩四帖》。醉僧懷素,酒醉潑墨,方留其神鬼皆驚的《自敘帖》。該帖通篇狂草,筆筆中鋒,如錐劃沙盤,縱橫斜直,無往不收;上下呼應,如急風驟雨。不難想見當年操觚之時,心手相知,豪情勃發,一氣貫之的情景。「書聖」王羲之,醉時揮毫而就的《蘭亭集序》,「道媚勁健,絕代所無」,而至酒醒時,「更書數十本,終不能及之。」
說起這酒文化,真是源遠流長。其名目,花樣也確為繁多。比如紹興酒,單其別名雅號就有:花酒、名士、黃酒、紹興、綠蟻、福水、黃湯、杯中物之多種。而古代的酒令,更是花樣百出,名目繁多。酒令,是古代沿襲至今的一種宴飲和郊遊中助興取樂的游戲。酒令除能助歡愉暢飲,令氣氛和洽外,還是古代禮儀教化的方式之一,盛行於各個朝代,形式也多種多樣。
2. 古代的酒令是怎麼回事
酒令趣話
文賓
酒令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酒文化,酒令起源儒家「禮」,為喝酒時助興娛樂的方式。大約從唐代酒令開始在社會上盛行,此後經由宋、元、明、清幾代得以發展。以下是幾種較為常見的游戲令(酒令之一種):
1.傳花
用花一朵,也可用其他小物件如手帕等代替。令官蒙上眼、將花傳給旁座一人,依次順遞,迅速傳給旁座。令官喊停,持花未傳出的一人罰酒。這個罰酒者就有權充當下一輪的令官。也有用鼓聲伴奏的。稱「擊鼓傳花令」。令官拿花枝在手,使人於屏後擊鼓、座客依次傳遞花枝,鼓聲止而花枝在手者飲。
2.拍七
進行時要求速度快,使行令者忙中有錯受罰,從令官報數,1234順報,至明7(7、17……)和暗7(7的倍數14、21……)時,應報者拍桌而不出聲。失口出聲報數的罰酒。下一輪即從罰酒人從頭報起。
3.猜謎
是群眾性的智力游戲。行令時通常可以和傳花、拍七結合進行。如由罰酒人出謎面,由下一輪傳花、拍七的輸家猜謎底。猜不中者罰酒,如猜中則出謎人罰酒,猜中者並有下一輪出謎權。猜謎還可以限定范圍、加限於席上所有物或室內所有物之類,由令官行令前宣布。
4.說笑話
可由令官開始或上一輪行令受罰者開始、依次輪流說一個。如能逗引全席或多數人發笑,說笑話者算是成功,全席各飲一杯;倘若無人被逗笑,說笑話者認罰;如僅有一人或少數人笑,則罰笑者飲酒。
5.湯匙令
著一湯匙於空盤中心,用手撥動匙柄使其轉動,轉動停止時匙柄所指之人飲酒。
6.酒牌令
以牌的形式,上刻所行酒令的內容。如咸豐年間產生的《列仙勒撾人》,上劃四十八位仙人的名字面存留。根據每位仙人的不同身份、經歷、特點,現定鐵面的法則。使用時,只薦任過抽取其中的一張牌,援服牌面上的次政法則施行。如「老子」脈,上寫「壽者歡」,即在席年齡大的人飲;如「黃石公四」脈,上寫「有著述營一杯」,即在場有著作的人喝一杯酒,等等。
7.籌令
竹製籌令,始於唐代盛行於明清。用時不必費腦筋而又頗有趣味,因此文人聚飲和閨房集宴多用之。他們在酒籌上銘刻經書或詩、詞、曲成句,或《西廂記》、《水滸》、《紅樓夢》中人名,並由此引申出敬酒、勸酒、罰酒等名目。1982年,在江蘇丹陽縣丁卯橋出土的金龜背負《論語》玉燭筒一種,酒令籌五十枚。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籌令。
這是一種早在漢朝就有的游戲,大概玩法是:先把某個物體遮蓋起來,就是所謂的覆,然後有人去猜是什麼,就是所謂的射。後來用字代替物品讓人來猜或是用隱語猜物品。這種游戲到今天估計就發展成了幸運52里的玩法。一個人看大屏幕說此圖像的特徵,另一個人來猜。和這個挺像的。
當然書中第62回中的那種玩法有點太高了。寶釵不是說這是酒令的祖宗嗎。所以說他就是一種高智商文字游戲。玩的時候兩人玩,你看書中有一句「從琴妹擲起,挨下擲去,對了點的二人射覆。」
大戶人家吃飯喝酒行酒令是為了增添樂趣,也是他們交流感情,顯示斯文高雅的一種方式;然後根據紅學家的研究,作者曹雪芹筆筆皆有用意,牙牌令,酒令,對詩,都有他特定的含義,仔細閱讀,就會發現其中的寓意,或是暗示伏筆之類的東西
3. 古人說的酒令,到底是什麼
酒令,實屬民間風俗。是飯局上的有助酒興的游戲,有一人為發令官,其他的人聽令輪番說出詩詞、歌賦,成語或其他,違令的人罰喝酒,酒令最早誕生於西周,完備於隋唐。
酒令有雅令和通令之分,顧名思義,雅令就是高雅的酒令,多流行於文人墨客。雅令形式很多,花樣不少,但必須圍繞這個「雅」字,凡古今典故、詩辭歌賦、琴棋書畫酒、陰陽五行、高雅謎題、花鳥魚蟲皆可入令。行雅令時,常常引古據典,及時答對,對行酒令的人要求自然很高,不但要有文采,還要敏捷機智,所以雅令是酒令中最能展示才華的。
唐代《申屠澄》記載了這么一則雅令的故事:秀才申屠澄赴任路上,被狂風大雪擋路,投宿一家。這家主人很好客,備下好酒好菜。申屠澄先舉起酒杯行令道:「厭厭夜飲,不醉不歸」,家中少女脫口接令道:「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申屠澄聽後,驚愕不以。少女是用《詩經·鄭風·風雨》中的詩句,隱去「既見君子,雲胡不喜?」而後兩句,也表達了少女對他的愛慕之意。於是,申屠澄向少女的父母求婚,遂喜結良緣。
而通令不同,從字面上看,通令即是通俗易懂的酒令,所以多在平頭百姓當中流行。通令的花樣酒比較多了,有猜數、擲骰、劃拳,抽簽、傳花等等。
相比雅令,通令無需太多文采,只要反應快即可。這里介紹幾種通令的玩法。
擲骰子:取骰子三四顆,搖出點數,從令官數,數到骰子數的則飲酒一杯;抽簽:抽中喝酒簽的,飲酒一杯。
擊鼓傳花:以鼓聲停時,花入誰手,誰飲酒一杯。
另有一些些通令擼拳挽袖,呼天喊地,則顯得過分粗俗、吵鬧,雖盡興,但亦有損雅緻。
4. 敬酒詞酒最早是由誰發明的
酒令概談
酒令,顧名思義,是飲酒時的一種規矩。通常情況是一人為令官,按一定的規則,或劃拳,或猜枚,或巧編文句,或進行其它游藝活動,負者、違令者、或不能完成者均罰飲(遇同喜可慶之事項時,則共賀之,謂之勸飲,含獎勉之意)。實際上,酒令是飲酒時所進行的一種風流文雅、睿智雋永的娛樂活動,特別在宴席上更是一種佐酒助興、活躍氣氛的主要手段,是文化入於酒,是酒中的社會文化、大眾文化。
一 悠久歷史
酒令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萌生於西周。本意是有關節制人們飲酒的律令,森嚴的禮儀制度。那時候,除設有專門「掌酒之政令」的酒官外,在酒宴上還設有專門監視人們飲酒的「監」、「史」,不管敬酒、罰酒,都要受到「監」、「史」的節制,不準飲酒過度,不準有失禮儀,違者予以懲處。這種以強制性手段確立的酒法,是依法行禮的開始,也是酒令萌發過程中的一次飛躍,或可以定為准酒令的產生。
酒令正式誕生於2600年前的春秋初期。據寫於漢初的《韓詩外傳》載:「齊桓公置酒令日:『後者罰一經程(經程是一種飲酒器)!』管仲後,當飲一經程,而棄其半日:『興其棄身,不寧棄酒乎』」這表明春秋初年已經有了酒令的名稱。戰國初期酒令由原來的節制飲酒轉變為勸酒的性質,「禮」的內容也逐漸淡漠,到了晉代,石崇在他的金圓別墅中宴客,不但令客人即席賦詩,而且規定,「或不解者,罰酒三斗」,從此產生了正式的以詩為令進行罰酒的酒令。曲水流觴令和藏鉤令是魏晉的南北朝人從民俗中發掘出來的別有風情的酒令。至此,原本是維護「禮」的、專門為貴族所制定的酒令,在民間汲取了大量養分之後,又以灑脫,新鮮的面貌流行於世間。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酒業振興,酒風甚濃,為酒令成長提供了沃土,使酒令迅速發展成熟,最常見的有擲骰、射覆、酒籌、酒牌、文字令,此外還有擊鼓傳花、手勢令、旗幡令、小酒令等等,其花樣之新,門類之多都達到了空前水平,在文人雅士中十分流行。宋代酒令由雅趨俗,俗中見雅,比唐代酒令有了更廣泛的基礎。元代以膈,隨著通俗文學的發展,酒令從士大夫、文人雅士及富豪之家的酒宴之間普及到民間建黨百姓之家。
明清時代,酒令進入顛峰狀態,其品種之多,內容之豐富,都有前代酒令所不能比擬的。凡人間事物、花草蟲魚、經史典故、風俗習慣、時令節氣、唐詩寧詞、小說俗語等等,無一不可入令。而且這時候的酒令向著系統化、理論化的方向發展,日臻完善,專著頗豐。特別是文學酒令幾乎運用了所有的修辭手段,雅令在嫻熟中見經綸,俗令在隨意中顯風采。而且行令氣氛寬松,不行苛令,行令只為勸酒,飲酒只為行樂。
酒令是我國酒文化中戛戛獨造的一朵別有風姿的奇葩,它是勸酒行為的文明化和藝術化。今天,我們掌握酒令的有關知識,並把它適當地應用到飲酒活動當中,可以調節氣氛,增添樂趣,陶情冶情,增進智力,提高飲酒的文明程度。
何叔衡等編著的《古今酒令大觀》把酒令分為字詞令、詩語令、花鳥魚蟲令、骰令、拳令、通令、籌令等七類。為了論述的方便,筆者贊成王守國在《酒文化中的中國人》一書中的見解,把酒令分為大眾酒令和文人酒令兩大類。大眾酒令更具實用性,文人酒令更具藝術性。
二 大眾酒令
大眾酒令以通俗易懂、簡單易學特色,不管文化水平高低都能很快地操作運用,在威信宴席上都佔有壓倒優勢。大眾酒令主要有以下十種形式:
1、骰令。骰(亦稱「色子」)令是古人常用的酒令之一。有時用一格骰子,最多可達六枚,依令限數,因人、因時而定。此令簡單快捷,帶有很大的偶然性,不需要什麼技巧,全憑運氣,特別受豪飲者歡迎。骰令各目繁多,主要有猜點令、六順令、賣酒令等。
2、猜物。把某物藏起來,使在席之人猜測其所茂之處。猜中者勝,猜錯者飲。主要有茂鉤、猜枚(又稱猜 拳)、猜花等。
3、指掌令。以指為戲,故稱指掌令,主要有五行生剋令、一官搬家訟、抬橋令、石頭令剪子布令(此為日本拳)、大小葫蘆令、拳(又稱猜拳、拇戲)、打更放炮令等。
4、擊鼓傳花令。令官拿花枝在手,使人於屏後擊鼓,客依次傳遞花枝,鼓聲止而花枝在手者飲。
5、虎棒雞蟲令。二人相對,以筷子相聲,同時或喊虎、喊棒、喊雞、喊蟲,以棒打虎、虎吃雞、雞吃蟲、蟲嗑棒論勝負,負者飲。若棒興雞、或蟲興虎同時出現,則不分勝負,繼續喊。
6、湯匙令。著一湯匙於盤中心,用於撥動匙柄使其轉動,轉動停止時匙柄所指之人飲酒。
7、地方戲名令。行令者每人說一種地方戲各,並指出一個名演員的說不上者飲兩杯,說出一半者飲一杯。
8、拍七令。從一數起,下數不限,明七(如七、十七、二十七等)拍桌上,暗七(即七倍數,如十四、二十一、二十八)拍桌下,誤拍者飲。
9、投壹。設特製之壹。賓主依次投矢其中,中多者勝,負者飲。
10、揭彩令。令官將一張寫有數字的紙條用杯子扣在桌子上。合席之人除令官外均不知此數字,但要求這個數字必須在6—36之間。令官飲完,口中說出「6」字後再送給席間的任何一人,依次類推。如果所加數字之和剛好興杯中所扣數字相等,叫做得彩,則該人飲一杯酒。倘若又輪到令官而數字又未超過杯中之數,則令官只許加「1」再送給他人,如果累計已超過杯中數 ,那麼該人與接者猜拳,過幾個數猜幾拳,輸者飲酒。
5. 酒令萌生於什麼朝代,正式誕生又在什麼朝代
酒令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萌生於西周。本意是有關節制人們飲酒的律令,森嚴的禮儀制度。那時候,除設有專門「掌酒之政令」的酒官外,在酒宴上還設有專門監視人們飲酒的「監」、「史」,不管敬酒、罰酒,都要受到「監」、「史」的節制,不準飲酒過度,不準有失禮儀,違者予以懲處。這種以強制性手段確立的酒法,是依法行禮的開始,也是酒令萌發過程中的一次飛躍,或可以定為准酒令的產生。
酒令正式誕生於2600年前的春秋初期。據寫於漢初的《韓詩外傳》載:「齊桓公置酒令日:『後者罰一經程(經程是一種飲酒器)!』管仲後,當飲一經程,而棄其半日:『興其棄身,不寧棄酒乎』」這表明春秋初年已經有了酒令的名稱。戰國初期酒令由原來的節制飲酒轉變為勸酒的性質,「禮」的內容也逐漸淡漠,到了晉代,石崇在他的金圓別墅中宴客,不但令客人即席賦詩,而且規定,「或不解者,罰酒三斗」,從此產生了正式的以詩為令進行罰酒的酒令。曲水流觴令和藏鉤令是魏晉的南北朝人從民俗中發掘出來的別有風情的酒令。至此,原本是維護「禮」的、專門為貴族所制定的酒令,在民間汲取了大量養分之後,又以灑脫,新鮮的面貌流行於世間。
6. 什麼是漢代「酒令大如軍令」
行酒來令起源於漢代。酒令自的起源:漢代有了「觴政」,就是在酒宴上執行觴令,對不飲盡杯中酒的人實行某種處罰。在遠古時代就有了射禮,為宴飲而設的稱為「燕射」。即通過射箭,決定勝負。負者飲酒。古人還有一種被稱為投壺的飲酒習俗,源於西周時期的射禮。酒宴上設一壺,賓客依次將箭向壺內投去,以投入壺內多者為勝,負者受罰飲酒。《紅樓夢》第四十回中鴛鴦吃了一鍾酒,笑著說:「酒令大如軍令,不論尊卑,唯我是主,違了我的話,是要受罰的」。酒令,是酒席上的一種助興游戲,一般是指席間推舉一人為令官,余者聽令輪流說詩詞、聯語或其他類似游戲,違令者或負者罰飲,所以又稱「行令飲酒」。酒令對酒禮的變革、豐富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它不僅是佐酒助興、活躍宴席的重要手段,更是使中華文化入於酒,而為之「酒中的文化」。
7. 古人喝酒愛用酒令,古代酒令有什麼講究
一、我國古代文人雅士飲酒很講究飲人、飲地、飲候、飲趣、飲禁、飲闌。
飲人相飲者應當是風度高雅、性情豪爽、直率的知己故交。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狂來輕世界,醉里得真知」。
飲地飲酒場所以花下、竹林、高閣、畫舫、幽館、平疇、名山、荷亭等地為佳。
飲候選擇與飲地相和諧的清秋、新綠雨、雨霽、積雪、新月、晚涼等最富詩情畫意之時飲酒。
飲趣以聯吟、清淡、焚香、傳花、度曲、圍爐等烘托氛圍,提高興致。
飲禁包括苦勸、惡謔、噴穢等,避免飲酒發生不愉快的事情。
飲闌酒之將盡,可以相以依韻賦詩,或相邀散步,或欹枕養神,或登高,或垂釣。鄭板橋有對聯曰:「酌量飲酒;放膽吟詩。」□荔夫
二、飲酒禮儀: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動作,表示敬意,接著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祭謝大地生養之德,然後嘗廠酒味,並加以贊揚令主人高興,最後仰杯而盡。酬--主人要向客人敬酒,酢--客人要回敬主人,敬酒時還有說上幾句敬酒辭,旅酬--客人之間相互也可敬酒,行酒--依次向人敬酒,避席--敬酒時,敬酒的人和被敬的人都要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為度。
沒想到古人喝酒就有這么多講究,怪不得現在酒桌上有那麼多講究,搞得不懂的人好不尷尬。現在我們不僅沿襲了很多古代的飲酒禮儀,而且更加豐富化了。如果有機會好好請教經常喝酒的人。
8. 酒令是漢族民間風俗之一,它最早誕生與什麼時候
酒令來,漢族民間風俗之一。是酒席上源的一種助興游戲,一般是指席間推舉一人為令官,余者聽令輪流說詩詞、聯語或其他類似游戲,違令者或負者罰飲,所以又稱"行令飲酒"。酒令是一種有中國特色的酒文化。飲酒行令,是中國人在飲酒時助興的一種特有方式。酒令由來己久,最早誕生於西周,完備於隋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