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紅軍東征及其歷史意義

紅軍東征及其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22 06:23:16

『壹』 紅軍東征里洪光是誰

姚剛
生日:1970年8月3日 生肖:狗 星座:獅子座 籍貫:遼寧省大連市 身高:182CM 民族:漢族

『貳』 電視劇紅軍東征以後

《紅軍東征》上映於2012年。由導演張紹林執導,張鐵林、姚剛、梁春專書等主演。該劇是一屬部反映1936年紅軍東征的主旋律巨作,以真實歷史事件為背景,以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一批革命領袖領導紅軍和廣大民眾堅強抗日的革命事跡為基點,展示了我國抗戰時期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們的革命情懷。

(2)紅軍東征及其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九·一八事變東三省淪陷之後,日本帝國主義得寸進尺,先後逼迫蔣介石政府簽定了喪權辱國的《秦土協定》、《何梅協定》等賣國條約,接著日本華北駐屯軍又策動「華北五省自治運動」,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境地。

歷盡劫難走完長征剛到陝北的紅軍,繼續面臨蔣介石的追剿,閻錫山的協剿,張學良和楊虎城的圍剿。

1935年12月中旬在瓦窯堡召開了八天會議。起初有人認為先鞏固,後發展。而毛澤東提了一個石破天驚的思路:東渡黃河,挺進山西,先發展,後鞏固。

『叄』 紅軍長征勝利後,分別進行了東征和西征。

新華網延安10月19日電(記者劉書雲、梁娟)「1935年12月7日,中共中央在瓦窯堡(今延安市子長縣縣城)召開會議,毛澤東在會上提出進行東征。當時許多將領包括彭德懷都認為,紅軍初到陝北,根基不穩,不宜東征。」延安革命紀念館研究員米世同說,「毛澤東分析當時形勢並最終說服大家取得統一意見。在東征作戰前考察黃河地形時,毛澤東還直抒胸臆,寫下了千古絕唱《沁園春·雪》,表達了東征的豪情壯志。」

中國延安幹部學院教授劉煜說,歷史證明紅軍東征取得了「一箭三雕」的效果。首先紅軍以抗日先鋒軍之名出師東征深得民心,東征後紅軍成為「抗日救星」上了全國的報紙,閻錫山和蔣介石因與紅軍作戰背上了「賣國賊」的罵名。東征前毛澤東就分析認為,東征山西,可以進一步向北轉進綏遠或東進河北,開赴抗日前線,爭取對日直接作戰,把國內革命戰爭同抗日民族戰爭結合起來,推動華北乃至全國的抗日救國運動走向新的高潮。同時東征可以避免同有抗日要求的國民黨東北軍、第17路軍作戰,有利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其次,紅軍東征鞏固和擴大了影響,籌集了經費。毛澤東認為,紅軍進攻山西,威脅閻錫山的老巢,可以把晉綏軍調回山西,緩解陝北蘇區的軍事威脅。山西人口稠密,物產豐富,便於紅軍擴大兵員,解決給養以及籌款和徵集作戰物資。東征紅軍共消滅敵人7個團兵力,繳獲大量武器,擴紅8000多名,籌款30餘萬元,達到了陝北蘇區在「發展中鞏固」的目的。

同時紅軍東征山西時,在山西的20多個縣播下了抗日的種子,激起了山西和全國人民抗日救國熱情,推動了全國的抗日救國運動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的開展,為日後「八路軍」東渡黃河到華北主戰場參加抗日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而當時的陝北根據地北臨長城和長城外荒無人煙的沙漠;西面寧夏、甘肅邊境地區,地瘠民貧、人口不多;南面的關中、渭北地區,物產豐富,人口密集,但靠近國民黨軍的西北大本營西安,有東北軍和第17路軍的8個多師駐守;只有東面的山西提供了紅軍的發展空間。山西軍閥閻錫山號稱有10萬晉綏軍,但缺乏同紅軍作戰的經驗,同時山西也是日本急謀之地,是紅軍對日作戰的直接通道。

1936年2月18日至20日,紅一方面軍下達東征作戰命令和補充指示。20日20時,紅一方面軍兵分兩路東征作戰,至5月2日,毛澤東、彭德懷根據新的形勢下達西渡黃河的命令,歷時70多天的東征遂告結束。

東征之後,根據黨中央的決定和西北地區國民黨情況,中央又決定,紅一、紅十五軍團和紅81師等一萬三千人進行西征,開辟新的抗日根據地,策應紅二、紅六軍團及紅四方面軍北上。

長征勝利之後,紅軍緊接著進行的東征和西征,建立了擁有200萬人口、約13萬平方公里的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紅一方面軍也發展到2萬餘人,並與國民黨東北軍、第17路軍建立起日益廣泛的統戰關系,鞏固與擴大了陝甘蘇區,為勝利實現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實現將中國革命大本營根據地放在西北奠定了基礎。(完)

『肆』 我想看1936年紅軍東征後,接下來的戰爭

1936年:西安事變
1937年:盧溝橋事變,南京大屠殺,淞滬會戰,平型關大捷
1938年:內台兒庄戰役
1945年:日本投降,重慶談判容
1946年: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
1948年:三大戰役
1949年4月23:解放南京,國民黨政府覆滅

『伍』 紅軍東征 紅軍東征全集 紅軍東征高清觀看 紅軍東征是最好看的電視劇

紅軍東征快播完了吧,我早就看完了,一凡電影那裡早就有了

『陸』 紅軍東征中的敬之是誰

紅軍東征和西征的路線圖 天文年歷 astronomical ephemeris 按年度出版、反映天體運動規律的歷表。編算天文年歷是歷書天文學的任務之一。 內容 主要有:①太陽、月球、各大行星和千百顆基本恆星在一年內不同時刻的各種精確位置;②日食、月食、月掩星、行星動態、日月出沒和晨昏蒙影等天象的預報;③用於天體各種坐標之間換算的必要數據,如歲差和章動、光行差等。此外,還有天體物理觀測歷表、天然衛星歷表以及輔助性用表和資料等等。這些歷表和數據直接用於天文大地測量(測定地面經、緯度和方位角)、天體測量和天體物理的一些觀測和計算,也為天文、氣象、潮汐等科學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資料。航海天文年歷和航空天文年歷曾經是天文年歷的組成部分,現在已經單獨出版,成為遠洋船艦和遠程飛機天文導航從事定位的主要資料。此外,特殊天體歷表,如小行星沖日歷表等,也按年度出版,單獨成書。有些國家還出版供業余天文愛好者和一般讀者使用的簡易天文年歷,內容除精度較低的歷表外,還有指導業余天文觀測的文字說明。年歷除印刷成書的形式以外,近年來還出現一種新的歷表形式——磁帶式年歷。 編算簡史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歷是法國在1679年出版的稱為《關於時間和天體運動的知識》的年歷,隨後是1767年開始逐年出版的《英國天文年歷》。1776年開始,逐年出版《德國天文年歷》(已於1959年停刊)。《美國天文年歷》雖然遲至1855年才開始出版,但在十九世紀末由紐康主持編歷工作以後,很快就成為國際上最出色的天文年歷。蘇聯在1922年利用外國資料首次出版1925年的《俄羅斯天文年歷》。蘇聯第一本獨立編算的年歷是1941年出版的《蘇聯天文年歷》。早期的天文年歷主要是為適應航海定位的需要編算的,後來天文年歷的編算則著重於天文觀測和研究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遠洋商船和軍艦的迅速發展,要求有專用於海上定位的歷書。1914年英國第一本《航海天文年歷》出版。以後十年中各大國也相繼出版航海天文年歷。 中國年歷編算 中國編算出版歷書已有悠久的歷史。流傳到現在的清代欽天監編算的《七政纏度經緯歷《,內容包括日、月、五星的位置以及日月食等特殊天象。二十世紀一十年代初,中國只出版民用歷書。天文年歷的出版時斷時續。中央觀象台曾出版過1915年和1917年的《觀象歲書》。以後,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等單位曾出版過1930年、1931年、1932年、1938年、1939年、1940年、1941年和1948年的天文年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紫金山天文台自1950年起每年編算出版天文年歷;1954年編算出版航海天文歷;1955年又編算出版航空天文歷。1966年紫金山天文台開始獨立編算1969年和1970年的天文年歷,以後每年正式出版《中國天文年歷》和《中國天文年歷(測繪專用)》。《航海天文歷》的編算工作也有所改進。紫金山天文台和北京天文館在1977年開始合編普及天文知識和指導業余觀測用的《天文普及年歷》。 國際交流和合作 為了統一各國天文年歷的基本內容和避免重復計算,各國編歷機構經常進行廣泛的聯系和合作。早在1896年,在巴黎召開的國際基本恆星會議,通過各國天文年歷共同採用統一的天文常數系統,即紐康所確定的章動、光行差、太陽視差和歲差值。以後又多次召開國際性會議,討論年歷的計算分工,歷表的精度要求,採用新天文常數系統以及新基本參考系統和時間系統等問題。國際交流導致各國天文年歷編算工作的合作。1953年英國和美國在航空天文年歷的編算工作方面進行合作;1958年兩國合刊航海天文年歷;1960年兩國又聯合出版天文年歷。《德國天文年歷》在1959年停刊後,接著出版《基本恆星視位置表》。歷表計算也有分工,例如太陽、月球和大行星歷表由英國格林威治天文台編歷局計算,各國編歷機構可以向編歷局索取有關資料。 參考書目 Explanatory Supplement to the Astronomical Ephemeris and Nautical Almanac,H.M.Nautioal Almanac Office, London, 1961. -------------------------------------------------------------------------------- 天文年歷astronomical ephemeris 按年度出版,反映天體運動規律的歷表。編算天文年歷是歷書天文學的組成部分。其主要內容有:①太陽、月球和各大行星在一年內不同時刻的位置表。②1000餘顆基本恆星每10天的視位置表。③用於天體各種坐標之間換算的數據 ,如包含歲差、章動和光行差改正的貝塞爾日數、獨立日數表。④各種天象的預報表,如日月食、月掩星、行星動態、日月出沒和晨昏蒙影等。⑤若干天然衛星的歷表。⑥天體物理和天體測量的觀測和歸算輔助用表,如蒙氣差表、平時和恆星時換算表、儒略日表等。天文年歷在天文和天文大地測量上的觀測和計算上有重要應用。有些國家還出版供業余天文愛好者使用的普及性天文年歷,內容還包括指導業余天文觀測的說明。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 年歷是法國在1670年出版的 。現在世界上一些主要國家如英國、德國、美國、俄羅斯和中國都出版天文年歷。中國編算出版歷書有悠久的歷史,中國古代歷法中已列有日月五星的運動和位置、日月食預報等某些與現代天文年歷相當的內容。1950年起,中國紫金山天文台每年編算出版天文年歷。1966年起開始獨立編算。 取自"" .

『柒』 紅軍長征之後因為什麼又要東征

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我國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偉大事件:紅軍長征。這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在兩年時間里紅軍走過了十四個省,三大主力相繼會師,他們翻過了雪地,也走過了草地,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就在紅軍完成了長征之後,中共中央發現陝甘蘇地區非常貧困,那裡經濟十分落後,限制了蘇區的發展,也無法將大批部隊轉移到這里駐扎,所以1935年在瓦窯堡召開了會議,討論了國內外形勢和發展方向,便提出了“抗日反蔣、渡河東征”的口號,就這樣開始了紅軍東征的歷程。

紅軍東征的一方面需要突破黃河天險,一方面圍攻石樓,大力進攻閻錫山的勢力,摧毀抗日敵軍消滅敵人。東征歷時七十多天,同樣也是經歷了重重困難,克服艱難險阻,開辟了新的抗日根據地,為抗日戰爭奠定了基礎。

『捌』 重溫紅軍東征之五 為什麼要重溫紅軍東征

有人說,東征是偉大的勝利。很多人理解這句話的時候,都僅僅局限於政治或者軍事的成功。但當我們從歷史的角度去把握這場戰爭時,會感覺到它對山西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
重溫東征精神
這些年,山西突圍是一個極其響亮的名詞。它最早的來源可能是余秋雨先生的《抱愧山西》,在這篇文章里,余秋雨以感傷的語調寫到晉商的輝煌和衰落,「我所碰撞到的問題雖然發生在山西卻又遠遠超越了山西。由這里發出的嘆息,應該屬於我們父母之邦的更廣闊的天地。」也是這個作家,讓晉商成為一個炙手可熱的話題,讓晉中那些經歷著 「總被雨打風吹去」的晉商大院又一次為世人所知。我們甚至可以尷尬地說,是這個外來的作家,喚起了山西的文化自覺。在余秋雨之後,《立秋》《一把酸棗》《喬家大院》這些文化作品對山西這個文化大省自信的重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晉商的精神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被重新挖掘,有意思的是,《紅軍東征》這部電視劇里,也有一段關於晉商精神的表示:「錢要善用之,可以發身發智發仁;不善用之,可以滅身滅智滅仁!」這句話放在今天,有著太多的啟迪意義了。
現在,山西突圍已經是一個陳舊但卻時常被喚起的話題,用這個名詞在網路搜索的時候,我們得到的是約176萬個結果,值得注意的是,網路這個強大的搜索網站,它的創建人是山西人李彥宏。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其中有一篇文章是這么說的:「落後像一口沉重的大鍾,罩在山西人頭上,外面有人在敲,裡面也有人在敲,於是聲聲緊促而又失去了節奏,致使人心亂如麻。」
山西人的困境,來源於輝煌燦爛的文明與現在在全國相對落後地位的一種反差;也來源於長期以來過分依賴於煤炭產業所造成的困惑。
從這個角度來說,《紅軍東征》確實是一部很好的電視劇,當我們帶著這個問題去看時,我們或許能夠得到很多的啟迪。
這兩年,山西正在進行轉型跨越,正在進行結構調整,據媒體報道稱:「在2012年全國兩會上,山西用數字證明了 『轉型跨越』的成就。」也有報道說:「希望國家在轉型項目上給予 (山西)支持。比如:通過煤矸石發電製造新型牆體材料等途徑,煤矸石可以變廢為寶。如果『十二五』期間建設3000萬千瓦煤矸石發電裝機,就會將每年新增的煤矸石一半以上給予轉化,並節約煤炭5000萬噸左右。」
76年前,是來自陝西的紅軍,為山西帶來一次自覺,在這之後,山西才在抗戰和解放戰爭中找到了自己應有的位置,為這個民族的新生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76年後,當我們回顧紅軍東征,突然發現,現在山西的轉型,跟紅軍當年的突圍一樣,是何其相似。在當前,全世界都在思索轉型這個話題,只是對我們而言,這個問題更加急迫。我們是否有紅軍當年一樣的戰略眼光和氣魄來尋找一個未知領域,我們是否有駕馭復雜局勢的能力,對能夠成功轉型是非常重要的。山西的轉型,可能急需一篇全新的《隆中對》。
有人說,東征是偉大的勝利。很多人理解這句話的時候,都僅僅局限於政治或者軍事的成功。但當我們從歷史的角度去把握這場紅軍東征時,會感覺到它對山西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
外界對山西有一個固有的印象,就是山西人的封閉保守,其實這是一個很片面的理解。在歷史上,山西的幾次大移民,都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文明的進程,而紅軍東征,再次將山西捲入歷史的大潮中,山西人又一次選擇了 「走出去」,從八千山西子弟參加紅軍,到兩萬山西幹部南下……山西人的腳步是現代歷史的印記。
一位網友感嘆,春節從青島回太原的時候,發現很難買到票,而從太原到青島時,卻發現買票容易多了。他感嘆這是不對稱的移民潮。
是這樣的,「走出去」這個詞語,同樣也是我們這一代人最大的命題。

『玖』 紅軍長征勝利後的西征失敗的原因。

新華網延安10月日電(記者劉書雲、梁娟)「1935年12月7日,中共中央在瓦窯堡(今延安市子長縣縣城)召開會議,毛澤東在會上提出進行東征。當時許多將領包括彭德懷都認為,紅軍初到陝北,根基不穩,不宜東征。」延安革命紀念館研究員米世同說,「毛澤東分析當時形勢並最終說服大家取得統一意見。在東征作戰前考察黃河地形時,毛澤東還直抒胸臆,寫下了千古絕唱《沁園春·雪》,表達了東征的豪情壯志。」

中國延安幹部學院教授劉煜說,歷史證明紅軍東征取得了「一箭三雕」的效果。首先紅軍以抗日先鋒軍之名出師東征深得民心,東征後紅軍成為「抗日救星」上了全國的報紙,閻錫山和蔣介石因與紅軍作戰背上了「賣國賊」的罵名。東征前毛澤東就分析認為,東征山西,可以進一步向北轉進綏遠或東進河北,開赴抗日前線,爭取對日直接作戰,把國內革命戰爭同抗日民族戰爭結合起來,推動華北乃至全國的抗日救國運動走向新的高潮。同時東征可以避免同有抗日要求的國民黨東北軍、第17路軍作戰,有利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其次,紅軍東征鞏固和擴大了影響,籌集了經費。毛澤東認為,紅軍進攻山西,威脅閻錫山的老巢,可以把晉綏軍調回山西,緩解陝北蘇區的軍事威脅。山西人口稠密,物產豐富,便於紅軍擴大兵員,解決給養以及籌款和徵集作戰物資。東征紅軍共消滅敵人7個團兵力,繳獲大量武器,擴紅8000多名,籌款30餘萬元,達到了陝北蘇區在「發展中鞏固」的目的。

同時紅軍東征山西時,在山西的20多個縣播下了抗日的種子,激起了山西和全國人民抗日救國熱情,推動了全國的抗日救國運動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的開展,為日後「八路軍」東渡黃河到華北主戰場參加抗日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而當時的陝北根據地北臨長城和長城外荒無人煙的沙漠;西面寧夏、甘肅邊境地區,地瘠民貧、人口不多;南面的關中、渭北地區,物產豐富,人口密集,但靠近國民黨軍的西北大本營西安,有東北軍和第17路軍的8個多師駐守;只有東面的山西提供了紅軍的發展空間。山西軍閥閻錫山號稱有10萬晉綏軍,但缺乏同紅軍作戰的經驗,同時山西也是日本急謀之地,是紅軍對日作戰的直接通道。

1936年2月18日至20日,紅一方面軍下達東征作戰命令和補充指示。20日20時,紅一方面軍兵分兩路東征作戰,至5月2日,毛澤東、彭德懷根據新的形勢下達西渡黃河的命令,歷時70多天的東征遂告結束。

東征之後,根據黨中央的決定和西北地區國民黨情況,中央又決定,紅一、紅十五軍團和紅81師等一萬三千人進行西征,開辟新的抗日根據地,策應紅二、紅六軍團及紅四方面軍北上。

長征勝利之後,紅軍緊接著進行的東征和西征,建立了擁有200萬人口、約13萬平方公里的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紅一方面軍也發展到2萬餘人,並與國民黨東北軍、第17路軍建立起日益廣泛的統戰關系,鞏固與擴大了陝甘蘇區,為勝利實現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實現將中國革命大本營根據地放在西北奠定了基礎。(完)

『拾』 紅軍東征歷史

長征結束後,為了打通蘇聯援助通道,決定西征;為了配合西征,打著前線抗日的名義跨過黃河進山西,曰東征。第一次被打回來了,第二次西安事變爆發為了表示要和平解決事變而撤回來了。因為西路軍被圍,乾脆放棄了。

閱讀全文

與紅軍東征及其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