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管理學的歷史
1.科學管理階段:
-「管理之父」泰勒的科學管理思想
主要思想:1.對工人操作的每個動作進行科學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單憑經驗的做法;2.科學的挑選工人,並進行培訓,使其成長;3.與工人親密合作,以保證一切工作都按以發展起來的原則去辦;4.資方和工人們之間在工作和職責上幾乎是相等的。
-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
重要理論:提出了過程管理思想,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
-官僚組織理論:韋伯的理想官僚行政組織
主要內容:勞動分工、權利等級、正式選拔、規章制度、非人格化、職業導向;
2.行為管理-由霍桑實驗提出
主要發展方向:1.麥格雷戈的X-Y理論,其中Y理論認為,人們視工作如休閑、娛樂一樣自然;員工一旦做出承諾,便會自我控制和自我引導;員工能夠主動承擔責任,積極工作;大部分人都有一定的想像力、獨創性和創造性;2.需求、動機和激勵理論:需求層次理論、強化理論、期望理論、雙因素激勵理論等;3.關於組織中非正式組織和人與人關系的研究;4.領導方式的研究。
3.管理叢林:社會系統學派、管理科學學派、系統管理、權變理論、經驗主義學派、決策理論、經理人角色。
4.知識管理階段:z理論:研究怎樣使人們恰當的協作起來,以產生最大生產效率,不再是關於人性的研究,而是關於管理模式的理論概括。
② 管理學在中國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中國管理學的發展史:
歷史就是民族的記憶,可以幫助我們安放好自專己的位置。」通過對比屬整理、總結近百年來中外管理學發展歷程,《近代以來中國管理學發展史》筆者王圓圓發現:與西方管理學主要側重和集中於組織的管理尤其是企業的管理不同,相比較而言,中國管理學的發展歷程具有六大特點,創建中國管理學也必須基於這六大特點才具有現實性、科學性和可能性。
《近代以來中國管理學發展史》統覽了自1895年以來將近120年的中國管理學的發展歷程,論述的是廣義的中國管理學發展概況,包含了治國、治生、治身、治金等諸多學問,融匯了經濟與管理思想的,包括管理理論與實踐。《近代以來中國管理學發展史》包括正式章節12章和附錄2篇,具有知識性、體系性、歷史性、通俗性、趣味性等特點,可作為企業管理人員的「史鑒」讀本、管理研究人員的參考書、大學通識教育選修課的教材、經濟管理類專業「經濟管理思想史」和「管理學原理」等專業課的教材、MBA與管理類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為管理知識愛好者的通俗讀物。
③ 管理學的發展歷史
1、工廠管理--古典管理階段
工廠管理理論基於科學管理, 以生產管理為主, 旨在提高工廠的生產效率。科學管理以經濟人為對象, 遵循效率至上的原則, 強調工廠應該以制度管理來代替傳統的經驗管理, 而工人則應當以科學的方法取代過去已經習慣了的工作方式。
2、組織管理--當代管理階段
梅奧的霍桑實驗可以說是管理史上的一個分水嶺。梅奧在社會人假設的基礎上認為, 對金錢的需要只是工人想要滿足的需要的一部分, 工人的大部分需要是情感慰藉、安全、和諧、歸屬 。
3、組織間管理--現代管理階段
在組織管理理論日趨成熟之時, 學者們注意到: 雖然管理學已經建立在社會人的人性假設之上, 但員工卻被局限在單個組織中, 並被作為組織人來看待。隨著知識經濟的不斷發展, 人已成為知識的載體, 知識管理變得尤為重要, 知識和技能成了管理的核心問題。
(3)管理學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導致管理科學發生了深刻的變革,使管理在功能、組織、方法和理念上產生根本性變化,從而使管理學研究呈現以下發展趨勢:
第一,管理學在科學體系中的地位將進一步提高。因為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管理不僅是決定一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可缺少的要素,而且是現代生產力的首要構成要素。管理學的教育將會更加普遍,管理學的重要作用將會體現得更加充分。
第二,管理學發展的理論化、哲學化趨勢。縱觀管理的發展史,由管理活動而管理學,由管理學而管理學原理,由管理學原理而管理哲學,這表明了人類對管理認識深化的歷程,也正是管理理論發展的總趨勢。
④ 現代管理學的發展史
管理現代化的必經之路之一——現代管理發展史
現代管理發展史
瓦特發明蒸汽機,具有真正意義的機器加工工業誕生了,這使得英國有機會作為最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第一個成為工業化國家。這個時代人類進入了「原始工業」時代。這個時代一切都處於發明和朦朧之中,現代工業的氣息正撲面而來。
然而最初的蒸汽機非常昂貴和龐大,大大限制了工業化發展的速度,也限制了英國人的發展思維,因此日不落帝國逐步被一個新興的流寇帝國——美國所取代,美國人就像祖先當年漂洋過海瘋狂淘金一樣對現代工業產生了濃厚興趣,電力的使用和內燃機的發明極大地促進了現代工業文明的發展。
美國人對現代工業的貢獻應該說是無與倫比的,這不僅表現在硬體方面,更表現在對現代管理理論的貢獻上。泰勒被稱為現代管理之父(科學管理之父)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他在工業管理方面的執著和科學精神至今都有重要意義。英國人發明蒸汽機把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而泰勒卻把人同機器一樣看待,把人也作為機器來管理,這是工業社會的奴隸制方式,但卻極大地推動了工業化的發展,因此科學的管理變成了殘酷的剝削和壓榨。這個時代就是典型的「物本管理」時代。人類對物質的需求催生著一個個工業速度的神話,效率和速度成為這個時代的一切,極盡瘋狂的工業化革命創造出一個個工業奇跡。
日本人是模仿力最強的民族,也可能是進化得還不完全的緣故,明顯保留了猴子的習性,許多人可能都有這種看法,其實這是不準確的,這個民族的確是模仿力最強的民族,很虛心學習其他民族的長處,但人家決不停留在學生階段,一旦學到老師的知識,他會反復研究,力求做到精益求精,並且要找出不足,然後發展之。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機器、大炮和原子彈讓日本人吃盡苦頭,日本人還慶幸自己有機會第一個親身體驗了現代文明的威力,然後贊不絕口,於是開始了不懈的模仿和發展。現代管理在日本這里的發展也同樣基於這種心態。一開始,日本人對西方的科學管理、質量管理崇拜之至,因此把其奉為神靈,嚴格按這些理論去做,因此從中受益非淺,等自己把老師的東西背得滾瓜爛熟、用得爐火純青的時候,他們發現西方的科學管理對日本人並不是最好的管理模式,只有重視人的因素才能更有利於發展。於是,一向以點頭哈腰著稱的日本人把「禮儀」推及到「人性化」這個高度,發明了具有日本特色的「人本管理」,這絕對是現代管理史上一個里程碑。美國人看到徒弟的進步很是羨慕,按照徒弟的做法依樣畫葫蘆,結果發現並不是那麼有效,但始終搞不明白為什麼日本人卻用得那麼得心應手,美國人這個崇尚民主和自由的國度一個個都在爭取自己的自由,誰還會理睬管理者對自己的「關懷」,我行我素決定了美國老師是不可能從本質上學到日本徒弟這一套的。
「人本管理」固然先進,集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科學管理和日本人自己的人性化,使得日本工業如日中天,沒有另外哪個國家可以望其項背。因此,中國這個被徒弟欺負過的師父哪裡忍受得了,憑借著近些年我國的飛速發展,老師的本能使自己慢慢恢復了自信。吳甘霖提出「二十一世紀心本管理將在中國率先實施」。這是美好的願望,只要能真正推行並發揚光大,二十一世紀定會成為中國人的時代。
那麼,心本管理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管理呢?「無為而治」是其基本要義,也是現有詞彙中最接近的一個,但肯定是不夠准確的。他需要我國廣大管理者、學著發揮老祖宗的聰明才智,對這一近乎完美的管理模式進行理論探討和付諸實踐,真正發明一套適合中國實際的現代超級管理模式,管理達到了最高水平,技術和工業才能達到最高水平,而不是反過來。
⑤ 管理學在中國的發展歷史是什麼
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的時間里,管理理論經歷了古典管理理論階段、行為科學階段和現代管理理論階段,出現了社會系統學派、決策理論學派、管理過程學派、系統管理學派、經驗主義學派、管理科學學派、經理角色學派、權變理論學派等諸多流派,形成了龐大的管理學知識體系。面對百年形成的龐大的知識體系和眾多的流派,管理學和管理思想史的研究者一直試圖歸納出管理學發展的邏輯主線。但是,由於百年來管理經典著作所關心的主題過於復雜,包括管理與管理者、領導、組織與人事、效率、市場與顧客、競爭與戰略、創新與變革、現代公司的組織邏輯和管理的國際化等諸多方面。[2] 而從管理學的學科分類角度而言,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生產管理、營銷管理、組織管理、質量管理等構成管理學的經典內容,而且這些學科還在不斷地豐富、細化、交叉和發展,管理學的新學科、新分支還在不斷地產生。因此,迄今為止,並不存在一個公認的管理學發展歷史邏輯主線。
從現有文獻看,研究者所總結的管理學發展線索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根據管理學的內容構成進行劃分,例如將管理學發展路徑劃分為組織理論研究的演進路徑(從古典組織理論、組織行為學、組織社會學、領導科學到企業文化等)、管理方式方法研究的演進路徑(從科學管理理論、行為科學、管理科學理論、決策理論到生產管理信息管理方法等)、經營理論研究的演進路徑(從廠商理論、產業組織、市場學、消費者理論到戰略管理)。[3] 第二類是根據管理知識的產生方法來進行劃分,例如將管理學的形成與發展劃分為三條線索,即應用管理學(從管理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管理原理和方法)、理論管理學(以基本的人性假設出發構造的管理理論)和實驗管理學(以管理案例為主的管理學)。[4] 第三類則是根據管理學發展的影響因素來劃分。在著名管理史學家雷恩看來,管理理論的發展與文化環境緊密相聯,管理理論發展既是文化環境的一個過程,也是文化環境的產物。[5] 基於此,有的學者認為存在三條管理學發展軌跡,一是以科學文化為基礎的科學主義線索,由泰勒科學管理開始,包括社會系統理論、管理過程理論、系統管理理論、管理科學理論和決策管理理論等;二是建立在對現代人性基礎的人本主義線索,從梅奧對「社會人」的研究開始,包括個體行為理論、團體行為理論、組織行為理論和管理倫理理論等;三是建立在文化模式基礎上的文化主義的線索,由德魯克管理實踐理論開始,包括組織文化理論、戰略管理理論、變革管理理論、知識管理等。[6] 同樣基於對於文化環境對管理科學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作用的認識,還存在另外一種管理學發展的線索的劃分,即以資本主義精神為文化基礎的古典組織管理理論、以環境地域文化(主要是美國文化)為基礎的現代管理理論叢林和基於東西方文化滲透的當代管理理論。[7]
顯然,第三類從管理理論發展的環境影響因素角度來分析管理學發展的線索,與前兩類從管理內容和從管理知識產生方式角度劃分管理學發展線索相比,具有時間上的前後繼承性,而前兩類的管理學發展線索在時間上具有並行性。從管理學發展歷史角度考察,無疑從管理理論發展的環境影響因素角度分析管理發展的線索更有價值。但是,僅僅將環境影響因素歸結為文化環境是過於泛泛而又不全面的。
⑥ 管理理論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
(一)古典管理理論:20世紀初到20世紀30年代行為科學學派出現前。
這一階段出現了管理職能同體力勞動的分離,管理工作由資本家個人執行,其特點是一切憑個人經驗辦事。
(二)現代管理理論:20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80年代。
這一時期由於受世界性石油危機極其觸發的經濟危機的影響,使研究經費來源枯竭,出現了資本家同管理人員的分離,管理人員總結管理經驗,使之系統化並加以發展,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學管理理論。科學管理鼻祖泰勒。
還有由於比較管理學受當時流行的一般系統論的影響的啟迪,而一般系統論的衰退,對比較管理理論也受到一定的影響。
(三)當代管理理論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今
以四部管理著作:《Z理論》《日本企業管理藝術》《公司文化》《成功之路》為標志。從經濟的定性概念發展為定量分析,採用數理決策方法,並在各項管理中廣泛採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控制。研究重點由過去的以概念分析為主轉向以實踐為主,增加了研究成果的價值。
(6)管理學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管理理論學派
1、管理過程學派:主要研究管理者的管理過程及其功能,並以管理職能作為其理論的概念結構。
2、經驗學派:主要從管理者的實際管理經驗方面來研究管理,認為成功的組織管理者的經驗是最值得借鑒的。
3、行為科學學派:主張要研究人,尊重人,關心人,滿足人的需要以調動人的積極性,並創造一種能使組織成員充分發揮力量的工作環境。
4、決策理論學派:認為管理的關鍵在於決策,管理必須採用一套制定決策的科學方法及合理的決策程序。
5、交流中心學派:該學派認為管理人員是交流中心,並圍繞這一觀念建立起管理理論體系 , 而管理人員的作用就是接受信息、儲存信息、處理信息、傳播信息,並將計算機運用於管理之中。
⑦ 管理學形成與發展的歷史
一、中國古代管理的發展、內容和策略。
1、中國古代管理的內容主要是國家管理。
綜觀中國古代管理實踐可以看出,管理與行政基本融為一體。由於古代中國是典型的農業經濟,行政管理是社會管理最主要的模式,因此,任何一項工程,任何一項管理活動,無不以國家或官府的名義展開,管理實踐也只有在和行政融合過程中才有表現的機會。實際上,我們所了解的中國古代管理實踐,無一例外不是行政中的管理實踐。
2、中國古代管理高度重視管理活動過程中人的因素。
管理過程中的人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很多管理者在管理別人的同時也被別人管理著。中國古代管理思想對這兩方面都有很多精到的見解並且有許多實例可考。中國古人十分強調管理者強調管理者自身的修養,《孫子兵法》認為為將要具備的品質包括智、信、仁、勇、嚴等各個方面。戰國時期的士人就是管理者的人才儲備群體,後來的秀才舉人乃至整個的學校和科舉制度,所有的學習和修養都是為未來的帝國培養合格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而准備的。另外,在選材方面,許多先賢更是有大篇幅的精彩論述。墨子提出要「察其所能而慎予官」。荀子告誡執政者「無私人以官職事業」,切不可任人唯親,而主張任人唯賢,唯才是舉。晏子則進一步指出:人的才能也是不同的,應當讓人專司一事,不能要求他無所不能。用人的優點,不用他的短處;用人所擅長的,不用他所不擅長的。這就是任用人才的要略。北宋王安石對以上的幾個方面的思想進行了更加系統化、理論化的論述。他的用人思想可概括為「教之、養之、取之、任之」。其中,教學之道,即堅持學用一致,造就人才;養才之道,即維持政府官員生活的俸祿報酬應採取的方針—— 「饒之以財」、「約之以禮」、「裁之以法」;取才之道,即選拔官吏的途徑;任才之道,即根據專長任用人才。這樣完備的論述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很有其借鑒意義的。
3、中國古代的管理者在管理過程中往往會有十分高超的管理策略。
通過與西方的封建社會時期進行比較,我們會很容易的看到,中國的封建社會出奇的穩定和統一。這也從一個方面顯示了中國古代管理者高超的管理水平。中國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中央集權的國家管理制度,財政賦稅的管理、官吏的選拔與管理、人口田畝管理、市場與工商業管理、漕運驛遞管理、文書與檔案管理等方面,歷朝歷代都有新的發展,出現了許多傑出的管理人才,在軍事、政治、財政、文化教育與外交等領域,顯示了卓越的管理才能,積累了寶貴的管理經驗。戰國時期著名的「商鞅變法」是通過變法提高國家管理水平的一個範例;「文景之治」使國家出現了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的局面;萬里長城的修建,充分反映了當時測量、規劃設計、建築和工程管理等的高超水平,體現了工程指揮者所具有的高度管理智慧;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將防洪、排灌、航運綜合規劃,顯示了我國古代工程建設與組織管理的高超水平;丁謂主持的「一舉三得」皇宮修建工程堪稱運用系統管理、統籌規劃的範例。諸如此類的管理實踐不勝枚舉,都體現了中國古人高超的管理智慧。
⑧ 管理學主要思想和發展歷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現代自然科學和技術日新月異,生產和組織規模急劇擴大,生產力迅速發展,思想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引起人們對管理理論的普遍重視。因而出現了各種管理學派。
一. 管理過程學派
基本觀點是:
(1) 管理是一個過程,即讓別人同自己去實現既定目標的過程
(2) 管理過程的五個職能,計劃工作、組織工作、人員配備、指揮和控制
(3) 管理職能具有普遍性,但側重點則因管理級別的不同而異
(4) 管理應具有靈活性,要因地制宜靈活應用。
二. 社會合作學派
這個學派認為,人的相互關系是一個社會系統,它是人們在意見、力量、願望以及思想等方面的一種合作關系。管理人員的作用就是要圍繞著物質的(機器與材料)生物的(作為一個呼吸空氣和需要空間的抽象存在的人)和社會的(群體的相互作用、態度和信息)因素去適應總的合作態度。
三. 經驗或案例學派
這個學派主張通過分析經驗來研究管理學問題。通過分析、比較和研究各種各樣成功和失敗的管理經驗,就可以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結論或原理,以有助於學生和從事實際工作的管理人員理解管理原理,並使之學會有效地從事管理工作。
四. 人際關系行為學派
此學派的依據是,既然管理就是讓別人或同別人一起去把事情辦好,因此,就必須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為中心來研究管理問題。這個學派把「社會科學方面已有的和新近提出的有關理論,方法和技術用來研究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的各種現象,從個人的個性特點到文化關系,范圍廣泛,無所不包。」
五. 群體行為學派
這個學派同人際關系行為學派密切相關,常常被混同。但它關心的主要是一定群體中的人的行為,而不是一般的人際關系個個人行為;它以社會學、人類文化學、社會心理學為基礎,而不是以個人心理為基礎。
六. 社會技術系統學派
此學派認為,要解決管理問題,只分析社會合作系統是不夠的,還必須分析研究技術系統對社會系統的影響,以及對個人心理的影響。他們認為,組織的績效,不僅取決於人們的行為態度及其相互影響,而且也取決於人們工作所處的技術環境。
七. 決策理論學派
基本觀點是:由於決策是管理人員的主要任務,因而應該集中研究決策問題,而管理又是以決策為特徵的,所以應該圍繞決策這個核心來形成管理理論。由於決策既要有經濟方面的考慮,又要有數學模型的定量描述,所以支持這個學派的學者多數是經濟學家和數學家。
八. 溝通(信息)中心學派
此學派主張把管理人員看成為一個信息中心,並圍繞這一概念來形成管理理論。他們認為,管理人員的作用就是接收信息,儲存信息,以及傳布信息,每一個管理人員的崗位猶如一台電話交換台。
九. 數學(「管理科學」)學派
他們認為,管理基本上是一種數學程序、概念、符號以及模型等的演算和推導。贊成這一學派的學者多數是數學家、數理統計家、物理學家、管理理論學家等。
十. 權變理論學派
權變理論學派,是在經驗主義學說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但有其自身特點,就是它不局限於研究個別案例,提出個別的解決方法,而是對大量相同的對象進行調查研究,對所獲得的經驗材料進行概括,目的在於提出適應特定情況的管理組織方案和管理系統方案。它認為在管理中要根據企業所處的內容條件隨機應變,沒有什麼一成不變,普遍適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論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