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紅薯的歷史文化

紅薯的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04 07:36:03

1. 中國的食物歷史

2017-12-22
成書於兩千年前的《呂氏春秋》指出: 「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農業發展離不開天、地、人的共同作用。而中國食物的歷史變遷告訴我們,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不能脫離自然而生存,竭澤而漁的生產方式不可持續。

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諾曼·布勞格(Norman E. Borlaug)說過:「你無法在人們飢腸轆轆中建立一個和平的世界。」可見,民以食為天,食物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第一需求和物質基礎。

人類的發展大約經歷了兩三百萬年,其中99%的時間里,人們幾乎完全依賴於自然而生存,或棲身洞穴,或構木為巢,或逐水草而居(「有巢氏」時代)。自然界一切可食之動植物都是人類的食物,所謂「生吞活剝」、「茹毛飲血」,反映的就是這種生存狀態。

後來人們因烈日乾燥、火山爆發等自燃起火而吃到了燒熟或烤熟的食物,發現它們更加美味,也更便於消化。他們嘗試保留火種,進而發明了「鑽木取火」的生存技能,人類飲食文化進入熟食階段, 即傳說中的「燧人氏」時代。火的利用是人類飲食文化史上一個劃時代的進步。人類最早的一些發明創造,大多與食物加工利用相關,如陶罐、烤架。

可以說,在人類生存的幾百萬年中,與其他高等動物一樣,主要通過採集植物和狩獵動物維持生存。 由於生態環境和季節的因素,其食物來源很不穩定,加之生活游移不定,文明因素難以積累。這一切在農耕畜牧發明之後才有了改變。

2. 紅薯的歷史發展

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引進中國福建,到清朝康熙年間遍布各省。據此說明紅薯進入貴州應該是清初。

3. 我國關於紅薯的來源

一般普遍認為,番薯的引入中國,源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

明時,多年在呂宋(即菲律賓)做生意的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同其子陳經綸,見當地種植一種叫「甘薯」的塊根作物,塊根「大如拳,皮色朱紅,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產量又高,廣種耐瘠」。想到家鄉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貧瘠,糧食不足,陳振龍決心把甘薯引進中國。

番薯最早種植於美洲中部墨西哥、哥倫比亞一帶,由西班牙人攜至菲律賓等國栽種, 番薯最早傳進中國約在明朝後期的萬曆年間,分3條路線進入中國―雲南、廣東、福建。

(3)紅薯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紅薯的營養價值

1、胡蘿卜素

紅薯含有十分豐富的胡蘿卜素,可促使上皮細胞正常成熟,抑制上皮細胞異常分化,消除有致癌作用的氧自由基,阻止致癌物與細胞核中的蛋白質結合,促進人體免疫力增強。

2、β胡蘿卜素

紅薯是β胡蘿卜素的最佳食物來源,有助於人體製造足夠的白血球,抗擊感冒病毒侵入導致的感染。

3、膳食纖維

紅薯含有大量膳食纖維,在腸道內無法被消化吸收,能刺激腸道,增強蠕動,通便排毒,尤其對老年性便秘有較好的療效。現如今大部分人都有消化不良以及便秘的情況,長時間便秘很有可能會導致胃腸道癌症的發生。而紅薯中含有豐富的粗纖維,它可以促進排便。

4、多種維生素

紅薯含有豐富的糖、纖維素和多種維生素營養,其中β-胡蘿卜素、維生素E和維生素C尤其多。

4. 中國的歷史文化

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由獨特的自然環境、經濟制度、政治結構、意識形態的作用積淀而成的,不僅以經典文獻、風俗制度等客體形式存在,而且也以獨特的思維模式、知識結構、價值觀念、倫理規范、行為方式、審美情趣等主體形式存在著。五千年的艱難歷程,決定了其精華與糟粕並存,我們繼承傳統文化,就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
從黃帝時代算起,已有5000年的歷史。從茹毛飲血的遠古時代,到封建文明極度繁榮的明清時代,在這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無數的輝煌與成就,也經歷了無數的苦難與挫折,數不清的英雄豪傑、文人志士在歷史的長路上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中國是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明也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對世界文明的發展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舉世公認。有學者指出,中華民族有「三十萬年的民族根系、一萬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國家史」。
中華文明的起源具有本土化和多元化特點。自新石器時代以來,逐漸呈現由多元化向一體化發展的趨勢。傳統史觀認為,中華文明源自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北方草原,是這三個區域文明彼此之間的互相滲透,反覆匯聚與輻射外延,最終形成為中華文明。
中華文明是在不斷吸收、消化異域文化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中華民族充滿自信,大氣磅礴,為異邦所敬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對世界各種文明兼容並蓄、博採眾長。從古至今,異邦宗教之所以能夠在中國大地上傳播而沒有發生過大規模排除異端的宗教戰爭,乃中華文明的兼容性使然。不過歷史上任何外來文化傳入中國,最終還是被中華文化所融合。元帝國滅南宋,被中華文化同化;滿清入關也被中華文化所同化。元、清兩朝雖為異邦統治,但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都在書寫中華文明,他們成為了多民族國家中的一員,成為頗具特色的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今天,五十六個民族地位平等,和睦相處,漢民族人口占絕大多數,其他則稱之為少數民族,或稱兄弟民族。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民族融合中發展壯大,中華文明也是在不斷兼收並蓄中輝煌燦爛的。
中華文明注重友邦善鄰,講求和睦相處。堅持「強不凌弱」、「富不侮貧」的精神,主張「協和萬邦」。強調以民為本,「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天地之間,莫貴於人」。戲曲舞台上也有「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種紅薯」的經典格言,強調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華民族所以能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自強不息、發展壯大,靠的就是這樣一種精神。「和為貴」的思想是中華文明重要組成部分。構建和諧社會,加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全中國人民至高無上的歷史使命。任何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偉大的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5. 紅薯是屬於哪個節日

紅姑娘」復紅薯是防城港東興市特製色農產品,東興 「三寶」之一,在本地有悠久的種植歷史。該節慶以「綠色、安全、健康、長壽」為主題,為東興的特色農業發展成果提供了絕佳的展示機會,對推動當地休閑農業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東興市紅姑娘紅薯生產大村河洲村、交東村、竹山村、平豐村紛紛推出「生態農家樂」項目,傾力打造「紅姑娘」紅薯優勢品牌,使「生態農家樂」和「紅姑娘」紅薯在區內外都享有較高的知名度。遊客在村裡可享受挖紅薯、體驗窯食文化、登山露營、採摘水果等野趣,也可入住農家旅館體驗農家風情。

6. 除了玉米、紅薯,還有哪些熟知的食物是由國外進入中國的

非常多!比如說西紅柿、辣椒、土豆、石榴、葡萄、黃瓜、花生、南瓜,甚至連小麥和水稻的原產地都不是中國,而是外國。我國飲食的歷史相當悠久,因為光文字記載的中華歷史就有五千年之久,民以食為天,有人自然就有飲食。我國最早就是大河文明的農耕文化,我國先民在長江流域種植水稻和小麥,但是其實,水稻和小麥並不是我國土生土長的作物。

我國本土的作物不少,但是由外國引入的作物也不少。正是這些作物,豐富了我們的餐桌,土豆、紅薯、玉米使得人們從一次次的飢荒中生存下來,而辣椒等作物則增加了我國人的菜的品種,產生了享譽全球的著名菜系——川菜。

7. 中國歷史文化

中國歷史文化包括很多,例如:婚姻、家族、國家政權而至貿易、衣食、文字、文學、經學、宗教、道德、民俗、節慶等,構成一幅清晰簡要的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縮影。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就文化的載體文字而言,漢字的誕生時間尚難以考證,相傳伏羲作八卦,倉頡造字。19世紀末發現了三千多年前的漢字——甲骨文,近些年又有更早期文字發現的報道,如距今五千多年前的高郵陶文等。

中國早期就有敬天祭祖的傳統,注重人倫道德。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封建時代,帝王與諸侯分而治之。周朝末期進入春秋戰國,產生了諸子百家,漢以後成為儒家社會,東漢前後道教的興起、佛教的傳入,都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

(7)紅薯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的文化光輝燦爛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各民族的先民都已創造出了以豐富多彩的陶器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此後,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後來演變為漢族)在夏、商、周三代,創造了輝煌的青銅文化和甲骨文、金文。

以後又發明了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和火葯等。約在商、周、秦、漢時期,四月}的巴人、蜀人,湖北、湖南、安徽的楚人,江蘇的吳人,浙江的越人,廣東、廣西的駱越人、雲南的滇人,蒙古高原的匈奴人,遼河流域的東胡人等,都相繼創造了本民族的青銅文化。

多數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有的還創造了自己的文字。主要的有藏文、突厥文、回鵲文、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蒙古文、彝文、傣文、滿文等。在歷史上,漢文化一直處於主導的地位,漢文化與各族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交流,形成為世界東方最先進的文化,即中華民族文化。

中華民族文化對亞洲各民族各地區的文化起過哺育的作用,對古代世界文化的發展亦有巨大的貢獻。

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和平又富於革命傳統的民族。我國古代的歷史自結束了原始社會之後,即進入階級社會。自那時開始,我國各族人民即在進行生產斗爭的同時,亦長期進行反對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斗爭,其中有不少是著名的農民戰爭和民族戰爭。

在近代史上,我國由於一再遭受世界資本帝國主義列強的瘋狂侵略,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各族人民為了拯救災難深重的祖國,為了保衛祖國神聖的領土和主權,緊密團結,互相支援,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反帝反封建斗爭。

這場斗爭長達百年,最後終於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取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勝利,並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8. 紅薯的多種吃法

9. 馬鈴薯和紅薯名字的由來

一、馬鈴薯名字的由來
「馬鈴薯」因酷似馬鈴鐺而得名,此稱呼最早見於康熙年間的《松溪縣志食貨》。中國東北、河北稱土豆,華北稱山葯蛋,西北和兩湖地區稱洋芋,江浙一帶稱洋番芋或洋山芋,廣東稱之為土豆,粵東一帶稱荷蘭薯,閩東地區則稱之為番仔薯,在鄂西北一帶被稱為「土豆」。
英語potato來自西班牙語patata。據西班牙皇家學院稱,此西班牙詞彙由泰依諾語batata(紅薯)和克丘亞語papa(馬鈴薯)混合而來的。在拉丁美洲,「馬鈴薯」的西班牙語用papa一詞。
二、紅薯名字的由來
話說當年王莽追擊劉秀時,劉秀的軍隊缺乏糧食,偶然的機會,劉秀發現一種植物,心想可以用來充當糧食,可又怕有毒,便要找一個人來試嘗,可自己身邊的將士已經不多了,還要抵禦王莽的追擊。劉秀轉念一想,自己的叔叔在自己身邊,想累贅一樣,可以讓他來檢驗一下這種植物有沒有毒,如果有毒的話,可以除掉這個累贅,沒毒的話就可以把這種植物當作糧食來吃......於是劉秀拿起一個這種的植物,走到自己的叔叔旁,對他說自己拿來美食來孝敬叔叔,騙他吃下。過了一會,劉秀的叔叔安然無恙,說明這種植物沒毒,於是劉秀就把這種植物當作糧食,供自己和將士吃。因為這種植物是紅色的,後人就把這種植物命名為紅薯,諧音「哄叔」,諷刺劉秀欺騙自己的叔叔。

10. 甘薯何地傳入中國

甘薯傳入我國的時間在十六世紀末,由菲律賓呂宋島傳人福建地區。

一、甘薯的由來和傳入的背景
甘薯(POMOEA BATATAS)又叫番薯、紅薯、紅苕、山芋、地瓜、白薯等,屬於旋花科甘薯屬.一年蔓生草本植物,只有一個栽培種,喜濕怕冷,適宜在氣候溫暖,陽光充足、土壤松軟乾燥的環境中生長,原產地在美洲的熱帶地區,細胞遺學分析表明,它的野生祖先是白花野牽牛、海濱野牽牛和三裂葉野牽牛,今天在秘魯和墨西哥仍可以找到。古代美洲印第安人最初在採掘地下根莖類食物時發現了野生甘薯的塊根,然後通過根系不斷再植,馴化為栽培作物。在秘魯的古墓中曾發現了距今八千年前的人工栽培的甘薯塊根,可見甘薯在美洲的種植已經有八千到一萬年的歷史了。一四九二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從古巴和多米尼加把甘薯帶到了西班牙;這樣甘薯才從美洲走向全世界、而甘薯來到亞洲則是通過十六世紀歐洲航海家抵達菲律賓後.在太平洋東西岸之間——從馬尼拉到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建立的『大帆船貿易』。
麥哲倫一五二一年環球航行至菲律賓後,西班牙殖民者便開始建立菲墨航線,並依託此航線進行大帆船貿易。從一五六五年『聖巴布羅號』從宿務出港,到一八一五年「麥哲倫號」從阿卡普爾科歸航,大帆船貿易歷時二百五十年.歷時之長,航程之遠為歷史所罕見:因為菲律賓缺乏香料和黃金,本土物產不能滿足殖民者的要求.所以出於殖民統治的需要西班牙依託大帆船貿易在太平洋地區建立了一個宏大的貿易循環體系;先由中國商人把絲綢、瓷器、工藝品等由中國東南沿海運往馬尼拉,然後由西班牙商人用大帆船運抵北美西岸的阿卡普爾科;歸程時運載美洲盛產的白銀回到馬尼拉,西班牙商人冉用這些白銀去購買中國商人運來的商品。這樣馬尼拉就成為了中墨貿易的中轉站.中國和墨西哥各自的物產在此得到了充分的交流掀起了亞洲、美洲間文化交流的空前高潮被譽為大平洋絲綢之路』、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美洲的甘薯由大帆船貿易的航海家們帶到了菲律賓群島,並適應了當地氣候廣為種植,隨後逐步傳播到了馬魯古群島、交趾等東南地區.並於十七世紀初傳到了日本和附近諸島。

二、甘薯的傳入與傳播
甘薯傳入我國的時間在十六世紀末,也就是在甘薯來到東南亞後不久。關於傳人途徑學界至今觀點不一,較為明確的說法主要有四:福建傳人說、廣東傳人說、舟山傳人說和雲南傳入說。
(一)福建傳入說
此說是指由菲律賓呂宋島傳人福建地區。該說法的史料充分詳實,很多地方誌、名人筆記中部有記載、明問喬遠曾著文《番薯頌》收錄於他所著《閩書》的卷一五零《南產志上•番薯》,其中提到「萬曆中,閩人得之外國。瘠上砂礫之地皆可以種.用以支歲,有益貧下。』清人周亮工《閩小記》的《番薯》卷中引用何喬遠的《番薯頌》,提到甘薯作為備荒作物,易種高產,對貧苦百姓發揮了重大作用:糞治之則加大,天雨根益奮滿,即大旱不糞治,亦不失徑寸圈。泉人之斤不直一錢,二斤面可飽矣、於是耄耋童孺,行道乞之人,皆可以食飢既得充.多焉而不傷,下至雞犬皆食之。」李調元的《南趣筆記》也記載到『東粵多薯,其生山中。……其皮或紅或白、大如兒臂而拳曲者,曰番薯,皆甜美,可以飯,客稱薯飯,為穀米之佐。凡廣芋十有四種,號大米,番薯亦然,番薯近自呂宋來,植最易,生葉可肥豬,根可釀酒,切為粒,蒸曝貯之,是曰薯糧。子瞻稱海中人多壽百歲,由不食五穀而食甘薯。番薯味尤甘,惜子瞻未之見也、芋則蘇嘗過以作玉糝羹雲。」吳聯熏等著得《漳洲府志》卷三九中也說到甘薯最先由菲律賓來到漳洲:「甘薯,俗名番薯,種出呂宋.故以香名。……
漳人初得此種,私以為秘。後種類日盛。」在張煜南的《海南公餘雜著》卷一《推廣瀛寰志略•小呂宋之華人日增》中記載有;「番薯,屈大均謂來自呂宋。值最易生、葉可肥田、根可釀酒,兼可充糧食。近聞粵多旱田,冬季恐旱,多栽此物以其足資口食也」明人談遷《棗林雜俎•榮植•甘薯》說道「朱薯產後自宋國,被野連山,不待種植,夷竟食之,萬曆中,閩人移蔓以歸,種之,數日即榮。在來自諸多不同渠道的史料中竟然都有類似的確鑿記載。故足以排除掉古人傳抄的可能可見甘薯通過中菲交往以呂宋傳人福建的事實是相當可靠的。
甘薯傳人福建的最早記載見於明萬曆年問蘇步所作刪《朱薯疏》,其中提到了一五八四年薯種從海上由泉州傳到了晉江、該書雲「甲申乙西間(萬曆十二至十三年,即一五八四~ 一五八五年),漳、潮之交.有島曰南澳,溫陵(泉州)洋泊通道之,攜其種歸晉江五都,鄉日靈水,種之園齋……甲午己未間(萬曆二十二至二十三年),溫陵飢,他谷皆貴,唯薯獨滄,鄉民活於薯者十之七八。」但這個記錄還較為粗略,首先,只提到甘薯傳人福建,未說明來源地是呂宋,故尚不能為據,其次,僅是個人種植甘薯,並未在當地推廣,故只能算是個人的試驗性種植,而非真正的物種引進。
[菲律賓] 世界日報 2005年11月 20 日

閱讀全文

與紅薯的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