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州市風俗歷史小故事
常州歷史文化淵源流長,自常州人文始祖季札分封延陵(常州古稱)至今, 已經是有了多年文字記載的歷史文化古城(歷史上有「龍城」別稱),同時又是一座充滿現代氣息、經濟發達的新興工業城市。常州市現轄金壇、溧陽兩個市和武進、新北、天寧、鍾樓、戚墅堰五個區,全市土地面積4375平方公里。
常州古稱延陵、毗陵、蘭陵,隋文帝時定名為常州。自西晉起,常州始終是郡治和府治所在地,向有「三吳重鎮,八邑之都」之譽。常州的手工藝品「宮梳名篦」馳名中外,早在20世紀初,就獲得巴拿馬博覽會金獎。另外,始建於唐朝永徽年間(650-655)的天寧寺;唐昭宗年間(889-904)的紅梅閣;以明嘉靖年間著名的抗倭英雄和文學家唐荊川先生讀書處的名稱命名的陳渡草堂,以及我國目前西周到春秋時期保存下來的最古老,最完整的地面古城池——淹城。無不蘊涵著常州濃厚的文化色彩。
常州歷史文化的發展,到常州解放前,大致可粗略地分為四個時期,即:文化肇興時期(從古吳文化至南北朝);文化發展時期(從隋唐至明代);文化鼎盛時期(貫穿整個清代);文化延續時期(從清末至民國)。古吳文化,大致可從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殷商末年算起。到了隋唐至明代時期常州出了五位狀元,加上清代的四位,常州歷史上一共出現了九位狀元,另外,自紅梅公園內的文筆塔建成以後,常州先後出現了15位皇帝,1333名進士,因而文筆塔便成了常州人心目中的筆魂,每次上京趕考前必登塔祈禱,這也體現出常州人對文化教育的重視,和在文化教育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到了清代,從順治至宣統,共267年。這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從積淀數千年形成的輝煌,迅速走向衰落並最後滅亡的時期。而這時期卻成為常州的鼎盛時期,這時的常州不斷涌現出具有全國影響的五大學派,即常州學派(今文經學派)、陽湖文派,常州詞派,常州畫派、孟河醫派。在文學方面,常州在清代有「詩國」之稱,並出現了兩位頂尖級詩人,一位是黃景仁(仲則);另一位是趙翼。在藝術方面,嘉道年間「常州灘簧」在民間流行,後發展成「常州幫」、「無錫幫」兩種形態,是常錫劇的前身。當時雖屢遭官府禁絕,但禁而不絕,後來發展成常州主要的地方劇種。到了文化延續時期,在常州歷史文化的諸多領域得到了體現,文學、藝術、教育都有了較快而且多元化的發展。
龍城常州,是一個蘊涵濃郁的歷史文化色彩,並充滿著勃勃生機的文明城市。
2. 尋訪常州歷史,感受古城巨變
一、延續傳統文脈,科學規劃建設 常州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目前,全市共有歷史文化街區3個、文物保護單位156處。在推進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市將把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處理好保護文物與推進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關系,不斷提高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水平。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頒布以來,我市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加強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工作十六字方針,按照省政府批準的《常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努力推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用科學發展的理念推進城市建設和文化建設,先後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和管理規章;編制完成了《常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04~2020)》、《常州市文物事業「十一五」發展規劃》以及各項文物保護的具體規劃;制定了《常州市2001~2010年文化名城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創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經過幾年的建設,初步形成深厚文化底蘊和鮮明的時代特徵相結合,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相互動,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相融合,體現科技革命與文化創新相協調統一的文化名城發展格局。 二、保護歷史遺產,打造城市特色 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歷史,保護歷史就是打造城市特色。常州的歷史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名城、名鎮、歷史街區,以及大量的文物保護單位,都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反映著常州城市的歷史、社會、思想的變遷。常州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名人故居較多,特別是常州近代歷史上曾出現過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三位先烈,我們圍繞這一優勢,加大力度,以修復三傑故居、遺跡為主要內容的基礎建設,逐漸形成了具有常州特色的三傑系列文化項目,並通過各種活動,注重對常州三傑的宣傳和研究,發揮其社會教育作用。目前,瞿秋白紀念館被評為「全國優秀社會教育基地」,張太雷故居被省教委等單位推薦為中國革命和歷史傳統教育基地。 同時,幾年來,我市投入近億元,動遷居民近百戶,先後修繕了西瀛里明城牆、黃仲則故居、梅村戲樓、萬綏戲樓、常州府學一大批文物保護單位,修復了天寧寺、近園、艤舟亭等一批文物古跡,對青果巷、前後北岸歷史文化街區等進行重點宣傳和修復利用,加強了對我國最早的城池春秋古淹城的保護和上黃母山古人類起源發祥地的保護,大大改善並優化了我市的文化氛圍和人文景觀,促進了常州地區文物資源的保護、利用,為常州這座現代城市增添了新的魅力。 三、挖掘豐厚底蘊,提升城市內涵 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是城市內涵的重要集中表現,它表現著獨特的城市民俗風情,傳統的文化痕跡。常州素有崇文重教的歷史,文化的氛圍、文明的氣息、文人的精神始終是這座城市的重要品質和豐厚內涵。一方面,我們十分注重挖掘歷史的豐厚底蘊,加強對天寧寺-艤舟亭歷史文化街區、前後北岸歷史文化街區等的修繕保護,對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極開展普查,確定了錫劇、常州梳篦、亂針綉、常州留青竹刻等首批11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試點項目。另一方面,先後建成了亞細亞影城、市圖書館、劉海粟美術館、謝稚柳藝術館、華羅庚紀念館等一批在省內乃至全國有一定影響的文化標志性工程,正在建設體育中心、大劇院等一批重點社會基礎設施項目,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質,不斷改善全市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在2010年達到全國文明城市標准。 四、珍惜獨特資源,增添城市魅力 城市文化離不開地域文化。常州濱江臨湖,古老的大運河穿城而過,這在全國也不多見。有著2500年建城史的常州,歷史上就以環境優美著稱,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孕育了代代相傳的生態文明。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十一五」期間,將加快環境綜合治理,組織實施清水工程、藍天工程、寧靜工程、青山工程和以治理村莊臟亂差為重點的家園工程,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建設四大生態林帶、四個濱湖生態區,建設10個生態園林鄉鎮、20個生態園林居住區和300個生態園林單位。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超過11平方米,城市綠化覆蓋率超過45%,森林覆蓋率超過30%,到2010年,建成國家級生態市,常州將以活力之市、文明之市、生態之市、和諧之市,成為長三角一顆亮麗奪目的明珠。gaoyuxuan
3. 常州歷史簡介
常州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古名延陵,系春秋時期吳王壽夢的第四子季扎的封邑。秦置縣。西晉以後。向為郡、州、路、府治,城名多次更迭為毗陵、毗壇、晉陵、蘭陵、常州、南蘭陵、長春、嘗州、武進等。
「常州」之名始於隋,此前稱「郡」,此後至宋稱「州」,元稱「路」,明、清稱「府」,均有轄縣。清雍正四年(1726)起,常州府轄武進、陽湖、無錫、金匱、宜興、荊溪、江陰、靖江等8縣。清末,城內尚有一府(常州府)兩縣(武進、陽湖)治所。
(3)常州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地理環境
1、位置境域
常州地處長江下游南岸,太湖流域水網平原,位於江蘇省南部,長江三角洲中心地帶,北攜長江,南銜太湖,東望東海,與上海、南京、杭州皆等距相鄰,扼江南地理要沖,與蘇州、無錫聯袂成片。
北緯31°09′-32°04′、東經119°08′-120°12′。境內地勢西南略高,東北略低,高低相差2米左右。
2、地形地貌
常州地貌類型屬高沙平原,山丘平圩兼有。南為天目山余脈,西為茅山山脈,北為寧鎮山脈尾部,中部和東部為寬廣的平原、圩區。境內地勢西南略高,東北略低,高低相差2米左右。
3、氣候條件
常州屬於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常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常州春末夏初時多有梅雨發生,夏季炎熱多雨,最高氣溫度常達36℃以上,冬季空氣濕潤,氣候陰冷。
4. 常州到底有多少歷史文化
常州位居長江之南、太湖之濱,處於長三角中心地帶,與蘇州、無錫聯袂成版片,構成蘇權錫常都市圈。常州是一座有著3200多年左右歷史的文化古城。曾有過延陵、毗陵、毗壇、晉陵、長春、嘗州、武進等名稱,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始有常州之稱。1949年設市,經度:119.95 ,緯度:31.78。現轄金壇、溧陽兩個縣級市和武進、新北、天寧、鍾樓、戚墅堰五個行政區,37個鎮、21個街道辦事處,807個行政村、323個居委會,總面積4385平方公里。年末常住人口為4591972人。
http://ke..com/view/5198.htm 網路
希望能幫到你。
5. 常州民俗文化
1、民俗節日
「歲朝春」與「踏雙忙」、「送灶」與「接灶」、二月初二「龍抬內頭」 、二月十二「花朝節」容 、立夏時節「嘗三鮮」 、女回娘家「歇六月」、冬至大如年、「三屍神」與「撣檐塵」 、「馬和尚過江」與「驚蟄聞雷米似泥」等。
2、民俗方言
常州話,是吳語的一種重要方言,屬於吳語太湖片毗陵小片。毗陵為常州古稱之一,毗陵小片通行於常州以及周邊古時屬於常州府的大部分地區。常州話自身有大量的古漢語元素,尤其適宜詩詞吟誦,常州吟誦是吳語吟誦的重要支系。
3、民間工藝
龍城三寶(常州梳篦、亂針綉、留青竹刻)、漢畫磚刻屏、根雕、金壇刻紙等。
風景名勝
截至2014年,常州擁有2個5A級景區、10個4A級景點、7個3A級景點、8個2A級景點。截至2014年,常州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5處、常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70處、常州市文物保護控制單位20處、金壇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2處、溧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54處、金壇市文物保護控制單位468處。
6. 常州市有哪些風俗歷史小故事
常州歷史文化淵源流長,自常州人文始祖季札分封延陵(常州古稱)至今, 已經是有了2500多年文字記載的歷史文化古城(歷史上有「龍城」別稱),同時又是一座充滿現代氣息、經濟發達的新興工業城市。常州市現轄金壇、溧陽兩個市和武進、新北、天寧、鍾樓、戚墅堰五個區,全市土地面積4375平方公里。
常州古稱延陵、毗陵、蘭陵,隋文帝時定名為常州。自西晉起,常州始終是郡治和府治所在地,向有「三吳重鎮,八邑之都」之譽。常州的手工藝品「宮梳名篦」馳名中外,早在20世紀初,就獲得巴拿馬博覽會金獎。另外,始建於唐朝永徽年間(650-655)的天寧寺;唐昭宗年間(889-904)的紅梅閣;以明嘉靖年間著名的抗倭英雄和文學家唐荊川先生讀書處的名稱命名的陳渡草堂,以及我國目前西周到春秋時期保存下來的最古老,最完整的地面古城池——淹城。無不蘊涵著常州濃厚的文化色彩。
常州歷史文化的發展,到常州解放前,大致可粗略地分為四個時期,即:文化肇興時期(從古吳文化至南北朝);文化發展時期(從隋唐至明代);文化鼎盛時期(貫穿整個清代);文化延續時期(從清末至民國)。古吳文化,大致可從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殷商末年算起。到了隋唐至明代時期常州出了五位狀元,加上清代的四位,常州歷史上一共出現了九位狀元,另外,自紅梅公園內的文筆塔建成以後,常州先後出現了15位皇帝,1333名進士,因而文筆塔便成了常州人心目中的筆魂,每次上京趕考前必登塔祈禱,這也體現出常州人對文化教育的重視,和在文化教育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到了清代,從順治至宣統,共267年。這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從積淀數千年形成的輝煌,迅速走向衰落並最後滅亡的時期。而這時期卻成為常州的鼎盛時期,這時的常州不斷涌現出具有全國影響的五大學派,即常州學派(今文經學派)、陽湖文派,常州詞派,常州畫派、孟河醫派。在文學方面,常州在清代有「詩國」之稱,並出現了兩位頂尖級詩人,一位是黃景仁(仲則);另一位是趙翼。在藝術方面,嘉道年間「常州灘簧」在民間流行,後發展成「常州幫」、「無錫幫」兩種形態,是常錫劇的前身。當時雖屢遭官府禁絕,但禁而不絕,後來發展成常州主要的地方劇種。到了文化延續時期,在常州歷史文化的諸多領域得到了體現,文學、藝術、教育都有了較快而且多元化的發展。
龍城常州,是一個蘊涵濃郁的歷史文化色彩,並充滿著勃勃生機的文明城市。
7. 關於常州地域文化的資料
一、延續傳統文脈,科學規劃建設 常州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目前,全市共有歷史文化街區3個、文物保護單位156處。在推進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市將把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處理好保護文物與推進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關系,不斷提高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水平。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頒布以來,我市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加強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工作十六字方針,按照省政府批準的《常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努力推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用科學發展的理念推進城市建設和文化建設,先後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和管理規章;編制完成了《常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04~2020)》、《常州市文物事業「十一五」發展規劃》以及各項文物保護的具體規劃;制定了《常州市2001~2010年文化名城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創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經過幾年的建設,初步形成深厚文化底蘊和鮮明的時代特徵相結合,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相互動,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相融合,體現科技革命與文化創新相協調統一的文化名城發展格局。 二、保護歷史遺產,打造城市特色 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歷史,保護歷史就是打造城市特色。常州的歷史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名城、名鎮、歷史街區,以及大量的文物保護單位,都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反映著常州城市的歷史、社會、思想的變遷。常州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名人故居較多,特別是常州近代歷史上曾出現過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三位先烈,我們圍繞這一優勢,加大力度,以修復三傑故居、遺跡為主要內容的基礎建設,逐漸形成了具有常州特色的三傑系列文化項目,並通過各種活動,注重對常州三傑的宣傳和研究,發揮其社會教育作用。目前,瞿秋白紀念館被評為「全國優秀社會教育基地」,張太雷故居被省教委等單位推薦為中國革命和歷史傳統教育基地。 同時,幾年來,我市投入近億元,動遷居民近百戶,先後修繕了西瀛里明城牆、黃仲則故居、梅村戲樓、萬綏戲樓、常州府學一大批文物保護單位,修復了天寧寺、近園、艤舟亭等一批文物古跡,對青果巷、前後北岸歷史文化街區等進行重點宣傳和修復利用,加強了對我國最早的城池春秋古淹城的保護和上黃母山古人類起源發祥地的保護,大大改善並優化了我市的文化氛圍和人文景觀,促進了常州地區文物資源的保護、利用,為常州這座現代城市增添了新的魅力。 三、挖掘豐厚底蘊,提升城市內涵 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是城市內涵的重要集中表現,它表現著獨特的城市民俗風情,傳統的文化痕跡。常州素有崇文重教的歷史,文化的氛圍、文明的氣息、文人的精神始終是這座城市的重要品質和豐厚內涵。一方面,我們十分注重挖掘歷史的豐厚底蘊,加強對天寧寺-艤舟亭歷史文化街區、前後北岸歷史文化街區等的修繕保護,對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極開展普查,確定了錫劇、常州梳篦、亂針綉、常州留青竹刻等首批11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試點項目。另一方面,先後建成了亞細亞影城、市圖書館、劉海粟美術館、謝稚柳藝術館、華羅庚紀念館等一批在省內乃至全國有一定影響的文化標志性工程,正在建設體育中心、大劇院等一批重點社會基礎設施項目,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質,不斷改善全市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在2010年達到全國文明城市標准。 四、珍惜獨特資源,增添城市魅力 城市文化離不開地域文化。常州濱江臨湖,古老的大運河穿城而過,這在全國也不多見。有著2500年建城史的常州,歷史上就以環境優美著稱,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孕育了代代相傳的生態文明。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十一五」期間,將加快環境綜合治理,組織實施清水工程、藍天工程、寧靜工程、青山工程和以治理村莊臟亂差為重點的家園工程,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建設四大生態林帶、四個濱湖生態區,建設10個生態園林鄉鎮、20個生態園林居住區和300個生態園林單位。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超過11平方米,城市綠化覆蓋率超過45%,森林覆蓋率超過30%,到2010年,建成國家級生態市,常州將以活力之市、文明之市、生態之市、和諧之市,成為長三角一顆亮麗奪目的明珠。gaoyuxuan
8. 常州歷史概況
【歷史背景】
延陵,作為常州歷史上的第一個名稱,具有永久的紀念意義。公元前547年,吳王余祭封其弟季札於延陵,從此常州就有了第一個地名。以延陵命名,是有深遠的歷史文化意蘊的。
【發展】
常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底蘊深厚。公元前547年的春秋時期,建邑立邦,始稱延陵。別名龍城,系春秋時期吳王壽夢的第四子季扎的封邑。秦置縣。
西晉以後。向為郡、州、路、府治,城名多次更迭為毗陵、毗壇、晉陵、蘭陵、常州、南蘭陵、嘗州、武進等。「常州」之名始於隋,此前稱「郡」,此後至宋稱「州」,元稱「路」,明、清稱「府」,均有轄縣。
清雍正四年(1726)起,常州府轄武進、陽湖、無錫、金匱、宜興、荊溪、江陰、靖江等8縣。清末,城內尚有一府(常州府)兩縣(武進、陽湖)治所。
1912年廢常州府,陽湖縣並入武進縣。解放初,常州專署轄常州市和無錫、江陰、武進、宜興、溧陽、金壇6縣;
1953年1月常州市定為省轄市,當年3月共轄6區;
1958年7月,鎮江專區遷往常州,改稱常州專區,常州屬之。
【文化特色】
常州,別稱「龍城」。自西晉起,常州一直是郡、州、府治所在地,素有"三吳重鎮、八邑名都"之稱。這里人傑地靈,人文薈萃,享有"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之譽。「常州今文經學派」、「陽湖文派」、「常州詞派」、「常州畫派」和「孟河醫派」飲譽全國。
民間工藝:
根雕、金壇刻紙、木梳、亂針綉、漢畫磚刻屏、留青竹刻
風土民俗:
女回娘家"歇六月"
立夏時節嘗三鮮
二月十二"花朝節"
二月初二"龍抬頭"
冬至大如年
"歲朝春"與"踏雙忙"
"送灶"與"接灶"
"三屍神"與撣檐塵
"馬和尚過江"與"驚蟄聞雷米似泥"
9. 常州的歷史是什麼
常州是一座有3200多年左右歷史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曾有過延陵、毗陵、毗壇、晉陵、長春、嘗州、武進等名稱,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始有常州之稱。於1949年設市。
常州為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距今6000餘年,有馬家浜文化與崧澤文化疊壓地層。天寧區青龍鎮潘家塘、奚蔣塘、劉家村一帶的潘家塘聚落遺址於1976年發現,距今5500多年,下層屬於馬家浜文化時期,淺層屬於崧澤文化時期。戚墅堰區丁堰鄉排姆村附近的常州果園遺址於1986年發現,距今5000多年,屬馬家浜文化後期。武進區鄭陸鎮三皇廟村寺墩遺址,距今約4500年,屬良渚文化時期。
自吳太伯從先周一路南奔至長江下游南岸太湖流域建立句吳,常州作為吳國領地已有3200多年的文字記載史。常州武進區的淹城遺址,是中國目前西周到春秋時期保存下來的最古老的城市區,也是世界上僅有的三城三河形制的古城,迄今已有近3000多年的歷史。淹城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漢朝《越絕書》:「毗陵縣南城,故古淹君地也。」古代「奄」、「淹」兩字相通。奄國為商殷屬國,今山東曲阜縣東有奄里,即淹里,也即是奄國所在地。周成王初年(約公元前1042年),奄人隨同紂子武康和蒲姑人、東夷人一起反抗周朝。三年,周殺武庚、定奄、滅蒲姑。奄和蒲姑的遺民南逃,逗留在江淮之間,後又至太湖流域,淹城之稱為古淹君地便是在此時。此外,武進區境內還有春秋時期吳國的闔閭城遺址和胥城遺址等。
春秋末期(前547年),吳王壽夢第四子季札封邑延陵,開始了長達2500多年有準確紀年和確切地名的歷史。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延陵為毗陵。毗陵之名從縣治,到三國吳嘉禾三年(234年)置毗陵典農校尉屯田墾殖並統諸縣,到西晉大康二年(281年)建郡統縣,相繼沿用506年,其間,雖曾在王莽當政時改過毗壇,但時間很短前後僅14年,東漢建武元年時又復稱毗陵。毗陵郡曾統轄丹徒、曲阿(丹陽)、武進、延陵、毗陵、暨陽(江陰、張家港西部)、無錫7縣,是為江南大郡。以毗陵命名的江南大驛——毗陵驛就設於此。
西晉惠帝永興元年(305年)為避東海王越(司馬越)世子毗諱,改毗陵為晉陵,晉陵之名前後沿用290多年。其間,西晉永嘉之亂中原士族紛紛南遷,佔地聚居,設置僑治郡縣,一度曾在武進縣境內設有蘭陵郡、蘭陵縣,在晉陵縣境內設有東莞郡領宮縣、東莞、姑幕3縣,直至南朝末期遂先後廢止。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郡,以州統縣。開皇九年(589年)於常熟縣置常州,後割常熟縣入蘇州,遂移常州治於晉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此後,雖曾改稱過毗陵、晉陵、長春、嘗州,但時間都很短暫,而常州之名不論貫州、為望、升路、稱府、立市,沿用至今將近1400年。
唐武宗會昌四年(840年)升常州為望,列入全國州府十望之一。宋常州屬兩浙西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常州路,屬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治晉陵縣、武進縣,領晉陵、武進二縣和宜興、無錫二州。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改置長春府,同年更名常州府。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武進另置陽湖,析無錫另設金匱,析宜興另立荊溪,加上原領江陰、靖江,常州府統領8縣,故有「中吳要輔,八邑名都」之稱。
10. 常州市的歷史
常州歷史文化,是常州社會經濟政治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重要表現形態之一。它的積淀極為回厚實豐碩;它答的建樹令人注目,某些方面還在全國獨領風騷;其燦若星辰的文化精英,曾引來龔士珍「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的贊嘆。回顧和研究這種歷史文化現象,繼承和弘揚歷史文化遺產及其寶貴經驗,對於我們加深對家鄉的認知度,提高市民的人文素質,推進學習型城市的建設,發展社會主義地方文化事業,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迪意義。今天著重講兩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