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歷史文化成因

歷史文化成因

發布時間:2021-02-22 05:27:30

1. 中國古代文化的文化成因

明確中國古代文化所處大環境——中國古代文化繁榮領先的原因
1.經濟發達專,國屬力強盛。我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生產力水平和綜合國力一直處於世界前列。這種優勢為科技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是文化領先的根本原因。
2.民族融合,促進了文化的交融升華。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在歷史的進程中,創造了自己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在各民族的融合中,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中,各族文化互相交流,共同創造了中國古代文化。
3.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使中華文化廣泛吸收了外來文明,自我發展與創新,加之兼收並蓄,造就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4.國家政策的推動,如開放的對外政策和科舉制度等。註:2005年,科舉制度創立一千四百周年(605年創立)和廢除一百周年(1905年)。

2. 中國傳統文化特徵形成原因

文化本身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徵和民族特徵,又具有時代特徵。在歷史性意義上,中國文化既包括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傳統發生劇烈演變的近代文化與現代文化。 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識形態領域占據著正統地位,對中國文化發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可以說,儒學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主流。 1、儒家創始人為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今山東曲阜)。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禮」。所謂的「禮」只是綱常名教化的政治、社會秩序。 2、什麼是道家?所謂道家,最初見於漢代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司馬說:「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瞻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知變,因變,應變」可謂道家之特長。 3、佛教於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在中國的歷史條件下,開始生根、發展,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上層建築的一部分。佛教是一種倫理道德色彩相當濃厚的宗教。佛教以人生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脫作為自己的最高理想,為了實現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惡從善的理論學說和倫理道德准則,形成了有關宗教倫理道德的思想體系。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凝聚之學,中國傳統文化是內部凝聚力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系;二是兼容之學,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盡管在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條件下,還是以開放的姿態實現了對外來佛學的兼容,三是經世致用之學,文化的本質特徵是促進自然、社會的人文之化,中國傳統文化突出儒家經世致用的學風,它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腳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經世致用是文化科學的基本精神。 面對日益動盪不安的社會局勢,有識之士無不在努力尋求救世的良方。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湯恩比博士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提出了令舉世深思的論點:「挽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世界需要中國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廣和實踐;已被費黜達近百年之久的中華傳統文化在中國大地上急需拯救。作為中國人,我們不要手捧著金飯碗,在外流浪找飯吃啊。 傳統文化的普及和復興必會帶來人際關系和諧、社會長治久安,可持續地發展也就得以平穩實現。這難道不是我們共同的期盼嗎?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究竟是什麼?她能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和挽救社會的作用? 傳統文化是中國古聖先賢幾千年經驗、智慧的結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當前文化缺失、物慾橫流的大環境下,有不少人誤認道德是限制人們行為的條條框框。其實,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3. 傳統文化出現及其延續至今的原因

一 傳統文化出現的原因:

從一個現代人的角度來探討中國傳統文化的成因,務必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相當的了解和掌握。然而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呢?中國傳統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
以上可以看出,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都散發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芳香,我們過的節日,我們欣賞的國畫,我們讀的詩詞,我們喜愛的少數民族文化等。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一個具體的分類,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宗法文化、農業文化、血緣文化。
然而對於任何一種文化的形成都是諸多因素的影響的結果,而並非是單一原因可以造就此番「奇景」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原因當然也不例外。但在這些眾多的矛盾中,主要矛盾便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勞動人民在勞動過程中不斷發展創造的結果。這里,華夏民族的勞動便是中國傳統文化形成的主要因素。
首先出現的當然是宗法文化。為什麼宗法文化的產生也是華夏民族勞動的結果呢?在很多人看來,宗法文化的出現應該是初民們畏懼自然的結果,是在知識水平相當低下的時候出現的一種存在於心靈深處的信仰。因為在人類早期的生產生活中,面臨著最基本的生存問題,在無法解決生活最基本問題的同時,初民們便把這中美好的願望寄託在自然中某個物身上,或者乾脆在自己心中塑造出一個可以寄託自己願望的原型來。在加上對自然現象認識的不足,以至於對一些自然現象產生恐懼,便以為心中塑造的那個可以寄託希望的形象真的存在。所以,便有了宗法文化的形成和出現。
然而這種觀點是先驗的,是經不住實證的檢驗的。首先,這種觀點忽視了一個非常簡單的事物,圖騰的出現和意義。圖騰可謂是宗法文化的具體表現。而圖騰是初民們在勞動生活中積累起來的表現本民族的一個標志。然而我們發現,圖騰多數是動物,而並不是什麼神和鬼。而這種動物的形象卻非是初民們坐在家裡想出來的,而是在勞動生活中不斷認識的結果。我們知道最初部落的圖騰有「蛇」,有「鷹」,有「魚」。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而非神和鬼呢。我們知道地域的差別會導致五種的不同。比如在這個地方,蛇會多些,而在另一個地方,魚會多些,然而在這種層面上的比較分析,我們便很清楚的知道了圖騰的來歷。在初民們最基本的生活都無法保障的時候,蛇多的地方自然吃蛇的比較多,也容易捕捉,當然也最熟悉,了解的也最全面。所以在生活上蛇便給予了初民們最大的幫助,使他們的生存變得更加容易。於是,在經過幾代人的積淀,便認定蛇是他們部落的標志,是最值得尊敬的東西。而並非是畏懼蛇,而把它放到大旗上。至於中華民族的圖騰「龍」就更是這樣了。「龍」是炎黃部落不斷融合其他部落的同時,也把各部落的圖騰做了融合的結果。這恰恰證明了是勞動人民勞動過程中不斷發展和創造的結果。
再從宗法文化的內容來看,就更加顯而易見了。中國的宗法文化有別於其他民族的宗法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宗法文化的優勢在於它從哲學、科學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會、人生的本質和意義的,既是充分說理的,又可以讓人進行實證,這些內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隨便解釋得了的。所以,它與一般的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於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說服力的。一般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礎上的,只有通過虔誠地相信,才能感到神的存在,不能問、不要問為什麼,是什麼道理。拿四書五經里的《易》來說,《易》可謂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宗法文化的典籍,在解釋自然和宇宙現象時,都是在充分實證的基礎上進行論述。在解釋人性時,闡述的最為有深度,是緊緊抓住本質而向外輻射的,最具魅力的。如果按照前面的觀點,是人類畏懼自然的結果而被動產生出來的,哪來的那麼有實質性的東西,就更不用說經得住歷史的考驗了。在這個層面上進一步說明中國傳統文化是主動發展和創造的結果,而並非是被動生成的。
至於農業文化和血緣文化,可以從一個非常簡單的線面上去解釋。正是華夏民族在勞動中不斷發展和創造,才有了中國是最早進入農耕文明社會的成就。也正是勞動人民對於血緣文化的充分認識,才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超強延續性和傳承性。
在未來中國的發展中,我們始終不能忘記所有成就都是勞動的結果,中國的不斷發展和勇於創造也只能依賴於辛勤勞動。
二 .傳統文化延續至今的原因:
1.傳統文化的價值
(1)特定意義
傳統文化的主體是儒家文化,它的現代價值,首先表現在對其它文化的開放性上。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能夠發展到今天並在現代社會發生作用的一個基本的前提。但傳統文化或儒學的開放性還有它特定的意義,那就是主張每一個體對於他所生活於其中的社會國家的開放性,強調個人對社會國傢具有參與感。這種參與感的特點是重在參與的實踐過程本身,而不是過分看重當下的功利性的結果。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熏陶下,人們能夠暫時忍受艱難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這可以說是中國現代化實現的重要文化動力。在科學已經成為群體和社會的取向的氛圍下,在群體的要求下接受和追求科學也就成為了約束自己行為的道德自律的真實內容。修身養性的自我品格鍛煉可以轉化為樹立、培養和堅守對科學文明的嚮往和信念。在某種意義上,當代中國的科學熱情前所未有地高漲,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倫理在促成和助長這一趨勢過程中的積極的作用。而且,中國傳統文化主張求變,《周易》講:"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可以說中國文化的現代價值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它大張旗鼓地宣揚通過變革以求發展的精神。可以說,變革與發展的互動,在當今中國改革開放的現代化實踐中,表現得最為突出。如此的"正氣"塑造出了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維系著綿延不絕的文化傳統。但傳統文化並非不重視物質生命的價值。以物質生命承傳為基礎的孝道思想,使承載於生命的道德意識和自然知識的傳播推廣受到重視,不論是為功名、為財富、為名聲,它都鼓勵人的積極努力。盡管這個"為"的有意識追求本身在宋明以後成為"人慾",但作為一種內在的動力機制,它實際上支配著人的日常生活實踐和價值追求。中國文化的核心范疇和中國人追求的終極的價值理想就是"聞道"。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它既是傳統的,迄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發展;同時又是現代的,甚至與後現代文化也可以相容。一陰一陽和合而成之"道",是"和而不同"的思維傳統的產物。無論是陰是陽,任何一性自身都不是完善的,而不完善就需要向完善化方向發展,就需要異性的補充,就需要外來之性與自性的親和與轉化。這一點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為中西互補提供的最為重要的理論依據。 就流行的以天人分合模式看待中西文化及其價值的觀點來說,中國文化既非典型的天人二分,也不是簡單地一體合一。而是有合有分,分合互補。天人合一緣起於人與自然的原始親和關系,道家的天人合一是建立在自然無為基礎上的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儒家的天人合一則主要是作為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發生作用,是儒家學者以倫理為本位建構自己的世界圖景的產物。認識人與自然的差別並進行合理的調節,考慮和尊重人的價值,並使人的作用得到最充分的發揮,是天人有分思想最為重要的特點。正因為中國哲學是合一與有分的統一,所以並不缺乏作為哲學的基礎的主體性的觀念。相信人本身的力量,相信主體能夠把握客體,既是天人之際思辨的最合理的內容,也為今天中國的現代化所必需。
(2)思想信仰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濃厚的人本主義色彩。中國最早擺脫了神的權威控制。盡管中國古代也存在各式各樣門類繁多的宗教儀式,如祭天、拜祖等等,但神學真正在思想信仰層面對人的控制或曰束縛是極少的。「子不語亂力怪神」,「未知事人,焉知事鬼」,中國傳統文化對鬼神採取的是「敬而遠之」的態度;相反它更關注人,關心凡身肉體所構成的芸芸眾生,子曰:「仁者愛人」,「泛愛眾而親仁」,提倡對人的關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精華。這一點,與我們當代社會提倡的以人為本和民主民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具有極強的時代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品質,以及燦爛的傳統文化,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所稱道。這不僅對於樹立中國的自信心,也對於世界文化的發展有重要意義。當功利主義、拜金主義日益侵蝕著人們的心靈,當人們面臨「後工業化」、「後現代」的心靈荒原,當人們在物慾橫流的現代社會,再也找不到價值信仰。中國傳統文化「內傾」性品質,以及「內聖外王」原則,給了多少人以心靈慰藉。當人們不再相信正義、善良,不再相信博愛和同情;當人們專注於愛情的肉慾性愛中,當人們只干著「損人利己」、「惟利是圖」時,中國傳統文化道德的純粹性,給了多少人以行事准則,不再讓他們在現代社會中找不到自我。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許多外國人所仰慕和傾倒,故宮、長城總會贏得外國人贊嘆。這種真正屬於中國的東西,具有十分重大世界意義。英國著名歷史學者湯因比曾經說過:如果允許他自由選擇時間和國度的話,他說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公元1世紀的中國人。可見,中國古代文化對外國人的吸引力。如今,好萊塢,頻頻從中國古代歷史故事中取材,拍攝電影,這都證明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性。在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人們在開發和利用資源的過程中,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為其提供了准則。
2.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及其現代意義
(1)仁者的關懷: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本色彩
相對於以宗教為主導的西方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濃厚的人本主義色彩。中國最早擺脫了神的權威控制。盡管中國古代也存在各式各樣門類繁多的宗教儀式,如祭天、拜祖等等,但神學真正在思想信仰層面對人的控制或曰束縛是極少的。「子不語亂力怪神」,「未知事人,焉知事鬼」,中國傳統文化對鬼神採取的是「敬而遠之」的態度;相反它更關注人,關心凡身肉體所構成的芸芸眾生,子曰:「仁者愛人」,「泛愛眾而親仁」,提倡對人的關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精華。這一點,與我們當代社會提倡的以人為本和民主民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具有極強的時代意義。
(2)道德的教化:構建文明的必然途徑
除了對個體意義上的人具有強烈的人文關懷外,中國傳統文化更注重對群體,倫理意義上的人的道德規范與教化。儒家有一整套道德規范體系,概括起來就是忠孝仁義。這種品德規范對於個體來說,內化為個人人格的修養,外化為在人倫關系中實踐道德上的義務:尊老、愛幼、忠君等等。
這一點也是我們對傳統文化爭議頗大的一點:過去我們在批判傳統文化時,總習慣於把封建文化中的三綱五常等作為首要批判對象,然後不計其餘地把整個傳統文化打入冷宮。如果我們轉換一下思路,不難發現這一整套道德體系在某種程度上是促進了而非阻礙了當時社會的「和諧」與發展的。只是對於當代社會來說,我們需要的是剔除它(道德教化,或曰德治)在形式上所表現的不合理成分,去偽存真,弘揚一種現代社會正常動作所需的道德規范。而這種注重對人的道德教化,「以德治國」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們今天構建精神文明所繼承和發揚的。
(3)和諧:人生宇宙的至高境界
中國傳統文化的另一大精華所在,便是和諧的思想。「以和為貴」,「家和萬事興」,「天人合一」中國傳統文化在對待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多方面關系的時候,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把和諧放在了首位。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強調不偏不倚,及而不過,強調一種中和之美,協調之美。「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在中國傳統哲學看來,人的品性與天地合一,四肢對四季,五臟對五行,中國傳統文化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描述得至善至美,「天人合一」是一種合諧的境界,更是一種詩化了的人生宇宙的至高境界。
對於當代中國來說,中國傳統文化所強調的和諧,不僅具有極大的社會意義,更具有強烈的美學意義,哲學的況味,它所能涵蓋的不僅僅是我們日常所說的人與環境關系的范疇,而且上升到了人生信仰的范疇,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人人生境界的提升,彌補信仰上的迷失,具有深遠而廣泛的意義。

4. 歷史怎樣分析思想文化的原因

歷史分析方法和「公式」

一、歷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歷史背景=(國內 + 國際)(經濟 + 政治 + 文化 + ……)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 + 生產關系 + 經濟結構 + 經濟格局 + ……

⑵政治背景=政局 + 制度 + 體制 + 政策 + 階級 + 民族 + 外交 + 軍事 + ……

⑶文化背景=文化政策、思想、宗教 + 科技 + 教育 + ……

如:鴉片戰爭背景:

(一)國內:

1、經濟:自然經濟 + 資本主義萌芽 + 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敗:官場 + 軍隊 + 財政 ②階級矛盾狀況。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國際:

1、經濟:工業革命→資本主義國家需要市場、原料。

2、政治:資本主義擴張。

2、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歷史條件:

(一)國內:

①經濟: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相對落後、生活貧困

②政治:沙皇專制、無產階級壯大、革命政黨成熟、力量對比變化等
③思想:列寧主義指導。

(二)國際:帝國主義忙於一戰等。

2、 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 + 客觀(外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於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於動態分析。

如美國獨立戰爭的原因廣度分析:

(一)內因:①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統一的市場等②政治:美利堅民族形成、資產階級、種植園主階級形成等③文化:統一的文化、民族意識覺醒等。

(二)外因:①英國的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②啟蒙思想的影響等。

3、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 + 主觀需要等

三者既有層次區別,又有聯系滲透,如「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的因素。

4、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如尼德蘭革命爆發的原因:

①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與舊制度矛盾

②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矛盾

③尼德蘭人民與西班牙統治者的民族矛盾

④加爾文教與天主教矛盾等等。

5、目的、動機:→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動機:解決當前面臨的種種危機或問題

⑵主要目的:實現某一方面目標,求得穩定和發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鞏固統治,維護統治階級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動機屬於主觀方面的原因,是事件發動者的主觀意願。

如王安石變法:直接動機是解決面臨的社會危機;主要目的是增加財政收,緩和階級矛盾,實現富國強兵等;根本目的是鞏固封建統治。"

二、歷史內容=經濟 + 政治 + 文化 + ……

歷史內容即客觀歷史,是人類重大歷史活動的客觀記載。活動的主體包括重要歷史人物、群體、組織、機構等。活動內容包括經濟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態、制度、政策、綱領、路線、計劃、條約;文化方面的理論、技術、文物器具、工程建築、書籍文獻等。一般歷史內容,可從經濟、政治、文化諸方面分析。

1、經濟內容:生產力 + 生產關系 + 經濟結構、布局 + ……

⑴古代經濟=經濟制度+經濟政策 + (農業 + 手工業 + 商業) + 經濟結構、布局 + ……

①經濟政策=總政策 + 土地 + 租稅 + 賦役 + 人身 + ……

②農業經濟=人口 + 土地 + 工具 + 水利 + 作物 + 布局 + ……

③手工業經濟=(紡織 + 礦冶 + 陶瓷 + ……)(技術 + 布局 + ……)

④商品經濟=城市 + 交通 + 商品 + 市場 + 貨幣 + 邊貿 + 外貿 + ……

⑤經濟結構、布局=經濟成份比例變化 + 經濟重心變化 + 經濟方式擴展 + ……

古代經濟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時期經濟政策的調整,再從農業、手工業、商業各方面分析經濟發展

5. 中國傳統文化的成因分析

中國傳統文化成因分析

從一個現代人的角度來探討中國傳統文化的成因,務必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相當的了解和掌握。然而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呢?中國傳統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
以上可以看出,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都散發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芳香,我們過的節日,我們欣賞的國畫,我們讀的詩詞,我們喜愛的少數民族文化等。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一個具體的分類,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宗法文化、農業文化、血緣文化。
然而對於任何一種文化的形成都是諸多因素的影響的結果,而並非是單一原因可以造就此番「奇景」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原因當然也不例外。但在這些眾多的矛盾中,主要矛盾便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勞動人民在勞動過程中不斷發展創造的結果。這里,華夏民族的勞動便是中國傳統文化形成的主要因素。
首先出現的當然是宗法文化。為什麼宗法文化的產生也是華夏民族勞動的結果呢?在很多人看來,宗法文化的出現應該是初民們畏懼自然的結果,是在知識水平相當低下的時候出現的一種存在於心靈深處的信仰。因為在人類早期的生產生活中,面臨著最基本的生存問題,在無法解決生活最基本問題的同時,初民們便把這中美好的願望寄託在自然中某個物身上,或者乾脆在自己心中塑造出一個可以寄託自己願望的原型來。在加上對自然現象認識的不足,以至於對一些自然現象產生恐懼,便以為心中塑造的那個可以寄託希望的形象真的存在。所以,便有了宗法文化的形成和出現。
然而這種觀點是先驗的,是經不住實證的檢驗的。首先,這種觀點忽視了一個非常簡單的事物,圖騰的出現和意義。圖騰可謂是宗法文化的具體表現。而圖騰是初民們在勞動生活中積累起來的表現本民族的一個標志。然而我們發現,圖騰多數是動物,而並不是什麼神和鬼。而這種動物的形象卻非是初民們坐在家裡想出來的,而是在勞動生活中不斷認識的結果。我們知道最初部落的圖騰有「蛇」,有「鷹」,有「魚」。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而非神和鬼呢。我們知道地域的差別會導致五種的不同。比如在這個地方,蛇會多些,而在另一個地方,魚會多些,然而在這種層面上的比較分析,我們便很清楚的知道了圖騰的來歷。在初民們最基本的生活都無法保障的時候,蛇多的地方自然吃蛇的比較多,也容易捕捉,當然也最熟悉,了解的也最全面。所以在生活上蛇便給予了初民們最大的幫助,使他們的生存變得更加容易。於是,在經過幾代人的積淀,便認定蛇是他們部落的標志,是最值得尊敬的東西。而並非是畏懼蛇,而把它放到大旗上。至於中華民族的圖騰「龍」就更是這樣了。「龍」是炎黃部落不斷融合其他部落的同時,也把各部落的圖騰做了融合的結果。這恰恰證明了是勞動人民勞動過程中不斷發展和創造的結果。
再從宗法文化的內容來看,就更加顯而易見了。中國的宗法文化有別於其他民族的宗法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宗法文化的優勢在於它從哲學、科學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會、人生的本質和意義的,既是充分說理的,又可以讓人進行實證,這些內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隨便解釋得了的。所以,它與一般的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於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說服力的。一般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礎上的,只有通過虔誠地相信,才能感到神的存在,不能問、不要問為什麼,是什麼道理。拿四書五經里的《易》來說,《易》可謂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宗法文化的典籍,在解釋自然和宇宙現象時,都是在充分實證的基礎上進行論述。在解釋人性時,闡述的最為有深度,是緊緊抓住本質而向外輻射的,最具魅力的。如果按照前面的觀點,是人類畏懼自然的結果而被動產生出來的,哪來的那麼有實質性的東西,就更不用說經得住歷史的考驗了。在這個層面上進一步說明中國傳統文化是主動發展和創造的結果,而並非是被動生成的。
至於農業文化和血緣文化,可以從一個非常簡單的線面上去解釋。正是華夏民族在勞動中不斷發展和創造,才有了中國是最早進入農耕文明社會的成就。也正是勞動人民對於血緣文化的充分認識,才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超強延續性和傳承性。
在未來中國的發展中,我們始終不能忘記所有成就都是勞動的結果,中國的不斷發展和勇於創造也只能依賴於辛勤勞動。

6. 文化遺產形成的原因

文化遺產形成的原因遺產是個古老的詞彙。它的原始概念是先輩留下的財產。在這種傳統的遺產觀中,遺產只是一種私有的物質財富。進入19世紀中期以來,遺產的內涵悄悄地發生了變化。開始有人把祖先留下的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公共財物視作遺產。這是另一層意義上的遺產,就是文化遺產。它是一種公共的、精神性質的財富,需要人們共同熱愛,世代傳承。 這種嶄新的遺產觀的產生,緣於整個人類文明的轉型。 人類的文明由遠古到今天,一共經過兩次「轉型」。一次是由漁獵文明轉為農耕文明。在中國,差不多是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時期。在那時人類不可能懂得遺產的保護,所以漁獵文明盪然無存。再一次就是近一個世紀——農耕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的轉化。在文明轉型期間,新舊事物的更迭非常無情。而且人們不是很快就能看到正在逝去的事物內在的文化價值與精神價值。遺產的消亡正是在這種「物換星移」的時候。因此說,誰提早認識到遺產的價值,誰就能將珍貴的遺產留住。迷人而沉甸甸的巴黎和羅馬就是靠著一種前瞻性的眼光才得以保存下來的。 最先和最鮮明地表達出這種新的遺產觀的是法國作家雨果。他在那篇著名的《向文物的破壞者宣戰》中,用激憤的語言斥責當時大肆破壞法國城市歷史的人,昂首挺胸地捍衛著法蘭西的歷史文明。文中有這樣一段話——他說要「為名勝古跡制定一項法律。為藝術立法,為法蘭西的民族性立法,為懷念立法,為大教堂立法,為人類智慧最偉大的作品立法,為我們父輩集體的成果立法,為被毀壞後無法彌補的事物立法,為一個國家前途之外最神聖的東西立法……」 這段話寫於1832年。法國正處於工業化發端之際。他的文化敏感和文化責任,令我們驚訝,也令我們欽佩和感動;這篇在人類文明進程中具有先覺性和超前性的文章,竟然把新的遺產觀說得如此明明白白。 歷史地看,新的遺產觀最初總是被一些有識之士頑強地表達著。由於這些人不屈不撓的努力,逐漸得到廣泛的認同,然後形成了遺產保護的法律法規。法國的第一部《歷史建築法案》就是作家梅里美努力促成的。到了20世紀初,英國、義大利、法國、日本、韓國等國陸續有了一些范疇不同的遺產保護法。 物質文化遺產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是靜態的,是實體。比如文物器物、經典古籍、大文化遺址、重要的歷史建築等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則廣泛得多,但常常看不見也摸不著。這中間包括民俗、民間文學、民間藝術、民間技藝等等。 由於非物質文化大多是老百姓創造的、共同認同的,它一直被認為是底層的文化而不被重視。但它是養育我們的一種生活文化,每個人都是在這共同的文化中成長起來的。因此它直接表達著各個民族的個性特徵,還有各自的認同感、親和力與凝聚力。比如中國人的民族性情,不表現在頤和園和故宮上,而是深邃而鮮明地體現在春節的民俗之中。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最能體現各個民族的本質,也最能體現人類文化的多樣性。

7. 中國歷史文化的特點及原因

中國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就有了自己的文字(甲骨文)。在先秦時代,中國就有了孔子、老子等偉大的思想家。比如《道德經》《詩經》《春秋》《論語》四大名著等。中國自古以來崇尚儒家問話,儒家經典主要有儒學十三經。儒家經典主要有儒學十三經。儒家本有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爾雅》,共十二經;宋時加《孟子》,後有宋刻《十三經註疏》傳世。

明朝時依據程朱為代表的理學思想編成了《五經大全》《四書大全》《性理大全》,成為在科舉考試中的基本教材,由此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屬於《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後來的《四書》指是指《大學》(《禮記》中一篇)、《中庸》(《禮記》中一篇)、《論語》、《孟子》,五經則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8. 這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聞名的原因及史實

這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文明的原因及史實,你可以去查一下資料,也可以問當地的人,可能知道的

9. 中國傳統文化根源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識到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提出了要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的觀點,打出了復興傳統文化的旗幟,喊出了「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大平」等系列口號。對於復興傳統文化的觀點,筆者是非常贊同的,但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卻發現很多人因為對傳統文化了解的不夠深入,往往陷入誤區。筆者在這里結合自己學習的體會,和大家談談傳統文化方面的問題。要想真正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首先要搞清楚的問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是什麼?搞清楚了這個問題,才能正本清源,為今後了解主流各家各派文化打下基礎。如何理解傳統文化真正的根源,有人說是儒家文化,有人說是法家文化,眾說紛紜。其實我們用一個簡單的方法,就可以找出來,我們看看主流文化分別出現於什麼時間。 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誰?孔子、孟子,出現的時間是什麼時候?出現於春秋時期,距今2500年前。 釋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誰?玄奘、法顯、達摩、慧能。出現的時間是什麼?最早出現於漢朝,距今1800年前。 道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誰?大多數人都知道有老子、莊子,其實還有一個代表人物是黃帝,有一個學派「黃老學派」,可以證明黃帝和老子的文化是同一根源,一脈相承的。這些代表人物最早出現於什麼時間?黃帝生活的時代為距今5000年前。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出,距今5000年前至距今2500年前之間的2500年時間里,道家文化是唯一文化,是起主導作用的文化。春秋時期,各種文化紛出,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至漢初,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文化得到了推崇和發展,漢末,釋家文化傳入中國得到流傳,至今,形成了很多人口中的「儒釋道」三家並傳的局面。 道家文化作用於中國社會的時間為5000年。 儒家文化作用於中國社會的時間為2500年。 釋家文化作用於中國社會的時間為1800年。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道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真正的根源。

10. 歷史上什麼原因讓人文文化和科學文化產生

人文在人類的發展史上是十分重要且最閃亮的一部分,它似乎最能體現出當代人們的文版化水平以權及素質品質;它是為人之本,也是人們精神本質的所在。科學又代表著什麼呢?它代表著人們科技創新發展的結晶,是不可忽略的存在;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生活一直都與人文和科學密切相關,都是相互無法割捨的存在。那麼它們之間又有著怎樣切不斷的關聯呢?這似乎是我們值得思考的一個話題。

一、社會文化對科學技術的影響
科學技術的產生和發展需要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社會文化與科學技術文化緊密關聯,並由此影響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
二、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協調
1.要防止科學在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對人文的僭越所造成的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之間的沖突,深刻理解科學的限度,用正確的人文理念指導我們的生活.
2.必須以社會先進文化來引領科學技術文化,使科學技術發展和應用為經濟社會健康全面發展服務.得到廣泛提倡的環境科學技術就是為了協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所做的努力,是科學技術文化與人文文化——綠色文化的良性互動產物.

閱讀全文

與歷史文化成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