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社會心理學的歷史不包括哪個時期
社會心理學是復研究個體制和群體的社會心理現象的心理學分支.個體社會心理現象指受他人和群體制約的個人的思想、感情和行為,如人際知覺、人際吸引、社會促進和社會抑制、順從等.群體社會心理現象指群體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徵,如群體凝聚力、社會心理氣氛、群體決策等.社會心理學是心理學和社會學之間的一門邊緣學科,受到來自兩個學科的影響.在社會心理學內部一開始就存在著兩種理論觀點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謂社會學方向的社會心理學和心理學方向的社會心理學.在解釋社會心理現象上的不同理論觀點,並不妨礙社會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應具備的基本特點.
『貳』 社會心理學的發展歷程
心理學有很多種分類,不同的分類形式則體現出不一樣的研究重點。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不是以社會為代表的心理學研究,或者說研究的對象不是社會,而是個人在的社會屬性表象的反應。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是個體或者某些群體的社會心理現象的表現。而這種心理學影響的模式是逆向的,是社會環境對人的外在影響,進而形成綜合的心理素質。
心理-社會心理學曾經被看做社會心理學的一種研究傾向,而今作為心理學的分支科學而存在。
目前來看,心理學家說社會心理學,通常是指心理-社會心理學,社會學家說社會心理學,通常是指社會-社會心理學。但是在少數場合,社會心理學一詞則被理解為心理-社會心理學與社會-社會心理學研究成果的總合。
社會心理學的理論價值在於提高人認識自身的能力,提高人的生活質量。
社會心理學自誕生開始,就從孕育它的兩個母體——心理學和社會學——里繼承了兩種基本的研究取向,形成了所謂的「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對於「什麼是社會心理學」的問題,這兩種研究取向的學者的看法是不一樣的。美國心理學家F.H.奧爾波特(F.H.Allport)在《社會心理學》(1924)一書中指出,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的社會行為和社會意識的學科。」
在社會心理學內部一開始就存在著兩種理論觀點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謂社會學方向的社會心理學和心理學方向的社會心理學。在解釋社會心理現象上的不同理論觀點,並不妨礙社會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應具備的基本特點。一般來說,普通心理學是研究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一般關系客體包括自然客體與社會客體。
一般說來個性心理學是研究個性特質形成和發展的規律。
1908年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和美國社會學家羅斯分別出版了社會心理學專著。這標志著社會心理學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G.W.奧爾波特(G.W.Allport,1954)認為,社會心理學試圖了解和解釋個體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怎樣受他人的現實的、想像的和隱含的存在所影響。他主張社會心理學主要採用實驗研究方法,揭示個體的社會行為的依存條件,分析個體心理的變化過程。
在側重於社會學的定義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艾爾烏德(C.A.Ellwood,1925)的定義,他指出「社會心理學是關於社會互動的科學,以群體生活的心理學為基礎。以對人類反應、溝通以及本能和習慣行為的群體塑造類型的解釋為出發點」,「研究個體的社會行為的心理學有利於對個體生活在其中的歷史的與社會環境的理解」。
回顧西方社會心理學的發展歷程,我們可大致將其劃分為幾個階段:
1,西方社會心理學的萌芽與誕生(19世紀末葉到20世紀初)
1908年,美國社會學家羅斯(Ross)的《社會心理學》和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McDougall)的《社會心理學導論》 不約而同地發表。西方把這一年作為社會心理學誕生的年代。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美國和蘇聯的社會心理學家先後把科學實驗方法引進這一學科,才使得社會心理學從描述對象轉向探索和揭示規律,社會心理學才成為一門獨立科學。其奠基人公認為F·奧爾波特。
1924年,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Allport)以實驗為基礎的《社會心理學》一書的出版,宣告了社會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正式開始。
社會心理學成為一門科學的基礎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原因:
1)開始運用實驗;
2)用數量分析補充對現象的質的分析;
3)從描述現象轉向揭示和利用規律。
2,西方社會心理學科學體系的建立(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
早在1898年特里普利特關於社會促進的實驗研究,可多年來,這個很有價值的提議並沒有引起廣泛的注意,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和德國心理學家默德開創了實驗社會心理學方向。在他們之後,實驗社會心理學才開始在西方特別是在美國成了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流。
1928年瑟斯頓提出了態度測量法,把由托馬斯和茲納涅茨基開始並成為當時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的態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諾提出了社會測量法,用以測量群體內人際吸引和排斥問題。1938年勒溫把場論引進社會心理學,
這些研究方式集中體現在,依託數學和物理學的原理,為「社會心理學」構建起嚴謹的科學體系,從而,奠定起它的定量精確研究方向。
3,西方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領域的擴展
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隨著時代的演變而有所不同。
《社會心理學》問世
1928年,瑟斯頓提出了態度測量法,把由托馬斯和茲納涅茨基開始,並成為當時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的態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諾提出了社會測量法,用以測量群體內人際吸引和排斥問題;1938年,勒溫把場論引進社會心理學提出了個人生活空間或場的概念,認為行為是個人特點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數。
研究歷史
社會心理學的專題研究,開始於19世紀下半期。1860年出現了拉察魯斯和斯坦塔爾關於民族心理學的系列論文;此後,爾德的《模仿律》西格爾的《犯罪的群眾》、勒邦的《群眾心理學》等著作陸續出版,為社會心理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1908年,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和美國社會學家羅斯分別出版了社會心理學專著,這標志著社會心理學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叄』 社會心理學發展的現狀和趨勢
為了避免單因素解釋社會現象的局限,社會心理學與其他學科及社會各方面的聯系和整合更加緊密(Kruglanski, Chernikova, & Jasko, 2017)。研究方法的綜合化也日益顯著,金盛華(2010)指出,實證主義研究方法與人文主義研究方法並用是現代社會心理學重要的發展趨勢。大數據的使用也提升了社會心理學的預測功能,如清華大學彭凱平教授建立了「行為與大數據研究實驗室」、朱廷劭教授開發了「國人心理地圖」(吳甜甜,2016),這些有價值的嘗試都將推動中國社會心理學向大數據時代邁進。
自歐洲社會心理學解構了美國主流社會心理學的地位以來,亞洲心理學發展也取得了長足進步。根據Kruglanski與Chernikova等人(2017)對JPSP文章數據的分析顯示,近年來,來自美國以外的作者數量穩步增長;跨文化心理學在最近幾十年裡越來越流行也是社會心理學日益全球化的標志。
另一方面,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本土化也是包括我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向西方主流社會心理學突圍的重要途徑。余國良(2014)主張中國的社會心理學研究需要充分發掘和培養自己的文化自覺,以本土化推動國際化,在理論建構、學科與學術共同體建設、國際合作等方面進行實質性突破。
『肆』 社會心理學發展經歷了怎樣的歷程
回顧西方社會心理學的發展歷程,我們可大致將其劃分為幾個階段:
1,西方社會心理學的萌芽與誕生(19世紀末葉到20世紀初)
社會心理學的專題研究,開始於19世紀下半期。1860年出現了拉察魯斯和斯坦塔爾關於民族心理學的系列論文。此後,塔爾德的《模仿律》西格爾的《犯罪的群眾》、勒邦的《群眾心理學》等著作陸續出版,為社會心理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1908年,美國社會學家羅斯和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不約而同地發表了以《社會心理學》命名的專著。西方把這一年作為社會心理學誕生的年代。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每個和蘇聯的社會心理學家先後把科學實驗方法引進這一學科,才使得社會心理學從描述對象轉向探索和揭示規律,社會心理學才成為一門獨立科學。其奠基人公認為法國實證主義哲學家奧古斯特.孔德。社會心理學成為一門科學的基礎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原因:1)開始運用實驗;2)用數量分析補充對現象的質的分析;3)從描述現象轉向揭示和利用規律。
2,西方社會心理學科學體系的建立(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
早在1898年特里普利特關於社會促進的實驗研究,可多年來,這個很有價值的提議並沒有引起廣泛的注意,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和德國心理學家默德開創了實驗社會心理學方向。在他們之後,實驗社會心理學才開始在西方特別是在美國成了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流。
奧爾波特的著作《社會心理學》問世以後,社會心理學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1928年瑟斯頓提出了態度測量法,把由托馬斯和茲納涅茨基開始並成為當時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的態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諾提出了社會測量法,用以測量群體內人際吸引和排斥問題。1938年勒溫把場論引進社會心理學,提出了個人生活空間或場的概念,認為行為是個人特點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數。
這些研究方式集中體現在,依託數學和物理學的原理,為「社會心理學」構建起嚴謹的科學體系,從而,奠定起它的定量精確研究方向。
3,西方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領域的擴展
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隨著時代的演變而有所不同。
20世紀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勒溫的影響下,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群體影響和態度問題。
50年代,阿施等人開展順從的研究。以霍夫蘭為首的耶魯學派發表了一系列有關說服的研究。費斯廷格提出了認知失調理論,這個理論成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際關繫心理學》一書奠定了基礎的歸因理論成了研究重點。80年代以來,認知社會心理學和應用社會心理學日益受到重視。
『伍』 社會心理學的形成歷史階段包括孕育時期、形成時期和
還有確立時期。 西方社會心理學的發展歷程,我可大致劃分為幾個階段: 1,西方社會心理學的萌芽與誕生(19世紀末葉到20世紀初) 社會心理學的專題研究,開始於19世紀下半期.1860年出現了拉察魯斯和斯坦塔爾關於民族心理學的系列論文.此後,塔爾德的《模仿律》西格爾的《犯罪的群眾》、勒邦的《群眾心理學》等著作陸續出版,為社會心理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1908年,美國社會學家羅斯和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不約而同地發表了以《社會心理學》命名的專著.西方把這一年作為社會心理學誕生的年代.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每個和蘇聯的社會心理學家先後把科學實驗方法引進這一學科,才使得社會心理學從描述對象轉向探索和揭示規律,社會心理學才成為一門獨立科學.其奠基人公認為法國實證主義哲學家奧古斯特.孔德.社會心理學成為一門科學的基礎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原因: 1)開始運用實驗; 2)用數量分析補充對現象的質的分析; 3)從描述現象轉向揭示和利用規律. 2,西方社會心理學科學體系的建立(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 早在1898年特里普利特關於社會促進的實驗研究,可多年來,這個很有價值的提議並沒有引起廣泛的注意,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和德國心理學家默德開創了實驗社會心理學方向.在他們之後,實驗社會心理學才開始在西方特別是在美國成了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流. 奧爾波特的著作《社會心理學》問世以後,社會心理學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1928年瑟斯頓提出了態度測量法,把由托馬斯和茲納涅茨基開始並成為當時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的態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諾提出了社會測量法,用以測量群體內人際吸引和排斥問題.1938年勒溫把場論引進社會心理學,提出了個人生活空間或場的概念,認為行為是個人特點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數. 這些研究方式集中體現在,依託數學和物理學的原理,為「社會心理學」構建起嚴謹的科學體系,從而,奠定起它的定量精確研究方向. 3,西方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領域的擴展 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隨著時代的演變而有所不同. 20世紀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勒溫的影響下,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群體影響和態度問題. 50年代,阿施等人開展順從的研究.以霍夫蘭為首的耶魯學派發表了一系列有關說服的研究.費斯廷格提出了認知失調理論,這個理論成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際關繫心理學》一書奠定了基礎的歸因理論成了研究重點.80年代以來,認知社會心理學和應用社會心理學日益受到重視
『陸』 心理學發展史
一,心理學根源於哲學和生理學
現代哲學之父-笛卡兒(Rene Descarts)
認為行為由心而生,主張二元論,
強調身與心是分開的.
某些生理學家探討心靈如何將感官所得資訊,
接受刺激經由內在歷程,產生行為.
如:繆勒(Johannes Muller)
二,科學心理學的誕生
德國馮徳(Wilhelm Wundt)
率先採用科學方法,進行人類心理學研究
被公認為心理學的創始人或心理學之父
三,結構主義與功能主義學派之爭
結構主義大師-鐵欽鈉(Edward Titchener)
倡導意識結構的理念,使結構主義成為科學心理學之後的第一個學派
承續馮德的研究方法,讓受試者以內省法(introspection),
說出自己對外界刺激所產生的心思意念,再進一步分析.
功能主義由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所倡導
認為心理學應研究意識的功能而非結構
詹姆斯受達爾文進化論及洛克經驗主義的影響,認為人類的
意識與生活經驗有密切關系.
What is 洛克經驗主義
經驗是人類心理和一切知識的來源,
人一出生即像是一塊白板,一切觀念,標志
均是經驗作用於心靈上刻下的痕跡.
除內省法之外,尚可採用觀察,心理測驗及問卷調查等方法.
四,行為主義的興起
二十世紀初期,由美國心理學家華森(John B.Watson)所創立
主張心理學應該採用科學方法
僅研究可以觀察得到的與可以驗證的行為,不必探討心理歷程
(有關思考,情緒,認知及意識都不再研究范圍內)
認為人類不受遺傳控制,強調後天環境與生活經驗對人類行為
有決定性的影響.
五,完形心理學
由德國心理學家魏哲邁(Max Wertheimer)所創立
在探討人類知覺(perception)與意識的心理過程
認為個人接受外界環境的各種刺激,會經歷有組織的心理歷程
而產生知覺.
主張整體不等於部分的總和
六,精神分析論
又稱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
由奧地利精神科醫師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所創立
心理分析論探索個人潛意識,來了解人格特質,動機與
心理異常的原因.
潛意識是潛藏個人所不知道的思想,記憶與慾望
對個人的行為具有重大的影響力
佛洛伊德強調性的壓抑與沖動,是造成個人心理失常的主要原因
,亦主張性與攻擊是人類的基本本能,也是人類的原動力.
因此精神分析學派又稱為心理動力(Psycho-dynamic)學派.
七,人本心理學
主張研究方向應以正常人為對象,以人的需要為主,研究人性.
強調人有自由意志,主動積極及善良的本性,對自己未來有抉擇能力
藉著關懷與尊重個人,培養正面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
有助個人達成自我實現.
源頭為人文主義(Humanism)
由美國心理學家羅吉斯(Carl Rogers)與馬斯洛(Abraham Maslow)創立
八,認知心理學
代表人物包含皮亞傑,強士基,西蒙等學者
主張透過人們如何獲得,貯存及訊息處理(information-processing)
,就能對人類行為有充分的了解.
認知(cognition)指個體求知的心理歷程,包含思考,記憶,想像,
期望,理解,注意及辨別等復雜的意識狀態.
包含了內在的心理歷程及外在的行為.
九,神經心理學
大腦神經化學物質的傳導,可以影響人類的行為.
經直接觀察個體,在清醒,睡眠,大腦受傷及焦慮不安等
意識狀態下,大腦各部位的活動情形,進而分析大腦各區域的功能.
是從生理心理學衍生出來的,有些心理學者認為以電流刺激大腦,
就可以使動物產生情緒反應.
有些生理學者發現,大腦左半球與又半球的功能不同.
十,現代心理學的新取向
研究人類行為不可忽略文化的變數.
研究的方向有轉向泛文化(cross culture)的趨勢.
『柒』 簡述心理學史的發展階段
心理學的產生與發展
(一)現代(科學)心理學的產生
艾賓浩斯曾經說過:心理學有一個很長的過去,但卻只有一個短暫的歷史。
在中國,兩千多年前,儒家學說中就有論述心理學思想的不少論述。
在國外,亞里士多德的《論靈魂》是歷史上第一部論述心理現象的著作。
三個德國人共同創立了科學的心理學
1、馮特在1879年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開始對心理現象進行系統的科學研究。在心理學史上,人們公認1879年是心理學的正式誕生之年,馮特被譽為「心理學之父」。
2、費希納創立了心理物理學
3、艾賓浩斯用實驗法研究高級心理現象
(二)現代西方心理學的主要流派
馮特建立心理學後,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50年代,心理學進入派別林立的時代。
1、構造主義
代表人物,馮特和他的學生鐵欽納。構造主義認為,心理學應該研究人的直接經驗即意識,意識可以分解為感覺、意象和感情三種元素。
心理學研究的目的在於通過內省(即被試對自己經驗的觀察和描述)去了解在不同的刺激情境下各種元素的結構。2、機能主義
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杜威和安吉爾。認為,心理學應研究個體適應環境時的心理或意識的功能;意識不是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川流不息的過程,意識是個人的,變化的,連續的和有選擇功能的。
在研究方法上,機能主義認為不應局限於內省法,可以採用觀察、測驗、調查等方法。
機能主義對心理學面向實際生活過程起了推動作用。3、行為主義
代表人物,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其最重要的特點是:
1、反對研究意識,主張心理學應研究行為。認為意識看不見,摸不著,無法進行觀察和測量。
2、個體的行為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受環境因素影響被動學習的。反對遺傳決定論,代之以環境決定論。
3、把對動物研究得到的結果,(行為的原理原則),用來解釋人的行為。
4、格式塔心理學
代表人物是韋特海墨、苛勒和考夫卡。格式塔(Gestalt)在德文中是「形狀」或「組型」之意,有整體的意味,這個名稱代表了這個學派的宗旨。
特點:
1、反對把意識分解為元素。認為人的心理現象是一個整體,知覺是心理組織的過程。
2、在知覺、學習、思維和問題解決方面做了大量實驗研究,有重要的貢獻。
3、名言:「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整體先於部分而存在,並且制約著部分的性質和意義。
5、精神分析論
代表人物是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這一理論不僅是心理學中影響最大的理論之一,也是20世紀影響人類文化最大的理論之一。特點如下:
(1)理論觀點不是來自大學教授的書齋和實驗室,而是來源於精神病治療的臨床實踐;
(2)不以人的意識和正常行為為對象,而以人的無意識和異常行為為對象;
(3)不採用實驗法,而是用臨床方法(精神分析法)做為研究方法。
(4)在很長時間內被拒於心理學主流之外,有時也被稱為 「非學院派的心理學」。
6、人本主義心理學
被稱為當代心理學中的「第三勢力」,因為它既反對行為主義,又反對精神分析。
主張心理學應以正常人為研究對象,應研究人不同於動物的一些復雜經驗。認為人的本質是好的,是善良的,人不是受無意識的慾望驅使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實現的需要。只要有適當的環境,人就會努力去達到某些積極的社會目標。人類本性中蘊藏著無限的發展潛力。
7、認知心理學
20世紀40年代末,在資訊理論、系統論和控制論的影響下,誕生了認知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家將人的認知過程類比為計算機的信息加工過程,用實驗法研究人的內部心理過程。
『捌』 社會心理學的形成歷史
回顧西方社會心理學的發展歷程,我們可大致將其劃分為幾個階段:
1,西方社會心理學的萌芽與誕生(19世紀末葉到20世紀初)
社會心理學的專題研究,開始於19世紀下半期。1860年出現了拉察魯斯和斯坦塔爾關於民族心理學的系列論文。此後,塔爾德的《模仿律》西格爾的《犯罪的群眾》、勒邦的《群眾心理學》等著作陸續出版,為社會心理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1908年,美國社會學家羅斯和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不約而同地發表了以《社會心理學》命名的專著。西方把這一年作為社會心理學誕生的年代。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每個和蘇聯的社會心理學家先後把科學實驗方法引進這一學科,才使得社會心理學從描述對象轉向探索和揭示規律,社會心理學才成為一門獨立科學。其奠基人公認為法國實證主義哲學家奧古斯特.孔德。社會心理學成為一門科學的基礎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原因:1)開始運用實驗;2)用數量分析補充對現象的質的分析;3)從描述現象轉向揭示和利用規律。
2,西方社會心理學科學體系的建立(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
早在1898年特里普利特關於社會促進的實驗研究,可多年來,這個很有價值的提議並沒有引起廣泛的注意,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和德國心理學家默德開創了實驗社會心理學方向。在他們之後,實驗社會心理學才開始在西方特別是在美國成了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流。
奧爾波特的著作《社會心理學》問世以後,社會心理學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1928年瑟斯頓提出了態度測量法,把由托馬斯和茲納涅茨基開始並成為當時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的態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諾提出了社會測量法,用以測量群體內人際吸引和排斥問題。1938年勒溫把場論引進社會心理學,提出了個人生活空間或場的概念,認為行為是個人特點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數。
這些研究方式集中體現在,依託數學和物理學的原理,為「社會心理學」構建起嚴謹的科學體系,從而,奠定起它的定量精確研究方向。
3,西方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領域的擴展
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隨著時代的演變而有所不同。
20世紀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勒溫的影響下,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群體影響和態度問題。
50年代,阿施等人開展順從的研究。以霍夫蘭為首的耶魯學派發表了一系列有關說服的研究。費斯廷格提出了認知失調理論,這個理論成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際關繫心理學》一書奠定了基礎的歸因理論成了研究重點。80年代以來,認知社會心理學和應用社會心理學日益受到重視
『玖』 社會心理學存在與發展的的意義
文化研究社會心理學意義
關於社會心理學的學科屬性,以往學術界多關注其「社會」與「心理」的要素,認為社會心理學是社會學與心理學的交叉學科。近年來,這樣一種觀點正在被人們所接受:即社會心理學是一門建立在社會學、心理學以及文化人類學等母體學科基礎上的邊緣學科。這種觀點強調了文化人類學也是社會心理學的母體學科之一「,文化」成為關乎整個社會心理學知識體系的獨立概念。然而,目前對於文化研究在社會心理學中的意義尚缺乏較為深入細致的分析,這將直接關繫到文化人類學作為社會心理學母體學科是否具有充足理由的問題。本文試對文化研究的社會心理學意義給予探討,以期為文化人類學作為社會心理學的母體學科尋找更為有力的證據。
一、文化研究與社會心理學獨立形態的確立
就社會心理學的整個發展歷史來看,在進入以實驗研究為基礎的社會分析學之前,這一學科還經歷了社會哲學階段和社會經驗論階段。一種比較普遍的看法認為,作為一門學科的獨立形態的出現,是在社會心理學由社會哲學階段轉向社會經驗論階段的19世紀中葉。以往的研究在解釋這種轉變時,注意的多是這一時期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結合與滲透,認為社會心理學獨立形態的產生就是這種結合與滲透的結果。當然,就社會心理學形成的知識背景來看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往往人們在注意社會心理學形成的知識背景時,忽視了從社會心理學自身來尋找原因,特別是從當時社會心理學初級形態的研究內容來看待社會心理學得以確立的原因。
如果我們從這一角度來考察社會心理學在這一時期的演變就會發現,社會心理學的「社會經驗論」正是緣起於對現實社會中文化現象的探索。正如在社會哲學階段以「人性」、「靈魂」或「意識」等形而上學概念為主題的社會心理學思想只能是一種「社會哲學」一樣,當社會心理學以經驗社會中的文化要素作為自己的基本話語時,社會心理學也就走上了對以後的發展具有決定意義的「社會經驗論」之路。而首先邁出這一步的典型樣板則是在這一時期社會心理學的最初形態———民族心理學。我們將會看到,文化研究是民族心理學全部理論建構的基礎,更是它得以確立的根本。當社會心理學以經驗社會中的文化現象作為自己的分析要素時,社會心理學走上了對以後的發展具有決定意義的「社會經驗論」之路;對於文化現象的關注還促成了精神分析學說由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理論向社會心理學理論的轉變,使精神分析理論成了最為重要的社會心理學理論流派之一;在社會行為的研究中,文化向度的引入不僅使社會心理學更為深刻地把握了社會行為的本質,還完善和發展了社會心理學的學科體系。
『拾』 簡述心理學的發展史(1000字以上)
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只有很短的歷史,但卻有一個漫長的過去。心理學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學思想,哲學和宗教很早就討論了身和心的關系以及人的認識是怎樣產生的問題。古希臘哲學家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中國古代思想家荀子、王充等都有不少關於心靈的論述。
在西方,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中葉,人的心理特性一直是哲學家研究的對象,心理學是哲學的一部分。這段時期,英國的培根、霍布斯、洛克等人,以及18世紀末法國的網路全書派思想家都試圖糾正中古時代被神學歪曲了的心理學思想,並給予符合科學的解釋。
培根的歸納科學方法論對整個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霍布斯提出人的認識來源於外在世界,洛克最早提出聯想的概念,這都推動了心理學的發展。法國網路全書派的拉梅特里在《人是機器》一書中乾脆把人說成是一架機器,這些雖然不免有機械唯物論的觀點,但都有進步意義。
19世紀中葉,由於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自然科學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科學的威信在人們的頭腦中逐步生根。這時,作為心理學孿生科學的生理學也接近成熟,心理學開始擺脫哲學的一般討論而轉向於具體問題的研究。這種時代背景為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奠定了基礎。
現代心理學是在1879年建立的。這一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在萊比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心理學從此宣告脫離哲學而成為獨立的科學。馮特是一位哲學家兼生理學家,他的心理學實驗室主要研究感知覺心理過程,所用的主要是生理學的實驗技術,所以他稱自己的這種研究為「生理心理學」,也稱為「實驗心理學」。
至今現代心理學已經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歷史。在這期間關於心理學研究對象的討論有過幾次大的反復。最初,馮特認為心理學是研究人的直接經驗或意識的科學,復雜的心理活動是由簡單的單元構成的,心理學的任務就是把心理活動分解為一些心理元素。例如,對一本書的知覺是由長方的形狀、一定的大小、綠色的書皮等感覺成分相加而成的。
這種看法無疑受到當時化學發展的影響。化學採取了分析的方法,化學元素才不斷被發現。正因為如此,後人才把馮特的心理學體系稱作元素心理學或構造心理學。馮特晚年還開展了民族心理學的研究,這是現代社會心理學的先導。馮特在萊比錫招收了歐美各國大批進修生,他們學成歸國後,分別建立心理學系和心理學實驗室,使這門新興的科學得到迅速推廣。
馮特所創立的心理學只興盛了三、四十年就遇到困難。問題出現在「心理學是研究意識的科學」這個定義上。因為要承認這個定義,首先就要求承認意識的存在,但是,這不是心理學界所有的人都能同意的。1913年美國心理學家華生首先向馮特的心理學提出挑戰。
華生指出,心理學如果要成為一門科學,能和自然科學其他學科處於平等地位,就必須來一場徹底的革命,就要放棄意識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華生說意識是主觀的東西,誰也看不見、摸不到,更不能放到試管里去化驗,這樣虛渺的東西決不能成為科學的研究對象。
他認為科學的心理學要建立在可以客觀觀察的事物上面。人和動物的行為是可以客觀觀察的,因而行為才是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心理學是研究行為的科學,它要探討一個使有機體發生了什麼,在什麼環境下產生了什麼行為。至於頭腦內部發生的過程,由於只能推測,不能肯定,所以不必給予理會。華生在心理學界掀起了一場影響深遠的行為主義運動。
20世紀40年代前後出現了新行為主義,強調在實驗操作的基礎上研究人和動物的行為。新行為主義者斯金納最大膽的嘗試是把行為主義原理用於改造社會。他寫過一本小說《沃爾登第二》,是以日記的形式描寫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斯金納把這種社會設計稱作「行為工程」,並把這樣一個社會的實現寄託於中國。20世紀60年代,美國捲入越南戰爭,社會危機四起,人們開始懷疑美國的社會制度,嚮往一個理想社會,於是這本書便不脛而走。
行為主義在美國影響很大,從20年代到50年代。行為主義一直統治著美國心理學。現在看來,行為主義的理論太簡單化和絕對化了,不能因為頭腦的活動看不見,就否認人的思維和意識的存在。同樣,在物理學中,原子、分子、電子也不能被肉眼見到,但仍可以用儀器或其他工具進行研究。人的思維等心理活動同樣可以通過技術手段進行客觀的研究。心理學畢竟要研究人的心理的內部過程。再者,人的社會活動極為復雜,不是簡單的行為工程所能闡明的。
在行為主義興起的同時,在歐洲又出現了兩大心理學派別,一個是格式塔學派,另一個是精神分析學派。
格式塔心理學誕生於德國,它反對馮特的構造心理學的元素主義,其代表人物是韋特海默、科夫卡和克勒。格式塔是德語Gestalt的音譯,意思是整體、完形。這個學派主張心理學研究人腦的內部過程,認為人在觀察外界事物的時候,所看到的東西並不完全決定於外界,而是在人的頭腦中有某種「場」的力量把刺激組織成一定的完形,從而決定人看到的外界東西是什麼樣的。當時,物理學中正流行著「場」的理論,格式塔學派則認為人的大腦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所以物理規律可以同樣適用於人腦的活動。
格式塔心理學對猿猴的智力進行了研究。克勒觀察了猿猴如何把幾只木箱疊起來,爬到木箱頂上拿到懸掛在屋頂上的香蕉。猿猴還能把棍棒連起來取得被欄桿擋住的食物。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人和動物解決問題是靠突然發生的「頓悟」。
格式塔學派反對馮特學派只強調分析的做法,而認為心理現象是一個整體,整體決定其內在的部分。這種強調整體和綜合的觀點對以後心理學的發展是有益的。科學研究不應只從分析的觀點看問題,整體中的相互關系是更重要的一面。
精神分析學派來源於精神病學。它給予心理學以巨大的沖擊,以致在討論心理學對象的時候不能不提到它。奧地利醫生弗洛伊德利用催眠術和自由聯想法讓精神病患者回憶往事,以找出致病的原因。他發現患者的幼年經驗,特別是兒童與父母的情感關系非常重要。他還發現做夢往往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在心理矛盾,所以分析病人的夢也是一種治療方法。
弗洛伊德認為,一方面人的內在生物性的情慾是最基本的沖動;另一方面人的社會習俗、禮教和道德又約束著這種原始沖動的發泄,將其壓抑到無意識中去。意識的內容是理智的、自覺的;無意識的內容多是與理智、道德相違背的。當理智與無意識的矛盾激化,就造成神經症。為了治病就需要對病人的無意識進行心理分析。這就是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心理學是研究「無意識」的作用。認為人的根本心理動機都是無意識的沖動。正是這種強有力的「無意識」的心理活動在人的生活中起著決定性的根本作用。至於有意識的心理過程則只是顯露在表面的一些孤立的片斷。近年的新精神分析已不再那麼強調生物沖動的作用,而更為重視人際間的社會關系。在西方社會中精神病發病率很高,所以精神分析理論很容易被接受。
在心理學的發展上,蘇聯心理學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心理學是有區別的。謝切諾夫以大腦的反射為心理學的基本概念,稍後的別赫捷列夫寫了《反射學》一書。接著,巴甫洛夫專門研究了條件反射。他的條件反射學說促進了美國行為主義的興起。巴甫洛夫學說對蘇聯心理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其理論基礎之一,也直接影響了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以及一些東歐國家的心理學。
在中國,現代心理學開始於清代末年改革教育制度、創辦新式學校的時候。在 當時的師范學校里首先開設了心理學課程,用的教材多是從日本和西方翻譯過來的。 1907年王國維從英文版重譯丹麥霍夫丁所著《心理學概論》。1918年陳大齊著《心理學大綱》出版,這是中國最早以心理學命名的書籍。1917年北京大學建立心理學實驗室,1920年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建立中國第一個心理學系。
這時,構造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精神分析等都被介紹到中國來,中國也開始有了自己的心理學研究。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便成立了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在幾所大學和各師范院校都設立了心理學專業和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