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各種具體規律」 這句話對不對,尤其是「各種具體的規律」,求
不對。
一、揭示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各種具體規律是各門社會科學的任務。
二、歷專史唯物主屬義揭示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的普遍規律。包括: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規律;
2、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3、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2. 歷史唯物主義發展觀
唯物主義發展觀:
①事物是變化發展的,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問題。
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墨守成規、固步自封,事物是得不到發展的,根據事物變化發展的實際來推動事物的發展;要弄清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所處的階段和地位,把握事物前後相繼的歷史聯系,了解過去,立足現在,預測未來。
②發展的實質是前進的、上升的,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新事物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和人類的根本利益,具有強大的生命和遠大的發展前途,要有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
③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新事物是不可戰勝的,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要相信前途是光明的;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經歷一個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不完善到完善的過程,要作好准備,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挫折。
④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准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要重視量的積累,推動質的飛躍。
⑤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推動著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1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和歷史的創造著;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是推動社會歷史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因此,人類在推動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堅持把人的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最終目標。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正是這一原理的具體體現。 2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是永恆發展的。發展是過程的集合體,是前進性的運動。發展是一切事物和現象的根本法則。堅持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就是要堅持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正確認識和利用地理環境、生態、人口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注意保護資源和改善環境,使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努力開創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3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互為前提和基礎。一方面,人的全面發展不能脫離經濟社會得發展;另一方面,人的全面發展是經濟社會進步的重要內容,認得全面發展的程度是經濟社會進步的最重要的標志。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程度都是逐步提高、永無止境的歷史過程,這兩個歷史過程應互相結合。互相促進的向前發展。因此,必須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科學發展觀是一個集經濟、社會、自然為一體的復合系統。它以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前提、生態可持續發展為基礎、社會可持續發展為目的,追求的是經濟繁榮、生態安全、社會公平。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旨在於以人為本,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 科學發展觀首先關注經濟繁榮。它要求以經濟增長為前提,為國家富強和滿足民眾基本需求提供永續的經濟支持。未來十幾年我國經濟必須保持7%的年增長速度,才能實現2020年人均GDP3000美元的目標,而這意味著我們要加快工業化進程,擺脫農業經濟占國民經濟主導地位的落後狀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變勞動密集型為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保持製造業增加值和就業人口比重持續上升的態勢。而在這一偉大的工程中,人力資本的數量與質量則是其中關鍵所在。根據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的理論,人力資本是指通過投資形成的並體現在勞動者身上,以其數量和質量形式表示的資本。人力資本主要反映人的能力水平和素質高低,是已經開放了的人力資源。我國是一個人力資源大國,人口總量大、素質低,人力資本存量偏低。若分性別進行分析,女性的人力資本含量則更為不足。這些已經或正在成為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障礙。它不僅無法推動經濟繁榮而且還再生著貧困和低效率,成為經濟發展的巨大包袱。科學發展觀關注
3. 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他們稱它為「唯物主義歷史理論」或「唯物主義歷史觀」。恩格斯1892年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一書英文版導言中用「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詞來表述這一科學的社會歷史觀。 列寧稱歷史唯物主義為 「科學的社會學」,「唯一的科學的歷史觀」和「社會科學的唯一科學方法即唯物主義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則把它歪曲為經濟唯物論。
歷史觀是人們對於社會歷史的根本見解。在歷史唯物主義誕生以前,人們總是從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種隱秘的理性,即從某種精神因素出發去解釋歷史事件,說明歷史的發展。其結果不是曲解人類史,就是完全撇開人類史。資產階級歷史觀用「人」的觀點解釋歷史,比起中世紀用神的意志說明歷史的神學觀點是一個重大進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種抽象的人,即脫離歷史發展條件和具體社會關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學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虛的「自我意識」。從這種抽象的人出發,必然把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歸結為人類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這仍然是用非歷史因素、人們想像和思考出來的東西去解釋歷史,因而不可能正確地認識歷史以及歷史研究的對象。
歷史唯物主義用以觀察社會歷史的方法與以前一切歷史理論不同。它承認歷史的主體是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但歷史唯物主義所說的人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世隔絕和離群索居狀態的抽象的人,而是處於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現實的活生生的人。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現實的人無非是一定社會關系的人格化,他們所有的性質和活動始終取決於自己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只有從那些使人們成為現在這種樣子的周圍物質生活條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動,才能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描繪出人類發展的真實過程。歷史唯物主義考察問題的方法明確規定,它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以社會生活某一局部領域、某一個別方面為對象的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不同,它著眼於從總體上、全局上研究社會的一般的結構和一般的發展規律。它的任務就是為各門具體的社會科學提供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理論基礎。
4. 簡述歷史唯物主義發展史
歷史唯物主義:
1、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2、物質生活資料的內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容賴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礎。
3、社會歷史有自身的發展規律。
4、勞動發展史是揭開人類社會發展史奧秘的鑰匙。
5、社會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
6、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有反作用。
7、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你是要的這個答案嗎?
5. 唯物主義的三個歷史發展階段是什麼
唯物主義的三個歷史發展階段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現代辯證唯物主義即實踐唯物主義。關於唯物主義的這三個歷史發展階段,簡述如下:
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在缺乏科學實證基礎的情況下從主觀直覺出發認為世界是由物質所決定的,物質是第一位的,物質可以決定意識。這種樸素的唯物主義最大的特徵就是更多出於猜測而沒有科學依據,但和早期的辯證法(即辯證法的萌芽)有自發的結合,沒有產生與之相對應的歷史觀(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是唯物主義的萌芽。典型代表是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他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
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18世紀法國正處於啟蒙運動時期,這一時期以狄德羅為代表的「網路全書派」在近代自然科學發展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實證提出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決定意識。狄德羅的唯物主義思想與辯證法緊密結合,但他在歷史觀上還是主觀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他的唯物主義思想被馬克思稱為「戰斗的唯物主義」,是一種早期辯證唯物主義。19世紀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在批判黑格爾「精神辯證法」的基礎上提出了反對辯證法、只承認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思想。相對於戰斗的唯物主義,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是哲學史上的巨大倒退,這種唯物主義被馬克思稱為「機械唯物主義」或「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3、現當代辯證唯物主義:
馬克思和恩格斯重新將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結合,同時他們還提出與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相對應的歷史觀(唯物史觀),形成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馬克思去世後,唯物主義者內部又繼續分化,出現了客觀唯物主義、科學唯物主義以及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學派提出的「新辯證唯物主義」等眾多流派。
歷史的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資的豐富程度,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是推動一切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是進行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社會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的歷史,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和作用總是受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條件的制約。
6. 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形成、發展過程
【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形成、發展過程】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他們稱它為「唯物主義歷史理論」或「唯物主義歷史觀」。恩格斯1892年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一書英文版導言中用「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詞來表述這一科學的社會歷史觀。 列寧稱歷史唯物主義為 「科學的社會學」,「唯一的科學的歷史觀」和「社會科學的唯一科學方法即唯物主義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則把它修正為經濟唯物論。
歷史觀是人們對於社會歷史的根本見解。在歷史唯物主義誕生以前,人們總是從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種隱秘的理性,即從某種精神因素出發去解釋歷史事件,說明歷史的發展。其結果不是曲解人類史,就是完全撇開人類史。資產階級歷史觀用「人」的觀點解釋歷史,比起中世紀用神的意志說明歷史的神學觀點是一個重大進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種抽象的人,即脫離歷史發展條件和具體社會關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學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虛的「自我意識」。從這種抽象的人出發,必然把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歸結為人類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這仍然是用非歷史因素、人們想像和思考出來的東西去解釋歷史,因而不可能正確地認識歷史以及歷史研究的對象。
歷史唯物主義用以觀察社會歷史的方法與以前一切歷史理論不同。它承認歷史的主體是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但歷史唯物主義所說的人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世隔絕和離群索居狀態的抽象的人,而是處於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現實的活生生的人。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現實的人無非是一定社會關系的人格化,他們所有的性質和活動始終取決於自己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只有從那些使人們成為現在這種樣子的周圍物質生活條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動,才能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描繪出人類發展的真實過程。歷史唯物主義考察問題的方法明確規定,它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以社會生活某一局部領域、某一個別方面為對象的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不同,它著眼於從總體上、全局上研究社會的一般的結構和一般的發展規律。它的任務就是為各門具體的社會科學提供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理論基礎。
7.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歸根到底是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類社會主義發展歷史歸根到底是什麼?他的按他的說明去看就可以。
8. 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historical materialism)是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亦稱唯物史觀。用「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詞來表述這一科學的社會歷史觀:「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偉大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是由此產生的社會被劃分為不同的階級,是這些階級彼此之間的斗爭。」
基本概念
歷史唯物主義:是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普遍規律的理論,
是科學的歷史觀。歷史唯物主義指出:歷史的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資的豐富程度,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是推動一切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是進行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社會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的歷史,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和作用總是受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條件的制約。
歷史唯物主義為德國哲學家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他們稱它為「唯物主義歷史理論」或「唯物主義歷史觀」。俄國哲學家列寧評價歷史唯物主義為「科學的社會學」,「唯一的科學的歷史觀」和「社會科學的唯一科學方法即唯物主義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則把它修正為經濟唯物論。
2歷史觀定義
歷史觀是人們對於社會歷史的根本見解。在歷史唯物主義誕生以前,人們總是從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種隱秘的理性,即從某種精神因素出發去解釋歷史事件,說明歷史的發展。其結果不是曲解人類史,就是完全撇開人類史。資產階級歷史觀用「人」的觀點解釋歷史,比起中世紀用神的意志說明歷史的神學觀點是一個重大進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種抽象的人,即脫離歷史發展條件和具體社會關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學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虛的「自我意識」。從這種抽象的人出發,必然把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歸結為人類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這仍然是用非歷史因素、人們想像和思考出來的東西去解釋歷史,因而不可能正確地認識歷史以及歷史研究的對象。
主要內容
編輯
歷史唯物主義指出:歷史發展是有其特定規律的,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社會。歷史唯物主義者認為人類已經經歷了前三個階段,正處於第四階段(越南、古巴、朝鮮等自稱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1987年的中國共產黨十三大上,中國政府宣布自己在1956年代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鄧小平斷言初級階段至少一百年)。
其主要方面的內容有:
一、生產是歷史一切社會進步的尺度,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人類社會的進程。
二、與生產力一定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構成一定的社會形態和經濟結構的現實基礎,他規定著社會形態的主要特徵。
三、一定的社會形態是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一定的上層建築的統一,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變更。上層建築又服務和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四、一切社會制度,社會形態都是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的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暫時階段,沒有永恆的社會制度和形態,社會制度的發跡是社會基本矛盾發展的結果。社會關系要在一定的物質條件下從舊社會的基礎中成熟,在它們的所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之前,社會形態是不會滅亡的。
五、現實存在的具體社會形態都是復雜的,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會形態,又存在著其他社會形態的殘余和萌芽。
六、人類社會的一般總規律是從原始社會到奴隸、封建、資本主義再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這是一個自然的歷史發展過程,社會生產力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
七、人類社會歷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客觀發展過程,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人們研究歷史,探索社會規律,必須要從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出發,詳細的佔有材料,分析他的各種發展形態,揭示其內在聯系,得出相應的結果。
八、人類社會及其構成成分均以總體的體系方式存在,要從研究的對象的整體出發,從研究對象內部的相互作用與矛盾和研究對象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進行研究。
九、在客觀歷史過程中,一切社會歷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十、人類社會是有規律運動的,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它顯現為歷史過程,構成歷史過程的各種社會現象也是運動與發展的。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一切,用辯證法的觀點去把握對象的本質聯系與內部矛盾,又要把研究的對象提到一定的范圍之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准確的把握對象。
十一、社會歷史事物的發展變化,有進化(改革)和革命兩種方式。
十二、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源是在於其種種復雜的內外部矛盾。
十三、在客觀歷史進行中,環境創造人,人又創造環境。
十四、社會歷史的研究,不是一個簡單的消極的反映過程,而是主客體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辯證統一過程。
意義
編輯
唯物史觀是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的基石
唯物史觀為人們提供了正確認識社會現象和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思想路線,它揭示了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這一觀點提供了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論證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發展和滅亡規模的科學依據,從而糾正了空想社會主義者僅僅從抽象的理性原則出發遣責資本主義制度的缺陷;它揭示了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糾正了空想社會義者寄希望於統治者發善心,以和平方式實現社會變革藍圖的幻想;它揭示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克服了空想社會義者把無產階級僅僅看成一個受苦受難的階級,而把歷史進步和社會更替的希望寄託於少數天才人物的局限,因此,唯物史觀是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的基石。
9. 唯物主義發展史
辯證唯物主義(辯證唯物論)是馬克思主義的一種哲學理論,是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地統一起來的科學世界觀。產生於19世紀40年代。它是唯物主義的高級形式。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恩格斯說:「世界的真正的統一性是在於它的物質性」。(《反杜林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83頁)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意識是高度發展的物質——人腦的機能,是客觀物質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規律運動、變化和發展的,「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雙方又統一又斗爭,促使事物不斷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規律,即對立統一的規律,是物質世界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最根本的規律。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的認識是客觀物質世界的運動經細化在人腦中的反映。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既唯物地又是辯證地解決了人的認識的內容、來源和發展過程的問題。它認為物質可以變成精神,精神可以變成物質,而這種主觀和客觀辯證統一的實現都必須通過實踐。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認識來源於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這就是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能動地改造世界的無限發展的過程。因此,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辯證唯物主義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就座,是無產階級政黨中戰略和策略的理論基礎,是無產階級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學地認識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
[編輯本段]術語起源
「辯證唯物主義」這一術語最早出在J.狄慈根在1886年出版的《一個社會主義者在哲學領域中的漫遊》一書中,狄慈根用這一概念表述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後來г.В.普列漢諾夫也是這樣表述的。列寧、斯大林、毛澤東在講到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時, 還用過 "完備的唯物主義"、"唯物辯證法" 等概念。 這些概念的實質完全一致,只是側重點有不同。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中,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是互相滲透密不可分的,它們的有機統一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理論基礎。辯證唯物主義是徹底的唯物主義,是客觀世界的最一般規律的自覺反映。它看到物質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一切現象的基礎,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它認為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人腦這一高度組織的物質的機能,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能動的反映。辯證唯物主義又是徹底的辯證法,是最完整深刻而無片面性弊病的關於發展的學說。它揭示了事物內部矛盾雙方的相互聯系和相互斗爭是事物發展的內在原因,是一切現象自我運動的根據的客觀真理。
辯證唯物主義是人類認識發展史的科學總結,它建立在現代科學和先進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並隨著科學和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發展。辯證唯物主義的產生,是人類認識史和哲學史上的偉大革命,它把偉大的認識工具給了人類,特別是給了工人階級。它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銳利武器。
[編輯本段]產生和發展
在哲學發展的歷史中貫串著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斗爭,同時也交織著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斗爭,辯證唯物主義是對哲學發展中積極方面,即唯物主義因素和辯證法因素的吸取、發展和升華。
歷史上哲學發展的科學總結 古代的唯物主義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承認世界的物質性。但是,它把世界的物質性歸結為一種或某一些具體的"原初"物質,帶有樸素、直觀的性質,缺乏科學的論證。一般說來,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同時又是樸素的辯證法,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自發結合。它看到呈現在人們面前的客觀世界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其中一切都在運動、變化、產生和消失。這是原始的、樸素的但實質上正確的世界觀。在歐洲中世紀,天主教神學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取得了絕對的統治地位,它把封建的等級制看作是體現神的意志的永恆不變的秩序。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和發展,生產技術的需要推動著經驗自然科學的發展,人們的眼光從神轉向人,從天堂地獄轉向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從而促使唯物主義哲學的復興。但這時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和自發的辯證法不夠用了。這種觀點雖然正確地把握了現象的總畫面的一般性質,卻不足以說明構成這幅總畫面的各個細節;而不知道這些細節,就看不清總的畫面。從15世紀後半葉開始,自然科學獲得日益迅速的發展,進入了以實驗為基礎的階段。科學家們把自然界分解成各個部分進行分門別類的研究,對有機體進行解剖學的研究。這種分門別類研究的方法是以後人類在認識自然界方面獲得巨大進展的基本條件。但是這種撇開廣泛的總的聯系孤立地、靜止地考察事物的方法被F.培根和J.洛克從自然科學移到哲學領域後,形成了形而上學的長期統治,造成了幾個世紀在思維方式上特有的局限性。隨著自然科學的進一步發展,自然科學材料的大量積累,使人們逐漸認識到自然界的一切歸根結柢是辯證地而不是形而上學地發生的。天體演化學說、地層變遷學說、生物演化學說,以及胚胎學的出現和能量守恆定律、細胞的發現,日益使人們感到要精確地描繪宇宙、宇宙的發展和人類的發展,以及這種發展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辯證的方法,只有經常注意產生和消失之間、進化和退化之間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I.康德以他的天體演化學說第一個打破了形而上學的缺口,開始了辯證法在近代德國哲學中的發展。這個發展在G.W.F.黑格爾的體系中達到了頂峰。黑格爾第一次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一個過程,即把它描寫為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轉變和發展中,並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系。這是黑格爾的一大歷史功績。但是,黑格爾是唯心主義者,他代表著德國軟弱的新興資產階級的思想,認為他的哲學是絕對精神的最高體現,是客觀精神發展的終結,普魯士王國則是絕對精神在世俗的表現。他把現實世界的發展顛倒為絕對精神的發展,因而他的辯證法是不徹底的。L.費爾巴哈在批判黑格爾唯心主義的過程中,恢復了唯物主義應有的權威。但費爾巴哈哲學在本質上仍然是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不足以徹底清算黑格爾的辯證的唯心主義。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以往哲學發展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創立了徹底的唯物主義即辯證唯物主義,才使辯證法與唯物主義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辯證唯物主義創立的歷史條件和思想來源 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它和整個馬克思主義學說一起產生於19世紀40年代。當時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的社會化大工業生產和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矛盾、個別企業的高度計劃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的矛盾、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已經開始激化,出現了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爆發了法國里昂工人起義、英國的憲章運動和德國西里西亞織布工人起義。工人階級已經迫切要求有一個科學的認識工具,以揭示社會發展的規律,增強自身解放斗爭的自覺性。當時的社會實踐和科學的發展也日益暴露了客觀世界的唯物辯證的本性。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斗爭的尖銳化使階級關系明朗化、簡單化,並清楚地暴露了階級矛盾和物質經濟利益的直接聯系。資本主義的發展開拓了世界市場,打破了國家間、民族間和地區間的隔絕孤立的狀態,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同時,自然科學中的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C.R.達爾文的進化論等三大發現,以及自然科學的其他巨大進步,也提供了關於自然界中各個領域及其過程之間聯系的清晰的圖畫。這一切為辯證唯物主義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客觀可能。
辯證唯物主義的直接思想來源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德國古典哲學。馬克思和恩格斯打破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的保守的哲學體系,吸取了黑格爾辯證法中革命的因素,即聯系和發展的思想,矛盾是發展的內在動力的思想,批判地繼承了費爾巴哈哲學的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摒棄了它的社會歷史觀、宗教、倫理的唯心主義雜質,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同時,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英國的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成功地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原理科學地分析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特別是詳盡地分析了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的發展,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秘密,發現了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趨勢,指出了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是通向社會主義的唯一正確道路,由此創立了科學的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的社會主義學說。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的社會主義學說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它們的形成是一個相互促進相互論證的統一過程。
10. 關於唯物主義的歷史發展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發展是客觀的和有其特定規律的,其最基本的規律就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可能促進或阻礙)。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會歷經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社會。主流歷史唯物主義者認為人類已經經歷了前三個階段,目前正處於向第四階段過渡的時代(越南、古巴、朝鮮等自稱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1987年的中國共產黨十三大上,中國自稱自己在1950年代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德國猶太裔哲學家卡爾·洛維特在其著作《世界歷史與救贖歷史——歷史哲學的神學前提》[1] 中就歷史唯物主義的神學前提展開了論述。洛維特指出:正如馬克思認為意識形態的歷史在經濟條件中有與其自我表白不一致的「隱秘歷史」,歷史唯物主義的真正內涵也無法從馬克思的自我表白中獲得。實際上,歷史唯物主義的實質乃是先知主義的精神——根植於馬克思自己的存在及其種族之中的彌賽亞主義。在洛維特看來,歷史唯物主義對歷史進程的闡釋反映了猶太教—基督教解釋歷史的普遍圖式,因而歷史唯物主義不過是用經濟學語言包裝的朝向終極目標前進的救贖史。
中國學者吳思在一次演講[2]中指出:馬克思在進行歷史考量的時候把暴力因素很大程度上忽視了,《資本論》的邏輯起點本身不應該是「等價交換」,而是「暴力均衡」只有當人與人之間或者團體和團體之間的暴力達到了均衡,「等價交換」的邏輯才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實現。若暴力水平間相差懸殊,則整個《資本論》的邏輯都不能達成,因為強者會無條件的吞並弱者。所以暴力是自主而不是被動的成為歷史發展的力量,若不好好考量暴力集團的行為方式和生存邏輯,那麼唯物史觀的定然是有缺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