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白銀歷史發展

白銀歷史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21 23:26:53

⑴ 白銀最早是誰發現的

白銀地區有悠久的歷史,最遲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已在白銀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了。春秋以前,白銀境內沒有建置,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靖會一帶為隴西郡地,白景一帶則為月氏所屬。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武帝派霍去病出擊匈奴,奪得祁連山和河西走廊,設置了河西四郡,白景一帶為武威郡媼圍縣地,景泰東南部和靖遠西北部一帶為安定郡鶉(音純)陰縣,靖會一帶為安定郡祖厲縣,從此白銀地區全部納入中國版圖。從公元前221年至20世紀80年代的2200年中,白銀地區的行政建制經常變化,歸屬不定。解放前的幾千年中,天災不斷,戰亂頻繁,老百姓始終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解放以後,白銀地區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文化有了長足發展,人民終於過上了安定的生活,並以有色金屬冶煉加工和煤炭生產聞名於全國。

主題詞:白銀、景泰、靖遠、平川、會寧、歷史。

白銀市在祖國的版圖上,位於東經103°33′—105°31′、北緯35°25′—37°39′的區域內,東鄰寧夏,西接武威,南依隴中,北靠內蒙,轄三縣兩區(靖遠、景泰、會寧三縣,白銀、平川兩區),總面積21158.7平方公里,海拔1275米——3321米,共有人口175萬。白銀市地處甘肅省中部乾旱地區,氣候比較乾燥,各縣、區年均降雨量約200毫米左右,但因日照充足,所以川水地區土地肥沃。黃河流經白銀214公里,祖厲河、關川河總長亦有200公里左右。境內絕大部分都是山區,包括二陰山區和乾旱山區。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幾十座,超過3000米的高峰的兩座。山間盆地有景泰的正路、三台井、景泰川和白銀市區;還有靖遠的劉川和平川的水泉、共和等地。河谷盆地有白銀水川、四龍和靖遠平堡、北灣、中堡、城關、糜灘、東灣以及景泰五佛,還有祖厲河兩岸的一些地方。這些河谷盆地面積雖然很小,但人口卻比較稠密。白銀地區有悠久的歷史,靖遠境內曾發現有原始社會晚期的馬家窯文化,會寧境內也有幾處古老的文化,如牛門洞古墓遺址等,它附近的王家泉、陽山一帶也發現了原始社會時期的陶罐、石斧、人骨等遺存。景泰縣境內的張家台、營盤台、寺灘、喜集水等處出土過陶瓷、陶片、石器、骨珠及細石器等,經考證屬新石器半山類型的文化遺存。這些文化遺跡的發現,說明最遲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在白銀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了。

黃河白銀段為S形,基本上是南北流向,至景泰五佛則由西向東,經黑山峽入寧夏境內。以全市轄地作為整體,景泰縣、白銀區居西北,靖遠、會寧則居東南(平川區暫不論,包括在靖遠內敘述)。兩大地區基本以河為界,一處河西,一處河東(靖遠劉川等到地也在河西)。春秋以前,白銀境內沒有建置,春秋戰國時期,景泰、白銀區一帶還是我國古代羌族人民的駐牧地,靖遠、會寧一帶為義渠戎的活動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靖會一帶為隴西郡地,白景一帶則為月氏所屬。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武帝派霍去病出擊匈奴,奪得祁連山和河西走廊,設置了河西四郡,這樣,就隔斷了北方匈奴與西方羌人的聯系,又為漢通西域提供了重要通道。當時白景一帶為武威郡媼圍縣地,景泰東南部和靖遠西北部一帶為安定郡鶉(音純)陰縣,靖會一帶為安定郡祖厲縣,縣治在今會寧郭城驛附近。武威郡、安定郡均屬涼州刺史部。

東漢時,祖厲縣、鶉陰縣由安定郡改屬武威郡,媼圍縣依舊,這樣,今白銀市全屬涼州武威郡地。《後漢書·郡國志》載:「武威郡,十四城,戶萬四十三,口三萬四千二百二十六……媼圍、鸇陰(故屬安定)、租厲(故屬安定)。」鸇(音沾)陰縣和租厲縣在《漢書·地理志》中分別為郭陰縣和祖歷縣,不知為何各造成一字之差。《後漢書·沖帝紀》中出現的「鸇陰河」名後,有唐朝章懷太子作的注語:「涼州姑臧縣(即今武威——筆者注)東南有鸇陰縣故城,因水以為名。」著名歷史學家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中所標鸇陰的位置,在今景泰東南部的尾泉和平川西北部的高家壩與靖遠劉川的荒草梁等三縣區的交界地一帶,靠這里的黃河標示為「鸇陰河」。實際上漢代的鸇陰城在今平川區陡城鄉,至今遺跡尚存,1990年我在殘存的城牆上還發現了引水的陶管。

自武帝打通河西走廓、興起絲綢之路以後,兩漢都極為重視同西域的聯系,曾多次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各國。絲綢之路從長安到張夜一段的行走路線共有三條,其中北路經過靖遠和景泰,渡口是景泰與平川之間的索橋,它的通行,促進了這里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武帝承「文景之治」,加上他自己勵精圖治,使國勢依然強盛。他也是我國古代比較賢明的君主之一,一生多次出京巡查,會寧一帶就有他的足跡,如「元鼎五年(前112年)冬十月,……逾隴,登空同(即今平涼崆峒山——筆者注),西臨祖厲河而還」(《漢書·武帝紀》)。

東漢開始,國勢日漸衰落。安帝時,天災人禍不斷發生,永初三年(公元109年),涼州「大飢,人相食」(《後漢書安帝紀》),「安帝信讒,無辜死者多」(《後漢書·五行志》)。順帝漢安二年(143年),武威郡等地發生大地震,從九月開始至次年四月止,長達半年之久,「凡百八十日震,山谷坼裂,壞敗城寺,傷害人物」(同上)。地震還沒結束,鸇陰附近又成了戰場,三月,「護羌校尉趙沖追擊叛羌於鸇陰河,戰歿」(《後漢書·沖帝紀》)。這一系列天災兵禍,使白銀人民蒙受了重大損失。

三國魏時,曹操統一北方,河西一帶內亂時有發生。鸇陰為戰略要地之一,東臨海源,西護武威,南屏金城、北拒匈奴,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河西叛軍往往屯兵於此。這里,也是絲綢北路的必經之地,占據了它,能攻可渡河西進,南下金城;相距時則佔有優勢,地位主動;不利時便西退武威,北走大漠。因此,它成了著名的古戰場之一。一次,涼州生亂,武威告急,魏將張既率兵征伐時,就曾於叛軍「七千餘騎」相拒於鸇陰,因為不易攻打,便迅速改道直奔武威(見《三國志·張既傳》)。

西晉時,今白銀市境內無治,皆屬涼州武威郡地。當時武威郡轄七縣,只有5900戶,還不足西漢戶的百分之六十,由次可見,無治之地更是人煙稀少,這主要是戰亂所至。

西晉統一的時間不長,就被「八王之亂」結束了。「永嘉南渡」以後,北方處於五胡十六國的長期戰亂之中,地方政權紛紛割據,更迭頻繁,白銀地區歸屬不定。公元327年前後,白銀地區基本上以河為界,西北為前涼所屬,東南為前趙占據。366年前後,前秦占據東南,382年左右,又取代前涼。至此,白銀境地全屬前秦。395年左右,又被西秦入主,409年前後,又全部易手後秦。《讀史方輿紀要》載:「東晉義熙五年(409年),西晉乞伏乾歸自苑川(今榆中縣境內)徙都度堅山,七年(411年)置秦興郡治焉」。這說明,西秦統治時,曾將都城建於度堅山。度堅城遺址位於今武川鄉宋梁村左家溝,1950年前後尚存部分城牆,1956年白銀公司露天礦大爆破後遺址全毀。

⑵ 簡述白銀的發展歷史和現狀

http://ke..com/view/121497.html?wtp=tt

⑶ 白銀市的歷史

歷史沿革
白銀的由來甘肅省白銀是一個美好的名字。 白銀市是一塊寶地,早在漢代就有采礦業。據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間,「松山之南,礦爐二十座」,采礦點30餘處,開采人員盛時達三、四千之眾,「日出斗金,集銷金城」,官方在據市區10公里處鳳凰山、火焰山、銅廠溝專設辦礦機構「白銀廠」。白銀市緣此而得名。
歷代白銀
白銀歷史悠久。已經發現新石器時代的 文化遺址有16處之多。說明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從事原始的畜牧業和農業。西漢以後,境內置祖厲、鸇陰、媼圍三縣,是白銀地區建縣之始。西魏至唐,屬古會州之地。唐末五代至北宋前期,為吐蕃所據有。北宋以後,又長期為宋、西夏、金爭戰的前沿。明置靖虜衛、會寧縣。清置紅水分縣(今屬景泰縣)、打拉池分縣(今屬平川區)。至此,境內有4個縣級行政單位。民國以後,撤消打拉池分縣,形成了靖遠、會寧、景泰三縣建制的格局。自漢開通絲綢之路後,白銀就成為絲路的咽喉孔道和中西文化交流傳播的重要橋梁。唐「貞觀之治」時,會州「以足食故,更名粟州」「土貢駝毛、褐野馬、革履、鞍氈、鹿舌、鹿尾」。「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說明白銀物產豐饒,經濟繁榮。白銀地區貯藏著豐富的金、銀、銅、鉛、鋅、錳等礦物。民國時期,白銀是共產黨人浴血奮戰的地方之一。1936年10月,舉世聞名的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會師會寧,在中國革命史冊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1949年9月,白銀解放。從此白銀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經過近40年的崢嶸歲月,勤勞的白銀人民發憤圖強,艱苦創業,開拓出一片片綠洲,建成一座座現代化工廠,經濟建設蒸蒸日上,社會發展生機勃勃,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商業、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城市建設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⑷ 現貨白銀的歷史進程

過去50年白銀重要進程:
1963年6月 ― 美國用聯邦儲備系統發行的紙鈔取代面額1美元的銀幣券,推動銀價升至盎司1.29美元。
1968年6月 ―白銀同美國貨幣體系的關系終結,持有者最後一次將銀幣券兌換為白銀
1968 ― 1971年 ― 美國經濟衰退致銀價下跌,但維持在每盎司1 ― 2.55美元的區間
1972 ― 1978年 ― 美元貶值,以及石油輸出組織(OPEC)的石油出口禁運推動銀價上揚,銀價波動區間為4.35 ― 5.87美元
1980年1月 ―白銀創出每盎司53.50美元的紀錄高位,當時美國德州的亨特兄弟公司試圖囤積白銀操縱價格
1980年9月 ― 兩伊戰爭爆發後,銀價從10美元猛漲至25美元
1980年12月 ― 銀價穩定在16美元,奧地利、法國和西德成為最後一批取消白銀硬幣的國家
1982年6月 ― 銀價跌破5美元至4.98,為三年半最低點,因美國經濟出現持續疲弱跡象
1983年3月 ― 銀價觸及14.72美元,因油價上漲對市場的影響不明朗
1986年5月 ― 銀價時隔四年後再暴跌至4.98美元,市場對供應面感到憂慮
1992年7月 ― 銀價遭受打擊,跌至3.82美元的1973年以來最低點,沙烏地阿拉伯發生一起銀行丑聞後大規模拋售白銀
2006年3月 ― 銀價觸及23年高點13美元,因市場預期美國政府將批准新的iShares白銀信託基金
2006年4月 ― 銀價創出23年新高14.68美元,主要因為市場寄望於白銀上市交易基金投資產品刺激需求
2006年5月 ― 銀價創紀錄新高至15.17美元
2008年10月 ― 銀價創3年新低至8.4美元
2011年4月― 經過2年的暴漲,銀價創30年新高至49.82美元
2013年6月― 2013年銀價一路下跌,新低18.18
白銀,在歷史上曾經與黃金一樣,作為重要的貨幣物資,具有儲備職能,也曾作為國際間支付的重要手段。當然,隨著白銀的用途越來越多的面向工業領域,其作為貨幣支付職能也逐漸淡化。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白銀市場的發展分為以下幾個重要階段:
一、建國初期白銀管理
為了穩定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於1950年4月制定下發了《金銀管理辦法》(草案)凍結民間金銀買賣,由中國人民銀行經營管理,實施統購統配政策,嚴厲打擊銀行投機倒把和走私活動。這一政策實施增加了國家儲備,鞏固了人民幣的本幣地位。
二、改革開放前(1955-1978年)的金銀管理
主要任務是調整金銀的收購政策,鼓勵金銀生產,保證國家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對金銀的大量需求。
1977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制定了《中國人民銀行金銀管理辦法》(試行),為金銀管理工作提供了准則,這是建國以來第一個金銀管理規章。
三、改革開放後的金銀管理
主要任務是調整金銀管理方法和加強金銀法制建設,促進金銀管理由保管型向經營管理型轉變,適應和保證國家經濟建設、改革開放及人民生活對金銀的需求。
1983年6月,國務院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金銀管理條例》,對金銀的生產、收購、配售、加工、使用、回收、出土、進出口等提出明確的法規規定。同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金銀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發布實施。
1984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與海關總署共同制定《金銀進出國境的管理辦法》。
四、白銀市場的全面放開
從2000年1月1日起,中國人民銀行不再辦理白銀收購配售業務。取消白銀統購統配的管理體制,放開白銀市場,允許白銀生產企業與用銀單位產銷直接見面;取消對白銀製品加工批發零售業務的許可證管理制度(銀幣除外),對白銀生產經營活動按照一般商品的有關規定管理。這一規定實施標志我國白銀市場全面開放。2000年至今,我國白銀產業快速發展,白銀交易市場初步形成。我國正式宣布放開白銀市場,我國白銀工業的發展用日新月異形容並不為過。2003年我國白銀產量達到4500噸,是1999年的3倍,白銀消費量達到2000噸,較1999年增長60.7%。以華通鉑銀交易市場的成立,標志白銀現貨市場已經初步形成。
白銀曾經是國際上的通用貨幣,其儲量是國家經濟實力的一個象徵。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期,白銀的工業應用日益廣泛,儲備職能日漸弱化。世界主要產銀國有秘魯、墨西哥、中國、澳大利亞、智利、加拿大、波蘭和美國等,這八大產銀國近幾年的年產量均在1000噸以上。我國的白銀產量位居世界第一,白銀工業的崛起正在改變著世界白銀原有的供應格局,白銀市場的開放是我國成為世界白銀需求最具增長潛力的地區。

⑸ 白銀走勢 歷史分析

2010年白銀全球存量只有3萬噸,按當前的價格8元/克,只需2400億人民幣,就可將其全部拿下。溫州游資上萬億,完全可以當一回國際炒家,直接控制全球銀價。

屆時白銀價格將會暴漲,甚至趕超黃金,占據黃金的老大地位,各國將會展開一場白銀爭奪大戰。白銀將會變為世界上最受寵的貴金屬。(原因:白銀最主要的屬性是工業必需品,不像鉑金、鈀金等是非必需品

⑹ 白銀市的來歷

白銀--因礦得名,因企設市

明朝洪武年間,白銀開采興盛,官方在此設立采煉機構「白銀廠」,有「日出斗金」「積銷金城」之說,白銀緣此而得名。
白銀的由來
白銀是一個美好的名字。 白銀市是一塊寶地,早在漢代就有采礦業。據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間,「松山之南,礦爐20座」,采礦點30餘處,開采人員盛時達三、四千之眾,「日出斗金,集銷金城」,官方在據市區10公里處鳳凰山、火焰山、銅廠溝專設辦礦機構「白銀廠」。白銀市緣此而得名。
白銀歷史悠久。已經發現新石器時代的 文化遺址有16處之多。說明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從事原始的畜牧業和農業。西漢以後,境內置祖厲、鸇陰、媼圍三縣,是白銀地區建縣之始。西魏至唐,屬古會州之地。唐末五代至北宋前期,為吐蕃所據有。北宋以後,又長期為宋、西夏、金爭戰的前沿。明置靖虜衛、會寧縣。清置紅水分縣(今屬景泰縣)、打拉池分縣(今屬平川區)。至此,境內有4個縣級行政單位。民國以後,撤消打拉池分縣,形成了靖遠、會寧、景泰三縣建制的格局。自漢開通絲綢之路後,白銀就成為絲路的咽喉孔道和中西文化交流傳播的重要橋梁。唐「貞觀之治」時,會州「以足食故,更名粟州」「土貢駝毛、褐野馬、革履、鞍氈、鹿舌、鹿尾」。「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說明白銀物產豐饒,經濟繁榮。白銀地區貯藏著豐富的金、銀、銅、鉛、鋅、錳等礦物。民國時期,白銀是共產黨人浴血奮戰的地方之一。1936年10月,舉世聞名的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會師會寧,在中國革命史冊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1949年9月,白銀解放。從此白銀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經過近40年的崢嶸歲月,勤勞的白銀人民發憤圖強,艱苦創業,開拓出一片片綠洲,建成一座座現代化工廠,經濟建設蒸蒸日上,社會發展生機勃勃,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商業、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城市建設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白銀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強灣鄉蓮花山南麓的齊家文化遺址,說明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境內已有先民繁衍生息。度堅城初築於1600年前駐牧境內的鮮卑乞伏氏,後為曾統治整個隴右地區的西秦乞伏乾歸政權建都的地方,是西秦秦興郡郡治所在地。
夏、商、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區境主要為羌族人游牧地。
秦末漢初為匈奴族游牧地。
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區境歸漢王朝版圖,隸武威郡。
三國時,屬魏武威郡媼圍縣。
西晉初,區境為鮮卑禿發氏據地。西晉末,仍屬晉之武威郡。
東晉義熙五年(409),西秦乞伏乾歸自木包(今臨夏)遷都度堅城(今露天礦址)改元更始,並立秦興郡,區境屬之。
南北朝時,先後隸北魏平涼郡、西魏會州、北周會寧防。
隋初,區境隸武威郡。煬帝大業三年(607),置會寧郡,區境屬之。
唐初,隸會州烏蘭(今靖遠)縣,太宗貞觀元年(627),屬隴右道。
五代至北宋初年,為黨項族據地。
北宋景礻右元年(1034),境內為西夏西壽監軍屬地。
南宋寶慶二年(1226),蒙古大軍入境滅西夏,境內為蒙古族居地。
元統一中國後,屬甘肅行省永昌路西寧州。
明代屬陝西行都司治所甘州靖虜衛(今靖遠)。
清代,今四龍鎮屬蘭州府靖遠縣,今水川鎮、強灣、王峴、武川鄉境屬蘭州府皋蘭縣。
民國初期,境內分屬蘭山道靖遠縣、皋蘭縣、紅水縣,民國17年(1928)廢道,直隸甘肅省政府。民國22年(1933)設置景泰縣,紅水縣並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轄境仍分屬靖遠、皋蘭、景泰縣。
1956年6月,國務院批准成立白銀市籌備委員會(縣級);1958年4月,白銀市升格為地級市。1961年11月,設置白銀市市郊區;1963年7月,白銀市建制撤銷,市郊區改稱白銀區,劃歸蘭州市。1985年8月,白銀市建制恢復,白銀區劃歸白銀市。

⑺ 白銀投資的發展史

白銀,在歷史上曾經與黃金一樣,作為世界很多國家的法定貨幣(貨幣原料),具有金融版儲備職能,也曾為國際權間支付的重要手段。
中國先民對白銀的人認識和利用有著悠久的歷史,白銀很早就被製作成工藝品和貨幣。中國古代把白銀用作貨幣大量使用,是在唐宋以後的事。到了元代,銀本位製得到進一步強化,政府把白銀作為一種重要貨幣,銀錠『元寶」出現。到明清,銀本位制不斷鞏固加強,銀幣在明朝成為正式貨幣,元寶、碎銀和銀元成為清朝法定貨幣,白銀在明清王朝的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至關重要。一直到1935年中國國民政府宣布發行法幣、取消銀本位,白銀作為貨幣的使用才受到限制,但銀元在民間一直流通到1949年。

⑻ 求白銀的歷史和未來的,用圖片和文字表達出來的那種!!!

這個建議樓主可以去觀察追蹤,匯金網新聞資訊,查看各大機構對未來走勢看法

古代中國曾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白銀帝國」。因為它是世界白銀的「歸宿地」,它還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古老軸心。然而,恰恰是由於西方殖民國家對「新大陸」的血腥掠奪,卻在無意之中推促了明清兩代中國「出口經濟」的繁榮。

白銀的誘惑是如此巨大、美麗而血腥。於是,西方列強對中國歷時百年的「白銀掠奪」開始了。在殖民戰爭中成長起來的西方現代金融業,則成了這場「銀元爭奪戰」中的利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夜,美國的「白銀大亨」們為滿足自身利益,構築了一個針對中國的白銀陰謀。而最後的結果,卻是美國的白銀集團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無意中助長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在書中,你將看到一個個真實而又神秘的歷史場景,一場場凶險詭譎的陰謀交鋒:真的是羅斯福的競選需要,最後導致了蔣介石政府的垮台嗎?而白銀「空心化」的中國,又將面臨怎樣的全面崩潰?21世紀初的世界金融體系,將面臨怎樣的危機與挑……



白銀,在歷史上曾經與黃金一樣,作為重要的貨幣物資,具有儲備職能,也曾作為國際間支付的重要手段。當然,隨著白銀的用途越來越多的面向工業領域,其作為貨幣支付職能也逐漸淡化。

為了穩定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於1950年4月制定下發了《金銀管理辦法》(草案)凍結民間金銀買賣,由中國人民銀行經營管理,實施統購統配政策,嚴厲打擊銀行投機倒把和走私活動。這一政策實施增加了國家儲備,鞏固了人民幣的本幣地位。

主要任務是調整金銀的收購政策,鼓勵金銀生產,保證國家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對金銀的大量需求。

1977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制定了《中國人民銀行金銀管理辦法》(試行),為金銀管理工作提供了准則,這是建國以來第一個金銀管理規章。

主要任務是調整金銀管理方法和加強金銀法制建設,促進金銀管理由保管型向經營管理型轉變,適應和保證國家經濟建設、改革開放及人民生活對金銀的需求。

1983年6月,國務院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金銀管理條例》,對金銀的生產、收購、配售、加工、使用、回收、出土、進出口等提出明確的法規規定。同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金銀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發布實施。

1984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與海關總署共同制定《金銀進出國境的管理辦法》。

從2000年1月1日起,中國人民銀行不再辦理白銀收購配售業務。取消白銀統購統配的管理體制,放開白銀市場,允許白銀生產企業與用銀單位產銷直接見面;取消對白銀製品加工批發零售業務的許可證管理制度(銀幣除外),對白銀生產經營活動按照一般商品的有關規定管理。這一規定實施標志我國白銀市場全面開放。2000年至今,我國白銀產業快速發展,白銀交易市場初步形成。我國正式宣布放開白銀市場,我國白銀工業的發展用日新月異形容並不為過。2003年我國白銀產量達到4500噸,是1999年的3倍,白銀消費量達到2000噸,較1999年增長60.7%。以華通鉑銀交易市場的成立,標志白銀現貨市場已經初步形成。

白銀曾經是國際上的通用貨幣,其儲量是國家經濟實力的一個象徵。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期,白銀的工業應用日益廣泛,儲備職能日漸弱化。世界主要產銀國有秘魯、墨西哥、中國、澳大利亞、智利、加拿大、波蘭和美國等,這八大產銀國近幾年的年產量均在1000噸以上。目前,我國的白銀產量位居世界第一,白銀工業的崛起正在改變著世界白銀原有的供應格局,白銀市場的開放是我國成為世界白銀需求最具增長潛力的地區。

自從中國加入WTO以來,中國的金融市場正在加速實現全球化和逐步的放寬,外資銀行將能夠經營人民幣個人業務,中國的金融將直接面對國際投資者的沖擊,如何規避黃金風險將成為政府和投資者最為關心的問題。在人民幣完全流通之前,准備好迎接挑戰,而且白銀交易在中國還是一個年輕的行業,學習更多的黃金知識為自己資產保值增值打好基礎。隨著全球金融一體化的發展,中國將越來越融入到全球經濟當中,資本市場的完全開放指日可待,現貨白銀必將成為民眾不可或缺的投資工具,我們相信:今日繁榮的證券市場就是現貨白銀市場的明天!

⑼ 銀飾的發展歷程

自古以來,黃金白銀在中國就是富貴的象徵,白銀更有辟邪化毒的功效,黃金白銀在古時不但是做為貨幣流通,而且上層社會達官貴人的日常餐飲用具、佩帶首飾以及一切能象徵權力富貴的物品,均是以黃金白銀為主的材料打造的。
封建社會和解放前中國的尋常百姓家,由於生活困苦,黃金在百姓中難以擁有,但對美的追求是人不變本性,因此有潤澤質感又不張揚的白銀自然就成為了百姓製作首飾的主要材料,從而使銀飾在中國有了數千年的文化。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的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黃金首飾已不再是大眾難以擁有的奢侈品,並且自從比黃金更稀有的鉑金、鑽石從歐美流行到國內,黃金、鉑金、鑽石首飾幾乎成為家家戶戶必備的首飾品,人們購買幾套不同的貴重首飾已不是困難的事。富貴的黃金,純凈的鉑金,恆久的鑽石擁有了各自不同的寓義和內涵,受到了不同消費者的喜愛,而傳統的銀首飾,除了一些老人和兒童的銀飾,失去了讓人擁有的意義和地位,早已不被年輕人青睞。 20世紀90年代後期及進入21世紀,中國已向世界發達國家靠近,人們的消費觀念和對美的追求也隨著生活水平的更大提高而改變。
這是一個個性張揚的時代,人們在穿著打扮方面處處要體現出自己與眾不同的個性和品味,每天都要通過改變裝扮,而展現自己不同的心情,日常佩帶貴重首飾用來展示富貴和地位已不再是現代人的需求,而被視為俗氣的表現,貴重首飾更多地表達了收藏和紀念的意義。
物以稀為貴,隨著原料價格的不斷上漲,金飾鑽飾價格居高不下,而款式的千篇一律,也已不能滿足人們對彰顯個性和對飛速變化的時尚的需求。就在此時,現代時尚銀飾應需而生,成為了對首飾行業一個巨大的補充。現代時尚銀飾在原料方面有著相對較低的製作成本,在材料上擁有中性不俗的質感,在款式上更注重休閑個性,在設計上更加大膽誇張,更適合日常佩帶打扮自己,大中城市的時尚達人一族每個季節都購買數套時尚銀飾,用來搭配不同的服裝和表達不同的心情,銀飾終於打破傳統,有了存在的意義。 隨著銀飾行業的發展,很多國內外高端銀飾品牌進入中國搶占國內市場,像TIFFNAY,FOLLIFOLLIE,Oxette,goldfore silver,奧黛麗銀飾等,而中國的銀飾消費也從一開始的低端消費向中高端、高品味的銀飾品過渡,消費者的眼光和品味更加時尚,中高收入的消費群體追求高品質生活的需求大大刺激了高端銀飾品的發展,所消費的銀飾也越來越貼近國際流行趨勢。一些模仿金飾款式,沒有銀飾特色,豈圖以價格優勢替補金飾消費的低端銀飾的市場空間也越來越小,逐漸沒有了生存空間,這對國內銀飾行業提出了挑戰,也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國內中高端銀飾品牌,例如被行業媒體評選出的十大銀飾品牌中,就有多個國內銀飾品牌名列其中。
高端銀飾品已不在是廉價品的象徵,很多高檔銀飾品的價格都超過了黃白金飾品的價格。
消費觀念和經濟是息息相關的,國內各個地區經濟發展還不均衡,因此金飾,鑽飾,銀飾在各個地區消費的比例也不一樣,首飾行業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的發展。如今,首飾的細分化讓國人消費有了更多的選擇,金飾,鑽飾,銀飾也各領風騷,整個首飾行業展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 黔東南境內的苗族銀匠可分為定點型和遊走型兩類。多數為定點型,他們在家承接加工銀飾,服務於相對封閉而形成區域格局的一寨或數寨,客戶毫無例外來自本系,所以,也可稱之為支系內部的銀匠。定點型銀匠的分布和數量,依據區域環境及市場需求自然調節,以施洞、排羊、西江、灣水、王家牌等地較為典型。遊走型銀匠同樣以家庭為作坊,農閑季節則挑擔外出,招攬生意。通常每人郡有自己的專門路線。他們並不局限只為本系或本民族加工,對沿途數百里其他分支或民族的銀飾款式都瞭然在腑,加工起來亦輕車熟路,得心應手,所以也可稱之為地域性銀匠。據調查,黔東南銀匠遊走足跡遍歷全省,並延及廣西北部及湖南西部。
黔東南境內不僅苗族銀匠多,而且出現了以霄山大溝鄉的控拜、麻料、馬高為代表的銀匠村。銀匠村中數百戶人家,80%以上以銀飾加工為副業。農閑時節,村寨之中叮當之聲不絕於耳,炭火爐煙盪然於戶,一派繁忙景象。遊走型銀匠皆出於銀匠村,密集的加工力量迫使銀匠村的一部分人選擇外出經營的方式。銀匠村是貴州境內的一個奇特現象,在全國也是絕無僅有的。 比起苗族銀飾的歷史,苗族銀匠的歷史要短得多。據對施洞、控拜、壬家牌等地銀匠的調查顯示,苗族銀匠大約出現於清末,至今才有近百年歷史。最初的苗族銀匠大多挾鐵匠之技藝改行拜師,向漢族工匠學習打制銀飾。龍里雲霧山一帶的打鐵寨,是當地唯一有苗族銀匠的村寨,包攬了方圓數十里的銀飾加工製作。至今,仍不難由這一地名證實我們的觀點。苗族銀匠一般都是子承父業,世代相襲,手藝極少外傳。苗族銀飾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內的手工操作完成。根據需要,銀匠先把熔煉過的白銀製成薄片、銀條或銀絲,利用壓、寥、刻、摟等工藝,制出精美紋樣,然後再焊接或編織成型。苗族銀飾工藝流程很復雜,一件銀飾多的要經過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且,銀飾造型本身對銀匠的手工技術要求極嚴,非個中高手很難完成。
貴州非白銀產區,歷史上的銀飾加工原料主要為銀元、銀錠。也就是說,苗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復始,經年累月,積攢下的銀質貨幣,幾乎全都投入了熔爐。正因為如此,各地銀飾的銀質純度以當地流行的銀幣為准。譬如民國時期黔東南境內是以雷山為界,其北邊銀料來自大洋,純度較高,南邊來自貳毫,銀飾成色較差。20世紀50年代後,黨和政府充分尊重苗族群眾的風俗習慣,每年低價撥給苗族專用銀。

閱讀全文

與白銀歷史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