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類社會經歷了哪些歷史階段
人類社會大體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目前正向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過渡。
1、原始社會
原始社會是人類最初的社會形態,是以親族關系為基礎,以母系社會為前提,經濟生活採取平均主義分配辦法,對社會的控制則靠傳統和家長來維系。世界各地都有原始社會,形式多樣。
有些以狩獵和採集經濟為主,有些則以漁業為主,或者以簡單的自然農業為主,部落組織是某些原始社會的特徵,但是並非所有的原始社會都有這一特徵。
根據文化進化論者的學說,有些原始社會保持著平均主義的性質,但另一些則已經逐步變成等級制度的社會,並進而發展成為酋長領地,其組織形式更為復雜。
2、奴隸社會
隨著私有制的產生,社會上出現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原始社會開始解體,奴隸制度逐漸形成,奴隸社會產生。在奴隸社會中,奴隸主在經濟和上層建築居於主導地位,奴隸佔有制生產方式決定著整個社會的基本發展方向。
奴隸社會最早出現於埃及、西亞、中國和印度,繼而在希臘和義大利等地產生。隨著奴隸與奴隸主之間的矛盾和斗爭日趨激烈,作為奴隸主階級鎮壓奴隸和其他被剝削者工具的奴隸制國家應運而生。人類歷史上最早在亞洲、非洲和歐洲出現的國家,都是奴隸制國家。
3、封建社會
封建社會是分封制定義的一種社會制度。這種制度下,國王向各類封建領主授予采邑,而封建領主向國王效忠,從而形成一種金字塔式的國家治理結構。根據領主們的封地規模、家族地位等因素,國王授予公、侯、伯、子、男爵位。
地主階級成為統治階級的社會是封建社會,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社會形成的自然經濟是以土地為基礎,農業與手工業結合,以家庭為生產單位,具有自我封閉性、獨立性,以滿足自身需要為主的經濟結構。
4、資本主義社會
勞動力轉化為商品和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標志著簡單商品生產向資本主義生產的過渡,也標志著對勞動者的剝削形式的變換,即由封建剝削變成資本主義剝削。
資本原始積累還包括對殖民地的侵佔和掠奪,以及其他利用國家權力的暴力手段。以使用機器的大生產為特徵,生產社會化同資本主義的私人佔有之間 的矛盾構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這一基本矛盾貫穿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始終,它在經濟上具體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有組織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現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抗階級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兩大階段——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
5、共產主義社會
共產主義社會是指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條件下,在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的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原則的勞動者自由聯合的社會經濟形態。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作為一種社會形態,生產資料所有制是完全的公有制,基本生活資料是按需分配的,即每個人都盡其所能為社會作出貢獻,而依照自己的需求索取。
要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必須實現家庭的分化,形成共產主義社會所特有的結構,客觀上依賴生產資料公有制和共產主義分配方式,並形成人人平等的社會機制和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動力系統。我國古代設想的「大同」社會也是共產主義社會的一種思想萌芽。
『貳』 人類發展分為哪幾個階段
從猿人到現代人的發展過程。通常分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個階段。
1.早期猿人人類發展歷程中最初階段的代表。生存於更新世早期,距今300萬-150萬年左右。最基本的進化特點除能直立行走外,且能製造簡單的礫石工具。從體質特徵來看,它與南方古猿雖有許多近似之處,但主要區別在於他們已經會製造石器。屬於這類具有代表意義的猿人化石,主要有1470號人、能人和元謀人。
2.1470號人早期猿人化石。1972年在東非肯亞盧多爾夫湖東岸發現,有頭骨和肢骨。生存於距今200-280萬年前。頭骨的形態結構既有進步性又有原始性。腦容量約為700毫升。肢骨已與現代化相似,能夠直立行走。在發掘地附近還發現有大量的動物公石和南方古猿粗壯種化石。一方面說明他們當時已經能夠在湖岸一帶狩獵,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們曾有一段時間和南方古猿粗壯種共同生活在一起。
3.能人根據已發現的化石所處地層的年代測定,約生存於距今180萬年,是1960年起陸續在東非坦尚尼亞西北部的奧杜韋峽谷發現的。它的頭骨壁較薄,眉嵴不明顯,平均腦量637毫升。從其上肢骨可以看出,它的結構雖不如現代人完善,但已能直立行走。同時還發現不少石器,如用礫石打制的砍砸器。該地層中還發現有被宰殺的動物遺骸,說明它們已能在一個較廣泛的地區內狩獵。
4.元謀人即元謀直立人,早期猿人化石。1965年於我國雲南元謀那蚌村的下更新統上部地層中發現,是我國南方首次發現的早期猿人化石。計有門齒二枚,呈鏟狀。據古地磁方法測定,約生存於170萬年前。
5.晚期猿人人類發展歷程中第二階段的代表,即通常所說的猿人。生存於距今150萬-20多萬年前,地質年代的早更新世晚期到中更新世。晚期猿人兩足能完全直立行瞳,腦容量更大,製造的工具也更進步,並已會使用天然火。主要包括藍田猿人、北京猿人和爪哇直立猿人等。
6.藍田人即藍田直立人,舊稱藍田猿人。1963-1964年在我國陝西省藍田縣發現,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化石。生存於五六十萬年以前,地質年代的中更新世早期。發現的化石有頭骨一具,上、下頜骨各一具和十餘枚牙齒。藍田人的頭骨壁的厚度,超過北京猿人的相當部分的存度,前額低平,眉嵴粗壯,腦容量估計為780毫升,頭骨高度甚小。這些特徵說明藍田人比北京人更為原始。同時不安現有舊石器時代初期類型的刮削器、石片、石核等。
7.北京人即北京直立人。世界著名的晚期猿人化石,舊稱北京中國猿人。1927年,首次在北京西南48公里的周口店龍骨山上的一個山洞內發現了第一顆牙齒。1929年12月2日由裴文中主持發掘出第一個頭蓋骨。1927-1937年共發現頭蓋骨5個,還有頭骨碎片及面骨、下頜骨、肱骨、股骨、鎖骨等以及牙齒147顆。但這些珍貴標本於抗日戰爭時期在幾個美國人手中弄得下落不明,至今還未找到。1949年以來至今又陸續發現了豐富的北京人化石。如果把前後的發現都計算在內,總共得到了屬於40多個包括男女老幼個體的北京人化石。其頭蓋骨形態結構與猿類接近,下頜骨則與人類近似,四肢骨基本具有現代人的形式。由此可以說明,人類最初由於雙手從事勞動,肢體首先發達,腦和頭面隨後才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北京人能直立行走,群居於洞穴中,過採集和狩獵生活。使用的石器有砍砸器、刮削器、石錘和石砧等,還有一些經過製作的骨器等。洞穴內有殘留的木炭、灰燼、燒骨等遺跡,說明北京人已會用火。近年根據多種方法測定,北京人約生存於距今70萬年至20萬年前。
8.爪哇人又稱直立人。世界上發現最早的晚期猿人化石,舊稱爪哇猿人。1891年前後在爪哇中部梭羅河邊的特里尼爾發現。生存於距今70萬-50萬年,地質年代為中更新世。發現的化石有頭蓋骨一具,臼齒二枚,左側股骨一根。其主要特徵是顱骨低平,額骨傾斜,眉脊呈屋狀,腦容量約900毫升。從這些化石的形態特徵分析,說明爪哇人介於猿與人之間。1936-1941年又在特里尼爾附近的桑義蘭一帶陸續發現了一些爪哇人的頭骨和下頜骨化石。
9.早期智人也稱古人。是人類發展歷程中第三階段的代表,即猿人向新人過渡階段中的古人類化石。他們比北京人、爪哇人更為進化,生存於一二萬年前-5萬年前,地質年代的更新世晚期。此類化石在歐、亞、非三洲的許多地方都有發現。最早是於1856年在德國杜塞爾多夫城附近的尼安德特河谷附近的洞穴中發現,故在人類學中常把古人化石統稱為尼安德特人,或簡稱「尼人」。在我國廣東馬壩、湖北長陽、山西丁村也有發現。其中較重要的是馬壩人。
10.尼安德特人一種古人化石。最早於1856年在德國杜塞爾多夫城尼安德特河谷附近的洞穴中發現,有頭蓋骨一具和若干塊體骨。其體質特徵主要是額骨向後傾斜,眉嵴發達,腦容量較大,約1,230毫升。雖較猿人進行,但仍保留了一些猿人的性質。
11.馬壩人一種古人化石。1958年發現於廣東韶關市馬壩鄉獅子山的洞穴中。生存於十餘萬年前,地質年代的中更新世末期或晚更新初期,發現的化石為一具不完整的頭骨,形態特徵是額骨向後逐漸傾斜,較現代人為低,但高於北京人;眉嵴粗壯,眉嵴之後的額骨部分明顯後縮,類似猿人;鼻骨和猿人及尼安德特人相近似,而比現代人寬闊;頭骨壁薄,與尼安德特人相似。
12.長陽人我國古人化石。1956年發現於河北省長陽縣西南下鍾家灣村一個稱為「龍洞」的石灰岩洞穴中。計有一件不完整的保留有第一前臼齒和第一臼齒的上頜骨,以及一顆單獨的左下第二前臼齒。生存的地質年代為更新世晚期。
13.丁村人我國古人化石。1954年發現於山西省襄汾縣丁村附近。生存的地質年代為晚更新世的早期。發現的化石有屬於同一個體的3枚牙齒;一為上內側門齒,一為上外側門齒,另一為下第二臼齒,全是右側的。其結構有原始性,但齒冠和齒根均比北京人細小。同時發現有伴生動物和大量石器。
14.晚期智人也稱新人。是人類發展歷程中第四階段的代表。出現於距今五萬年以內。形態特徵已很像近代人,屬於古人的後裔。屬於這一階段的新人類型的化石,在亞、非、歐和大洋洲廣大地區均有發現。最早於1868年在法國克羅馬農岩棚中發現,故把這一階段的新人類型的公石常稱為克羅馬農人。在我國,也發現了許多新人化石,如柳江人、資陽人、河套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等。根據研究認為,現代各主要人種都是從晚期智人開始分化出來的;從克羅馬農人和柳江人的形態特徵來考證,有人認為前者是近代歐洲白種人的祖先,後者是現代黃種人的祖先。
15.克羅馬農人新人化石。1868年在法國多爾多涅省萊塞附近岩棚中發現,出土的化石至少包括5個個體,腦容量1600毫升左右。約生存於4萬年前。為歐洲人種的古代代表者。與現代歐洲人不同的是其面部寬闊,眼眶較低,頭骨較粗壯。從廣義來說,克羅馬農人是舊石器時代新人的總稱。在克羅馬農人所居的洞壁上繪有很美的圖畫,畫中有猛獁、野年呼馴鹿等野獸,還畫有人類用引箭狩獵的圖形。
16.柳江人新人化石。1958年在廣西柳江縣通天岩旁的一個洞穴中發現,地質年代屬更新世晚期。發現的化石計有一個頭骨(缺下頜骨)及部分體骨和肢骨。柳江人是我國已發現最早的新人化石,具有黃種人的特徵,可以說是近代黃種人的祖先。
17.資陽人新人化石。1951年在四川省資陽縣城西黃鱔溪發現,地質年代屬更新世晚期。發現的化石為一較完整的頭骨,雖仍保留著若干較原始的性質,但基本上和現代人相似。
18.山頂洞人新人化石。具有黃種人的特徵。1933年發現於北京房山縣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內,故名山頂洞人。出土的人類化石,代表8個男女老少不同的個體。他們的相貌已和現代人基本相似。生活於距今18,000多年前。從出土的器物來看,說明當時他們不僅會磨製石器和骨器,而且已掌握了鑽孔技術,會製造骨針來縫綴獸皮,把獸牙、骨管、蚶殼等穿孔,做成各種裝飾品。解放前所發現的山頂洞人的全部化石,亦於抗戰期間在幾個美國人手中弄得下落不明。
『叄』 什麼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三個階段
什麼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三個階段?
人類可考的歷史已有約7000多年,史學家將其分為若干階段——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等.所依據的主要是其經濟制度的不同特徵.
人類早期選擇群居,大概主要是為了生存——和許多個體弱小而群居的動物一樣.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多和與大自然的斗爭中不斷取得勝利,人類內部的爭斗開始多了起來,人類社會的管理問題開始日益浮現出來.以什麼方式來管理好日益龐大的人類社會,有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其基本模式也經歷了幾次大的變革,按其不同特徵分類,人類歷史大概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個人管理的社會.在社會規模較小,人口數量較少的情況下,一個個相互獨立的社會群體中,往往都是採取的這種管理方式,如早期氏族社會和由幾個氏族聯合起來、規模相對較小的部落社會.這個管理者,或是長者——同族中輩分最高的人;或是強者——最有力量、最強悍、最能帶領族人戰勝敵人和自然災害的人;或是智者——最有辦法和能力使族人生活環境不斷改善的人.這要根據這個社會群體所面臨的主要任務或主要敵人來確定.個人管理模式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管理的范圍比較小,一個氏族或一個小部落,人口幾百或幾千人(太大了不便進行管理,這一體制的效用就會受到影響);2、群體中的人一般都有血緣關系(血緣是一條紐帶,往往可以化解人與人之間的很多紛爭);3、管理者相比較於同族中的其它人具有明顯的優勢,被公眾所信服和推舉;4、族人基本平等,大事共決,最高管理者不一定有凡事獨斷的權力.這種社會管理模式的最大挑戰,是最高管理權的轉移與交接,有時候這一過程是和平的,有時卻可能是暴力的.所以,人們對這一過程進行了很多制度設計,同時還加了一些宗教的神秘.
二、家族管理的社會.隨著人口自然增長和戰爭中俘虜增加,一些氏族(部落)的規模越來越大,舊有的社會管理模式已經不能發揮有效的作用,人類就需要創新新的社會管理模式.只是這個創新過程比較血腥罷了.當一個或多個社會群體發展到一個個人再也無法管理的時候,人類社會就進入到家族管理的時代,這個時代包括原始社會晚期和奴隸制、封建制社會.其主要主要特點是:1、規模增大,大到了一個人再也無法實行有效管理的程度(當然,規模的大小也是有區別的,可能是幾個部落的聯盟,有幾萬到十幾萬人口;也可能是一個小公國,有幾十到上百萬人口;還可能大到如俄羅斯的疆域和多到如中國的人口);2、同一社會中不再有同一血緣關系;3、社會管理者不再一個人,而是一個家族集團;4、管理者集團中核心人員往往有緊密的血緣關系;5、統治權的更替往往採取世襲制;6、往往有一個官僚系統來協助完成對整個社會的管理;7、統治者往往會用聯姻的方法,來維系其它家族集團的關系,擴大自己的政權基礎,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8、這類國家(或王朝)中一般不會有真正的平等,統治家族永遠都會為自己保留一份特權;9、舊的國家或王朝被推翻,不會帶來管理模式的根本性改變,往往只是以一個新的家族來替代舊的家族.這種情況曾沿續了幾千年,在中國、在西方都很普遍.這種家族統治的國家(王朝),不管其在一個瞬間多麼強大,都會受到一個鐵的規律的制約:優秀人才逐代減少,內部矛盾不斷激化,最終導致徹底消亡.也就是黃先生所說的「王朝興亡周期律」
三、平民共管的社會.人類社會經過長期發展,家族管理的不合理性日益顯現出來.近幾百年來,這些國家(王朝)一個個被推翻,代之以一種更為合理的平民共管的模式.平民共同管理社會(或國家)是一種歷史的必然,是人性充分覺醒的結果,更是經濟高速發展的結果,而尤以經濟的推動力為大.平民管理社會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具體的形式,並不是西方奉為經典的議會制、普選制才是唯一的模式.平民共管社會的基本特徵應該是:1、不再有一個或幾個家族集團對公權力的壟斷;2、權力系統相對開放,讓每一個有才華的人都有可能進入其中;3、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對自己關心的話題發表意見;4、建立有效機制平衡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保證社會平衡發展.
『肆』 馬克思從人的發展角度劃分的三個發展階段是什麼,如何理解
人類社會發展的三大社會形態,即:「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在這種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條件.」(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一1858年草稿)》).
馬克思的劃分是十分科學和高明的:第一種三個形態的劃分,是基本按照生產力的標准,第二種三個形態的劃分,是基本是按照生產關系的標准,或者說更直接地是「從個人同社會共同體的關系出發」的.這兩種劃分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它們之間的對應關系在於: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對應於「人的依賴關系」;資本主義社會對應於「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共產主義社會對應於「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這兩種劃分,雖然都是按照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來劃分的,但互為補充,避免了見物不見人.
『伍』 世界近代史的三個發展階段是什麼
世界近代史的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手工業時代(16世紀——19世紀初)
資本主義經濟:資本主義形態在16世紀成為一股顯見的潮流,這個世紀出現的宗教改革,德國的農民戰爭,新航路的開辟、尼德蘭革命、英圈地運動的擴大、文藝復興運動的擴展、重商主義的興起等現象,無一不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的影響和後果。
在工場手工業時期,資本主義還處在童年時期,工業資本和商業資本還沒有明顯分開,基本上商業資本控制工業,兩種類型的手工工場,即分散的手工工場和集中的手工工場都是由商人開辦的(分散的手工工場是多數,集中的為數甚少)。商人作為早期的資產者,不僅控制著工業,而且其上層即大富翁還逐漸成為金融家,這就是金融資產階級,也被稱為大資產階級(金融資產階級主要是通過包稅和放國債發跡並形成為一個階層的)。他們是整個資產階級當中的最富有、經濟實力最雄厚的階層。商業資本控制工業,金融資產階級在資產階級中雄踞首位,並不意味著工商業發展平平,少有起色;當時工商業的發展水平已相當可觀,進出口貿易也相當發達,17、18世紀的商人們,尤其是組成海外貿易的商人們,奔波於世界各地擴張殖民,謀求霸佔市場和原料場地。三次英荷戰爭,英法十年戰爭等國際戰爭,本質都是商業戰爭,爭奪市場,達到如此激烈的地步,反過來也可證明工商業的發展已達到了前所沒有的高度,國內市場的容量已難以滿足其需要了。
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封建自然經濟走向瓦解是當時經濟領域的大趨勢,以圈地運動為例,說明英國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瓦解過程。
土地所有制的變化:封建土地所有制被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所取代。
經營方式的改變: 建立資產階級農場和牧場,僱傭被剝奪了土地的農民進行生產。
階級結構的變化: 新貴族的形成,在後來的資產階級革命中起了領導作用。
勞動力條件: 造就了大批的資本主義發展所需要的自由勞動力。
政治: 那時的資本主義力量也同樣處在童年時期,已建立起的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才四個,其餘國家和地區都還處在封建主義或封建主義之前的發展階段,從力量對比來看,資本主義所佔的分量實在是微乎其微,不過,作為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新生事物,它的生命力是強勁的,它終將取代前資本主義制度的大趨勢是無法阻擋的.從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的轉變,基本上不外乎革命與改革兩種方式,英、法等國是通過革命的方式進入資本主義時代的,但是多數國家走的是改革的道路,革命常常能顯示出將封建統治一舉擊潰的威力,這是改革的方式難以比擬的,因為改革基本上是由具有明智頭腦和長遠眼光的原封建統治者進行的,由於不發生政權易手的斗爭,就使得改革的方式有著演進、溫和的特色,而且其措施都是首先從經濟方面著手進行,一時間極少涉及政治方面。因此以改革方式向資本主義過渡,必定是個較長的過程,不會一蹴而就,還會留下較濃厚的封建殘余,但改革很少引發大的動盪,有利於保護生產力,這一階段還沒有通過改革完成向資本主義過渡的事例。
民族解放運動:當時的殖民主義者實行的統治政策並不完全相同,一種是偏重於把殖民地當作自己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場地;一種是以搶劫掠奪財富為主。前者是資本主義經濟較發達的殖民者,如英、荷;後者是封建國家,以西、葡為代表,兩者都從殖民地掠奪了大量財富,給當地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只是目的、手段有所不同.由於這種不同,就使殖民經濟的後果有了區別.在英荷的殖民地出現了某些資本主義性質的工商企業,而在西葡的殖民地,這種情況極為罕見。這就使得美國獨立戰爭和拉美獨立運動的結局顯而不同,在美國建立了資本主義合眾國,而拉美各國建立的是獨裁性質的有濃厚特點的專制政權(考迪羅制)。盡管如此,推翻殖民統治,爭取國家獨立,仍然是進步現象,是民族運動的勝利。
意識形態:這一時期的主潮流同樣體現了封建制度的衰亡和資本主義興盛的客觀規律,17世紀時啟蒙運動從英荷興起。18世紀更是被稱為「啟蒙時代」或「理性時代」,一大批法國的偉大思想家將啟蒙運動推向頂峰。
國際關系:這一階段之中,發生了一場震撼全歐洲的國際戰爭——拿破崙戰爭。不管對拿破崙及其政權作出什麼樣的評價,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那就是拿破崙代表的是資本主義勢力,他的對手反映的是各國封建王朝的意願,至於英國,只要是將法國視為競爭對手。拿破崙的失敗表明:即使是在資本主義力量最為強勁的歐洲,也還是封建勢力更強大些,更不用說世界其他地區了。從資本主義本身的情況來看,工場手工業階段的生產力水平還無力將封建制度徹底消除,資產階級要成為主宰世界的力量,只有到工業革命後的工業資本主義時期才能夠實現。
第二階段:蒸汽機時代(19世紀初——19世紀70年代)
19世紀的歷史實際是在英國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開始的,這兩大事件的影響,從經濟和政治上極大的加強了資本主義力量。尤其是工業革命,使有關國家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和階級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對世界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資本主義力量的加強,推動了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和革命,自由主義運動日趨強大;工業革命造成的新階級——無產階級從誕生後不久便開始了爭取自身利益的斗爭,工人運動使商品輸出成為資本主義的生命線。資產階級掀起了殖民擴張的狂潮,引發了民族運動的高漲。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成為19世紀三股交錯存在的歷史潮流。其中自由主義潮流是主流。也就是說世界上的主要矛盾是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以及工業革命前老式資本主義體制的矛盾。
自由主義:即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運動.在還處於封建統治下的國家裡,其根本任務是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資本主義制度;在已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裡,主要是工業資產階級勢力與工業革命前的舊體製作斗爭;從國際范圍看,則是推翻1815年維也納會議炮製的反動秩序。
史實:19世紀20年代的西班牙革命,義大利革命和希臘獨立革命,30年代法國的七月革命和七月革命影響下的比利時革命。
1848年歐洲革命,英國則進行了一系列適應工業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如1832年第一次國會改革,1846年廢除「穀物法」,40年代開始的自由貿易政策以及1867年第二次國會改革。
19世紀60——70年代俄國廢好,德、意統一,法蘭西第二帝國推行的新型經濟政策,(這是工業革命得以完成的重要原因),1867年奧匈二元制帝國建立,美國內戰,日本明治維新等,這一切都是蒸汽時代資本主義取得的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勝利,即資本主義在全世界范圍內最終得以確立。資本主義確立,既包括上述一系列國家進入資本主義時代,還包括世界上的大片領土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以及不少政治上獨立、卻在經濟上被資本主義列強所左右的國家(如拉美),這樣,19世紀60、7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社會主義:工人運動是工業革命的直接後果,真正的工人運動是從三大工人運動開始的。
史實:三大工人運動即1848年巴黎工人六月起義,1864年第一國際的成立及其活動,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這一階段的工人運動大體有如下的特點:
(1)自發性;(2)暴力多;(3)政治斗爭為主。
出現這樣一些特點,是當時的社會條件造成的.在19世紀70年代之前,除最早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之外,其餘開展工業革命並出現了工人運動的國家。在政治上並未進行大的順應工業資本主義發展的變革,依然保持著以往傳統的統治方式,有的國家(如德國)還是封建性質的.這些國家基本上沒有什麼社會立法,處理社會反抗運動時,以高壓政策為主,即使是新型的工業資產階級,也受到壓制。資產階級當然更不被當權者放在眼裡,政治上沒有權利,公民的選舉權也受到各種各樣的限制,包括財產資格限制.在這種情況下廣大工人很自然的認定,自己的悲慘遭遇是由於沒有社會地位、缺乏政治權利造成的,一旦起來斗爭,便將爭取政治權利和選舉權利的口號喊了出來,甚至要求對政治體制進行改革,或者直接去爭取政權.所以這一時期的工人運動多半是政治斗爭。
同時,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資產階級仍然保留著以榨取絕對剩餘價值為主的剝削方式,如延長工時、壓低工資、增加勞動強度,僱傭童工、女工等手段,這也是勞動生產率相對不高的反映。這種非人的待遇,使工人胸中充滿憤怒,一旦起來斗爭,滿腔怒火便爆發出來。這是工人運動多採取暴力斗爭的原因。(巴黎公社革命典型的體現了上述特點)。
民族起義:最為突出的地區是在亞洲,即亞洲革命風暴。
工業革命開始以後,尋求和擴大海外市場成了資本主義的當務之急,列強的殖民擴張基本上是將商品輸出放在首位。在西方列強使被侵略國簽訂的各種不平等條約中,都把開辟通商口岸放在首位,正表明了這一時期殖民主義的特點。
亞洲革命風暴有其時代局限性所造成的特點。這些特點往往就是造成其失敗結局的原因。總的來說,這些斗爭都是傳統的中世紀反抗斗爭的繼續,缺乏近代的內容。
①有些運動仍帶著改朝換代的封建性傳統;
②一些起義打著宗教的旗號;
③所有的運動都沒有提出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綱領;
④運動的領導者都是農民領袖或王公貴族。
指出這些特點,決不是貶低亞洲革命風暴的意義,那些反抗者及其領袖們,仍是名垂史冊的英雄.這些特點是時代的局限性造成的,其根源是那時亞洲各國除日本之外還沒有自己的民族資本主義,這說明民族運動有一個從舊類型向新類型演變的過程,並不因為發生在近代史時期便都是一個模式。
意識形態:第一階段的啟蒙運動將「天賦人權」當作主題,幾乎完全是針對封建專制與特權的,突出反封建的主題。進入蒸汽時代以後,機器生產將商品輸出提到了舉足輕重的地位,自由競爭的學說隨之興盛起來。同時要求進行政治上的改革,以適應工業資本主義發展也提上了歷史日程.反映到意識形態上,自由主義思潮也就增添了新內容,即不僅要反對特權和封建傳統,而且要將自由主義當作管理經濟和治理國家的導向性理論。
還有一股是社會主義思潮,工人運動興起後,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科學共產主義理論,此外還有空想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各類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等.科學共產主義誕生後,也只是眾多社會主義流派中的一個,並未能取得在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中的指導地位,只有一些先進分子接受了馬克思學說,如威廉,李卜克內西,倍倍爾等,他們建立了第一個工人階級政黨——德國社會民主工黨。《共產黨宣言》所闡述的基本原理是正確的,但是在對資本主義制度生命力的估計上有誤差,未能預計到大工業的發展,生命力的迅猛提高,使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調節能力大為增強。所以在半個世紀以後,恩格斯非常實事求是地宣告,原來的估計是不對的,「當時歐洲大陸經濟發展的狀況,還遠沒有成熟到可以鏟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程度,歷史用經濟革命證明了這一點。「巴黎公社的失敗證明了這一點。巴黎公社的失敗早已註定。即便不犯任何錯誤,也必然要失敗,其根本原因在於:法國當時處在兩次工業革命之間,小生產還占絕對優勢,法國的資本主義制度還處在向上發展時期,遠沒有進入成熟階段,無產階級奪權的時機並不成熟,這次革命並不是由於生產關系阻擊了生產力的發展,上層建築阻擊了經濟基礎的演變而爆發的。而是由於第二帝國晚期的腐敗和普法戰爭的失敗,以及「國防政府」的無能,激發了巴黎人民的義憤而引起的。
國際關系:為爭奪殖民地和歐洲霸權,列強之間展開了激烈的角逐,甚至爆發了一些局部性的國際戰爭。克里米亞戰爭就是典型代表。
第三階段:電氣化時代(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資本主義:壟斷組織的形成,標志著資本主義已演變到了帝國主義階段。經濟上以科學技術為先導,以壟斷組織作為組織經營的手段,政治上以民主代議制為主要政治體制,實行政黨政治,公民參與,自由競選,可以說現代意義的資本主義基本定型.資本主義的對外侵略擴張變本加厲,將整個世界瓜分完畢。隨著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也最終確立。
社會主義: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在特點上出現了新的變化,首先是有組織的斗爭增多了,其次是合法性斗爭成為主要形式,暴力性武裝斗爭幾乎不現,最後是經濟斗爭已多過政治斗爭。(八小時工作制,提高工資,勞動保護,工傷賠償等)這主要是西歐、北美的情況.東歐的俄國另當別論,那裡盛行專制主義,既沒有集會結社、言論出版的自由,也不允許隨意罷工,更不用說抗議和反對政府了,因而那裡的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只能以秘密的地下斗爭方式開展,走武裝起義道路。西歐、北美工人運動出現這些特點,是社會環境與條件的變化造成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經濟大大發展,工人的生活狀況也大為改善,工資提高的速度明顯超過了物價上漲的速度。根據人之常情,人們生活上能夠維持溫飽,必需的方面還差強人意,那麼誰還肯甘冒死亡、坐牢的危險去進行斗爭呢?歷史上的武裝起義、暴動,都是「逼上樑山」的結果.政治上,各國的政治改革使男公民基本上獲得了普選權,集會結社和出版報刊的權利也已獲得.第二國際曾在法、德、英、瑞士等國開過多次代表大會,從未受到官方的禁止和侵擾,既然當年奮力爭取的政治權利已基本獲得,且以成為工人運動正在運用的工具和手段,那麼斗爭目標自然就更多地集中到了經濟要求方面。
民族主義:這一階段民族解放運動的性質發生了重大變化,由過去的舊式民族運動演變為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與革命。同時19世紀末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侵略,以資本輸出為主,使得民族資本主義和無產階級在殖民地、半殖民地誕生,通常是無產階級誕生在資產階級之前,因為先行設廠的外資企業所僱傭的工人都是當地人。
民族資本主義是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及落後國家中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新生事物。民族資產階級成為民族運動的旗手,提出了資本主義性質的奮斗綱領和口號,這就改變了民族運動的性質,其突出事件是亞洲的覺醒和古巴、墨西哥的資產階級革命。
體現新型特點的民族運動,常常有個從改良到革命的發展過程,印度國大黨溫和派19世紀末領導的運動,以及20世紀初國大黨激進派以提拉克為首進行的斗爭,就體現了這種發展趨勢。中國近代史上19世紀末康有為、梁啟超領導的維新變法運動和20世紀初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更是由改良轉變為革命的典型表現。
意識形態:同樣,由於環境與條件的改變,社會主義思潮也有了一些變化,主張以漸進的、和平的方式實現社會主義的學說興起並流傳開來,這就是修正主義學說。另外還有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誕生(哲學領域中的民眾的權力意志哲學和超人哲學,體現帝國主義爭霸的背景)。
國際關系:在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和影響下,帝國主義國家圍繞著爭奪霸權和殖民地,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形成了三對基本矛盾,矛盾沖突愈演愈烈,導致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兩大軍事集團瘋狂擴軍備戰,終於導致了一戰的爆發。
『陸』 世界歷史分幾個階段時間是什麼時候
世界歷史可以為分史前時期、古代文明時期、帝國與征服時期、封建時期、中世紀、資本主義六個階段。
1、史前時期:500萬年前~公元前5000年
早期人類的進化
原始農業的出現、原始畜牧業的出現、父系氏族公社金石並用時代的來臨、父系氏族公社的形成私有制的產生、軍事民主制國家產生、原始社會的文化、原始的宗教、原始繪畫、原始雕刻,原始音樂。
2、古代文明:公元前5000~前500年
亞洲 (公元前5000~前500年)
中國第一王朝——夏朝、大禹治水、階級社會的產生、夏啟建國、少康中興、夏桀亡國、商朝的興衰、成湯建商商朝的滅亡、商朝的農業生產技術、神奇的甲骨文、發達的青銅文化、禮樂統治下的西周等級森嚴的分封制。
3、 帝國與征服:公元前500~公元元年
亞洲(公元前500~公元元年)
秦朝統一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的建立、秦始皇萬里長城的修築、秦朝的覆亡、「世界第八大奇跡、」 西漢劉邦建西漢、漢武帝時代、漢匈和戰、司馬遷著《史記》、孔雀帝國被佔領的時代、
旃陀羅笈多創立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征伐、孔雀王朝時期的政治與軍事、森嚴的種姓制度、孔雀王朝後的印度、帝國時代的文化、印度的史詩《佛本生經》、孔雀帝國時代的建築藝術。
4、封建時期
歐洲(公元前500~公元元年)
馬其頓的興起、馬其頓王國的興盛、腓力二世統一希臘、亞歷山大東征、安提柯王朝的建立、斯巴達的社會改革、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王國、托勒密王朝的專制統治、強權獨裁時代的到來、蘇拉獨裁龐培興起、前三頭同盟,愷撒獨裁後三頭同盟等。
亞洲(公元元年~400年)
中國第一王朝——夏朝、大禹治水、階級社會的產生、夏啟建國、夏桀亡國、商朝的興衰、神奇的甲骨文、發達的青銅文化、禮樂統治下的西周等級森嚴的分封制、周公制禮作樂、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清凈無為」的道家、孔子創立儒學、《考工記》問世等。
5、中世紀
歐洲(公元400~1500年)
日耳曼王國的建立、古代日耳曼人的社會制度、西歐封建關系的萌芽、日耳曼諸王國的建立、倫巴德人入侵義大利、西歐封建制的產生、克洛維創建法蘭克王國等。
亞洲(公元400~1500年)
元朝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忽必烈稱帝、元朝建立行省制度、郭守敬與《授時歷》、關漢卿與元曲、中前期的明朝、明朝的建立、明初設內閣、朱元璋加強吏治、鄭和下西洋等。
6、資本主義:1300~1600年
歐洲(1300~1500年)義大利早期文藝復興、但丁創作《神曲》、第一個人文主義者彼特拉克、薄伽丘與《十日談》、早期文藝復興的藝術、早期文藝復興的史學、義大利後期文藝復興、全才式人物達·芬奇、米開朗琪羅等。
(6)人類歷史發展三個階段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階段——傳說時代和氏族時期
傳說時代
傳說時期:又稱傳說時代、上古時代、遠古時代、三皇五帝時代或神話時代,在中國指的是夏朝以前的歷史時期。
中國猿人(較早期為一百七十萬年,較晚期為四五十萬年)只在地下留下原始的舊石器文化,不可能有當時的神話傳說留傳下來。到大約六七千年以前,各地以不同形式走向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時期,還留下了新石器文化。
這時各族有自己的圖騰崇拜及宗教和神話,但往往是些朦朧的記憶或結合後來的宗教思想所作的描述。到大約五六千年前,各地先後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有了內容較豐富的神話傳說。
氏族
最早的神話故事和歷史傳說,總是氏族部落關於其本氏族或本部落的來源及其祖先的神話故事。這樣的神話傳說靠歷史文獻記載下來,並逐步發生由較簡朴到較復雜,由缺乏系統到逐步有系統。
由神性很濃逐漸演化成人性,由純神話逐步變成歷史故事的演進變化。從西周到戰國,就是中國古史神話傳說演進變化的時期。漢代則把它歷史化、定型化。
西周文獻中的古史神話傳說今存反映古代各族神話傳說的最早文獻,是《詩》和《書》中屬於西周的一些篇章(包括西周加工的夏商文獻遺篇)。還有《易》的卦爻辭,因其錄事隱約,不如《詩》、《書》那樣明確反映了有史實作為背景的一些商周兩族的古代神話傳說。
『柒』 世界人口發展的3個歷史階段
世界人口發展的歷程,大致經歷了3個歷史階段。
1、高、高、低階段版(高出生率、權高死亡率、低增長率)
自從人類誕生以來,直到工業革命以前,世界人口發展絕大部分處於這個階段。據估算,本階段人口總數很少,每200km2少於1人,平均每千年增長20‰。
2、高、低、高階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長率)
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社會的生產力水平迅速提高,人們生活和醫療衛生水平也有顯著改善,世界人口於公元1600年達到了5億。到1800年,經過200年人口達到10億。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人口增長達到了歷史高峰,出現了人口爆炸的局面,以至在300年來人口增加了約10倍。
3、低、低、低階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長率)
由於各種原因,歐美發達國家中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呈現了下降的趨勢,有些國家出現了人口零增長甚至負增長現象,但發展中國家的人口依然繼續增長從全球來看,人口增長速度開始減緩,但全世界每年仍能增加近1億人。
『捌』 考古學家把人類歷史進程概括為3個階段。是哪3個階段。
人類歷史大概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個人管理的社會.在社會規模較小,人口數量較少的情況下,一個個相互獨立的社會群體中,往往都是採取的這種管理方式,如早期氏族社會和由幾個氏族聯合起來、規模相對較小的部落社會.這個管理者,或是長者——同族中輩分最高的人;或是強者——最有力量、最強悍、最能帶領族人戰勝敵人和自然災害的人;或是智者——最有辦法和能力使族人生活環境不斷改善的人.這要根據這個社會群體所面臨的主要任務或主要敵人來確定.個人管理模式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管理的范圍比較小,一個氏族或一個小部落,人口幾百或幾千人(太大了不便進行管理,這一體制的效用就會受到影響);2、群體中的人一般都有血緣關系(血緣是一條紐帶,往往可以化解人與人之間的很多紛爭);3、管理者相比較於同族中的其它人具有明顯的優勢,被公眾所信服和推舉;4、族人基本平等,大事共決,最高管理者不一定有凡事獨斷的權力.這種社會管理模式的最大挑戰,是最高管理權的轉移與交接,有時候這一過程是和平的,有時卻可能是暴力的.所以,人們對這一過程進行了很多制度設計,同時還加了一些宗教的神秘.
二、家族管理的社會.隨著人口自然增長和戰爭中俘虜增加,一些氏族(部落)的規模越來越大,舊有的社會管理模式已經不能發揮有效的作用,人類就需要創新新的社會管理模式.只是這個創新過程比較血腥罷了.當一個或多個社會群體發展到一個個人再也無法管理的時候,人類社會就進入到家族管理的時代,這個時代包括原始社會晚期和奴隸制、封建制社會.其主要主要特點是:1、規模增大,大到了一個人再也無法實行有效管理的程度(當然,規模的大小也是有區別的,可能是幾個部落的聯盟,有幾萬到十幾萬人口;也可能是一個小公國,有幾十到上百萬人口;還可能大到如俄羅斯的疆域和多到如中國的人口);2、同一社會中不再有同一血緣關系;3、社會管理者不再一個人,而是一個家族集團;4、管理者集團中核心人員往往有緊密的血緣關系;5、統治權的更替往往採取世襲制;6、往往有一個官僚系統來協助完成對整個社會的管理;7、統治者往往會用聯姻的方法,來維系其它家族集團的關系,擴大自己的政權基礎,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8、這類國家(或王朝)中一般不會有真正的平等,統治家族永遠都會為自己保留一份特權;9、舊的國家或王朝被推翻,不會帶來管理模式的根本性改變,往往只是以一個新的家族來替代舊的家族.這種情況曾沿續了幾千年,在中國、在西方都很普遍.這種家族統治的國家(王朝),不管其在一個瞬間多麼強大,都會受到一個鐵的規律的制約:優秀人才逐代減少,內部矛盾不斷激化,最終導致徹底消亡.也就是黃先生所說的「王朝興亡周期律」
三、平民共管的社會.人類社會經過長期發展,家族管理的不合理性日益顯現出來.近幾百年來,這些國家(王朝)一個個被推翻,代之以一種更為合理的平民共管的模式.平民共同管理社會(或國家)是一種歷史的必然,是人性充分覺醒的結果,更是經濟高速發展的結果,而尤以經濟的推動力為大.平民管理社會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具體的形式,並不是西方奉為經典的議會制、普選制才是唯一的模式.平民共管社會的基本特徵應該是:1、不再有一個或幾個家族集團對公權力的壟斷;2、權力系統相對開放,讓每一個有才華的人都有可能進入其中;3、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對自己關心的話題發表意見;4、建立有效機制平衡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保證社會平衡發展~
『玖』 原始人類發展的三個階段是什麼
根據現在科學發現的材料,原始人類的自然發展史可分為猿人、古人、新人3個階段。
1.猿人。
猿人生存在地質時代的第四紀中期,距今約五六十萬年前。猿人的出現,是從猿到人發展過程中的質變。猿人是最早出現的人類。在猿人身上雖然保留有較多古猿的殘跡,但他們已經製造和使用最粗糙的石器,用來進行生產勞動,這一點正是人和動物相區別的分界線。「人類社會區別於猿群的特徵又是什麼呢?是勞動。」「勞動是從製造工具開始的。」
猿人的化石是非常珍貴的。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僅發現了五六起。就是:我國的北京猿人、藍田猿人;印度尼西亞的爪哇猿人;非洲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的阿特拉猿人;坦尚尼亞的舍利猿人;德國的海德堡猿人。
下面介紹一下我國發現的北京猿人和藍田猿人的一些情況。
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約四五十萬年前。
1929年開始,我國科學工作者在北京西南的周口店的考古發掘中,先後在北京猿人居住過的石灰岩的山洞中發現了世界上少有的、非常豐富的關於猿人的化石材料。其中有屬於約40個個體的頭骨、顎骨、牙齒、四肢骨;大量的石器和一些骨器;許多種古動物的化石,以及猿人用火留下的灰燼堆積物。
從對北京猿人化石的考察中,我們可以看到,北京猿人的形象介乎類人猿和人類之間,從整體看來完全是人,而頭面部還留下一些近似古猿的特徵。他們是從古猿進化而來的直接證據。
北京猿人已經開始使用石器和骨器。在發掘出來的一些很像「石頭」的石器上,可以看到人工打擊和使用的痕跡。北京猿人能夠製造工具,就從一般動物中提升出來了。因為,「沒有一隻猿手曾經製造過一把哪怕是最粗笨的石刀」。為北京猿人所製造和使用的最古老的工具的出現,在當時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它是人們征服自然的一個有力的武器。
北京猿人征服自然的另一個武器是用火。火可以用來取暖、燒烤獸肉、防禦兇猛的野獸。人類對火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從必然到自由的過程。起初對自然界因雷電引起的森林大火,恐懼逃跑;後來逐漸認識火的屬性而掌握它、利用它。從北京猿人用火的遺跡來看,成層的灰燼堆積很厚,可知他們是從自然界里引來了火種,晝夜長燃不熄而加以保存。他們還不會人工取火。從火的使用到人工取火的發明,人類還得經過一個相當長時間的實踐和認識的過程。
從上述材料推斷,北京猿人過著原始的群居生活,大約幾十人一群,他們手裡拿著自己製造的石器、木棒,集體採集野果,獵取動物,通常居住在山洞中,並知道用火和熟食——這就是當時生產活動和社會生活的大略的情景。
1964年,我國科學工作者在陝西省藍田地區發現了一種猿人的頭蓋骨和上、下頜骨,牙齒等化石,定名為藍田猿人。藍田猿人的化石基本上和北京猿人相同,只是頭蓋骨更厚。結合地層和古動物的研究,證明他們的生存年代比北京猿人更早一些,大約距今五六十萬年前,是目前已發現的猿人中較早的。
2.古人。
如果說,森林古猿經過了長達數百萬年到上千萬年的進化才發展到人類的第一代——猿人階段,那麼自此以後,由於能夠製造工具,開始了真正的勞動,幼年的人類便大踏步地向前發展了。
在距今約10萬~20萬年以前,原始的人類從猿人階段進展到了古人階段。古人已經分布於亞、非、歐的廣大地區。在我國,古人的化石,無論南方還是北方都有發現。在南方,有廣東的「馬壩人」,湖北的「長陽人」;在北方,有山西汾河流域的「丁村人」,寧夏和內蒙古的「河套人」。從古人的頭骨化石來看,已比猿人有很大進步,骨壁較薄,腦量增大;但與現代人相比,眉脊還很突出,表示了他們的原始性。
人類在與自然界作長期斗爭的過程中,經驗不斷積累,生產工具也不斷改進。古人製作的石器已比較精細,能打出良好的尖和刃。器型和用途漸趨明確,已有砍砸器、尖狀器、刮削器等之分。狩獵經驗也越來越豐富。他們已掌握了動物的活動規律,並知道利用地形環境來捕捉野獸,能集體圍獵大動物。可能已經會人工取火。這時候已知道了母親和子女之間的關系,原始的氏族組織已有萌芽。
3.新人。
隨著勞動的發展,古人的體質逐漸進步,發展成為新人。新人生活在距今約10萬~1萬年前。新人是現代人類的直接祖先。從體質形態上來講,現代人也包括在新人之內。
新人在地區上不僅廣泛分布在亞、非、歐的廣大地區,而且分布到美、澳兩洲了。他們已經開始在各地定居下來。
在我國,新人的化石有1933年在周口店北京猿人所在地的山頂部分發現的山頂洞人;1956年修建成渝鐵路時在四川發現的資陽人;1958年在廣西發現的來賓人、柳江人。
綜合有關新人的化石材料可以看出:他們的體質跟現代人已經沒有多大的區別,腦量跟現代人完全一致。在新人階段,生產力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石制工具更加精緻,出現了復合的工具——在木棒上綁上石器的投槍、梭標。精巧的骨針,表示他們已會縫制衣服。他們既打獵,又捕魚。已經產生了原始的藝術——繪畫、雕刻、裝飾品等。
在新人時期出現了人種的差別,如膚色、發色、發型、眼色、鼻子的高低等差別。這主要是由於長期定居,受各地不同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所造成的一些外表特徵上的差別。
勞動使古猿變成了人。有了人,就有了社會,從那時起,人就具有社會性。當人類進入階級社會後,則具有階級性。
人同其他動物的最後的本質的區別是:動物僅僅利用外部自然界,單純地以自己的存在來使自然界改變;而人則通過他們的有目的自覺活動,來改變自然界,支配自然界。「思想等等是主觀的東西,做或行動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東西,都是人類特殊的能動性。這種能動性,我們名之曰『自覺的能動性』,是人之所以區別於物的特點。」
人類所特有的這種自覺能動性是怎樣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呢?包括達爾文在內的一些著名的生物學家,由於他們的階級地位和唯心主義世界觀的限制,他們只看到人是由動物進化而來的。到達這里以後,就不能前進一步了。他們看不到人同動物的本質區別,不了解人類區別於動物的自覺能動性以及這種自覺能動性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過程。
「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由於勞動,古猿逐漸發展成人;與這個過程相一致,在勞動的推動下,古猿的腦髓也逐漸發展成為人的腦髓,產生了語言和思想,從而人的自覺能動性也逐漸產生和發展起來。
古猿下地後,在地上行走時,擺脫前肢的幫助,漸漸直立行走,手足分工了。為了採摘果實、挖掘塊根、捕捉一些小動物作為食物,他們更多地運用前肢,有時還利用樹枝、石塊作「工具」。這些活動,起初只是一種本能活動,後來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不斷反復,成為習慣。後來又逐漸知道用一塊石頭去打擊另一塊石頭製造工具。就在這個漫長的世代相傳的勞動中,使古猿的前肢發展成為人手。「手不僅是勞動的器官,它還是勞動的產物。」同時古猿的後肢也發展成為人腳,繼而古猿的腦髓也逐漸發展成為人的腦髓。
根據科學資料。
類人猿的腦量約350~650毫升。
藍田猿人的腦量約780毫升。
北京猿人的腦量平均為1075毫升。
現代人的腦量平均為1400毫升。
從北京猿人化石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北京猿人的頭,還保持著許多類人猿的特徵,如前額低平,眉部隆起,吻部前凸,無下頦等。然而四肢,尤其是上臂更接近現代人。這就是說,猿人的四肢特別是手臂的發展較快。
在從猿到人的長期發展過程中,不僅腦量逐漸增大,腦的內部結構也趨於復雜化,腦皮層各區的比例也發生了變化,手區、語言區以及與思維有關的區域擴大了,整個大腦變得更加完善起來。
推動猿腦發展成為人腦的根本動力是什麼呢?是生產斗爭的實踐,是勞動。
由於勞動,手足分工,原始人類逐漸地能完全直立行走了。直立的姿勢,使脊柱托住頭部,視野擴大了,促進頭部各種感官發達起來,腦子也能接受更多的信息,為腦子進一步發展擴大成球形創造了條件。
由於勞動,由吃少數種類的果實發展到多種植物,又發展到肉食和熟食,輸入身體的養料也愈來愈多樣化,使腦髓得到更豐富的營養,為腦髓的發達提供了必需的物質條件。
由於勞動,人類的實踐活動不斷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因而,通過眼、耳、鼻、舌、身這五個官能反映到腦的「映象」,也不斷加強,促使腦量加大和腦的結構復雜化。
需要特別提出的是語言的產生以及它對腦髓發展的影響。
「語言是從勞動中並和勞動一起產生出來的」。原始人類在狩獵、採集植物、製造石器等活動中,需要共同協作,「已經到了彼此間有些什麼非說不可的地步了」,於是便產生了一定音節和一定內容相結合的語言。起初的語言自然是十分簡單的,後來隨著勞動的不斷發展才逐步完善和豐富起來。在語言發展的過程中,古猿的發音器官——喉管也逐漸改造成為人的喉管。語言是表達思想的工具,由於語言的產生,使人們彼此間可以交流經驗,因此獲得的間接經驗就更多。在文字產生以前,語言對人類知識的傳播和積累,從而,對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有重大作用。「有聲語言在人類歷史上是幫助人們脫出動物界、結成社會、發展自己的思維、組織社會生產、同自然力量作勝利的斗爭並取得我們今天的進步的力量之一。」
隨著語言的發展,語匯的豐富,人們的思想不斷地向深度和廣度進展,思維器官的大腦,也就更發達了。恩格斯是這樣說的:「首先是勞動,然後是語言和勞動一起,成了兩個最主要的推動力,在它們的影響下,猿的腦髓就逐漸地變成人的腦髓;後者和前者雖然十分相似,但是就大小和完善的程度來說,遠遠超過前者。」這里,「完善的程度」不僅指腦的形態構造,而且包括腦的機能作用——思維能力在內。
在不斷的勞動實踐過程中,思維能力逐漸得到發展。頭腦是思維的器官,好比一個加工廠。勞動實踐不斷為它提供原料,思想就是加工後的「產品」。「無數客觀外界的現象通過人的眼、耳、鼻、舌、身這五個官能反映到自己的頭腦中來,開始是感性認識。這種感性認識的材料積累多了,就會產生一個飛躍,變成了理性認識,這就是思想。」然後,又從事新的生產實踐活動。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無限循環的推動下,人的大腦就不斷發達和更加完善起來,人的自覺能動性也不斷提高和發展。
勞動推動了腦髓,從而推動了人的思維能力的發展;人們大腦的發展以及思維能力的進步,又反作用於勞動,促進了勞動的進一步發展。恩格斯指出:「腦髓和為它服務的感官、愈來愈清楚的意識以及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發展,又反過來對勞動和語言起作用,為二者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愈來愈新的推動力。」
並且,人總是社會的人,人的思維能力的提高,還是一個社會的產物。「由於手、發音器官和腦髓不僅在每個人身上,而且在社會中共同作用,人才有能力進行愈來愈復雜的活動,提出和達到愈來愈高的目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人腦這樣一個構造極為精緻的「加工廠」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上帝創造的」,而是在勞動的推動下,經歷了從猿到人漫長的歷史過程演變而成的。從森林古猿的腦發展到人的腦,經歷了一二千萬年的時間。植物進化歷程
植物是生物界中的一大類。一般有葉綠素,沒有神經,沒有感覺。分藻類、蕨類、苔蘚植物和種子植物,種子植物又分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有30多萬種。植物距今二十五億年前,地球史上最早出現的植物屬於菌類和藻類,這些原始的蕨類和藻類成為地球植物的始祖。隨著地球上自然地理環境的變遷,植物界自身在不斷的矛盾中運動和發展著。在一定的地質時期中占支配地位的類型,其優勢在發展過程中被較為進化的另一類植物所取代,這時植物界就發生了質的變化,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一些類群的自然絕滅常伴隨著新類群的形成,植物界的發展過程就是這樣從低級向高級,從簡單到復雜,不斷地變化。
『拾』 人類歷史發展的幾個階段
人類社會共有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內會五個階段容。
每個階段的時間因為所處地點的不同,有很大的差距,像埃及,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已經進入了奴隸社會,中國是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立時才進入奴隸社會,而直到新中國成立之時,我國的部分少數民族還處於奴隸社會階段,甚至有的還處於原始社會階段。
中國的封建社會起始於公元前475年,社會主義制度正式確定是在1956年。
歐洲由於國家太多,進入各個階段的時間也不一樣,一般的說法,歐洲國家的封建制度在中世紀確立的,資本主義制度是在近代確立的,世界近代史的開端是1640年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