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禹州歷史文化

禹州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21 23:14:26

1. 禹州的來歷(詳細)

禹州禹境稱「夏邑」或「夏國」,亦稱「虞國」。舜時期,禹在此受封為夏伯。禹的兒子啟又於此創建了第一個奴隸制王朝,並大饗諸侯於鈞台。

後夏遷都山西安邑。帝相失國後,少康中興,也由夏眾滅浞,奉少康歸於夏邑,諸侯始聞之,立為天子,建都於少康城(禹州市順店鎮康城村)。故在史籍中,早期多稱禹州為夏邑。

商朝置歷國仍為夏邑,商湯曾將夏禹的後裔封於此。西周以此地為歷邑,周武王時,封武王之弟於康(禹州市順店鎮康城村)。禹州在春秋時,為鄭國別都櫟邑。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北方翟人(亦稱狄人)入據櫟地,因其地在嵩山之陽,改稱陽翟(音狄)。

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韓景侯虔將韓國國都自平陽遷至陽翟。韓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韓滅掉鄭,遂遷都鄭(今新鄭市)。五年之後,在周烈王六年(公元前370年),韓懿侯將國都復遷陽翟。

(1)禹州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仍設禹縣,先後隸屬河南省許昌專署和許昌市。

1988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禹縣設立禹州市,為省直轄縣級市,計劃單列。

禹州市轄潁川、夏都、韓城、鈞台4個建制街道;神垕、方山、順店、無梁、鴻暢、梁北、古城、火龍、文殊、鳩山、褚河、郭連、范坡、花石、張得、方崗、萇庄19個鎮;小呂、磨街、山貨3個鄉。

地處伏牛山脈與豫東平原過渡帶,在東經113°03′-113°39′和北緯33°59′-34°24′之間。總面積1461平方公里。東接許昌市建安區 、長葛市,北靠鄭州市新鄭市、新密市,西北鄰鄭州市登封市,西及南部連平頂山市郟縣、汝州市、襄城縣。

2. 禹州市的歷史

汗!樓下的回答還是我編輯的網路呢,哎,真是郁悶啊,呵呵。有什麼事情可以問我。禹州的詞條優質版本是我編輯的。

禹州市為河南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在原始社會末期,它是夏部族活動的中心區域,又是中國從原始社會走向奴隸制社會,形成國家概念的第一座首都。作為夏朝都城和春秋戰國時期韓國的都城陽翟,並作為潁川郡治所,有著豐富的歷史人文遺存。擁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0餘處。
境內各類古建築群26處,官宦墓葬300餘處,帝王陵墓7處,大型寺廟宮觀8座,小型古跡景點763處,其中大禹遺跡、夏文化遺址,全國保存最完整的葯商會館--懷幫會館、秦相呂不韋故里、南北朝時期後晉褚太後故里、畫聖吳道子故里、鈞台鈞官窯遺址、後漢皇帝劉知遠墓等在全國均屬獨一無二。黃帝遺跡、逍遙觀、東嶺關、周定王陵、妃子墓等也是屈指可數的文化遺跡。 同時擁有河南僅有的兩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之一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
據《史記·夏本紀》載:禹在此受封為夏伯,夏者:帝禹封國號也。《郡國志》潁川郡條下載:陽翟禹所都。蓋由禹始封於此為夏伯,禹的兒子啟又於此創建了第一個奴隸制王朝,並大饗諸侯於鈞台,舉行開國典禮。帝相失國後,少康中興,也由夏眾滅浞,奉少康歸於夏邑,諸侯始聞之,立為天子,而都於此。故在史籍中,早期多稱禹州為夏邑。
禹州在春秋時,為鄭之別都櫟邑。戰國初,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韓景侯虔在禹建都。史籍上自此稱禹為陽翟。韓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韓滅掉鄭,遂遷都新鄭。五年之後,在周烈王六年(公元前370年),韓復遷都陽翟。
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使內史騰滅韓,虜韓王安,以其地置潁川郡,郡治首府設在陽翟。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項梁立韓公子成為韓王,仍置都於陽翟。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劉邦立故韓王信為韓王,置都陽翟。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徙韓王信於太原,復以韓國之地為潁川郡,郡治首府設在陽翟,領縣二十(陽翟、昆陽、潁陽、定陵、長社、新汲、襄城、郾城、郟縣、舞陽、潁陽、高、許昌、鄢陵、臨潁、父城、成安、周承休、陽城、綸城)。
新莽時期,王莽復古改制,在天鳳年間(公元9——14年),將潁川改為左隊郡。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改左隊郡為潁川郡,治所仍置陽翟,領縣十八。
西晉時罷郡設陽翟縣。東晉十六國時,陽翟曾先後屬前後趙、前後秦及前後燕。南北朝時期屬魏。在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526年),分陽翟、陽城部分地區,在陽翟境內的「少康城」設縣,稱康城縣,該縣劃歸陽城郡領屬。在東魏孝靜帝興和元年(539年),又劃陽翟東部部分地區,在黃台村設縣,並於陽翟,設置陽翟郡,領陽翟、黃台二縣。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撤銷陽翟郡治。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黃台縣撤銷。至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康城縣也被廢掉,恢復了原陽翟縣的轄區。
唐以後地方建制不再設郡,但陽翟縣名一直被沿用。在金代偽齊劉豫統治時期,在陽翟縣設潁川軍。
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改軍為州,稱潁順州。陽翟縣仍為其附郭。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因州有古「鈞台」遺跡,改潁順州為鈞州。轄陽翟、新鄭二縣和一個郭店鎮。
元順帝至正元年(1341年),鈞州改領陽翟、新鄭、密縣3縣。明洪武初年,撤銷陽翟縣制並入鈞州州治(沿用1700餘年的陽翟縣名,至此告終),仍轄密縣、新鄭二縣。
明神宗萬曆三年(1575年),為避神宗朱翊鈞名諱,改鈞州為禹州。闖王李自成曾一度將禹州改為均平府。
清初沿襲明制,清初仍改為禹州,屬開封府,至雍正二年(1724)升禹州為直隸州,十二年降為散州,乾隆六年(1741)復隸屬開封府。
民國改為禹縣。
1988年,禹縣改為禹州市。

3. 禹州簡介

禹州市
英文名稱:Yuzhou city
漢語拼音:yǔ zhōu shì
禹州市位於河南省中部,是中原城市群南緣的中心城市。地處伏牛山余脈與豫東平原的過渡地帶,潁河自西至東橫貫全境。緊鄰京珠高速公路、京廣鐵路,鄭石高速、永登高速公路交匯於此,禹登鐵路、禹鄲鐵路、平禹鐵路貫穿全境。距省會鄭州70公里、新鄭國際機場39公里。全市總面積1461平方千米,人口121萬。城市規劃區面積70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40平方公里,市區常住人口38萬。禹州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是華夏民族之根,被譽為華夏第一都,素有「夏都、鈞都、葯都」之稱。依託資源和區位優勢,發揮產業優勢,禹州市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在2009年全國縣域經濟競爭力百強中名列第65位,全國中小城市100強第77位。
禹州市行政代碼:411081,郵政編碼:461670,電話區號:0374,車牌編號:豫K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河南省園林城市
國家科技進步先進市
河南省文化改革發展試驗區
全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百強
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
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
中國最具區域帶動力中小城市百強
全國首批建設創新型國家百強縣市
第二屆外商眼中的河南最佳投資城市
首批國家傳統知識知識產權保護試點城市
禹州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是華夏民族之根。禹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洪荒初開,人類祖先便在這里繁衍生息。早在新、舊石器時代,就閃耀著華夏文明之光,為華夏文明的中心。早在原始社會末期,這里就是黃帝部落活動的中心 區域之一。後來黃帝成為部落聯盟首領,居住在今禹州市西北部和北部山區的具茨山。
史書記載:「帝啟之歲癸亥,帝即位於夏邑,大宴諸侯於鈞台,諸侯從」(《竹書記年》)。潁河上游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禹州自古稱華夏第一都,大禹治水的政事在禹州廣為傳頌,禹州也因大禹治水、禹讓位於啟而得名,北京世紀壇銅柱歷史紀年即禹州為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建都之地。大禹因治水有功曾在此受封「夏伯」。禹子啟繼位後,於鈞台大宴天下諸侯,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從此,華夏五千年文明從這片熱土開始。自夏始,經商、西周、春秋戰國,曾三次為夏韓古都;秦以降,至順治十八年(1661年)歷時兩千多年,均為京畿重地或一方一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秦漢為潁川郡,晉唐為陽翟,宋元明為鈞州,清順治年為禹州。

4. 寫一篇關於禹州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的文章

禹州,河南省轄縣級市,由許昌市代管,位於河南省中部,是中原城市群南緣的中心城市,地處伏牛山余脈與豫東平原的過渡地帶,潁河自西至東橫貫全境。

禹州市被譽為華夏第一都,以鈞瓷文化、大禹文化、中醫葯文化著稱。歷史上,這里是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的建都地、中國「五大名瓷」之鈞瓷的唯一產地,同時也是明清時期全國四大中葯材集散地之一,素有「夏都」、「鈞都」、「葯都」之稱。禹州市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位列全國各項綜合實力百強。[1]

禹州市境內現存地面歷史文化遺存2420處,位列全省縣級市第一;擁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8項。1989年被命名為河南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2006年、2007年先後被命名為「中國陶瓷文化之鄉」和「中國大禹文化之鄉」,2008年被列入全省首批文化改革發展試驗區,2011年被命名為「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2013年11月榮膺「中國中原瓷都」稱號。2014年10月,禹州入選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2016年12月,被列為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2]。2017年10月,被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3][4]。2017年12月,當選中國工業百強縣。[5]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6]、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7]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以、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8][9][10]2018年11月,入選2018年工業百強縣
來自網路

5. 關於禹州市歷史文化作文(600)

關於禹州的作文

6. 禹州的歷史沿革

禹境稱「夏邑」或「夏國」,亦稱「虞國」。舜時期,禹在此受封為夏伯。禹的兒子啟又於此創建了第一個奴隸制王朝,並大饗諸侯於鈞台。《水經注》載:「河南陽翟縣有夏亭城,夏禹始封於此,為夏國」。《竹書紀年》載:「夏禹之子夏啟,即位夏邑,大享諸侯於鈞台,諸侯從之」。後夏遷都山西安邑。帝相失國後,少康中興,也由夏眾滅浞,奉少康歸於夏邑,諸侯始聞之,立為天子,建都於少康城(禹州市順店鎮康城村)。故在史籍中,早期多稱禹州為夏邑。
商朝置歷國仍為夏邑,商湯曾將夏禹的後裔封於此。西周以此地為歷邑,周武王時,封武王之弟於康(禹州市順店鎮康城村)。禹州在春秋時,為鄭國別都櫟邑。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北方翟人(亦稱狄人)入據櫟地,因其地在嵩山之陽,改稱陽翟(音狄)。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韓景侯虔將韓國國都自平陽遷至陽翟。韓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韓滅掉鄭,遂遷都鄭(今新鄭市)。五年之後,在周烈王六年(公元前370年),韓懿侯將國都復遷陽翟。 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使內史騰滅韓,虜韓王安,以其地置潁川郡,郡治首府設在陽翟。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項梁立韓公子成為韓王,仍置都於陽翟。秦末,項羽、劉邦先後攻佔陽翟,並分別封韓室後裔為王,都於此。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立韓王信為韓王,置都陽翟。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徙韓王信於太原,復以韓國之地為潁川郡,郡治首府設在陽翟,領縣二十(陽翟、昆陽、潁陽、定陵、長社、新汲、襄城、郾城、郟縣、舞陽、潁陽、高、許、鄢陵、臨潁、父城、成安、周承休、陽城、綸城)。
漢武帝時,全國分為13個州,陽翟屬豫州潁川郡,郡治陽翟,領18縣,後宣帝和元帝時,增潁川郡屬縣分別為19和20個。
新莽時期,王莽復古改制,在天鳳元年(公元14年),將潁川改為左隊郡,轄區與郡治未變。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改左隊郡為潁川郡,歸豫州治所仍置陽翟,領縣十八。 北宋時陽翟縣屬京西北路潁昌府。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主中原,宋室南遷。陽翟縣歸金管轄。其間名稱多變,建置歸屬復雜。
在金代偽齊劉豫統治時期,在陽翟縣設潁川郡。
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潁順軍改為潁順州,隸屬南京路管轄(南京即河南省開封市);陽翟縣仍為其附郭。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因州有古「鈞台」遺跡,改潁順州為鈞州,仍屬南京路。轄陽翟、新鄭二縣和一個郭店鎮。
元順帝至正元年(1341年),鈞州改領陽翟、新鄭、密縣3縣。
明洪武初年,撤銷陽翟縣制並入鈞州州治(沿用1700餘年的陽翟縣名,至此告終),仍轄密縣、新鄭二縣。明穆宗隆慶四年(1570年),新鄭從鈞州劃出,鈞州僅領密縣。
明神宗萬曆三年(1575年),為避神宗朱翊鈞名諱,改鈞州為禹州。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正月,李自成第二次攻下禹州,遂在禹州設均平府,轄27縣,改禹州為均平縣。
清初沿襲明制,仍設禹州,歸開封府管轄,領密縣一縣。至雍正二年(1724)升禹州為直隸州,領新鄭、密縣二縣。十二年降為散州,乾隆六年(1741)復隸屬開封府。 中華民國元年1913年3月1日,廢府存縣改禹州為禹縣,隸豫東道。1914年6月2日,改隸開封道。1932年9月27日,改屬河南第一行政督察區。1946年河南又劃成12個區,禹縣屬第一區。
另,民國十七年(1928年)析登封縣(今登封市)、禹縣(今河南省禹州市)置民治縣,治白沙(今禹州市花石鎮白沙)。取資產階級「民享、民有、民治」的主張中「民治」一詞命名。1931年撤銷,其地復歸登封縣、禹縣。
1945年以後,共產黨曾分別在禹縣、郟縣交界設禹郟縣;在城北扒村一帶設禹北縣;在禹縣、密縣和新鄭交界設密禹新中心縣;1948年在許昌、禹縣交界設許西縣。存在時間較短,多未形成真正的建置和轄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仍設禹縣,先後隸屬河南省許昌專署和許昌市。
1988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禹縣設立禹州市,為省直轄縣級市,計劃單列。

7. 禹州的特點

禹州粉條:禹州紅薯種植面積大,農民有加工紅薯粉條的傳統。紅薯粉條,又稱紅薯粉絲、粉皮、活折,是禹州傳統的名特產品,已有600餘年的歷史。禹州粉條色澤黃亮,身干條細,均勻片薄,韌性好,拉力足,食之柔軟爽口深受人們喜愛。純紅薯粉條採用優質鮮紅薯澱粉,用傳統工藝精製而成。純紅薯粉條不含任何人工色素,屬綠色天然食品,柔軟可口,營養豐富,久煮不化,宜烹飪、耐保存,素有「人造魚翅」之美稱。食用前開水浸泡5-10分鍾,可冷拌、燜燉、熱炒、涮火鍋。一菜多吃,色香味美,老少皆宜。
禹州十三碗:禹州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禹州十三碗」飲食文化。相傳大明皇帝嘉靖曾巡視禹州,為體察民俗民風,召鄉下名廚為其操辦地方特色菜餚,鄉廚急中生智,將民間操辦喜事的地方特色菜「十三碗」精心調制,獻於聖上,嘉靖皇帝品後大為贊賞,賜名水席。 「十三碗」充分體現了華夏飲食文化朴實無華的一面。「十三碗」看似簡單,實則選料考究,做工精良,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正所謂「鄉情鄉意濃,粗茶淡飯香」。十三碗美食已有數百年歷史,具有深厚的鄉土文化底蘊,折射出鄉村親朋鄰里間濃郁質朴的親情和獨特的禮儀。
燜子:燜子是禹州常見的一款風味小吃。製作「燜子」,是把當地特產的禹州粉條和紅薯粉芡、蛋清、水加以蔥花、薑末、料酒、小磨香油、精鹽等調味料調和均勻,堆成圓盤狀放入蒸籠,大火燜蒸而成,因此而得名「燜子」。禹州燜子的食法多種多樣,可與多種食材搭配。常見的是香煎、燜炒和燴菜。
請採納答案,支持我一下。

8. 以禹州歷史文化名人和春節習俗寫作文

春節是個傳統的節日,也有很多傳統的習俗,比如貼春聯。
新春伊始,版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權對聯。每當大年三十日,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將宅子里里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章准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
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春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如放鞭炮,掃塵,年畫,拜年等。
貼春聯是春節的習俗之一,可以趕走邪靈,帶來美好的明天。

9. 禹州的名勝

禹州市是河南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名人薈萃。昔大禹冶水有功,回封夏佰候於此,後建夏答國,其子啟在此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史稱華夏第一國,後有少康中興。夏夏桀囚湯,歷經春秋漢唐,文化經濟十分發達,曾數度為京畿要地,宋代瓷窯林立,明代皇室後裔多封於此,清時商賈匯禹。文化遺跡比比皆是,其中僅古建築達數百座,官宦墓葬200餘處,大型寺廟、觀、宮285座,金石碑刻難以計數。現有國家級文物一處,省級五處,縣(市)級25處,出土館藏文物4000餘件,主要遺址和遺跡有古鈞台、康城遺址、張良洞、逍遙觀、漢墓群、周定王墓、古鈞窯遺址、吳道子故里、東陵關、武安王殿、聶政台、城皇廟等。
禹州境內地貌類型復雜,自然風光秀麗,有著名的白沙湖、紙坊水庫,潁河縱貫全境並繞城區而過,橡膠壩橫卧城北,攔潁河而成巨大水面,為城區增添秀色。禹州西部的大鴻寨海拔1151.6米,是禹州市最高峰,山體雄偉,山間多溶洞、溶溝和溪流、泉,且動植物種類繁多,是旅遊度假的理想去處。

10. 禹州的文化

禹州是中抄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是華夏民族之根。禹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洪荒初開,人類祖先便在這里繁衍生息。早在新、舊石器時代,就閃耀著華夏文明之光,為華夏文明的中心。早在原始社會末期,這里就是黃帝部落活動的中心 區域之一。後來黃帝成為部落聯盟首領,居住在今禹州市西北部和北部山區的具茨山。
史書記載:「帝啟之歲癸亥,帝即位於夏邑,大宴諸侯於鈞台,諸侯從」(《竹書記年》)。潁河上游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禹州自古稱華夏第一都,大禹治水的政事在禹州廣為傳頌,禹州也因大禹治水、禹讓位於啟而得名,北京世紀壇銅柱歷史紀年即禹州為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建都之地。大禹因治水有功曾在此受封「夏伯」。禹子啟繼位後,於鈞台大宴天下諸侯,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從此,華夏五千年文明從這片熱土開始。自夏始,經商、西周、春秋戰國,曾三次為夏韓古都;秦以降,至順治十八年(1661年)歷時兩千多年,均為京畿重地或一方一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秦漢為潁川郡,晉唐為陽翟,宋元明為鈞州,清順治年為禹州。

閱讀全文

與禹州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