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人類歷史發展的趨勢

人類歷史發展的趨勢

發布時間:2021-02-21 23:13:43

A. 歷史發展的趨勢由什麼決定

生產力與生來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律,源決定了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生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亦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律。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從過程上看,這一規律表現為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總是從基本相適合到基本不相適合,再到基本相適合;與此相適應,生產關系也總是從相對穩定到新舊更替,再到相對穩定。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這種矛盾運動循環往復,不斷推動社會生產發展,進而推動整個社會逐步走向更高階段。

(1)人類歷史發展的趨勢擴展閱讀: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規律的原理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首先,這一原理在人類思想史上徹底否定了以「道德說教」作為評判歷史功過是非的思想體系。

第一次科學地確立了生產力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最高標准」。其次,這一規律揭示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

這是我們堅定社會主義信念的科學依據。最後,這一規律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保持自己先進性質和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客觀依據。

B. 從總趨勢上看,人類歷史發展是什麼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合國的崇高目標。

C. 人類歷史的發展方向

發源於中亞的人類文明分為東西兩支,幾千年來各自發揮其特長和特點,不專斷進步,而最屬近兩三個世紀的發展更是突發猛進。時至今日,這兩個文明已形成隔著太平洋而相互對峙的局面。這種局面必將導致戰爭,戰爭之後將走向統一,最終「創造最後最高的文明」「黃金時代」,「人類最後的大戰爭」是「以中美為中心而進行的世界大戰爭」,首先是持久戰爭,然後是決戰戰爭。

D. 人類的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什麼

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過程。1.人類消亡,產生更高級的生物。2.地球消亡,產生更高級的星球。

E. 從古至今世界歷史發展得趨勢分別是什麼。

沒有永遠的盟國,只有永遠的利益

F.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社會發展需要經歷這些階段: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社會。

G.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

答案: 解析: (1)材料一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它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規律。人類社會經歷了原始公有制、各種形式的私有制,再到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公有制。這一辯證過程從內容上看,是事物自己發展自己;從表現形態看,則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曲折前進的過程。上升性和前進性是事物發展不可逆的總方向、總趨勢。 (2)材料二是歷史循環論。歷史循環論主張歷史有變化,而且這種變化是沿著一定的順序進行的,這是其合理性的一面。但是他們不懂得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不懂得社會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不能把社會發展的規律真正揭示出來,不能理解社會是由低級向高級的不斷發展過程,只是用機械的、循環的觀點去看待歷史,因此循環論是不科學的。

H. 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什麼

一. 1.文明中心轉移 2.戰略空間爭奪 3.兩種制度的對立與斗爭 4.三種文化戰爭與多元文化共存 5.兩條現代化道路 6.世界大格局 7.中美之爭 8.國際戰略斗爭焦點的轉移 9.一體化的兩種前景 10.國家長治久安的兩種政體 二 1、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積極參加區域合作與發展才能互利共贏。 從國際環境看,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已成為國際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科技進步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任何國家和地區都無法迴避。世界經濟正趨向形成歐盟、北美和亞太地區特別是東亞區三大板塊,區域間的競爭正成為時代的主要特徵。任何國家和地區在經濟上力圖保持孤立的狀態和封閉的體系都是不可能的。未來世界經濟競爭,不再是單個城市或地區的競爭,而是城市群和區域的競爭。從國內環境看,各區域的合作、發展與競爭有不可阻擋之勢。東、中、西部和東北四大地區、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三大經濟圈以及長江、黃河兩條經濟帶的合作與競爭,已不可避免。按照「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合作共生」的基本原則,積極參加區域合作與發展,才能互利共贏。 2、認清世界科技革命趨勢,走出一條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推動城市化的跨越式發展新路子。 人類社會正全方位邁向知識經濟時代,這是世界科技革命全面推進的時代,是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先進製造技術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的時代。科技創新不斷超越人類的傳統認識局限,正在宏觀和微觀兩個尺度向著最復雜、最基本的方向發展,學科的交*與融合,使重大創新更多地出現在學科交*領域。 歷史經驗和理論研究表明:技術創新和技術革命必然演變為產業革命,每一次科學技術的革命性突破或重大進步,都會導致一次大的產業革命和結構調整,從而推動一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的大發展和大跨越。當代新科技革命不只是表現為單一技術、單一產業的發展,而是表現為群體突破態勢,表現為新技術群和新產業群的蓬勃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群的迅速崛起壯大,正在成為當代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高新技術產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和先導性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旋律。認清世界科技發展新趨勢,積極把握新一輪全球生產要素優化重組和產業轉移的重大機遇,大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力爭在具有比較優勢的科技領域和產業有新的突破和新的發展,將科技創新成果迅速有效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帶動城市化。中國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4年的41.1%。預計到2030年全世界60%的人口將生活在城市中,到2050年中國城市人口將上升到70%。2003年末,湖南省城市化率為33.5%,長株潭三市分布為49.16%、40.79%和39.68%。 1950年,全世界只有紐約、倫敦總人口達到800萬以上。1970年達到11座,2000年達到25座。聯合國估計到,到2015年8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達到33座,其中亞洲佔22座。要避免「大躍進」式的城市化。健康的城市體系應該是大中小城市以及城鎮相協調。在城市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兩種模式中,應該堅持後一種模式。用行政手段推進城市化水平的「大躍進」是不可取的,政府的主要作用不是去制定什麼城市化水平的發展目標,而應該是引導和服務。 3、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走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才能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已成為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三大世紀難題。是持續發展?還是發展停滯不前?這是人類有史以來面臨的最嚴峻挑戰。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20世紀人類的世紀覺醒。在邁入新千年的時候,以廣闊的視野和深邃的眼光,從整個人類和全球保持人口——資源——環境三者協調平衡的角度出發,綜合運用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以及先進技術手段,形成解決世紀難題的最佳方案,找到社會發展與良性生態之間的結合點,找到既保護環境又不停止發展的有效的「度」,力求做到「經濟社會的發展必須同資源開發利用相協調,在滿足當代人需要的同時,不危及後代滿足需要的能力」,這就是當代全人類面臨的重要使命。 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無一例外地必須有序地通過三個基本台階,實現三個基本目標,在理論上稱之為三大非對稱性零增長。第一台階是實現人口數量和規模(自然增長率)的零增長,同時在對應方向上實現人口質量的極大提高,把巨大的人口壓力轉變為豐富的人力資源優勢。第二台階是實現物質和能量消耗速率零增長,同時在對應方向上實現社會財富的極大提高。第三台階是實現生態和環境惡化速率的零增長,同時在對應方向上實現生態和生態安全的極大提高。 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2050年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也必須先後實現三個零增長。按照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發布的《2004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提出的目標,到2020年,東部要走過三大「零增長」台階,即依次在2010年左右實現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零增長,2015年左右實現資源和能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長,2020年左右實現城市生態環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長。中部再用15年,西部再用30年走過三大零增長的台階。 4、認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點和內在規律,採取的方針政策才能更加符合當今中國實際。 市場經濟是在私有制和資本主義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社會主義制度下如何搞市場經濟?市場經濟體制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特別是在像中國這樣的大國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在一起,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這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面臨的一個全新課題。 從大處看,中國特色的經濟制度有五點必須引起足夠重視。一是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二是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以實現社會公正和共同富裕為目標;三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支配經濟運行的客觀規律最主要的是價值規律,價值規律調節社會生產和流通;四是我國實行「財政包干,分灶吃飯」和分稅制以後,現行的財政運行模式是公共財政體制,政府投資主要用於關系國家安全和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經濟和社會領域,五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企業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政府已不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角,而是主要從事公共管理。 5、面對全球文化多元化的挑戰,在世界性文化開放與匯流中兼收並蓄有所作為。 文化與經濟的緊密結合,是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特徵,文化的普遍性和民族性決定了全人類文化價值交融和滲透是它的總體趨勢,其間相伴而生的「文化碰撞」和交流失誤也是不可避免的。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和技術的進步、交往的擴大,以及信息手段的發達,世界正在變成名符其實的地球村。經濟全球化使生產力要素及生產方式,可以在技術和理念上超越自然環境和資源地域性限制,從而弱化了民族分工和地域性生產的絕對性。 「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他的名字叫龍的傳人;黃皮膚,黑眼睛,黑頭發,永遠永遠是龍的傳人」。「龍的傳人」實際上是不同地域不同膚色的人種聯姻的結果,也是不同文化交匯融合的結晶。龍是中華民族共同尊奉的至上之神,能遨遊四極,俯瞰八荒,「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龜,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隨著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國的進程加快,不同地域不同膚色的人種通婚,不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新時代「龍的傳人」必將得到再造,中華民族子孫的後代將更加強壯,更加聰明智慧。 6、不管人類在前進的道路上會遇到什麼險阻和曲折,人類有朝一日總會進入大同之域。 一些西方學者曾經預言:在全球形式的未來世界中,文明將從西方轉向東方。早在1972年5月和1973年5月,著名的英國史學家湯因比和日本著名社會活動家池田大作進行的《展望二十一世紀》的兩次對話中,湯因比就斷言:中國文化將是二十一世紀人類走向全球一體化、文化多元化的凝聚器和融合器。這是時代的呼喚,這是人類的希望。他甚至預言:「將來統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歐國家,也不是西歐化的國家,而是中國」。 歷史學家希望中國在人類進入大同之域時,應當有所作為,有所貢獻。他們的理論依據,是中國文化的「天人合一」、「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傳統,能夠發揮融合器的作用。 其實,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很難想像用一種模式、一種價值觀來統一,由一個國家來領導。中國願意同世界各國一道,為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實現國際關系民主化,創造一個持久和平與繁榮的新世界而努力奮斗。
參考資料: http://www.hnmrw.net/mrzpxs/Html/1499320080714105119.html 希望對你有幫助

I.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怎樣的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怎樣的?
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兩大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

閱讀全文

與人類歷史發展的趨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