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國號的歷史意義

國號的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21 23:06:28

⑴ 中國每個朝代國號的來歷

夏:據傳禹曾受卦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

商:相傳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於商,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周:周部落到古公?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秦:據《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羊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並賜給了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谷名)。後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國。

漢:項羽封劉邦為漢王,以後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國號稱「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後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有「前漢」和「後漢」之分。

魏: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

蜀:劉務以四川為活動地區,蜀指四川,其政權幫稱「蜀」。歷史上也稱「蜀漢」。漢指東漢的繼續。

吳:孫權活動於長江下游一帶,歷史上曾建吳國,曹魏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地位在東,也稱「東吳」。

晉:司馬昭逼魏帝卦他為「晉公」,滅蜀後進爵為晉王。後來他的兒子司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

隋: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隋文帝後襲用此卦爵,稱為「隨朝」。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為「隋」。

唐: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卦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太原起兵後,李淵稱「唐王」,後廢楊侑建唐朝。

遼:遼原稱「契丹」,改「遼是因居於遼河上游之故。

宋: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史,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為宋州節度使。故陳橋兵變後,發跡在宋州,國號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據夏州(今陝西橫山縣),建國時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稱「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位於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傳其水產金,女真語「金」為「按出虎」。

元: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的認為與佛教有關。

明: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於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藉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治。所以又稱「光明教」。白蓮教的首領韓山童稱「明王」(他的兒子韓林兒稱「小明王」),都體現其教義宗旨。朱元璋不僅曾經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他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朱元璋取得政權後,國號稱「明」。

清: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女真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後金)。後金為了向外擴展,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系,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州」,把「金」改為「清」。在宋時女真人受制於契丹人,他代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是 「鐵」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鐵更堅強有力,可以壓倒遼」。「金」改「清」的原因,史學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

中國歷史上國家的國號是怎麼起的

此前曾看百家講壇有一期講過關於歷史上各朝代是如何起國號這個問題的,每個朝代都會有一定的根據,像是夏商周,是以部落名稱或者是圖騰為依據的,而像秦漢,唐宋是以當時受封諸侯的封號定的國號,比如說北宋,就是趙匡胤此前受封宋州節度使,所以才起國號為宋,另外像是元朝的國號是出自易經,明朝的國號是來自小明王,而清朝的國號則是滿語里翻譯過來的。

再比如說年號,每個君主正統之時都會改年號,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而年號就標志著帝王正統,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是從漢武帝開始的,在這之前是沒有年號的,其實這些關於全國性質的事情,都是有考究的,不能隨意胡亂更改的。

⑶ 古代的國號怎樣定的(如:唐、明、清),有什麼意義

國號:
夏:據《史記》引帝王紀雲:「禹受封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陽翟是也」,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認為,是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的。

商:相傳商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號。其後裔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後,又以「殷」稱之,或者「殷商」並稱。

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之稱。

秦:據《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牧馬有功,被周孝王賜姓為「嬴」,並賜給了一小塊土地秦(今天水隴西縣秦亭,一說秦州清水縣谷名)。後來秦襄公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國。

漢:楚霸王項羽封劉邦為漢王,以後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改國號為「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後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又有「前漢」和「後漢」之分。

魏:漢獻帝以冀州十郡封曹操為「魏公」、在魏郡治所鄴建宗廟,平定漢中後進爵「魏王」,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其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

蜀:劉備為漢中山王劉勝之後,其國號「漢」意味著是東漢的延續,又因其占據益州,俗稱蜀地,其政權歷史上也稱「蜀漢」。

吳:孫權占據揚、荊、交,地處長江中下游一帶,春秋時的吳國就建於此,曹魏也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其位處江東,也稱「東吳」。

晉:司馬昭發兵攻蜀後,魏帝以並州等十郡封其為「晉公」,滅蜀後進爵為晉王。後來其子司炎繼承他的爵位,並逼令魏帝禪讓,自立為皇帝,國號稱「晉」,定都洛陽。五胡亂華,晉室南渡,琅邪王司馬睿在建業重建晉朝,因其在洛陽東面,史分為「西晉」和「東晉」。

隋: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楊堅襲此封爵,奪為後立國號為「隨」,但其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為「隋」。

唐: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為北周八柱國之一,佐命有功,被追封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隋代周後,累官居太原留守,起兵後,李淵自稱「唐王」,後廢隋帝楊侑遂建「唐」朝。

遼:遼原稱「契丹」,後因其居於遼河上游之故,遂稱「遼」,「遼」字在契丹語是鑌鐵的意思。

宋: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史,歸德軍駐扎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次年,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即位,因其發跡在宋州,故國號曰「宋」,定都汴梁(今開封),靖康年間,金兵攻陷汴京,北宋遂亡。徽宗第九子趙構在臨安(今杭州)重建宋王朝,史稱「南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據夏州(今山西橫山縣),建國時便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又因其
在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位於安出虎水(今阿什河)之側,相傳其水產金,女真語「金」念作「安出虎」。另據《遼史》記載,由於女真長期受制於契丹,故完顏阿骨打立國時,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的意思,以其鑌鐵雖堅終亦變壞,而金不變不壞,取「金」為國號,以示壓倒過「遼」。

元: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為號,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的還認為與佛教有關。

明:明太祖朱元璋是繼承郭子興的元末起義軍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於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藉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治,所以又稱「光明教」,其首領韓山童自稱「明王」(其子韓林兒稱「小明王」),都體現其教義宗旨。朱元璋不僅曾經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朱元璋取得政權後,國號便稱「明」。

清: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後金)。後金為了向外擴展,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系,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州」,把「金」改為「清」。至於改變的原因,史學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

補:
王莽原被封為新都候,所以國號叫「新」。
五胡十六國:

先說漢(趙),劉淵(匈奴)聲稱自己是漢室甥親(漢代有公主和親匈奴),所以繼承漢祚,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祀之,所以稱漢
再說成,李雄在益州(今四川成都)自稱成都王,後稱帝,故號成
苻健遂攻佔長安,據有關隴(故秦地)。是以稱為秦
羌族貴族姚萇於北地(今陝西富平縣)自稱秦王,後稱帝,占長安,號不變
國仁據隴西並領秦,河二州牧,所以亦稱秦
鮮卑慕容起於東北,華北,(故燕地)是以稱燕
張氏領涼州刺史,據涼州,稱涼
呂光經營西域入據涼州,亦稱涼
段業為涼州牧、建康公。入據張掖,自稱涼王
李氏據敦煌自稱大都督、大將軍、涼公,並設官建號,發兵攻下玉門以西各城,控制了西域,稱西涼
石勒據河北(故趙地),319年稱趙王,後稱帝

年號:
在中國,第一個年號出現在西漢漢武帝時期,年號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後,每次新皇帝登基,均會改變「年號」紀年,稱為改元。一個皇帝在位時,也可以進行多次改元。也有皇帝在即位時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號,例如五代時期後梁的「干化」年號、後晉的「天福」年號、後周的「顯德」年號。

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志。一個政權使用另一個政權的年號,被認為是藩屬、臣服的標志之一。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中國分裂的時期。五代十國時,閩國、楚國使用後梁、後唐年號,吳越國使用唐、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的年號。

⑷ 中國歷代的國號都是什麼含義

國號指的是國家稱號。中國古代的國號就是朝代名稱。歷朝建國者第一要事即確立內國號。
國號很早就有容,《史記·五帝本紀》載「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 ,當然這里記載的國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朝代,僅僅是傳說時代的部落或部落聯盟,是司馬遷錯誤追認的結果。
實際上,中國的第一個國號是「夏」,由夏啟所定。

⑸ 中國古代各朝代的國號的來源是什麼

國號:國家稱號。中國古代的國號就是朝代名稱。歷朝建國者第一要事即確立國號。國號很早就有,《史記·五帝本紀》載「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 ,當然這里記載的國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朝代,僅僅是傳說時代的部落或部落聯盟,是司馬遷錯誤追認的結果。實際上,中國的第一個國號是「夏」,由夏啟所定。
1.來自發跡地
無論是周朝以前由後人追記的國號,還是之後由開創者定的國號,都存在這種情況。如夏部落酋長啟建國,以夏為國號。周酋長姬發(即周武王)滅商建國,以周為國號。秦的祖先為嬴姓,因養馬有功被周封於秦地,遂以秦為國號;後升為諸侯,仍以秦為國號;秦王嬴政滅六國稱始皇帝,繼續沿用秦為國號。宋太祖趙匡胤稱帝前曾為後周歸德軍宋州(今河南商丘)節度使,因該地原屬古宋國,便以宋為國號。

2.源於封爵名
這種國號直接來自創建者爵名,歷史上類似朝代最多。如隋的國號來自楊堅稱帝前承襲其父楊忠的隨國公之爵,隨本為地名,在今湖北隨縣南。到楊堅稱帝時,因隨字從走,徵兆國家政權不穩定,就改隨為隋。而創建者爵位往往與某一地名相一致,如漢高祖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封地在漢中,平定天下後便以「漢」為國號。三國時魏國創建者曹操曾受封為魏王,兒子曹丕承襲爵位後建國,仍以魏為國號。

據發跡地特產
這種國號多見於少數民族政權,如契丹人所建的遼國。「遼」字在契丹語中是鑌鐵之意,遼太祖發跡地盛產鑌鐵,故該國第六代皇帝遼聖宗改國號為遼,象徵國家如鐵堅強。而金太祖認為「遼以鑌鐵為號,取其堅也,鑌鐵雖堅,終亦變壞,唯金不變壞。」為顯示比遼更堅強,便以金為國號。

3.循讖語或文義
南朝齊的國號就是來自讖語,《南齊書·崔祖思傳》載:「宋朝初議朝太祖(尚道成)為梁公,祖思啟太祖曰:金刀利刃齊刈之,今宜稱齊,實應之,從之。」元朝國號則源於文義,是取《易》中的「大哉乾元」,元為首,為剛,遂由蒙改稱為元。而清朝國號之所以為清,系因前朝為明朝,清又是五行屬水,明屬火,水克火。

4.按建國者姓氏
如春秋末期,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於是建立以這三家姓氏為國號的國家。南朝陳朝建立者陳霸先在梁末曾被封為陳王,建國時也以陳為國號(陳以陳王為國號而不是因姓陳)。

5.尊崇前朝沿用
歷史上曾出現幾個周朝,建立者大都尊崇周禮,欲仿周制或因周朝延續長久而沿用之,如宇文覺的北周,武則天改唐為周,後周太祖郭威自認是周朝王族姬姓後裔均屬此類,後漢劉知遠也認定自己是漢高祖劉邦後代而沿用漢為國號。凡此種種,無非是顯示皇族歷史悠久和血統高貴。

⑹ 陳朝的國號有何意義為何說這是一個很「任性」的朝代

陳朝的國號就是皇帝的姓氏,說他任性,是因為這是唯一一個以皇帝姓氏為國號的朝代。

⑺ 古代中國的國號是怎麼來的它有什麼獨特意義

意義非同尋常。中國歷史悠久綿長,隨著朝代的更替,國號也在不斷地變換,按照一般的理解,朝代的名稱似乎就是國號。

中國在四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隨著更朝換代,出現過很多不同的名稱,這些名稱就是我們所說的國號。中國歷史上,究竟有過那些國號?這些國號與我們通常所說的朝代是一回事么?

面對中國這么多有復雜有趣的國號,不可能全部說清楚。選說一些傳統史學所認為的統一王朝的國號,一共十四個,夏、商、周、秦、漢、新、晉、隋、唐、周、宋、元、明、清。這些國號是歷史上的典型國號,和代表國號,他們指代國家的地位遠比其他的所指代得高,影響大的,持久。更為重要的是可以作為相應歷史時期的代稱,是中國歷史學用來紀年的符號。

國號是名,王朝是實。名實關系,就好像毛和皮的關系,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不說王朝怎麼說國號。

統一王朝,大多數是名實相符的,由國號可以看出王朝的特點,由王朝可以印證國號的取義。比方說秦國號,秦是因為養馬立國的,秦國也是馬上得天下,馬上失天下的政權,理解整個秦史的話,一個關鍵字“馬”,而秦又是喂馬的飼料,裡面關系也能看出來了。

像銀河一樣浩瀚悠久相關的漢國號,指正的正是偉大的、悠久的漢朝,來源於大哉乾元得大元國號,蒙古族的。代表的王朝正是疆域極其廣闊,信仰長生天的大元王朝,

也有一些名實不符的國號,比如說一切求新的新國號,指代得是一切復舊的新朝,擁有巍巍高大意思的晉朝,晉國號,指代得是道德形象比較低的晉朝,力圖走出短促宿命的隋朝,隋國號,終究沒有走出。隋朝短命的命運,我們把新、晉、隋這些國號,和歷史進行對比也是很有意思的。

說起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形象,恐怕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很難給全面、確切、統一的結論,將統一的十四個朝代進行比較,分別用一句話闡述了自己對這十四個統一王朝特點的定位。

這十四個統一王朝,都可以用一句話,來定位它在中國歷史上的特點,或者地位,這也和國號有關。

代表著中國創世紀的夏,是最模糊不清的王朝。

玄鳥生出的商,是最玄妙、最神秘、最迷信的王朝。

以重農為特徵的周,是最被稱道,最受尊敬的王朝。

以統一和殘暴而著稱的秦,是最讓人感慨的王朝。

漢,是最相信天命得王朝。

新,最沒有地位的王朝。

晉,道德評價最差的王朝。

隋,國號最受到嘲諷的王朝。

唐,獲得贊美最多的王朝。

周,最尷尬、最無奈的王朝。

宋,最講究文化,最斯文的王朝。

大元,最金戈鐵馬的王朝。

大明,皇帝最為集權的王朝。

大清,精神力量最顯著的王朝。

這些聯系著國號的王朝的定位,都顯示了這些統一王朝,在歷史長河中的地位。通過聯系和比較,我們能深切的感受到,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歷史。統一和分裂,能讓人感受到統一是中國歷史的大勢所趨,歸根到底還是合。

說一個國號的誕生過程,還要說他的消亡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間,人們會說到開國大帝的崛起和成功,說到亡國之君的殘暴和孱弱,這些憑什麼得到天下,又因為什麼失去天下,為什麼有的王朝長命,有的短命。為什麼無論長命還是短命,都走不出治亂興衰的歷史規律,這裡面有許多經驗和教訓。

⑻ 誰知道中國歷史上各國國號的由來

1/ 夏:

據傳禹曾受卦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

2/商:

相傳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於商,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3/周:

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4/秦:

據《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羊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並賜給了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谷名)。後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國。

5/漢:

項羽封劉邦為漢王,以後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國號稱「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後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有「前漢」和「後漢」之分。

6/魏:

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

7/蜀:

劉備以四川為活動地區,蜀指四川,其政權幫稱「蜀」。歷史上也稱「蜀漢」。漢指東漢的繼續。

8/吳:

孫權活動於長江下游一帶,歷史上曾建吳國,曹魏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地位在東,也稱「東吳」。

9/晉:

司馬昭逼魏帝卦他為「晉公」,滅蜀後進爵為晉王。後來他的兒子司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

10/隋:

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隋文帝後襲用此卦爵,稱為「隨朝」。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為「隋」。

11/唐:

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卦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太原起兵後,李淵稱「唐王」,後廢楊侑建唐朝。

12/遼:

遼原稱「契丹」,改「遼」是因居於遼河上游之故。

13/宋:

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史,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為宋州節度使。故陳橋兵變後,發跡在宋州,國號曰「宋」。

14/西夏:

拓拔思恭占據夏州(今山西橫山縣),建國時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稱「西夏」。

15/金:

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位於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傳其水產金,女真語「金」為「按出虎」。

16/元:

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的認為與佛教有關。

17/明:

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於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藉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治。所以又稱「光明教」。白蓮教的首領韓山童稱「明王」(他的兒子韓林兒稱「小明王」),都體現其教義宗旨。朱元璋不僅曾經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他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朱元璋取得政權後,國號稱「明」。

18/清:

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女真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後金)。後金為了向外擴展,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系,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州」,把 「金」改為「清」。在宋時女真人受制於契丹人,他代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是「鐵」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鐵更堅強有力,可以壓倒「遼」。「金」 改「清」的原因,史學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

⑼ 中國歷史上國號名稱的來由

夏:「夏」為先夏族人的族徽,並以此命名部落名稱,並形成了夏古國。大禹打敗虞國後,挺進中原,遂成為朝代名稱。

商:契受封於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後來成為古國)。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號。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西北)後,又以「殷」稱之,或者「殷商」並稱。

周:先周部落層建立邰古國。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遂以周為國名。武王滅殷以後,「周」成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之稱。

秦:先秦部落首領非子為周孝王牧馬有功,被周孝王賜姓為「嬴」,並賜給了一小塊土地秦(今天水隴西縣秦亭,一說秦州清水縣谷名)。後來秦襄公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帝國。

漢:楚霸王項羽封劉邦為漢王,以後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改國號為「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後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又有「前漢」和「後漢」之分。至三國時期,漢中山王劉勝之後劉備建國,仍然以「漢」為國號,意味著是漢朝正統的延續,又因其占據益州,俗稱蜀地,其政權歷史上也稱「蜀漢」。

晉:司馬昭發兵攻蜀後,魏帝以並州等十郡封其為「晉公」,滅蜀後進爵為晉王。後來其子司馬炎繼承他的爵位,並逼令魏帝禪讓,自立為皇帝,國號稱「晉」,定都洛陽。五胡亂華,晉室南渡,琅邪王司馬睿在建業重建晉朝,因其在洛陽東面,史分為「西晉」和「東晉」。

隋: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楊堅襲此封爵,奪位後立國號為「隨」,但其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為「隋」。

唐: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為北周八柱國之一,佐命有功,被追封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隋代周後,累官居太原留守,起兵後,李淵自稱「唐王」,後廢隋帝楊侑遂建「唐」朝。

宋: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史,歸德軍駐扎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次年,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即位,因其發跡在宋州,故國號曰「宋」,定都汴梁(今開封),靖康年間,金兵攻陷汴京,北宋遂亡。徽宗第九子趙構在臨安(今杭州)重建宋王朝,史稱「南宋」。

⑽ 國號和朝代有什麼區別呢

古代歷史上的國號和朝代有沒有區別,要看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歷史條件。三國時期,可以說是三國朝代,有著名的魏,蜀,吳,三大國家政權,也就是國號並存的局面。當然,在天下大一統的歷史時期,也還存在許多少數民族政權和小政權國家,只是它們後來被滅國或消失。中華文明史上下五千年,淵源流長。朝代和國號的更替,推動著中華文明的前行。不忘歷史,不忘初心,才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閱讀全文

與國號的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