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首飾歷史文化

首飾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21 22:27:41

1. 首飾的來歷

首飾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遠古史前時期。

當時,人類在與大自然對抗中與索取中,發現了大自然令人費解的一面,這種心理通過各種藝術形式表現出來,漸漸形成了獨特的藝術形式——原始圖騰。

在原始時期,人們就把獸骨、獸齒、貝殼穿起來掛在頸間,把鳥類的羽毛插在頭上,形成了最早的首飾。這些飾品的形態反映了人類文明早期朦朧的裝飾意識,反映了當時人類的文化狀況和審美情趣,從中可以感受到祖先的思想和人類審美意識的啟蒙。

到了舊石器時代,被用作首飾的物品更多了,就境內的考古發現,石、骨、牙、貝(蚌)、蛋殼等都被作為首飾的材料。這時候大部分的首飾還相對比較粗糙,但小部分首飾已經經過了比較細致的加工,而且上面還穿有小孔或者塗有顏料。

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後,人類在生產、生活中積累了更多的經驗,能對更多品種的材料進行加工,也能加工更多形狀的裝飾品,並對其進行了各式各樣的組合。這個時期,首飾的材料和形式更為豐富,以各種精細或粗狂的物價裝飾的行為在世界許多民族的審美意識中都十分常見。

當人類步入文明社會,由於生產力的提高,經濟社會的發展,商業文明的進步,珠寶首飾藝術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到了今天,珠寶首飾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首飾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遠古的祖先並沒有首飾的概念,在人們進化、生存、交流中逐步由使用、模仿、崇拜、習俗、發展演繹為具一定功能的物件及飾物。

遠古的人們最早只是出於生存的目的和本能,人們在與大自然進行抗爭的過程中,為了乞求生存,避免猛獸的傷害及外來侵害,保護自身的安全。

常常把獸皮、犄角、動物骨頭等東西佩掛在自己頭上、胳膊上、手腕上或腳上,意在把自己裝扮成類似動物以迷惑對方,同時將這些骨骼、犄角等作為一種防禦或攻擊的武器。

在意識形成後,也開始製作一些具有防身作用的物品,如鐵鐲、皮環、骨環等,以此來保護四肢不受植物的侵刺,同時也為了免遭外族敵人的傷害。非洲巴蘇陀部落里的卡斐爾人、巴西的印第安人等的腿上、胳膊上套著一動就會響的金屬鐲子。

當聚集在一起勞動時,這些鐲子便會發出有規律的響聲。使用這類飾物,則完全是從實用角度出發的,其意義主要是作為防禦器具,保護自我。

2. 中國首飾的發展史,詳細一些了

中國金銀器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階段。每一時期的金銀器都具有其特定的歷史文化內涵。讓我們追溯那古老的歲月,去大致了解一下它的發展軌跡吧。

商周金銀器:小巧簡約

中國迄今在考古發掘中發現最早的黃金製品是商代的,距今已有3000餘年的歷史。商代金器的分布范圍主要是以商文化為中心的中原地區,以及商王朝北部、西北部和偏西南的少數民族地區。在今天的河南、河北、山東、內蒙古、甘肅、青海及四川等地,都曾發現過這一時期的金器。一般地講,這個時期的金器,形制工藝比較簡單,器形小巧,紋飾少見,大多為裝飾品。

如果將商王朝統治區與周邊地區出土的金器進行對照,就會發現,它們似乎是分別在幾條互不幹擾的平行線上發展起來的。在形制和偶有發現的紋飾上,地區文化的特點十分鮮明。商王朝統治區的黃金製品,大多為金箔、金葉和金片,主要用於器物裝飾。在商王朝北部和西北部地區的金飾品,主要是人身佩戴的黃金首飾。這個時期所發現的金器中,最令人矚目的是四川廣漢三星堆早期蜀文化遺址出土的一批金器。不僅數量多,而且形制別具一格。其中頗為獨特的金面罩、金杖和各種金飾件,也都是商文化及其他地區文化所未見的。金銀器早期的發展情況,也反映出中國早期文明發展的多元性和不平衡性。這是由於中國幅員廣大和自然條件復雜所決定的。

商周時期青銅工藝的繁榮和發展,為金銀器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和技術基礎,同時青銅、玉雕、漆器等工藝的發展,也促進了金銀工藝的發展;並使金銀器得以在更廣闊的領域中,以更多樣的形式發揮其審美功能。早期的金銀製品大多為裝飾品,而最常見的金箔,多是用於其他器物上的飾件,或者說,是以和其他器物相結合的形式來增強器物的美感。最遲在西周時期,金銀平脫工藝就出現了。

春秋戰國金銀器:清新活潑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革帶來了生產、生活領域中的重大變化。大量錯金銀器的出現,幾乎成為這個時期工藝水平高度發展的一個標志。

從出土地點看,這一時期的金銀器分布區域明顯擴大,在南、北方都有發現。金銀器的形制種類增多。其中金銀器皿的出現,及相當一部分銀器的出現,十分引人注目。從金銀器藝術特色和製作工藝看,南北方差異較大,風格迥異。北方匈奴墓出土的大量金銀器及其金細工藝的高度發展,尤令人瞠目。

這個時期,在中原地區的墓葬遺址中,以陝西寶雞益門村2號秦國墓葬、河南洛陽金村古墓、河南輝縣固圍村魏國墓地、河北平山縣中山王墓出土的金銀器最有代表性。此時南方地區出土的金銀器雖然數量不多,但卻十分引人注目。最為重要的發現,當屬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一批金器。中原和南方地區的金銀器,大體看來,與北方匈奴少數民族地區金銀器的形制風格截然不同,多為器皿、帶鉤等,或是與銅、鐵、漆、玉等相結合的製品,其製作技法仍大多來自青銅工藝。

秦漢金銀器:繁榮發展

秦代金銀器迄今為止極為少見。曾在山東淄博窩托村西漢齊王劉襄陪葬器物中,發現一件秦始皇三十三年造的鎏金刻花銀盤。製作精細,裝飾講究。這種在銀器花紋處鎏金的作法,唐代以後十分盛行,金花銀盤亦為唐代金銀器中很有特色的主要品種。

根據對這些金銀配件的研究已能證明,秦朝的金銀器製作已綜合使用了鑄造、焊接、掐絲、嵌鑄法、銼磨、拋光、多種機械連接及膠粘等工藝技術,而且達到很高的水平。

漢王朝是充滿蓬勃朝氣的大一統封建帝國,國力十分強盛。在漢代墓葬中出土的金銀器,無論是數量,還是品種,抑或是製作工藝,都遠遠超過了先秦時代。總體上說,金銀器中最為常見的仍是飾品,金銀器皿不多,金質容器更少見,可能因為這個時期鎏金的作法盛行,遂以鎏金器充代之故。迄今考古發掘中所見漢代金銀器皿,大多為銀制,銀質的碗、盤、壺、匜盒等,在各地均有發現。一般器形較簡潔,多為素麵。

漢代金銀製品,除繼續用包、鑲、鍍、錯等方法用於裝飾銅器和鐵器外,還將金銀製成金箔或泥屑,用於漆器和絲織物上,以增強富麗感,最為重要的是,漢代金細工藝本身逐漸發展成熟,最終脫離青銅工藝的傳統技術,走向獨立發展的道路。漢代金鈿工藝的成熟,使金銀的形制,紋飾以及色彩更加精巧玲瓏,富麗多姿,並為以後金銀器的發展繁榮奠定了基礎。

漢代金銀器在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湖南、廣西、廣東、陝西、甘肅、吉林、內蒙古、新疆、雲南等地均有發現。除大量金銀飾品外,主要還有車馬器、帶鉤、器皿、金印和金銀醫針等,涉及面較為廣泛。在吉林省通榆的北方鮮卑族墓葬、西北新疆烏孫墓葬、車師國故地、焉耆古城等遺址,以及雲南晉寧石寨山滇族墓地也發現了金銀器,大多為金銀飾品,如牌飾、金花、首飾、帶扣等,具有較濃厚的民族色彩。

3. 關於中國古代首飾的介紹

1、笄是古人用來簪發和連冠的飾物,是簪、釵的鼻祖。 古代男女均留長發,笄為古代男女用來插定綰起的頭發或弁冕的。

從周代起,女子年滿十五歲便算成人,可以許嫁,謂之及笄。如果沒有許嫁,到二十歲時也要舉行笄禮,由一個婦人給及齡女子梳一個發髻,插上一支笄,禮後再取下。

2、簪是笄的發展,同樣起固定發髻之用,在前端加以紋飾,雕刻成植物(花草)、動物(鳳凰孔雀)、吉祥器物(如意)等形,並可用金、玉、象牙、玳瑁等貴重材料製作,工藝也愈發豐富,有鏨花、鏤花及盤花等。

3、釵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釵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 發釵的安插有多種方法,有的橫插,有的豎插,有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插的。所插數量也不盡一致,既可安插兩支,左右各一支;也可插上數支,視發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兩鬢各插六支,合為十二支。

4、步搖是在頂部掛珠玉垂飾的簪或釵,是古代婦女插於鬢發之側以作裝飾之物,同時也有固定發髻的作用。一般形式為鳳凰、蝴蝶、帶有翅膀類的,或垂有旒蘇或墜子,走路的時候,金飾會隨走路的擺動而動,栩栩如生。取其行步則動搖,故名。

5、鈿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1、把金屬寶石等鑲嵌在器物上作裝飾。2、古代一種嵌金花的首飾。簪釵是用來綰住頭發的,而花鈿直接插入綰好的發髻起裝飾的作用。

6、扁方是滿族婦女梳旗頭時所插飾的特殊大簪,形制與作用與漢人婦女髻上的扁簪類似。清代貴族婦女梳「兩把頭」或是「大拉翅」,都使用扁方,起到連接真、假發髻之中「梁」的作用。裝飾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控制發髻使其不散落下來。

7、古代簡稱「櫛」,與簪、髻、釵、步搖等並稱為中國古代八大發飾之一,昔為宮廷御用珍品 , 故有「宮梳名篦」之譽。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的發飾,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

8、華勝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為華麗的首飾,華麗的頭飾。

9、抹額,也稱額帶、頭箍、發箍、眉勒、腦包,漢族服飾,明代較盛行。婦女包於頭額,束在額前的巾飾,一般多飾以刺綉或珠玉。

(3)首飾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首飾的來源:

在古代,有一個與現代意義上的首飾含義接近的詞,這就是「頭面」。這大概是人們認為首飾如同臉面一樣,能給人的外貌增添光彩的緣故。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三記載:汴梁相國寺「兩廊,皆諸寺師姑賣綉作、領抹、花朵、珠翠頭面、生色銷金花樣襆頭帽子、特髻冠子、條線之類。」

這里的「珠翠頭面」按今天的話說,就是用珍珠玉石製成的首飾。宋代都城汴梁有專門經營珠寶、金銀首飾的店鋪,叫「頭面鋪」。宋代吳自牧《夢梁錄》卷十三載:杭州小市裡有一家「舒家體真頭面鋪」即指首飾店。以後的元、明、清幾代,也稱首飾為「頭面。

到了現代,「頭面」(在傳統戲曲中,頭面是旦行角色頭上化妝飾物的總稱,包括發髻、發辮、珠花、耳環、簪了等一整套用品)一詞已被「首飾」取而代之,而「首飾」已成為從頭到腳全身各部位所佩戴的各種飾品的總稱。

人類佩戴首飾究竟始於何時,恐怕很難精確地考證。但是我們不難推想,從人類開始意識到裝飾與美化自身的時候起,人類也就與它結下了不解之緣。人類最原始的首飾,大概可以追溯到遙遠的石器時代。

4. 銀飾的歷史是什麼

自古以來,黃金白銀在中國就是富貴的象徵,白銀更有辟邪化毒的功效,黃金白銀在古時不但是做為貨幣流通,而且上層社會達官貴人的日常餐飲用具、佩帶首飾以及一切能象徵權力富貴的物品,均是以黃金白銀為主的材料打造的。

「銀飾」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歷史上曾被許多民族青睞,成為多元文化交流的載體之一。在這一載體中,融合有來自南方少數民族的"耳檔",起源於北方少數民族的「跳脫」,以及從古代飾物中沿襲而來的 「步搖」、「五兵佩」和中國傳統的龍、鳳、鱗紋樣等等。

封建社會和解放前中國的尋常百姓家,由於生活困苦,黃金在百姓中難以擁有,但對美的追求是人不變本性,因此有潤澤質感又不張揚的白銀自然就成為了百姓製作首飾的主要材料,從而使銀飾在中國有了數千年的文化。銀飾採用各種加工工藝,加工成的銀飾品種類繁多,基本分為耳飾、頸飾、手飾、足飾和服飾5個大類。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的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黃金首飾已不再是大眾難以擁有的奢侈品,並且自從比黃金更稀有的鉑金、鑽石從歐美流行到國內,黃金、鉑金、鑽石首飾幾乎成為家家戶戶必備的首飾品,人們購買幾套不同的貴重首飾已不是困難的事。富貴的黃金,純凈的鉑金,恆久的鑽石擁有了各自不同的寓義和內涵,受到了不同消費者的喜愛,而傳統的銀首飾,除了一些老人和兒童的銀飾,失去了讓人擁有的意義和地位,早已不被年輕人青睞。

苗族銀飾

進入苗族社會的銀飾決不單純表現為某個民族專有的藝術形態,而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混合體。

苗族銀飾可分頭飾、頸飾、胸飾、手飾、盛裝飾和童帽飾等,都是由苗族銀匠精心做成,據說已有千年歷史。

苗族銀飾以其多樣的品種、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藝,不僅向人們呈現了一個瑰麗多彩的藝術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銀飾的種類較多,從頭到腳,無處不飾。除頭飾、胸頸飾、手飾、衣飾、背飾、腰墜飾外,個別地方還有腳飾。

苗族從古至今都有「以錢為飾」的習俗, 史料也顯示,「錢」飾與銀飾是同時步入苗族服飾領域的。這種通過「以錢為飾」所流露出來的誇富心態,對於苗族銀飾的審美價值取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形成了苗族銀飾最基本的三大藝術特徵,即以大為美,以重為美,以多為美。

5. 關於中國首飾盒文化或歷史~~詳細些

「妝匣」,是一個已經消失的語詞,連現代漢語詞典都找不到,更不易為今日年青人所知曉。然而它卻伴隨中國女性數千年,成為古代女性最貼身、最鍾愛的常用物,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首飾盒」。古人的首飾盒主要用於梳妝打扮,也是梳妝盒。

從古到今,小小的妝匣富集了多少女性的喜怒哀樂! 其中最動人的故事當推明代傳奇《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江南名妓杜十娘,為了爭得人身自由,在皮肉生涯中,悄悄儲存珠寶首飾,覓得如意郎君贖身,出嫁,豈知在啟航歸家途中,被見利忘義的丈夫轉手出賣給富商做小妾,把她再次推入火炕。多年來被侮辱、被損害的命運,積蓄起對自由的強烈渴望,苦心的等待,一朝全被負心漢擊得粉碎,悲憤之極的她,端出妝匣,站在船頭,把價值連城的珠寶,一一拋入河中,隨後縱身跳下,被滔滔的濁流吞沒。這故事就起於妝匣、終於妝匣。

這妝匣究竟裝的是什麼? 《妝匣遺珍》從兩千多件收藏品中,精選了從明清到民國時期女性的傳統銀飾,攝製成精美的圖版,給讓讀者可充分地玩味、欣賞。

這是一份份令人暇想聯翩的收藏物,因為它已成為歷史,屬於已經過去的時日,在現實中很難再度出現;可它又有太多的歷史遺跡可追憶,重新將已消失的歷史蹤影在眼前復活。

收藏最多的是簪和釵,這是古人用以束發的裝飾物。漢族女性喜好梳辮盤結的發型。長長的頭發挽在頭上,用一根或幾根簪釵固定,發髻的盤法和簪釵的多樣性,帶來多姿多彩的裝飾效果,令人賞心悅目。這長長短短的簪釵,以金、銀、玉、骨、木質為原料,用精細的鐫刻,鑲嵌各式珠寶。從皇親貴戚到農家婦女,貴賤不等,卻都擁有自己的一份簪釵,只是價值昂貴者顯示了持有者的財富與身份地位罷了。

簪釵不僅是裝飾品,還與古人一生命運相連。這簪又名為「笄」,女子十五歲成年,如果許婚,要結發上笄,稱為「上頭」,行過「笄禮」的,就是待嫁之人,因此稱「及笄」。男子年二十行「冠禮」,這成年的儀式,是在頭頂盤結、戴冠,冠的左右兩側預留兩個小孔,用簪橫穿發髻,加以固定。男的要經「冠禮」,女的經「笄禮」,方可論婚嫁,開始人生的重要轉折。未成年的女子不用插簪釵,通常是將頭發集束在頭部的雙側,梳成樹丫或獸角狀。古人之所以稱童年為「總角」,女孩稱「丫頭」,其名稱就來源於幼年的發型和發飾。如今人們常用「與君偕老」來表示恩愛夫妻,白頭偕老,其典故出自《詩經》: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這「副」是蓋頭飾,「珈」則是指發笄下的金玉垂飾,所以君子偕老的後一句是「副笄六珈」,用以形容貴婦人盛妝的頭飾。女性天生是簪釵愛好者,不論尊卑貴賤,常以「裙釵」自謂,以裙子和簪釵代表自己,《紅樓夢》中的十二名女主角,世人稱之為十二金釵。由此可見,古代的男男女女從童年、成年、婚嫁,到老年,各階段的稱謂與祝願,竟然與小小的簪釵有關。一個家家都有,人人可持的發型、首飾,與中國人的生息如此緊密相關,在世界上也屬少見。

這簪釵還能增加女性婀娜多姿的步態,有一種簪子下垂珠鏈,用一根細絲狀的金銀或骨棍相連,顫悠悠地插在盤髻上,走起路來一步一搖,稱為「步搖」,生動地表現出款款而來的淑女形象。

「裙釵」中自有女中丈夫,中國第一位女將軍,是四千年前商代的婦好,在安陽殷墟博物館有一座全身戎裝的塑像,那威鎮四方,雄視天下的氣概,足以表現她指揮千軍萬馬的威力。可出乎意料的是,在她的墓葬中,竟然發現精美的玉笄有二十多件,雕花骨笄多至四百九十餘件,一個多大的妝匣! 想不到在她戰盔下,也有美妙的發髻和簪釵。這使人想起從軍的花木蘭也有「對鏡貼花黃」的故事,原來中國女人並非「不愛紅妝愛武裝」,在婦好的隨葬品中簪釵多於戰刀,恰恰說明,巾幗英雄愛「武裝」更愛「紅裝」。

盤髻本是頭發的美容,由於頭發位於人首之端最顯要的位置,從而又最能顯示人體的文采風流,所以高髻往往是高貴身份的體現,這在中外都一樣。也許18世紀的歐洲女性,以那高高的發髻,細細的纖腰,罩鍾式的大桶裙,贏得我們心儀。豈不知再上溯300 年,15世紀歐洲女性的發髻,竟然是布局巧妙的「盆景」,頂在頭上的是狩獵、磨坊、要塞、軍艦的造型,甚至構造成牛羊成群的牧場。要做成這樣的發式,需要兩磅發蠟、三磅粉、十多米薄紗、幾百支發插,這可不是個別人的作秀,而是社會的流行時尚,伯爵夫人、閨閣嬌娃,小家碧玉,相互攀比,那發髻就愈塑愈高。這真是匪夷所思! 頭上如此負重超載,還能不能安穩入睡? 原以為只此一家別無分處,想不到中國古人的高髻也不示弱,在敦煌莫高窟第61窟供養人的壁畫中,就有一位五代時期的婦女,頭上的發髻做成巨型的鳳凰,發髻的高度比臉長出兩倍有餘。不過中國人並不用發蠟,而是用刨花水,這是用特種木條刨得薄如紙張浸水而製成的粘液,再用各式簪釵固定,就能使得巨鳳安然地坐落在頭頂。刨花是水劑,簪釵可隨插隨拔,遠比堆滿頭上的發蠟、粉和紗,易清洗、好卸妝,這樣地輕松上妝和下妝,正是中國女性聰明的創造。

到明清時期中國女性發髻之多,真是美不勝收,諸如牡丹頭、荷花頭、缽盂頭、墮馬髻、蘇州厥、平三套、連環髻、雙盤髻、圓髻、巴巴頭、雙飛髻等等,每一種發髻都有造型各異的簪釵,經過模壓、錘鍛、塹刻、鏤空、累絲、鍍金、點翠等各種工藝,塑造出花卉果木、祥禽瑞獸、人物神仙、琴棋書畫、文房四寶、山水雲彩等花紋。滿族婦女還有一種扁平長方形的固發飾物稱為「扁方」,刻有吉祥文字,把發橫繞在扁方置於發頂,這就是兩把頭,上面再罩以花冠就成了大拉翅。

其實,妝匣中的首飾並不限於梳妝用的簪釵,還有瓔珞、別針、項圈、項鏈、鐲&from=forum21" target="_blank" class="ReplaceKeyword">手鐲、墜鏈、領扣、耳環、戒指、玉佩等等琳琅滿目,身體的多種部位都有相應的裝飾品。為什麼只言「首飾」不言他飾,即是以首之飾為代稱,這與中國裝飾品的變化體位有關。中國古人的審美觀念重在頭部和臉部,其他部分都被寬大的服裝遮掩,胸部還被束胸壓得扁扁的,可欣賞的都集中在人體的上部,其中以頭發最能隨心所欲地梳妝,塑造發型的簪釵特別受到女性的寵愛。隨著社會的發展與審美觀念的變化,裝飾的重點也在改變。現代女性很少盤發髻,那簪釵自然沒有了用武之地;脖頸露出來了,項鏈的裝飾效果也就突出了;腿部裸露了,腳鏈時興了;肚臍裝流行了,肚臍的裝飾品也暢銷了。但是不管千變萬化,首飾,這來自古人審美意識的稱謂,卻風采依舊,不然何至於項鏈、腳鏈,這裝飾項部、腿部的裝飾品也稱「首飾」呢?

由於收藏所限,《妝匣遺珍》沒有金釵只有銀簪。金釵比銀簪更貴重,更精緻,因此銀釵稍遜於金釵。唯其如此,銀釵屬於平民階層所擁有,具體生動地表現平民女子的梳妝打扮。

時代發展到今天,現代女性可能享有比古代更豐富、更花哨的妝飾製品,但別忘了,手工製作始終獨樹一幟,因為那不是模式化的機械生產,而是人見人殊的個體創造。每枝銀簪都因製作者的不同風格、不同手法,展現出不同的個性,罕有雷同,這手工打造的優越性在這里得到充分的展現。

《妝匣遺珍》堪稱一個寶盒,為現代人打開了古人裝飾的美景,值得欣賞。遺憾的是,該書文字部分偏少,只是簡單的說明,研究的功力尚有不足。值得稱道的是,以資料收集、整理為研究的出發點,作者是做到了

6. 首飾的演變與人類歷史的關系

人類佩帶首飾究竟於何時,恐怕很難精確地考證。但是我們不難推想,從人類開始意識到裝飾與美化自身的時候起,人類也就與它結下了不解之緣。人類最原始的首飾,大概可以追溯到遙遠的石器時代。
從收集世界各地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資料和現代原始部落的資料中,人們可以發現,早期原始體飾形式主要為:項飾、腰飾、臂飾、腕飾、頭飾等幾種,而這些形式中尤以項飾和腰飾為主。它們很大程度上是圍繞人體生殖區而裝飾的,究其原因,除了這些部位有支持佩戴物的能力之外,大量研究表明這種選擇還另有目的。
動物身上的色彩和圖案也是一種體飾,自然體飾,雄鳥的頭飾、項飾、胸飾、尾飾等等往往在繁育季節呈規律性的變化和顯示,而且這些裝飾對吸引異性頗有功效,大量生物學材料證實動物的漂亮裝飾在性選擇過程中具有很大的優勢。人體紋身是一種類似的體飾形式,人體裝飾則正是動物自然裝飾的延伸的質變。
世界各地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最早的人體飾物無論是動物牙齒、羽毛、還是石珠等它們均有一個十分顯著的特點:光滑、規則、小巧、美觀。而這一特點進一步說明了體飾產生的妝點妝扮、自我炫示、吸引異性的重要心理動因。因此將體飾起源心理源於生理本能的美感是十分科學的。而由這種起源動因衍變而來的"人體美化"功能是首飾最原始最根本的功能。
在首飾的起源和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其他兩個重要的動因,一是宗教功能動因,二是社會功能動因,而這兩種動因都是基於生理本能動因之上,在此基礎上發展和演化出來的。宗教源於史前人類的巫術,而體飾發展的宗教動因則正是在史前人類的巫術活動中和在這種巫術思想指導下逐漸形成並在人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原始人類在勞動實踐過程中,逐步對自然界中一些與他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材料如植物的果實、種子、動物的羽毛、牙齒、骨骼以及石(玉)料產生一種朦朧的神秘看法,他們甚至將之作為自己巫術活動中的崇拜對象,賦之予神秘的力量。
如他們將植物的果實或種子串掛在母性身上以祈求繁衍子女;將狩獵動物的毛皮、牙齒、骨骼穿掛與身上以求得狩獵的成功和自身的平安;對石(玉)料的崇拜,則是源於原始人對石器工具的深厚感情,其中略有光澤和色彩鮮艷奪目者,被視為是他們心目中某個神秘主宰者對他們的饋贈品,他們更是小心地收藏和加以保護,而在這一過程中,又逐漸豐富了這種自然崇拜物的內涵,中國玉文化最初的啟蒙思想正是源於此。在中國石器時代的各種文化中,玉一直是被視為一種有著豐富靈性的自然崇拜物,廣泛地使用於巫術儀式中。並為史前人隨身攜帶,一則作為美化自身的裝飾,另則作為一種避邪去災、逢凶化吉的吉祥物。在西方古老文明中,有色寶石的熟悉十分久遠,它們在被熟悉和利用過程中同樣被賦予了某種神秘的宗教力量,古巴比倫國在距今6000年前就將祖母綠獻於女神像前祈求某種神秘的力量,海蘭寶石被視為海水的精華,以祈求海神保佑航行或捕魚的安全。

7. 有什麼關於首飾的傳說

耳環的傳說

相傳古代有一位害眼病的姑娘,不久雙目失明了。後來,她幸遇一位名醫,名醫認為她可以復明。在徵得姑娘的同意後,拿起閃閃發光的銀針在她兩側耳垂中各刺一銀針後,奇跡出現了,姑娘重見光明。姑娘非常感激,於是請銀匠精製一對耳環戴在耳上,以示永不忘記名醫之恩。當姑娘戴上銀耳環後,她日益眉清目秀,並逢人傳誦名醫的聲名。穿耳戴環能明目的奇跡相繼傳開以後,許多富裕人家的姑娘和婦女都紛紛穿耳戴環,並流傳至今,成為高貴身份的象徵。

指環的傳說

1、野蠻說:
據說是古代搶婚演繹的結果,當時,男子搶來其他部落的婦女就給她戴上枷鎖。經過多少年的演變,枷鎖變成了訂婚、結婚戒指,男子給女子戴戒指表示她已歸我所有。

2、崇拜說:
戒指源自古代太陽崇拜。古代戒指以玉石製成環狀,象徵太陽神日輪,認為它象太陽神一樣,給人以溫暖,庇護著人類的幸福和平安,同時也象徵著美德與永恆,真理與信念。婚禮時,新郎戴金戒指,象徵著火紅的太陽;新娘戴銀戒指,象徵著皎潔的月亮。

3、實用說:
這得追溯到3000多年前,那時還沒有戒指。由於埃及的統治者有將代表權貴的印章隨時帶在身上的習慣,但又嫌拿在手上累贅,於是有人想到鑲一個圓環,把它戴在手指頭上。天長日久,人們發現男人手指頭上的小印章挺漂亮,於是不斷改良,並演變成了女士的飾品。

4、禁忌說:
戒指異名「指環」,史書中稱「約指」、「摳(左邊應為「弓」)環」、『手記」、「代指」等。最初,戒指是宮廷中後妃群妾用以避忌的一種特殊標記。當有了身孕或其它情況不能接近君王時,皆以金指環套在左手,以禁戒帝王的「御幸」,平時則用銀指環,套在右手。後來,戒指傳到民間,去其本義,以為美觀,久之便留成風氣。明代都邛《三餘贅筆》記曰;「今世俗用金銀為環,置於婦人指間,謂之戒指。」從字面分析「戒」字含有禁戒之意。因此,婦女在當時政指環,並非為了炫美,也非為了裝飾,而是以示警慎,起著禁戒的作用。

食指--想結婚,表示未婚;
中指--已在戀愛中;
無名指--表示已經訂婚或結婚;
小指--表示獨身。
至於右手,在傳統上也有一個手指戴戒指時是有意義的:那就是無名指。據說戴在這里,表示具有修女的心性。

.喜戴在食指者,性格較偏激倔強。
.喜戴在右中指者.崇尚中庸的人生觀念。
.喜戴在左中指者,有責任感,重視家庭。
.喜戴在小手指者,有自卑感。
.喜戴在無名指者,無野心,隨和,較不計較得失

項鏈的傳說

項鏈最早源於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轉變時期的「搶婚」風俗。當時,國子在經濟上的地位逐漸提高。在從夫居制度的形成過程中,男子往往掠奪其他部落婦女或在戰爭中俘獲的女子作為妻子。為了防止這些婦女趁戰亂或夜間逃走,勝利者往往用一根形似今日項鏈的金屬鏈或繩子套住女性脖子。在從夫居制度確立之後,有些地方還保留了這種習俗,只是在經締結婚約的前提下進行,把「搶」作為婚禮的一種形式,那些套在脖子上的金屬絲或繩子,便演變成為項鏈

手鐲的傳說

手鐲雖然被認為是作為手臂的裝飾物,時人們最早萌生的一種朦朧的愛美意識,但也有許多科學家認為,手鐲最初的出現並非完全是出自於愛美,而是與圖騰崇拜、巫術禮儀有關。同時,也有史學家認為,由於男性在經濟生活中佔有絕對的統治地位,使得戒指、手鐲等飾物有了一種隱喻拴住婦女,不讓其逃跑的蠻夷習俗。這種隱喻性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一直存在著。
新石器時代的手鐲已具有一定的裝飾性,不僅表面磨製光滑,而且有的還在手鐲表面刻有一些簡單的花紋。商周至戰國時期,手鐲的材料多用玉石。無論是手鐲造型還是玉石色彩,都顯得格外豐富。除了玉石以外,這個時期還出現了金屬手鐲。西漢以後,由於受西域文化與風俗的影響,佩戴臂環之風盛行,臂環的樣式很多,有自由伸縮型的,這種臂環可以根據手臂的粗細調節環的大小。宋人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寫道:"金陵人登六朝陵寢,得玉臂之,功侔鬼神"。還有一種叫作"跳脫"的臂環,如彈簧狀,盤攏成圈,少則三圈,多則十幾圈,兩端用金銀絲編成環套,用於調節松緊。這種"跳脫"式臂環,可戴於手臂部,也可戴於手腕部。 隋唐至宋朝,婦女用鐲子裝飾手臂已很普遍,稱之為必須臂釧。到了明清乃至民國,以金鑲嵌寶石的手鐲盛行不衰。在飾品的款式造型上、工藝製作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

鑽石的傳說
自古以來,鑽石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夢,一種理想和一種形象。 然而由於鑽石源自不同的區域、時代和文化背景,它對每一個人 來說又有某種特定的含義。鑽石對某些人來講代表權力、富貴、 地位、成就和安祥,而對某些人來卻是愛情、永 恆、純潔和忠實、勇敢、堅貞的象徵。這些不同的形象交織著 宗教神話、古老的科學臆測、淘鑽者的傳說及商人的杜撰等等。雖然錯綜復雜,但卻不抵觸。這些形象都是為熱愛鑽石,不惜為之爭斗,甚至為之死亡的人塑造的。在歷史上,鑽石的璀璨及光芒,曾照亮情人的眼睛,變成殺人的利刃;它曾是征服者的火炬,是下台暴君的慘淡的燭台。
1.神話的魔力
古希臘人相信鑽石是隕落到地球上的星星碎片,甚至有人認為鑽石是天神滴落的眼淚;人們也一度認為鑽石是由天水或天露而來。在梵文中鑽石一詞即為雷電之意,藉以表達鑽石由閃電而生的信仰。直至今日現代科學的發展才告知人們鑽石並不是由天而降,相反而是破地而出的。古人還相信鑽石會生小鑽石,連著名的科學家波義爾(R.Boyle,1627—1691)也相信此種說法。在17世紀,葡萄牙的探險家認為「鑽石在接近地表處生長2—3年可長成」,並以礦工為何若干年後再返回老礦區仍可採到鑽石為例證實這一觀點。
2.以肉喂鳥,借鳥取鑽之說
一千零一夜故事中的主角辛巴達原本過著快樂的神仙生活。有一天他競動了凡念,想一睹人間世界,於是他乘船隨風飄向海中,任由風浪將他送到一座美麗茂盛的島上。步上沙灘的辛巴達說到:
「我鼓足勇氣朝溪各走去,發現遍地鑽石,山谷里守著成群的巨莽,一口可吞掉整隻大象。山路狹窄難行,危機四伏。突然,前面掉下一塊塊被屠殺的羊肉,卻不見人跡。驚異之下,我記起了很早以前,從商人和旅行者那聽到的一個故事。鑽石谷高山環繞,飛鳥難渡,但采鑽人自有妙方……他們將羊宰殺後撕成塊片,從山頂丟下谷 底,血腥的羊肉上便沾滿了鑽石。到了正午,禿鷹飛入山谷,以爪獲起粘附了鑽石的肉塊,再飛回山頂。 這時等在山頂的采鑽人大聲咕喝,嚇走禿鷹,取得鑽石後,再將肉塊留給鷹獸。」
於是,辛巴達學著故事中的方法,將自己裹於肉塊之中,禿鷹將裹有他的肉塊抓起,飛到山頂,采鑽者將他救下。此故事也講明了鑽石的親油特性。
3.蛇谷的故事
在希臘,有這樣一種傳說,鑽石遍市在山谷中,由巨蟒守護,凡人的眼睛只要看著巨蟒便會死在它的眼光里。只有機智堅忍的人,才能擺脫它們的守護獲得鑽石。在古羅馬P1iny 有關鑽石谷的文章中寫到,亞歷山大在公元前350年征戰印度時,曾在鑽石谷獲取到鑽石。他機智地命令士兵用鏡子把蛇的目光反射給蛇自身,將蛇殺死。而後又將羊肉塊丟向山谷的鑽石,之後跟蹤抓肉的禿鷹,將其殺死而獲得鑽石。
4.鑽石——金牛座的象徵
1278年西班牙學者通過對古代巴比倫文化的研究發現, 古代巴比倫人認為,鑽石為雙子星座的第三面目,也視其為 金牛座的第一象徵。佩戴鑽石者好獵,技藝精湛,受人敬重。 當土星行到這個位置,適時上升,與月亮成60。或120。時,佩 戴者身穿盔甲,肩背弓箭,神力倍增。
5.宗教與鑽石
在中世紀末期,在一些有關宗教的書籍中,描寫大祭師亞倫的胸牌和新耶路撒冷的基石因鑲有鑽石而具有神力。傳說,在這神力的保護下,可使人競技勝利,獲得力量、勇氣、權力、財富、永生,青春永駐,美夢成真,幸福和友誼等等。甚至說鑽石可使人隱形,使死者復生。
6.無名指佩戴鑽戒之說
按基督教的習俗,鑽戒應戴在無名指上,據說是因為神父用戒指順序輕觸新人左手的三隻手指,並說「奉聖父、聖子、聖靈之名」,最後正好落在無名指上。
另一個更具浪漫色彩的傳說是,埃及人認為,無名指的血脈是直接引進心房的愛情之脈,象徵愛情永恆不變。
7.鑽石的醫療功效
除了種種神話傳說之外,鑽石也被相信具有醫療功效,特別是對麻風病、神經錯亂、膀胱炎和瘟疫有醫療作用。有人在書中寫道:「鑽石的醫療功效可由窮人易感染瘟疫,而富人因擁有鑽石而免疫等來加以證明」。其它說法還講,鑽石可解毒,而又有人說鑽石是劇毒物,據說,Frederic二世(1194—1250)就是因吃了由其兒子摻入鑽石粉的食物而被毒死的。
8.鑽石名字的由來
鑽石的英文名稱diamond,來源於希臘文金剛—— adams,意為「無可征服」,然而當時,此詞用來指鐵等堅硬的金屬,之後又泛指硬度比鐵大得多的藍寶石。隨著人們對寶 石的不斷認識,才把diamond專指鑽石。
9.鑽石魔力和宗教傳說的淡化
到l7—18世紀,隨著人類科學、自然科學的不斷發展和鑽石的逐漸普及,關於鑽石瘟疫和巫術的傳說漸淡,人們對神力的崇拜也逐漸由傳說中的感性轉為理性的象徵和心理 聯想,這些都和鑽石的性質緊密相關。
凈度:古人視鑽石為最純凈之物,許多文明者認為唯有肉眼看不見內含物的鑽石,才有價值,帶有「瑕疵」者,代表厄運。
顏色:無色透明的鑽石代表純潔。
外形:完好的八面體原石是自然界中最完整的物體,它象徵著秩序、祥和。
亮度和火彩:無色透明,結晶良好的八面體鑽石,即使不加切磨也可展露良好的亮度和火彩,因此鑽石被視為明亮的象徵。
硬度:戰士和魔術師認為鑽石的堅硬是無法征服的象徵,哲學家認為其意味著人類生命深不可測的奧秘。
來自:
http://bbs.paipai.com/cgi-bin/bbs/show/content_history?groupid=40008&messageid=67294
http://tieba..com/f?kz=102278739

8. 銀飾的歷史

自古以來,黃金白銀在中國就是富貴的象徵,白銀更有辟邪化毒的功效,黃金白銀在古時不但是做為貨幣流通,而且上層社會達官貴人的日常餐飲用具、佩帶首飾以及一切能象徵權力富貴的物品,均是以黃金白銀為主的材料打造的。
銀飾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歷史上曾被許多民族青睞,成為多元文化交流的載體之一。在這一載體中,融合有來自南方少數民族的"耳檔",起源於北方少數民族的「跳脫」,以及從古代飾物中沿襲而來的 「步搖」、「五兵佩」和中國傳統的龍、鳳、鱗紋樣等等。
封建社會和解放前中國的尋常百姓家,由於生活困苦,黃金在百姓中難以擁有,但對美的追求是人不變本性,因此有潤澤質感又不張揚的白銀自然就成為了百姓製作首飾的主要材料,從而使銀飾在中國有了數千年的文化。銀飾採用各種加工工藝,加工成的銀飾品種類繁多,基本分為耳飾、頸飾、手飾、足飾和服飾5個大類。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的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黃金首飾已不再是大眾難以擁有的奢侈品,並且自從比黃金更稀有的鉑金、鑽石從歐美流行到國內,黃金、鉑金、鑽石首飾幾乎成為家家戶戶必備的首飾品,人們購買幾套不同的貴重首飾已不是困難的事。富貴的黃金,純凈的鉑金,恆久的鑽石擁有了各自不同的寓義和內涵,受到了不同消費者的喜愛,而傳統的銀首飾,除了一些老人和兒童的銀飾,失去了讓人擁有的意義和地位,早已不被年輕人青睞。

苗族銀飾
進入苗族社會的銀飾決不單純表現為某個民族專有的藝術形態,而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混合體。苗族銀飾可分頭飾、頸飾、胸飾、手飾、盛裝飾和童帽飾等,都是由苗族銀匠精心做成,據說已有千年歷史。苗族銀飾以其多樣的品種、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藝,不僅向人們呈現了一個瑰麗多彩的藝術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銀飾的種類較多,從頭到腳,無處不飾。除頭飾、胸頸飾、手飾、衣飾、背飾、腰墜飾外,個別地方還有腳飾。
苗族從古至今都有「以錢為飾」的習俗, 史料也顯示,「錢」飾與銀飾是同時步入苗族服飾領域的。這種通過「以錢為飾」所流露出來的誇富心態,對於苗族銀飾的審美價值取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形成了苗族銀飾最基本的三大藝術特徵,即以大為美,以重為美,以多為美。

希望能夠幫到您!

9. 黃金的歷史文化是怎樣的

黃金的歷史文化是怎樣的:黃金的歷史幾乎與人類的歷史一樣古老,自從人類在專一萬兩千多屬年前發現黃金之後,人類對黃金的狂熱就被點燃了,在人類的意念中,沒有什麼東西比黃金更能體現純潔與神聖。

對黃金本身來說,它已經成為一種跨越種族、文化,甚至是統治世界的另一種物質。黃金就像一條金色的血脈,貫穿於整個人類的歷史。

從古埃及的金權杖到中國的三星堆金面罩,從皇帝的寶冠到普通人的首飾,從可醫治百病的「萬能之葯」到科技領域的大量應用,黃金用它特有的尊貴傳達著人類對財富和權勢的至高追求。
隨著人類的發展,人類逐漸離開自給自足的年代,邁向商品經濟時代。在人類需要錢幣來作為交易的媒介,以使買賣進行的更加簡便的時候,黃金自然成為了最優的選擇。
自從英國採用金本位之以來,美國和歐洲的國家也都爭相仿效。美國在1792年,已採用復本為制度,規定19.3美元即可換取一盎司的黃金,但是這並沒有引發任何的黃金熱潮。
直到1848年的某一天,一名叫約翰馬歇而的年輕木匠,在今日的加洲境內建造鋸木廠的時候,不經意的發現了金箔片,由而引發了西部淘金熱。這也使曾經荒涼的西部,迅速的發展起來。

10. 首飾的歷史起源

人類佩帶首飾究竟於何時,恐怕很難精確地考證。但是我們不難推想,從人類開始意識到裝飾與美化自身的時候起,人類也就與它結下了不解之緣。人類最原始的首飾,大概可以追溯到遙遠的石器時代。
從收集世界各地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資料和現代原始部落的資料中,人們可以發現,早期原始體飾形式主要為:項飾、腰飾、臂飾、腕飾、頭飾等幾種,而這些形式中尤以項飾和腰飾為主。它們很大程度上是圍繞人體生殖區而裝飾的,究其原因,除了這些部位有支持佩戴物的能力之外,大量研究表明這種選擇還另有目的。
動物身上的色彩和圖案也是一種體飾,自然體飾,雄鳥的頭飾、項飾、胸飾、尾飾等等往往在繁育季節呈規律性的變化和顯示,而且這些裝飾對吸引異性頗有功效,大量生物學材料證實動物的漂亮裝飾在性選擇過程中具有很大的優勢。人體紋身是一種類似的體飾形式,人體裝飾則正是動物自然裝飾的延伸的質變。
世界各地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最早的人體飾物無論是動物牙齒、羽毛、還是石珠等它們均有一個十分顯著的特點:光滑、規則、小巧、美觀。而這一特點進一步說明了體飾產生的妝點妝扮、自我炫示、吸引異性的重要心理動因。因此將體飾起源心理源於生理本能的美感是十分科學的。而由這種起源動因衍變而來的人體美化功能是首飾最原始最根本的功能。
在首飾的起源和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其他兩個重要的動因,一是宗教功能動因,二是社會功能動因,而這兩種動因都是基於生理本能動因之上,在此基礎上發展和演化出來的。宗教源於史前人類的巫術,而體飾發展的宗教動因則正是在史前人類的巫術活動中和在這種巫術思想指導下逐漸形成並在人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原始人類在勞動實踐過程中,逐步對自然界中一些與他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材料如植物的果實、種子、動物的羽毛、牙齒、骨骼以及石(玉)料產生一種朦朧的神秘看法,他們甚至將之作為自己巫術活動中的崇拜對象,賦之予神秘的力量。
如他們將植物的果實或種子串掛在母性身上以祈求繁衍子女;將狩獵動物的毛皮、牙齒、骨骼穿掛與身上以求得狩獵的成功和自身的平安;對石(玉)料的崇拜,則是源於原始人對石器工具的深厚感情,其中略有光澤和色彩鮮艷奪目者,被視為是他們心目中某個神秘主宰者對他們的饋贈品,他們更是小心地收藏和加以保護,而在這一過程中,又逐漸豐富了這種自然崇拜物的內涵,中國玉文化最初的啟蒙思想正是源於此。在中國石器時代的各種文化中,玉一直是被視為一種有著豐富靈性的自然崇拜物,廣泛地使用於巫術儀式中。並為史前人隨身攜帶,一則作為美化自身的裝飾,另則作為一種避邪去災、逢凶化吉的吉祥物。在西方古老文明中,有色寶石的熟悉十分久遠,它們在被熟悉和利用過程中同樣被賦予了某種神秘的宗教力量,古巴比倫國在距今6000年前就將祖母綠獻於女神像前祈求某種神秘的力量,海蘭寶石被視為海水的精華,以祈求海神保佑航行或捕魚的安全。

閱讀全文

與首飾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