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中國航運發展史,比如:從哪個朝代開始,都有什麼重大的事情。
宋朝的造船業居世界首位。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等地都有發達的造船業
建國初期,中國海輪噸位所佔世界比重不到0.3%。而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國際敵對勢力的封鎖禁運,又阻礙了我國遠洋運輸事業的發展。
上海解放後,外國航運企業撤離上海,美、英、法等國家限制本國輪船到中國港口,使我國的遠洋運輸幾乎斷航。在這種十分困難的條件下,新中國政府領導人民奮發圖強,逐步沖破封鎖。
1951年6月15日,波蘭政府和中國政府合資組建了中波輪船股份公司,首先打開中國通往歐洲的航路,邁開了新中國遠洋運輸的第一步。
1956年,遠東水腳工會(FEFC)與日本船東達成壟斷協議,排斥非公會班輪,實行雙重費率制,將中國航線上的班輪運價普遍上調10%,對中國的對外貿易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
為此,從1958年開始,外運、外代系統開始了一場「運價斗爭」,利用外貿貨源,採取不給或少給公會班輪配貨的辦法,與之進行有理有節的斗爭,吸引了多利順、三野、中波、源源、東方等船公司的船掛靠大連、上海等港口,最後迫使「遠東水腳公會」接受了中方作為托運人提出的運價表,開創了國際航運史上運價斗爭取得勝利的先例。
1961年4月27日,中國遠洋運輸公司正式宣布成立。次日,中國遠洋運輸公司廣州分公司宣告成立,第一艘懸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光華」號客輪,在廣州黃埔港舉行隆重的首航典禮後駛往印度尼西亞雅加達港接運受難華僑回國。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是我國遠洋船隊規模大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國遠洋業突破了敵對勢力對新中國的重重封鎖,建設起了初具規模的船隊,開辟了走向世界,走向大洋的一條條航線。
1964年12月,在周總理的指示下,中遠公司首次按國際慣例利用銀行貸款購進「黎明」號貨船,從此,中遠開始按照「貸款買船,贏利還貸」模式,自力更生發展遠洋船隊。
1967年5月,中遠廣州分公司「敦煌」輪從黃埔港起航,開往西歐,標志著新中國第一條國際班輪航線的開通。
到1975年底,中遠公司船隊總噸位突破500萬噸。國有船隊的壯大,使我國外貿運輸貨物中租用外輪的比例逐年下降,我國進出口貨物開始大量的由飄揚著五星紅旗的遠洋船運載,受到國際航運同行矚目。
1978年9月26日中國第一艘集裝箱班輪、中遠上海分公司的「平鄉城」輪裝載著162個集裝箱從上海港駛向澳大利亞,打破了我國國際集裝箱運輸「零」的紀錄。標志著中國遠洋集裝箱運輸經營從此正式開始。
「一改革,效益就上來了」
「人還是這些人,地還是這塊地,一改革,效益就上來了。」這是鄧小平1986年8月到天津視察時,對天津港變化的肯定。這種評價今天依然適用。
受益於改革開放的一聲春雷,中國的遠洋運輸業開始了新的發展。隨著機構改革逐步理順,海運企業經營機制的改革則變得相對簡單且迅速。1993年,我國最大的國際遠洋運輸集團———中國遠洋運輸集團和我國最大的內河航運集團———中國長江航運集團分別成立。1997年,中海集團在上海正式掛牌,承擔我國沿海運輸。
隨之而來的是改革的不斷深入。中遠集團、中海集團、長航集團逐步打破了原有封閉的、人為劃分的格局,使水運市場真正「流動」起來,開始通江達海。
如今,這些航運企業,均已完成了專業船隊建設,以不同貨種為標准,干散貨船、集裝箱船、油輪、液化氣船、特種船、客滾船、商品車滾裝船等細分市場也已建立並發展成熟,各專業船隊通過藉助集團總公司的統一品牌、統一戰略,發揮規模發展、集約經營的優勢,國際競爭力漸強。
我國從事國際集裝箱班輪運輸的公司由中遠集團一家,增長到2008年的180多家,船舶經歷了從中遠「平鄉城」輪不到200標箱到萬箱級以上的飛躍。中遠集運、中海集運是我國集裝箱班輪公司的代表,早已躋身全球班輪公司前10名,航線覆蓋整個中國沿海、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和波斯灣等全球各主要貿易區域。
為中國走向世界保駕護航
上世紀80年代,全球集裝箱航線基本上都被國際資班輪公司控制著。中遠發展集裝箱運輸事業伊始,便將運力提升與調整航線和運行組織工作同步啟動、同步發展,實行定船、定線、定班期運行,開辟了基於中國本土的全球運輸網路。
特別是1988年4月,將香港—美西線集裝箱班輪改為周班,受到貨主歡迎,國外媒體更是驚呼「中國航運正在大踏步趕了上來」。
1999年,中遠集運在中日航線上注入「綠色快航」概念,將航線服務精確到小時,同時推出班期、交貨、中轉、通信、證書傳遞、專人服務和貨物跟蹤保證,真正做到「當天到貨、當天超市上架」,為中國外貿提供了有利條件。
中海集運雖然成立時間很晚,但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集裝箱班輪船隊已經躋身世界前十,創造了業界神話。截至2009年8月為止,中海集運船隊共計148艘船舶,整體運載能力近50萬標箱。其中每艘運載能力逾4000標箱的大型船舶逾71艘,平均船齡只有4.59年,占總運力的84.20%。
2009年上半年,隨著中國外運集團與中國長航集團的重組,中國遠洋運輸業步入了一個新階段,從承運轉向綜合物流,全面深入到中國外貿鏈條。
同時,我國對外貿易總額佔全球的比重,由改革開放前的不足1%上升到8%以上。在逾7%的增長額度中,海運承擔了90%左右的運輸量,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有力支撐。
海運量的激增,加速了海運運力更新換代的進程,暢行於四大洋、由我國航運企業控制和擁有的30萬噸級油輪、散貨船和萬標箱集裝箱船已非罕見。
新中國華誕60年,中國遠洋船隊已經擁有23萬艘貨輪,載重量約6000萬噸,居世界第四位,飄揚著五星紅旗的中國船往來於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1200多個港口,遠洋運輸關系不僅到中國每一個老百姓,更關繫到世界諸多國家的民眾生活,成為中國融入世界的有力保障。
②唐朝:A中朝貿易往來頻繁。朝鮮的人參等輸人我國,我國的茶葉等輸入朝鮮;B中亞、波斯的商人把胡椒、波斯棗、葯品、香料、珠寶等輸入中國;中國的絲綢、瓷器、紙張燈也運往波斯,並從那裡行銷歐洲。C大食商人也到中國行上年;中國的造紙、紡織技術傳到大食,再傳到歐洲和非洲。
③明朝:鄭和下西洋,中國的絲綢和瓷器受到各國歡迎,鄭和從西洋購得珠寶、香料、葯材等土特產。明朝後期,原產美洲的甘薯、玉米等傳入中國。
⑶文化交流
①中國文化的外傳:A兩漢時,冶鑄技術東傳朝鮮、日本,安息、中亞、歐洲。制漆工藝傳到朝鮮。水利技術遠播中亞和歐洲。
B唐朝時造紙術傳到朝鮮、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歐洲,促進了人類文化的發展。唐朝時建築技術傳到日本;數學專著《綴術》傳入朝鮮和日本,成為學校教材。唐朝時紡織技術傳入朝鮮、阿拉伯。唐朝時,日本參照漢字草書和楷書的偏旁,創制了日本文字。唐詩傳入朝鮮、日本。
C宋元:宋朝時,印刷術東傳朝鮮、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歐洲,促進了文化的傳播。指南針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為歐洲航海家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條件。元朝時,火葯和火葯武器傳到歐洲。
D明清之際,總結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被譯成多種文字流傳海外。明朝時,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傳入南洋各地。
②外國文化傳入中國
A西漢佛教於西漢末年傳入中國中原地區。
B唐朝時朝鮮的高麗樂、中亞的舞蹈、印度的繪畫、雕塑、音樂、舞蹈藝術傳入中國。唐朝時,印度的天文、醫學、歷法知識傳入中國。唐朝時從印度傳入熬糖法。唐朝僧人玄奘西遊古印度,帶回佛經600部,譯出1300多卷,成為研究古印度的珍貴史料。
C明朝後期,原產美洲的甘薯、玉米等傳入中國。明朝引進了歐洲的水利方法,記載於《農政全書》。明朝時,利瑪竇帶來西方的科技著作。明朝後期,更多的傳教士來華。
3、中國古代的對外貿易商路
⑴秦漢:以陸路為主。當時中國的絲綢等物品主要通過絲綢之路運到西歐各國。與此同時,海上絲綢之路也已開辟。最遠到達印度半島南端。
⑵隋唐:分海、陸兩路。海路從廣州出發,經馬來半島、印度可到波斯灣,唐政府在廣州設置市舶使管理對外貿易。從登州、揚州出發可到朝鮮、日本。
⑶明清:明朝初期海運船隊遠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中西貿易興旺一時。清朝康熙以後,閉關鎖國,只准廣州一地接待外商,海上絲路不暢。
2. 簡析內貿航運的發展史
階段一:諸侯分封(1996-2002)
1996年底,內貿集裝箱海運迎來機遇。1997年到2002年期間,中海、中遠、長航等版航運切入內權貿航運,1997年南青公司以散裝的運價切入市場。到2000年底,中遠增加內貿運力投入,進入內貿箱航運前列。
階段二:諸子百家(2002-2010年)
2002年到2010年,內貿集裝箱海運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國內先後出現安盛船務、中谷新良、洋浦中良、和易海運、煙台海運、信風海運、東方海運、陽光速航、海南泛洋、大新華物流等船公司,內貿航運出現「諸子百家」局面。
階段三:戰國七雄(2011-2015年)
2011-2014年,內貿海運運力低於需求箱量,出現供不應求局面,船舶開始往大型化方向發展。到2013年底,有些船公司跟不上時代步伐而被淘汰,中海、中遠、安通控股、中谷海運、信風海運、外運速航、洋浦中良成就「戰國七雄」局面。
3. 中遠是一個什麼樣的公司
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的前身,是成立於1961年月27日的中國遠洋運輸公司。1993年2月16日組建以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為核心企業的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經過幾代中遠人40餘年的艱苦創業,依靠智慧、勤勞和真誠,帶著光榮與夢想,中遠集團已由成立之初的4艘船舶、2.26萬載重噸的單一型航運企業,發展成為今天擁有和經營著600餘艘現代化商船、3500餘萬載重噸、年貨運量超過3億噸的綜合型跨國企業集團。作為以航運、物流為核心主業的全球性企業集團,中遠在全球擁有近千家成員單位、8萬余名員工。在中國本土,中遠集團分布在廣州、上海、天津、青島、大連、廈門、香港等地的全資船公司經營管理著集裝箱、散裝、特種運輸和油輪等各類型遠洋運輸船隊;在海外,以日本、韓國、新加坡、北美、歐洲、澳大利亞、南非和西亞8大區域為輻射點,以船舶航線為紐帶,形成遍及世界各主要地區的跨國經營網路。標有「COSCO」 醒目標志的船舶和集裝箱在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300多個港口往來穿梭。
其它都是集團旗下的子公司。
中遠集團在上海設有許多獨資合資企業,但沒有設立上海中遠集團這樣一家公司。
中遠船務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是中遠(集團)總公司下屬,以大型船舶和海洋工程修理、改裝及建造為主業,集修造船配套為一體的大型企業集團。在南通、大連、舟山、廣州、上海等地擁有多家國內領先、國際上享有較高知名度的大型船舶企業及多家專業化船舶配套服務企業。基於專業化的服務和現代化的管理,中遠船務已經成為世界知名航運公司和海洋石油服務供應商在中國沿海的首選合作夥伴。
中遠香港集團成立於1994年8月28日。中遠集團在香港的業務活動已有40餘年的歷史,經過艱苦的努力,從擁有幾艘舊船的小型船公司發展到擁有四十餘億美元總資產的香港中資企業之一。
中遠(香港)集團是中遠集團全資擁有的地區管理公司和經濟實體,管轄中遠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菲律賓的數百家各類企業,業務網點和投資項目遍及中國內地主要大中城市和亞洲、歐洲、美洲等地區。
中遠(香港)集團已形成遠洋干散貨運輸、集裝箱租賃、碼頭和工業、房地產、基建投資、建築業、能源工業、物流、信息科技、金屬材料加工、船舶貿易、船用燃油備件物料貿易、船舶代理和貨運代理等支柱產業和產業板塊。業務范圍還涉及金融、保險經紀、旅遊和酒店等。
4. 中遠物流的發展歷程 和 他的信息化 幫忙整理一下
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簡稱中遠集團或中遠)是以國際航運、現代物流以及船舶修造為主業的大型跨國企業集團,是中國最大的國際航運、物流和修造船企業集團,綜合實力居世界前列。
自1998年以來,中遠集團確定了「由全球航運承運人向以航運為依託的全球物流經營人轉變」和「由跨國經營向跨國公司轉變」的「兩個轉變」經營戰略,以及「發展和鞏固在航運及物流業中的領先地位,進入世界500強」、「年創百億效益、打造百年中遠」的戰略目標,中遠集團的發展納入了快速、穩定、健康、科學的軌道。進入新世紀以後,經營效果逐步顯現。自2004年以來,中遠集團每年實現經濟效益均超過100億元人民幣,成為中央企業中利潤貢獻最多的10家企業之一。2006年中遠集團以154.135億美元(1228.825億人民幣)的銷售收入躋身世界財富500強行列,排名488位; 2007年中遠集團以銷售收入208.4億美元(1585.135億元人民幣)連續榮登《財富》世界500強,排名第405位。
中遠集團擁有和經營著800餘艘現代化商船,5000多萬載重噸,年貨運量超過4億噸,遠洋航線覆蓋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多個港口,船隊規模穩居中國第一、世界第二。其中,集裝箱船隊規模在國內排名第一位,世界排名第六位;干散貨船隊排名世界第一;專業雜貨船和裝載超大超重貨物的特種運輸船綜合實力居世界前列;油輪船隊擁有數艘30萬噸級油輪,國內排名第一。中遠集團數百家國內外成員單位形成了以北京為中心,以遠洋航運和全球物流為依託,以香港、日本、新加坡、美國、歐洲、澳洲、韓國、南非和西亞等9大區域為輻射點的全球業務網路,在5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千餘家企業和經營機構。
如今,「COSCO」品牌已成為中遠集團重要的無形資產,標有「COSCO」標志的船舶和集裝箱在世界各地往來穿梭,成為中國的形象代表。中遠集團的經營成果已經為全球所認可,中遠集團創造的諸多經驗正成為眾多企業學習的榜樣。
5. 詳細的海運業發展史
建國初期,中國海輪噸位所佔世界比重不到0.3%。而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國際敵對勢力的封鎖禁運,又阻礙了我國遠洋運輸事業的發展。
上海解放後,外國航運企業撤離上海,美、英、法等國家限制本國輪船到中國港口,使我國的遠洋運輸幾乎斷航。在這種十分困難的條件下,新中國政府領導人民奮發圖強,逐步沖破封鎖。
1951年6月15日,波蘭政府和中國政府合資組建了中波輪船股份公司,首先打開中國通往歐洲的航路,邁開了新中國遠洋運輸的第一步。
1956年,遠東水腳工會(FEFC)與日本船東達成壟斷協議,排斥非公會班輪,實行雙重費率制,將中國航線上的班輪運價普遍上調10%,對中國的對外貿易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
為此,從1958年開始,外運、外代系統開始了一場「運價斗爭」,利用外貿貨源,採取不給或少給公會班輪配貨的辦法,與之進行有理有節的斗爭,吸引了多利順、三野、中波、源源、東方等船公司的船掛靠大連、上海等港口,最後迫使「遠東水腳公會」接受了中方作為托運人提出的運價表,開創了國際航運史上運價斗爭取得勝利的先例。
1961年4月27日,中國遠洋運輸公司正式宣布成立。次日,中國遠洋運輸公司廣州分公司宣告成立,第一艘懸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光華」號客輪,在廣州黃埔港舉行隆重的首航典禮後駛往印度尼西亞雅加達港接運受難華僑回國。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是我國遠洋船隊規模大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國遠洋業突破了敵對勢力對新中國的重重封鎖,建設起了初具規模的船隊,開辟了走向世界,走向大洋的一條條航線。
1964年12月,在周總理的指示下,中遠公司首次按國際慣例利用銀行貸款購進「黎明」號貨船,從此,中遠開始按照「貸款買船,贏利還貸」模式,自力更生發展遠洋船隊。
1967年5月,中遠廣州分公司「敦煌」輪從黃埔港起航,開往西歐,標志著新中國第一條國際班輪航線的開通。
到1975年底,中遠公司船隊總噸位突破500萬噸。國有船隊的壯大,使我國外貿運輸貨物中租用外輪的比例逐年下降,我國進出口貨物開始大量的由飄揚著五星紅旗的遠洋船運載,受到國際航運同行矚目。
1978年9月26日中國第一艘集裝箱班輪、中遠上海分公司的「平鄉城」輪裝載著162個集裝箱從上海港駛向澳大利亞,打破了我國國際集裝箱運輸「零」的紀錄。標志著中國遠洋集裝箱運輸經營從此正式開始。
「一改革,效益就上來了」
「人還是這些人,地還是這塊地,一改革,效益就上來了。」這是鄧小平1986年8月到天津視察時,對天津港變化的肯定。這種評價今天依然適用。
受益於改革開放的一聲春雷,中國的遠洋運輸業開始了新的發展。隨著機構改革逐步理順,海運企業經營機制的改革則變得相對簡單且迅速。1993年,我國最大的國際遠洋運輸集團———中國遠洋運輸集團和我國最大的內河航運集團———中國長江航運集團分別成立。1997年,中海集團在上海正式掛牌,承擔我國沿海運輸。
隨之而來的是改革的不斷深入。中遠集團、中海集團、長航集團逐步打破了原有封閉的、人為劃分的格局,使水運市場真正「流動」起來,開始通江達海。
如今,這些航運企業,均已完成了專業船隊建設,以不同貨種為標准,干散貨船、集裝箱船、油輪、液化氣船、特種船、客滾船、商品車滾裝船等細分市場也已建立並發展成熟,各專業船隊通過藉助集團總公司的統一品牌、統一戰略,發揮規模發展、集約經營的優勢,國際競爭力漸強。
我國從事國際集裝箱班輪運輸的公司由中遠集團一家,增長到2008年的180多家,船舶經歷了從中遠「平鄉城」輪不到200標箱到萬箱級以上的飛躍。中遠集運、中海集運是我國集裝箱班輪公司的代表,早已躋身全球班輪公司前10名,航線覆蓋整個中國沿海、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和波斯灣等全球各主要貿易區域。
為中國走向世界保駕護航
上世紀80年代,全球集裝箱航線基本上都被國際資班輪公司控制著。中遠發展集裝箱運輸事業伊始,便將運力提升與調整航線和運行組織工作同步啟動、同步發展,實行定船、定線、定班期運行,開辟了基於中國本土的全球運輸網路。
特別是1988年4月,將香港—美西線集裝箱班輪改為周班,受到貨主歡迎,國外媒體更是驚呼「中國航運正在大踏步趕了上來」。
1999年,中遠集運在中日航線上注入「綠色快航」概念,將航線服務精確到小時,同時推出班期、交貨、中轉、通信、證書傳遞、專人服務和貨物跟蹤保證,真正做到「當天到貨、當天超市上架」,為中國外貿提供了有利條件。
中海集運雖然成立時間很晚,但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集裝箱班輪船隊已經躋身世界前十,創造了業界神話。截至2009年8月為止,中海集運船隊共計148艘船舶,整體運載能力近50萬標箱。其中每艘運載能力逾4000標箱的大型船舶逾71艘,平均船齡只有4.59年,占總運力的84.20%。
2009年上半年,隨著中國外運集團與中國長航集團的重組,中國遠洋運輸業步入了一個新階段,從承運轉向綜合物流,全面深入到中國外貿鏈條。
同時,我國對外貿易總額佔全球的比重,由改革開放前的不足1%上升到8%以上。在逾7%的增長額度中,海運承擔了90%左右的運輸量,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有力支撐。
海運量的激增,加速了海運運力更新換代的進程,暢行於四大洋、由我國航運企業控制和擁有的30萬噸級油輪、散貨船和萬標箱集裝箱船已非罕見。
新中國華誕60年,中國遠洋船隊已經擁有23萬艘貨輪,載重量約6000萬噸,居世界第四位,飄揚著五星紅旗的中國船往來於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1200多個港口,遠洋運輸關系不僅到中國每一個老百姓,更關繫到世界諸多國家的民眾生活,成為中國融入世界的有力保障。
6. 中遠散貨運輸有限公司的歷史回顧
1970年10月1日,中國遠洋運輸公司天津分公司在天津塘沽掛牌成立。60餘名來自各地的機關幹部擁擠在兩座簡易的小樓里,集辦公、食宿於一處;船隊只有從廣州遠洋運輸公司劃撥的10多條雜貨船,789名船員。從此全體船岸職工發揚艱苦創業的奉獻精神,擔負起繁重的外貿進出口、特資運輸和援外任務。
20世紀80年代,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天遠船隊在船舶數量上、船舶類型上和航海高新技術應用上都有了飛速發展。根據國際航運市場的需求,天遠公司及時調整了船舶結構,大力發展多用途船和集裝箱船,及時開通國內至日本、東南亞、地中海、西歐、美洲、非洲的雜貨、集裝箱班輪航線 60 多條。集裝箱核心班輪的准班率常年保持在 100%%,多次受到國務院和天津市口岸委的表彰。到 1990 年,天遠公司的船舶已通班全球 l0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 700 多個港口,年貨運量達 1000 萬載重噸。同時,公司大力實施多元化經營,先後成立了船舶供應公司、船務公司、貨運代理公司等與航運相關的陸上產業。
20世紀90年代,為了增強企業在國際航運市場的競爭能力,公司嚴格實施ISM規則和ISO9001標准。1997年公司取得各船旗DOC證書和ISO9001證書,成為國內首家取得雙標證書的航運企業。黨的十五大召開後,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和中遠集團的發展戰略,中遠散貨運輸有限公司從北京移師天津,與天津遠洋運輸公司合二為一。1998年1月11日,新的中遠散運在天津遠洋大廈正式掛牌,天安門國旗護衛隊的戰士為公司升起五星紅旗。這標志著中遠散運已成為國際干散貨運輸的專業化大型企業。
從90年代末開始,中遠散運堅決貫徹執行中遠集團 「從擁有船向控制船轉變」的戰略,以變革企業發展戰略的視角入手,探索打破原有單一的船東模式,擴大企業外取市場資源空間,構建了船東(OWNER)、租家(CHARTERER)、經紀人(BROKER)「三位一體」的新型航運企業經營模式,使企業實現了從擁有有限國有資產向控制外部市場資源的戰略轉變。
中遠散運不斷尋找機會適時租進市場競爭力強、轉手容易的現代型船,不斷尋找機會適時租出成本高、船型又不合理的自有船,結合貨品運輸市場需求變化進行運力置換,大量租入船逐漸調整了中遠散運的船隊結構。船隊結構調整帶來運力結構的調整。伴隨著中遠散運租入船隊貨運量、周轉量的連年提升,租船成效顯示出了巨大的綜合效應,贏利能力呈幾何級數增長。
2007年,中遠散運進一步創新發展理念,推進資源外取、資源融合策略,通過資源外取,實現自有資源和外部資源的有機融合,不斷深化「從擁有與控制向配置社會資源轉變」戰略,當年公司運力、運量、收入、創效均實現了歷史性突破。2007年12月28日,中遠散運加入中國遠洋,成為中遠集團資本平台的核心企業,企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2008年,國際干散貨市場呈現百年不遇的劇烈波動和非理性的大幅跳水。中遠散運在中遠集團、中國遠洋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深化改革年」工作主題,全體船岸員工奮力拚搏,從發展理念、經營策略、風險防範、安全機制、規范管理、和諧創建等方面入手,堅持「高效執行」,推進「深度創新」,圓滿完成了上級下達的各項任務指標,在航運經營、安全生產、管理創新、可持續發展和軟實力打造上取得較好成績,為天津市經濟社會的整體發展和中遠集團年創百億效益做出了突出貢獻。
2009年是中遠散運面臨形勢異常惡劣、經受考驗異常嚴峻、經營任務異常艱巨的一年。受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國際干散貨市場大幅跳水,中遠散運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為契機,以「拼效益、謀發展、保安全、防風險、促和諧」為主線,上下齊心協力、苦練內功,同舟共濟,積極完善商業模式,快速調整經營策略,深入開展開源節流,及時加大融資力度,持續深化安全管理,確保了安全穩定的良好局面,取得了難能可貴的好成績。
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中遠散運業務發展的必然需求。以優化戰略布局,完善價值鏈條為出發點,近年來,中遠散運下大力量進行了海外網點建設,不斷開拓發展空間,在歐洲、美洲、澳洲、新加坡和印尼建立了經營公司,在日本、韓國設有服務機構,為公司市場調研與拓展、客戶維護、信息獲取、經營創效和跨國經營積累了經驗。目前公司海內外經營一體化的格局已經初具規模。
如今的中遠散運自有好望角型、巴拿馬型和靈便型等各類大型散裝船舶80餘艘、400萬載重噸,日常控制船舶200餘艘,實際控制運力超過1600萬載重噸,航線遍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個港口,在國際干散貨航運市場上居於領先地位。
多年來,中遠散運始終堅持強化基礎管理不放鬆。2006年,中遠散運更進一步,確定為「標准化管理年」,將標准化管理作為貫穿全年工作的主線。藉助精益管理的思想、手段和方法,科學優化經營、決策、管理、服務、變革等核心業務的工作流程,提高協同工作的能力,逐步實現從功能管理向流程管理轉變,從管理者視角向客戶視角轉變,使企業綜合管理水平得到明顯提升。2008年3月份,中遠散運發布實施了公司6.0版綜合管理體系文件。對原版體系進行了創造性的修改完善。新版管理體系全面實施以來,進一步明確了工作職責,理順了工作流程,達到了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公司陸地和船舶科學管理水平的目的。
與此同時,中遠散運不斷推進管理創新。為了適應快速發展的國際航運市場,公司在主要業務部門打破了傳統的「金字塔」組織結構。在航運部,中遠散運按照船舶類型和業務職能不同,對運營組織結構實行虛擬化,在旗下整合形成了好望角型船隊、巴拿馬型船隊、大靈便型船隊和小靈便型船隊。在此基礎上,中遠散運成立了由航運部門、機務部門、船員管理部門、財務部門人員組成的「虛擬小船隊」,通過定期例會和不定期的溝通合作,互通信息,協同作戰,凸顯了橫向交流和協調配合的新優勢。
船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公司效益。從1993年開始,公司實施船舶星級制管理,使中遠散運(天遠)的船舶經營管理水平邁上了一個新台階。隨著公司經營船型的變化,2003年10月,中遠散運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實行了船舶總管制。2007年,隨著自有船隊規模的不斷擴大,為滿足船隊建設的需要,中遠散運管理層又以超前思維提出了船舶星級制管理與總管制有機結合的船舶管理新構想——《中遠散貨運輸有限公司船舶星級制管理實施辦法》頒布實施。新的船舶星級管理制遵循船舶星級制管理與總管制有機結合的原則,堅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考核原則,突出了激勵的實效性,受到廣大船員的擁護,調動了廣大船員的工作積極性。
安全管理對於航運企業來說意味著發展,意味著基礎保障。多年來,中遠散運一直把安全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長抓不懈,安全管理局面始終保持了良好的態勢。2007年以來,針對公司安全管理實際,中遠散運相繼又推出「安全管理三級責任制」、「安全督察特派員制」、 「船舶領導等級管理制」等一系列安全管理長效機制,對於持續穩定公司安全形勢起到了關鍵作用。
經營模式和管理方式的創新催生了中遠散運的技術創新,反之技術創新又為公司的生產經營提供了強有力的服務和支持,成為提高運營效率、管理水平和發展質量的重要手段。近年來,中遠散運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改進業務流程,相繼開發完成「生產經營管理軟體系統」、「船舶SMIS系統」、「中遠船員信息系統(CSIS)」、「中遠散運標准化管理系統平台」、「中遠散運知識管理平台」、「全面績效管理系統」等一系列生產經營和資源管理軟體,實現了經營過程自動化、管理方式系統化、知識管理網路化和商務運營電子化。公司與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共同研發的新一代生產經營管理系統(BMS),正式上線運行後,大幅提高了業務操作能力。
作為一個注重績效的現代企業,對中遠散運而言,追求企業社會價值的不斷提升,需要有堅實的創效能力作支持,而創效能力則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一支忠誠而優秀的員工隊伍。熟諳此理的中遠散運多年來一直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創新的員工激勵和培養機制,使企業的發展與員工個人的成長同步,並由雙方融合而形成和諧的企業文化。
中遠散運以體制創新為突破口,首先調整了公司組織機構,按照 「統一、精簡、高效」的原則,改革組織機構,減少管理層次,實現從「金字塔」式的管理向扁平化、軟性化、網路化管理過渡。其次,以「人才選聘市場化、分配激勵差別化、考核評價系統化、日常管理人性化」為指導,積極推進素質工程建設,建設了一支高素質的員工隊伍。一旦出現崗位空缺或新設崗位,公司就在內部網發布公開競聘公告,符合條件的員工都可以填報《競聘申請書》。截止到2008年底,公司共組織35次、233個崗位、712人次參加的公開競聘,251人次被交流使用或提拔重用,有力推動了幹部隊伍的專業化、年輕化。公司啟動了「三個一百」人才工程,先後組織中層幹部5期96人參加清華「創新管理MIA」高級培訓,有效提升了幹部理論素質和業務能力。在員工培訓方面,通過集中理論培訓、崗前培訓、崗位交流培訓、海外網點培訓、網上在線培訓、員工自主培訓等方式,多管齊下提升了培訓質量。在激勵考核上,建立了「寬頻薪酬」制度、實施了船員工資改革、頒布了《全面績效管理制度》和《綜合績效與能量積分管理規定》,進一步完善了長效激勵機制。
在船隊,以適應國內外勞務市場的要求為目標,對8000多名船員實施優化結構、分類管理,推行「三A制」考核。近年來,中遠散運著力建立完善船員大培訓格局,使船員隊伍整體素質得到有效提升,確保了公司安全生產形勢的相對穩定和船員勞務外派的穩步發展。在中遠集團舉辦的2004年職工技能競賽中,中遠散運一舉囊括了7個第一和30個單項獎的好成績。2008年公司又舉行了普通船員技能競賽,獲得決賽第一名的現場簽定勞動合同,由協作船員轉為中遠散運正式職工,在船員隊伍中引起了很大反響,充分展現了素質工程的成效。
近年來,中遠散運積極加強政委隊伍能力建設。按照中遠集團黨組關於加強政委隊伍建設的部署要求,在中遠系統的外派船舶上先後配備了專職政委;同時,按照拓寬來源、明確職責、加強培訓、嚴格標準的思路,先後制定了《船舶政委隊伍建設規劃》、《外派船舶黨支部建設規劃》,編寫了《船舶政委手冊》,得到了中遠集團黨組張富生書記的親自題詞和鼓勵;在此基礎上,加大了後備政委的選拔和培訓力度,優化了政委隊伍結構,提升了政委隊伍素質。
三十多年來,中遠散運始終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扎實有效地做好船岸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為公司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
教育引導職工,用市場經濟全新的思想觀念武裝船岸職工的頭腦,並用於指導實踐,這是公司長期努力去做的一篇大文章。他們針對在解放思想、開拓創新過程中員工存在著的思想障礙,針對在深化改革過程中員工思想上的疑慮,及時把握職工思想脈搏,引導職工樹立市場觀念和效益觀念,不斷增強憂患意識、競爭意識和發展意識。由於職工思想觀念的轉變,使得企業始終保持了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而且在公司機構、人事、分配製度等涉及職工利益方面的改革工作得以順利推進,保持了職工隊伍的穩定。在船舶,始終堅持「支部建在船上」的優良傳統,切實發揮船舶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持續創新船舶思想政治工作,提升了企業核心競爭力。
多年來,中遠散運不斷創新基層黨組織建設,充分體現了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公司黨委著力優化組織設置、擴大組織覆蓋、提升組織活力。在實踐中,著力強化了黨建工作責任制,發揮了《精神文明建設任務書》的抓手作用;將黨建思想政治工作正式納入綜合管理體系,推進了黨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體化和標准化;各級黨組織以貫徹落實中央四個先進性長效機制文件為契機,認真抓好黨員經常性教育,增強了基層黨建工作的生機與活力。08年,廣大黨員在抗擊冰雪、抗震救災工作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踴躍繳納特殊黨費達147.65萬元;同時,以公司和員工個人名義的捐款達908.98萬元,充分展示了基層組織建設的成果和黨員幹部的先進性。
一直以來,中遠散運把推廣典型經驗、發揮典型示範作用,作為開展宣傳思想工作的有效載體,著力拓展宣傳思想工作的影響力。一方面,圍繞企業發展,結合時代特點,注重搭建起促進先進典型成長的平台,建立起使先進典型脫穎而出的培育機制,在2007年制定並實施了《中遠散運典型培育實施規劃》,確立了3511的目標,明確了先進典型培育的工作機制和措施方法。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先進典型的精神內涵,實現典型引領。新盛海輪是中遠散運近年來涌現出的一艘標桿船舶。公司在2008年下發《關於開展向新盛海輪學習的決定》的基礎上,在2009年又把發揮典型示範作用作為推動中遠散運低谷崛起的重要載體,深入推進新盛海輪典型培育工作,其先進經驗和典型做法逐步深入人心,其示範和帶動效應已逐步展現,有力推動了船舶及船員管理水平的大幅提升。
近年來,中遠散運積極推進企業文化建設工作,提升企業發展的軟實力。通過《企業文化綱領》、《經營管理准則》、《員工行為規范》的頒布實施,初步建立了以「理念、制度、行為」為一體的企業文化體系。在此基礎上,公司相繼開展了創新文化、安全文化、執行文化、和諧文化、廉潔文化等子文化建設。在創新文化建設上,創新理念已經深入人心,許多創新舉措已經開花結果;在安全文化建設上,廣大員工的安全意識有了明顯增強,良好的安全行為習慣得到明顯強化;在執行文化建設上,公司上下做到了議必決、決必行、行必果;在和諧文化建設上,營造了「共建共享、共享共建」的文化氛圍,通過「送溫暖」、幫扶濟困、積極做好矛盾排查和調處,確保了企業的和諧穩定;在廉潔文化建設上,積極倡導「人的安全是最大的安全」、「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與國有資產經營人的保值增值同步實現」等理念,強化了廣大經營管理者廉潔從業的意識和拼搏創效的士氣。
多年來,中遠散運站涌現和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船員職工和先進模範集體。在這支隊伍中,有全國勞動模範船舶輪機長張國永、全國優秀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者船舶政委付品傑、有為保衛國家財產而血灑烏克蘭的船員烈士郭春輝、有不顧個人安危勇赴火海救船員的趙洪波;涌現出了海門輪、登雲輪、天目山輪、沱海輪、漫海輪、新盛海輪等受到上級表彰的各類先進船舶;公司石景山輪、永門輪和富清山輪分別於1986年、1991年和1997年相繼受命勇赴戰火紛飛的葉門、索馬里和剛果,在炮火和戰亂中營救出了300餘名駐外使館人員和援外專家,受到外交部、交通部的表彰。公司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思想政治工作優秀企業」、「全國文明共建先進單位」、 「全國文明單位」、「全國企業信息工作先進單位」、「中央企業先進集體」、「創建全國交通行業文明行業先進單位」、「中國管理100優秀企業」、「天津市優秀企業」、「天津市文明行業標兵」、「天津企業100強」、「天津市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安全示範單位」等榮譽稱號。先後數人分別獲得「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新長征突擊手」,「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交通系統青年崗位能手」等榮譽稱號。
7. 中遠的成立背景
八千里路雲和月 中遠船務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成立8周年發展紀實
短短8年時間,中遠船務銷售收入增長10倍,利潤增長近30倍,資產規模從90多億增加到280多億,發展成為擁有6家修造船企業、8家船舶配套企業,產品覆蓋船舶修理、改裝、建造和海洋工程製造的現代化企業集團,創造了中國修船企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奇跡。
國內最大的修船企業集團,中遠船務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將於6月22日迎來8周歲生日。中遠船務建造的全球最先進的首座圓筒型超深水海洋鑽探儲油平台也將於6月28日命名,這昭示著這家「航母」級的修船企業集團不僅在修船業界獨樹一幟,同時也在船舶和海洋工程建造市場占據了重要一席。
成立8年來,中遠船務銷售收入增長10倍,利潤增長近30倍,船舶和海工製造領域厚積薄發、蓬勃發展,不但成為中國修船業的「旗艦」,還發展為中國造船尤其是海工製造的新生力量。
一
2001年6月22日,中遠集團總裁魏家福為「中遠船務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揭開了大幕。
中遠船務集團組建後,首先面臨的是資源短缺問題。對此,公司立足現有資源,用改革的方法解放生產力,在企業內部推進以「八個統一」為模式的資源整合,全新配置、高度集成系統內外資源。
2002年8月8日,中遠船務經營總部在上海掛牌成立。成立經營總部,由經營總部統一開拓市場,統一對外報價,統一接單,統一管理客戶。由此,克服了內部船廠之間相互殺價爭奪客戶的無序競爭,形成了統一的品牌,提升了競爭實力。經營統一後,中遠船務很快開發了一大批優質客戶。2003年,統一經營後的中遠船務所屬企業當年全部實現盈利。
從2003年開始,中遠船務對所屬企業人力資源進行統一管理,為企業高速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2004年,成立舟山中遠船務時,中遠船務先後從南通、大連、廣州等船廠選調200多名管理和技術骨幹加入舟山中遠船務,使舟山中遠船務創下了當年收購、當年投產、當年盈利的「奇跡」。對此,中遠集團魏家福總裁用「十分震動」給予了高度評價。
除此之外,中遠船務還相繼對財務、技術、質量、安全、信息、招投標等管理和企業文化進行了統一和集成,最大限度地發揮了集團整體資源優勢。2006年5月,美國杜邦公司安全咨詢專家組評價:中遠船務安全管理總體水平已達到杜邦公司在亞太地區企業的最高標准;2007年10月,中遠船務信息化建設的里程碑——ERP系統成功上線。
在統一管理、盤活資源的同時,中遠船務努力在管理、科技創新等方面做文章,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2002年,中遠船務利用大連中遠船務與新加坡勝科海事合資的有利時機,引入新加坡管理技術和管理模式;同時,引進日、韓等先進造船國家的管理技術,努力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在國內修船界,中遠船務率先推行總管小組負責制,很快被國內其他船企效仿。
「三流企業拼價格、一流企業定標准」,在修船技術日趨領先的基礎上,中遠船務於2004年制訂國內首部修船技術標准——《中遠船務船舶修理技術標准體系》,成為中遠船務在標准方面領先於國內同行的標志。
基於高度的統一管理、完善的經營策略和日漸精進的技術,中遠船務迅速發展。成立第二年,即2002年,中遠船務就開始穩坐中國修船首位。2006年3月,中遠船務總經理王興如當選第二屆中國修船協會會長。
二
按照中遠集團「既要做生產經營,又要做資本經營;要從做一個企業到做一個產業;過去十年成為國內一流,未來十年做世界一流」的要求,中遠船務實行以資源整合為主特徵的低成本擴張,利用新建、改造、收購、租賃、合作等多種途徑,走出了一條「投資少、見效快、邊生產、邊建設、邊盈利」的滾動發展之路。
2001年,大連中遠船務低價買回國外二手浮船塢。2004年10月,開工自主建造30萬噸級浮船塢;南通中遠船務通過調整碼頭岸線布局,外移「遠通」號浮船塢,擴建三號碼頭等,形成了「三塢兩泊位」的規模。廣東中遠船務租賃了位於珠江東江口的82400平方米場地和304米碼頭,租賃了大連中遠船務的「遠洋二號」浮船塢,之後,又投資在東莞市麻涌鎮建設造船基地,形成了「兩塢一滑道五泊位」的生產規模;中遠船務2002年增資組建上海中遠船務,使上海中遠船務成為上海地區名副其實的遠洋船舶修理基地。2002年11月14日,中遠船務與廈門遠洋合資組建的廈門中遠船務成立;2004年1月1日,天津中遠船務重組整合,成為中遠船務的一員。
進入2004年,面對中國修船業新一輪發展的良好機遇,中遠集團決策層展開新的視野,優化中遠船務整體布局,快速構築發展新優勢。2004年,一個投資20多億元人民幣的大型修船基地建設工程在舟山六橫島啟動。2004年6月8日,中遠船務成功收購舟山鑫亞船廠整體資產後成立舟山中遠船務。
2005年,根據中遠集團的總體戰略部署,中遠船務總部遷至大連,掀起了激情創業的又一篇章。2007年3月27日,中遠船務與連雲港港口股份有限公司合資興建的連雲港中遠船務掛牌成立。在中遠船務集團化管理下,公司2008年上半年投產三個月完成銷售收入8300萬元,創利1700萬元。
中遠船務投資建設的江蘇啟東中遠海工基地將中遠船務的擴張推向高潮。今年4月5日,南通中遠船務建造的世界最先進的首座圓筒形半潛式鑽井平台SEVAN650成功拖航至啟東海工基地,啟東海工基地進入了邊生產邊建設的快速發展階段。啟東中遠海工基地總面積約100萬平方米、擁有海工塢及600噸門機等,具備年交付海工平台類產品6座、船舶型海工產品6座的生產能力。
經過8年的擴張,中遠船務核心企業由整合之初的3家修船廠,到2009年的6家船舶企業、8家配套企業,形成了「北中南」科學合理的地域分布和生產格局。目前,中遠船務總塢容量252萬噸,泊位34個,造船船台4座,下水滑道4座,廠區總面積逾600萬平方米。在職員工近15000人,分包方員工45000人。專業修船規模為國內之最,同時實現了修船產品獨有的生產效率高、單船產值高、客戶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的「四高」競爭優勢。中遠船務修船企業平均塢容效率達到5378元/載重噸,每載重噸高出國內同行業平均水平2066元,在國內修船企業中遙遙領先。
三
成立之初,中遠船務以修理散貨船、雜貨船為主,工程大多是換鋼板、噴砂。為提高企業產值和效益水平,中遠船務決定開拓中高檔產品市場,由常規修船向修理高附加值船進而向改裝船轉變。由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這是中遠船務產品結構的第一次轉變。
2003年,中遠船務開發了特種船舶改裝,海洋工程、汽車滾裝船改裝,水泥自卸船改裝,海上半潛駁船改裝等,優化了產品結構。2004年,改裝船已經佔了南通中遠船務、大連中遠船務很大比例,從2005年起,南通中遠船務改裝船產值占修船總產值一半以上;到2007年,南通中遠船務、大連中遠船務改裝船產值占修船總產值比例超過70%。與此同時,廣州中遠船務、上海中遠船務改裝船比例也在逐年上升。2007年,中遠船務改裝船收入占修船業務收入的53.2%,平均單船產值966萬美元,達到歷史最好水平。
對於中遠船務來說,做大隻是形式,做強做優才是目的,這也決定了中遠船務不會把目光僅僅盯在修船改裝上。抓住國際船市持續紅火的有利時機,中遠船務領導班子果斷決策:立即進入海洋工程和造船市場!
從2005年起,中遠船務開始試水海工產品建造市場,先後承接了世界首個圓筒型超深水半潛式海洋鑽井平台(SEVAN650)、世界首個全動力多功能自升式平台(SUPER M2)、自動化程度極高的半潛式修井平台(GM4000)等等。2008年7月17日,中遠船務首個海洋工程產品350000bblFSO「曙光MV17」號在舟山中遠船務成功交付;2008年12月15日,由大連中遠船務建造的全球首艘鑽井生產儲油船(FDPSO)MPF1000順利完工;今年4月2日,由南通中遠船務承造的350FOB海洋生活及工作平台建成交付。目前,中遠船務在建海洋工程項目8個,覆蓋從近海到深海的所有種類。其中,由南通中遠船務承建的SEVAN650、SUPER M2均進入掃尾階段,不日將交付船東。
2007年,中遠船務按照中遠集團總裁魏家福指示,確定了新的產業發展方針:「修造並舉,以修為主,穩步推進,在『特』字上下功夫」,從此,中遠船務「華麗轉身」,由單純修船向修造船結合發展。這一年,中遠船務相繼開工建造了5.7萬噸、8萬噸和9.25萬噸散貨船,以及5000車位汽車滾裝船、3萬噸重吊船等。中遠船務就這樣闖進了造船市場,成為中國造船業的一匹「黑馬」。尤其是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入海洋工程建造市場,且接單勢頭遠高於已經在造船市場摸爬滾打了多年的國內很多船廠,更令業內震驚。
2008年以來,中遠船務在加強管理的同時,啟動了新一輪體制改革,改革最核心的內容是實行修造完全分開。用中遠船務總經理王興如的話說:「不能用管理修船的思維去管理造船」。
技術是發展造船的導航,人才是搞好造船的支撐。進入造船市場後,中遠船務在加大人才招聘、培養力度的同時,加速組建自己的設計、技術中心。根據造船發展需要,2007年,中遠船務分別在上海、南通、廣州成立技術分中心,為企業提供及時的現場指導和服務。2008年上半年,中遠船務技術中心又與韓國最大的海事技術株式會社KOMAC公司合作成立了CK設計中心。目前,中遠船務技術中心已擁有設計人員1300餘人。為建立科學的生產、設計模式,聘請韓國專家擔綱造船管理人員,著力打造基於韓國造船管理經驗的中遠船務自主化船舶建造管理模式;聘請新加坡專家擔任海工總部總經理及項目經理,全面推行新加坡海工生產管理模式;聘請新加坡設計專家擔任各項目設計負責人,建設中遠船務海工建造管理模式,全新打造了中遠船務自主化品牌形象。
四
2008年下半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修造船市場乃至世界經濟步入「寒冬」。
激情拼發展,理性築根基。面對急轉直下的市場和異常嚴峻的經濟形勢,為防控和有效化解風險,中遠船務領導班子提出「順勢而為」,在思想上實現「四個轉變」,即從以激情引領企業發展向激情與理性並重轉變、以擴張發展為主旋律向注重強化企業管理轉變、從單一修船管理模式向修造並舉復合模式轉變、以效益主導的指標考核向注重企業管理內涵轉變。
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中遠船務進一步強化內部管理,提升管理層次。為狠抓產品質量,推行「一次把事情做對」的質量理念,全面實施「零缺陷管理法」,抓好質量源頭管理;引進開發CIMS質量管理模塊,形成從設計、采購、中間產品到成品的完整檢驗流程;全面加強工序控制點管理,不斷強化過程質量控制;以深化「一目瞭然」工程為落腳點,強化安全管理,夯實安全教育培訓、安全規章制度完善、管理體系建設三大基礎;優化物資管理,強化物資設備的集中采購,加大物資采購的統一管理力度,嚴格控制各類新購物資,加強存貨管理。
為全面防抗風險,中遠船務提出了加強防範政策風險、市場風險、發展風險、集權風險、財務風險、質量風險、法律風險、安全風險、監督風險等「九個風險」,全面提升風險防控能力,並將2009年定為「風險管理年」。
進入船舶建造和海洋工程製造領域後,由於涉水太淺,中遠船務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也引來了各方質疑。「發展就會遇到問題,有問題並不可怕,關鍵是要解決問題」,這是中遠船務領導班子一直以來的堅定信念。為了防範造船脫期風險,中遠船務進一步強化生產管理,密切跟蹤造船設施建設進度,確保按期完工、順利投產;針對未來3年的造船計劃,調整編制更為穩妥的建造線表;鼓勵造船企業充分利用社會配套資源,在保證造船質量的前提下加快船舶建造進度。在中遠集團的支持和幫助下,中遠船務不但化解了製造風險,還迎來了交船高峰期。今年4月以來,連續交付、命名多項船舶和海工產品,1-5月份實現商品產值近60億元。交船——成為中遠船務2009年工作的主旋律。
4月底,大連中遠船務與日本MODEC公司再度簽訂VLCC改FPSO億元美金大單;5月初,舟山中遠船務承接韓國VLCC改VLOC工程2000萬美金改裝大單;同時,多家世界知名海洋工程公司向中遠船務拋出海工項目建造的橄欖枝。
五
中遠船務確定的發展目標是:打造世界一流的船舶和海工裝備修造企業。經過8年的拼搏創業、8年的風雨兼程,中遠船務形成了北、中、南布局合理,造、修、海工並舉的產業和產品結構,具備了向這一目標發起沖擊的實力。
實現這一目標,有賴於中遠船務領導班子的高屋建瓴、科學決策。8年來,中遠船務領導班子始終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努力踐行科學發展觀,促進和保持了企業快速發展、經營業績高速增長的勢頭;始終堅持解放思想,走獨具特色的改革之路,打造獨具特色的競爭力優勢,形成獨具特色的經營機制和管控模式;始終堅持實施低成本擴張、高效率整合、品牌化競爭的發展戰略,形成了修船產品「四高化」,成為修船行業具有獨特綜合競爭力優勢的領軍企業;始終堅持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發展戰略,從「單一修船」到「以修為主,修造並舉」的產品轉型取得突破性進展,新造船產品批量化、海工產品特色化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實現這一目標,有賴於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8年來,中遠船務打破常規,實施了發現、吸引、使用、培養人才的戰略,廣納英才,建立和形成了一整套完備的具有國內行業領先水平的集團化統一管理的員工招聘、使用、考核、選拔制度,包括中遠船務及所屬企業管理人員交流輪崗實施辦法,經營管理人員輪崗培訓使用、企業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對口支援、統一調配等一系列管理機制和制度;著力構築人才資源高地,實施兼容並蓄、廣納人才、搭建成才平台的策略。到2008年,中遠船務已經積聚專業管理人才近1000名,專業技術人才3700餘名。對修造船生產一線近45000多名的農民工,中遠船務建立了完善的管理機制,先進的管理經驗得到了國資委和中遠集團的高度評價。2007年3月,中遠船務獲得了全國唯一一家CCTV2006年度僱主調查「農民工員工滿意僱主」大獎。
實現這一目標,有賴於高水平的企業管理。在中遠船務,員工生命健康高於一切,為保障全體員工的職業健康與安全,中遠船務強力推行統一管理,建立了「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一體化管理體系」;從加大投入、改造環境入手,解決環境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從制定技術標准、工藝手冊、提高員工操作技術水平、改變慣性錯誤入手,加強技術安全管理。建立了一支包括外包工在內的超過1000人的專職安全員隊伍。中遠船務不斷強化質量管理,成立了專門的質量管理中心,大力推行質量「零缺陷」。「從某種意義上說,質量比船期更重要。」即使在面臨重大交船壓力時,中遠船務領導仍然這樣強調。
8. 廈門中遠國際貨運有限公司的發展歷程:
1998年8月取得代理報關企業注冊登記證書;
2003年7月取得國際船舶代理經營資格登記證;
2004年先後版取得進出口權企業資格證書、無船承運經營資格登記證、保險兼業代理許可證、取得代理報檢注冊登記證書;
2005年,榮獲「第四屆中國貨運業大獎華南地區最佳貨代公司銀獎」;
2006年獲中國貨運業大獎華南地區最佳貨代公司金獎、最佳船代公司銀獎;
2007年被評為「廈門市和諧勞動關系優秀企業」、「廈門市A類國際貨運代理企業」。
9. 中國近現代軍事發展史
武器裝備的現代化是實現國防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方面,輕武器又是武器裝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步槍作為輕武器骨幹,其裝備的廣泛性、重要性為世界各國所重視。步槍在我國尤為重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依靠的是小米加步槍,但步槍卻是基本上是靠繳獲而來的,「三八大蓋」,「美式卡賓」乃至舊中國的「二四」式和漢陽造,而我軍只能少量的生產一些步槍和子彈,這段時期的裝備很繁雜,差不多裝備有十多個國家生產的步槍。
解放後,部隊實現制式化,因此國家投入了很大力量,支持發展兵器工業,改造和新建了兵工廠,建立了兵器工業基礎設施;設置兵器專業高等院校,培養專業人才;設置了研究機構,開展專題研究。經過長期的努力,使我國步槍得以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起來。至今,我國已經有了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5.8MM槍族,表明我國步槍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
我國步槍的發展,始終密切配合部隊的作戰需要,基本上實現了定型一代、裝備一代,研製一代、更新一代;在不斷提高水平的基礎上向前推進。其發展歷程大體上可分為3個階段,即仿製、自行設計、獨立自主研究階段
仿製階段
53式7.62mm步騎槍
1953年式7.62mm步騎槍
1950年,美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了侵朝戰爭,為了支援朝鮮戰爭,給前方部隊提供有效的戰鬥武器,我國開始仿製蘇聯1944年式7.62mm卡賓槍。仿製定型後命名為1953年式7.62mm步騎槍(簡稱53式7.62步騎槍)。該槍結構比較簡單,便於大量生產。因是非自動武器,操作不便,火力不足,也顯笨重,已明顯不適合現代化戰爭的需要。
56式7.62mm半自動步槍和56式7.62mm沖鋒槍(突擊步槍)
1956年式7.62mm半自動步槍
56式半自動步槍比53式步騎槍邁進了一大步,半自動射擊操作方便,增強了火力。因使用中間型槍彈,威力有所減小。該槍射擊精度良好,質量輕,後坐力小,機構動作可靠,外型流暢美觀,結構簡單緊湊,便於大量生產。特別是半自動射擊方式,槍管較長,帶有刺刀,在中遠距離上可有效命中目標。在接近距離上可拚刺格鬥,具有傳統步槍的特點。但按現代戰爭的要求,火力嫌不足,槍太長。同時仿製的56式沖鋒槍是可單、連發射擊的全自動武器,使用與56式半自動步槍相同的槍彈。
1956年式7.62mm沖鋒槍
56式沖鋒槍的最大特點是火力猛烈,動作確實可靠,能適應在特殊的環境、氣象條件下作戰。全槍較短,便於攜帶操作,結構簡單緊湊、便於訓練維修。
56式沖鋒槍自裝備以來,深受部隊歡迎,直到今天仍有部分在裝。然而該槍也有明顯的不足,為了突出射擊動作的可靠性,自動機運動能量偏大,射擊時產生強烈震動,難以操槍,射擊精度稍差,點射更難以掌握,該槍質量也偏重。
長時間以來,我國戰術指導思想是「全民皆兵」,強調傳統步槍的作用,即能在中遠距離上瞄準射擊,在接近距離上要刺刀見紅,可以大量裝備做到人手一支,又可以控制彈葯消耗,所以對單發步槍情有獨鍾。因此,56式沖鋒槍並未在全軍戰士中配備,只是在步兵班少量配裝。
1956-1式7.62mm沖鋒槍
仿製56式武器是在全面引進的基礎上進行的。50年代中期從蘇聯引進產品圖、設計計算、尺寸鏈計算、試驗檢查規范等全套資料,以及工藝規程、工裝資料等工藝技術文件,甚至還有部分硬體,如成槍、部件以及關鍵工裝、刀具、量具等。承製工廠還請來了蘇聯專家現場指導。國家成立了兵器工業部,改建新建兵工廠。工人、技術人員在試制、生產實踐中得到學習、鍛煉,高等專業學校也不斷為行業輸送專業人才。一支實力強大的兵工隊伍成長起來了。由我國自行生產的56式半自動步槍、56式沖鋒槍裝備了部隊,提高了戰鬥力,促進了我軍正規化建設,在保衛國家的幾次邊界自衛戰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自行研製
63式自動步槍
63式自動步槍是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支步槍,深受56式的影響,它取得的成就和經驗為我國步槍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63式自動步槍所具備的良好性能,方便的勤務使用性和綜合了半自動步槍、沖鋒槍的優點,使該槍在裝備部隊後深受歡迎,很快被批准全軍裝備,替代56式半自動步槍,各槍廠在幾年內生產一百多萬支。
1963年式7.62mm自動步槍
然而,63式自動步槍生不逢時,其生產裝備的高峰期正處於「十年動亂」中,一切正常秩序均被打亂,更改審批制度形同虛設,一切經過試驗的規定也未能遵守,以致在短時間內更改產品設計圖達700多處。
經過一系列大修大改以後生產的63式自動步槍,已經面目全非了。該槍裝備到部隊後,反映強烈,最主要的問題是射擊精度太差,校槍以後常發生變化,不得不經常校槍。有的戰士說「坐不得車,過不得夜」,意思是槍校好後放一段時間,或打靶坐車等外部震動都會變化,說明了槍的不穩定性。另外也反映槍托頸部及兩側面容易斷裂,射擊時從導氣箍向後冒火星,甚至傷及射手等重大質量問題,並普遍反映外形粗笨,沒有半自動步槍美觀。
1978年,上級根據部隊意見,作出了撤裝63式自動步槍的決定。部隊不得不重新換上56式半自動步槍,工廠又恢復了半自動步槍生產。
導致63式撤裝的直接原因是質量太差。但是也有潛在的原因,就是戰術思想發生了變化,63式自動步槍已不能滿足發展變化了的戰術技術要求。
63式從盛到衰的教訓是很大的。
第一,在設計或研製一項武器之前必須經過充分、切實的戰術技術論證,提出確切的能符合該武器預計裝備期的戰術技術要求,才具有生命力。因此,必須建立完善的論證體系,那種想當然、長官意志的做法再也行不通了。
第二,符合要求的武器定型後,必須嚴格按照定型資料文件進行生產。在生產裝備過程中,對部隊反映的意見應積極慎重地處理;對生產中提出的改進意見,必須以確保武器性能為前提,一切經過試驗證明其實際成效後妥善處理。因此,必須有健全的足,更促進了研製以突擊步槍為主體槍的班用槍族的進程。
81式槍族
我國第一個班用槍族於1981年設計定型,命名為81式7.62mm班用槍族。它包括81式7.62mm步槍(木托)、81-1式7.62mm步槍(折疊槍托)、81式7.62mm輕機槍。
1981年式7.62mm自動步槍
81式槍族自裝備以來,以其射擊精度好,動作可靠,質量輕,槍身短,結構簡單緊湊,操槍、攜行方便,機動性好,火力猛,壽命長,一槍多用,以及彈鼓、彈匣等多數零部件都可以在槍族各槍之間互換通用,全槍外形美觀大方等優點深受部隊歡迎,並經過了對越自衛反擊戰後期的實戰考驗。從1983年起全軍裝備,全面替代了56式武器,是我軍目前的正式裝備,並已進入國際市場。
然而,事物總有兩面性。81式槍族也暴露出缺少新結構、新技術、新材料的創新及應用,甚至外形與56式沖鋒槍也很相象。這是81式槍族的嚴重不足。不過81槍族取得的成就和經驗,特別是開式彈鼓的創新發明,為步槍新的研製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小口徑槍族的開端——QBZ-87式5.8mm槍族
自美國率先裝備小口徑步槍以後,步槍小口徑化成為了一種新的浪潮,我國也加速了這方面的發展,繼81式槍族之後,1987年5.8MM槍彈和槍族定型,初步實現了步兵武器的小口徑化和槍族化。
1987年式5.8mm自動步槍
5.8mm槍族包括5.8mm步槍和5.8mm機槍。87式5.8mm槍族結構與81式7.62mm槍族基本相同,只是為適應發射5.8mm槍彈改變了某些結構設計和尺寸。5.8mm步槍在設計定型後為了某種需要專門集中進行了一次外觀改型設計,其主要變化是槍托為「L」型,撐桿用鋁合金管,外麵包塑料,形狀特別,也很好用。上、下護蓋,握把,握把座都採用塑料件,彈匣為整體塑料結構,全槍為黑灰色,整槍外觀變化很大,獨具特色、美觀大方。機槍則沒有任何變化,與81式機槍相似。5.8彈鼓與81式彈鼓相比體積小,剛度、可靠性好。
87式5.8mm槍族是配合我國實現小口徑化研究的產品,極具探索性和攻關性。屬於過渡性產品,只在1989年小批量生產,以後不再生產。
從90年代開始,獨立研製小口徑槍族已是兵工戰線和部隊的強烈願望,從戰術需求到客觀條件都已具備。
我國早在1971年就開始了小口徑槍/彈葯全系統研究。當時國外小口徑槍族已經出現並裝備部隊,我國沒有走仿製的老路,而是堅持了高起點、高水平、具有中國特色的獨立研製方向,為慎重起見,僅論證、試驗並選定口徑歷時七、八年,直到1987年小口徑槍彈設計定型,命名為87式5.8mm槍彈。
我國的步槍發展,在經歷了仿製、自行設計階段後,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充分掌握了武器的特性,認清了現代世界輕武器的發展方向。先後定型了81式7.62mm槍族和87式5.8mm槍族及外貿產品這些都為獨立研製新一代5.8mm槍族做了充分的技術准備。
1995年式5.8mm步槍
新5.8mm槍族包括:自動步槍、班用機槍及4個配屬產品——白光瞄準鏡、微光瞄準鏡、多功能刺刀及下掛榴彈發射器。另外還有短步槍及折疊式槍托的步槍。以自動步槍為新槍族的主體槍,其他各種槍與步槍基本結構相同,而自動機、供彈具等大部分零部件可以互換或通用。
新5.8mm槍族結構優化設計,布局合理,採用了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使綜合性能得到明顯提高,各項技術指標達到先進水平,顯示我國步槍的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都在這里
10. 中國遠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歷史沿革
中國遠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遠洋」或「本公司」,與其子公司合稱「本集團」)於2005年3月3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成立,是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中遠總公司」,與其下屬公司合稱「中遠集團」)的上市旗艦和資本平台。 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遠集運的船隊共經營144艘船舶,總運力達435,138標准箱。在全球超過40個國家和地區的140多個港口掛靠,經營74條國際航線、12條國際支線、20條中國沿海航線及62條珠江三角洲和長江支線。中遠集運在全球范圍內擁有廣泛的銷售和服務網路,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遠集運共擁有400多個境內境外銷售和服務網點。這些全球性的航線網路和銷售、服務網路,使得本集團可以為客戶提供優質的「門到門」服務。 於2007年12月31日,中國遠洋經營419艘干散貨船,其中202艘屬公司擁有,217艘屬租入運力。總運力達32,981,460載重噸,為全球最大的干散貨船隊。 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遠太平洋在全球投資經營27個碼頭項目,總泊位達140個,世界排名第五。 截至2007年12月31日,佛羅倫擁有和代管的集裝箱隊達1,519,671標准箱,集裝箱租賃業務佔全球市場份額約13.2%,位居世界第二。 中集集團是目前世界最大的集裝箱製造公司,佔有超過50%的市場份額。 作為中遠集團上市旗艦和資本平台,本集團立足中國,面向全球市場,憑借市場經驗和全球性優勢,不斷提升航運綜合能力,拓寬物流服務領域,發展成為全球領先的航運與物流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