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蒙太奇的發明者是誰
電影蒙太奇的發明者是埃德溫·鮑特。
電影史上都把分鏡頭拍攝的創始歸功於美國的版埃德溫·鮑特,認為他權在1903年放映的《火車大劫案》是現代意義上的「電影」的開端。因為他把不同背景,包括站台、司機室、電報室、火車廂、山谷等內景外景里發生的事連接起來敘述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裡包括了幾條動作線。
但是,舉世公認還是格里菲斯熟練地掌握了不同鏡頭組接的技巧,使電影終於從戲劇的表現方法中解脫出來。
(1)蒙太奇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蒙太奇的功能主要有:
1、通過鏡頭、場面、段落的分切與組接,對素材進行選擇和取捨,以使表現內容主次分明,達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
2、引導觀眾的注意力,激發觀眾的聯想。每個鏡頭雖然只表現一定的內容,但組接一定順序的鏡頭,能夠規范和引導觀眾的情緒和心理,啟迪觀眾思考。
3、創造獨特的影視時間和空間。每個鏡頭都是對現實時空的記錄,經過剪輯,實現對時空的再造,形成獨特的影視時空。
㈡ 蒙太奇一詞緣於哪個國家
電影藝術的語言--蒙太奇
--------------------------------------------------------------------------------
大家都很熟悉蒙太奇這個詞彙了,但是具體的概念卻很少有人說得出,似乎只是腦海中的一個很模糊的感覺,知道卻說不出~有點像茶壺煮餃子。偶爾翻出以前收集的東西,看看覺得剪輯等蠻有幫助~拿來給大家也看下~
一 什麼是蒙太奇
蒙太奇是電影構成形式和構成方法的總稱,是電影藝術的重要表現手段。正是因為有了蒙太奇,電影才從機械的紀錄(包括影象聲音和色彩)轉變為創造性的藝術。
蒙太奇一詞,原是法語montage的譯音。這本是一個建築學上的術語,意為構成、裝配。引申在電影方面,就是剪輯和組合。這是電影導演或剪輯師將拍在膠片上的一系列鏡頭及錄在聲帶上的聲音(包括對白、音樂、音響)組成影片的方法與技巧。
在電影製作中,首先需要按照劇本的要求,分別拍成許多鏡頭,然後,再按照劇本的藝術構思,把這些鏡頭有機地、藝術地加以組織剪輯,使之產生連貫、呼應、對比、暗示、聯想、襯托、懸念及形成特定的節奏,從而組合成各個有組織的片斷、場面,直到成為一部為廣大觀眾理解、表達一定思想內容的影片。然後,又按照劇本的藝術構思,為這部影片配上聲帶。這種聲音的構成,是按照音響蒙太奇的組接方法,與畫面組合的。即使是同期錄音拍攝的影片,也主要是同期錄制對白。此外,還有色彩蒙太奇。這些都可以稱為外部蒙太奇。而在鏡頭內部的場面調度,則又可稱為內部蒙太奇。
蘇聯電影藝術大師普多夫金普指出?把各個分別拍好的鏡頭很好地聯接起來,使觀眾終於感覺到這是完整的、不間斷的、連續的運動――這種技巧我們慣於稱之為蒙太奇。英國人對它的稱呼則更為簡單、粗糙――Cutting,亦即切開。"(《論蒙太奇》)在國際上,習慣的稱呼,以英美為代表的稱電影剪輯(編剪)。(電影剪接:Film Cutting電影剪輯:Film Editing)以蘇法為代表的稱蒙太奇,中譯意為鏡頭的組接或剪輯(電影蒙太奇:Film Montage)。
借用montage這樣一個法國建築學上的名詞,意思是:將各種個別的建築材料,根據一個總的設計,分別加以處理,而把它們提到比原來個別存在時更高的作用。好象在建築方面,若干塊磚頭砌起來,便不是磚,而是牆了。四堵牆加上其他材料組接配合起來,便成為房子,房子的作用與性質,又不同於牆。蒙太奇的作用也是這樣,就畫面來說,一個鏡頭說明一種含義,兩個鏡頭接起來,會發生另外一種效果,許多鏡頭連接起來,成為一組合"或"系列"又發生一種新的效果,能產生它們獨立存在時所沒有的意義,或具有了更為豐富深刻的意義,對觀眾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染力。
孤立地看,一個攝取了春冰解凍的情景的鏡頭,如果說具有某種含義的話,那就是表示:"春天來了!"但當這個鏡頭在普多夫金的故事片《母親》里,同開始覺醒的工人第一次在大街上舉行革命示威遊行的鏡頭交叉組接在一起時,我們就感受到一種深刻的思想:無產階段革命運動是一股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就象那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的溶溶春水一樣,充滿了光明和希望。這就是蒙太奇在電影藝術中具有的思想力量。
事實上,不管導演的主觀願望如何,一部影片里的各個畫面在組接時,會引起互為因果的聯想過程,象兩個充電物體,一經接觸,便會引起火花一樣。這是電影一種天生的力量,問題在於電影藝術家要善於掌握和運用它。有許多因素,是影片中本來就有的,只是需要藝術家去發現,並用特殊的方法加以表現,使它的含義超出原來的范圍,而具有特殊的象徵意義。例如,在《母親》里,解凍的春水,本來就在舉行示威遊行的工人腳旁流淌著,濺著浪花,如果藝術家不發掘出它的意義,那麼,它只不過是遊行隊伍踐踏的一片淌著水的泥濘而已。但在影片中,我們卻看見了這樣詩意的表現:一泓細流,然後變成一條小河,一股急流,一片波濤洶涌的洪水。普多夫金把這些鏡頭與工人遊行示威的鏡頭反復交叉組合,就產生了一種只有通過蒙太奇才能有的隱喻。
夏衍同志說得非常通俗,他說:"所謂『蒙太奇『就是依照情節的發展和觀眾注意力和關心的程序,把一個個鏡頭合乎邏輯地、有節奏地連接起來,使觀眾得到一個明確、生動的印象或感覺,從而使他們正確地了解一件事情發展的一種技巧.
就影片的畫面而言,蒙太奇無疑是一種"鏡頭組接"技巧。但是,它卻不僅僅限於技術性的鏡頭組接。
二 蒙太奇的表現形式
(一)平行式蒙太奇
這是一種很古老的蒙太奇表現形式。在影片故事發展過程中,通過兩件或三件內容性質上相同,而在表現形式上不盡相同的事,同時異地並列進行,而又互相呼應、聯系,起著彼此促進互相刺激的作用,這種方式就是平行蒙太奇。例如影片《董存瑞》中,董存瑞與郅振標分頭去找縣委書記王平和八路軍連長,要求參軍的一段戲,就是平行蒙太奇。這種話分兩頭,平行發展的藝術手法,在我國古典小說中是常見的。
(二)對比式蒙太奇
富與窮、強與弱、文明與粗暴、偉大與渺小、進步與落後等等的對比,在影片中是常見的。這也是一種很古老的蒙太奇的形式,早在十九世紀電影的先驅者就用這樣的對比表現貧富的懸殊與對立。
這種藝術手法,在我國古典詩歌中,同樣比比皆是,如在杜甫的詩中就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高馬達官厭酒肉,此輩杼軸茅茨空","富家廚肉臭,戰地骸骨白"……等詩句。
我國優秀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中,有許多這樣的對比式蒙太奇鏡頭。如張忠良與王麗珍在重慶跳舞的腳,與正在踐踏祖國大地的日本兵大馬靴的腳迭化的對比鏡頭;一個女孩領著一個瞎老頭在街頭賣唱,與闊佬們在高樓大廈尋歡作樂的對比鏡頭。這種蒙太奇表現形式,甚至可以成為主要的劇作結構方法,如夏衍同志的電影劇本《上海甘四小時》,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匈牙利電影理論家巴拉茲在《電影美學》中曾經這樣談到對比蒙太奇:"一種視覺上的並列現象,在我們思想里引起了一種對比。反復並列的手法,迫使我們把兩者加以對照。"
(三)交叉式蒙太奇
這種剪輯方法,是把同一時間在不同空間發生的兩種動作交叉剪接,構成緊張的氣氛和強烈的節奏感,造成驚險的戲劇效果。例如,格里菲斯的"最後一分鍾營救"。
(四)復現式蒙太奇
從內容到性質完全一致的鏡頭畫面,反復出現,叫做復現式蒙太奇。這種蒙太奇總是在劇情發展的關鍵時刻出現,意在加強影片主題思想或表現不同歷史時期的轉折。但反復出現的鏡頭,必須在關鍵人物的動作線上,只有這樣,才能夠突出主題,感染觀眾。這種構成方法,就是復現式蒙太奇。例如《鄉村女教師》中反復出現地球儀,它代表著不同歷史時期的轉折。又如影片《第六縱隊》中26號門牌的三次出現,都是在情節發展的關鍵時刻,伴隨著主要人物出現的,起著激發觀眾聯想力,突出情節、事件和人物的作用。這些都是復現式蒙太奇。
(五)積壘式蒙太奇
這種剪輯方法,是把性質相同而主體形象相異的畫面,按照動作和造型特徵的不同,用不同的長度,剪接成一組具有緊張氣氛和強烈節奏的蒙太奇片斷。例如:戰爭影片中的飛機、大炮、機關槍等等武器,反復交替地組接起來,造成即將攻打敵人陣地的氣氛。
(六)叫板式蒙太奇
這種結構方法在故事影片中能承上啟下,上下呼應,而且節奏明快,如同京劇中的叫板。正如俗話說的?quot;說曹操,曹操就到。"例如國產影片《今天我休息》中,熱心關懷馬天民個人生活問題的派出所長的愛人帶著劉琳,興沖沖地趕到馬天民住處,打開房門一看沒人:"咦?馬天民到哪裡去了呢?"緊接著便接上表現馬天民在里弄為群眾做好事的鏡頭。
(七)聯想式蒙太奇
用內容絕然不同的一些鏡頭畫面,連續的組接起來,造成一種意義,使人們去推測這個意義的本質。這種剪輯方法即聯想式蒙太奇。例如:將一組工人在不同的場景中拚命勞動的鏡頭,與一組工人一家挨餓受凍的鏡頭交叉組接起來,使人們聯想到這種極不合理的社會現象,是由於資本家的殘酷壓榨剝削造成的。
(八)隱喻式蒙太奇
按照劇情的發展和情節的需要,利用景物鏡頭來直接說明影片主題和人物思想活動這種構成方法,就是隱喻式蒙太奇。比如不同內容的景物鏡頭或構圖相似的畫面,烘托或引導將要出現的人物或主題,從而起到描寫人物情感和展示影片主題思想的藝術效果。
例如,在電影史上有名的經典作品《戰艦波將金號》中,愛森斯坦在全劇的高潮點,閃電般迅速地把三個不同姿勢的石獅的鏡頭組接在一起,構成"石獅怒吼"的形象,使影片的情緒感染力,達到高潮點。先是躺著的石獅,然後是抬起頭來的石獅,最後是前腳躍起吼叫著的石獅,這個隱喻式蒙太奇中蘊含著人民對冷酷的殘暴的沙皇制度的憤怒,已達到忍無可忍的地步的全部寓意。此外,還有許多幾乎已成為公式的隱喻鏡頭,如紅旗象徵革命,青松象徵不屈不撓,冰河解凍象徵春天或新生,鮮花象徵美好幸福……等等。
(九)錯覺式蒙太奇
這種構成方法,首先是故意使觀眾猜想到情節的必然發展,但是,在關鍵時刻,忽然來一個180度轉彎,下邊接上的,竟不是人們預料中的鏡頭。例如,卓別林在1917年拍攝的影片《移民》中的一個場面:
一艘搖擺得很厲害的船,所有的旅客都暈船了,他們用手捫住嘴,蹣跚地走向船邊。接著,觀眾看見一個人背著大家,頭朝下吊在船欄上,雙腳亂踢。於是,觀眾以為他正在嘔吐。忽然,他站直了身子,轉過身來,原來他用手杖釣起一條大魚。這就是錯覺式蒙太奇。這種藝術效果,是電影藝術特有的。
(十)擴大與集中式蒙太奇
從特寫逐漸擴大到遠景,使觀眾從細部看到整體,造成一種特定的氣氛,這就是擴大式蒙太奇;再由遠景逐漸進到細部特寫,這就是集中式蒙太奇。這兩種蒙太奇正如蘇聯電影導演尤特凱維奇所說:前者是後退式的蒙太奇句子,後者是前進式的蒙太奇句子,這兩者結合起來,既是環形的電影蒙太奇句子,又是擴大與集中的蒙太奇。(見《銀幕上的人》)
(十一)敘述與倒敘述式蒙太奇
這種表現方式用於敘述過去經歷的事件和未來的想像。例如影片中的疊印、回憶、幻想、夢境、想像等所出現過去與未來的景象的畫面。
例如:《今夜星光燦爛》中楊玉香的夢境。不過,這組蒙太奇在片中處理得太實,效果不好。技巧上不及《喜盈門》中強英的夢境能夠傳達出人物的心情和情緒。 [s:2]
㈢ 蒙太奇手法從何而來簡介下
在鮑特的基礎上,格里菲斯成為電影史上第一個自覺地使用 "蒙太奇"的人。在《道利冒險記》(1908年)中,格里菲斯創造了 "閃回"的手法;在《凄涼的別墅》(1909年)中,他首次應用平行蒙太奇,創造了著名的"最後一分鍾營救"手法;在《雷夢娜》(1910 年)中,他創造了大遠景;在《龍爾達牧師》(1911年)中,他用了極近的近景,並且發展了交替切人的技巧;在《屠殺》(1912年)中,他首次應用了移動攝影。 盡管格里菲斯有著上述一系列創造,並在《一個國家的誕生》 (1915年)和《黨同伐異》(1916年)這兩部傑作中,把他所創造的新技巧應用得非常純熟,但卻從來沒有把他的蒙太奇方法條理化。 他似乎主要是憑直覺和一種不能言傳的對電影手段的熱愛來從事 創作,他從未表示過他意識到這些原則的存在。他認為蒙太奇只 是生動地表現戲劇故事的最有力的助手,把蒙太奇僅僅作為一種 技巧手段加以運用,從本質上說,他還沒有理解蒙太奇的基本性質 和它的全部潛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蘇聯電影工作者在分析了格里菲斯等人 的創作經驗之後,根據新生蘇維埃政權對電影藝術的要求,並在一 系列實驗的基礎上把蒙太奇發展成為一套完整的電影理論體系, 從而形成了蘇聯蒙太奇學派,代表人物是庫里肖夫、普多夫金和愛森斯坦。格里菲斯主要集中於如何處理兩個戲劇場面之間的關系,而蘇聯導演卻更多地想到單鏡頭和片斷之間的關系,以及這種 關系所表達的含義和言外之意。 庫里肖夫和普多夫金認為,電影的實質在於影片的構成,在於為組織一系列印象所拍攝的片斷的相互關系——怎樣由一個鏡頭 轉換到另一個鏡頭,它們在時間順序上是怎樣構成的。他們確信通過蒙太奇剪輯可以創造非凡的效果,達到電影的敘事和表意。 為此,他們做了大量的實驗來實踐他們的理論,據普多夫金記載, 1920年,庫里肖夫曾把下面一些場面連接起來: (一)一個青年男子從左向右走來。 (二)一個青年女子從右向左走來。 (三)他們相遇了,握手。青年男子用手指點著。 (四)一幢有寬闊台階的白色大建築物。 (五)兩個人走向台階。 這樣連接起來的片斷在觀眾眼中變成了一個不間斷的行動: 兩個青年在路上碰見了,男子請女子到附近一幢房子去。實際上, 每一個片斷都是在不同地點拍攝的。表現青年男子的那個片斷是在國營百貨大樓附近拍的,女人那個片斷則是在果戈里紀念碑附 近拍的,而握手那個片斷是在大劇院附近拍的,那幢白色建築物卻是從美國影片上剪下來的(它就是白宮),走上台階那個片斷則是在救世主教堂拍的。結果,雖然這些片斷是在不同的地方拍攝的, 可是在觀眾看來卻是一個整體,在銀幕上造成了庫里肖夫所謂的 "創造性地理學"。 這里利用人們的錯覺把不同時空的片斷構成一個整體,蒙太 奇的分解組合功能充分地體現了出來。但是蘇聯學派不僅僅停留 在蒙太奇的敘事性方面,他們還進一步研究蒙太奇的表意功能。 普多夫金認為從某一個拍攝點拍攝下來的,然後放映在銀幕上給觀眾看的每一個物像,即使它在攝影機前曾經是活動的,但它仍然只是一個"死的"對象。只有把這個物像和其它物像放在一起 的時候,只有當它作為各個視覺形象組合的一部分而被表現出來的時候,這個物像才被賦予了生命。愛森斯坦高度概括了蒙太奇的這種表意功能。他說:兩個鏡頭並列不是簡單的一加一,而是一個新的創造。他認為,攝影機拍下的未經剪輯的片斷既無意義,也無美學價值,只有按照蒙太奇原則組合起來之後,才能將富有社會意義和藝術價值的視覺形象傳達給觀眾。 著名的"庫里肖夫效應",是愛森斯坦這一蒙太奇理論的有力證據。普多夫金曾對這個試驗作了如下描述: "我們從某一部影片中選了蘇聯著名演員莫茲尤辛的幾個特 寫鏡頭,我們選的都是靜止的沒有任何錶惰的特寫。我們把這些 完全相同的特寫與其它影片的小片斷連接三個組合。在第一個組 合中,莫茲尤辛的特寫後面緊接著一張桌上擺了一盤湯的鏡頭,這 個鏡頭顯然表現出莫茲尤辛是在看著這盤湯。第二個組合是,使 莫茲尤辛的鏡頭與一個棺材裡面躺著一個女屍的鏡頭緊緊相連。 第三個組合是這個特寫後面緊接著一個小女孩在玩著一個滑稽的 玩具狗熊。當我們把這三種不同的組合放映給一些不知道此中秘 密的觀眾看的時候,效果是非常驚人的。觀眾對藝術家的表演大為贊賞。他們指出,他看著那盤忘在桌上沒喝的湯時,表現出沉思的心情;他們因為他看著女屍那幅沉重悲傷的面孔而異常激動;他們還贊賞他在觀察女孩玩耍時的那種輕松愉快的微笑。但我們知道,在所有這三個組合中,特寫鏡頭中的臉都是完全一樣的"。 愛森斯坦曾強調指出:把無論兩個什麼鏡頭對列在一起,就必 然產生新的表象、新的概念、新的形象。通過鏡頭的對列沖突,產 生新的意義,以引導觀眾的理性思考。這是愛森斯坦"雜耍蒙太奇"和"理性蒙太奇"要旨所在。蒙太奇既訴諸於敘事情感,也訴諸於理性。因此在《戰艦波將金號》一片中,愛森斯坦切入與劇情毫無關系的"石獅撲卧,抬頭,躍起"三個鏡頭,從而表現人民的覺醒 與反抗。在《十月》中這種表達抽象觀念的傾向更為明顯,以沙皇鐵像各部位的崩落來象徵沙皇政權的崩潰,以插入拿破崙的雕像 隱喻克倫斯基的獨裁。 愛森斯坦試圖通過蒙太奇把形象思維同邏輯思維溝通起來, 把科學和藝術結合起來,力圖以電影體現人的理性活動,加強電影的哲理化傾向。這本是十分可貴的。但愛森斯坦把蒙太奇的作用 強調過了頭,認為電影應當象歷史科學那樣,用蒙太奇手段來解釋 現實,可以避開人物塑造直接表達思想,甚至打算將《資本論》搬上銀幕。結果他的某些影片形象破碎,晦澀費解。盡管如此,愛森斯 坦等蘇聯學派代表人物對電影蒙太奇理論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在五六十年代,長鏡頭得到了普遍的運用,特別是電視的報道手法更助長了這一傾向。復雜的縱深場面調度在故事片中日益得到發展,這種場面調度不需要更換動作地點,這就改變了傳統蒙太奇的性質。電影理論界認為,這種蒙太奇的演變標志著電影史上的一個新時代。雖然五六十年代,西方一些電影報刊上不時出現 "蒙太奇消亡"、"蒙太奇的末日"等預言,但實踐證明,沒有蒙太奇就不成為電影,即使在長鏡頭中也存在著一種鏡頭內部蒙太奇(場面調度)。蒙太奇也存在於電視中,即使是向電視觀眾直播當場發生的事件,比如輪船下水、體育比賽或代表團到來等等,也是要經過現場剪輯的。這種現場剪輯要求電視攝影師和導演具有特殊的素養,能立即發現並准確地表達事件實質,需要更敏銳的蒙太奇思維和蒙太奇眼光。
㈣ 蒙太奇是怎樣產生的
當盧米埃爾兄弟在19世紀末拍出歷史上最早的影片時,他是不需要考慮到蒙太版奇問題的。因為他總是權把攝影機擺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上,即全景的距離(或者說是劇場中中排觀眾與舞台的距離),把人的動作從頭到尾一氣拍完。後來,發現膠片可以剪開、再用葯劑黏合,於是有人嘗試把攝影機放在不同位置,從不同距離、角度拍攝。他們發現各種鏡頭用不同的連接方法能產生驚人的不同效果。這就是蒙太奇技巧的開始,也是電影擺脫舞台劇的敘述與表現手段的束縛,有了自己獨立的手段的開始。一般電影史上都把分鏡頭拍攝的創始歸功於美國的埃德溫·鮑特,認為他在1903年放映的《火車大劫案》是現代意義上的「電影」的開端,因為他把不同背景,包括站台、司機室、電報室、火車廂、山谷等內景外景里發生的事連接起來敘述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裡包括了幾條動作線。但是,舉世公認還是格里菲斯熟練地掌握了不同鏡頭組接的技巧,使電影終於從戲劇的表現方法中解脫出來。蒙太奇在無聲片時期已經有了相當的發展。
㈤ 蒙太奇是什麼
鏡頭編輯(組接)的重要手段——蒙太奇
--------------------------------------------------------------------------------
(一)、蒙太奇的概念、產生與發展:
A、鏡頭是電視片的基本單位,按分鏡頭稿本攝錄的一如既往個個鏡頭,只是電視片的素材,只有經過編輯,把一個個孤立的鏡頭有機地連接起來,才成為電視片,才能反映編劇、導演的意圖,才能表達內容和情節。
B、電視鏡頭的組接,雖然是通過畫面的編輯實現的,但是,這種關於鏡頭畫面及其相互連接後所產生的效果,卻是在編寫分鏡頭稿本時預先考慮好的。
C、我們看下面的兩個例子:例一有三個鏡頭:ⅱ一個躺在床上的病人,臉色慘白;ⅱ、一醫生在給病人注射治療;ⅲ、病人康復後,在院中散步。其不同的排列順序會有不同的效果。例二有三個鏡頭:ⅱ從容就義的烈士;ⅱ、滿天的烏雲;ⅲ、挺拔的青松。前兩個鏡頭組合,有「壯志未酬身先死「的意思,給人以悲憤的感覺;若是ⅰ和ⅲ的組合,則有「雖死猶生,永垂不朽「的意思,給人以悲壯的感覺。―――以上的例子可知:
①、鏡頭間隨意的連接和有目的的、有機的連接,效果是不同的。
②、鏡頭的組接、鏡頭組接前對鏡頭組接後所產生的作用與效果的構思,是一種藝術的闖作。由於導演的分鏡頭稿本是在文字稿本的基礎上產生的,所以,它是對文學稿本的再創作。導演在這個創作過程中所運用的創作手段,就是蒙太奇。 1、蒙太奇的概念:指畫面內部鏡頭間的組接關系(狹義),或指按照一定的構思,把分散的畫面和聲音素材組接起來,形成完整的統一體(廣義)。它是整個片子的場面、段落和結構的藝術構思手段。
註:蒙太奇原是法國建築學上的一個名詞、意思是按一定的構思、方案和計劃,把建築材料有機地組合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建築物。現在它已成了電影、電視藝術的專用名詞,並取其組接、構成之意,它用於電影和電視藝術後包括三層意思: (1)、作為電影、電視反映現實的藝術方法,既獨特的行象思維方法,蒙太奇思維和蒙太奇原理。
(2)、作為電影、電視的基本結構手段、敘述方式,包括分鏡頭和鏡頭、場面、段落的安排與組合的全部藝術技巧。
(3)、作為電影的剪輯或電視的編輯的具體技巧和技法。
2、蒙太奇的產生與發展:
(二)、蒙太奇的依據:在電影或電視中,能把不同的鏡頭畫面用蒙太奇的方法連接起來,使觀眾理解和接受,其依據是什麼昵:
1、觀察和認識世界的方法和思維邏輯:
這些方法包括人的視聽感受規律和分析、綜合、聯想、回憶、想像等思維活動及其規律。在電影、電視中,通過鏡頭的組接,使得鏡頭內容的連接符合人們的這些觀察和認識規律,引導觀眾按導演、編劇的特定構思,對鏡頭畫面內容進行理解,從而激發起相應的感情。 (1)我們知道,事物的發展、變化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其中有許多已經為人們所了解、所熟悉,成了人們的經驗。正是這些經驗,被影視藝術家們利用,成為鏡頭組接的重要依據。
例如,我們在屏幕上看到「緊急剎車」的鏡頭,馬上會想到:「被撞倒的是什麼?」因為生活經驗告訴我們:事故發生了!這時,我們一定不會感到莫名其妙。相反,不這樣處理,反而會使我門感到不滿足。 再如,有這樣一組鏡頭:a、鳥在天上飛;b、獵人舉槍、射擊;c、飛鳥被擊中後,掉入草叢里。這樣的組接順序也合乎邏輯。
其實,這種合乎邏輯的事,不一定真的要發生。只要我們把各個鏡頭組接得巧妙,觀眾看了以後,就會感到如同真的一般。
(2)當然,蒙太奇並不是要觀眾對組合後的鏡頭產生錯誤理解,而是要啟發觀眾,使他們產生聯想,使他們能從這種「對列」中領會到新的含意,而觀眾的這種聯想特徵,正是蒙太奇得以存在的依據。
在電影、電視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遠離家鄉的兒女,抬頭望著飛向遠方的大雁――表示思念家鄉的親人之意;
2、藝術創作的原則:
藝術創作的素材來源於人類社會生活的實踐,藝術作品反映的是社會生活,需要對原始素材進行選擇、提煉、集中、加工和改造,使這更加典型化和富有美感。這一創作過程既滲透著創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態度和創作意圖,也必須遵守藝術的典型化原則。 (1)影視能產生活動的視視覺形象,具有將物質世界還原的特性,但要有所取捨,對故事情節的敘述和對事物形象的描繪,不能用「報流水賬」和「平鋪直敘」的方式。
(2)詩歌之所以動人,正是它經過了千錘百煉(賈島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與推僅一字之差,便由無聲畫面變為了聲畫結合,更顯得夜深人靜。
拍電影電視也是如此,要在有限的播放時間內反映復雜的生活、刻劃形形色色的人物、講述科學道理,首先要求創作家在稿本階段就用各種創作手段,對內容進行提煉和加工,並特別要求導演在分鏡頭稿本的 和片子的攝制過程中,認真考慮怎樣表達內容、怎樣分切鏡頭、怎樣拍攝、怎樣組接才能使片子更具有藝術表現力。蒙太奇就是適應這一需要而產生的。
3、要實現蒙太奇的構思,還要依靠技術發展提供的可能性:
在無聲時期,要運用聲畫蒙太奇是不可能的;在電視技術還沒有發展到能生產錄像機和編輯機的時候,也是不可能的;然而,一旦技術上成了可能,人們就有可能在這個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充分利用這種可能性,塑造出更加生動、典型的藝術形象。
㈥ 蒙太奇理論的發展歷史
無論是格里菲斯還是他該國的後繼者們都沒有想到過總結或探索蒙太奇的規律和理論。首先認真探索了蒙太奇的奧秘的是蘇聯導演庫里肖夫和他的學生愛森斯坦、普多夫金。他們的學說又反過來影響了歐美各國電影理論家和電影藝術家。
愛森斯坦關於蒙太奇理論有一句名言:「兩個蒙太奇鏡頭的對列,不是二數之和,而是二數之積。」用匈牙利電影理論家貝拉·巴拉茲的話說,就是「上下鏡頭一經連接,原來潛藏在各個鏡頭里異常豐富的含義便象火花似地發射出來。」例如上述《鄉村女教師》中,瓦爾瓦拉回答「永遠」之後接上的兩個花枝的鏡頭,就有了單獨存在時不具有的含意,抒發了作者與劇中人物的情感。
愛森斯坦把辯證法應用到蒙太奇理論上,強調對列鏡頭之間的沖突。對於他,一個鏡頭不是什麼「獨立自在的東西」,只有在與對列的鏡頭互相沖擊中方能引起情緒的感受和對主題的認識。他認為單獨的鏡頭只是「圖像」,只有當這些圖像被綜合起來才形成有意義的「形像」。正是這樣的「蒙太奇力量」才使鏡頭的組接不是砌磚式的敘述,而是「高度激動的充滿情感的敘述」,正是「蒙太奇力量」使觀眾的情緒和理智納入創作過程之中,經歷作者在創造形像時所經歷過的同一條創作道路。
愛森斯坦的偏頗是與蘇聯早期對蒙太奇的狂熱分不開的。庫里肖夫認為電影的素材就是一段段拍下來的片段,演員的表演與場面的安排不過是素材的准備。他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在一個沒有任何錶情的演員的特寫後面接上3個不同的片斷,第一個是一盆湯,第二個是躺著女屍的棺材,第三個是抱著玩具的女孩。據說觀眾看了就認為第一個片斷表明特寫的表情是想喝那盆湯,第二個表明的是沉痛的悲傷,第三個表明的是愉快的微笑。這顯然是對蒙太奇作用的誇張,抹煞了表演藝術的作用。當時連普多夫金也說過「一個鏡頭只是一個字,一個空間的概念,是死的對象,只有與其它物像放在一起,才被賦予電影的生命。」愛森斯坦甚至把蒙太奇比作象形文字,說蒙太奇有如象形文字中一個「犬」字加一個「口」字,表示狗叫。
愛森斯坦在從事戲劇活動時提出所謂「雜耍蒙太奇」,在舞台上失敗後,又認為電影才是實現「雜耍蒙太奇」的場地。所謂「雜耍蒙太奇」就是運用強烈的,哪怕是離開情節結構的鏡頭、插曲或節目來達到抓住觀眾的效果,從而使其接受作者要灌輸的觀點。
普多夫金對蒙太奇的視野則更廣闊些,他不把注意力只集中於蒙太奇的對比和比喻的作用,而是把蒙太奇作為既是敘述手段又是表現手段來看待的。他在《論蒙太奇》一文的開頭就聲明:「把各個分別拍好的鏡頭很好地連接起來,使觀眾終於感覺到這是完整的、不間斷的、連續的運動——這種技巧我們慣於稱之為蒙太奇」。當然,這種工作不是刻板的機械的操作,也不是盲目的任意的編排,要把鏡頭組織成「不間斷的連續的運動」,「就必須使這些片斷之間具有一種可以明顯看出來的聯系」。這種聯系可以只是外在形式的,例如前一鏡頭有人開槍,下一鏡頭一人中彈倒下,但更重要的是「深刻的富於思想意義的內在聯系。」他還進一步指出在簡單的外在的聯系與深刻的內部聯系兩端之間,還有無數的中間形式。但總之,「一定要有這種或那種聯系,直到尖銳的對比或矛盾」。因此,他又為蒙太奇下了個定義:「在電影藝術作品中,用各種各樣的手法來全面地展示和闡釋現實生活中各個現象之間的聯系。」並認為蒙太奇決定於導演天資的高低,「這種天資使導演善於把生活現象之間的潛伏的內在聯系,變為彷佛昭然若揭的鮮明可見的可以直接感受而不必解釋的聯系」。正因如此,貝拉·巴拉茲說電影不是單純的再現,而是真正的創造,優秀的導演不僅展示了畫面,同時還解釋了畫面。 .
㈦ 簡述電影蒙太奇的發展歷史
法文(montagemontage [mCn5tB:V, 5mCntidV]n.蒙太奇, 文學音樂或美術的組合體的音譯),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電影創作的主要敘述手段和表現手段之一。電影將一系列在不同地點,從不同距離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攝的鏡頭排列組合起來,敘述情節,刻畫人物。但當不同的鏡頭組接在一起時,往往又會產生各個鏡頭單獨存在時所不具有的含義。例如卓別林把工人群眾進廠門的鏡頭,與被驅趕的羊群的鏡頭組接在一起;普多夫金把春天冰河融化的鏡頭,與工人示威遊行的鏡頭組接在一起,就使原來的鏡頭表現出新的含義。愛森斯坦認為,將對列鏡頭組接在一起時,其效果「不是兩數之和,而是兩數之積」。憑借蒙太奇的作用,電影享有時空的極大自由,甚至可以構成與實際生活中的時間空間並不一致的電影時間和電影空間。蒙太奇可以產生演員動作和攝影機動作之外的第三種動作,從而影響影片的節奏。早在電影問世不久,美國導演,特別是格里菲斯,就注意到了電影蒙太奇的作用。後來的蘇聯導演庫里肖夫、愛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相繼探討並總結了蒙太奇的規律與理論,他們的有關著作對電影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蒙太奇原指影像與影像之間的關系而言,有聲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現之後,在影像與聲音(人聲、音響、音樂),聲音與聲音,彩色與彩色,光影與光影之間,蒙太奇的運用又有了更加廣闊的天地。蒙太奇的名目眾多,迄今尚無明確的文法規范和分類,但電影界一般傾向分為敘事的、抒情的和理性的(包括象徵的、對比的和隱喻的)三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Andr Bazin, 1918-1958)對蒙太奇的作用提出異議,認為蒙太奇是把導演的觀點強加於觀眾,限制了影片的多義性,主張運用景深鏡頭和場面調度連續拍攝的長鏡頭攝制影片,認為這樣才能保持劇情空間的完整性和真正的時間流程。但是蒙太奇的作用是無法否定的,電影藝術家們始終兼用蒙太奇和長鏡頭的方法從事電影創作。也有人認為長鏡頭實際上是利用攝影機動作和演員的調度,改變鏡頭的范圍和內容,並稱之為「內部蒙太奇」。
蒙太奇,是電影構成形式和構成方法的總稱。
蒙太奇——是法語montage的譯音,原是法語建築學上的一個術語,意為構成和裝配。後被借用過來,引申用在電影上就是剪輯和組合,表示鏡頭的組接。
簡要地說,蒙太奇就是根據影片所要表達的內容,和觀眾的心理順序,將一部影片分別拍攝成許多鏡頭,然後再按照原定的構思組接起來。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鏡頭組接起來的手段。
由此可知,蒙太奇就是將攝影機拍攝下來的鏡頭,按照生活邏輯,推理順序、作者的觀點傾向及其美學原則聯結起來的手段。首先,它是使用攝影機的手段,然後是使用剪刀的手段。
當然。電影的蒙太奇,主要是通過導演、攝影師和剪輯師的再創造來實現的。電影的編劇為未來的電影設計藍圖,電影的導演在這個藍圖的基礎上運用蒙太奇進行再創造,最後由攝影師運用影片的造型表現力具體體現出來。
在電影的製作中,導演按照劇本或影片的主題思想,分別拍成許多鏡頭,然後再按原定的創作構思,把這些不同的鏡頭有機地、藝術地組織、剪輯在一起,使之產生連貫、對比、聯想、襯托懸念等聯系以及快慢不同的節奏,從而有選擇地組成一部反映一定的社會生活和思想感情、為廣大觀眾所理解和喜愛的影片,這些構成形式與構成手段,就叫蒙太奇。
綜上所述,可見電影的基本元素是鏡頭,而連接鏡頭的主要方式、手段是蒙太奇,而且可以說,蒙太奇是電影藝術的獨特的表現手段。
既然一部影片的最小單位是鏡頭,那麼,這電影的基本元素——鏡頭,究竟是什麼呢?它和蒙太奇又有什麼關系呢7我們知道,鏡頭就是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焦距、用不同的時間一次拍攝下來,並經過不同處理的一段膠片。實際上,從鏡頭的攝制開始,就已經征使用蒙太奇手法了。
就以鏡頭來說,從不同的角度拍攝,自然有著不同的藝術效果。如正拍、仰柏、俯拍、側拍、逆光、濾光等,其效果顯然不同。就以本同焦距拍攝的鏡頭來說,效果也不一樣。比如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大特寫等,其效果就不一樣。再者,經過不同的處理以後的鏡頭,也會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加之,由於空格、縮格、升格等手法的運用,還帶來種種不同的特定的藝術效果。再說,由於拍攝時所用的時問不同,又產生了長鏡頭和短鏡頭,鏡頭的長短也會造成不同的效果的。
同時,在連接鏡頭場面和段落時,根據不同的變化幅度、不同的節奏和不同的情緒需要,可以選擇使用不同的聯接力法,例如談、化、劃、切、圈、掐、推、拉等。總而言之,拍攝什麼樣的鏡頭,將什麼樣的鏡頭排列在一起。用什麼樣的方法連接排列在一起的鏡頭,影片攝制者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方法和手段,就是蒙大奇。如果說畫面和音響是電影導演與觀眾交流的「語匯」,那麼,把畫面、音響構成鏡頭和用鏡頭的組接來構成影片的規律所運用的蒙太奇手段,那就是導演的「語法」了。
對於一個電影導演來說,掌握了這些基本原理並不等於精通了「語法」,蒙太奇在每一部影片中的特定內容和美學追求中往往呈現著千姿百態的面貌。
蒙太奇對於觀眾來說,是從分到分。對於導演來說,蒙太奇則先是由合到分,再分切,然後又由分到合,即組合。分切的最小單位是鏡頭,因此導演應寫出分鏡頭劇本。作為觀眾,應當怎樣從蒙太奇的角度來鑒賞導演的藝術呢?說到底,蒙太奇是導演用來講故事的一種方法;聽的人總希望故事講得順揚、生動,富有感染力又能調動起觀眾的聯想,引起觀眾的興趣,這些要求完全適用於蒙太奇。觀眾不僅僅滿足於弄清劇情校概。或一般地領悟到影片的思想意念,而是要求清晰而流暢地感知影片敘述流程的每一個環節和細部,—部影片的蒙太奇首先應讓觀眾看懂。
現在,一部當代的故事影片,一般要由五百至一千個左右的鏡頭組成。每一個鏡頭的景別、角度、長度,運動形式,以及畫面與音響組合的方式,都包含著蒙太奇的因素。可以說,從鏡頭開始就已經在使用蒙太奇了。與此同時,在對鏡頭的角度、焦距、長短的處理中,就已經包含著攝制者的意志、情緒、褒貶、匠心了。
在鏡頭間的排列、組合和聯接中,攝制者的主觀意圖就體現得更加清楚。因為每一個鏡頭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對形態必然和與它相連的上下鏡頭發生關系,而不同的關系就產生出連貫、跳躍、加強、減弱,排比、反襯等不同的藝術效果。另一方團,鏡頭的組接不僅起著生動敘述鏡頭內容的作用,而且會產生各個孤立的鏡頭本身未必能表達的新含義來。格里菲斯在電影史上第一次把蒙太奇用於表現的嘗試,就是將一個因在荒島上的男人的鏡頭和一個等待在家中的妻子的面部特寫組接在一起的實驗,經過如此「組接」,觀眾感到了「等待」和「離愁」,產生了一種新的、特殊的想像。o又加,把一組短鏡頭誹列在一起,用快切的方法來連接,其藝術效果,同一組的鏡頭排列在一起,用「淡」或「化」的方法來連接,就大不一樣了。
再如,把以下A、B、C三個鏡頭,以不同的次序連接起來,就會出現不同的內容與意義。
A,一個人在笑; B、一把手槍直指著;C、同一的人臉上露出驚懼的樣子。
這三個特寫鏡頭,結觀眾什麼樣的印象呢?
如果用A—B—C次序連接,會使觀眾感到那個入是個懦夫、膽小鬼。現在,鏡頭不變,我們只要把上述的鏡頭的順序改變一下,則會得出與此相反的結論。
C、一個人的臉上露出驚懼的樣子,B、一把手槍直指著;A、同一的人在笑。
這樣用C—B—A的次序連接,則這個人的臉上露出了驚懼的樣子,是因為有一把手槍指著他。可是,當他考慮了一下,覺得沒有什麼了不起,於是,他笑了——在死神面前笑了。因此,他結觀眾的印象是一個勇敢的人。
如此這樣,改變一個場面中鏡頭的次序,而不用改變每個鏡頭本身,就完全改變了一個場面的意義,得出與之截然相反的結論,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這種連貫起來的組織相排列,就是運用電影藝術獨特的蒙太奇手段,也就是我們所講的影片的結構問題。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這種排列和組合的結構的重要性,它是把材料組織在一起表達影片的思想的重要手段。同時。由於排列組合的不同,也就產生了正、反,深、錢,強、弱等不同的藝術效果。
蘇聯電影大師愛森斯坦認為,A鏡頭加B鏡頭,不是A和B兩個鏡頭的簡單綜合,而會成為C鏡頭的嶄新內容和概念。他明確地指出:「兩個蒙太奇鏡頭的對列不是二數之和,而更象二數之積——這一事實,以前是正確的,今天看來仍然是正確的。它之所以更象二數之積而不是二數之和,就在於對排列的結果在質上(如果願意用數學術語,那就是在」次元「上)水遠有別於各個單獨的組成因素。我們再回到上述的例子。婦人——這是一個畫面,婦人身上的喪服——這也是一個畫面;這兩個畫面都是可以用實物表現出來的。而由這兩個畫面的對列所產生的『寡婦』,則已經不是用實物所能表現出來的東西了,而是一種新的表象,新的概念,新的形象。」
由此可見,運用蒙太奇手法可以使鏡頭的銜接產生新的意義,這就大大地豐富了電影藝術的表現力,從而增強了電影藝術的感染力。關於這個向題,我們還可以從物理學上的一個現象得到極大的啟發:眾所周知,炭和金剛石這兩種物質。就其分子組成來講是的相同的。但一個出奇的鬆脆,一個則無比的堅硬,為什麼附科學家研究的結果證明:是因為分子排列(品格結構)不同而造成的。這就是說,同樣的材料,由於排列不同,可能產生如此截然相反的結果,這實在發人深思了。
匈牙利電影理論家貝拉。巴拉茲也同樣指出:「上—個鏡頭一經連接,原來潛在於各個鏡頭里的異常豐富的含義使象電火花似地發射出來。」可見這種「電火花」似的含義是單個鏡頭所「潛在」的為人們所未察覺的,非要在「組接」之後,才能讓入們產生一種新的、特殊的想像。我們所講的蒙太奇,首先是指的這種鏡頭與鏡頭的組接關系,也包括時間和空間、音響和畫面、畫面和色彩等相互間的組合關系。以及由這些組接關系所產生的意義與作用等。
總之,「蒙太奇就是影片的連接法,整部片子有結構,每一章、每一大段、每一小段也要有結構,在電影上,把這種連接的方法叫做蒙太奇。實際上,也就是將一個個的鏡頭組成一個段,再把一個個的小段組成一大段,再把一個個的大段組織成為一部電影,這中間並沒有什麼神秘,也沒有什麼訣竅,合乎理性和感性的邏輯,合乎生活和視覺的邏輯,看上去『順當』、『合理』、有節奏感、舒服,這就是高明的蒙太奇,反之,就是不高明的蒙太奇了。」再沒有如此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對蒙太奇的說明與闡述了。
蒙太奇大的方面可以分為表現蒙太奇和敘事蒙太奇,其中又有心理蒙太奇,抒情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復蒙太奇等等。
蒙太奇學派出現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期的蘇聯,以愛森斯坦、庫里肖夫、普多夫金為代表,他們力求探索新的電影表現手段來表現新時代的革命電影藝術,而他們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對蒙太奇的實驗與研究上,創立了電影蒙太奇的系統理論,並將理論的探索用於藝術實踐,創作了《戰艦波將金號》《母親》《土地》等蒙太奇藝術的典範之作,構成了著名的蒙太奇學派。
愛森斯坦是蒙太奇理論大師,1922年,他在《左翼藝術戰線》雜志上發表了《雜耍蒙太奇》,這是第一篇關於蒙太奇理論的綱領性宣言。在愛森斯坦看來,蒙太奇不僅是電影的一種技術手段,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和哲學理念。他指出:兩個並列的蒙太奇鏡頭,不是「二數之和」,而是「二數之積」。《戰艦波將金號》是愛森斯坦1925年拍攝的,是蒙太奇理論的藝術結晶,片中著名的「敖得薩階梯」被認為是蒙太奇運用的經典範例。
總之,蒙太奇是一種電影視頻技術。
㈧ 好萊塢電影的發展歷史
1853年,好萊塢只有一棟房子。
1870年,這里已成為一片興旺的農田。
1886年,從房地產生意發財的富商哈維·亨德申·韋爾考克斯在這里買下了0.6平方公里的土地。好萊塢這個名字來自英語的「holly」(冬青)。韋爾考克斯的夫人一次旅行時,聽到她旁邊的一個人說她來自俄亥俄州的一個叫做好萊塢的地方。她很喜歡這個名字,回到加州後就將她丈夫的農庄改稱為好萊塢了。韋爾考克斯計劃在這里建造一座小城。
1887年2月1日他在地區政府正式注冊此名。在他夫人的幫助下他鋪設了今天的好萊塢大街做為城市的主街,在這條大街和其它大街的兩旁種了胡椒樹並開始出售產權。他的夫人募資建了兩座教堂、一座學校和一座圖書館。為了使好萊塢名符其實,他們還進口了一些英國冬青,但這些植物在加州的氣候下沒有存活很久。
1900年,好萊塢已經有一間郵局、一家報社、一座旅館和兩個市場,其居民數為500人。10萬人口的洛杉磯位於市東11公里處。在好萊塢和洛杉磯間有一條單軌的有軌電車,但這輛電車的運行不準時,每程時間為兩小時。
1902年,今日著名的好萊塢酒店的第一部分開業。
1903年,好萊塢成為一個鎮。當年下的兩個命令是:除葯店外其他商店禁酒,以及不準在街上驅趕數量多於200的牛群。
1904年,一條新的被稱為好萊塢大街的有軌電車開業,使好萊塢與洛杉磯間的往返時間大大縮短。
1910年,好萊塢的居民投票決定加入洛杉磯。原因是這樣他們可以通過洛杉磯取得足夠的飲水和獲得排水設施。
1960年,女演員喬安娜·伍德沃德得到了第一顆星的殊榮。
1985年,好萊塢的商業和娛樂區被正式列入美國受保護的歷史性建築名單。
1999年,洛杉磯的地鐵開通到了好萊塢。
2001年,柯達劇院(Kodak Theatre)在Highland大道開業,成為奧斯卡獎頒獎禮新的舉辦場所。
2002年,一些好萊塢居民發動了一個讓好萊塢自主獨立,不再是洛杉磯一部分的運動。好萊塢市政府決定讓所有洛杉磯居民投票表決。獨立運動被以絕大多數否決。
(8)蒙太奇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電影工業——
20世紀初,紐約和新澤西的電影公司開始遷向加州,原因是這里的天氣好,日照時間長。雖然當時已經有電燈了,但當時的電燈還不夠亮,當時最好的光源是陽光。除此之外,加州視野寬廣,有各種不同的自然風景。此外當時托馬斯·愛迪生持有電影的專利,而加州離新澤西非常遠,因此愛迪生很難在這里控制他的專利權。
在美國東岸,獨立的電影公司經常被愛迪生和他的代理人訴訟。在遙遠的加州沒有那麼多愛迪生的部下。即使他派人來加州,他的人往往比其消息來的晚,這樣一來這里的電影製造商就可以及時躲到附近的墨西哥去了。
1911年第一個電影工作室在好萊塢開業,同年已有15個其它的工作室在這里定居,成千上萬的夢幻製造者緊隨而至。
1923年,今天成為好萊塢象徵之一的白色大字「HOLLYWOOD」被樹立在好萊塢後的山坡上,本來這個字後面還有「LAND」四個字母,是一家建築廠商為了推銷新建好的的住宅社區設置的廣告看板。但它們被樹立起來以後就沒有人去管它們,以致漸漸荒廢。
一直到1949年,好萊塢商會將後面的四個字母去掉,並將其它字母修復。這個招牌今天受到商標保護,沒有經過好萊塢商會的同意,無人有權使用它。
1929年5月16日,奧斯卡金像獎第一次頒發,當時的門票是十美元,共有兩百五十人參加。
㈨ 蒙太奇發展史上兩次實驗和實踐是什麼
1920年庫里肖夫做了非常有名的「創造的地理」和「庫里肖夫效應」實驗,兩次實驗很好地論證了蒙太奇能使電影創作達到極大的時空自由性,從而完成敘事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