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泰山的歷史文化
泰山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圍就被我們祖先所開發,泰山南麓的大墳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便是佐證。再早還有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
戰國時期,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築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泰山與孔子活動有關的景點有孔子登臨處坊、望吳聖跡坊、孔子小天下處、孔子廟、瞻魯台、猛虎溝等。 神山、文化寶庫泰山有「五嶽之首」、「五嶽獨尊」的稱譽。它是政權的象徵,成為一座神聖的山。
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歲,多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時期有 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禪;自秦漢至明清,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27次。皇帝的封禪活動和雄偉多姿的壯麗景色,歷代文化名人紛至泰山進行詩文著述,留下了數以干計的詩文刻石。
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馬遷的《封禪書》、曹植的《飛龍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詩文,成為中國的傳世名篇;天貺殿的宋代壁畫、靈岩寺的宋代彩塑羅漢像是稀世珍品。
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國書法藝術之大成,真草隸篆各體俱全,顏柳歐趙各派畢至,是中國歷代書法及石刻藝術的博覽館。泰山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現存古遺址97處,古建築群22處,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1)泰山歷史文化景觀擴展閱讀
泰山文化
泰山研究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大致分為古代至1949年、1949年至上世紀末及新世紀三個階段。《泰山通鑒》該書由曲進賢主編,齊魯書社2005年出版(先秦至清代卷)這一專著成果。
該專著從全新的角度論述了泰山文化的形成、發展、演變的脈絡,闡明了在各個歷史時期出現的文化特徵。
論證了泰山文化與中華文化的淵源關系,揭示了泰山從一座自然山,到政治山、宗教山、文化山、民俗山,再到精神山的演進軌跡,凸顯了泰山文化的精神內涵與現實意義,集中展現了當前泰山研究的最新成果。
B. 關於泰山的論文 要求: 1.介紹景觀的歷史與文化內涵,抓住他的特點,從結構歷史意義或者美學角度分析
C. 泰山有哪些人文歷史景點有哪些自然景點
除了泰山,還有岱廟,孔子的故鄉。
泰山腳下回民很多。
D. 泰山的景觀和文化是怎樣的
泰山東望黃海,西襟黃河,汶水環繞,前瞻聖城曲阜,背依泉城濟南,以拔地通版天之勢雄峙於中國東方權,以五嶽獨尊的盛名稱譽古今。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華夏歷史文化的縮影。泰山的風景名勝以主峰為中心,呈放射形分布,歷經幾千年的保護與建設,泰山拔起於齊魯丘陵之上,主峰突兀,山勢險峻,峰巒層疊,形成「一覽眾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曠氣勢。泰山多松柏,更顯其庄嚴、巍峨、蔥郁;又多溪泉,故而又不乏靈秀與纏綿。縹緲變幻的雲霧則使它平添了幾分神韻。
E. 泰山自古被稱為「五嶽之首」,歷史文化博大精深,自然景觀雄偉壯麗.泰山石是神石、靈石,是「天賜之寶」
爸爸拿著相機離「泰山童子」近些,同時使鏡頭前伸,使鏡頭遠離膠卷. |
F. 泰山文化景點有哪些
後石塢:在泰山的背面,此處危岩峭壁,怪石突立,飾以蒼松翠柏,幽徑小溪,景緻尤具別趣,因此被稱
為泰山的"奧區",意思是這里奧妙無窮,著名的景觀有八仙洞、天獨峰、玉女山、九龍崗、黃花洞、天空山
等。這里又處處怪石,嶙峋如筍,因此又有「筍城」之稱。遊人順石階登上高台,是摩空托雲的「天空
山」,又名「玉女山」,其巔平坦,俗叫「堯觀台」,傳堯帝曾登此頂。山前有數畝平地,為元君廟舊址。
清代內為尼姑住持,又稱「姑姑子廟」。分東、西兩院。西院由正殿和配殿組成,正殿祀元君。還有西舍、
東舍,各有供奉,西舍祀天官、地官、水官,東舍為「彌勒殿」。
萬仙樓:走東路要經過一座萬仙樓,在紅門宮以北0.6公里的地方。舊時稱望仙樓,傳為泰山各神會聚之
處。此樓建造於明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原供祀王母,後來祀奉碧霞元君。門洞高4.4米,上層有樓
閣三間,黃琉璃瓦覆頂。門洞之上刻「謝恩處」三字,傳說舊時帝王登山,地方官員護駕於此,帝令回府,
群臣謝恩。另一種說法是香客朝山順利而歸,在此處叩謝碧霞元君保佑,故有引名,樓東側挺立古柏三株,人稱「三義柏」。萬仙樓盤山道西側的石壁上有石刻,特殊之處是取「風」、「月」二字之字心組成,意謂
此處風月無邊,風景美不勝收。
旭日東升:泰山距離東海最近處約230公里,人的視野在大地水準面上只有140公里,顯然看不到海山的
日出。可是由於泰山的高度和地理位置及光的折射作用,使海上日出在一定條件下能確實又能看到。
當黎明時分,遊人站在岱頂舉目眺望東方,一線晨曦由灰暗變成淡黃,又由淡黃變成桔紅。而天空的雲朵,
紅紫交輝,瞬息萬變,滿天彩霞與地平線上的茫茫雲海融為一體,猶如巨幅油畫從天而降。
浮光耀金的海面上,日輪欣開了幕,撩開了霞帳,披著五彩霓裳,像一個飄盪著的宮燈,冉冉升起在天際。
須臾間,金光四射,群峰盡染,好一派壯觀而神奇的海上日出!這種絕妙的時刻,並不是每位遊人都能遇
上。李白有詩:「海水落眼前,天光搖空碧」。宋代詞人梅聖俞則有「晨登日觀峰,海水黃金熔。浴出車輪
光,隨天行無蹤」的絕句。
岱廟:廟舊稱東獄廟或泰山行宮。位於泰安市區北,泰山南麓。它是泰山最大、
最完整的古建築群,為道教神府,是歷代帝王舉行封禪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
方。岱廟城堞高築,廟貌嵯峨,宮闕重疊,氣象萬千。
岱廟創建於漢代,至唐時已殿閣輝煌。在宋真宗大舉封禪時,又大加拓建,修建
天貺殿等,更見規模。其建築風格採用帝王宮城的式樣,周環1500餘米,廟內各
類古建築有150餘間。主要建築有正陽門、配天門、仁安門、天貺殿、後寢宮、厚載門、銅亭等。廟內古柏參
天,碑碣如林,文物薈萃,遊人絡繹不絕。
古代許多帝王都在泰山進行封禪活動,秦始皇、秦二始、漢武帝、 章帝、安帝、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
宋真宗、清康熙帝、乾隆帝等十二個帝王、帝後曾到過泰山。據說漢武帝7次到泰山,乾隆11次到泰山。泰山
自遠古起就有封禪活動,據《史記.封禪書》張守義正義:"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
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史記.封禪書》記載:"古者封泰山禪父者七十二家"。
岱廟(東岳廟)是泰山的主廟,供奉東岳大帝(泰山神,主治人生死及人生貴賤,為冥府眾鬼之主帥)。
岱廟是全國東岳廟的主廟,也是我國四大古建築群之一,面積96322平方米,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天貺殿: 位於岱廟仁安門北側,是岱廟中的主體建築,傳為宋代創構,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曲阜孔廟大成殿
並稱「中國古代三大宮殿」。天貺(音況,賞賜意)殿殿面闊九間,進深四間,通
高22米,面積近970平方米。為重檐廡殿式,上覆黃琉璃瓦。殿前露台高築,漢白玉雕
欄環繞,雲形望柱齊列。重檐之間有豎匾,上書「宋天貺殿」。殿內祀泰山神,上懸清康熙皇帝題「配天作
鎮」匾額。東、西、北牆壁上有《泰山神啟陛回鑾圖》,東半部為啟陛,右邊為回鑾,整個畫面計675個人的
形象,是中國道教壁畫傑作之一。
遙參亭:舊稱草參亭,為岱廟前亭。古人祭泰山必先至此簡單參拜,爾後入廟祭祀。今院內舉辦了泰安民俗
展。亭院南北長66.2米,東西寬52米,總面積3442.4平方米。四周牆壁為紅色,二進院落,由山門、掖門、儀
門、正殿及配殿組成。
岱廟坊:出遙參亭北山門後,迎面有一座高聳的石坊,叫「岱廟坊」。該坊高12米,寬9.8米,進深3米,清康
熙十一年建。
坊起三架,重梁四柱,通體浮雕,造型雄偉壯觀。四柱前後滾墩上雕有8介石獅。姿態各異,樑柱板上有龍鳳
禽獸浮雕。其雕工精細,是清代石雕建築難得的珍品。抱柱上有一聯「峻極於天,贊化體元生萬物;帝出乎
震,赫聲濯靈鎮東方」。為清朝山東提督布政使施天裔所題。
銅亭、鐵塔:岱廟後院的東西兩側,有兩處惹人注目的古跡,東為銅亭,西為鐵塔。
銅亭又名「金闕」,明萬曆四十一年鑄造,明末移於靈應宮,1972年遷入岱廟。亭為銅質,施以鑾金,長4.4
米, 寬3.4米中內祀元君銅像,其鑄造精緻,造型優美。
鐵塔在岱廟北門內西南,明嘉靖十三年造。原在天書觀大門內,1973年移入岱廟,現只剩4級。其造型古樸,
雄偉。
漢柏院:漢柏院位於岱廟配天門東,因院內有古柏五株而得名。相傳此古柏為漢武帝東封時親手所植。今龍
干虯枝,蒼勁蔥郁,雖已膚剝心枯,卻有新枝繼生,古人譽為「漢柏凌寒」,為泰安八大景之一。岱廟碑刻
多集於此院,院內存碑碣90塊,僅乾隆皇帝登岱傳作就有26塊,詩30首。其中著名的有張衡《四思篇》,曹
植《飛龍篇》、米芾《第一山》乾隆的《登岱詩》等,均為書刻佳作。
岱宗坊:從岱廟向北走一里多路,便到了岱宗坊--泰山的正門。岱宗坊位於岱宗大街北側的紅門路南首,為
登泰山的起點。明隆慶年間始建,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為四柱三門式石坊,造型粗獷、簡潔,額題篆
書「岱宗坊」三個金色大字 ,有標志導向作用。坊之西北原有「乾隆行宮」,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
創建 ,清末毀。
王母池:自岱宗坊向北不遠,路東有王母池。王母池位於環山路東首,約開建於三國時代,舊稱「群玉
庵」,又稱「瑤池」,現存古建築主要為明清所建。三國魏曹植有「東過王母廬,俯觀五嶽間」的詩句,唐
李白則有「朝飲王母池,暝投天門闕」的吟詠,足見建廟歷史之久遠。
王母池臨溪而建,殿廡亭閣,參差座落在三層台基之上,紅牆黑瓦掩映於蒼松翠柏之中。前院有正殿3間,殿
前有王母池和王母泉,其泉水清澈甘洌;後院為七真殿,殿內泥塑神情各異,栩栩如生。四周濃蔭蔽日,為
消暑勝地。
紅門宮:因其西北崖上有二塊紅色岩石排列似門而得名。現存建築為明代天啟元年所建。
廟分東西兩院,中間有「飛雲閣」相連。東為更衣亭,是舊時達官貴人更衣之所。西為元君廟,有正殿3間,
奉九蓮菩薩銅像,香火很盛。整組建築以飛雲閣為中心,建築古老,布局緊湊。閣下有拱門,兩側有楹聯
「萬壑泉聲沉寶秀,千峰雪影護禪靈」。因此處清晨日出時通紅一片,故有「紅門燒日」之說。
斗母宮:過紅門宮前進一程,即到斗母宮。宮創建無考,明嘉靖年間德王重建,清康熙初年尼姑主持,
祀北斗眾星之母,遂更名斗姥宮,又稱妙香院。西山門外有古槐巨枝伏地,如卧龍翹首,俗稱卧龍槐。斗母
宮是一組較大的道觀建築群。前有寄雲樓,雕梁畫棟,長廊回曲;中有斗母殿,內奉斗母女神;後有聽泉山
房,重巒疊翠,清泉醉人,確實是聽泉、觀瀑、品茗、賞月佳地。
經石峪:出斗母宮,沿小路前行,即到著名的經石峪。這里有一3000平方米的大石坪,上刻隸書《金剛
經》全文,原有2500多字,現尚存1067個。字大達半米,筆力剛健有力,歷代尊為「大字鼻祖」、「榜書之
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寶。清人馮雲鵬在《金石索》中盛贊:「如印泥畫沙,草情篆韻,無所不備」。
其中,經石峪石刻、天貺殿壁畫、岱頂唐摩崖,被人們稱為"泰山三瑰寶"。
壺天閣:系明代建築,原名升天閣,取道家以壺天為仙境之意。這里西有九峰山,東有十峰嶺,北臨山
巒,四周擁翠接天,腳下僅一席之地,恰似壺中窺天。清崔映辰也曾題聯:「壺天日月開靈境,盤路風雲入
翠微。」廷路又聯「登此山一半以是壺天,造極頂千重尚多福地。」故閣名壺天,恰應了道家之說。
中天門:又名二天門,因其土色赤黃,又名「黃蜆嶺」。它正處泰山半腰,為泰山東、西路交匯處,盤
山公路終點,有索道直達山頂。
這里有清代所建中天門石坊一座,大門上題有「中天門」三字。這里是泰山主峰的屏障。仰望岱頂,蓮花峰
前危崖萬仞,南天門形如天闕;俯瞰山下,龍潭、虎山水庫綠如翡翠。中溪三水曲折蜿蜒,奔流而下。中天
門一側還有巨石,狀如虎卧,得名「伏虎石」。
G. 泰山文化的形成歷史及利弊
(一)第一階段:古代至1949年
傳為漢代人應劭所著《泰山記》當為泰山專著之濫觴,惜其書早已失傳,僅在《藝文類聚》、《初學記》等古籍中留下片斷,據周郢統計,自《泰山記》乃至1949年,泰山專著共127種。自《泰山記》後至明代,見於著錄的僅有北宋劉跂的《泰山秦篆譜》。有明一代泰山專著開始大量問世,共有30種之多,其中最著名者當屬汪子卿《泰山志》和查志隆《岱史》。 1、清代時期 有清一代,泰山專著更加繁榮,共計53種,使泰山研究出現了一個全盛時期。其中以聶鈫《泰山道里記》、金棨《泰山志》和唐仲冕《岱覽》最為著名。 2、民國時期 泰山專著共胡42種,亦屬洋洋大觀。如王連儒《泰山游覽志》、胡君復《泰山指南》等。值得關注的是高宗岳《泰山葯物志》,專錄泰山所產中草葯,在歷代泰山專著中別具一格。這一時期最為權重者當屬泰山學者王價藩、王次通父子編輯的大型文獻《泰山叢書》。《泰山叢書》系王氏父子用了四十餘年的時間編輯而成。泰山文獻卷帙浩繁,王氏父子披閱泰山文獻一百八十多種,予以審慎細評,對其中有些篇章的內容還作了實地考察核對,按文詞水平和資料價值選錄四十種,共一百一十卷。用毛筆手抄成四十五冊。按文獻內容分甲、乙、丙、丁四集(註:其中一集與泰山無關):山經水志為甲集(十三種六十一卷);輿地人文為乙集(三種十四卷);文苑詩稿為丙集(十四種十五卷);年譜記事(包括王價藩自撰著述)為丁集(十種二十卷)。全書有例言、目次、後記等。1936年出版《泰山紀勝》、《岱宗大觀》、《泰山圖說》、《泰安州志》四種作第一輯,內有序、跋和梁漱溟題簽,王易門的題額以及出版概況等。《中國叢書綜錄》收錄《泰山叢書》中的《泰山紀勝》、《泰山圖說》、《岱宗大觀》各一卷。《泰山叢書》全部手稿今存曲阜師范大學圖書館,1989年11月復制印刷,是古代近代泰山著述的集大成者》[以上參見《周郢文史論文集》,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第246-277頁。]。
3、西學東漸時期 二十世紀的學術新思潮的傳入,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交流碰撞中產生了一批學術巨子,而這些學術巨子也每每用其新的思維與視角展開對傳統文化的反思與研究,泰山文化他們偶有涉及,但卻代表了這一時期泰山文化研究的學術高點,同時也反映了泰山文化研究從傳統走向現代的學術精英的新思維。 如章太炎在《訄書》中專設《封禪》一節,在《檢論·原教》中也專論封禪。章太炎在《封禪》中稱:「人主方教民佃漁,以避蜚征之螫,何暇議禮?」[章炳麟,《訄書》,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127頁。]可見,「人主」教民打獵與捕魚以防飛禽走獸侵擾的草昧時代,尚談不上禮儀。他認為帝王「封禪為武事,非為文事。」[章炳麟,《訄書》,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127頁。]隨著歷史的發展變遷,逐步演變成社會習俗,「彼夷俗事上帝,故文以祭天以肅其志,文之以祀後土以順其禮,文之以秩群神以揚其職。是其示威者,則猶偃伯靈台者也。」[章炳麟,《訄書》,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127頁。]章太炎對斯賓塞社會學思想情有獨鍾。早在1898年,時任《昌言報》主筆的章太炎和總翻譯曾廣銓合作翻譯英國社會學家斯賓塞著作《短論:科學的,政治的,思辯的》(Essays: Scientific,Political, and Speculative)中《論進境之理》(Progress: Its law and Cause[1])及《論禮儀》(Manners and Fashion)。「章太炎行文的思路正是藉助斯賓塞《論禮儀》中所闡明的社會風俗習慣的演變與政治統治、宗教統治一樣,有其整合社會思想的目的[王天根,《章太炎對「本土經驗」的強調與早期「西方社會學中國化」》,《東方叢刊》2004年第1期。]。所以他認為「然則所以惡傷土石草木者,在彼不在此;所以用蒲草者,在彼不在此。先王以『仁物』叫號於九圍,而實陰收其利,故封禪可尚也。」[章炳麟,《訄書》,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128頁。]章太炎還從社會風俗習慣變遷、新陳代謝的角度,詮釋了具有神秘色彩的《河圖》。實際上,隨著宇宙的進化與更替,「河圖」之說同「封禪」一樣,不過是人們對人類社會的歷史不斷詮釋的結果,其原意與章太炎所處的近代社會對此的審視完全是兩碼事。這樣,與《史記》所彰顯的「封禪」觀念形成強烈對比,為泰山封禪研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學術視角。
又如:顧頡剛以其現代學術眼光對「封禪」、「五嶽」及「碧霞元君」等泰山文化現象進行了闡釋與解讀。1925年4月30日至5月2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由顧頡剛、孫伏園、容庚、容肇祖、庄尚嚴等組成調查團對妙峰山香會進行了為期三天的調查,調查文章在當時的《京報》副刊連續刊出,引起學術界的震動,宗教學者江紹原、社會學家何思敬、藝術學家傅彥長、心理學家崔載陽等都從不同的學術領域撰稿予以高度評價。1928年29篇調查文章集結為《妙峰山》一書出版。此次調查開創了我國民俗學田野調查的先河,使西方的民俗學真正在我國落地生根,妙峰山因此被譽為中國民俗文化的發祥地。根據調查,顧頡剛認為,京津地區的民間多認為天仙聖母碧霞元君是東岳大帝的女兒,對天仙聖母碧霞元君的身世提供了田野調查的第一手材料和確鑿的結論,同時也極大的拓展了泰山文化研究的空間,拓寬了泰山文化研究的視域。 4、本時期 本時期體現泰山文化研究最高水平的當屬王獻唐。王獻唐綜合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對泰山上古史事的全面研討。 王獻唐的泰山文化研究主要表現在《炎黃氏族文化考》[《炎黃氏族文化考》,齊魯書社1985年版。]一書中。王獻唐認為:「征諸故書所載,泰山一帶,為中國原始民族聚居之處」,「往古先民,生聚於斯,萬代諸皇,建業於斯……木本水源,血統所在,泰山巍然,同族仰鏡」、「泰山一帶為中華原始民族之策源地」,「伏羲發源祖地,證以現存地名、山澤名,殆即今之泗水一帶。」「伏羲伏字既為族地名稱,羲字又作何解?曰:羲猶雄也、皇也,推尊之呼號也。……伏羲亦曰太昊,昊,弘聲,聲轉訓大訓高,亦猶皇也,雄也,羲也。其稱太昊,猶雲太皇、太雄、太羲。太即泰字,泰山之謂。《史記》:『泰帝興,神鼎一。』師古謂泰帝即伏羲。」[王獻唐:《炎黃氏族文化考》,第453-455頁,齊魯書社,1985年版。]王獻唐雲:「伏羲族居泰山一帶,故稱泰皇。……今鄒城、鳧山、染山均有伏羲廟,魚台、寨里有伏羲陵,陵南有伏羲畫石,其他魯南各地,如嘉祥、滕州及蘭山各處,有伏羲、女媧畫石,作蛇身者亦伙。而山陵古跡,父老傳聞,時有羲媧舊事,正以地為羲族舊壤,崇祀仰鏡,迄今不替,非無因而然也。古代帝王受命,必封告泰山……故凡得天下者,易姓而後,必告泰宗,示不忘本,猶其祭告宗廟之義。」[王獻唐:《炎黃氏族文化考》,534-537頁,齊魯書社,1985年。]主張以泰山為中心,形成了東方的伏羲文化圈。他還認為:「伏羲出於泗水,以泗水之故,知古代羲族實居泰山一帶高聳之地,為中國東方古族發源之鄉。其源既明,則凡他處如濮縣、永濟各地,地名與泗水相同者,皆族遷名隨,為羲族後徙所居,不能執此以為伏羲生長之鄉也。而凡伏羲施政之處,如陳與仇池各地,又皆都遷所在,足跡所經,亦不能執此以為伏羲興於西方也。」[王獻唐:《炎黃氏族文化考》,492~493頁,齊魯書社,1985年。] 5、十九世紀後期 因受西方現代科學思想的影響,泰山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也開始進行,十九世紀後期,德國學者李希霍芬率先展開對泰山雜岩之探索,此後張相文、翁文灝關於泰山山脈的論爭,竺可楨關於泰山高度的實測,孫雲鑄等關於泰山地質的調查及泰安高宗岳關於泰山葯物的著錄,都取得突出的成績。——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泰山研究,諸多學者已自覺運用現代學術理論,篳路藍縷, 使研岱之學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這一時期值得重視是一批外國學者的泰山文化研究。泰山文化不僅為東方學界所重視,還曾引起西方世界的矚目。自十七世紀以來,眾多的西方漢學家都對泰山從不同的角度展開廣泛而深入的探討。海外"泰山學"的出現,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冊上留下重要的一頁。
6、明末清初時期 隨著利瑪竇等人的東來,一時出現了一個東西文化交流的高潮,泰山之名亦由此開始為西方所知。十七世紀之俄羅斯帝國大臣尼·斯·米列斯庫(N.Spataru.Milescu)所著《中國漫記》中已出現有關泰山的介紹。米列斯庫(1636~1708)原籍羅馬尼亞,1676年作為俄羅斯使節入清覲見了康熙皇帝,據其見聞著成《漫記》一書。其中第二十九章中寫到了泰山:"濟南府……附近有高山,其中一座名泰山,高四十華里,即十四俄里,他們說黎明頭一次雞叫,在山上即可以看到日出。這里有許多山洞,有無數名士隱居於此。"(蔣本良譯本頁88)。荷蘭紐霍夫(J.Nieuhoff)1665年所刊《德·戈耶爾和德·凱塞荷蘭遣使中國記》中也有類似記載。不過這一時期西人筆下的泰山,多是片斷記錄和零星述聞,真正轉入深層次的研究階段,則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方逐步開始的。
隨同近代古老帝國大門的開啟,大批歐美人士奔赴泰山,訪古覽勝,至今五大夫松附近山崖還有清末所鐫"德人巴賀"的題名,便是西風東漸泰山時留下的雪鴻之痕。許多外國漢學專家,更以獨特的文化視角,對泰山展開探討和論說,先後有多種論文專著出版,大大推進了泰山研究。這一時期出現的較有影響的泰山研究或記游文章有:阿·威廉松《北中國旅行記》(1869)、伊莎貝爾·威廉松夫人《中國的古老之路》、帕·貝爾讓《中國史記----一個旅遊者在泰山》、瓦·安澤《中國蘇北到山東的冬季之旅》等等。這些文章從各種角度介紹了泰山景觀與歷史,對歐美讀者了解泰山,無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目前所知第一部西人泰山專著,是德國學者帕·蒂施佩(P.Tschepe)撰《泰山及其宗教信仰》一書。蒂氏生平不詳,其書亦未見傳本。根據沙畹的著錄:此書出版於1906年,除了長達百頁的考論外,還附有33幅照片。繼蒂施佩之後,法國學者沙畹於1910年在巴黎出版了他的法文泰山著作,這就是在西方產生了極大影響的《泰山祭禮》(LeT'aiChan:essaidemonographied'uncultechinois)。?沙畹本名埃馬紐埃爾--愛德華·夏瓦納(Emmanuel-EdouardChavannes),沙畹是其漢名。1889年,沙畹被任命為駐清公使專員,在華三年中,他利用公務之餘從事漢學研究,並很快通曉了漢語。1890年,沙畹完成《史記·封禪書》的法譯,引起學術界的注目。日本福井文雅評價沙畹:"盡管他在年僅53歲便已去世,但他是一位大學者,甚至可以說他什麼研究領域都涉獵到了。"(《歐美的道教研究》)特別是對歷史地理、宗教、古文字學研究,沙畹用力甚勤,成就斐然。所著有《西突厥史料》、《中國之旅行家》、《佛經中五百故事》、《斯坦因在東土耳斯坦所獲漢文文獻》、《摩尼教旅行中國考》(與伯希和合撰)等數十種。 沙畹因從事《史記·封禪書》的法譯,引發了其研究泰山宗教的興致。1891年1月24日,沙畹首次登臨泰岳,此後又曾於1907年6月17日至25日赴泰安考察。兩次泰山之行,沙畹都對其風俗信仰、名勝古跡作了細致調查,收集了較多的地方文獻,第二次登山時還拍攝了大量的照片。沙畹回國後,開始了對泰山的案頭研究,至1910年推出了《泰山祭禮》一書。《泰山祭禮》全書分列六章,分別是:第1章《泰山的祭禮》,內容為泰山崇拜及其源流的概論;第2章《泰山風景名勝》,著錄介紹了山川、廟宇、遺址等景點252處;第3章《關於封禪祭禮的資料》,分別摘譯了《後漢書》、《舊唐書》、《宋史》的有關記載;第4章《碑銘》,分別譯錄了《紀泰山銘》、《泰陰碑》、《重修蒿里山碑》、《重修朝元觀碑》、《去泰山神封號碑》、《重修岱廟碑》等11種泰山石刻全文;第5章《祈禱》,收錄北魏、唐、明、清各朝祭告泰山文33篇;第6章《民間信仰》,包括民間傳說、五嶽真形圖、泰山寶鏡、泰山神璽等內容。書後附有《中國古老的地神》一文。
沙畹認為:在中國,每一座山都被認為有神靈主宰,神被視為一種具有思想意識行為的自然力量,而為世人所崇拜、信仰。在中國山神之中,影響最大的是五嶽,而五嶽里尤以泰山聲望最著。因而便以此作為研究專題,試圖對泰山崇拜產生的心理動機、宗教意識中山的作用以及造就泰山顯赫地位的原因等問題進行探討。本著這一命題,沙畹對泰山崇拜、地獄觀念、封禪活動與元君崇拜幾個泰山宗教的重大關目,分別作了論說。沙畹《泰山祭禮》一書,無疑對研究泰山宗教及歷史文化,提出了許多有益的思考。由於著者學貫中西,視野開闊,故其中比勘泰山與西方信仰之異同,觀點多發前人所未發,為以後的研究開闊了思路。沙畹第一個向西方系統地介紹了泰山的歷史文化。在其之前,雖西人間有著述,但都浮光掠影,難現全豹,即蒂施佩之書,在沙氏看來,其亦未能充分闡述出泰山之宗教及其歷史作用(見沙著"前言")。沙畹以漢學專家的高深功力,箴縷百家,對泰山宗教作了全方位的研究,將此悠久而豐富的東方文化介紹給歐美,首功甚偉。?而且沙著還是較早從理論上研究泰山的,他關於泰山崇拜、封禪等問題的探究,至今仍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日本道教專家福井文雅曾從道教史角度,對沙畹泰山一書的學術成就,作過很高的評價。沙畹還以西方學者的眼光,詳實地記錄了二十世紀初的泰山,其中很多內容都是中國學者未予記錄或未予重視的。這為今天全面了解泰山歷史,提供了一些重要史料。故其書在泰山研究史上,實具有無可替代的重大價值:另一法國學者多類(Dore)亦著有一部《泰山宗教》,此書出版於1933年後,記述了1914~1933年間的泰山宗教情況。其書有法、英兩種文本行世。 沙畹、多類等人主要是用文字對泰山進行研究,而愛伯特·肯恩(1860~1940)則是用攝影機來記錄泰山的風貌。肯恩為本世紀初巴黎知名金融家,他敏銳地感覺到世界將面臨著一個大變革時代,因而他不辭辛勞,環游世界,以攝影的方式來記錄下這一重要的歷史瞬間。其間,肯恩於1908~1909及1912~1913年兩度來到中國,拍攝了數以千計的照片,其中有泰山彩色照片47幀,為了解當時泰山面貌的珍貴檔案。這部分圖片,後來收藏在巴黎西郊的上塞納省立愛伯特·肯恩博物館。與沙畹、肯恩同時,還有一位西方漢學大師也對泰山文化予以關注,此人便是被譽為"世界公民"的衛禮賢教授。衛禮賢(1873~1930),原名理夏德·威廉(RichardWilhelm),德國人。1899年作為傳教士來到中國青島,對中華文化一見傾心,從而開始了對漢學的研究和翻譯。此後他在法蘭克福創辦了中國學社,為實現溝通中西文化的理想作出了不懈努力。衛禮賢崇尚儒學,嘗數度訪古於鄒魯之區,登泰岱,謁闕里。並在所著《中國心靈》一書中,專列《聖山》一節,對泰山之歷史文從作了精闢評述。1924年,當衛禮賢准備登程返德之際,特地重登泰山,以此作為對生活了25年之久的中國的告別式。他在致友人信函中抒發了他此時的感想:"從南天門上來,我們置身於一片濃重的霧靄之中。不一會兒,雲開一線。太陽升起之際,剎那間雲層、平原、山巒,盡收眼底。啊!中國真美!這里有多少東西,使人流連不舍。"(衛禮賢夫人莎瓏·衛著《衛禮賢----中國與歐洲之間的精神使者》頁302)。----這一聲長長的感嘆之中,蘊含了衛禮賢對東岳泰山的無比熱愛和萬分留戀之情。 意志傑出的文學家歌德曾在他《中德四季晨昏雜詠》一詩中留下這樣的名句:"視線所窺,永是東方。"(參見錢春綺譯《歌德抒情詩選》頁166)我們借用此語,用以形容諸多西方漢學家對泰山這座東方神岳的密切關注、熱心研究和無比傾倒,或許也是恰當的吧。
(二)第二階段:建國後至上世紀末
1949年後,大陸與港台地區的學術界對泰山的研究均有所開展。大陸在此後三十年中,有多種泰山著作與論文刊出,其中顧鐵符、俞劍華、張鶴雲、何幼琦等一批文史專家分別從不同領域對泰山文化的有關內容進行揭析,深得精要;郭沫若的泰山為「中華文化史局部縮影」之論說更為人所熟知。但這一時期泰山人文研究的力作相對較少,許多重要領域的探研或呈空白,或現停滯。而同一時期的泰山自然科學研究卻不斷深入,地質、氣候、水文、土壤、動植物等方面成果眾多,其中關於「泰山向」古代斷裂帶、張夏寒武紀地層剖面,「泰山群」古代變質岩等課題的研究, 均有重大突破。此時在港台地區,蘇雪林、凌純聲、饒宗頤、余英時諸人精研義理,深造有得,他們從世界文化的宏大范圍中,探索泰岱文明的源起和形成,這種貫通東西、縱橫聯系的研究方法,使泰山之學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從七十年代末至本世紀結束,隨著大陸文化事業的復甦,泰山研究也開始出現一個前所未有的高潮。不僅研究隊伍不斷壯大,學術活動廣泛開展,中老年學者在學術上日趨成熟,年輕一代嶄露頭角;這使得研究成果大量涌現,而且質量也有顯著提高。舉凡歷史、文學、藝術、美學、文物考古、宗教、民俗、旅遊及自然科學諸領域,泰山各個層面的學術課題均被觸及。一些長期困擾學界的學術難關被一一攻克(其中人文研究中關於泰山封禪、宗教、石刻、文獻的研討與自然科學研究中關於紅門醉心石質的探討,都在學術界深有影響),新方法、新史料迭見層出,泰山的學術影響明顯擴大。據統計,建國後共出版泰山研究專著計53種,同時還有為數不少的論文。1993年以來,泰山研究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泰山志》窮12年之功而面世,《泰山大全》、《泰山珍石》等大型圖書相繼出版。這些成果或史料收集,或掌故輯錄,或史跡評點,或風光鑒賞,或著眼總體,或遴選專題,從不同方面深化了人們對泰山的認識。與此同時,泰山研究群體不斷壯大,組織機構建設不斷加強。泰山研究會、泰山文化研究會集合了泰山研究的主要力量。1996年10月,泰山文化研究所成立,為國內第一家專業的泰山研究機構。這些都為泰山研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毋庸諱言,這一時期的研究工作仍存有諸多缺失,就人文研究而言,許多學者由於學術上儲備不足,加之治學心態浮躁,導致一些研究硬傷累累,許多著述在低水平徘徊。但就總體而言,這二十年仍是泰山研究最為興盛的時期,其總體成績不容低估。在充分肯定泰山文化研究成績的同時,我們仍需清醒地看到,泰山研究在基礎建設、成果數量與質量等方面均存在許多不足,我們的研究工作距規范化、系統化、科學化還有相當的距離。
這些差距與不足的主要表現有以下幾點。 在研究內容方面。一是基礎研究比較薄弱。目前泰山研究的一個重要的薄弱環節,在於缺少系統的、全面的基礎資料整理。由於種原因,泰山歷史資料零星散亂,時間跨度大且不系統,涉及門類多且不集中。從浩如煙海的歷史資料中鉤沉泰山史實殊非易事,但這是泰山研究的基礎,功在當今,利及後人,必須要做。二是研究缺乏廣度、深度。現有的泰山研究成果,其內容相當部分集中於景點介紹、旅遊概述、詩詞選錄、名人簡介等方面,涉及面不夠寬,角度比較單一。泰山內涵十分豐富,我們完全應當也能夠對其進行如地理的、宗教的、民俗的、藝術的、哲學的等多角度、全方位的考察。俗語有「有限不識泰山」之說,此謂眼之所識者表面之泰山、感性之泰山,眼所未識者內蘊之泰山、精神之泰山。因此,我們對泰山的研究,不能僅駐足於對泰山客觀描述的層次上,而應當重在理性分析、藝術觀照、宏觀把握,重在揭示泰山之深層內涵。現在已有研究者涉足這些領域,但尚未取得相應實績。在研究方法方面。一是不重實證。一些研究者缺乏踏實作風、嚴謹態度,在研究中不重考據、不重實證。一些不甚確實的二手、三手資料被作為「定論」、「成說」轉來引去,充當論據,以至於訛誤相傳。二是許多論證浮躁空泛、邏輯混亂。一些文章只是拼湊的一些所謂的新方法、新論點、新成果,羅列一些離題甚遠、無關主旨的資料,而並不管這些方法、資料與泰山有無內在的必然聯系。這些現象,影響了泰山研究的進一步發展。因此,立足基礎。建立規范、系統、科學的泰山研究體系是泰山研究的當務之急。
(三)第三階段:2000年後
縱觀二十世紀的泰山研究,在中國名山研究或是區域文化研究中都是十分突出的。僅從人文研究而論,這一時期的研究打破了傳統的「在山言山」,只將泰山研究拘囿於方誌編纂、藝文輯錄與金石考訂的格局,逐漸從微觀走向宏觀,從封閉走向開放,力求將泰山文化投置於中外文化的大背景中去審視,由此進而釐定其文化的地位與特色。一些新的方法如「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證」、「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陳寅恪《王靜安先生遺書序》)皆被廣泛採用,使泰山研究呈現出不同以往的生機與活力。這些新方法、新材料的引進、挖掘及新學科的切入,無論是對泰山文化的總體評估, 還是對泰山一些具體課題的考論,都有巨大的推進作用。可以說,二十世紀是泰山研究逐漸走向成熟的重要時期,「泰山學」的提法也由此得到越來越多學人之認可。當然,與同是勃興於這一世紀的甲骨學、敦煌學、紅學這幾門顯學相比,
泰山研究無論其深度和廣度都相形見絀,難與爭勝;與同屬名山文化的五台山研究相較,也有著明顯的差距。如泰山著述中的名勝、封禪等等,其內容頗多重復,陳陳相因,殊乏新意,而有些具有更高價值的課題如「泰山通史」,「泰山文化史」,「泰山文學史」「泰山學術史」皆乏人問津,殊為憾事。凡此種種,皆當「誠望傑構」於二十一世紀之「來哲」(借用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題記》語)。 新世紀泰山文化研究綜述進入新世紀,泰山文化研究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從研究人員構成、研究規模、研究對象、研究深度、研究方法各個方面表現出極大的進步與突破。 首先,適應現代知識生產的新趨勢,泰山文化為總主題從各個不同方面確立課題項目進行研究,充分發揮學術共同體的智慧與力量,通力合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與實績。2001年,馬兆龍主持的「泰山文化與旅遊經濟」被山東省社會科學十五規劃立項,該項目橫跨泰山文化、旅遊、經濟三大領域,緊跟經濟發展與轉型的的熱點,從旅遊經濟的角度展開對泰山文化的研究與反思。 同年,袁明英主持的「泰山石刻研究」被山東省社會科學十五規劃立項,該項目組合文化研究、書法、美術、地理、歷史等專業學科人員,對首次對泰山豐富的石刻資源進行整體研究。 2002年,葉濤主持的「泰山香社碑的搜集整理與研究」列入山東省古籍整理項目。該課題對泰山十分珍貴的363塊長期沒有得到重視和認識的香社碑進行了系統細致地整理與研究,獲得了許多鮮為人知的調查線索和第一手資料,有很深厚的前期科研基礎,是對學術界的一大貢獻。它不僅為今後的進一步解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且在今天的民族民間文化搶救工作中也有理論借鑒意義和應用價值。 在此基礎上,葉濤完成了其博士論文《泰山香社研究》。該論文共六章,第一章是緒論,交代選題意義、研究的歷史與現狀、研究范圍、研究方法、資料體系和結構等。第二、三章是泰山香社歷史沿革述略,分前當代篇和當代篇,描述泰山香社的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以及當代泰山香社的活動狀況。其側重點是分別討論泰山神和碧霞元君信仰與香社興盛的關系。第四章是泰山香社的內部組織結構分析,著重討論了泰山香社的結社原因、奉祀神主之演變、香社領袖權威的形成、香社的儀式分類及典型的香社組織――合山會的歷史。第五章是介紹泰山香社的外部社會環境,如泰山廟會與香客店史略,香稅與泰山管理等。第六章是余論,討論泰山香社的基本特徵,進而為民間信仰辨名。最後,本文的附錄部分,以具象的資料展示相關各章所論述的內容,即:一、鄒城西關泰山香社香頭劉緒奎訪談錄(樣稿),二、青州市五里鎮井塘村民間香社調查資料,三、泰山香社碑碑文選錄,四、泰山香社碑目錄。 可以說,該論文首次全面開拓了關於泰山香社的研究。系統地描述了民眾的進香活動,彌補了泰山文化研究中對於民間信仰行為觀察、描述和學理分析的缺失,揭示了以泰山香社為代表的中國民間信仰組織的基本形態。對民間信仰組織生成、發展的內部組織結構和外部社會基礎進行了詳盡的調查與分析,並在宏觀政策的層面審視了國家對民間信仰的不同態度,這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都有助於人們認識和理解民間信仰的運行機制與功能,推進了關於中國民間宗教結社問題的討論,是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論文。 2002年袁明英主持的「泰山石刻資源地理信息系統軟體及應用研究」被泰安市科技發展計劃立項,該項目動用現代信息技術對泰山石刻資源進行研究與保護,為泰山石刻的研究與保護開辟了一條現代技術路徑,確屬獨辟蹊徑之作。
H. 泰山上歷史文化遺址有哪些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在漢族傳統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嶽獨尊」的美譽。自秦始皇封禪泰山後,歷朝歷代帝王不斷在泰山封禪和祭祀,並且在泰山上下建廟塑神,刻石題字。古代的文人雅士更對泰山仰慕備至,紛紛前來游歷,作詩記文。泰山宏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餘處古建築群,2200餘處碑碣石刻。因此留下眾多聞名天下的石刻,這些石刻大都文辭優美,書體高雅,製作精巧。泰山現存有石刻1696處,分為摩崖石刻和碑刻,既是記載泰山歷史的重要資料,又是泰山風景中的精彩去處之一。
名氣最大的建築:南天門、碧霞祠。
南天門在山東泰安市泰山上十八盤之盡處,舊稱三天門、天門關,海拔1460米,山於此為最危聳,飛龍岩與翔鳳嶺之間的低坳處,雙峰夾峙,
彷彿天門自開。元中統五年(1264年)布山道士張志純創建。
沿天街由西往東,在東端的高崖之上,有一座泰山現存的最完美的一處古建築,保存著中國明清時期的風格,這里集建築與繪畫、雕刻、林木為一體,稱得上是中國古老文化的典範,這就是碧霞祠。碧霞祠供奉的是泰山女神——碧霞元君,她是泰山的主宰神,俗稱「泰山奶奶」,據說泰山奶奶非常靈驗,許多人登泰山就是專門來這里向泰山奶奶求願的。有人求富貴、有人求平安、有人求生意興隆、還有人求長壽或有個兒子。求願時一般都要向泰山奶奶許下承諾。一旦實現就必須要還願,既落實所許之承諾,若沒達到目的,就再次祈求,最終滿意後再行還願。許願的方式多種多樣。有供奉獻禮的,有送匾的,有捐資修廟的,也有植樹造林的。心誠則靈,登泰山時到老奶奶前許願是許多遊客非常樂意的事。
摩崖石刻
泰山現存的石刻中,摩崖石刻佔57%以上,重要的如唐《紀泰山銘》摩崖石刻、經石峪《金剛經》摩崖石刻、《宋摩崖》和元《天門銘》摩崖石刻等,其他刻於自然石上的題名、題記、題詩,幾乎遍布泰山上下。
I. 泰山的歷史
泰山的歷史文化淵源久遠,從名山發展史來看,其主要內容包括:山神崇拜與帝王封禪祭祀歷史、群眾性的宗教活動歷史、文化墨客的游覽觀賞歷史、農民起義史,以及科學研究歷史等。其中以帝王封禪祭祀活動為主要線索,貫串著整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使泰山形成「五嶽獨尊,雄鎮天下」的特殊歷史地位。封禪、宗教、游覽、科研以及農民起義運動等活動內容的發生,發展及其相互轉化和影響,形成了泰山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成為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縮影,成為中華民族精神文化之山,成為世界上不可多得的自然和歷史文化遺產。很多遠古文化遺存表明,泰山地區是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主要發祥地。泰山周圍地區包括山東丘陵的人,古稱夷人,因位於東方,又稱「東夷」。古代東夷人傳說是炎帝的子孫,太行山以西黃河中游的居民,傳說是黃帝的後裔,經夏、商、周三代,炎黃兩大氏族群落的融合,最後融為一體,因此泰山是炎黃子孫的根源之山,是華夏歷史文化的兩源之一(徐北文:<<濟南史話>>)。泰山遠古文化的歷史地理背景,是形成泰山在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發展史上特殊地位的人文基礎。
歷代的有識之士和文人墨客,從更高的精神文化層次來觀察泰山的內涵,鑒賞泰山的美蘊。在他們看來,「蒼然萬古與國並存」的泰山,是古老而昌盛的中華民族的象徵,是中華民族雄偉形象的化身。泰山對他們來說,既不是「神道設教」的假物,也不是鎮妖避邪的神靈,而是一座蘊藏美質、激發靈感、觸動愛國情思的靈山、美山。
J. 泰山是五嶽之首。它歷史悠久,風景優雅
泰山(Mount Tai),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泰山位於山東省泰安市中部,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的之稱。在漢族傳統文化中,泰山一直有「五嶽獨尊」的美譽。自秦始皇封禪泰山後,歷朝歷代帝王不斷在泰山封禪和祭祀,並且在泰山上下建廟塑神,刻石題字。
泰山風景以壯麗著稱,重疊的山勢,厚重的形體,蒼松巨石的烘托,雲煙的變化,使它在雄渾中兼有明麗,靜穆中透著神奇。最為有名的是「泰山四大奇觀」。
泰山位於山東省泰安市中部,素有「五嶽之首」之稱。傳說泰山為盤古開天闢地後其頭顱幻化而成,因此中國人自古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歷代帝王君主多在泰山進行封禪和祭祀,各朝文人雅士亦喜好來此游歷,並留下許多詩文佳作。
泰山擁有交橫重疊的山勢,堆疊厚重的形體,輔以蒼松、巨石和環繞的煙雲,形成了肅穆與奇秀交織的雄壯景象。這里出產的靈芝、何首烏、板栗及核桃等特產享譽全國。而分布於山體各處的20餘處古建築群和2200餘處碑碣石刻,使泰山成為世界少有的歷史文化與自然相結合的游覽勝地。
泰山風景區以泰山日出、雲海玉盤、晚霞夕照和黃河金帶四景最為出名,現分為幽區、曠區、奧區、妙區、秀區、麗區六大部分,遊客可乘坐以岱頂為中心的三條索道上山,或是背起行囊親近自然,徒步進行攀爬。泰山是唯一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除此之外,在中國擁有悠久傳統的佛、道兩教亦在此興盛。登高望蓬瀛,萬里清風來,泰山以其獨特的景緻及人文內涵吸引著許多國內外遊客,正可謂登泰山而小天下。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山下1月均溫-3℃,山頂為-9℃,山下7月均溫26℃,山頂為18℃;年降水量隨高度而增加,山頂年降水量1132毫米,山下只有 722.6毫米。山下四季分明,山頂三季如春,冬如玉,即冬有霧凇晶瑩如玉,為重要景觀之一。春季風沙較大。泰山冬季較長,結冰期達150天,極頂最低氣 溫-27.5°C,形成霧凇雨凇奇觀。夏秋之際,雲雨變幻,群峰如黛,林茂泉飛,氣象萬千。
泰山景色
泰山是山東丘陵中最高大的山脈,地層為華北地台典型基底和蓋層結構區,南部上升幅度大,蓋層被風化掉了,露出大片基底——泰山雜岩,即太古界泰山群地層,其絕對年齡25億年左右,是中國最古老的地層之一。北部上升幅度小,蓋層保存著典型的華北地台上發育的古生代地層。泰山地貌分為沖洪積台地、剝蝕堆積丘陵、構造剝蝕低山和侵蝕構造中低山四大類型,在空間形象上,由低而高,造成層巒疊峰、凌空高聳的巍峨之勢,形成多種地形群體組合的地貌景觀。
泰山景色泰山屬於華北植物區系,由於受黃海、渤海的影響,雨量豐富,是干、濕交替的過渡帶。泰山植物生長繁茂,有高等植物174科645屬1412種;低等植物446種;共有維管束植物1136種,隸屬133科,550屬,其中野生植物814種,栽培植物322種。泰山植被分森林、灌叢、灌從草甸、草甸等類型,森林覆蓋率為80%以上。。現有種子植物144科,989種,其中木本植物72科433種,草本植物72科556種,葯用植物111科462種。
泰山的古樹名木,源於自然,歷史悠久,據《史記》載:「茂林滿山,合圍高木不知有幾」,現有34個樹種,計萬余株。他們與泰山歷史文化的發展緊密相連,是古老文明的象徵,其中著名的有漢柏凌寒、掛印封侯、唐槐抱子、青檀千歲、六朝遺相、一品大夫、五大夫松、望人松、宋朝銀杏、百年紫藤等,每一株都是歷史的見證,歷經風霜,成為珍貴的遺產。
泰山植被豐富,樹木郁蔥,水源充足,地勢復雜,為各類動物的覓食、棲息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泰山動物主要為魯中南山地丘陵動物地理區的代表性類群,並且多為華北地區可見種。據調查,泰山現有哺乳類的動物11科20屬25種;鳥類共有34科88屬154種1亞種;爬行類57科7屬12種;兩棲類3科3屬6種;魚類共有45種,隸屬鯉科、鰍科、鯰科、銀魚科等12科。陸生無椎動物種類多、數量大、分布較廣。陸生節肢動物也很多,包括蛛形綱、昆蟲綱、多足綱等。昆蟲種類已鑒定的約900餘種。
泰山景色泰山地區礦產資源豐富,有煤、鐵、岩鹽、石膏、硫磺、蛇紋石、麥飯石、木玉石、碧玉等礦產。泰山及其周圍,現已發現和探明的礦產已有40餘種。作為第一能源的煤炭,儲量豐富,分布在泰山周圍的肥城、新汶、寧陽等3個煤田,是山東省的主要煤產地之一。接觸交代型的鐵礦,分布在泰山的東麓及其南側,其富鐵礦石量多質優,是山東省最大的富鐵礦產地,為泰山地區黑色冶金工業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泰山南部的大汶口一帶,埋藏有全國聞名的石膏、石鹽、自然硫的沉積型大型礦床,為建立現代化學工業基地准備了充足的資源。盛名國內外的優質建築石材,使泰山成為建材工業之鄉。作為工藝美術原料的大汶口燕子石、張夏鎮木魚石,在全國享有盛名。
泰山礦產資源的形成和分布,與泰山的演化過程密切相關。在太古代的泰山雜岩中,形成多種多樣的建築石材,以及麥飯石、長石、石英石等變質礦產。在古生代時期,形成煤、鋁土、石灰石等沉積礦產。中生代形成了富鐵礦、銅、鈷、重晶石等內生礦產。新生代形成了石膏、石鹽及自然硫等沉積礦產。
泰山景色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嶽、東岳、泰岳。遠古時始稱火山、太山,「大」在甲骨文與金文中均見其形,讀音為「太」。且「太山'意為「大山」,先秦古文中,」大「、」太「通用。《駢雅訓篆.釋名稱》:「古人太字多不加 點,如大極、大初、大室、大廟、大學之類,後人加點以別大小之大,遂分為二矣。」按古文字的傳統讀法,「大」亦有「大」、「太」、「代」三音。春秋戰國時,由於同音字的引申和同義字的演變,「太」與「泰」、「代」與「岱」「岱」與「岳」也互相變通了,這樣相繼出現了「泰山」、「岱山」、「岱宗」、「岱嶽」等專用名稱。「泰山」之稱最早見於《詩經》。「泰」意為極大、通暢、安寧。《易.說卦》「履而泰,然後安」。「泰」字就有原來的高大、通暢之意引申為,「大而穩,穩而安」。隨即出現了「穩如泰山」、「國泰民安」、「泰山鴻毛」之說。
泰山為五嶽之首(Five Famous Mountains),五嶽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一般指東岳泰山(位於山東)、南嶽衡山(位於湖南)、西嶽華山(位於陝西)、北嶽恆山(位於山西)、中嶽嵩山(位於河南)。泰山因其氣勢之磅礴,又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譽。泰山地區早在遠古時代就已經成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發祥地,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顯示出這一帶早期的人類活動。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也反映出早期黃河流域氏族部落的活動狀況。戰國時期,齊國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築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進入秦漢之後,泰山逐漸成為政權的象徵。泰山實際海拔高度並不太高,在五嶽中次於恆山、華山,僅占第三位。全國的許多大山相比都不能望其項背。
古人形容「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恆,為五嶽之長」。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盤古死後,頭部化為泰山。據《史記集解》所載:「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古代傳統文化認為,東方為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嶽之長」、「五嶽獨尊」的稱譽。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古代歷朝歷代不斷在泰山封禪和祭祀,並在泰山上下建廟塑神,刻石題字。古代的文人雅士對泰山仰慕備至。泰山宏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餘處古建築群,2200餘處碑碣石刻。
泰山崛起於華北平原之東,凌駕於齊魯平原之上,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與平原、丘陵相對高差1300米,形成強烈的對比,因而在視覺上顯得格外高大的節奏感和「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山脈綿亘100餘公里,盤卧426平方公里,其基礎寬大產生安穩感,形體龐大而集中則產生厚重感,大有「鎮坤維而不搖」之威儀。所謂「穩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徵在人們生理、心理上的反映。六朝任方《述異記》載,秦漢時,民間傳說盤古氏(遠古時開天闢地,代生萬物的神人)死後頭為東岳,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盤古屍體的頭向東方,而且化為東岳,泰山就成了當然的五嶽之首了。這顯然是根據《五行》、《五德》學說創作的神話故事,反映了泰山獨尊五嶽的歷史背景。
泰山景色因為東方是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徵。而古代漢族先民又往往把雄偉奇特的東岳視為神靈,把山神作為祈求風調雨順的對象來崇拜,於是,地處東方的泰山便成了「萬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靈之宅」。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國家統一,權力的象徵。為答謝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商周時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腳下建東都,周天子以泰山為界建齊魯;傳說中秦漢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後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漢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禪致祭,刻石紀功。自秦漢至明清,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27次。歷代帝王藉助泰山的神威鞏固自己的統治,使泰山的神聖地位被抬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皇帝的封禪活動和雄偉多姿的壯麗景色,歷代文化名人紛至泰山進行詩文著述,留下了數以千計的詩文刻石。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馬相如的《封禪書》、曹植的《飛龍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詩文,成為中國的傳世名篇;天貺殿的宋代壁畫、靈岩寺的宋代彩塑羅漢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國書法藝術之大成,真草隸篆各體俱全,顏柳歐趙各派畢至,是中國歷代書法及石刻藝術的博覽館。泰山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現存古遺址97處,古建築群22處,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泰山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圍就被人類所開發,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便是佐證。再早還有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戰國時期,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築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 泰山與孔子活動有關的景點有孔子登臨處坊、望吳聖跡坊、孔子小天下處、孔子廟、瞻魯台、猛虎溝等。 神山、文化寶庫 泰山有「五嶽之首」、「五嶽獨尊」的稱譽。它是政權的象徵,成為一座神聖的山。
泰山宗教發祥久遠,佛教於公元4世紀中期傳入泰山。公元351年高僧朗公首先 到泰山岱陰創建了朗公寺和靈岩寺。魏晉南北朝時期,泰山較大的寺院有谷山玉皇寺、神 寶寺、普照寺等。著名的泰山經石峪是北齊人所刻的佛教經典《金剛經》。唐宋時,靈岩寺極 為鼎盛,唐宰相李吉甫反把泰山靈岩寺稱為天下「四絕」之一。泰山道教早在戰國時就有方 士隱居岱陰岩洞;秦漢後詞廟林立,保留至今的有王母池(群王庵)、老君堂、斗母宮(龍泉觀)、碧霞祠、後石塢廟、元始天尊廟等。其中以王母池為最早,創建於公元220年以前;以碧霞祠影響最大。泰山是王母娘娘神話傳說的發祥地。早在魏晉時期就建有王母池道觀。王母池位於泰山南麓環山路東首,古稱「群玉庵」,又名「瑤池」。三國魏曹植有「東過王母廬」的詩句,唐李白有「朝飲王母池」的吟詠 。
泰山十八盤
泰山有3個十八盤之說。自開山至龍門為「慢十八」,再至升仙坊為「不緊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門為「緊十八」,共計1630餘階。「緊十八」西崖有巨岩懸空, 側影似佛頭側枕,高鼻禿頂,慈顏微笑,名迎客佛。 十八盤岩層陡立,傾角70至80度。泰山十八盤是泰山登山盤路中最險要的一段,共有石階1600餘級,為泰山的主要標志之一。此處兩山崖壁如削,陡峭的盤路鑲嵌其中,遠遠望去,恰似天門雲梯。
在山東泰安市泰山上十八盤之盡處,舊稱三天南天門門、天門關,海拔1460米,山於此為最危聳,飛龍岩與翔鳳嶺之間的低坳處,雙峰夾峙,彷彿天門自開。元中統五年(1264年)布山道士張志純創建。門為閣樓式建築,石砌拱形門洞,額題「南天門」。紅牆點綴,黃色琉璃瓦蓋頂,氣勢雄偉。門側有楹聯曰「門辟九霄仰 步三天勝跡;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南天門是泰山的驕傲。南天門以上圍繞著泰山極頂的區域,被稱作岱頂景區,面積約1.6平 方公里。岱頂海拔已高,由於氣壓、溫度諸因素的影響,景觀與山下迥然有別,堪稱奇妙,因此人們又稱岱頂為「妙區」。置身岱頂只覺日近雲低,幾千年來人類社 會不斷營構的「天府仙境」與大自然賦予的奇異景緻交相輝映,使人感到虛幻飄渺,不知這里是人間天上,還是天上人間。
泰山日出是壯觀而動人心弦的,是岱頂奇觀之一,也是泰山旭日東升泰山的重要標志,隨著旭日發出的第一縷曙光撕破黎明前的黑暗,從而使東方天幕由漆黑而逐漸轉為魚肚白、紅色,直至耀眼的金黃,噴射出萬道霞光,最後,一輪火球躍出水面,騰空而起,整個過程象一個技藝高超的魔術師,在瞬息間變幻出千萬種多姿多彩的畫面, 令人嘆為觀止。岱頂觀日歷來為遊人所嚮往,也使許多文人墨客為之高歌。
歷代刻石2500餘處,堪稱中國書法第一山!著名的泰山石刻書法有:秦統一封泰山李斯碑。漢武帝大一統無字碑。漢武八登泰山!漢張遷碑。晉孫夫人碑!唐高宗武則天封泰山鴛鴦碑。唐玄宗唐朝頂峰封泰山-唐紀泰山銘-大觀峰碑顏真卿-在大觀峰亦存有碑刻(現已毀),宋宣和碑。康熙-雲峰碑刻。康熙四登泰山!乾隆11次登泰山留下多處泰山石刻。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摩陀刻石,西遊記曬經石原型地。現存中國最大最古的摩崖金剛經石刻!刻在天然的2600平方米的石屏之上!比現存的印刷本金剛經還早300餘年!(印刷本現存大英博物館!)東岳祖庭-岱廟
華夏名山第一廟,東岳廟祖庭--岱廟!岱廟始建於秦漢之時,泰山岱廟宋朝時擴修,是歷代帝王的泰山行宮。歷代帝王登封泰山先要在山下岱廟內舉行大典,然後登山。門票25元。著名帝王宮城式祠廟建築,泰安市正中心,北望泰山!岱廟佔地近10萬平方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館存文物一級品數量在全國2000餘座博物館中居第60位!天貺殿
位於仁安門北,是岱廟主體建築,建於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泰山天貺殿9年)。大殿建於長方形石台之上,三面雕欄圍護,長48.7米,寬19.73米,高22.3米。重檐歇山,彩繪斗拱,畫瓦蓋頂,檐下8根大紅明柱,規模宏大,輝煌壯麗,與北京的故宮,曲阜的大成殿,合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宮殿」。靈岩寺
泰山靈岩寺,坐落於泰山西北麓,位於濟南市長清區萬德鎮境內。北距濟南靈岩寺45公里,南離泰安25公里,104國道、京福高速公路(設靈岩寺出口)在其側穿 過,靈岩寺景區現有高、中檔賓館4處,可同時接納500人食宿。地址:濟南市長清區萬德鎮。靈岩寺,始建於東晉,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歷史。該寺歷史悠 久,佛教底蘊豐厚,自唐代起就與浙江國清寺、南京棲霞寺、湖北玉泉寺並稱「海內四大名剎」,並名列其首。靈岩寺,現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泰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首批4A級旅遊區。普照寺
泰山普照寺位於岱麓凌漢峰下,秀峰環抱,翠柏掩映亭殿樓閣,氣象崢嶸。清人有「門前幾曲流水,寺後千尋碧峰。鳥語溪聲斷續,山光雲影玲瓏」的贊詠。普照 寺取「佛光普照」之意,傳為六朝時建,後歷代皆有拓修。寺院以大雄寶殿、摩松樓為中軸,形成三進式院落。兩側配以殿廡、禪房和花園等。竹林寺
在泰山西溪谷中,黑龍潭的上邊,今長壽橋東北,原來有一座寺,叫竹林寺,又名懸雲寺。這里風景宜人,寺的周圍翠竹青青,松柏蒼郁,溪水潺潺,曲徑通幽,風景十分秀美。向有「小徑沿山,清流夾道,蟠曲羊腸,景隨步換」之譽。據說竹林寺是泰山古剎,建修年代無考,自唐以後屢興屢廢。據記載,竹林寺元代元貞年間元代名僧法海重修,聲名遠播,以至「東振齊魯,北抵幽燕,西逾趙魏,南距大河,莫不聞風趨赴。」至明,高麗名僧滿空拓建,寺又趨興盛。明末文人蕭協中曾 描繪竹林寺的優美環境:「小徑沿山,清流夾道,蟠曲羊腸,景隨步換。抵寺,竹木參天,朱櫻滿地,晨鍾晚磬,另一凄清。」 明楊志學游竹林寺詩吟道:「西天復此門,山半一泉溫。雲壁時時動,龍珠日日翻。飛揚李白句,傾倒孔融尊。歸路夕陽好,涼風吹廣原」。後竹林寺在一場火災中 焚毀,現又在原址上仿唐代風格重新修建。玉泉寺
玉泉寺位於岱頂北,直線距離為6.3公里,山徑盤旋20餘公玉泉寺里。有公路與泰城相通。寺東南有蓮花峰、香爐峰、周明堂故址、天井灣;西為摩天嶺;南臨賣飯棚子;北依返倒山、長城嶺,群山環抱,密林掩映,高崖飛澗,人跡罕至。玉泉寺由北魏僧意所創建,金代又有僧善寧重建,元代僧普謹增建七佛閣,後屢興屢廢。古時山民曾在山谷內拾到羅漢像,因名佛峪、佛谷。又因南有谷山,東有玉泉,又名谷山寺、谷山玉泉寺,俗名佛爺寺。今遺址內存碑碣10塊,周圍有千年古栗樹20餘株。院內原有大雄寶殿,中祀釋迦,側立十八羅漢,四周有壁畫。 正殿祀唐初 政治家魏徵等。「文化大革命」中毀,今為玉泉寺景區立新林場駐地。四大奇觀
泰山日出
當黎明時分,游 人站在岱頂舉目遠眺東方,一線晨曦由灰暗變成淡黃,又由淡黃變成橘紅。而天空的雲朵,紅紫交輝,瞬息萬變,漫天彩霞與地平線上的茫茫雲海融為一體,猶如巨幅油畫從天而降。浮光耀金的海面上,日輪掀開了雲幕,撩開了霞帳,披著五彩霓裳,像一個飄盪的宮 燈,冉冉升起在天際,須臾間,金光四射,群峰盡染,好一派壯觀而神奇的海上日出。
雲海玉盤
泰山雲霧可謂呼風喚雨,變換無窮:時而山風呼嘯,雲霧彌漫,如墜混沌世界;俄頃黑雲壓城,地底興雷,讓人魂魄震動,遊人遇此,無須失望,因為你將要見到雲海玉盤的奇景:有時白雲滾滾,如浪似雪;有時烏雲翻騰,形同翻江倒海;有時白雲一片,宛如千里棉絮;有時雲朵填谷壑,又像連綿無垠的汪洋大海,而 那座座峰巒恰似海中仙島。站在岱頂,俯瞰下界,可見片片白雲與滾滾烏雲而融為一體,匯成滔滔奔流的「大海」,妙趣橫生,又令人心朝起伏。
晚霞夕照
當夕陽西下的時候,若漫步泰山極頂,又適逢陰雨剛過,天高氣爽,仰望西天,朵朵殘雲如峰似巒,一道道金光穿雲破霧,直瀉人間。在夕陽的映照下,雲峰之上均鑲嵌著一層金燦爛的亮邊,時而閃爍著奇異的光輝。那五顏六色的雲朵,巧奪天工,奇異莫測,如果雲海在此時出現,滿天的霞光則全部映照在「大 海」中,那壯麗的景色、大自然生動的情趣,就更加令人陶醉了。晚霞夕照與黃河金帶的神奇景色,與季節和氣候有著很大的關系。為了能使登泰山者充分領略和享受這一奇觀美景,就必須選擇恰當的旅遊時機。應該說秋季最好,因為這時風和日麗,天高雲淡;其次是大雨之後,殘雲縈繞,天晴氣朗,塵埃絕少,山清水秀。你盡可放目四野,飽覽「江山如此多嬌」的秀容美貌。
黃海金帶
新霽無塵,夕陽西下時分,舉目遠眺,在泰山的西北邊,層層峰巒的盡頭,還可看到黃河似一條金色的飄帶閃閃發光;或是河水反射到天空,造成蜃景,均叫「黃河金帶」。 它波光鱗鱗,銀光閃爍,黃白相間,如同金銀鋪就,從西南至東北,一直伸向天地交界處。清代詩人袁枚在《登泰山詩》中對黃河金帶描寫生動而傳神:「一條黃水似衣帶,穿破世間通銀河。」晚霞夕照與黃河金帶的神奇景色,與季節和氣候有著很大的關系,為了能使登泰山者充分領略和享受這一奇觀美景,就必須選擇恰當的旅遊時機。應該說秋季最好,因為這時風和日麗,天高雲淡;其次是大雨之後,殘雲縈繞,天晴氣朗,塵埃絕少,山清水秀。你盡可放目四野,飽覽「江山如此多嬌」的秀容美貌。
特點飲食 煎餅、燒烤、泰山三美、赤鱗魚、豆腐宴、野菜宴、棗糕、葯膳宴
當地特產 石敢當、板栗、肥城桃、寧陽大棗、墨玉、泰山靈芝
交通指南 公交車 泰安公交車無特殊說明的線路,均價為1元/人次,K字開頭的空調車票為2元/人次。K3路、K4路、K16路、19路、K37路等可到
計程車 泰安市計程車起步價為6元/2公里,之後每公里租價為1.5元,22:00以後起步價7元/2公里,從泰山火車站到泰山的登山處不足3公里,乘計程車只需10元左右。
索道 泰山景區內有索道可乘車上山,此外,在天外村及桃花源等景區也有旅遊巴士通行。
索道
1、中天門——南天門 價格:單程100元/人;往返200元/人
開放時間:7:00-17:30 (4月1日至10月30日);8:00-17:00 (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
2、桃花峪——南天門 價格:單程100元/人;往返200元/人
開放時間:7:00——17:00 (4月1日至10月30日);8:30-17:00 (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
3、後石塢——南天門 價格:單行:20元/人 開放時間:8:30-16:00(4月1日至10月30日);冬季防火期,不營業(11月1日至3月31日)
注意事項 衣著:原則上,登山衣著應富機動性與調節性,符合保暖、保護、舒適的特點。通常情況下,高山氣溫低於平地氣溫,每上升1000米氣溫降低6℃,因此,登山服裝要格外注意它的保暖性,即使在夏天最好也穿綿質的帶袖衣服,避免登山途中著涼,尤其選擇夜登泰山的遊客要格外注意此項。登山鞋:是所有登山裝備中最重要的裝備。建議登山前選擇適合自己的輕型登山鞋。這種鞋透氣性高,行走舒適,鞋底摩擦性大,最適合登山穿。實在沒有,其實普通帶齒的休閑鞋亦可。遮陽帽和防曬霜:遊客在登山前應塗抹防曬霜,最好戴遮陽帽,避免被紫外線曬傷皮膚。另外,特別建議遊客登山途中不要使用遮陽傘,因為山上風大,空氣對流速度快,遮陽傘並不實用,反而增加登山負擔。另外,徒步登山很累,應盡量少帶裝備,只要帶錢,相機,手電筒和足夠的電池(夜間登山用)就足夠了。紅門處和山下有登山杖賣,才幾元一個,非常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