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鎂鋁尖晶石晶相形成有體積收縮嗎
組成: 鎂鋁尖晶石磚的化學組成對性能具有重要影響。尖晶石較適宜的化學成分8%~20%、CaO0.5%~1.0%、Fe2O30.2%~8%、SiO2<0.4%、B2O3及鹼等雜質含量小於0.3%,其餘為MgO。當Al2O3含量小於8%時,尖晶石晶體含量少,晶間結合以方鎂石與方鎂石直接結合為主,呈現出鎂磚的缺點,即抗剝落性差。而當Al2O3含量超過20%,磚的抗侵蝕性能下降。當CaO<0.5%、Fe2O3<0.2%時,尖晶石礦物晶體小於5mm或更小時,晶體間幾乎為方鎂石與方鎂石之間的直接結合,即表現出鎂磚的缺點。隨著CaO及Fe2O3含量的增加,形成了由CaO-Al2O3-Fe2O3系統的低熔物組成的液相,使尖晶石晶體長大,由尖晶石晶體的作用所產生的抗剝落性得以發揮。但當CaO>1%、Fe2O3>0.8%時,CaO-Al2O3-Fe2O3系統的低熔點液相量進一步增加,尖晶石晶體尺寸達20mm以上,此時由於CaO-Al2O3-Fe2O3系統低熔物量增加使熱態強度下降。SiO2含量大於0.4%,B2O3及鹼等雜質含量大於0.3%時,生成較多的低熔物,也使磚的熱態強度下降。Al2O3含量在8%~20%范圍內,從顯微結構上可以觀察到尖晶石礦物均勻的分布在方鎂石中,尖晶石礦物晶體的尺寸約為5~20mm,磚的綜合性能較好。 發展歷史: 用含MgO原料和AL2O3原料(煅燒氧化鋁或鋁礬土)合成的鎂...
② 北京科大2000年以前有哪些優秀的畢業生
魏壽昆 中國科學院院士
魏壽昆,男,漢族,天津市人,生於1907年9月16日。 九三學社社員。1923~1929年就讀於北洋大學,1929年獲礦冶系工學學士。1930年考取天津 市公費留德。1931~1936年留學德國。1935年獲德國累斯頓工業大學化學系工學博士。1935~1936年在德國亞深工業大學鋼鐵冶金研究所從事博士後進修一年。現任:北京科技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九三學社中央顧問、日本鋼鐵學會名譽會員及中國金屬學會榮譽會員。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冶金卷(2)編委會委員,《材料研究學報》、《中國有色金屬學報》及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編委顧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曾任:遼寧海城大石橋滑石礦助理工程師,北洋大學礦冶系助教,北洋工學院、西北聯合大學、西北工學院、西康技藝專科學校、貴州農工學院、重慶大學、北洋大學及唐山交通大學教授、系主任、教務主任等。又任重慶礦冶研究所鋼鐵研究室主任、代理所長及重慶材料試驗處冶金組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曾任:北洋大學工學院院長兼冶金系教授,天津大學副教務長兼冶金系教授,北京鋼鐵學院教務長兼理化系教授、圖書館館長、副院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曾兼任:北京市政協第一至第四屆委員,第五至第七屆常務委員及第六屆工作組委員會高教組組長;九三學社第六及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常委兼中央文教委員會主任,第八及第九屆中央參議委員會常委;中國金屬學會籌備委員會秘書長,第一至第四屆中國金屬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金屬學會冶金過程物理化學學會第一及第二屆理事長,榮譽理事長;中國有色金屬學會首屆常務理事及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首屆理事;國家科委冶金學科組常務副組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工科學科首屆評議組成員;《中國大網路全書》(礦冶卷)冶金編委會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冶金卷(1)編委會委員,全國冶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主任;《金屬學報》首屆編委會委員《化工冶金》及《計算機與應用化學》編委會顧問,以及Rare Metals (Quarterly)及《稀有金屬》編委會常委。
教學方面:從事教學已有72年,主要講授「普通冶金學」、「鋼鐵冶金學」、「有色金屬冶金學」、「選礦學」、「金相學」、「鋼鐵熱處理」、「冶煉廠設計」、「冶金計算」、「耐火材料」、「高溫測量學」、「試金學及實驗」、「電冶金學」、「普通化學」、「定性分析化學及實驗」、「定量分析化學及實驗」、「物理化學」、「染色化學」、「工業分析」、「水質分析」、「礦物學」、「岩石學實習」、「吹管分析」、「德語」、「冶金爐」、(流體力學)、「專業煉鋼學」、「活度理論」、「冶金過程熱力學」(鋼鐵脫硫)、「冶金過程熱力學」等28門課程;198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全國首屆博士生導師,至近已培養碩士生及博士生20餘人。
科研方面: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及40年代初期主要從事小型鋼鐵工業技術的改進及國內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研究;以四川白雲石採用CO2選擇性溶解後,經「靜置後處理法」製得含0.5%雜質(CaO及R2O3)的MgO;用碳還原制備金屬鉬,純度達94%,利用硅鐵還原鉬酸鈣製成含Mo40%的鉬鐵。50年代引入活度理論,對冶煉反應進行了深入的熱力學分析研究;60年代發展了爐渣脫硫的離子理論,提出了高爐渣中計算S2-離子活度系數公式;70年代至80年代在國內首先提出了固體電解質電池定氧技術並應用於測定熱力學參數,同時研究了國內復雜礦雜質的熱力學行為及去除機理和完善了選擇性氧化理論並提出轉化溫度概念的廣泛應用。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與王之璽院士等人走遍祖國大地及沿海港口,對中國鐵礦及煤炭資源和鋼鐵工業發展遠景進行了調研並提出咨詢報告。又深入進行曲活度相互作用系數的研究,發現用同一實驗數據採用不同的運算方法得到分歧的數據,深獲國際友人關注。科研成果「錳基合金熱力學行為及其脫磷的研究」、「華南鐵礦冶煉脫砷的基礎理論」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共生礦分離的基礎研究—鈮在鐵液及鋼渣中的行為」 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共生礦金屬分離的基礎研究—金屬液中元素選擇性氧化及有害元素去除的熱力學」 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技術科學」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與技術進步獎。此外,還獲有北京鋼鐵學院、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地質學會從事工作50年榮譽證書獎狀,以及國家教委老驥伏櫪金馬獎章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獲得專利5項,即:「利用碳酸鈉或碳酸銨自白雲石提制鎂氧的新法」、「利用靜置後處理法自白雲去鈣提鎂的新法」、「人造鎂氧製造鎂磚的配料方法及加強粘性的風化法」、「製造特純鉬酸銨或鉬酸採用鋁鐵共沉澱新法」、「提煉純鉬的二步還原新法」。出版專著5部,即:《平爐煉鐵廠設計》(商務印書館,1954)、《專業煉鋼學——平爐構造及其車間布置》(冶金出版社,1958)、《活度在冶金物理化學在的應用》(中國工業出版社,1964)、《冶金過程熱力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魏壽昆選集》(冶金工業出版社,1990);未付印書稿3部即:《冶煉廠設計》(北洋大學講義科,1950)、《鋼鐵冶金原理》(北京鋼鐵學院出版科,1977)、《冶金過程物理化學導論》(九三學社貴州省委員會、貴州科學院及貴州金屬學會,1984)。發表論文160餘篇。
返回頂部
柯俊 中國科學院院士
柯俊,男,漢族,浙江黃岩人,生於1917年6月23日。1938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曾在原經濟部工礦調整處工作,負責原材料的驗收、運輸和保管工作。1942年派駐印度,曾在印度塔塔鋼鐵廠實習。1944年赴英國伯明翰大學,1948年獲自然哲學博士,從事合金中相變機理的研究,並擔任理論金屬學系講師享有終身任命。1954年至今,在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任教,先後任北京鋼鐵學院金物教研室主任、物理化學系主任、北京鋼鐵學院副院長。獲加拿大麥克麻斯特大學、英國莎瑞大學榮譽理學博士。兼任:日本金屬學會、印度金屬學會榮譽會員,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技教研學會籌備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金屬研究所名譽研究員,原中國金屬學會、有色金屬學會常務理事,北京科技大學顧問,北京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顧問,中國社會科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顧問。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曾任學部常委,現為資深院士。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何梁何利獎。
教學方面:主講過「金屬物理」、「相變與擴散」、「金屬物理研究方法」及「材料科學與工程方法論」等。
科研方面:自1948年至今,一直從事合金中相變的研究,首次發現並提出貝氏體切變機制,在鋼的過熱性能及合金鋼的貝氏體相變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發展成世界這一現象的主流學說,1956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956年初主持籌建北京鋼鐵學院(現為北京科技大學)金屬(材料)物理專業及金屬(材料)物理化學專業,培養有關冶金金屬材料研究人才,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榮譽;1958~1964年間,積極為國家節約戰略金屬物資,開發國內急需的新材料制備工藝及質量研究(如:節約鎳鈷的電熱絲電熱材料、電表用硬磁材料、稀土元素在鋼中的應用),接近當時世界先進水平,1964年獲全國新產品工藝獎;1977年以來,對微量元素對鋼的組織和性能影響及作用機理開展研究,1989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974年以來,開拓了探索作為人類歷史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對中華民族統一、生存和發展具有根本性作用的冶金的歷史研究(特別是生鐵及生鐵制鋼),198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及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90年代,在中國科學院及國家教委的領導下,起草了原國家教委關於「超級鋼研究」的攀登B「國家重點科研」的論證(現已轉為973項目,任專家組顧問);而後把主要精力轉向另一個具有戰略性高度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工作,與中國科學院和國家教委的科學家、教育家(如張光斗、張維、路甬祥、師昌緒院士)們一起共同探討面向21世紀的中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調研起草了中國科學院技術學部送李嵐清同志的專題報告,並於1996年承擔了國家教委「面向21世紀高等工程教育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項目中「材料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課題,同年在北京科技大學主持了冶金及材料工程拓寬專業的試點班,志在培養學生工程意識、自學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返回頂部
肖紀美 中國科學院院士
肖紀美,男,漢族,湖南省鳳凰縣人,生於1920年12月。材料科學家、金屬學專家和冶金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43年畢業於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1948年2月赴美國留學。1949年1月獲美國密蘇里大學冶金工程碩士學位,1950年8月獲冶金學博士學位。曾在美國林登堡鋼鐵熱處理公司實習一年半,隨後在愛柯產品公司和美國坩堝鋼公司任研究冶金師五年半。1957年7月沖破美國政府的重重阻撓,回中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1957年 10月到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任教至今。先後任金屬物理教研室主任,材料失效研究所所長、環境斷裂開放實驗室主任。1978年被聘為國家科委冶金新材料組和腐蝕科學學科組成員;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3年改稱院士)。1991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歷任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第一、二屆副理事長,第三、四屆理事長;中國金屬學會理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榮譽會員;中國稀土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材料研究學會顧問;並在中國兵工學會、中國航空學會,中國宇航學會,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所屬的材料專業委員會任職。1999年至2000年任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副理事長,為中國博士後制度的建立做出了貢獻。1977年至1986年先後獲得北京科技大學優秀教師,北京市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全國冶金教育勞動模範稱號。 1989年國務院僑辦授予全國優秀歸僑稱號,中國科學院授予他對中國科學事業作出貢獻的榮譽章;1984和1991年,兩次當選為北京市海淀區人民代表,1980年至1995年擔任國際性學術刊物「冶金學報」(Adta Metallurgica)及「冶金快報」(Scripta Metallurgica)的中國編輯;1999年美國腐蝕工程師協會(NACE)授予「資深會員」稱號。1996年國家科委和教委授予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學作者稱號,1977年至1999年,共獲得部級獎勵27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教學方面:40多年來,為北京科技大學金屬物理專業和材料物理系的本科生、研究生主講過「熱力學」、「金屬材料學」、「腐蝕金屬學」、「合金相理論」、「金屬物理」 、「斷裂力學」、「斷裂化學」、「金屬的韌性與韌化」、「合金能量學」、「材料學的方法論」等課程或講座,並應邀到20多個省市的50所大學及95個學術研究單位講學。先後12次應邀在國際專業學術會議上作大會特邀報告,並受邀到美國、德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巴西等國講學,在國際材料界贏得了較高的學術聲譽。傳播材料學的知識方法,在國內材料學界有廣泛的影響。先後編寫教材,出版專著15部,共計560多萬字,其中《合金能量學》及《合金相及相變》分別於1988年及1992年被國家教委評為全國優秀教材;《材料的應用與發展》1990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並根據該書內容編導拍攝成20集電視科教片,已在中央電視台教育頻道正式播放2次。1989年 3月,以師昌緒院士為組長的評審專家組認為:「這是中國電化教育領域的創舉,為幹部繼續教育作出了貢獻」、《材料學的方法論》1995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此外,他合作主編的《金屬腐蝕手冊》獲1991年華東地區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材料的表面與界面》及《中國稀土理論與應用研究》先後於1993年及1995年獲高教領域出版著作的優秀圖書獎。從1962年到現在先後培養博士及碩士研究生53名。
科研方面:從事金屬材料的基礎理論研究。早在50年代中期,對鉻錳氮奧氏體不銹鋼的相圖、相變和力學性能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首次提出了節鎳奧氏體不銹鋼基本成分設計和力學性能計算的新方法,獲得了美國專利;回國後,繼續深入研究節鎳不銹鋼和耐熱鋼的新鋼種。主要從事合金鋼、晶界吸附、脫溶沉澱、晶間腐蝕、應力腐蝕斷裂及氫致開裂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對中國鉻錳氮系不銹鋼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1981~1985 年是國家科委兩個基礎研究重點項目:「金屬腐蝕機理研究」及「金屬材料微觀結構和力學性能研究」的主持人,1986~1990年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金屬材料斷裂規律及機理研究」的負責人。1993~1997年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國家攀登計劃共同資助的「材料損傷、斷裂機理和宏微觀力學理論」重大項目的共同負責人。在進行金屬材料力學性能的教學和科研過程中,十分重視對工程構件的斷裂分析和研究。1974~1985 年先後開展對中國冶金、機械、石油、化工、電力、建築、兵器、航空、航天、原子能等工業部門13個項目工程材料與構件的斷裂分析和安全性評價,並提出相應的預防和改進措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程材料與構件的斷裂方法,在國防工業學術會議上進行介紹,得到同行專家和工業部門的好評。1983年獲國防科工委及冶金部攻關成績優異獎。 1996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首次提出了「斷裂化學」這個分支學科,成為「斷裂力學」、「斷裂物理」、「後斷裂」學科的三大理論支柱之一,對發展斷裂力學理論和斷裂學科鞽雋酥匾
③ 周福仁的人物經歷
2006年福布斯榜:第31名
2006年胡潤榜:第24名
2006年總資產:62億
2007年福布斯榜:第54名
2008年福布斯榜:第10名
2010年胡潤榜:第48名
2012年胡潤榜 第87名
2012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單,周福仁家族以73.7億元排第85位。
2013新財富中國富豪榜以138億排名第42名。
畢業院校:沈陽工業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公司:西洋集團
1957年8月28日生於遼寧.海城;1976年1月—1984年1月任英落公社後印大隊村民委員會副主任兼後印村第十一村民小組組長;
1984年1月—1988年7月任英落建材廠廠長;
1988年7月—2001年8月任西洋耐火材料公司總經理;
1996年1月任西洋村黨委書記;
2001年9月任西洋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
2003年1月23日當選十屆全國人大代表。 帶領村民致富
周福仁天生就是個做生意的材料,因為,他很會「找錢」。上個世紀70年代,大家都很窮。周福仁身邊的年輕人都談不上對象。但是,周福仁卻談上了對象,原因就是因為他腦瓜好使、勤快、會「找錢」,啥掙錢道,他都能找到。其實,當時他「找錢」也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就是撿柴火往外賣。
但是,那個年代,在一堆窮小子中,能找到對象是件一非常了不起的事,於是,大家一起推舉周福仁當生產隊小隊長,好讓他帶大家一起「找錢」。
周福仁非常清楚,自己家鄉產糧並不多,靠種地很難賺到錢。但是,家鄉卻有用不完的礦石。中國最大的菱鎂礦就在自己身旁邊。那玩意兒賣了可是能賺到錢的。
於是,周福仁用村裡僅有的兩駕馬車搞運輸,往鞍山拉礦石掙力錢。一年之後,人均收入翻了一番!周福仁的人氣越來越高。當拉礦石的馬車換成了汽車之後,周福仁又聽說盤錦石油勘探局打出了石油,剛出的油都噴到了土坑裡。他立即帶人奔去,以50元/噸的價格買下一坑坑石油,將油融化提煉之後,再雇車以300元/噸賣給大連叉車廠;剛弄上油,他又了解到家鄉的菱鎂礦燒成粉,可做建房用的石棉瓦,於是又趕回村裡,指揮村民大軍進山……
從石棉瓦到鎂砂
上個世紀80年代之後,周福仁做上了石棉瓦生意。他發現,每天都有很多車到鞍山來拉輕燒粉(菱鎂礦燒成的粉)做石棉瓦。他簡單計算一下之後,承包了大隊的兩座窯,開始自己燒粉賣。一方面有廣闊的市場,一方面自己做瓦的成本也降到最低,兩全其美。周福仁說「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完整的產業鏈運作,所以我的瓦總是比別人賺錢多。」接下來,周福仁一口氣建了七座窯。東北全境、浙江慈溪、餘姚、四川廣漢、福建長樂等地的石棉瓦廠用的全是他的輕燒粉。1982年他在廣州租了個倉庫,成立了銷售分部,同年又將瓦做到了貴陽,成立了生產分廠。
1983年,周福仁積累的資本已超過100萬元。那一年,30歲的周福仁當選為遼寧省人大代表。
菱鎂礦用普通方法燒制之後可造石棉瓦,如果繼續用焦炭加大火力超高溫焙燒,鎂粉則會二次結晶變成異常堅硬的鎂砂。鎂砂可以製成鎂磚———一種耐火材料,用於建造煉鋼爐和其它高溫作業設施。一噸做石棉瓦的輕燒粉最多能賣80元錢;而一噸低檔鎂砂可賣350元,中檔的800元,高檔的2000元甚至更高。周福仁的家鄉是全球最優質的鎂礦產地,周福仁沒有理由放棄這個「找錢」的機會。
於是,周福仁開始做鎂砂,要做就要比別人做得好,周福仁一開始就投資2000多萬元上了一套中檔鎂砂設備。
1988年,遼寧海城西洋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了。隨著鎂砂行情的一路走高,1995年,西洋公司銷售額破天荒地增至5億元!沒有一個產業是只漲不落的。在鎂砂行業利潤越來越低,競爭越來越激烈之後,周福仁開始尋找一個新的行業,可以讓公司利潤持續增長。
英雄莫問出處
很多人難以想像,生產隊長和遼寧首富會有怎樣的聯系。但是,周福仁用了30年的時間完成了從農村生產隊長到遼寧首富的過渡。剛剛榮登2006年胡潤百富榜遼寧首富位置的周福仁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更是放出豪言:「爭取在2010年帶領西洋集團進入世界500強,成為第一家進入世界500強的中國民營企業。」
一年一度的胡潤百富榜幾乎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在2006年的胡潤百富榜中,除了一位擁有270億資產而奪得中國首富之稱的女富豪張茵成為最大的黑馬之外,一直穩坐遼寧首富寶座的大連實德徐明意外落榜也成為人們談論的焦點,尤其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取而代之的竟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企業家周福仁。雖然周福仁已經是連續第7年進入榜單,但唯有這一次才真正受到市場的關注。原因就是他將已經連續坐了遼寧首富寶座多年的徐明拉下馬。
根據西洋集團網站上的統計顯示,2005年,在周福仁的帶領下,集團實現銷售收入高達100億元,實現凈利潤10億元,繳稅4億元,其中,僅在鞍山就上繳稅金2.1億元,成為海城歷史上第一個突破繳稅過億元大關的企業。這些成績的取得全要歸功於西洋的兩大產業——復合肥和鎂砂。西洋集團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復合肥生產企業,年產復合肥135萬噸。中國最大的鎂質耐火材料生產基地也非西洋集團莫屬,年產九大類系列鎂製品200多萬噸,其中,中檔鎂砂和高純鎂砂的產量均居世界首位。集團擁有綜合貿易進出口權,產品暢銷歐、亞、美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鋼鐵情懷不改變
從周福仁每一步不斷追求的軌跡中,使我們聯想到這樣一句廣告語: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事實上,周福仁進軍鋼鐵的決心並非心血來潮,而是歷經了差不多30年時間的漫長等待。並且在近30年的時間里先後3次向鋼鐵行業發起進攻。而且都進行了不同規模的投資。
早在1983年,周福仁對鋼鐵行業最初的興趣僅僅是來自於一句話:「鋼鐵行業是工業的糧食,是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一個大行業。」既然農民以糧食為主,那工業肯定與鋼鐵息息相關了。抱著這樣的心態,周福仁當時就投資了一個半噸的小電爐。「經過了不到一年時間的生產,由於沒有競爭力,再加上產量根本上不去,所以就停產了。
說起這一段,周福仁並沒有因為失敗而放棄對鋼鐵行業的熱情。反而從這一次的失敗中悟出了一個道理,就是鋼鐵行業一定要做大做強,小打小鬧根本就不行。因此,在資本積累了近10年之後。周福仁在1993年將目光瞄準了海城的鋼鐵廠並進行了投資,建立了一個4噸規模的轉爐。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在轉爐建完即將投入生產的關頭,全球的鋼鐵價格走低。當時周福仁判斷,在今後一定的時期內不會出現好轉。為了避免損失更大,周福仁緊急「剎車」。這一次算是摔了一個不大不小的跟頭。但同樣沒有打消他對鋼鐵的執著。
難怪當時有很多西洋的老員工都忍不住勸他放棄,還是把西洋已有的兩大產業做大做強算了,沒必要進入一個陌生的領域。偏偏周福仁是個不信邪的人,他當時就說,在哪裡跌倒就要在哪裡重新開始。在隨後接近10年的時間里,周福仁始終在等待時機。終於在2002年讓他等到一個可以卷土重來的機會。他兼並了海城和沈陽鋼鐵廠,正好也趕上國內鋼材價格上漲、市場前景看好的大背景。周福仁終於圓了他的鋼鐵夢。如今的西洋集團已經收購了4家小型鋼廠。6月,周福仁還與重鋼宣布共同投資30億元上馬熱軋板生產線。該項目年產量200萬噸。
作為進入鋼鐵行業的小字輩,周福仁憑借著一股子恆心和毅力用了不足4年的時間,就贏得了「民營鋼鐵大王」的美譽。
資本市場探深淺
周福仁始終認為,他作為西洋集團的領頭羊,只需要對企業負責,對企業下屬的兩萬多名員工負責,一旦上市,將要對全體的股東負責,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之前有太多的前車之鑒,如科龍的顧雛軍、德隆的唐氏兄弟、鴻儀系、飛天系等先後在資本市場的折翼,讓他覺得除非時機成熟,否則不會急於把西洋集團帶進資本市場。
因此,周福仁一再重復著他的「三不」原則。即不上市、不開辟陌生行業、不讓其他企業控股西洋產業公司。但實際上,周福仁與資本市場的淵源還要追溯到2002年。
西洋集團要到紐約市場上市的消息被炒作得沸沸揚揚。當時,周福仁率領大隊人馬連同保薦人的代表在北京特意舉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宣布了中國最大的復合肥企業即將登陸紐約交易所的消息。記者當時也因為此事有了第一次采訪他的機會。用周福仁自己的話說:「上市的事情在當時確實搞得很熱乎。但隨後由於公司的股權結構等一系列問題最後作罷。」然而,按照周福仁一貫的性格,想要做一件事的決心不會因為遇到困難而放棄。事實也確實如此。
對此,周福仁有他自己的理解。他說,我雖然沒有走到資本運作當中來,可是並不代表未來一定不進入,只是暫時不考慮公司的整體上市。國際金融巨頭匯豐銀行大財團看中了西洋集團的發展潛力,因此與西洋集團旗下的公司——貴州西洋牽手,斥資5000萬美元收購了貴州西洋25%的股份。而按照匯豐方面的部署,將把貴州西洋拿到香港上市,預計上市募集的金額將達到25億元左右。至此,周福仁將正式奔赴資本市場。
目標世界500強
從最初創業的時候開始開采鎂礦、燒鎂砂,短短兩年之後,他就被列入身價100萬元的富人之列。直至90年代開始進入復合肥領域,1997年周福仁投資3億元資金興建遼寧西洋特肥股份公司,僅用了5年時間,「西洋特肥」就覆蓋了國內市場15%的市場份額,人稱中國肥業一匹黑馬。2000年周福仁將目光鎖定中國的磷礦資源,投資9億元建設貴州西洋肥業有限公司,年產高濃度專用系列復合肥100萬噸,復合肥20萬噸,一舉成為中國復合肥生產骨幹企業。
從小到大,從無到有,從西洋集團的歷史上來看,西洋集團從鎂砂,到復合肥,再到鋼鐵行業,每一次的轉型都恰到好處。周福仁認為這主要是他自己對市場判斷得比較准確。他說,他所涉及的領域基本都是常規項目,不熟悉的領域他基本不做。已經先後在鎂砂和復合肥領域佔有一席之地的周福仁又給自己制定了下一個目標,那就是全力進軍鋼鐵,力爭在2010年前把西洋集團帶進世界500強之列。他也因此在填寫京華人·財·榜問卷時,對於他本人會在什麼情況下退休的問題很肯定地作出回答,不把西洋集團帶進世界500強,他就不會退休。他給自己的解釋是:「任務沒完成,我不能當逃兵啊。」
2.4億投朝鮮礦產
西洋集團在朝鮮投資的洋峰合作社是中國目前對朝鮮投資最大的項目,從2007年至2011年,總計投入3000多萬歐元,建成現代采礦廠和年生產50萬噸鐵精粉選礦廠及相關配套設施。朝鮮卻提出各種借口單方面撕毀了合同。通過談判,朝方合作企業嶺峰聯合會社答應向西洋集團付3124萬美元轉讓金。但半年過去,西洋集團仍未收到任何資金償還……
作為東北最大的民營企業遼寧西洋集團(以下簡稱「西洋集團」)的董事長,周福仁早在兩年前就已完成了在朝鮮的布局。
在毗鄰朝鮮西海岸的海州,西洋集團拿下了儲量接近6億噸的鐵礦資源。彼時,當西洋集團准備挺進朝鮮市場時,有人提醒他:朝鮮法制並不完備,政策風險較大。但這並不足以成為阻止周福仁的理由,他說,富貴險中求,越是不完善的市場,機會越大,利潤越高。
然而,物是人非,周福仁以及他的西洋集團都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在朝鮮黃海南道瓮津郡瓮津鐵礦投資2.4億元人民幣興建的鐵礦石選礦廠,卻被朝鮮單方面撕毀合同並遭驅逐。
彷彿一夜之間,如此憧憬的構想也隨之破滅。
「對朝鮮的投資簡直就是一場噩夢!」西洋集團8月2日通過微博和博客發布了一篇題為《西洋集團在朝鮮投資的噩夢》的文章以表不滿…… 你認為自己最大的才能是什麼?
計算機的頭腦。
小時候你思考最多的問題是什麼?
怎麼吃飽、穿暖,怎麼賺錢。
你覺得什麼類型的人在世界上一定能夠成功?
認真的人一定能成功。
你最欣賞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工作?
適合企業發展的環境。
你最欣賞什麼樣的員工?
具有敬業精神的員工。
你會開除什麼樣的員工?
不敬業的人、懶惰的人、品質有問題的人。
你希望員工把你定義成什麼樣的人?
希望自己可以成為員工的主心骨。
你會如何處理好自己和員工的關系?
各負其責,放手讓員工去干,把員工的潛能發揮到最大化。
你在公司管理的過程中碰到最大的難題是什麼?
1996年和1997年集團出現的經濟危機。
你平均每天工作的時間是多少?
每天大概14至15個小時,年輕的時候更長。
你會在什麼情況下退休?
把企業帶入世界500強之後,自己干不動的時候。
④ 北京科技大學出過什麼名人或傑出人士
魏壽昆 中國科學院院士
魏壽昆,男,漢族,天津市人,生於1907年9月16日。 九三學社社員。1923~1929年就讀於北洋大學,1929年獲礦冶系工學學士。1930年考取天津 市公費留德。1931~1936年留學德國。1935年獲德國累斯頓工業大學化學系工學博士。1935~1936年在德國亞深工業大學鋼鐵冶金研究所從事博士後進修一年。現任:北京科技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九三學社中央顧問、日本鋼鐵學會名譽會員及中國金屬學會榮譽會員。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冶金卷(2)編委會委員,《材料研究學報》、《中國有色金屬學報》及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編委顧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曾任:遼寧海城大石橋滑石礦助理工程師,北洋大學礦冶系助教,北洋工學院、西北聯合大學、西北工學院、西康技藝專科學校、貴州農工學院、重慶大學、北洋大學及唐山交通大學教授、系主任、教務主任等。又任重慶礦冶研究所鋼鐵研究室主任、代理所長及重慶材料試驗處冶金組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曾任:北洋大學工學院院長兼冶金系教授,天津大學副教務長兼冶金系教授,北京鋼鐵學院教務長兼理化系教授、圖書館館長、副院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曾兼任:北京市政協第一至第四屆委員,第五至第七屆常務委員及第六屆工作組委員會高教組組長;九三學社第六及第七屆中央委員會常委兼中央文教委員會主任,第八及第九屆中央參議委員會常委;中國金屬學會籌備委員會秘書長,第一至第四屆中國金屬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金屬學會冶金過程物理化學學會第一及第二屆理事長,榮譽理事長;中國有色金屬學會首屆常務理事及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首屆理事;國家科委冶金學科組常務副組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工科學科首屆評議組成員;《中國大網路全書》(礦冶卷)冶金編委會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冶金卷(1)編委會委員,全國冶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主任;《金屬學報》首屆編委會委員《化工冶金》及《計算機與應用化學》編委會顧問,以及Rare Metals (Quarterly)及《稀有金屬》編委會常委。
教學方面:從事教學已有72年,主要講授「普通冶金學」、「鋼鐵冶金學」、「有色金屬冶金學」、「選礦學」、「金相學」、「鋼鐵熱處理」、「冶煉廠設計」、「冶金計算」、「耐火材料」、「高溫測量學」、「試金學及實驗」、「電冶金學」、「普通化學」、「定性分析化學及實驗」、「定量分析化學及實驗」、「物理化學」、「染色化學」、「工業分析」、「水質分析」、「礦物學」、「岩石學實習」、「吹管分析」、「德語」、「冶金爐」、(流體力學)、「專業煉鋼學」、「活度理論」、「冶金過程熱力學」(鋼鐵脫硫)、「冶金過程熱力學」等28門課程;198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全國首屆博士生導師,至近已培養碩士生及博士生20餘人。
科研方面: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及40年代初期主要從事小型鋼鐵工業技術的改進及國內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研究;以四川白雲石採用CO2選擇性溶解後,經「靜置後處理法」製得含0.5%雜質(CaO及R2O3)的MgO;用碳還原制備金屬鉬,純度達94%,利用硅鐵還原鉬酸鈣製成含Mo40%的鉬鐵。50年代引入活度理論,對冶煉反應進行了深入的熱力學分析研究;60年代發展了爐渣脫硫的離子理論,提出了高爐渣中計算S2-離子活度系數公式;70年代至80年代在國內首先提出了固體電解質電池定氧技術並應用於測定熱力學參數,同時研究了國內復雜礦雜質的熱力學行為及去除機理和完善了選擇性氧化理論並提出轉化溫度概念的廣泛應用。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與王之璽院士等人走遍祖國大地及沿海港口,對中國鐵礦及煤炭資源和鋼鐵工業發展遠景進行了調研並提出咨詢報告。又深入進行曲活度相互作用系數的研究,發現用同一實驗數據採用不同的運算方法得到分歧的數據,深獲國際友人關注。科研成果「錳基合金熱力學行為及其脫磷的研究」、「華南鐵礦冶煉脫砷的基礎理論」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共生礦分離的基礎研究—鈮在鐵液及鋼渣中的行為」 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共生礦金屬分離的基礎研究—金屬液中元素選擇性氧化及有害元素去除的熱力學」 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技術科學」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與技術進步獎。此外,還獲有北京鋼鐵學院、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地質學會從事工作50年榮譽證書獎狀,以及國家教委老驥伏櫪金馬獎章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獲得專利5項,即:「利用碳酸鈉或碳酸銨自白雲石提制鎂氧的新法」、「利用靜置後處理法自白雲去鈣提鎂的新法」、「人造鎂氧製造鎂磚的配料方法及加強粘性的風化法」、「製造特純鉬酸銨或鉬酸採用鋁鐵共沉澱新法」、「提煉純鉬的二步還原新法」。出版專著5部,即:《平爐煉鐵廠設計》(商務印書館,1954)、《專業煉鋼學——平爐構造及其車間布置》(冶金出版社,1958)、《活度在冶金物理化學在的應用》(中國工業出版社,1964)、《冶金過程熱力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魏壽昆選集》(冶金工業出版社,1990);未付印書稿3部即:《冶煉廠設計》(北洋大學講義科,1950)、《鋼鐵冶金原理》(北京鋼鐵學院出版科,1977)、《冶金過程物理化學導論》(九三學社貴州省委員會、貴州科學院及貴州金屬學會,1984)。發表論文160餘篇。
返回頂部
柯俊 中國科學院院士
柯俊,男,漢族,浙江黃岩人,生於1917年6月23日。1938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曾在原經濟部工礦調整處工作,負責原材料的驗收、運輸和保管工作。1942年派駐印度,曾在印度塔塔鋼鐵廠實習。1944年赴英國伯明翰大學,1948年獲自然哲學博士,從事合金中相變機理的研究,並擔任理論金屬學系講師享有終身任命。1954年至今,在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任教,先後任北京鋼鐵學院金物教研室主任、物理化學系主任、北京鋼鐵學院副院長。獲加拿大麥克麻斯特大學、英國莎瑞大學榮譽理學博士。兼任:日本金屬學會、印度金屬學會榮譽會員,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技教研學會籌備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金屬研究所名譽研究員,原中國金屬學會、有色金屬學會常務理事,北京科技大學顧問,北京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顧問,中國社會科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顧問。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曾任學部常委,現為資深院士。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何梁何利獎。
教學方面:主講過「金屬物理」、「相變與擴散」、「金屬物理研究方法」及「材料科學與工程方法論」等。
科研方面:自1948年至今,一直從事合金中相變的研究,首次發現並提出貝氏體切變機制,在鋼的過熱性能及合金鋼的貝氏體相變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發展成世界這一現象的主流學說,1956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956年初主持籌建北京鋼鐵學院(現為北京科技大學)金屬(材料)物理專業及金屬(材料)物理化學專業,培養有關冶金金屬材料研究人才,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榮譽;1958~1964年間,積極為國家節約戰略金屬物資,開發國內急需的新材料制備工藝及質量研究(如:節約鎳鈷的電熱絲電熱材料、電表用硬磁材料、稀土元素在鋼中的應用),接近當時世界先進水平,1964年獲全國新產品工藝獎;1977年以來,對微量元素對鋼的組織和性能影響及作用機理開展研究,1989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974年以來,開拓了探索作為人類歷史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對中華民族統一、生存和發展具有根本性作用的冶金的歷史研究(特別是生鐵及生鐵制鋼),198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及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90年代,在中國科學院及國家教委的領導下,起草了原國家教委關於「超級鋼研究」的攀登B「國家重點科研」的論證(現已轉為973項目,任專家組顧問);而後把主要精力轉向另一個具有戰略性高度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工作,與中國科學院和國家教委的科學家、教育家(如張光斗、張維、路甬祥、師昌緒院士)們一起共同探討面向21世紀的中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調研起草了中國科學院技術學部送李嵐清同志的專題報告,並於1996年承擔了國家教委「面向21世紀高等工程教育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項目中「材料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課題,同年在北京科技大學主持了冶金及材料工程拓寬專業的試點班,志在培養學生工程意識、自學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返回頂部
肖紀美 中國科學院院士
肖紀美,男,漢族,湖南省鳳凰縣人,生於1920年12月。材料科學家、金屬學專家和冶金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43年畢業於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1948年2月赴美國留學。1949年1月獲美國密蘇里大學冶金工程碩士學位,1950年8月獲冶金學博士學位。曾在美國林登堡鋼鐵熱處理公司實習一年半,隨後在愛柯產品公司和美國坩堝鋼公司任研究冶金師五年半。1957年7月沖破美國政府的重重阻撓,回中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1957年 10月到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任教至今。先後任金屬物理教研室主任,材料失效研究所所長、環境斷裂開放實驗室主任。1978年被聘為國家科委冶金新材料組和腐蝕科學學科組成員;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3年改稱院士)。1991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歷任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第一、二屆副理事長,第三、四屆理事長;中國金屬學會理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榮譽會員;中國稀土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材料研究學會顧問;並在中國兵工學會、中國航空學會,中國宇航學會,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所屬的材料專業委員會任職。1999年至2000年任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副理事長,為中國博士後制度的建立做出了貢獻。1977年至1986年先後獲得北京科技大學優秀教師,北京市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全國冶金教育勞動模範稱號。 1989年國務院僑辦授予全國優秀歸僑稱號,中國科學院授予他對中國科學事業作出貢獻的榮譽章;1984和1991年,兩次當選為北京市海淀區人民代表,1980年至1995年擔任國際性學術刊物「冶金學報」(Adta Metallurgica)及「冶金快報」(Scripta Metallurgica)的中國編輯;1999年美國腐蝕工程師協會(NACE)授予「資深會員」稱號。1996年國家科委和教委授予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學作者稱號,1977年至1999年,共獲得部級獎勵27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教學方面:40多年來,為北京科技大學金屬物理專業和材料物理系的本科生、研究生主講過「熱力學」、「金屬材料學」、「腐蝕金屬學」、「合金相理論」、「金屬物理」 、「斷裂力學」、「斷裂化學」、「金屬的韌性與韌化」、「合金能量學」、「材料學的方法論」等課程或講座,並應邀到20多個省市的50所大學及95個學術研究單位講學。先後12次應邀在國際專業學術會議上作大會特邀報告,並受邀到美國、德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巴西等國講學,在國際材料界贏得了較高的學術聲譽。傳播材料學的知識方法,在國內材料學界有廣泛的影響。先後編寫教材,出版專著15部,共計560多萬字,其中《合金能量學》及《合金相及相變》分別於1988年及1992年被國家教委評為全國優秀教材;《材料的應用與發展》1990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並根據該書內容編導拍攝成20集電視科教片,已在中央電視台教育頻道正式播放2次。1989年 3月,以師昌緒院士為組長的評審專家組認為:「這是中國電化教育領域的創舉,為幹部繼續教育作出了貢獻」、《材料學的方法論》1995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此外,他合作主編的《金屬腐蝕手冊》獲1991年華東地區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材料的表面與界面》及《中國稀土理論與應用研究》先後於1993年及1995年獲高教領域出版著作的優秀圖書獎。從1962年到現在先後培養博士及碩士研究生53名。
科研方面:從事金屬材料的基礎理論研究。早在50年代中期,對鉻錳氮奧氏體不銹鋼的相圖、相變和力學性能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首次提出了節鎳奧氏體不銹鋼基本成分設計和力學性能計算的新方法,獲得了美國專利;回國後,繼續深入研究節鎳不銹鋼和耐熱鋼的新鋼種。主要從事合金鋼、晶界吸附、脫溶沉澱、晶間腐蝕、應力腐蝕斷裂及氫致開裂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對中國鉻錳氮系不銹鋼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1981~1985 年是國家科委兩個基礎研究重點項目:「金屬腐蝕機理研究」及「金屬材料微觀結構和力學性能研究」的主持人,1986~1990年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金屬材料斷裂規律及機理研究」的負責人。1993~1997年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國家攀登計劃共同資助的「材料損傷、斷裂機理和宏微觀力學理論」重大項目的共同負責人。在進行金屬材料力學性能的教學和科研過程中,十分重視對工程構件的斷裂分析和研究。1974~1985 年先後開展對中國冶金、機械、石油、化工、電力、建築、兵器、航空、航天、原子能等工業部門13個項目工程材料與構件的斷裂分析和安全性評價,並提出相應的預防和改進措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程材料與構件的斷裂方法,在國防工業學術會議上進行介紹,得到同行專家和工業部門的好評。1983年獲國防科工委及冶金部攻關成績優異獎。 1996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首次提出了「斷裂化學」這個分支學科,成為「斷裂力學」、「斷裂物理」、「後斷裂」學科的三大理論支柱之一,對發展斷裂力學理論和斷裂學科鞽雋酥匾
⑤ 鉻鐵礦的礦業簡史
鉻元素是法國化學家福克林於1798年發現的。鉻鐵礦石於1799年首次發現於俄羅斯的烏拉爾山區,該礦的發現與開發成為18世紀世界鉻鐵礦的主要供應來源,那時鉻主要用在化學工業上。1827年在美國的馬里蘭州發現鉻鐵礦之後,在賓夕法尼亞州和弗吉尼亞州又相繼發現了鉻鐵礦,從而使美國成了當時世界鉻鐵礦有限的供給國之一。1860年土耳其發現了一個大礦床,供給國際市場。直到1906年印度和羅得西亞發現鉻礦為止,土耳其一直是鉻鐵礦供應的主要來源。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已有40餘個國家和地區發現了鉻鐵礦,總儲量達37億t,產量達1000萬t以上。
中國雖然在1949年以前在吉林、寧夏、河北等地發現過一些鉻鐵礦的線索,但並沒有做過深入的調查和研究,全國僅知有2個礦點,一為吉林開山屯,一為寧夏小松山,前者已被日本侵略者掠奪殆盡。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於工業發展的需要,開始了鉻鐵礦的尋找與勘查工作。50年代初東北重工業部組隊赴開山屯、地質部組隊進入寧夏小松山及河北高寺台、大廟一帶開展了工作。60年代在北京密雲、甘肅肅北進行了鉻鐵礦普查工作,最後發現了密雲縣放馬峪鉻鐵礦和肅北的大道爾吉鉻鐵礦。但是我國鉻鐵礦資源的真正突破應該說是在新疆和西藏發現鉻鐵礦之後。新疆開展鉻鐵礦工作是在50年代後期,1958年進行放射性測量時發現了薩爾托海鉻鐵礦,1959-1964年又用重力、磁力和鑽探方法找到了鯨魚鉻鐵礦。1964-1966年地質部在新疆組織了會戰。1970年鯨魚礦山建成投產,這是當時唯一正規建井開拓的鉻鐵礦礦山。西藏鉻鐵礦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發現的,經過多年工作,探明了最大的鉻鐵礦礦床——羅布莎鉻鐵礦,並使西藏成了鉻鐵礦的主要產地。 截至1996年底,中國共探明鉻鐵礦礦區56處,累計探明鉻鐵礦礦石儲量1314.9萬t,其中A+B+C級佔43%,為565.2萬t。扣除歷年開采與損耗,保有鉻鐵礦礦石儲量1077.9萬t,其中A+B+C級佔34%,為368.4萬t。鉻鐵礦的儲量增長還是很快的,1957年累計探明儲量只有18.1萬t,到1965年增長到223.3萬t,1985年為1190.7萬t,至19996年達到1314.9萬t。鉻鐵礦資源總量為4400萬t,資源潛力為3100萬t。1995年世界鉻鐵礦儲量為37億t,儲量基礎為74億t,主要集中在南非(儲量30億t、儲量基礎55億t)、辛巴威(儲量1.4億t、儲量基礎9.3億t)、哈薩克(儲量3.2億t、儲量基礎3.2億t)、俄羅斯(儲量400萬t、儲量基礎4.6億t),其他儲量比較多的國家還有芬蘭、印度、巴西、土耳其等(表3.4.2)。若以A+B+C級儲量與這些國家的儲量基礎相比,中國遠在它們之後。
1、礦床規模小,分布零散
目前尚未發現有儲量大於500萬t的大型鉻鐵礦床,就是儲量超過100萬t的中型礦床也只有4個,它們是西藏的羅布莎、甘肅的大道爾吉、新疆的薩爾托海、內蒙古的賀根山(3756礦)。其餘均為儲量在100萬t以下的小型礦床。就是儲量最大的羅布莎礦床,396萬t儲量分布在7個礦群100多個礦體中,最大的礦體長只有325m。
2、分布區域不均衡,開發利用條件差
如上所述,鉻鐵礦礦床保有儲量的84.8%分布在西藏、新疆、甘肅、內蒙古這些邊遠省(區),運輸線長,交通不便。
3、貧礦與富礦儲量大體各佔一半
現保有儲量中,貧礦儲量佔46.3%(499.3萬t)、富礦佔53.7%(578.6萬t)。富礦主要分布在西藏和新疆,分別占富礦總量的73.5%和13.8%。從用途來看,冶金級儲量占總儲量的37.4%、化工級儲量佔38.4%,耐火級儲量佔24.2%。
4、露采礦少,小而易採的富鉻鐵礦都已采完
鉻鐵礦儲量中適合單獨露採的只有6%左右,絕大部分需要坑采。一些小而富且開采容易的鉻鐵礦都已采完,像新疆的鯨魚和西藏的東巧鉻鐵礦,分別在1983年和1982年閉坑,前者采出鉻鐵礦31萬t,後者采出了17.63萬t。
5、礦床成因類型單一
已知的鉻鐵礦礦床主要為岩漿晚期礦床。而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具有層狀特徵的大型、特大型岩漿早期分凝礦床在我國尚未開發。 鉻是重要的戰略物資之一,由於它具有質硬、耐磨、耐高溫、抗腐蝕等特性,在冶金工業、耐火材料和化學工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在冶金工業上,鉻鐵礦主要用來生產鉻鐵合金和金屬鉻。鉻鐵合金作為鋼的添加料生產多種高強度、抗腐蝕、耐磨、耐高溫、耐氧化的特種鋼,如不銹鋼、耐酸鋼、耐熱鋼、滾珠軸承鋼、彈簧鋼、工具鋼等。金屬鉻主要用於與鈷、鎳、鎢等元素冶煉特種合金。這些特種鋼和特種合金是航空、宇航、汽車、造船,以及國防工業生產槍炮、導彈、火箭、艦艇等不可缺少的材料。
在耐火材料上,鉻鐵礦用來製造鉻磚、鉻鎂磚和其他特殊耐火材料。
鉻鐵礦在化學工業上主要用來生產重鉻酸鈉,進而製取其他鉻化合物,用於顏料、紡織、電鍍、製革等工業,還可製作催化劑和觸媒劑等。
在自然界中已發現的含鉻礦物約有50餘種,分別屬於氧化物類、鉻酸鹽類和硅酸鹽類。具有工業價值的鉻礦物都屬於鉻尖晶石類礦物,物理性質為等軸晶系,晶體呈細小的八面體,通常呈粒狀和緻密塊狀集合體,顏色黑色,條痕褐色,半金屬光澤,硬度5.5,比重4.2-4.8,具弱磁性。屬於岩漿成因礦物,產於超基性岩中,當含礦岩石遭受風化破壞後,常轉入砂礦中。
其中常見的是:
鉻鐵礦:化學成分為(Mg、Fe)Cr2O4,通常亞鐵鉻鐵礦和鎂鉻鐵礦也都稱為鉻鐵礦。鉻鐵礦是煉鉻的最主要的礦物原料,富含鐵的劣質礦石可作高級耐火材料。富鉻類晶石:又稱鉻鐵尖晶石或鋁鉻鐵礦,化學成分為Fe(Cr,Al)2O4,含Cr2O3 32%~38%。硬鉻尖晶石化學成分為(Mg、Fe)(Cr、Al)2O4,含Cr2O3 32%~50%。
鉻鐵礦是我國的短缺礦種,儲量少,產量低,每年消費量的80%以上依靠進口。
⑥ 鎂鋁尖晶石磚的組成及發展歷史
組成:
鎂鋁尖晶石磚的化學組成對性能具有重要影響。尖晶石較適宜的化學成分8%~20%、CaO0.5%~1.0%、Fe2O30.2%~8%、SiO2<0.4%、B2O3及鹼等雜質含量小於0.3%,其餘為MgO。當Al2O3含量小於8%時,尖晶石晶體含量少,晶間結合以方鎂石與方鎂石直接結合為主,呈現出鎂磚的缺點,即抗剝落性差。而當Al2O3含量超過20%,磚的抗侵蝕性能下降。當CaO<0.5%、Fe2O3<0.2%時,尖晶石礦物晶體小於5mm或更小時,晶體間幾乎為方鎂石與方鎂石之間的直接結合,即表現出鎂磚的缺點。隨著CaO及Fe2O3含量的增加,形成了由CaO-Al2O3-Fe2O3系統的低熔物組成的液相,使尖晶石晶體長大,由尖晶石晶體的作用所產生的抗剝落性得以發揮。但當CaO>1%、Fe2O3>0.8%時,CaO-Al2O3-Fe2O3系統的低熔點液相量進一步增加,尖晶石晶體尺寸達20mm以上,此時由於CaO-Al2O3-Fe2O3系統低熔物量增加使熱態強度下降。SiO2含量大於0.4%,B2O3及鹼等雜質含量大於0.3%時,生成較多的低熔物,也使磚的熱態強度下降。Al2O3含量在8%~20%范圍內,從顯微結構上可以觀察到尖晶石礦物均勻的分布在方鎂石中,尖晶石礦物晶體的尺寸約為5~20mm,磚的綜合性能較好。
發展歷史:
用含MgO原料和AL2O3原料(煅燒氧化鋁或鋁礬土)合成的鎂鋁尖晶石研究工作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即已開始。1939年,以工業氧化鋁和活性氧化鋁為原料合成了鎂鋁尖晶石,並用於制磚。四十年代,人們研究發現,在鎂砂中加入氧化鋁粉能改善其熱振穩定性,這實際上是鎂鋁尖晶石結合的鎂磚。當時這種鎂磚主要用於水泥窯,但後來除生產白水泥的窯爐之外,它被鎂鉻質耐火材料所取代。
主要原因:一是鎂砂製造工藝的發展使鎂砂的純度得以提高,硅酸鹽相含量低的鎂砂也具有較好的抗剝落性,不需要添加氧化鋁也能生產熱震穩定性好的鎂磚;二是國外質量高的鉻鐵礦資源較為豐富,生產的鎂鉻質耐火材料具有較好的熱振穩定性和抗侵蝕能力。
我國因沒有高質量的鉻鐵礦資源,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就進行了含鎂鋁尖晶石鎂磚(鎂鋁磚)的研究,在鎂磚的基質中加入氧化鋁或特級鋁礬土,燒成時在基質中形成鎂鋁尖晶石。以鎂鋁磚代替硅磚提高了平爐爐頂的壽命和平爐作業率。
盡管與鎂鉻磚相比,鎂鋁尖晶石耐火材料具有突出的抗渣性和耐剝落性以及較好的抗蠕變能力,但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歐洲和美國很少使用尖晶石為原料生產鹼性製品。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日本首先認識到鎂鉻磚在水泥回轉窯燒成帶與水泥熟料中的鹼發生反應生產可溶的K2CrO4和(K,Na)Cr(SO4)2等,對人的健康有害(鉻公害);其次日本還發現在現代水泥分界窯的過渡帶和燒成帶前端,普通鎂鉻磚的使用壽命不理想。於是,日本於1976年開始在水泥工業中使用尖晶石耐火材料。
七十年代末許多國家在水泥窯上推廣尖晶石耐火材料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由於水泥窯的燃料由燒油改為燒煤,窯內氣氛不穩定,窯襯中的鐵會發生Fe2+←→Fe3-的價態變化,並辦有體積效應,導致窯襯氣孔率增大和結構變弱而易於損壞。低鐵含量的鎂鋁尖晶石製品能避免這一現象的發生。
高純燒結尖晶石的生產始於1980年前後。它使尖晶石耐火材料的價格比用電熔尖晶石時更低;由於原料較純,使尖晶石耐火材料的性能也得到提高。不但用於水泥回轉窯,在玻璃窯蓄熱室、平爐頂及鋼包內襯都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鎂鋁尖晶石的消耗量不斷增加。
我國在八十年代後期也對合成尖晶石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與試生產。特別是針對我國具有豐富的高質量菱鎂礦和鋁礬土資源的特點,開發了鋁礬土基尖晶石,用於鋼包襯磚和澆注料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目前我國也正在大力加強對多品種高新尖晶石原料及製品的研究與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