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歷史文化遺產的開發的問題
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長期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傑作,毀之不再生,催之不可成。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讓她們在今天現代化中繼續發光,正是一種現代文明的象徵。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與現代化建設似乎是一對矛盾,但實踐證明兩者完全可以共存共榮,互相促進。-二百年前,歐洲人在產業革命初期也曾大肆破壞古建築古城堡,不過他們很快覺醒,從法律制度和市民意識上著手,嚴加保護。今天,一批批中國人去法國、英國、義大利等國,看到的是古與今、舊與新之間的和諧生輝,古城區的原汁原味,幾乎看不到拆房擴路的"舊城改造",然而那裡照樣遊人如織,環境優美,經濟發達。可是,我們不少人考察回來後只記住高樓大廈,忘記了保護歷史。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這些年文物保護成績是顯著的,同時對文物"建設性破壞"的情況也令人吃驚。中國現有21處世界遺產中,浙江還是空白。其實浙江是文物大省,杭州、紹興、定海、塘棲等地的古城區,原先足以與平遙、麗江媲美,甚至更有優勢。她們躲過了自然災害、政治運動,卻倒在現代化建設的誤區中,真是上對不起祖宗,下對不起子孫後代,實在令人遺憾。搶救歷史文化遺產確實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了!最近浙江省人大常委會頒布了《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從法律上築起了又一道保護的"屏障"。只要我們切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歷史文化遺產就會得到很好的保護。
為什麼歷史文化遺產的破壞屢禁不止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處理好如何看待"政績"的問題。客觀上,"父母官"有壓力,總想在任期內改善群眾生活條件和市容市貌。這當然是好事。我們不但不反對,而且要盡力支持,問題是怎樣正確認識並把握"政績"。我認為,建設新城是政績,保護古城、留住中華民族的優秀遺產也是政績,後者做起來更不容易,更需要有遠見。紐約、香港歷史很短,是在海島、沙灘上建成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倫敦、巴黎、羅馬歷史悠久,精心呵護古城,同樣可以成為著名的國際大都市。周庄、西塘等江南6個古鎮,今天名聲大振,成為旅遊熱點,其實浙江原來條件更好的古鎮有不少,但都被以"破舊"、"落後"等借口一一拆毀掉了。這些古鎮雖然面貌一新,但沒有特色和知名度,也沒有遊人和吸引力。城市化進程中必須注意保護歷史,堅持特色,而百城一面、千街一面正是現代化的一忌。杭州是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城,有層層疊疊的歷史積淀,不能將精華與糟粕一起扔掉,在古城區內不宜採用深圳、上海浦東等新興城市的辦法。仇保興同志到杭州上任不久,就與其他市領導在記者來信中批示緊急保護河坊街及其附近地區,保古城建新區,進而將西湖申報世界遺產提上議程,邀請國內外專家獻計獻策,這適合時代潮流,符合民心,我看這就是一大政績。
對外開放使我們意識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和艱巨性,然而,我們不少人在觀念、行為上仍處於一種蒙昧或自然滿足的狀態中。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和西湖申報世界遺產,是杭州在21世紀進一步對外開放,成為國際性的風景旅遊城市的關鍵性步驟。因此,從現在起,有關的各項工作就應當按世界遺產的標准來衡量,與世界接軌。踏踏實實,一步一步努力,再大的困難也會變小,再小的希望也會增大,直至成功。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http://www.zjol.com.cn/node2/node2352/node2354/node15917/userobject12ai146874.html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TR-c/17392.htm
http://www.xkdesign.net/bbs/dispbbs.asp?boardid=24&id=114
【前言】2004年,全國政協圍繞國計民生的一些重大問題,深入調查研究,積極建言獻策,提出了不少重要的意見和建議。其中,有一項是《關於歷史文化名稱保護的考察報告》。報告列舉了當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並對其中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的主要原因進行了分析。報告提出:盡快審議頒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建立保護狀況年度報告制度、抓好規劃的修編和落實、強化整體保護意識、拓寬保護資金的渠道、加強宣傳教育工作等建議。
從歷史文化名城,我們自然聯想到全部的文化遺產。近來,雖然不斷有北京故宮、西藏布達拉宮等文化遺產大修的好消息,可是就在「兩會」召開之際,從山西傳來一個不諧和音:坍塌近五個月的平遙古城南門東側的城牆在事隔五個月之後仍然沒有得到修復。 平遙城牆危機再回首
2004年10月17日,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的南門瓮城外側東部一段東西長17米、厚3米(總厚度5米)、高10米的一段城牆突然垮塌。當時接受采訪的平遙文物局副局長李樹盛說,牆體倒塌主要有四大原因:其一,倒塌處牆體比周邊牆體斜度小,不結實;其二,倒塌處外牆牆體酥鹼重;其三,倒塌牆體內的夯土太松,出現滑坡現象對外牆磚產生側壓也就是說,他認為城牆的坍塌屬於「自然坍塌」。
還有的專家表示:城牆的坍塌源於古代的「豆腐渣」工程。「修建牆體時,內部採用了當地的材質,並不適合用來砌城牆。從坍塌的牆體中看到,磚石里包著的其實是圬土,摻雜雜質特別多,而外面的砌磚也不規范,在鹼性較重的環境下風化,會發生突然坍塌。」。
坍塌之後,當時有關部門曾表示十天半月內就會制定出修復方案,天氣上凍前就會修復這段城牆。然而冬天過去了,春天也快來了,這個已經大病的世界文化遺產仍處在無期的等待當中。
從當時城牆的驚人坍塌,到近半年的時間坍塌的城牆得不到修繕。這究竟是為什麼呢?聯系一段時間以來,發生在全國不同地區文化遺產身上的咄咄怪事,我們以為:管理部門大撒把、旅遊公司對文化遺產掠奪性的開發和相關部門、企業狹隘的保護觀念是文化遺產保護的三個瓶頸。 如何突破這三個瓶頸,也是今後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必須解決的問題。 管理部門需綳緊「文物保護」的弦
歷史文化名城即使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日常的管理保護還是由文化遺產所在地的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門來負責。因此,名城所在地的管理部門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態度和管理措施就和文化遺產的生死存亡直接相關。
平遙坍塌後,不管是「自然倒塌」說,還是「古代豆腐渣古城」說,都認為古城的坍塌是時間惹的禍。按照他們的說法:古城歷經幾百年的風雨,今天塌了,應該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了。雖然當時有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冬天之前一定會修復坍塌的古城,但他們若有若無的推卸責任的態度還是讓關心古城的人們感到了些許的擔憂。古城倒塌,今人不與其責怪修了「豆腐渣古城」的古代工匠(姑且不論平遙古城是否真的就是豆腐渣工程),不如多想想自己在管理和維護古城工作中有那些不足。在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維護世界文化遺產的前提下,只有多從自己的工作中找問題才是一種務實、誠懇的態度。
2003年,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古遇真宮發生火災,使得武當山古建築群中的重要宮廟幾乎燒毀殆盡。記者采訪得知,火災發生的時候,遇真宮唯一的文物管理人員正在老家操持女兒的婚事。火災發生以後,聯合調查組成員、省文物局某官員雖然比較快速的趕到火災縣城進行調查,但采訪要求被他拒絕了的記者卻發現,該官員根本不是急於調查、了解情況,而是在寬闊的地方炫耀起了自己開車的技術。上面的例子雖是特例,但從細節中我們看到管理部門和具體負責文物保護、考察的工作人員顯然並沒有把文物保護放在心上,甚至調查文物被毀的原因還不如他炫耀車技重要。文物保護的急迫性在有些管理部門哪裡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在城牆坍塌以前,平遙古城已經年久失修,城牆上有的裂縫能伸進一個拳頭,城牆的坍塌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管理部門失職的集中體現。我們感到: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門提高對文物保護重要性的認識,並且在日常瑣細的工作中體現出對文物保護工作的認真負責精神,時刻綳緊文化遺產保護這跟「弦」,才是所有文化遺產之幸、所有關心文化遺產的人們之幸。
態度是一方面,具體的管理、保護措施又是一方面。在近幾年發生的文化遺產遭到破壞的幾個事件,比如平遙城牆坍塌、武當山遇真宮火災和孔廟文物被毀等,無一例外的,文化遺產的具體管理和保護的職責全都游離於當地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門的直接控制之外。平遙古城各景點的經營權屬於「平遙古城旅遊股份有限公司」,武當山遇真宮的使用權被文物管理部門轉讓給一家私立武術學校,「三孔」(孔廟、孔府、孔林)的管理開發歸中國孔子國際旅遊股份有限公司負責。管理部門大撒把,把這些世界文化遺產交給以開發而不是保護為職責的旅遊公司、民營單位,出問題似乎只是時間問題。
管理部門當甩手掌櫃,根本原因是由於缺乏保護文化遺產的資金。轉讓一下或者出讓給公司,就能獲得不錯的收入。在這種情形下,保護和開發似乎成了雙生子,可是那究竟是怎樣的一種開發呢? 掠奪性開發之禍
說起文物保護,資金問題是一個既尷尬又必須面對的問題。地方政府每年的財政預算有限,可是令人不解的是:在有些地方,文物保護的預算總是被安排在最無關緊要的地位。這樣就形成了由於不影響政績和經濟效益而得不到重視、得不到資金,又由於得不到資金而很難吸引人去關注文物保護工作。這是不是說,文物保護就註定「挨餓」呢?
有的地方是這樣的。
2005年1月,寧夏境內一段明長城被修路的挖土機毀壞近70米。當地的管理部門中衛博物館負責人介紹說:由於人手有限、資金短缺,要把長達160公里的明長城保護完好卻實是件難事兒。由於風沙的侵襲,不少明長城遺址已被沙土掩埋,管理人員都要仔細辨認才知道是不是明長城的遺址。日常管理只能是破壞後的追究處罰,很難做到有力的保護。這可能是全國很多文化遺產面臨的窘境。據悉,平遙文物局每年財政經費勉強維持日常辦公,根本沒有能力對古城建築進行日常監測監護。
但這並不是問題的全部。
平遙政府出於募集資金的目的,把古城所有經典的經營權包給一個旅遊公司,可是據公司負責人介紹,古城每年多達數千萬元的門票收入中向政府上繳的部分逐年增加,此外還要支付員工工資、股東收益,剩餘部分主要用於旅遊開發運作。打古城的牌、利用古城賺錢,最終賺到的錢卻很難用到古城保護上面。也就是說,以保護資金不足的名義開發旅遊,最後卻把文化遺產當作搖錢樹。這樣的開發,不如說是對文化遺產的「敲骨吸髓」。
比起資金短缺的危機,這種「窮廟富方丈」式的「資金危機」更值得我們警惕。因為這背後是赤裸裸的利用古城撈錢,卻不負擔起保護、維修在責任,無異於竭澤而漁。這種對文化遺產掠奪性的開發是比「資金缺乏」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更值得解決的問題。 狹隘的保護觀念
不少平遙的老百姓認為,古城南面的「下沉式廣場」的施工與城牆倒塌密切相關。南城門外已經被挖下去三四米深,城牆在雨季免不了被淹。在坍塌百米左右的地方能明顯看到大型機械挖掘過的痕跡。一邊是急待維修保護的古城,一邊是現代化的挖掘機在施工,文物保護的口號可能就在隆隆的機器聲中像一個肥皂泡,被吹得無影無蹤了。我們慶幸的是:畢竟挖掘機鐵臂還沒有伸到古城的身上。可是,有關人員狹隘的文物保護觀念讓人啼笑皆非。在他們看來,文物保護沒有錯,他們支持。可是,他們更認為:文物保護也不能阻擋他們開發新的樓盤。且不說在古城鄰近施工很容易危機古城的安全,可能按照開發商的邏輯:只要沒有直接破壞古城就行了唄?孰不知,文物保護不是孤零零的保護一個舊城、保留一個古董,文物保護包括保護文化遺產周邊的生態和文化。想像一下:如果古城周圍高樓林立,玻璃幕強雲集,那被圍堵在中間的古城成了什麼?
這一點從古城麗江的發展也可以看出來。1997年,剛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麗江城還保持著原生態的民居、民俗,是一個普通人生活的地方。2004年,筆者到麗江的時候,除了極富特色的民居、納西人的服飾等之外,古城依然完全變成了一條條的商業街。這里,除了需要反思旅遊開發的邊界之外,以為保護了古城的硬體、不顧古城文化的保護是今後保護文化遺產的新課題。
這是從宏觀的角度說。在保護遺產的細節上,也存在諸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2003年7月,南京明孝陵免費開放三天,慶祝「申遺」成功。日遊客量驟增加一百倍,一時間孝陵內亂做一團,許多文物備受蹂躪。這種野蠻無序的開放也反映了保護觀念上的偏差。在日本有的山洞裡保存著一批擁有100年歷史的精美壁畫,管理部門規定:每天只允許10人參觀,且必須跪下觀看,鼻子蒙上一方軟紙,停留不得超過15分鍾。因為遊客呼吸的水汽侵蝕了壁畫。一邊是以為「申遺」成功了,保護的職責就已經大功告成,一邊是謹小慎微,生怕把文物的原狀改變一點點。文化遺產的命運如何,可能就全系於管理部門的一念之間了。 相關鏈接一:歐洲人用法律保護歷史
歐洲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是在實踐中不斷擴展的,體系的關鍵就是立法。在保護體系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幾乎每確定一個保護概念,隨之便會有一系列相應的法規、條例、政令等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各個層面做出相應的規定。歐洲歷史文化保護的立法思路非常明確,它強調保護工作不是獨立進行而是多元的,將保護與資金、住宅建設、稅收、政府職能、公眾參與等聯系起來,目的是為保護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整個體系使得保護工作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政府和民間的力量都得到充分的發揮。保護體系涉及到的制度、環節,如保護內容的形成及確立、保護機構的職能、保護行政管理體系、資金保障體系、監督體系、公眾參與體系等,都以法律、法規的形式明確下來,從而為保護工作提供了重要基礎和保障。
在歷史保護的行政管理體系方面,義大利、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的法律均規定,文化遺產部門管理遺產,其他相關部門在自身職責范圍內協助或監督其工作:城市規劃部門主管古城保護及城市景觀保全等內容;旅遊部門只負責歷史文化遺產的促銷,不參與遺產的直接管理。
在資金保障體系方面,資金補助的規定是保護法律的重要內容之一,立法中明確規定保護對象的資金補助額度和數量,為保護資金來源的長期穩定提供了法律依據。國家和地方政府的財政撥款通常是保護資金最主要的來源,款項數額巨大;同時以國家投資帶動地方政府、社會團體、慈善機構及個人的多方合作投資的方式也存在;各類相關政策的制定也為文化保護提供了多渠道、多層次的資金籌措方式,如減免稅收、貸款、公用事業撥款、發行獎券等,使資金得到有效保障。據統計,近年義大利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投入平均每年在50億歐元以上。可以說,歐洲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之所以走在世界的前列,這是同其連貫嚴格的法律、健全的保護機制、高效的管理機構、充足的資金保障所分不開的。
——摘自廣東省城市規劃建設考察團《歐洲人用法律保護歷史———南歐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考察報告》 相關鏈接二:如何理順文化遺產的管理體制
在我國,文化遺產的管理和經營制度還不夠完善。具體應注意解決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按照文化遺產的價值等級實行分級管理。對於不同等級的文化遺產,管理制度也應有所區別。對於高級別遺產,應向上集權;對於低級別遺產(尤其是具有遺產要素的土地資源),應向下放權。單一的政府管理體制,無法管理各級文化遺產,也管理不好它們。
二是以法規與標准進行管理。法規不僅要有制約作用,還要有指導、引導作用。既要指出不能怎麼干,又要指出應當怎麼干。管理標准應當是可操作的。
三是應與時俱進地進行管理。文化遺產事業已不僅是文化問題,經營問題、市場問題、非營利制度問題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系問題,均成為現代的文化遺產管理的主題。另外,對文化遺產概念和保護概念的認識,也在不斷擴展和深化著。這一切都要求文化遺產管理制度應當與時俱進。
四是根據中國特點進行管理。我國在改進文化遺產管理時不能一味照搬發達國家的制度與標准,應該以我國的獨特性去補充和豐富世界遺產事業。
——摘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徐嵩齡《文化遺產的管理和經營制度應解決四個問題》
㈡ 歷史文化遺產是保護重要還是開發重要
有一種開發叫保護性開發,保護是開發的基礎,所以還是保護重要,有點像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的關系~~
㈢ 歷史文化遺產,應該保護還是開發
歷史文化遺產應該以保護為主。(我個人本身也是這樣認為的)
歷史文化遺產,能叫『歷史文化遺產』的就是古代的東西,是祖先們留給我們的,是經歷了幾百上千年而至今仍在的東西,是沒有備份,獨一無二的。正是這獨特性和唯一性決定了歷史文化遺產應該以保護為主。
秦兵馬俑,現今建了個博物館來保護,而且開發成旅遊景點,可謂保護和開發拿捏得最好的範例。可秦兵馬俑原本身上是有顏色的,但一出土就急速氧化了,變成現在的土灰色一片,因而秦兵馬俑的四號坑是還沒有開掘的,一號坑也有一些仍復埋在土裡的,這些都是出於對文物的保護為主。如果是開發為主,秦兵馬俑博物館大可全部開挖出來,甚至還有可能挖出些什麼寶貝呢。
現在我們的文物保護技術仍未成熟,兵馬俑身上顏色沒能保住。古代的絹或錦,一出土就退色,變脆,也沒能保住。明定陵在國家主持下開發,但神宗的遺骨、壽衣等,也沒能保住。莫高窟的壁畫,風化和退色嚴重,還是沒能保住。還有其他很多很多,這都說明了對於歷史文化遺產應該以保護為主。因為這些東西萬一保護不好而變質了,就永遠修復不了,也沒法找第二份來代替了。這就是歷史文化遺產的獨特性和唯一性。
也是由於秦兵馬俑和明定陵的教訓,才使國家曾下令嚴禁開挖所有皇陵(否則唐乾陵早就挖了,為了《蘭亭序》這曠世國寶也值得挖了。始皇帝驪山陵也是)。故宮也是由於類似的原因而要不斷修復。否則接待遊客那麼多,故宮不修復早就殘了。
歷史文化遺產應該以保護為主,不是不開發。而是要以保護為主,開發為輔。
(我認為)可以對實物性的歷史文化遺產實施限人限時地開放參觀,西藏布達拉宮就是這樣的。甚至可以不對外開放,只對學者和有心人開放,不對普通遊客開放,天一閣就是這樣的。如果開放給普通遊客的,就要學習秦兵馬俑博物館的模式,邊開放邊修復,邊保護邊開發。各地的歷史文化遺產可以結合自己自身的情況來選擇適合自身的保護方式。
同時,國家要承擔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資金投入(以國家現在的能力應該可以做到),不能讓歷史文化遺產成為盈利的地方,不能讓歷史文化遺產功利化和銅臭化,要還原歷史文化遺產本身的歷史文化價值。
(以上就是在下的拙見,也是我的思路)
如果說破題立論,應該是:『歷史文化遺產』本身的獨特性和唯一性——>技術還不成熟,不能隨便亂開發(反對開發為主)——>要結合實際,以保護為主,開發為輔(提出自己的觀點)。
具體例子閣下還可以找得更多。不過要切記,是『以保護為主,開發為輔』,不是一刀切不要開發。你這辯題比反方的好辯得多了,也是現實政府提倡的做法。
㈣ 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的開發包含哪些內容
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的保護開發
(1)歷史遺址類資源開發的原則
①依法保護的原則
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的利用首先應該是建立在遺址得到充分保護的基礎之上的,任何不利於保護而損害遺址的利用措施都是不允許的。在開發過程中,應全面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等文物保護法規,實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加強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保護方針。切實做好遺址的保護工作,完善各項保護措施,保證旅遊資源的持續利用。
②系統規劃、科學開發的原則
總攬全局,統籌兼顧,適度超前,服從於省、市、區的總體規劃,與鄰近地區相呼應,兼顧社會效益與民生工程。實行遺址區保護與旅遊開發相結合、全面保護與局部開發相結合、遺址開發管理措施與旅遊景觀建設技術措施相結合、非物質文化旅遊開發與生態旅遊開發相結合、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組合與遺址區整體經濟發展相結合、近期開發與遠期開發相結合。重點突出近期實施項目,合理規劃中遠期項目。搞好重點景區景點的配套,提高綜合接待能力,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吸引力。實現對歷史遺址的系統開發、科學開發和動態連續性開發,促進區域旅遊開發建設的滾動發展。
③恢復原有人文環境的原則
依據科學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原則,將遺址本體保護、歷史環境修復、生態環境建設融為一體。在不幹涉遺址遺跡本體的前提下,保證原真性及完整性,要盡可能減少對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本體的干預,保護文物本體的真實性,保護文物及其環境的完整性。營建改善與遺址類旅遊資源相協調的良好的生態、環境、景觀,保存和恢復遺址原有的歷史人文環境和自然風貌,充分發掘歷史遺址的內涵,最大限度地展示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所蘊藏著的歷史人文價值,為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創造良好的條件。
④區別對待,因地制宜的原則
我國的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類型各異,既有居住遺址、工業遺址、軍事商貿遺址,又有水利工程及近代革命遺址。從發展來看也很不平衡,有的發展得比較早,有的仍處於起步甚至完全的保護階段。類型不一樣,開發所展示的文化內涵、外在表現就不盡相同;所處的階段不同,開發的目標和任務也不同。開發過程中,在充分考慮各類遺址及遺跡的分布、保存現狀及文化屬性的基礎上,對於起步階段的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開發的目標和任務是吸引更多的遊人來觀光消費;對發展較早的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開發的目標和任務是提高展示效果完善形象品牌塑造宣傳及管理措施。
⑤體驗旅遊開發原則
體驗旅遊是旅遊業的發展方向。在現代社會高度發展、人們學識層次不斷提高的背景下,對遺址類旅遊資源的開發不應僅僅停留在建博物館、導游解說的層次上,而應通過發掘遺址文化內涵,使遊客融入遺址,增加遊客參與的程度,提高資源的吸引力。如河北冉庄地道戰遺址,在新的保護規劃方案中,將建成以展示地道戰革命歷史文化為主題,綜合參觀、體驗活動、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綜合活動區。遊客們在這里可以看展覽,了解地道戰的歷史;鑽地道,參觀抗戰民居,吃抗戰飯,看抗戰電影,甚至可以親自打一場「地道戰」,真實體驗抗戰時期的戰斗生活。而在工業遺址或作坊遺址開發中,可以讓遊客親自體驗製作產品的過程。
(2)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開發的理念
①可持續發展的生態保護觀
可持續發展的生態保護觀是當前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開發利用應遵從的主要觀念之一。其含義不僅僅是要在利用時保護歷史遺址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更重要的是在利用中如何實現一種可持續的、動態的保護模式。其動態保護就是將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納入當地的生態保護系統、文化旅遊開發系統以及文物保護系統;把歷史、現實、自然、人文等多種因素進行整合,從全局的觀念去研究、保護、開發和利用,而不是孤立靜止地看待歷史遺產。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保護的可持續性包含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歷史遺址本體及其載體的可持續性保護;一是歷史遺址所處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既包括實體的可持續保護,也包括價值觀的再認識。
②「生態博物館」理論
生態博物館是指在原來的地理和社會、文化條件下保存人類群體遺存及生存狀態的博物館。即歷史遺址應原狀地、動態地保護和保存在其所屬環境中,某種意義上講,遺產環境等同於「博物館」的建築面積。換言之,在生態博物館中,人們將不再從博物架上看結果,而是在房前屋後觀過程———文化遺產、自然景觀、建築、可移動實物、傳統風俗等一系列文化因素均具有特定的價值和意義。生態博物館的觀念是法國人雷佛首先在 70 年代提出的觀念,他主張將一個完整地域以博物館的觀念來思考,將自然生態與歷史古跡統合在現代人的生活整體環境中,整體的展現出來達到自然環境、歷史古跡保存與增進現代人生活整體環境的目的。它的誕生是人類社會現代環境意識和現代生態意識不斷覺醒的反映。在生態博物館理念中,最重要的是區域保護的原則,以及將自然環境與文化遺產在同一環境中保存的基本理念,這完全符合《西安宣言》的要求。對於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我們可以通過採用「生態博物館」的模式對其加以開發利用。將遺址所處的環境、自然景觀、遺存等動態的保護與展示給公眾,用全局的觀念去開發和保護[1]。
(3)遺址類旅遊資源開發的模式
目前,國內關於遺址保護開發利用的模式,主要有四種:
①遺址公園
就是將整個遺址區建成遺址公園,這是目前國內最普遍的一種方式,不僅使遺址得到了較好保護,也通過公園的建設改善了當地環境,為居民提供一個休閑娛樂的場所,也是展示優秀歷史文化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我國現階段的遺址公園有三種不同類型:第一類在公園內是有所保留的遺址,成為公園景觀的一部分,如西湖公園的雷鋒塔、成都望江公園的崇麗閣等;第二類是遺址本身可以成為公園,如圓明園遺址公園;第三類是考古型的遺址公園,它強調的是對文物遺存有所展示,並強調文物的真實性展示,如大明宮遺址公園、曲江池遺址公園。
②旅遊景區
許多遺址處在風景名勝區之中,在風景區開發的過程中,將遺址作為旅遊景區的一個景點,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對其進行展示性開發。如樂山大佛旅遊區內的蘇軾故居,張良廟-紫柏山旅遊區內的張良廟、青島的琅琊台遺址,重慶的合川釣魚城等,擁有豐富的古人文資源和自然景觀,利用自然、人文資源綜合開發旅遊產品,形成集歷史文化、山水風光為一體的特色旅遊景區。
③遺址博物館
遺址博物館是指在由於自然或人為活動的原因形成的遺存的原址上建立的博物館,包括具有博物館功能的紀念館和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源遠流長,無論地上或地下都保存著大量的遺址、遺跡和遺物。為了在保護歷史遺址的同時傳播歷史文化我國對歷史遺址採取通過興建博物館的模式來保護展示宣傳其文化內涵。遺址博物館最大的特點在於,它是建立在由於自然原因或人類活動形成的原址上,它所處的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等等都可以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宗教信仰以及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是自然或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上重要的一環。通過展示遺址本身的形成和變遷遺址博物館使公眾了解過去,成為鏈接過去與現在的重要環節。如1925年我國第一座遺址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立,1958年建立了第一座在考古發掘原址上的遺址博物館——陝西半坡博物館。再到今天遍布全國各地數百家遺址博物館,在短短的幾十年中,我國遺址博物館經歷了一個迅猛的發展過程,並因為其自身獨特的文化特性及外在表現成為重要的參觀游覽地。
④遺址歷史文化農業園區
中國有許多遺址面積大,遺址區內居民眾多,國家目前難以像發達國家那樣,撥出大量資金,清空區內人口,對遺址資源實施保護。因此在遺址區建設歷史文化農業園區是一種比較現實的做法。比如漢長安城面積巨大,居民5萬多人,主要以農業經營為主,為了有效保護遺址,可在遺址區內發展都市農業,建設觀光農園、市民休閑體驗農園、現代高科技農業園區等。
㈤ 歷史文化遺產是否應開發成旅遊景點
1.文化遺產保護的目的是什麼?使文化遺產本體能夠盡可能長久的保存下去。那麼專為了這個目的我屬們需要什麼?硬性的:資金、保護設施設備、基礎設施設備;軟性的:登記著錄、學術研究、社會認同。2.恰當的旅遊可以帶來什麼?資金、社會認同。所以旅遊和文化遺產保護是有利益契合點的,完全可以合作。3.旅遊的風險是什麼?過度開發導致的環境破壞、錯誤信息傳播甚至破壞文化遺產本體。4.綜上,旅遊是文化遺產保護自我實現的一種方法論,要點在於:旅遊開發之前,必須經過有效的評估——不是所有的文化遺產資源都有旅遊價值;旅遊行為的規劃、實施、監督必須要有文化遺產保護部門的參與,某些情況下文化遺產保護部門是有一票否決權的;文化遺產不能被當做企業資產;旅遊能為所在地居民帶來什麼樣的利益;文化遺產旅遊要對觀眾進行哪些前置教育等等。5.參加過幾次文物部門的執法督查活動,最大的感覺就是一些文化遺產所在地政府的急功近利心態和對文化遺產法律及常識的無知,以及難以協調好文物部門與旅遊部門的關系。總之,理念不難,難在執行。博物館角度,鄙作並蒂蓮花共呈嬌——從博物館行業角度談博物館與旅遊的發展,或可供參考。
㈥ 如何開發歷史文化旅遊地資源
(1)歷史遺址類資源開發的原則
①依法保護的原則
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的利用首先應該是建立在遺址得到充分保護的基礎之上的,任何不利於保護而損害遺址的利用措施都是不允許的。在開發過程中,應全面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等文物保護法規,實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加強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保護方針。切實做好遺址的保護工作,完善各項保護措施,保證旅遊資源的持續利用。
②系統規劃、科學開發的原則
總攬全局,統籌兼顧,適度超前,服從於省、市、區的總體規劃,與鄰近地區相呼應,兼顧社會效益與民生工程。實行遺址區保護與旅遊開發相結合、全面保護與局部開發相結合、遺址開發管理措施與旅遊景觀建設技術措施相結合、非物質文化旅遊開發與生態旅遊開發相結合、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組合與遺址區整體經濟發展相結合、近期開發與遠期開發相結合。重點突出近期實施項目,合理規劃中遠期項目。搞好重點景區景點的配套,提高綜合接待能力,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吸引力。實現對歷史遺址的系統開發、科學開發和動態連續性開發,促進區域旅遊開發建設的滾動發展。
③恢復原有人文環境的原則
依據科學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原則,將遺址本體保護、歷史環境修復、生態環境建設融為一體。在不幹涉遺址遺跡本體的前提下,保證原真性及完整性,要盡可能減少對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本體的干預,保護文物本體的真實性,保護文物及其環境的完整性。營建改善與遺址類旅遊資源相協調的良好的生態、環境、景觀,保存和恢復遺址原有的歷史人文環境和自然風貌,充分發掘歷史遺址的內涵,最大限度地展示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所蘊藏著的歷史人文價值,為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創造良好的條件。
④區別對待,因地制宜的原則
我國的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類型各異,既有居住遺址、工業遺址、軍事商貿遺址,又有水利工程及近代革命遺址。從發展來看也很不平衡,有的發展得比較早,有的仍處於起步甚至完全的保護階段。類型不一樣,開發所展示的文化內涵、外在表現就不盡相同;所處的階段不同,開發的目標和任務也不同。開發過程中,在充分考慮各類遺址及遺跡的分布、保存現狀及文化屬性的基礎上,對於起步階段的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開發的目標和任務是吸引更多的遊人來觀光消費;對發展較早的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開發的目標和任務是提高展示效果完善形象品牌塑造宣傳及管理措施。
⑤體驗旅遊開發原則
體驗旅遊是旅遊業的發展方向。在現代社會高度發展、人們學識層次不斷提高的背景下,對遺址類旅遊資源的開發不應僅僅停留在建博物館、導游解說的層次上,而應通過發掘遺址文化內涵,使遊客融入遺址,增加遊客參與的程度,提高資源的吸引力。如河北冉庄地道戰遺址,在新的保護規劃方案中,將建成以展示地道戰革命歷史文化為主題,綜合參觀、體驗活動、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綜合活動區。遊客們在這里可以看展覽,了解地道戰的歷史;鑽地道,參觀抗戰民居,吃抗戰飯,看抗戰電影,甚至可以親自打一場「地道戰」,真實體驗抗戰時期的戰斗生活。而在工業遺址或作坊遺址開發中,可以讓遊客親自體驗製作產品的過程。
(2)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開發的理念
①可持續發展的生態保護觀
可持續發展的生態保護觀是當前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開發利用應遵從的主要觀念之一。其含義不僅僅是要在利用時保護歷史遺址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更重要的是在利用中如何實現一種可持續的、動態的保護模式。其動態保護就是將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納入當地的生態保護系統、文化旅遊開發系統以及文物保護系統;把歷史、現實、自然、人文等多種因素進行整合,從全局的觀念去研究、保護、開發和利用,而不是孤立靜止地看待歷史遺產。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保護的可持續性包含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歷史遺址本體及其載體的可持續性保護;一是歷史遺址所處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既包括實體的可持續保護,也包括價值觀的再認識。
②「生態博物館」理論
生態博物館是指在原來的地理和社會、文化條件下保存人類群體遺存及生存狀態的博物館。即歷史遺址應原狀地、動態地保護和保存在其所屬環境中,某種意義上講,遺產環境等同於「博物館」的建築面積。換言之,在生態博物館中,人們將不再從博物架上看結果,而是在房前屋後觀過程———文化遺產、自然景觀、建築、可移動實物、傳統風俗等一系列文化因素均具有特定的價值和意義。生態博物館的觀念是法國人雷佛首先在 70 年代提出的觀念,他主張將一個完整地域以博物館的觀念來思考,將自然生態與歷史古跡統合在現代人的生活整體環境中,整體的展現出來達到自然環境、歷史古跡保存與增進現代人生活整體環境的目的。它的誕生是人類社會現代環境意識和現代生態意識不斷覺醒的反映。在生態博物館理念中,最重要的是區域保護的原則,以及將自然環境與文化遺產在同一環境中保存的基本理念,這完全符合《西安宣言》的要求。對於歷史遺址類旅遊資源我們可以通過採用「生態博物館」的模式對其加以開發利用。將遺址所處的環境、自然景觀、遺存等動態的保護與展示給公眾,用全局的觀念去開發和保護[1]。
(3)遺址類旅遊資源開發的模式
目前,國內關於遺址保護開發利用的模式,主要有四種:
①遺址公園
就是將整個遺址區建成遺址公園,這是目前國內最普遍的一種方式,不僅使遺址得到了較好保護,也通過公園的建設改善了當地環境,為居民提供一個休閑娛樂的場所,也是展示優秀歷史文化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我國現階段的遺址公園有三種不同類型:第一類在公園內是有所保留的遺址,成為公園景觀的一部分,如西湖公園的雷鋒塔、成都望江公園的崇麗閣等;第二類是遺址本身可以成為公園,如圓明園遺址公園;第三類是考古型的遺址公園,它強調的是對文物遺存有所展示,並強調文物的真實性展示,如大明宮遺址公園、曲江池遺址公園。
②旅遊景區
許多遺址處在風景名勝區之中,在風景區開發的過程中,將遺址作為旅遊景區的一個景點,在嚴格保護的前提下,對其進行展示性開發。如樂山大佛旅遊區內的蘇軾故居,張良廟-紫柏山旅遊區內的張良廟、青島的琅琊台遺址,重慶的合川釣魚城等,擁有豐富的古人文資源和自然景觀,利用自然、人文資源綜合開發旅遊產品,形成集歷史文化、山水風光為一體的特色旅遊景區。
③遺址博物館
遺址博物館是指在由於自然或人為活動的原因形成的遺存的原址上建立的博物館,包括具有博物館功能的紀念館和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民族的文明史源遠流長,無論地上或地下都保存著大量的遺址、遺跡和遺物。為了在保護歷史遺址的同時傳播歷史文化我國對歷史遺址採取通過興建博物館的模式來保護展示宣傳其文化內涵。遺址博物館最大的特點在於,它是建立在由於自然原因或人類活動形成的原址上,它所處的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等等都可以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宗教信仰以及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是自然或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上重要的一環。通過展示遺址本身的形成和變遷遺址博物館使公眾了解過去,成為鏈接過去與現在的重要環節。如1925年我國第一座遺址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立,1958年建立了第一座在考古發掘原址上的遺址博物館——陝西半坡博物館。再到今天遍布全國各地數百家遺址博物館,在短短的幾十年中,我國遺址博物館經歷了一個迅猛的發展過程,並因為其自身獨特的文化特性及外在表現成為重要的參觀游覽地。
④遺址歷史文化農業園區
中國有許多遺址面積大,遺址區內居民眾多,國家目前難以像發達國家那樣,撥出大量資金,清空區內人口,對遺址資源實施保護。因此在遺址區建設歷史文化農業園區是一種比較現實的做法。比如漢長安城面積巨大,居民5萬多人,主要以農業經營為主,為了有效保護遺址,可在遺址區內發展都市農業,建設觀光農園、市民休閑體驗農園、現代高科技農業園區等。
㈦ 歷史文化類旅遊資源的開發
3、觀音凈土
白元鄉有著名的「五里三寺」,即夏寶村的清涼寺、水牛溝村的凈土寺和白元村的金山寺。清人張文德有《春日游凈土、清涼、金山諸寺》詩:「晚來汲露煮茗芽,古寺無人犬護家。座上真文余貝葉,階前雲氣繞曇花。蒲團半納隨藜枝,舍利多珠隱木瓜。為問老僧何處去,白雲深鎖眾峰斜」。三寺所在地理位置十分獨特,從遠處望去,一尊巨型觀世音菩薩仰卧伊河東岸。
伊川名勝古跡觀音凈土的圖片
觀音頭朝龍門,腳登金山,頭部前方有村曰「土門」,按當地口語稱「頭門」,意為佛頭之門。土門遺址出土有6000多年前的「伊川缸」,上面繪有日月運行,一年四季的歷法圖案 [洛陽旅遊http://www.uu01.net]
伊川名勝古跡土門彩陶缸伊川缸的圖片
七千年前畫有太陽月亮一年四季運行圖案的伊川土門彩陶缸
清涼寺位於觀音眼角之下,佛淚下落,清涼無比。觀音脖子部位有村曰「夏寶」,地方口語即稱「下巴(兒)」。觀音腹部位置是凈土寺,腳的位置是金山寺。凈土寺在隋唐時為皇家寺院,名為東都凈土道場。
隋大業七年(611年),偃師人陳瑋隨其二哥陳素在凈土寺出家,法號玄奘。他於武德九年(626年)離開凈土寺到京都長安,貞觀元年(627年)由長安出發,去西域(西天)取經。唐太宗李世民親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有唐玄奘在凈土寺出家的記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包四忍之行。......是以翹心凈土,往游西域,乘危遠邁,杖筆孤征。」《舊唐書》載:「僧玄奘,娃陳氏,洛州偃師人,大業末出家於東都凈土道場。」凈土寺出土有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凈土禪寺記》石碑,洛陽各縣寺院主持均有簽名,證明白元鄉的凈土寺就是歷史上東都洛陽凈土寺,目前該寺已修整一新接待遊人。
伊川名勝古跡白元鄉凈土寺的圖片
伊川名勝古跡白元凈土寺的圖片
4、莊子蝶夢
白元村東的蝴蝶山下,有莊子隱居的蝴蝶洞,《中國文物地圖集》記載,白元村有《莊子洞》和《周漆園吏莊子墓》。莊子墓僅存一小土丘,莊子洞保存完好,洞內有泉水湧出,被稱為「不老泉」。莊子洞內石壁上有密密麻麻的料礓石結核,朦朧看去這些石結核猶如各種姿態的蝴蝶。《莊子•齊物論》記其事:「昔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 [洛陽旅遊http://www.uu01.net]
莊子著作中有二百多則寓言故事,通過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宣傳哲理。風格幽默,想像豐富,具有濃厚浪漫色彩。他講到鯤鵬:「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雲,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寫皰丁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 奇......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有餘地矣。」此外,象「螳螂擋車,不自量力」、「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黃雀後邊有獵人」、「井底之蛙,坐井觀天」等成語典故,均出自《莊子》之書。老子與莊子並稱《老莊》,其學說是治國、齊家、修身的哲學,也是長壽之道。
5、杜康醉牛
葛寨鄉黃兌村南有一山,形如巨牛伏卧,名曰牛山。巨牛頭朝東南,牛首似鑽入山中,據傳八百里伏牛山就是因此山而得名。牛尾部有山溪北流入梁家溝水庫,過黃棟樹村,在煙澗村北與明水會合,經雙頭附近入伊河,北魏《水經注•伊水》記載此水名叫康水。明代《直隸汝州全志》記「俗傳杜康造酒於此,水經注名康水」。此地古有上皇古泉和「杜康酒坊院」。康水流域煙澗村製作的青銅器精美絕倫,中央電視台《歷史中國》專題報道,聞名中外。
伊川名勝古跡煙澗村青銅器的圖片
相傳杜康避難於伊川,造出秫酒,太上老君的坐騎青牛聞酒香而至,偷喝此酒,醉得不能回天宮,就把頭鑽向山中,從遠處看牛山,確實象一頭鑽頭不顧尾的大牛。
伊川名勝古跡杜康的圖片
伊川名勝古跡杜康的圖片
1996年《考古》上刊載,伊川南寨出土大批夏代少康(杜康)時期的精美酒器.
伊川名勝古跡夏代少康酒器的圖片伊川名勝古跡夏代少康酒器的圖片伊川名勝古跡夏代少康酒器的圖片
伊川名勝古跡夏代少康酒器的圖片伊川名勝古跡夏代少康酒器的圖片伊川名勝古跡夏代少康酒器的圖片
洛陽伊川出土公元前1880年的酒器
常川鄉有杜溝、康溝、康莊、土溝水,城關鎮有杜康造酒的黑、白虎泉,江左有杜康避難的「綸氏」邑。杜康遺址遍布伊川大地。青牛不醉才怪呢?
6、聚仙泉聲
沿著杜康造酒的康水北行,白元鄉雙頭村與葛寨鄉雙頭寨村之間有一個「三年兩頭過神仙」的道觀「升仙觀」,又名「聚仙觀」。相傳八仙在此聚會,品杜康美酒,悟成仙之道。他們由此越伊河,飛海山,會西王母,各施飛升本領,留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典故。附近還有「呂洞賓戲牡丹」的「牡丹窯」。
聚仙觀有一眼奇妙的泉,泉水從石縫中湧出,仔細聆聽,似琴聲,似鶴鳴。有時泉音如高山流水,來自天際。俄而又似雨過竹林,龍出深澗。故此泉稱明(鳴)泉,今稱迴音泉。《山海經•中山經》曰:「放皋(九皋)之山,明(鳴)水出焉」。《水經注•伊水》「康水出狼皋(九皋)山,東北流與明水會,西南流入於伊水。 」鳴泉水是優質礦泉水,飲之延年益壽。昔日求水者絡繹不絕。如今鳴泉被村裡出租給有人搞礦泉水開發而封閉,遊人只好望泉興嘆了。 [洛陽旅遊http://www.uu01.net]
伊川名勝古跡聚仙觀鳴泉的圖片
伊川名勝古跡聚仙觀鳴泉的圖片
7、龍嶺銀光
水寨鎮韋村東黑龍溝古有龍玄寺,玄在漢代四靈中為玄武,即蛇龜,也叫龍龜。蓋因從呂店丁流西河盤龍山普明寺向西,至水寨龍玄寺的地形為一巨型龜狀,稱龍嶺寶 地。在龜背的陽坡上,有後梁太祖朱溫墓宣陵,唐代著名的牡丹園也建在天王院。白沙鄉小王村有九龍洞,石嶺村有唐相姚崇故宅。
古時傳說站在伊河西的山嶺上,有時可見到龍玄寺一帶有銀光閃耀,被稱為寶光,但到實地卻找不到寶光發自哪裡。據說七十年代初,確定秘密軍工158廠址時,在飛機上曾看到龍玄寺一帶閃銀光。
龍玄寺已不存,重建寺院名為龍泉寺。中外合資豫港龍泉電力集團和豫港龍泉鋁業公司建在龍泉寺附近。不僅成為伊川縣的支柱產業。而且是花園式工廠和旅遊勝地。千古傳頌的龍嶺銀光,如今成為現實,那源源不斷生產出來的電和鋁不正是炫耀光輝的銀光嗎?
8、萬安盤龍
呂店鄉丁流西河村古有盤龍山普明寺,現寺已不存,但寺院保存有許多古代碑刻。還有古蓮花橋,流傳有「橋上路,路上橋」的傳說。普明寺的位置很有意思,丁惠水自北而南呈S形繞寺而過。水東為石山,層層斜狀石線紋理如巨龍之紋,故名盤龍山。水的西面為土嶺,以S線分界,極象常見的陰陽圖。惠水又稱湮陽水,諧音即「陰陽水」。
以盤龍山為南北軸線,北邊萬安山下呂店鄉梁溝有魏文帝曹丕陵,南邊半坡鄉娘娘山下有魏明帝曹睿陵,古時這一帶林木繁茂,是游獵好去處。《水經注》載:「魏文帝獵於此山,虎超乘輿,孫禮拔劍投虎於是山,山在洛陽南,山阿有魏明帝高平陵」。《資治通鑒》載:曹丕與其子曹睿在此打獵,見子母鹿。文帝射殺母鹿,命睿射子鹿,睿泣曰,「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復殺其子。」
萬安山主峰海拔937.3米,是伊川最高峰,峰頂有萬安宮、祖師廟。登頂可一覽洛陽、偃師、伊川風光。 [洛陽旅遊http://www.uu01.net]
伊川名勝古跡萬安山的圖片
伊川名勝古跡萬安山的圖片
萬安山晚眺
伊川名勝古跡萬安山的圖片
㈧ 國家對歷史文化遺產的開發有什麼政策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來庫 前1條自
1 楊麗霞,喻學才;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研究綜述[J];旅遊學刊;2004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前2條
1 孟華;中國山嶽型「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人地和諧論[D];河南大學;2006年
2 黎明;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現代傳承與法律保護[D];蘭州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 前7條
1 侯獻國;文化遺產與丹巴碉樓[D];四川大學;2007年
2 劉建平;論歷史文化名城歷史街區的法律保護[D];四川大學;2004年
3 王乃春;我國世界遺產管理中的利益沖突和對策研究[D];青島大學;2006年
4 趙曉寧;論我國世界遺產地周邊環境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D];四川大學;2006年
5 李燕;南京歷史文化資源的挖掘、保護與管理機制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06年
6 鄭艷萍;廬山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7 王曉梅;陝西省遺址文化遺產資源管理模式變遷及創新[D];西北大學;2007年
推薦點資料吧,沒找著相關的條文政策,希望有所幫助。
㈨ 辯論賽 對歷史文化遺產以開發為主
首先文化是世界的:由各個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其普遍的規律,而由各個民族社會實踐產生的文化也有其共性,和普遍的規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既然文化是世界的,那麼就應該是世界人民的共同物質財產以及精神財產,使我們精神文化享有的一部分。
而我們要想很好的享有這一部分,就應該對其「適當」的開發為主,才能更好的宣揚世界的文化,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用來反駁對方說我方過度開發,以及不合理開發導致文化遺產景象被破壞的)況且所謂開發並不是說在歷史遺跡旁邊搭個棚,架個攤的。開發包括:物質和精神文化兩個方面。
首先說物質的:對歷史文化遺產的開發,包括讓那些已經被長期地質運動或者風沙運動而淹沒的的遺跡挖掘,這種挖掘都是很科學的,不是說你扛個鏟子鐵杴就去挖的…………邁錫尼遺址的挖掘就經歷數年之久才得以重現。而且有些文化遺產如果不給予開發保護就會離我們遠去,對方你難道是「歷史虛無主義」嗎?如雅典衛城有很多大理石石柱要定期注射一些試劑才能保證他們不會被侵蝕而毀壞。
再其次說精神文化的:這方面的開發包括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宣傳和教育,對於青少年當然是以教育為主,俾斯麥曾經說過「我們帝國的強大其實早在小學的課桌上就已經決定了!」如果我們不做對歷史文化遺產精神方面的宣傳教育開發,難道讓我們的後輩們都成為所謂的「歷史虛無主義」,從而毀掉我們先輩們的輝煌嗎?
大體就這個樣子,別照搬,靈活運用,辯論賽一開始還有陳述,自己做好總結吧,O(∩_∩)O~祝你成功。
㈩ 我要寫論文,歷史文化類旅遊資源開發方面的,怎麼寫較好啊請大家幫幫忙!!!萬分感激!!!
資料提供:論文自己寫喲!權當參考
白元鄉有著名的「五里三寺」,即夏寶村的清涼寺、水牛溝村的凈土寺和白元村的金山寺。清人張文德有《春日游凈土、清涼、金山諸寺》詩:「晚來汲露煮茗芽,古寺無人犬護家。座上真文余貝葉,階前雲氣繞曇花。蒲團半納隨藜枝,舍利多珠隱木瓜。為問老僧何處去,白雲深鎖眾峰斜」。三寺所在地理位置十分獨特,從遠處望去,一尊巨型觀世音菩薩仰卧伊河東岸。
伊川名勝古跡觀音凈土的圖片
觀音頭朝龍門,腳登金山,頭部前方有村曰「土門」,按當地口語稱「頭門」,意為佛頭之門。土門遺址出土有6000多年前的「伊川缸」,上面繪有日月運行,一年四季的歷法圖案 [洛陽旅遊http://www.uu01.net]
伊川名勝古跡土門彩陶缸伊川缸的圖片
七千年前畫有太陽月亮一年四季運行圖案的伊川土門彩陶缸
清涼寺位於觀音眼角之下,佛淚下落,清涼無比。觀音脖子部位有村曰「夏寶」,地方口語即稱「下巴(兒)」。觀音腹部位置是凈土寺,腳的位置是金山寺。凈土寺在隋唐時為皇家寺院,名為東都凈土道場。
隋大業七年(611年),偃師人陳瑋隨其二哥陳素在凈土寺出家,法號玄奘。他於武德九年(626年)離開凈土寺到京都長安,貞觀元年(627年)由長安出發,去西域(西天)取經。唐太宗李世民親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有唐玄奘在凈土寺出家的記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包四忍之行。......是以翹心凈土,往游西域,乘危遠邁,杖筆孤征。」《舊唐書》載:「僧玄奘,娃陳氏,洛州偃師人,大業末出家於東都凈土道場。」凈土寺出土有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凈土禪寺記》石碑,洛陽各縣寺院主持均有簽名,證明白元鄉的凈土寺就是歷史上東都洛陽凈土寺,目前該寺已修整一新接待遊人。
伊川名勝古跡白元鄉凈土寺的圖片
伊川名勝古跡白元凈土寺的圖片
4、莊子蝶夢
白元村東的蝴蝶山下,有莊子隱居的蝴蝶洞,《中國文物地圖集》記載,白元村有《莊子洞》和《周漆園吏莊子墓》。莊子墓僅存一小土丘,莊子洞保存完好,洞內有泉水湧出,被稱為「不老泉」。莊子洞內石壁上有密密麻麻的料礓石結核,朦朧看去這些石結核猶如各種姿態的蝴蝶。《莊子•齊物論》記其事:「昔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 [洛陽旅遊http://www.uu01.net]
莊子著作中有二百多則寓言故事,通過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宣傳哲理。風格幽默,想像豐富,具有濃厚浪漫色彩。他講到鯤鵬:「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雲,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寫皰丁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 奇......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有餘地矣。」此外,象「螳螂擋車,不自量力」、「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黃雀後邊有獵人」、「井底之蛙,坐井觀天」等成語典故,均出自《莊子》之書。老子與莊子並稱《老莊》,其學說是治國、齊家、修身的哲學,也是長壽之道。
5、杜康醉牛
葛寨鄉黃兌村南有一山,形如巨牛伏卧,名曰牛山。巨牛頭朝東南,牛首似鑽入山中,據傳八百里伏牛山就是因此山而得名。牛尾部有山溪北流入梁家溝水庫,過黃棟樹村,在煙澗村北與明水會合,經雙頭附近入伊河,北魏《水經注•伊水》記載此水名叫康水。明代《直隸汝州全志》記「俗傳杜康造酒於此,水經注名康水」。此地古有上皇古泉和「杜康酒坊院」。康水流域煙澗村製作的青銅器精美絕倫,中央電視台《歷史中國》專題報道,聞名中外。
伊川名勝古跡煙澗村青銅器的圖片
相傳杜康避難於伊川,造出秫酒,太上老君的坐騎青牛聞酒香而至,偷喝此酒,醉得不能回天宮,就把頭鑽向山中,從遠處看牛山,確實象一頭鑽頭不顧尾的大牛。
伊川名勝古跡杜康的圖片
伊川名勝古跡杜康的圖片
1996年《考古》上刊載,伊川南寨出土大批夏代少康(杜康)時期的精美酒器.
伊川名勝古跡夏代少康酒器的圖片伊川名勝古跡夏代少康酒器的圖片伊川名勝古跡夏代少康酒器的圖片
伊川名勝古跡夏代少康酒器的圖片伊川名勝古跡夏代少康酒器的圖片伊川名勝古跡夏代少康酒器的圖片
洛陽伊川出土公元前1880年的酒器
常川鄉有杜溝、康溝、康莊、土溝水,城關鎮有杜康造酒的黑、白虎泉,江左有杜康避難的「綸氏」邑。杜康遺址遍布伊川大地。青牛不醉才怪呢?
6、聚仙泉聲
沿著杜康造酒的康水北行,白元鄉雙頭村與葛寨鄉雙頭寨村之間有一個「三年兩頭過神仙」的道觀「升仙觀」,又名「聚仙觀」。相傳八仙在此聚會,品杜康美酒,悟成仙之道。他們由此越伊河,飛海山,會西王母,各施飛升本領,留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典故。附近還有「呂洞賓戲牡丹」的「牡丹窯」。
聚仙觀有一眼奇妙的泉,泉水從石縫中湧出,仔細聆聽,似琴聲,似鶴鳴。有時泉音如高山流水,來自天際。俄而又似雨過竹林,龍出深澗。故此泉稱明(鳴)泉,今稱迴音泉。《山海經•中山經》曰:「放皋(九皋)之山,明(鳴)水出焉」。《水經注•伊水》「康水出狼皋(九皋)山,東北流與明水會,西南流入於伊水。 」鳴泉水是優質礦泉水,飲之延年益壽。昔日求水者絡繹不絕。如今鳴泉被村裡出租給有人搞礦泉水開發而封閉,遊人只好望泉興嘆了。 [洛陽旅遊http://www.uu01.net]
伊川名勝古跡聚仙觀鳴泉的圖片
伊川名勝古跡聚仙觀鳴泉的圖片
7、龍嶺銀光
水寨鎮韋村東黑龍溝古有龍玄寺,玄在漢代四靈中為玄武,即蛇龜,也叫龍龜。蓋因從呂店丁流西河盤龍山普明寺向西,至水寨龍玄寺的地形為一巨型龜狀,稱龍嶺寶 地。在龜背的陽坡上,有後梁太祖朱溫墓宣陵,唐代著名的牡丹園也建在天王院。白沙鄉小王村有九龍洞,石嶺村有唐相姚崇故宅。
古時傳說站在伊河西的山嶺上,有時可見到龍玄寺一帶有銀光閃耀,被稱為寶光,但到實地卻找不到寶光發自哪裡。據說七十年代初,確定秘密軍工158廠址時,在飛機上曾看到龍玄寺一帶閃銀光。
龍玄寺已不存,重建寺院名為龍泉寺。中外合資豫港龍泉電力集團和豫港龍泉鋁業公司建在龍泉寺附近。不僅成為伊川縣的支柱產業。而且是花園式工廠和旅遊勝地。千古傳頌的龍嶺銀光,如今成為現實,那源源不斷生產出來的電和鋁不正是炫耀光輝的銀光嗎?
8、萬安盤龍
呂店鄉丁流西河村古有盤龍山普明寺,現寺已不存,但寺院保存有許多古代碑刻。還有古蓮花橋,流傳有「橋上路,路上橋」的傳說。普明寺的位置很有意思,丁惠水自北而南呈S形繞寺而過。水東為石山,層層斜狀石線紋理如巨龍之紋,故名盤龍山。水的西面為土嶺,以S線分界,極象常見的陰陽圖。惠水又稱湮陽水,諧音即「陰陽水」。
以盤龍山為南北軸線,北邊萬安山下呂店鄉梁溝有魏文帝曹丕陵,南邊半坡鄉娘娘山下有魏明帝曹睿陵,古時這一帶林木繁茂,是游獵好去處。《水經注》載:「魏文帝獵於此山,虎超乘輿,孫禮拔劍投虎於是山,山在洛陽南,山阿有魏明帝高平陵」。《資治通鑒》載:曹丕與其子曹睿在此打獵,見子母鹿。文帝射殺母鹿,命睿射子鹿,睿泣曰,「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復殺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