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阮姓的歷史
源流一
源於偃姓,出自皋陶氏之後商朝諸侯阮國,屬於以國名為氏。這是中華阮氏的主要起源。皋陶有後裔子孫在商王朝時期被封在阮國(今甘肅涇川),商末,西岐西伯侯姬昌率軍滅了阮國,原阮國王族相約以國名為姓氏,稱阮氏。後來就稱為阮氏。阮國被西周所滅之說可見於《辭海》,但據《詩經大雅·皇矣》載:「密人不恭,侵阮徂共。王赫斯怒,愛整其旅。以篤於周祜,以對於天下,依其在京,侵自阮疆。徙彼高崗,無矢我陵。我陵我阿,無飲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鮮原。居歧之陽,在渭之將。萬邦之方,下民之王。」商末周初,周武王為彰其天子洪德,安撫夏、商王朝後裔的民心,曾大預封國,諸如封虞舜的後裔媯滿於陳邑(今河南淮陽),為陳國的開國始君,遂為陳氏的開氏(姓)始祖。周朝如此封國命氏,氏的發展便迅速增多,阮氏便為眾
阮字不同字體的寫法
多氏國之一。當時這樣的小「國」,其實都是一些規模不大的氏族部落。諸如:程國、崇國、扈國、阮國、房國、杜國、箕國、密須國、寒國、過國、庸國、鄴國、鑄國、戈國、邳國、觀國、褒國、緡國、岐國、仍國、奄國、雙國、武羅國等等。後來,阮國在西戎貴族的侵壓下不斷被分割,阮國被迫逐漸東遷,戰國初期為秦國所滅,設置為義渠邑。阮氏族人為避戰亂和仇殺,後分散到了全國各地。
阮國故地在西漢時期置為安定縣,北魏時期為涇州,唐朝時期改為保定縣,元朝時期改為涇川縣,因涇水而得名。
源流二
源於地名,出自秦朝時期九阮郡,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九阮,戰國時期為林胡之地,即北方游牧民族所居之地,為趙武靈王趙雍(公元前340~前295年)所擴攘,趙武靈王趕走了林胡,吞並了樓煩,奪得大片好牧場,成為北方草原的霸主。九阮成為趙國邊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設置了一個大郡,轄地在今內蒙古自治區烏喇特旗、茂明安旗之地,稱為九阮郡,郡治故城在今內蒙古包頭市五原縣。
秦、漢之際,有住民以九阮郡名稱為姓氏者,後省文漢化為單姓阮氏。
源流三
石姓有人改姓阮姓.據《南史》記載,東晉末期,有石姓人改姓阮姓.據《南史》、《姓氏考略》及《路史》所載,春秋時衛大夫石石昔之後有在東晉時改石為阮者.另南朝會稽餘姚人石令嬴因得梁武帝寵愛,被蕭衍拜為修容,賜姓阮,其家族或有以阮為氏者.
源流四
出自他族.今台灣土著、京、彝、回、壯、傣、蒙古、朝鮮、錫伯、苗等少數民族均有此姓[1]
② 姓阮的最早來自哪裡
阮氏起源
一、 姓氏源流阮氏起源有三: 1、 以國為氏,是皋陶氏之後。商代有阮國,是商的諸侯國,汽笛在今甘肅省涇川縣境內。商末,西岐諸侯王姬昌滅阮國,原阮國王族相約以國名為姓,成為阮姓。後來,阮姓族人為避仇殺,分散到了各地。據《通志·氏族略》所載:"阮氏,商之諸侯,國在岐渭之間。周文王侵阮徂共見於詩,子孫以國為氏。" 2、 出自偃姓,亦屬皋陶之後。據傳,皋陶生於曲阜,偃姓,其後亦有人以阮為姓。 3、 石姓有人改姓阮姓。據《南史》記載,東晉末期,有石姓人改姓阮姓。二、 郡望堂號【郡望】 太原郡:戰國時秦國初置,治所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堂號】 "竹林堂":三國時候,阮籍為竹林七賢之一,曾官至步兵校尉。三、 歷史名人 阮瑀(約165-212):東漢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元瑜,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為曹操司空軍謀祭酒,管記事,能詩,善作書檄,有《阮元瑜集》阮籍(210-263):三國時魏國文學家、名士,字嗣宗,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賢"之一。他博覽群書,尤好庄老,有《阮嗣宗集》。他有八十餘首《詠懷詩》,頗為有名。阮咸:魏晉間名士,字仲容,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阮籍之侄,"竹林七賢"之一。他精通音律,善彈琵琶,曾為散騎侍郎。阮孝緒(479-536):字士宗,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他撰寫了《七錄》,仿照《七略》分類法,將當時所見圖書6288種,44520卷,分為經典、紀傳、子兵、文集、術技、佛法、仙道七錄,已佚。現尚寸《廣宏明集》,有五十五部序目,可考察其分類情況。阮元:字伯元,號雲台,清朝江蘇儀徵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進士。嘉慶、道光年間,歷任戶、兵、工部侍郎,浙、閩、贛諸省巡撫,兩廣、雲貴總督,體仁閣大學士。他倡修《清史》、《儒林》、》文苑傳》、,歷官所至,以提倡學術為己任。他在浙設詁經精舍,在粵立學海堂,撰《十三經校勘記》、《經籍纂詁》、匯刻《皇清經解》180餘種,我名叫阮建成,出生江蘇如皋桃圓,我老家村裡大都姓阮,出門同性者鮮見,老人言,祖上湖北遷徙至此,清明已至,願祖宗安息,願吾性者旺。聯系在下[email protected]. 阮向陽,出生於安徽太和,有同姓數萬人,據傳祖上從雲南遷此,無考證,我是第二十代. 求知者告和祖上來何方.
http://blog.bcchinese.net/ruanxiong/archive/2004/12/04/5577.aspx
③ 阮姓起源於哪個國家和朝代
阮姓起源參考之一
阮在大陸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是在台灣阮是第九十三大姓。遠祖起源於商代。據姓譜及<通志氏族略>記載,阮氏,為商代諸侯小國,在岐山,渭水之間(山西涇川縣)。與周部落相鄰,後來被周文王所滅。後世子孫世代以「阮」為姓。阮姓起源於偃姓。古越南有阮氏王朝,因此,今天越南多有阮姓者。阮姓在發展過程中,由於在陳留阮氏出了許多名士,比如在三國時期的建安七子之一,阮禹;他的兒子,竹林七賢之一,阮籍;和阮籍之侄,也是竹林七賢之一,阮咸,因此陳留阮氏身價大增,特別是在三國兩晉這樣講究門閥制度的朝代,陳留阮姓一下子就成為望族。後來,陳留就成為阮氏的一大郡望。
家族名人
阮瑀(?~212)字元瑜,三國魏陳留人(今河南省陳留縣)。善於章表書記,與陳琳齊名,軍國書檄,多出自二人之手,為建安七子之一。
阮籍 (210~263)字嗣宗,阮瑀之子,三國時魏尉氏人,為竹林七賢之一。有雋才,性放誕,好老莊而嗜酒,反名教,曠達不拘禮俗。因遭時多忌,故藉酒自廢,以避禍患。官至兵部校尉,人稱為阮步兵。因有賢名,世稱為大阮,與其侄阮咸齊名。著有詠懷詩八十餘篇、達庄論、大人先生傳等。
阮咸 字仲容,生卒年不詳,三國時魏國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東南)人,阮籍之侄。性任達不拘,長於音律。唐代流行的琴曲三峽流泉相傳為他的作品。擅長彈奏直項琵琶。為竹林七賢之一。
地望分布:河南陳留郡。
④ 阮氏的由來,詳細介紹!
阮姓,中華姓氏之一。主要源出古帝王皋陶之後,以國為氏。阮國是皋陶的一個裔孫於商朝時建立的諸侯國,其國址在今甘肅涇川一帶。商末,阮國滅,子孫以國為姓。後來,阮氏東遷,漢末三國時期在陳留郡形成望族。兩晉以後五胡亂華阮氏開始南遷,宋元繁播閩粵台港及越南。如今,阮姓早已遍布中華大地,而且走出國門,但不可否認的是當今世界之阮姓絕大部分源出陳留阮氏。阮姓名人有阮瑀、阮籍、阮咸、阮孝緒、阮樅江、阮元、阮嘯仙、阮玲玉等。阮姓在中國未入百家姓前一百名,但在越南為第一大姓。
http://ke..com/link?url=gesD1FF5TCAOCjQc545H78EbX__eeuo3-QnsHFMnZuMG_
⑤ 歷史上的阮姓名人
歷史名人
1,阮瑀(約165-212):東漢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元瑜,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為曹操司空軍謀祭酒,管記事,能詩,善作書檄,有《阮元瑜集》。
2,阮籍(210-263):三國時魏國文學家、名士,字嗣宗,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賢"之一。他博覽群書,尤好庄老,有《阮嗣宗集》。他有八十餘首《詠懷詩》,頗為有名 3,阮咸:魏晉間名士,字仲容,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阮籍之侄,「竹林七賢」之一。他精通音律,善彈琵琶,曾為散騎侍郎。
4阮孝緒(479-536):字士宗,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他撰寫了《七錄》,仿照《七略》分類法,
5阮元:字伯元,號雲台,清朝江蘇儀徵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進士。嘉慶、道光年間,歷任戶、兵、工部侍郎,浙、閩、贛諸省巡撫,兩廣、雲貴總督,體仁閣大學士。
6,阮麗珍:[公元?年至一六五三年前後]字不詳,安徽懷寧人,阮大鋮之女。生年不詳,約卒於清世祖順治中。美容色,長於作曲。大鋮降清,她為某親王所得,甚寵愛。後來為福晉所妒,遂被鴆死。大鋮所作《燕子箋傳奇》,相傳乃麗珍所作;此外又作有《夢虎緣》、《鸞帕血》……等劇,《梵天廬叢錄》並傳於世。
7,阮年:[清]字遐生,杭(杭州)人。墨竹師諸升。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作蘭竹圖。《圖繪寶鑒續纂、同人畫集 阮品:[約公元二六五年前後在世](亦作侃)字德如,尉氏人。生卒年不詳,約晉武帝泰始元年前後在世。與嵇康為友。仕晉至河內太守。品著有文集五卷,(《唐書經籍志》)傳於世。
當代名人
阮成發 中共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 阮次山 鳳凰衛視資訊台總編輯兼首席評論員 阮姓當代名人——阮次山
阮崇武 原公安部.勞動部部長 海南省省長,海南省軍區黨委第一書記 阮泊生 1914年生。直隸(今河北)蔚縣人。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次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在蔚縣從事黨的秘密工作。後任中共渾源縣委組織部部長、中共中央西北局秘書處處長、河北省副省長,中共吉林省委書記處書記,山西省委書記,山西省第五、六屆人大常委會主任。是中共七大、八大、十二大代表,中共第九、十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阮大年 阮玲玉 阮漢清 阮賢榜 阮幫和
⑥ 阮姓的歷史名人和成就
阮籍,三國時期魏詩人。字嗣宗,竹林七賢之一,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專著有《詠懷》屬、《大人先生傳》等,。
明人靳於中盛贊阮籍人品之高尚,稱他為「命世大賢」。(出自《阮嗣宗文集序》)[17-18]
魯迅評價:阮籍作文章和詩都很好,他的詩文雖然也慷慨激昂,但許多意思都是隱而不顯的。宋的顏延之已經說不大能懂,我們自然更很難看得懂他的詩了。他詩里也說神仙,但他其實是不相信的。[19]
歷代關於「竹林七賢」的排序,阮籍總是名列第一,可見阮籍的在士人中的名望之高。如:《世說新語·任誕》明確地把阮籍排在首位,嵇康次之,山濤居第三位,餘人皆在三名之後。《名士傳》的排列的次序為:阮籍、嵇康、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
⑦ 中國近代史上姓阮的名人事跡
阮成發 中共湖北省武漢市委副書記、市長
阮次山 鳳凰衛視資訊台總編輯兼首席評論員
阮崇武 原公安部.勞動部部長 海南省省長,海南省軍區黨委第一書記
阮泊生 1914年生。直隸(今河北)蔚縣人。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次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在蔚縣從事黨的秘密工作。後任中共渾源縣委組織部部長、中共中央西北局秘書處處長、河北省副省長,中共吉林省委書記處書記,山西省委書記,山西省第五、六屆人大常委會主任。是中共七大、八大、十二大代表,中共第九、十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阮大年(Ta-Nien Yuan,1940年5月25日-),籍貫為江蘇吳縣市人,國民黨籍。生於上海的法國租界,學者、業余作家及長青校長。1975年12月20日任中原理工學院院長,期間完成中原從理工學院升格為大學,年方三十九,成為台灣最年輕的大學校長。1984年6月7日任教育部政務次長並推動完成廢除發禁制度,1996年12月15日任國立台中商專校長且完成台中商專升格為技術學院。國民黨第 12屆候補中央委員,第13、14屆中央委員,第15屆中央評議委員。篤信基督教。喜歡古典音樂、體育、藝術。育有3女1子。
阮玲玉(1910——1935),中國早期影星,原名阮鳳根,學名阮玉英。廣東香山(今中山)南朗左步關村人,1910年4月26日出生於上海。因為當工人的父親早逝,孩童時代就隨母為人幫佣。母親節衣縮食,讓她上學讀書,就讀於上海崇德女子中學。1926年,為自立謀生,奉養母親,考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主演處女作《掛名夫妻》,從此踏入影壇。此外還有阮幫和,阮漢清,等等都是近代名人
⑧ 姓氏「阮」的來源
阮姓起源參考之一
阮在大陸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是在台灣阮是第九十三大姓。遠祖起源於商代。據姓譜及通志氏族略記載,阮氏,為商代諸侯小國,在岐山,渭水之間(山西涇川縣)。與周部落相鄰,後來被周文王所滅。後世子孫世代以「阮」為姓。阮姓起源於偃姓。古越南有阮氏王朝,因此,今天越南多有阮姓者。阮姓在發展過程中,由於在陳留阮氏出了許多名士,比如在三國時期的建安七子之一,阮禹;他的兒子,竹林七賢之一,阮籍;和阮籍之侄,也是竹林七賢之一,阮咸,因此陳留阮氏身價大增,特別是在三國兩晉這樣講究門閥制度的朝代,陳留阮姓一下子就成為望族。後來,陳留就成為阮氏的一大郡望。
家族名人
阮瑀(?~212)字元瑜,三國魏陳留人(今河南省陳留縣)。善於章表書記,與陳琳齊名,軍國書檄,多出自二人之手,為建安七子之一。
阮籍 (210~263)字嗣宗,阮瑀之子,三國時魏尉氏人,為竹林七賢之一。有雋才,性放誕,好老莊而嗜酒,反名教,曠達不拘禮俗。因遭時多忌,故藉酒自廢,以避禍患。官至兵部校尉,人稱為阮步兵。因有賢名,世稱為大阮,與其侄阮咸齊名。著有詠懷詩八十餘篇、達庄論、大人先生傳等。
阮咸 字仲容,生卒年不詳,三國時魏國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東南)人,阮籍之侄。性任達不拘,長於音律。唐代流行的琴曲三峽流泉相傳為他的作品。擅長彈奏直項琵琶。為竹林七賢之一。
地望分布:河南陳留郡。
(轉的)
⑨ 姓阮人的歷史
阮姓發源於甘肅涇川,歷周代至秦,逐漸向陝西、河南、山東、山西、河北等地播遷。此際見於史冊者有春秋時魯國人阮氏,始皇時秦人阮翁仲。 湖北通山縣黃沙鎮阮氏宗祠漢末三國魏晉時,繁衍於陳留郡的阮姓名人輩出,聲譽顯赫。永嘉之亂時,阮咸子阮孚、從子阮修及阮修族弟阮放、阮裕兄弟等陳留阮姓避亂南遷,阮修於途中遇害,其家族和阮孚他們到達今江蘇南京,阮裕由於無意仕途,隱居於會稽剡山(今浙江紹興),並有一支阮姓遠徙於廣西合浦。 南北朝時避亂江浙等地之阮姓依舊名人輩出,高官不斷。此間,阮姓因仕宦、避亂、升遷、謀生等原因逐漸在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落籍,並有阮姓進入越南,如今仍是越南之大姓。另南朝宋將領、合浦徐聞人因征林邑國(今越南中南部)大敗,子孫遂居遂溪。 隋一統後,有南朝阮姓回遷北方。阮姓入閩始於唐朝,據《阮氏族譜》載,陳留郡阮安所於天祐四年(970)任邵武教諭,遷居綏安左街巷,為入閩始祖。傳六世至阮文富,約在北宋時遷居福建汀州寧化上進賢坊官圳上。唐末五代時有阮姓入居四川、廣東。 北宋時居於閩縣(今福建福州)一支阮姓北徙吳縣(今江蘇蘇州),南宋時此支阮氏出了阮姓歷史上唯一狀元——阮登炳。另光州固始(今屬河南)ā人阮思聰徙居建康(今江蘇南京)。 明初,山西阮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被分遷於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湖北等地。明中葉後,有渡海赴台者。 清康乾後,有山東之阮姓闖關東到東北三省。如今,阮姓在中國分布較廣,尤以浙江、福建、山東、湖北等省為多。現在阮姓人口列中國第一百八十九位。 阮氏在發展過程中,由於在陳留阮氏出了許多名士,比如有阮琳,為蒲田進士。」西晉的「竹林七賢」中就有阮籍、阮咸叔侄二人,世稱大小阮。阮籍,字嗣宗,三國魏文學家、思想家,陳留尉氏人(今河南尉氏),曾為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他蔑視禮教,常以「白眼」看待「禮俗之士」。後期則變為「口不藏否人物」,常以醉酒的方法,在復雜的政治斗爭中保全自己。音樂家阮咸曠放不拘禮法,善彈琵琶,歷官散騎待郎,相傳因他善彈一種四弦琵琶,而將此種樂器稱為阮。阮籍的父親阮禹,為建安七子之一,在漢末曹操幕中,也是較有名氣的文學家。 宋朝時期有律學家際逸,明朝時期有懷寧人(今安徽懷寧)阮大鋮,可惜是個不肖子孫,清朝時期有經學家阮元等。 福建南安侖蒼鎮大宇村的阮氏,相傳在四百多年前的明朝末期移居大宇新畲山麓--西坪、是最早遷入大宇境內的一個族群。因當地野生林草茂盛、虎狼山豬多、莊稼、畜牧嚴重受害,後遷入現址。 福建南安阮氏源流因原有族譜失祥,解放後歷經數年多處查詢,未見其族譜中有明確記載,僅漳州市南靖縣山城鎮下碑村阮氏昭穆,傳說是十八世祖成定公制定的三十二字:綿錦成章、揚輝啟祥、敦仁耀德、英俊賢良,經倫用濟、大義悠長、克紹芳典、奕世永昌。這是可以確認主源的唯一主要依據,但還沒有正式認源。 福建南安大宇阮氏是大宇村八個姓氏的第三大姓,人口八百多人,還有遷往外地及華僑三百餘人,不計在內。阮氏原擁有耕地肥沃,五穀豐登,只因毗鄰西溪,屢患水災之害,民不聊生,歷來靠當長工、小什工及打鐵等小手工渡生,到現在全面發展手工業,成為福建省內聞名的「瑞士式」手工業村落。
⑩ 阮姓的由來.(全國共有多少人姓阮)
一、 姓氏源流阮氏起源有三: 1、 以國為氏,是皋陶氏之後。商代有阮國,是商的諸侯國,汽笛在今甘肅省涇川縣境內。商末,西岐諸侯王姬昌滅阮國,原阮國王族相約以國名為姓,成為阮姓。後來,阮姓族人為避仇殺,分散到了各地。據《通志·氏族略》所載:"阮氏,商之諸侯,國在岐渭之間。周文王侵阮徂共見於詩,子孫以國為氏。" 2、 出自偃姓,亦屬皋陶之後。據傳,皋陶生於曲阜,偃姓,其後亦有人以阮為姓。 3、 石姓有人改姓阮姓。據《南史》記載,東晉末期,有石姓人改姓阮姓。二、 郡望堂號【郡望】 太原郡:戰國時秦國初置,治所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堂號】 "竹林堂":三國時候,阮籍為竹林七賢之一,曾官至步兵校尉。三、 歷史名人 阮瑀(約165-212):東漢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元瑜,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為曹操司空軍謀祭酒,管記事,能詩,善作書檄,有《阮元瑜集》阮籍(210-263):三國時魏國文學家、名士,字嗣宗,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賢"之一。他博覽群書,尤好庄老,有《阮嗣宗集》。他有八十餘首《詠懷詩》,頗為有名。阮咸:魏晉間名士,字仲容,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阮籍之侄,"竹林七賢"之一。他精通音律,善彈琵琶,曾為散騎侍郎。阮孝緒(479-536):字士宗,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他撰寫了《七錄》,仿照《七略》分類法,將當時所見圖書6288種,44520卷,分為經典、紀傳、子兵、文集、術技、佛法、仙道七錄,已佚。現尚寸《廣宏明集》,有五十五部序目,可考察其分類情況。阮元:字伯元,號雲台,清朝江蘇儀徵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進士。嘉慶、道光年間,歷任戶、兵、工部侍郎,浙、閩、贛諸省巡撫,兩廣、雲貴總督,體仁閣大學士。他倡修《清史》、《儒林》、》文苑傳》、,歷官所至,以提倡學術為己任。他在浙設詁經精舍,在粵立學海堂,撰《十三經校勘記》、《經籍纂詁》、匯刻《皇清經解》180餘種。
我名叫阮建成,出生江蘇如皋桃圓,我老家村裡大都姓阮,出門同性者鮮見,老人言,祖上湖北遷徙至此,清明已至,願祖宗安息,願吾性者旺。聯系在下[email protected].
阮向陽,出生於安徽太和,有同姓數萬人,據傳祖上從雲南遷此,無考證,我是第二十代. 求知者告和祖上來何方. [email protected]
阮煒,出生於湖北谷城,老家名叫阮家灣,不知是第幾代。
阮水軍:出生於浙江諸暨,阮村
阮寬,古交趾國(今越南)人,明成祖永樂年間授大明理庫指揮,有功,襲五世千戶,居山東登州(今蓬萊市)。祖籍蓬萊的阮氏族人多為寬公後裔。族譜已找到,是清道光年間重修的,記錄了自寬公以下十二代族人的歷史。自十一世起,排行字為:子(或齡)、士、雲、蔚、啟,文、書、衍(或永)、陛(或慶)、登,春、生、天、道、立,積、善、第、祥、升。據我調查,現在世的族人多為第十四世(蔚字輩)至第十九世(陛字或慶字輩)。祖籍蓬萊的族人請與我聯系:阮祖望(啟字輩),[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