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懷遠歷史文化

懷遠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21 19:22:57

1. 懷遠有什歷史景點啊

塗山,「古淮南道名山也」,為古塗山氏國國都所在地,位於縣城東南的淮河東岸。「雙峰峻聳,瞰淮矗立」,與荊山夾淮並峙為勝,大禹曾在塗山劈山導淮、大會諸侯、娶妻生子。
塗山有禹王宮、啟母石、聚仙台、白狐洞、聖泉、靈泉、安邦定國石、千年古銀杏等30多處名勝古跡。明代文學家宋濂稱頌為「臨濠(今鳳陽、懷遠一帶)古跡,惟塗荊二山最著」。
荊山,又名寶玉山,位於懷遠城南,「濱淮突起,旁無附麗」,與塗山隔河相峙。荊山林泉清幽,古跡眾多。古詩雲:「西山日出曉煙濃,怪石盤旋似卧龍」詠的便是荊山。
荊山有白乳泉、卞和洞、鳳凰池、白龍井、大聖寺、呂祖殿、啟王宮、古城牆等20多處名勝古跡
白乳泉,座落在荊山東麓,梅澗南崖,徑不過斗,清醇甘美,四時不竭,被譽為天下第七泉。泉畔有石記雲:「唐正(貞)元中,(泉)隨白龜流出」,故名白龜泉。宋元祐七年,蘇軾攜子游荊山賦詩志勝:「龜泉木杪出,牛乳石池漫」,後人遂用東坡詩意稱「白乳泉」。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1998年,千年白龜在泉旁再現,「千古奇觀映史實,太平盛世出白龜」,傳遍海內外。龜乃祥和之物,白龜成了白乳泉一大奇觀。遊人有「到懷遠不看白龜乃憾事」之說。
白乳泉公園,峰巒聳翠,榴林似海,山輝川媚,無限風光。景區內,有望淮樓、乳泉亭、東坡祠、呂祖殿、雙烈祠、大禹雕像等景點20多處。


卞和洞亦名抱璞岩、抱玉岩,位於安徽省蚌埠市 懷遠縣 荊山。相傳為春秋時楚國人卞和采玉處,故名。洞由巨岩天然巧成, 石型圓潤,石表青翠。洞上方有玉坑、濯玉澗、鳳凰池等多處勝跡。洞中可容數十人(根據現代人實際得知,實際只可容納十幾人),岩壁有「青螺石帳」鐫 字,置身其中,彷彿入玉珠帳里。

2. "懷遠"名字的由來

懷遠縣古為塗山氏國,四千年前,夏部落首領、治水英雄大禹,曾在這里娶妻生子內,劈山導淮,召會諸侯,容留下了「新婚三日而別,三過家門而不入」等佳話。經中國先秦史學會研究論證,懷遠縣塗山為「禹娶禹會和夏興之地」,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山。以塗山荊山為主體的「塗山——白乳泉」風景名勝區,1987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此外,懷遠還有平阿山、大洪山、淮河、渦河、北淝河、芡河、荊山湖、四方湖、孔津湖、龍女湖、鰻鱺池等自然風光,有禹王宮、白乳泉、卞和洞、桓傅故里、遇春園、含美學堂古建築群及古城壘、古墓葬、古戰場遺址等人文景觀。秀山麗水和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吸引了眾多的文人騷客前來采風探古,曹丕、王粲、柳宗元、歐陽修、蘇東坡、梅堯臣、宋濂等留下了詠頌懷遠的辭賦詩文。 從唐虞時代淮夷人聚族而居的塗山氏國,到南宋寶祐五年設懷遠軍,元至元二十八年改懷遠軍為懷遠縣,懷遠縣歷史4000餘年,縣名沿用716年,悠久的歷史,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文化積淀,使懷遠縣有淮上明珠之美譽。

3. 懷遠縣的風土人情

在客家人遷移修水後的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本地人和客家人互不通婚。由於封建時代,婚配問題不完全是家庭問題,是與政治地位、姓氏宗族,改善相互關系所攸關的問題,要受到宗族和社會的干涉,說到底,是和社會關系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因此就有個講究"門當戶對"的規定。各個姓氏的宗譜都載有關於婚姻問題的"家訓"。如曾、吳兩姓的家訓中就有這樣一段文字:"夫婦為人倫之始,萬化之源,故兒婚必擇其婦之德,女嫁必擇其婿之賢……匹配不均,門戶不對,識者恥之。"其他譜牒所載甚多,不必重復。懷遠人出身低微,很明顯與當地人"門不當戶不對",所以不可能通婚。隨著時間的推移,懷遠人的社會地位有所提高,本可以逐步改變這一狀況,就因為戴上了"懷遠人"這頂具有等級意義的帽子,仍然被本地人瞧不起而不能通婚。自然客家人也不甘受委屈,在遭受歧視的時候,這種委屈心態就轉化為逆反心理:"你瞧不起我,我還瞧不起你呢。"因而相當長時間里彼此互不通婚,這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另外,語言和生活習慣的差異也是通婚的障礙之一。當時,本地人很難聽懂客家話,不喜歡"大腳婆"[9],加上封建社會的婚配是"父母之命,媒酌之言",男女雙方沒有自由戀愛的權利,所以,互不通婚就形成長期的習俗。
此外,還有習俗上的其他方面的歧視與抗爭。例如,不準懷遠人到本地人所建神壇、廟宇朝拜,不準參加本地人的集會和民間組織,甚至不準過本地所修的橋和路等等。面對本地人的歧視,懷遠人並沒有屈服和氣餒,一方面通過艱苦奮斗,努力發展生產,改善經濟狀況,積極培養人才,逐步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另一方面發揚客家人做善事做好事的美德,大力興辦公益事業,如捐建南崖渡,修造"善渡橋"、"福星橋"、"珠源橋"等,在梯雲書院、華國堂、山口施加園、安鄉沙堝里、安鄉十一都、安鄉十三都、黃沙橋、奉鄉何家咀、武鄉漫江等處建造文昌宮9所,在武鄉山口、泰鄉梁口、安鄉沙堝里等處建造天後宮3所,大部分姓氏都在縣城建造了宗祠,與本地人形成對峙。這樣,不僅顯示了懷遠人的經濟實力和人才實力,而且展現懷遠人的精神風貌,使本地人刮目相看,贏得了社會的公認,進一步提高了社會地位。
二、互通與協作階段
人們在社會關系中的地位總是伴隨著經濟關系和社會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的。隨著懷遠人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提高,與本地人相互關系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即對立與抗爭的關系逐步過渡為互通與協作的關系。
首先,表現為日常生活中的互相來往,互通有無
懷遠都並非一塊完整的版圖部分,而是分插在原義寧州八鄉的高、崇、奉、武、安、泰六鄉之中,每一圖甲所轄地方甚廣。因此,除少數自然村為純客村[10]外,大多數鄉村是懷遠人和本地人的雜居地。這樣就為土、客之間互相了解和互助協作提供了客觀條件。
隨著時間的推移,懷遠人和本地人在同一地域生活,必然彼此接觸,互相往來,漸漸地熟悉了對方,聽懂對方語言,進而互相幫助,互通有無。例如操辦紅、白喜事,娶親、嫁女、喪葬等,往往需要左鄰右舍的幫忙,桌凳、餐具等日常用具需要互相借用。大家都重視和關心親鄰家的事務,誰家有了紅白喜事,即使生產再忙也要抽時間去幫工。有人生病,即時探望。生小孩做"三朝"、"滿月"、"周歲",都來賀喜,送些雞蛋表示情誼。誰家牲口遭踏莊稼或曬衣服未收等,都會互相照應。
各自然村為了共同的利益,成立各種會眾組織,如公益事業的橋會、路會、龍燈會,宗教信仰的觀音會、三聖會、關聖會、奉旨會等,本地人和懷遠人都要參加。通過這些活動,進一步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誼。
其次,表現為生產勞動中的互相幫助和互相交流
在農業生產中,尤其是栽種和收獲的農忙季節,為了搶時間,左鄰右舍,普遍有"幫工"或"換工"的習慣;興修水利往往也需要很多人共同協作。於是,懷遠人和本地人就在這些共同的生產勞動中交流感情,加深了解,增進友誼。
修水地處贛西北山區,與福建、廣東和贛南在氣候和自然環境方面都有所區別,因而農業生產的季節要求及耕作技術會有一定差異。這就必然要求懷遠人要向本地人學習生產技術;反之,懷遠人從祖籍地帶來許多新的生產技術和作物品種,有利於開發本地資源,發展本地生產,因此,本地人也需要向懷遠人學習。這樣,客觀上就促使本地人和懷遠人加強互相學習與交流。
譬如寧紅茶就是懷遠人在聚居地修水漫江種植並發展起來的。沙溪郭氏以客家鄉親關系,引來廣東茶商,為寧紅茶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光緒四年,郭庭儀茶莊所產"寧紅貢品"在南洋勸業賽上,獲得最高獎譽。懷遠人羅坤化憑他精製茶葉的技藝,在他開設的"厚生隆"茶莊中,親手製成"寧紅白字型大小"新品茶葉100箱,運往漢口,每箱以100兩白銀高價出售給俄國商人。時值俄國太子來華游歷,途經漢口,發現該茶色、香、味、形俱美,品質極佳,因而贈給"茶蓋中華,價甲天下"的匾額,羅坤化被稱"茶大王"、"茶工祖師"。由於寧紅茶開發和傳播,使修水本地人學到了該茶的栽培技術和加工工藝,寧紅茶的生產得到迅速的發展,遠銷俄國和東南亞許多國家和地區。
現在的山口鎮南溪村原名大南坑,復原鄉楓林村楓林洲是兩個相鄰的村莊,地處修江上游的崇武鄉東南部,毗鄰銅鼓縣西向鄉。清初,滿山遍野,雜木叢生,獐狼虎豹出沒無常。客家郭、邱等姓祖先遷到這里,發現這里的紅土壤適宜種植油茶樹,於是千里迢迢回老家引來優良的油茶種子,使油茶生產得到大面積發展。到道光、咸豐年間(即十作世紀),這里已有油茶林近10萬畝,每年可產茶油40多萬斤。很快,油茶林種植技術和優良種子傳播全縣山區,使修水的油茶生產曾興盛一百餘年。除此以外,客家人還帶來了蠶桑、棉花等栽培新技術以及陶瓷、鑄鍋、油紙傘等實用工藝品的加工技術,對發展修水的農業、副業及手工業生產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通過生產技術的傳授、學習和交流,不懂進一步增強了懷遠人和本地人的團結和協作,而且徹底改變了對懷遠人的看法和評價。
再次,表現為興辦公益事業時的相互支持和合作
1986年,黃沙港集鎮改建街道時,在原天後宮遺址附近發現一塊石碑,記載著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重修沙鍋里(今修水縣黃港鎮)永隆橋、尖角里橋、田南灣橋和車前塅驛路的捐款名單。上面刻著58姓172人的姓名及所捐銀數,共捐白銀13.9兩,銅元47吊450文[11]。該處是懷遠人聚遠人聚居的懷遠都四都一圖地域,共有48姓懷遠人和10姓本地人都捐了錢。像這樣土客共建公益事業的例子自民國以來愈加普遍,反映了土客相互團結協作的願望和必然趨勢。
第四,表現為攀親結友和部分通婚
通過長期的交往、互相支持與協作,使懷遠人和本地人進一步增進了友誼,久而久之,彼此之間產生了攀親結友的願望和要求。當時,攀親結友最為常見的形式就是攀"同年"[12],拜"寄爺"、"寄娘"[13]。與此同時,互不通婚的習俗也開始松動。
隨著清朝政府的倒台,民國興起,自由、民主、平等的意識出現,破除了婦女裹腳的陋習,200多年的禁錮開始打破,出現了少數通婚,但不完全。只是懷遠人的女兒嫁到本地人家做媳婦,而本地人家的女兒卻不願嫁到懷遠人家做媳婦。不過這里有另外 一種原因,那就是懷遠人家的媳婦勞作強度較重,比較勞累,所以本地人不願將女兒嫁過去,而不是過去那種門戶高低,社會地位差異的原因了。雖然這時的通婚還比較少,但那種等級觀念下所形成的土客互不通婚的束縛終於被打破。
第五,表現為土客知識分子之間共同切磋學習,政治上互相提攜
譬如泰鄉內七都桃里竹塅懷遠人陳寶箴中舉後,與相隔不遠的曹家塅舉人徐家干(本地人)以及西坑的舉人塗家傑(本地人)來往十分密切,除共同切磋學習,還給予保舉推薦,使之展示才華,做出成績。
據《徐氏宗譜·徐家干行狀》記載,徐家干中舉後,曾赴京會試不第,在家攻讀兩年後,前去拜見在湖南當巡撫的陳寶箴。陳把他介紹給貴州巡撫蘇元春。徐家干從此走上仕途,後來在湖廣總督張之洞處做幕僚,助張之洞訓練新軍。除此之外,陳寶箴還與本縣中塅鄉舉人盧以恕(本地人)來往密切,經常通過書信等形式交換對國家形勢的看法。《修水縣志·盧以恕》傳記中說:"另收存自己與本縣陳三立、徐家干及其他同事、鄉紳議論時事風尚答和詩詞的信扎。"說明確有其事。
三、融合與發展階段
懷遠人和本地人的融合發展有許多必然的因素,其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新的社會制度的建立為土客的融合與發展掃清了障礙
新中國的誕生,使懷遠人從政治上經濟上獲得了徹底解放,永遠擺脫了受歧視受壓迫的命運,享受了與本地人同等的政治、經濟和受教育的權利,真正實現了土客的平等,從而為土客的融合和發展鋪平了道路。
其次,集體的生產勞動為土客的融合和發展創造了客觀條件
從五十年代開始,隨著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集體所有制的建立和生產經營方式的改變,不論是懷遠人還是本地人都在同一塊土地上勞動,在一個集體組織內參加勞動分配。雖然這種大集體的生產模式在以後因為"平均分配"、"窮過渡"而阻礙了生產力的進一步解放,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確實對土客的融合起到過一定的作用。因為在一起勞動一起分配,大家就必然興衰與共,風雨同舟,交往更為親近,感情更加深厚,語言、習俗逐漸融洽,心理逐漸溝通,進而有力地促進了土客的融合和發展。
再次,互相通婚徹底打破了土客之間的血緣界限
隨著懷遠人獲得了政治和經濟上的平等,以及與本地人的關系更加密切,過去那種互不通婚的束縛被徹底打破。不僅懷遠人的女兒願意嫁到本地人家做媳婦,本地人家的女兒也願意嫁到懷遠人家做媳婦,而且隨著社會發展,彼此通婚成為越來越普遍的現象。由於土客之間的完全通婚和不斷繁衍,懷遠人和當地人的血緣關系的界限被徹底打破。即懷遠人家有本地人的血脈,本地人家也有懷遠人的血脈,彼此難分,融為一體。
第四,改革開放促進了土客之間的融合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民從單一的糧食作物生產的經濟模式 向多種作物生產和多種經營的經濟模式轉化,客觀上必然要求農民不論是懷遠人還是本地人都要學習更多的科技知識和經營知識,引進更多的技術和人才;彼此需要全方位的協作,從而加速了土客的融合和發展。同時,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過去那種以村為單位的封閉的自然經濟模式被徹底打破,越來越多的農民向更廣闊的范圍和領域發展,越過村、鄉、縣、市的界限,在更大的地域空間和其他民系、族群的人們打交道,這樣一來,使得懷遠人的語言、習俗以及心理素質都在發生變化。
第五,科技教育以及交通通訊事業的發展為土客的融合和發展開辟了新的途徑
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使農民的文化素質普遍提高,加上計算機等一批新的科技成果的廣泛應用,人們對外界信息了解得越來越多,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現代的科學的生產、生活方式正取代著傳統的落後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許多農村知識青年走出山區,到外地尋求發展,有的去求學,有的去經商,有的去務工。有的舉家外遷,有的去外地結婚,生兒育女。這樣,不僅越過了聚居的界限,而且在語言、風俗習慣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從而促進了土客之間的融合與發展。
第六,多次移民加速了土客的融合和發展
新中國成立五十多年來,由於農田基本建設、水利電力建設、公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改革開放以來興起的小城鎮建設等,先後組織過多次移民活動。如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修建東津電站,庫區移民11400人,其中懷遠人7110人,分散遷移至全縣20多個鄉鎮。據不完全統計,近二十年來小城鎮建設中有將近1萬人口的懷遠人遷往城鎮居住。還有近幾年政府組織生態移民,又有8000餘名懷遠人從山區的聚居地遷移至公路沿線及城鎮。如黃沙橋鎮洞坑是個純客村,七十年代這里有40多戶,130多人口,現在只剩下9戶,20餘人口了。這些遷出來的懷遠人,大都分散居在本地人聚居地,因此,其語言、習俗等也隨著環境的改變而逐漸發生變化。
綜上所述,由於多種因素的作用,使懷遠人和本地人逐漸融合,突出表現為語言和風俗習慣方面的變化。譬如語言方面的變化就有這樣四種情況:一是純客村通用懷遠話(即客家話),但與非懷遠人打交道時則用本地話、普通話或對方的語言;二是非純客村的,純客戶[14]自己人對自己人講懷遠話,對外人則講本地話或其他語言;三是懷遠人和本地人通婚的家庭,如果老一輩都是懷遠人,單獨對話時講懷遠話,與子女談話則立即改用本地話或其他語言;四是由於多次遷移原因,有一部分懷遠人已經改為講本地話了。如白嶺鎮的芭蕉源村,有鍾姓1000餘人,其祖籍地是贛南興國縣,在遷徙過程中,首先遷到武寧縣,後又改遷到現在這個地方,如今這1000餘人都已改講當地的白嶺話了。
風俗習慣也和語言一樣,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如服飾就有明顯的改變。
從懷遠人和本地人互動關系的發展趨勢來看,經過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間,作為客家民系的一部分的懷遠人(即修水客家人),其語言和習俗將可能隨著純客村和純客戶的減少而被本地人群所同化,至於是否完全被同化以及需要多長歷史時間等問題有待我們進一步去進行探討。(作者余樹芬系江西修水一中高級教師、鍾鳴時系修水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 注釋:
[1]見《華國堂志》第2冊37頁《土著呈里遞流狀》;
[2]《義寧州志》"食貨·戶口"引言中有"……土客何常有,目今附籍之人……";
[3]官府派下來催繳糧賦的官差;
[4]即在量谷的過程中,不斷用腳踢斛,使谷下沉緊實,滿斛後,還要繼續倒,形成一個谷尖頂;
[5]查髻峰,名凌雲,武鄉來蘇村人,候選鹽課大使,選舉孝廉方正。見《義寧州志》卷二十《選舉志》;
[6]招待和獎勵應考之士稱為"賓興";
[7]譚承緒,安鄉懷遠都人,嘉慶二年丁巳歲中進士,欽賜登仕郎;
[8]材料引自《譚氏宗譜》及譚氏後裔口述;
[9]舊社會本地人有一種習俗,即婦女裹腳,腳變小了,稱"小腳女人"。男人擇婚要看女方是不是裹了腳,如果沒有裹腳,被認為是沒有教養和德性。而客家人沒有婦女裹腳的習俗,因而被本地人稱為"大腳婆";
[10]一個自然村裡的居民全部是懷遠人(客家人),稱為"純客村";
[11]"吊"和"文"都是清朝時期貨幣單位的名稱。每1個銅錢為"1文",1000文為"1吊";
[12]"攀同年"即同一年出生的人結交為朋友;
[13]舊時農村的一種風俗,即小孩出生時,第一個踏入家門,男的拜為"寄爺",女的則拜為"寄娘";
[14]純客戶是指一個家庭的全體成員全部是懷遠人(客家人)。望採納!

4. 懷遠縣簡介

懷遠概況

懷遠縣地處皖北、淮河中游,始建於1291年。全縣轄19個鄉鎮、365個行政村,一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總面積2396平方公里,總人口127.7萬人。懷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早在唐虞時代,懷遠就是塗山氏國的聚居地,為淮河文化、大禹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塗山—白乳泉風景區現為安徽省重點旅遊風景區,擁有禹王宮、白乳泉、啟母石、卞和洞等名勝古跡。民間藝術花鼓燈蜚聲海內外,素有「東方芭蕾」之稱。懷遠區位優勢明顯,水陸交通發達。縣城坐落於荊山、塗山腳下,渦河、淮河匯合處,距蚌埠機場僅10餘公里。津浦鐵路從東側經過,206國道、307與225省道和合徐、界阜蚌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淮河、渦河等九條河流並列其間,構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懷遠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該縣屬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5.4℃,降雨量900mm左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氣候宜人。花崗岩、石灰石等礦產資源豐富,境內已探明優質石灰石儲量6.3億噸、鐵礦儲量500萬噸。這里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安徽省雜交稻制種基地、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水產品生產基地,盛產優質水稻、小麥、玉米、棉花、花生、蔬菜、淡水魚、螃蟹、畜禽等。懷遠石榴、白蓮坡貢米、純王雜交稻種、許橋西芹、芡河螃蟹、五岔燒全雞等名牌農產品享譽全國,倍受市場青睞。

區位交通

地處「長三角」經濟圈腹地,陸路、水路縱貫東西、連接南北 。

歷史人文

懷遠人傑地靈,漢代經學大師桓榮、曹魏四代輔臣蔣濟、東晉大司馬桓溫、明朝開國元勛常遇春、花雲等都出自懷遠。清朝咸豐年間御史、同治年間陝西總督林之望及光緒年間內閣中書林介弼,詩文聞名江淮,有「江左二林」之美譽。著名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宋玉琳、程良也是懷遠籍人士。近年來,懷遠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長足發展。懷遠是安徽省第一個通過國家「兩基」驗收的百萬人口大縣,1997年、1998年連續獲得「全國教育先進縣」、「全國體育先進縣」、「省衛生先進縣」等稱號。懷遠花鼓燈是安徽兩花之一,被周總理譽為「東方芭蕾」,多次榮獲全國大獎,曾應邀到葡萄牙、摩洛哥等國演出,97年懷遠縣被省政府命名為「全省花鼓燈藝術鄉」。
源遠流長的懷遠縣建置沿革
懷遠縣地處安徽省北部,位於淮河中游,在淮北平原的南端。
懷遠縣境內有荊、塗兩山夾淮對峙,又當渦、淮兩河匯流之處,形勢險要,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尤其是我國出現南北分裂對峙的局面時,這里經常成為爭奪角逐的戰場,因而這片地方的名稱,歷代迭經變更,歸屬亦有所不同。
懷遠歷史悠久,上可追溯到距今四千二百多年前。當我國還是原始社會的唐、虞時代,這里就設有塗山氏國。夏禹王娶塗山氏女為妻,他治水鑿山的遺跡至今猶在。禹五年(公元前2030年)在塗山南麓的一個村落大會天下諸侯,以後稱為「禹會村」。
夏、商兩代,全國分為九州(注1),這里屬徐州地(注2)。西周時徐州並入青州(注3),這里分屬青、揚(注3)二州地。春秋、戰國時,東周王朝名存實亡,諸侯各自為政,互相兼並,天下大亂,連年戰爭,這里歸屬無定,先後屬吳、楚之境。
秦代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以淮水為界,淮北為泗水郡(注5),淮南為九江郡(注6)。
西漢時,仍以淮水為界,這里設四個侯國(注7),兩個縣。在淮水南設當塗、曲陽兩侯國,屬九江郡;在淮水北設平阿、義成兩侯國和龍亢、向縣兩縣屬沛郡(注8)。王莽新朝時,當塗曾改名山聚,曲陽改名延平亭,平阿改名平寧。東漢時,當塗國復改為縣,沛郡改為沛國(注9),原設之縣未動,僅平阿、義成縣改屬九江郡。
三國時,地屬魏境,龍亢改屬汝陰郡(注10),義成、平阿、曲陽三縣屬淮南郡(注11)。當塗、向縣撤廢。
西晉太康九年(公元288年),龍亢改屬譙國(注12),復設當塗,與義成、曲陽、平阿三縣,同屬淮南郡。東晉南遷,將當塗僑置於江南(即今之當塗縣境)。後改置馬頭郡。
南北朝時,爭奪劇烈,先屬南朝宋地,郡治未變,新設零縣。龍亢並人蘄縣。齊時,淮北地區盡失,屬北朝魏地,設已吾縣,屬馬頭郡(注一三)。以後南朝梁又佔領,除龍亢屬下蔡郡,已吾屬沛郡,義成屬臨淮郡(注14)外,又設葛山縣。其後復被北朝北齊占據,設荊山郡(注15)改原當塗為馬頭縣。已吾、義成並為臨淮縣,曲陽並人定遠。
隋朝將荊山郡撤廢,改設塗山縣屬鍾離郡(注16)。
唐代把塗山縣並入鍾離縣(注17),屬鍾離郡。五代十國時屬南唐,仍為鍾離縣。其後周世宗據有淮北時,在這里設「鎮淮軍」。
北宋仍因唐舊制。南宋時,淮北一度淪人金國之地,在這里改設荊山鎮。金亡後,南宋收復,復設荊山縣。寶佑五年(公元1257年)於此設「懷遠軍」(注18),轄荊山縣,地跨淮河兩岸。「懷遠」名稱亦自此開始。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2月懷遠軍投降元軍。元朝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正月撤廢懷遠軍,與荊山縣合並,改稱懷遠縣,屬濠州(注19),隸於安豐路(注20)。從此懷遠縣名沿用至今。
明代初屬應天府(注21),後改屬鳳陽府。
清朝初屬江南省鳳陽府(注22),後改為安徽省鳳陽府。
辛亥革命後成立民國,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1914年——1928年),屬安徽省壽縣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縣。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屬安徽省阜陽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懷遠屬壽縣第十行政專區轄縣,直到懷遠縣解放。
抗日戰爭時期,懷遠縣部分淪入敵手。在共產黨領導下,建立了宿(縣)懷(遠)縣抗日民主政府。同時國民黨懷遠縣政府逃避到龍亢區的褚韓湖,懷遠縣城內則有偽懷遠縣政府盤踞。
解放戰爭期間,在縣境內渦河南北建立懷遠、宿懷兩縣人民民主政權。1949年1月17日懷遠全境解放,3月懷遠縣工農民主政府成立。全縣共轄城關、胡疃、河溜、包集、雙橋五個區,57個鄉。建國後行政區劃曾幾次作了局部調整。1952年5月,宮集區從鳳陽劃歸懷遠,改名為馬城區。1955年7月梅橋區桃園鄉的五個選區劃歸蚌埠市。同年9月西泉街劃歸鳳陽。1959年12月秦集公社劃歸蚌埠郊區,朱疃、耿集兩公社劃歸淮南市,1964年復劃歸懷遠。曹老集區於1950年由靈璧劃歸懷遠,更名新馬橋區,於1965年7月歸並固鎮縣。
懷遠縣1949年屬宿縣專署轄縣,1956年屬蚌埠專署轄縣,1961年恢復宿縣專署,仍為屬縣,1983年7月改屬蚌埠市轄縣。

5. 懷遠鎮的歷史文化

懷遠鎮是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距成都69公里,規劃面積約 0.9平方公里。鎮區街道保留清代風格,四街口均設有柵子門。全鎮近 30條街道都屬規劃范圍,形成非常完善的網狀道路體系,而小北街、上新街、下新街、上西街、棕繩街等將保存統一、完整的古樸歷史風貌。
懷遠三絕,指產於四川省崇州市懷遠鎮的凍糕、葉兒粑、豆腐簾子。也許是由於水質的原因,同一主廚用同樣的方式在其他地方卻做不出這三絕。 始建於清朝咸豐年間的林氏宗祠,即今懷遠文化中心站所在地,2003年被崇州市政府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佔地面積1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天後宮坐南向北,前後兩個四合院均為磚木結構,進正門的左側是萬年台,供集會祭祀演戲用,台頂樑柱的彩繪,承建師及修建年代依稀可辨,台兩側各有一耳房約14平方米,可供化妝、樂師或會客用,台前為院壩,約畝余,兩廂為對稱轉角樓,飛來椅,供看戲用,底樓均為倉庫。萬年台對面,穿過院壩是一通五間五柱二堂廳,雕梁畫棟,灰泥粉壁、氣勢雄偉,廳後是供奉神祖廚和居室類一列小廳(現已拆除)。站內現完整地保留著天後聖母林默的神廚,純楠木製高寬約3公尺見方,厚4公分,林默的事跡和清代列位皇帝對其敕封均記錄於上,字跡約2公分大小,俊秀而剛勁,雕刻精美。
1934年,中國共產黨在天後宮發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武裝起義,被稱為「分州兵變」。 1933年2月,紅四方面軍從鄂豫皖根據地西進四川,成功建立中共川陝省委和省蘇維埃政府。當時,軍閥劉湘就任蔣介石委任的「四川『剿匪』總司令」,當年11月糾集大小軍閥分六路圍攻川陝革命根據地。為粉碎敵人圍剿,中共四川省委遵照中共中央有關指示,於1934年向川北地下黨發出兵運工作的指示,要求爭取造成兵變。為此,正領導著邛崍抗捐軍斗爭的中共川南特別支部,計劃在國民黨軍駐崇慶縣分州(今懷遠鎮)二十八軍第二路五團發起兵變,製造武裝起義。 1934年2、3月間,地下工作者、工農抗捐軍骨幹、共產黨員嚴景鴻、孟鶴松和張純武先後被派往分州組織兵變起義。其間,兵變信息泄露,隱蔽待機的一營副營長、共產黨員楊家禎利用其特殊身份,巧妙掩護,使兵變工作順利進行。1934年10月,中共川南特支以一營三連駐地三郎鎮為突破口發動兵變。鳴槍數響後,起義隊伍砸開武器庫,同時割斷電線中斷敵人的通信聯絡。隨後,起義隊伍火速開赴分州,直奔天後宮一營營部和一連、二連駐地。一營起義成功後,接著兵分兩路:一路沿棕繩街向二營各連接應,一路進攻團部以打亂敵人的指揮中心。為避免無謂犧牲,隊伍隨後沿西門觀音閣小路朝西山鄉轉移。最後,由於未聯繫上上級聯絡員,且給養幾乎斷絕,遭遇敵人圍堵,兵變部隊大部分被二十四軍收編,少部分堅持到了邛崍夾關,參加了抗捐軍的斗爭。張純武因叛徒出賣在大邑被捕入獄,不久被敵人殺害。
分州兵變是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反抗軍閥反動統治的一次英勇嘗試,最後雖被撲滅,但壯大了革命的聲勢。 鎮東泉水村境內,其泉自地底沸騰而出,如沸水,似珍珠,因此又叫「珍珠泉」。清冽甘爽,流量可沖碾磨米。以前曾因此泉而形成泉水溝,修泉水碾,以利鄉民。據《崇慶縣志》記載:「在懷遠鎮東一里,中寬二丈余,有泉自地如鼎初沸,不一里即可沖碾,下可灌田數千畝」。現泉水流量雖已減小,但「鼎沸」依舊,送檢相關部門,認定其為理想優質甘泉,惜至今也未被開發。
有懷遠義士捐資修建一公共游泳池於泉水處,現為懷遠唯一的安全游泳處,每到夏天人聲鼎沸,好不熱鬧。懷遠人自古有捐資助建的傳統,懷遠新南街也為一吳姓義士捐資購買水泥,街坊湊資捐工建成。
懷遠鎮文物古跡甚多,以前僅寺廟就有30處,會館有黃州、廣東、江西、山西、湖廣五個之多。

6. 是蚌埠年代久,還是懷遠歷史長

蚌埠的歷史年代比懷遠長久。
今蚌埠(含市區及所轄懷遠、五河、內固鎮三縣,下同)地容域為淮夷族聚居區。懷遠,別名龍坑,蚌埠市轄縣。位於安徽省北部,蚌埠市西部,淮河中游,始建於1291年,素有「淮上明珠」美譽。由此對比來說蚌埠年代久。

7. 懷遠縣的歷史沿革


據《名勝志》:宋置懷遠軍,取宋理宗趙昀「荊山為城,義在懷遠」一語為軍名。
夏、商兩代,全國分為九州,懷遠屬徐州地。西周時徐州並入青州,這里分屬青、揚二州地。春秋、戰國時,東周王朝名存實亡,諸侯各自為政,互相兼並,天下大亂,連年戰爭,這里歸屬無定,先後屬吳、楚之境。
秦代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以淮水為界,淮北為泗水郡,淮南為九江郡。
西漢時,仍以淮水為界,這里設四個侯國,兩個縣。在淮水南設當塗、曲陽兩侯國,屬九江郡;在淮水北設平阿、義成兩侯國和龍亢、向縣兩縣屬沛郡。王莽新朝時,當塗曾改名山聚,曲陽改名延平亭,平阿改名平寧。東漢時,當塗國復改為縣,沛郡改為沛國,原設之縣未動,僅平阿、義成縣改屬九江郡。
三國時,地屬魏境,龍亢改屬汝陰郡,義成、平阿、曲陽三縣屬淮南郡。當塗、向縣撤廢。
西晉太康九年(公元288年),龍亢改屬譙國,復設當塗,與義成、曲陽、平阿三縣,同屬淮南郡。東晉南遷,將當塗僑置於江南(即今之當塗縣境)。後改置馬頭郡。
南北朝時,爭奪劇烈,先屬南朝宋地,郡治未變,新設零縣。龍亢並人蘄縣。齊時,淮北地區盡失,屬北朝魏地,設已吾縣,屬馬頭郡。以後南朝梁又佔領,除龍亢屬下蔡郡,已吾屬沛郡,義成屬臨淮郡外,又設葛山縣。其後復被北朝北齊占據,設荊山郡改原當塗為馬頭縣。已吾、義成並為臨淮縣,曲陽並入定遠。
北宋仍因唐舊制。南宋時,淮北一度淪人金國之地,在這里改設荊山鎮。金亡後,南宋收復,復設荊山縣。寶佑五年(公元1257年)於此設「懷遠軍」,轄荊山縣,地跨淮河兩岸。「懷遠」名稱亦自此開始。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2月懷遠軍投降元軍。元朝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正月撤廢懷遠軍,與荊山縣合並,改稱懷遠縣,屬濠州,隸於安豐路。
辛亥革命後成立民國,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1914年~1928年),屬安徽省壽縣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縣。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屬安徽省阜陽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懷遠屬壽縣第十行政專區轄縣,直到懷遠縣解放。
抗日戰爭時期,懷遠縣部分淪入敵手。在共產黨領導下,建立了宿(縣)懷(遠)縣抗日民主政府。同時國民黨懷遠縣政府逃避到龍亢區的褚韓湖,懷遠縣城內則有偽懷遠縣政府盤踞。
解放戰爭期間,在縣境內渦河南北建立懷遠、宿懷兩縣人民民主政權。1949年1月懷遠全境解放,3月懷遠縣工農民主政府成立。全縣共轄城關、胡疃、河溜、包集、雙橋五個區,57個鄉。
懷遠縣1949年屬宿縣專署轄縣,1956年屬蚌埠專署轄縣,1961年恢復宿縣專署,仍為屬縣,1983年7月改屬蚌埠市轄縣。

8. 懷遠縣有什麼名勝古跡

白乳泉,天下第七泉!
卞河洞。
東山。上面有個廟!
至於吃的嘛就大同小異了,石榴不錯!

閱讀全文

與懷遠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