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歷史發展課

歷史發展課

發布時間:2021-02-21 17:49:27

1. 上一堂歷史課需要講些什麼呢

其實就是樓上仁兄們講的這些,我們這一節課40分鍾,講一個戰役時間是足足有餘,我上課講到戰役,首先要導入課題,用一點趣味性的,舉個例子「巨鹿之戰」從項羽開題,因為項羽人人皆知,講一下項羽的典故,一帶而過,快一點,項羽怎麼一戰成名的,這是哪一戰等等?
然後進入課題,就是背景,為什麼項羽要率領8000子弟兵過江東等等,背水一戰為什麼要發生,然後戰爭的經過,加一點小插曲,典故也好,野史也好,賣弄一下,其實就是激發學生的興趣,這很管用,屢試不爽,特別是用在戰爭的課題上,學生那個愛聽啊,不過要控制好課堂紀律。戰役雙方的人物,結果講一下,可以讓學生分析一下,為什麼取勝,為什麼失敗,
然後剩下的時間講影響,先讓同學總結,自己跟後面引導,學生很聰明的,點一下,他們就能想到。如果有老師聽課的話,建議你多樣學生總結,自己引導,如果自己上的話,那就隨便了,灌輸式也行吧。簡潔。
要會貫通,這在歷史課上很重要,比方說「淝水之戰」,意義是組織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為南方經濟的持續發展在此提供了一個安定的環境。聯想到當今,國家的發展需要什麼?讓學生回答,提示一下我們現在提倡「和諧發展觀」其實發展需要安定諧和。
列個提綱就不必了,我上課從來不列提綱,直接上,很自然,很隨和,列提綱上就很呆板,不生動,不好,不信你試一試,不要緊張,進了課,就誇誇其談了,就像和學生討論故事一樣。 不過調理要清晰,原因,經過結果等等,要清晰。就行了。

2. 初中的歷史課程,主要讓我們學會了什麼呢

初中的歷史課程,主要讓我們學會了什麼呢?

首先:中國的歷史淵源。初中的歷史課本主要講的都是關於古代的事情,關於近現代的歷史就算有也只是少有提及。初中的歷史課程,首先教會了我們學習中國古代歷史發展淵源,就是我們國家是起源於什麼,最初是什麼形態。經過了那些朝代,從上而下的向我們介紹了中國的一個歷史發展,以及每一個朝代的更迭。讓我們大概的掌握,中國古代發展的一條線路圖,能夠讓我們,去理解他的發展史,以及古代的戰爭不斷,朝代不斷更迭的原因。我們古代就是一個多民族共同生活在一片天地下的狀況,因此會相互斗爭都不斷。

3. 如何有效地教好歷史課

一堂成功的歷史課,應該是課文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統一,是歷史知識教學與能力培養的結合。
第一、歷史課堂教學要注重關聯,講清發展,突出結構,理清條理。
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歷史的發展。在課堂上,教師除了講清塊狀的知識點外,還要注意縱向(或橫 向)的聯系,突出關聯,講出「發展」來。所謂關聯,應該有三個方面:1.兩堂歷史課之間的關聯。2.一堂課 歷史知識的內在聯系。3.歷史與現實的關聯。前兩點教參上多有說明,而後一種聯系,教師一般不夠重視。如 目前國內外重大新聞、古今中外科學文化知識等,都可作為聯系課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章, 課文中提到的首次用於戰爭的簡陋的飛機、笨拙的坦克、遠程大炮等武器,教學時可聯系現在先進的水陸兩用 坦克、隱形飛機、海灣戰爭中的「飛毛腿」和「愛國者」導彈。教師略加講解,學生即可饒有興趣地了解到武 器發展的粗略歷史,明白現代技術的巨大進步給未來戰爭帶來的殘酷性。
第二,要有較好的課堂檢測形式。
不少歷史課缺乏檢測,即使檢測,也是一背了事。事實上,好的課堂檢測對課堂教學有補充、深化作用。 在實踐中,我者嘗試了兩種形式的檢測:一種是巧妙利用板書,檢測基礎知識。在板書時,教師可對簡單而學 起來又易錯的地方,以填空題的形式列出,讓學生練習。另一種是設問答疑方式。可以採用教師提問題讓學生 解答,或學生提問題讓教師解答的方式進行。
第三、歷史教學要突出形象性與情感性特點。
初中教師面對的是12~16歲的青少年。歷史課堂上,他們願意聽、樂於記形象性強的人物事跡和故事。教 師授課時就應緊緊抓住這一特點,因勢利導。講歷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氣氛,要講得有聲有色,要把簡單枯燥 的文字變成生動具體的場面;講歷史人物,則應突出人物鮮明而富有特色的個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鮮明 、突出。如講《火燒圓明園》一節,可這樣敘述:「侵略者焚燒圓明園的大火,延續了三天。黑色的雲團長達 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飄盪在整個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滿了大街小巷,到處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發 生了日食一樣……圓明園,這座被稱為『萬園之園』的藝術傑作,這座中國歷史上最宏偉、最精美的皇家園林 ,就這樣被這群野蠻的侵略者燒毀了。」這里,有對具體情景的描述,有對精美無比的圓明園被燒毀的嘆惜, 更有對侵略強盜野蠻行徑的控訴。像這樣有聲有色的敘述,學生怎能不受到強烈的感染呢?

4. 怎樣的一堂歷史課才算是好課

呢?經過本次研修學習,本人收獲很大,下面結合本人工作實踐,總結了一些經驗: 一、課堂結構嚴謹的歷史課 教的能力不僅指的是傳授知識的能力,而且指的是讓學生如何理解、運用知識的能力。嚴謹的課堂結構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所在。要做到這一點,使學生學活歷史,我認為必須處理好三個關系:1、課堂氣氛「嚴」與「活」的關系。師要有親切的面容 ,和藹的態度;穿插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史料、歷史小故事,講述要耐人尋味;更重要的是對歷史史實的敘述要有層次感,做到深入淺出,生動有趣,既有驚濤駭浪的敘述,更有涓涓細流的描繪。 2、培養能力與思想教育、傳授知識的關系。3、教學過程中「疑」與「釋」的關系。「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教學過程中,教師正確處理「疑」與「釋」的關系,這也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途徑。 二、學有所得的歷史課。 學有所得,就是有所收獲,即具有意義的歷史課。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獲得歷史基本知識和技能,初步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逐步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授之魚不如授之以漁。」在課堂教學中,我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注重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規律。 三、師生互動的歷史課 合作學習是指在教學中以靈活的形式,圍繞共同學習的內容和材料,在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開展的交流與合作。合作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有其確定性,相對獨立、皆為主體而又緊密聯系。其中,師生之間合作是基礎、互動是條件、自主是關鍵,思維能力是核心。實踐中在落實上述原則和策略的典型形式是分組討論、自由組合辯論、對抗爭論。在歷史課堂中有教師和學生的真實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維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動的過程,氣氛活躍,創設一種意猶未盡、欲罷還休的境界,那麼教學就在這種生成與互動中如行雲流水般高效、自然、流暢。這樣我們在教學中才能從容不迫地去接納和擁抱教學中的生成資源,胸有成竹地將課堂教學引向精彩。 四、留有空間的歷史課。 好課應是給學生留足「空間」的課。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有這樣一個獨特的主張:少上課,多讀書。少上課是要教師放棄話語霸權,把課堂時間盡可能多地留給學生,即少說話,多引導;多讀書是要學生學會學習,主動探究,盡可能地拓展學習空間。留下空間,有時就是留下期待,留下余韻,留下創造! 這樣才有利於學生的終身發展!

5. 如何有效的進行歷史課堂教學

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祁縣教育局教研室 武曉慧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課堂教學永恆的主題,如何在有限的45分鍾內,夯實基礎,培養能力,愉悅情感,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准確把握歷史課程標准和每課三維目標,精心備好每一課。
有效教學是教師為實現預期教學目標,以心理學和教育學理論為基礎,在師生互動中通過教師的常規教學行為影響學生,以促使學生獲得滿意的學習結果、學會學習的過程。特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各種教學活動,使學生獲得最佳學習效果的教學過程。簡言之,有效教學即符合教學規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學,是能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歷史有效教學是教師遵循個體發展和歷史教學活動的基本規律,促進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可持續的進步和發展,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的教學活動。
歷史的考試緊扣課標出題,所以要提高教學有效性,必須准確把握歷史課程標准。歷史課程標准不同於其他學科課程標准,它非常具體,內容標准詳細地規定了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現代史六本書每個單元每一課的內容標准共44個學習主題,分布在每一冊書共有37個單元。因此,我們在講課之前必須參照課程標準的內容標准來備課,這樣,教學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新課程是一標多本,圍繞一個課程標准,使用多個版本的歷史教科書,有北師大版,人教版,不管是哪一版本的教科書,我們都要熟悉教材內容,做好:(1)教材內容分析,了解現行教科書的結構(2)了解課時教學內容與前後課之間的聯系及其在全冊教科書中的地位(3)了解本課教學內容中各子目的內在聯系明確每一課的課標要求以及三維目標對本課要學生掌握的知識做到心中有數。教學目標是判斷歷史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准確全面地理解教學目標的真正含義,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保證。「知識與技能」是三維目標中的主線,貫穿於學科教學的始終。它既是學生發展的根本保證,也是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堅強基石。「知識與技能」以「過程與方法」作為生成保障。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作為培育的憑借與途徑。
備課要以課程標準的內容標准為依據,教學活動設計要全面落實「三維目標」,教師還須轉變角色,在備課過程中多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教材,以一個學生的眼光去閱讀教材,分析教材,審視教材,作好學情分析:(1)了解所教班級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2)了解學生已經具有的與本課有關的知識;(3)了解學生在思維、情感等年齡心理上的差異,使備課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
二、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知道要學什麼。
寫文章講求有好的開頭叫「風頭」,課堂教學也是一樣,需要創設新、活、美、樂、自然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撥動其思維之弦,總的原則是要注意啟發性,知識性、靈活性、趣味性。讓學生以最佳的興奮狀態投入學習活動中,這就是需要做好成功的導入教學。
一個成功的導入,可以馬上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如同徐徐拉開的帷幕,讓同學們一眼看到精美的景緻,又如樂章的序曲,使學生們一開始便受到強烈的感染,從而為整堂課的成功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首先要把握歷史課堂導入藝術的設計原則。歷史課堂的導入,要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技巧性,以達到在實際的教學應用中的功效性,這樣的導入才具有藝術性。因此在設計課堂導入的時候,應該注重把握一定的原則性。中學歷史課堂導入藝術的設計原則主要有以下四點:(1)貼近生活,提高學生的學習歷史的興趣的原則。(2)導入內容的篇幅要適中、恰當原則。(3)從新課程內容標准找導入語的突破口的原則。新課程內容標准,是本課內容的高度概括和精髓核心所在,也是該課的重點與難點,同時也是高考命題趨勢的重要出發點,在講授課程的同時,如果能夠滲透對考點的加強,對於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有著重要的幫助,而這一類的導入的方法一般建議是復習式的導入為主。(4)能夠幫助學生積累歷史學習素材,理清學習脈絡為準的原則。 歷史學習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知識、從積累歷史知識到理解歷史的過程,因此歷史課堂不應該為上歷史課而上,在幫助學生了解歷史發展脈絡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歷史教育的感化。雖然在教學過程中,這一種教育的感化可以貫穿整個課堂,但是,如果能夠在課堂導入的時候來一個先聲奪人的效果,奠定整一節課的基調的話,這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導入教學的方法有多種:問題導入法、舉例導入法、討論導入法、圖示導入法等在教學中自己的具體做法是:
(1)注意新舊知識的銜接過渡。復習舊知識導入新課。便於學生鞏固已學知識,便於將就舊知識邏輯地,有機地聯系起來,循序漸進地展開教學。通常通過提問、練習,講述,誦讀等方式進行。使學生「溫故」的基礎上知新,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引發探索問題奧妙的興趣。我在教學《明清帝國的專制統治》一課時這樣導入: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歷代帝王為了鞏固統治採取了各種措施,秦始皇推行郡縣制,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唐太宗完善科舉制,重視人才,虛心納諫,社會歷史發展到明清時期,明清時期統治者在政治、思想方面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呢?這些措施又造成了什麼影響呢?今天,讓我們共同學習《明清帝國的專制統治》。通過這一導入,學生既回顧了舊知識: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的措施,又明確了本節課要學習的重點內容是明清時期政治、思想方面的措施及影響。
(2)注意歷史與現實的對比,從而融入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正確的歷史思維能力、辨別是非的能力。我是這樣導入的:播放奧運會主題曲《我和你》,我接著說,2008年8月,我國成功舉辦了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這是一次全世界人民體育的盛會,團結的盛會,一首《我和你》拉近了全世界人民心靈的距離,唱出了全世界人民熱愛和平、嚮往和平的心聲,但是,在20世紀先後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不僅造成了世界性人力物力的損耗,也給全世界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最殘酷的、規模最大的戰爭,給各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痛苦與災難,並且戰爭的傷痛至今仍在延續,為了避免世界大戰的悲劇再次發生今天,我們一起來復習《兩次世界大戰》的歷史。
(3)充分利用教材資源
我在教學《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一課時,我說,今天老師想送給大家一首歌,你聽聽唱的是哪個地區?於是,我就唱;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真名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 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 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 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母親! 我要回來, 母親!母親!同學們一聽就知道是澳門,我接著說,是的,這是聞一多先生《七子之歌》中的澳門,那麼澳門曾被哪個國家佔領,又在什麼時候回歸了祖國的呢?這一地區實行什麼制度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
(4)採用多媒體手段
教學歷史學科有很多影視資料可供使用,各個不同的歷史階段發生的大事,重要人物都被拍攝成電視、電影作品,在教學中可以選擇使用。
總之,通過導入教學,引發學生的學習意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在學生想學、願學、樂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
三、打造教學特色,提升教師綜合素質,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
首先,應提升教師綜合素質,打造教學特色。中國有句教育古訓是「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人格魅力,課堂教學的教學藝術是讓學生喜歡歷史課的首要因素。看看易中天吧!看看紀連海吧!看看王立群吧!他們的講解多麼生動,多麼睿智,善於設疑,調足了聽眾的胃口!教師的情緒感染著每個同學。
其次,應以學生為主體。「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學生風華正茂,他們富有理想,富有激情,我們為何不能給他們一個機會,給他們一個施展才華的舞台呢?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合作、探究,去解決一個一個問題。讓每一個同學都參與到學習中來。要減少課堂的講授時間,降低教的富營養,增強學生的飢餓感,最大限度的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主動中發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創新。
第三,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自驚奇和問題開始」。應以問題為中心進行教學,以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問題中心教學法,即教師根據歷史學科的特點,緊緊抓住歷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創造思維情境,將教學復習的知識以問題組的形式呈現,把解決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心,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學習歷史知識的動機和情趣,有效掌握歷史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教會學生怎樣學習的教學方法。
注意以下幾點:1、問題的內容,即問什麼? 一是問題內容要緊扣課標和本課教學的三維目標要求,有較強的針對性。 二是問題要體現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 三是問題要有層次性、次序性。四 是立足課本,以面向全體學生為准則,以課文的重難點知識文獻資料思考題等為主要內容。五是不能過於膚淺。
2、要問的對象,即問誰?(1)多關注學習中等及以下的學生 ( 2)問題難度較大、靈活性較強的最好問優學(3)回答問題的同學不能總集中在幾個人身上,應關注全班同學。3、提問的方式,即怎麼問? 一是問題的表述要簡明、准確、深入淺出、循序漸進。 二是問題要有啟發性。 三是教師要善於鼓勵、引導。
4、解決問題的方式(1)注重學生獨立的閱讀和思維,以自主學習為主,閱讀是學生獲得知識、發展能力、提升精神的重要途徑,無論什麼學科的教學,都應該把學生的閱讀置於中心位置,要讓學生通過獨立閱讀解決較為簡單的問題,並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著力解決識記層次的問題。(2)較難的問題,可先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試著解決,答案還不夠完整或學生的理解海不是很到位,教師可指導學生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名言、地圖、圖片等材料幫助理解。(3)把歷史知識的學習放在本單元、本冊書或世界歷史的大背景下去理解。(4)注意問題之間的銜接過渡,融會貫通。(5)教師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網路,做好板書設計。
四、做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
學習歷史並不僅是單純地知道歷史事件的情況,更重要的是以史為鑒,指導我們今天的行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逐漸了解中國國情,理解並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形成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認同感,初步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逐步確立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類和平與進步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了解科學技術給人類歷史發展帶來巨大物質進步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學精神的意識,確立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
了解歷史上專制與民主、人治與法治的演變過程,理解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不斷強化民主與法制意識。
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學習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
五、做好練習鞏固與背誦教學
我認為:就歷史學科而言,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練習和背誦是鞏固所學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
練習題的設置:1、要緊扣課標要求,體現識記、理解、運用層次的不同要求,注意對基礎知識的鞏固。2、題要適量,力求少而精,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3、教師精心設置每課的練習題,當堂練習當堂訂正,及時彌補課堂教學中的不足。4、要求學生在明確題的答案之後把題寫到作業本上,同時作為本課背誦的主要內容。
背誦環節:1、力求讓學生達到理解記憶,注意背誦的准確性。2、注意對知識的系統記憶。3、多提問檢查,關注全體同學,人人過關,只佔用課堂時間,教師問學生時可變換問題的角度,創設問題的情境。4、多激勵,形成競爭的氣氛。
此外,還應進行教學反思。成長=經驗+反思。耐心進行課後反思是打造高效優質歷史課堂的階梯。教學是一門藝術,又是一項技術,精心設計的一堂課,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突發事件,需要自己隨機應變,也可能會有靈感閃現,為自己的課堂增加亮色。課後反思就應該把這些散落在課堂記憶中的碎片拾起記錄下來,作為自己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養分,這也會成為構建高效歷史課堂的階梯,我們會繼續攀登,高效優質歷史課堂永遠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著名課改專家、福建師大教授余文森認為:當前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戰就是低效問題。我們不能只會紙上談兵,要把有效教學的理論運用到我們歷史課堂教學的具體實踐中,切實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需要教師發揮個人的智慧,把有效教學的理論與學生具體的學情相結合,走出一條有自己特色的教改之路。

6. 香港的學生怎麼學歷史怎麼上歷史課,具體學哪些。

概括地講,香港中學中國歷史課程有三大目標,即掌握歷史知識、訓練思維能力和培養良好品
德。具體來說,在中一至中三階段,中國歷史課程目標在於讓學生透過對歷史人物及史事的認識,培養其「優良的品德,對社會、民族的責任感,以及對國家的歸屬感。」中四至中五的教學目的,是在此基礎上,達到培養學生優良品格之目的。而中六至中七階段的目標要求更高,學生要「學習搜集、閱讀、整理及運用史料,並發掘問題」,能夠「指出其客觀性及局限性」,在「掌握各種史學理論及概念」的基礎上,「解釋歷史的發展」,「探究歷史潮流的發展」,並能「運用通暢之口語及文字表達其學習歷史之成果」。香港中國歷史教育目標在中學三個階段呈現層遞上升的特點由此可見。
香港中學中國歷史課程在內容編排上匠心獨運,分為甲、乙兩個部分。初中階段,甲部為政治史,主要以通史體例,從「縱」向介紹中國歷代治亂興衰的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等,使學生掌握史事的脈絡和每一斷代的發展。乙部為文化史,以專題形式,從「橫」向認識中國社會的面貌與文化特色,內容包括遠古時期的文化、文字的起源與發展、科技發明與重要建設、中外交通的發展、學術思想、宗教等等。
高中階段,根據新頒布的《中國歷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 中四至中五) ,雖然還是將學習內容分為甲部和乙部,但是,甲部、乙部均為政治史,並採用專題學習模式,甲部從上古至十九世紀中葉,圍繞政治、社會兩大主線選取課題展開,乙部從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末,范圍包括內政與外交兩個方面,且教學時數及會考比例均佔50%。由此看來,香港高中中國歷史課程較之以前更加突出對中國近現代史的學習,並將其提到了顯赫的地位。而且在香港考試局每年舉辦的兩次大逾的中學會考中,中國歷史科始終是其中的重要科目之一。

7. 怎樣上歷史課

一 教學設計
在教學設計上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通盤考慮,整體籌劃,具體安排,細心組織,處理好教材的使用,體現出新課標的理念,發揮出自己的教學特長,展現出自己的教學特色。這樣才符合新課標關於歷史教學設計的要求。
作為教學設計者,我們進行教學設計的初衷主要是讓學生在歷史教學中通過認知歷史過程,運用歷史思維,全面、辯證、客觀、發展地看待人類社會的各種復雜現象,能夠實事求是地分析歷史事物,這就需要在教學設計時應遵循一項原則:論從史出,論中有史,史中有論。
教學設計成功與否,要看是否有利於完成教學任務;是否有利於展現教學內容;是否有利於開展教學活動;是否有利於學生的歷史學習和是否達到教學目標。
以中國歷史第三冊第一單元為例:
中國歷史第三冊第一單元《侵略與反抗》反映的是清末歷史,它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衰亡期,所體現出封建制度的弊端是導致中國屢遭外敵欺辱的根源。教材通過侵略戰爭和民族救亡運動來展現主題的,而兩者之間也存在必然因果的聯系。
所以在教學設計時要注意:(1)教學的主題核心是什麼?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這是首要的。在研讀課程標准和教科書的基礎上,抓住學習主題重心所在,有了主軸,綱舉才能目張;(2)主題涉及哪些方面?有哪些要點?根據主題核心,對教學范圍、層次等進行分析、把握內容;(3)教學的總體目標是什麼?目的在於避免教學中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隨意和零散;(4)弄清單元中各課課題之間以及與主題的關系,最終在圍繞單元學習主題下,整體思考這一教學時段的教學策略和方式,以及資源整合。
教學資源整合主要有:(1)教學材料的整合;(2)教學方式的整合;(3)教學活動的整合;(4)作業練習的整合(整合時要遵循簡單實效的原則)。使每節課在材料類型、教學方式、活動組織形式、練習訓練上各具特色,各有側重,又在整體上構成聯系和配合。
二 教學手段
當前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是最主要的手段之一,教師的講授只是輔助手段而已,有的人甚至不講課。不少教學理論的專家都在說要以學生為主,要以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和合作學習為主,所以教師不能夠多講課,有些地方甚至以時間為量化標准,越線即判為不當,帶上「緊箍咒」。我的看法:要講,要講好,而且不能少講。
這是為什麼?
理論上,教師、學生、教材是三位一體,缺少或弱化任何一者都將對教學產生不利影響。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材則是二者的中介。教師向學生傳授教材,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習教材。
從歷史課的性質上講,歷史學科具有其本身的特點,它是一種典型的知識性課程,因此課堂教學是中學歷史的常規形態。教師在課堂講授歷史知識是完成歷史教學活動的主要方式。
從歷史知識傳遞上看,歷史反映的是過去的人類活動。是不可能通過實驗方式加以重演,很多也不能直接通過觀察所得,而大多數只是通過間接方式傳遞。一般情況下獲得歷史知識的途徑有:聽、讀、看等方式,聽課則是學生獲取歷史知識的主渠道。教師在教學中是主導者,而歷史課的思想性、導向性、科學性、教育性等只有在歷史教師充分發揮作用的前提下才能實現。無論是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學法的指導,還是其他方面都與老師的指導有最直接的關系,這也離不開老師的正面講解的原因。課堂講授在歷史教學中是必然的。我們在實際教育教學生活中,學生喜歡什麼樣的老師,願意上什麼樣的課,很大程度上是由老師的講授質量決定的。
三 多媒體的運用
現代化的教學,包括現代化的教學觀念和教學內容,也包括現代化的教學技術和手段。當前的歷史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教學,已是比較普遍的情況了。可以說,這幾年來歷史課堂教學的發展,現代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內容的整合是一個突出的表現。
現代信息技術功能多樣、信息量大、合成性高、直觀性強,具有情境感、立體感、動感,甚至可以模擬空間,「一網打盡」等。然而,像任何技術一樣,其科技含量高不高固然重要,但使用技術和享受技術的人來說,技術的運用是否實用,是否有效,才是最重要的。就這一點講,課件的製作與運用關鍵在於是否有利於完成教學任務、展現教學內容;開展教學活動,是否有利於學生的歷史學習。
在教學實際中,存在著課件製作不當、效果不佳的狀況。諸如:課件所顯示的文字資料,內容過多且字型大小過小,密密麻麻充滿了整個界面,學生在下面讀起來既費時又費力,甚至坐在後面的學生看不清楚,選用和展示圖像清晰度太低,模糊不清;課件的底圖與文字的色彩反差小,使得文字的顯示不甚清晰,如黑底藍字、藍底綠字、粉底紅字等;在對課件中文字標題編輯時,「預設動畫」未進行靜音,使文字顯示時帶有聲響,對學生的觀看產生干擾;在界面的角落設有動畫圖標、晃動的小人等,沒有實際意義又不含學習信息,卻能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對一項歷史知識編排過多的圖片,如一個人物,有頭像、坐像、工作像與他人合影等好幾幅照片,眼花繚亂,信息重復。以及影視資料未經剪輯、冗長拖沓等。這些情況都可能影響到課件教學實際效果。
這些問題從技術角度上講,都是不難解決的。關鍵是在備課時要考慮到,教師所有的教學思路和教學行為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就像我們不是為了表現自己的知識淵博、嗓音洪亮、音色優美而進行教學一樣。運用多媒體課件不是因為這是新技術,不用就顯得不時髦,而是為了提高教學實際效果,使這種先進的教學技術為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服務。這就是說課件的製作與運用要圍繞著教學目標的達成,要切合教學內容的實施,要有助於教學活動的組織與進行,要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於學生的學習目的與態度、學習興趣與動機、學習策略與方式、學習方法與途徑等方面的提升與發展。反之,則要考慮有沒有使用價值了,因為任何技術都可能有「雙刃劍」的情況,用得不好反倒不利,不如不用,所以在應用課件時也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時時處處考慮到學生接受課件演示時的認知活動。
在課件的實際的效果上,還有一個重要方面,這就是給教師工作帶來的效果。製作的課件是否有助於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是否有助於教師教授教學內容,是否有助於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教學活動,這些都是在編制課件時需要考慮到的。如果課件的使用反而削弱教師在教學上的主導作用,影響教師順利地進行教學,甚至是使教師被課件牽著鼻子走,那課件效果就有問題了。
四 歷史與現實的聯系
歷史教學要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學生,這是新課改所倡導的精神,歷史課程標准也提出了歷史課應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很多中學歷史教師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積極體現這一課程理念,在講授歷史問題時注意聯系實際問題,包括聯系當前國際局勢的問題、現實社會問題、實際生活問題、學生思想問題等等,力圖為歷史課注入新的活力。
毋庸置疑,歷史與學生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歷史演變的結果,古今之間的關系是雙向的。從歷史教學角度上講要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確實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將歷史與現實進行聯系,引導學生從歷史中看現實,從現實中看歷史。教師應當認識到,這種聯系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全面地理解歷史,認識現實。即使是為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也要從歷史的角度上進行發掘,通過對歷史的經驗教訓的探討,用歷史的視野來觀察社會與人。從這個意義上說,歷史教學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是基於歷史感的生成的。歷史感的培養並非總是局限於歷史本身,有關當今的知識往往能以一定的方式更為直接地幫助理解過去。然而,認識歷史的過程,運用歷史思維,汲取歷史的智慧,並不是讓學生機械地、簡單地記住某些現成的結論,更不是讓學生鸚鵡學舌般地說出幾句響亮的大道理,而是要使學生學會用全面、辯證、客觀、發展的歷史眼光來看待人類社會的各種復雜現象,能夠實事求是地分析事物。教學中進行古今的聯系,應當認識到以下幾點:
1.要寓論於史,而不是直接說教
揭示歷史與現實的聯系,是歷史認識和歷史解釋的表現,這種認識或解釋是基於歷史的實際。歷史學科的教學內容展現了歷史的發展與演進、變化與延續,其中的知識本身已內含了一定的價值取向,所具有的思想教育因素不是外來附加的。
2.要具體生動,而不要空泛議論
歷史知識和歷史認識都是具體的,是來源於歷史上曾是活生生的人與事,學生要能夠真正掌握知識和提高認識,其前提是對歷史事物的了解和理解。學生只有在其認知系統中構建起具體的知識及概念結構,才能進而生成相應的觀念和認識。歷史教學的大忌之一,就是脫離具體生動的歷史本身而進行憑空論說。
3.要有機結合,而不要牽強附會
任何事物之間建立聯系的意義,關鍵都是確立他們內在的、本質的、有機的聯系,歷史與現實的聯系也是這樣,通過實事求是的有機聯系使學生更好地從歷史的角度來認識現實,而不是簡單地在歷史與現實之間劃上「加號」或是「等號」。
古有成語「畫蛇添足」、「屋下架屋」、「床上施床」,喻其多此一舉,必是弄巧成拙。歷史課上的聯系實際,尤其要避免不實在的做法。
總之,教師教得活,學生學得活,教材用得活,教學搞得活,在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教師對教材的精闢分析,教學設計的精細,教學資源的准確運用。

8. 中國的歷史課學些什麼

中國大學歷史專業學生的主要課程:中國通史、世界通史,史學導論、中國史版、西方史學史、考古權學通論、歷史地理學、古代漢語、中外歷史文化原典導讀與選讀、中國斷代史等。

中學生的話一般,都是學中國古代史,近現代史;世界古代史,近現代史等一些比較基礎的知識。

你剛剛起步的話,建議你先讀《上下五千年》這本通俗讀物,然後再去中國通史,之後再根據你自己的興趣,細讀某個時間段的中國歷史吧。

9. 歷史課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1.歷史方法學,怎樣科學的評價歷史事件,擺脫意識形態的影響
2.看待歷內史事件的歷容史意義對當下現實的影響
3.尋找歷史中的人性,而不是冰冷的用一個詞語來概括某個歷史任務
4.從歷史中尋找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和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
5.站在歷史中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去評價歷史事件
6.跳出歷史,站在人類發展潮流角度再次觀看同一歷史事件
7.歷史不但是故事,更重要的是汲取教訓和探求真理,絕對不是僅僅的記憶
8.鼓勵大家討論歷史事件,必要時加以引導

閱讀全文

與歷史發展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