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蒼南的人文有哪些
風土人情
婚姻
討歡彩
結婚求吉利,討好兆,稱紅喜事,庚貼用紅紙,禮品中必有紅喜蛋,蛋呈圓形,諧為「狀元」,並與紅棗(早)、花生(生)、桂(貴) 、蓮子(子);合成「早生貴子狀元郎」彩話。婚後,將此蛋果連同喜糖分送親鄰。嫁妝、重盛、門窗均貼上紅雙喜或吉祥圖案剪紙。
請庚幟
舊時,媒婆奔走於男女網家之間說合,並代男方往公家請庚帖(生辰八字)。男家將庚帖置於灶神香爐前,三日後卜吉合婚。七日內家中平安無事,由媒人將男庚貼送至女家,亦經卜吉,合則議聘,不會將庚帖退回。
定親
舊時定親分「小定」和「大定」。定親前議定聘金,聘金多寡決定嫁妝豐薄。「小定」聘物多為金戒指一對,及糕餅、魚肉等禮品;女方回送江西瓷碗一筒十隻,以「碗」諧「穩」,含「百年好合」意,另有紅棗、花生等、「大定」為正式定親,主要送聘金和龍鳳婚書、女方收起男婚書,另一份填寫後裝入原帖盒,交媒人送回男方。「大定」與「送日」常並合進行。即男方同時將迎娶日期告知女方。
嫁娶
嫁前一日,女家設宴待客。擇吉辰在中堂為新娘絞去面毛,謂「開額」,母親為女兒加笄,謂「上頭」、婚娶日,男方先迎取嫁妝。而後迎親隊伍啟行、女家母女、姐妹、姑嫂哭別、內容通常為:留戀父母,勸勉女兒或訴說怨苦,各地均有《哭嫁歌》流傳。
花轎至男家,由儐相念贊,按贊詩內容舉行拜堂儀式。新娘由兩個「利市人」用貼有紅雙喜的新米篩遮護,跨過火盆至中堂,與新郎同拜天地,眾撒以紅綠米,紅花生。禮成,入洞房,吃「和同飯」,飲「交杯酒」。畢,中堂開筵、第一桌左上首,謂之「頭位」,例由岳父或舅父坐。
鬧調房
諺雲「七日洞房無大小」,結婚之日鬧房尤烈。親友至,新娘敬煙奉茶。客人瓷意調弄新娘,出難題,索禮物,常發生羞辱新娘新郎、主客各不歡悅情事。建國後,鬧洞房較往昔文明,若遇客人有越軌言行,陪人或長輩出面調解。近年此俗已趨淡化。
部分地區有唱歌祝賀習俗,如「三字豎起本是川,百年夫妻好姻緣;夫妻雙雙成好合福祿壽禧共周全」。
坐筵
即婆媳交家儀式,婚後三日舉行。中堂設筵,上為朝天主位,下為關封位,旁設女賓席。吹班樂作,新娘立主位,婆立關封位,女賓人座、樂曲聲中,婆媳互換位置,新娘以主人身份向賓客行見面禮。
文明結婚
「五四」運動後,部分人結婚儀式仿效西萬國家,請地萬名流為證婚人,主持婚禮,雙方家長稱主婚人。婚禮開始,新郎西裝革履,新娘穿白色禮服,在樂聲中並肩 進場。證婚人、主婚人及新郎、新娘俱在婚書上蓋章,婚者互換戒指、互相鞠躬致意,繼而證婚人、主婚人與新致詞。
解放後,婚札更簡朴。幹部結婚只擺茶點。70年代,婚俗趨繁。訂婚時男方要送金飾,女方回贈衣、鞋。雙方分喜糖給親友。結婚時,女方多數帶縫紉機、自行車等「四大件」。至80年代,一些經濟發達地區,攀比之風嚴重,聘禮高者,金飾達500克、聘金萬元以上,女方回以高檔西服、摩托車等;結婚時,女方還帶彩電、電冰箱、立體雙頻道收錄機等「新五大件」。
生育
催生禮
產期臨近,娘家要送「快使肉」,謂孕婦吃後可順利分娩。從前生第一胎,向多子女人家討嬰兒衣服,對方給單衣、夾衣各一,叫「利市衣」,以保小兒健康成長。
分娩
舊時穩婆接生,嬰兒死亡率高,現均新法接生。產後,休息一月,稱「做月里」。產婦房關閉窗戶,拉下窗簾遮陽,以防損目。產婦穿長袖衣服、長褲、著襪,頭包黑紗布或手帕,防受涼。食姜、黃酒、索麵、男長輩和外人不能進房。
月里羹·滿月酒
產後一月內,娘家及親戚朋友送索麵、黃酒、雞蛋、母雞、海鮮給產婦,謂「進月里羹」。30天為「小滿月」,40天為「大滿月」,擺「滿月酒」,親朋送禮。也有在嬰孩四個月時擺酒,謂之「百日酒」。
取名
昔時,看重為男孩取名。迷信者先為算命,如命里五行有缺,在名字後一字上彌補,若缺金,取「金」編旁字,前一字則為宗譜規定之「輩份」字下輩名字,不能跟長輩同字或同音。怕孩子難養大,往往取女名,如小燕、秀珍,或取賤名,如阿狗、侮頹。
女孩則多以娟、嬌、婉、娥、香、英、淑、嫻等字為名。示美好賢惠;多女無子家,為女孩取名寄託有嗣願望,如招弟、有弟、領弟、來弟等。建國後,有因緊跟政治形勢,取名和平、建設、煉鋼、衛國等;「文化大革命」期間,名字中往往帶「紅」、「東」、「兵」、「武」、「衛」等字。
周歲
俗呼「對周」、「對對」。外祖家要送厚禮,有小兒四季衣著、玩具、銀飾。銀飾為必備之物,謂可避邪,近年有改為金飾者。主家擺酒宴請,較滿月酒豐盛。
上學
兒童到七八歲上學,外祖家送蔥(諧聰)、狀元糕等。入學日內蒙師跪拜,蒙師把手教描紅,後將狀元糕等分送同學。建國後,改為送學慣用品和衣服。
壽慶
生日
家中成員生日,全家吃面條,稱「長壽面」。今更重視兒童生日,添衣物,送玩具,備辦生日蛋糕、生日燭。小朋友亦攜禮品來慶賀,主家則以蛋糕糖果分送幼兒園小夥伴。
做壽
老人做壽,外甥與女婿都要送厚禮,其中必有長壽面、壽桃、壽糕、紅燭。昔時富貴人家,壽桃高達一米多,上插米塑戲曲人物,配以壽屏、壽嶂。壽堂上,禮品列陳,紅燭高燒,敬過祖宗神祗,晚輩按輩份跪拜祝壽,送上壽面,壽翁壽婆分「壽錢」。而後親友前來祝壽。
送五福
永嘉楠溪江兩岸有送五福祝壽之俗。「五福」即在布上綉上五隻蝙蝠,以蝠諧福,稱為「五福拜壽」、五幅系指長壽、富有、康寧、積德、善終。
[編輯本段]經濟概況
蒼南縣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前景廣闊。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9.8億元,同比增長10.7%,全年實現財政總收入8.22億元,比上年增長15.2%,2003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上升至第80位。
蒼南縣在改革開放大潮的推動下,煥發出勃勃英姿,經過幾年的長足發展,特色工業園區建設成效顯著,一批工業龍頭企業迅速崛起,塊狀經濟集聚效應日益凸現,形成了以印刷、塑編、紡織、商務禮品、食品加工、儀器儀表為主導產業的工業經濟體系,傢具、不銹鋼、陶瓷、包裝材料、高分子纖維、醫葯等新興產業得到培育,「中國印刷城」、「中國塑編之都」等國字型大小基地先後落戶蒼南。外向型經濟快速發展,2003年全年進出口總額9671萬美元,同比增長89.1%,其中外貿出口額6565萬美元,同比增長54.4%,增幅列全市第一。
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建成有機茶、蘑菇、四季柚、馬蹄筍、席草、鮮巴佬和草食型畜牧等一批特色農業基地。馬站、沿浦、觀美等鎮分別被命名為「中國四季柚之鄉」、「中國紫菜之鄉」、「中國席草之鄉」。海洋捕撈和水產養殖穩步增長,2003年水產品產量20.52萬噸,產值11.09億元。
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城鎮建設日新月異,多年來,該縣實施「基礎先行」、「重點突破」戰略,以水、電、路、通訊為重點,加大投資力度,基本構築起跨越式發展的基礎平台。高速公路蒼南段的通車,蒼南到溫州只需40分鍾,蒼南到福州只需3個小時,溫福鐵路前期工作基本就緒,蒼南的區位優勢日益凸現。104國道過境公路、龍金大道、環海公路相繼建成,全縣公路里程達到578.28公里。甌南大橋、靈江山海經濟協作區、大漁灣圍墾工程先後啟動等,都將為蒼南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奠定良好的硬環境。
⑵ 誰知道蒼南歷史靈溪的傳說
《蒼南靈溪鎮志》有〔附〕部分地名小考, 靈溪,因鎮東有溪,溪東有蜿蜒起伏的山丘,狀如游龍,傳說為「山龍過溪」穴位,故名龍溪。因閩語方言「龍」與「靈」同音,諧名靈溪。
⑶ 蒼南宜山鎮的歷史從何說起
神宗元抄豐年間(1078—1086) 廢都,保復鄉里。襲平陽置前倉(今錢倉)、杷槽(今舥艚)、泥山(今宜山)3鎮。各鎮設有場務,收取商稅。現考諸文獻,永嘉縣僅知建牙、集善、德政、吹台、孝義、賢宰、仙桂、清通、仙居9鄉,里名僅悉集雲、鵬飛2個。 這是網上找到的較早的記錄.
我也起發一個貼子.宜山在中國文獻中最早的歷史記錄是什麼時候.
懸賞分為:100分好了.如果10天沒有人答出來.就再加50分,直到滿200分為止.希望能給大家一點動力
⑷ 蒼南的名勝古跡
玉蒼山風景名勝區位於蒼南縣治西北20公里,南北越8公里,東南跨9公里,總面積平方公里,景區規劃面積23.5平方公里,由中心景區、東景區、南景區、西景區和北景區五大部分組成,共108個景點。
玉蒼山又稱八面山,系南雁盪山別支。主峰大玉蒼海拔921.5米。據《明統一志》載:山有古碑,鐫有「玉蒼之山,龍蟠虎踞」八字,今泯滅,「昔日古松彌谷,老松蒙籠,攢雲簇霞,不雨滴翠,最號名勝,游屐相錯」(明鄭思恭語),指的是玉蒼山的昔日風貌。清乾隆三十年(1765)六月由平陽知縣何子祥撰文,法雲寺主持慧松和尚募刻的《奉寬勒禁》大石碑,上書「三十六都大玉蒼,乃平邑(陽)之名山,其山有玉,故稱玉倉」,玉蒼之名沿用至今。
玉蒼山屬山嶽型風景區,風景獨特秀麗,自然景觀眾多,其主要景點分布於中心景區和東、西、南、北門。
玉蒼山整個景區由「怪石、日出、雲海」三大奇觀構成,稱為玉蒼山「三絕」,其中主要以怪石更為突出。在海拔700-900米的山間怪石密布,似兔、似龜、似馬、似蛇、似海獅、似大象、似船、似流水、似瀑布、似岸灘,場面壯觀,形成了石的海洋;更有巨岩拔地而起,猶如上天雲梯插入雲霄,有的山嶺如黃山奇峰險峻異常;也有巨石支點巧妙可人為彈動,別具風趣;又有岩石如溪中?步惟妙惟肖,趣味橫生,確實是一座天然石雕庫。能群觀,可獨賞;能遠眺,可近看,觀感各異,意境深遠,使游者尋味無窮。只要身臨其境,無不浮想聯翩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高高的山頂,激動人心的要數觀日出了,萬籟俱寂的清晨,登上撩?望台,舉目遠眺,一輪紅日噴薄而出,天地間瞬時霞光萬道,叢林盡染。介於怪石的靜態美與日出的動態美之間,又有雲海的獨特美,玉蒼山似真似幻的雲海隨著季節的變換顯示出獨特的魅力。冬天層雲鋪天蓋地,群峰盡隱,海天一色;一到夏季,流動雲霧裹著陣陣山風從林中、石縫里翻湧而來,時而遮天蔽日,時而碧光萬里。
玉蒼山南不僅有迷人的自然景觀,其人文景觀也各具特色。山中的亭、台、樓、閣都有它們的獨白之處。這些建築均為石結構,外形美觀古樸;設施齊他的招待所是玉蒼山森林公園的文化和娛樂中心;名聞遐邇的名勝古跡法雲寺,為蒼南縣第一禪林,寺中有摩(石)刻題「皇朝壽山」,相傳是明朝正德皇帝的筆跡。
玉蒼山景區融文景觀與山、石、溪、瀑、湖、林、寺為一體,雄渾幽秀,兼而有之。主峰大玉蒼海拔921.5米,林木豐茂,奇石薈萃,在主峰上觀日出、賞雲海、覽奇石,堪稱玉蒼山三絕。石海――是玉蒼山自然景觀的精華。這里無處不石,無石不美,各具神態,妙趣天成。仙人?步、石瀑岩、石海覆舟、望天龜、搖動岩、錦綉谷等108個景點,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傑作,使對玉蒼勝景情有獨鍾者不禁發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玉蒼石海甲神州」的贊嘆。玉蒼山森林公園林地面積874公頃,森林覆蓋率89.9%,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1991年被國家林化部定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⑸ 蒼南金鄉的歷史
金鄉遠古時稱瀛州。 瀛洲系三國時代周瑜訓練水軍的「橫嶼船屯」范圍之內,屬「回浦地」。「小金鄉」浮起於唐末。250年後,南宋高宗趙構建炎三年(1129),建置了金舟鄉,隸屬於平陽縣。至於為什麼叫金舟鄉,有人說是金舟鄉從海面浮起時,有沉船之骸附金銀珠寶;有人認為是因為金舟鄉南面有金字山和復船山,各取一字而得名。從湧泉寺的興衰、黃泥嶴的石馬、石翁仲陪葬飾物及梅嶺的摩崖石刻,可知唐末至宋期間已商賈雲集,逐漸繁榮。
洪武十七年(1384)明太祖朱元璋命信國公湯和在金舟鄉置衛築城,改稱金鄉衛。明代的金鄉衛,統率平陽縣所有的水陸關寨,南至蒲門、壯士千戶所;北至沙園(現屬瑞安)、寧村(現屬於甌海)、海安(現屬樂清)千戶所。
金鄉衛共設十一寨、十五堠。
十一寨為:廟後寨、嶼門寨、巴艚寨、大嶴寨、炎亭寨、大鑊寨、小鑊寨、石塘寨、石坪寨、大漁寨、小漁寨。
十五堠為:半塘堠、尖山堠、白崎堠、馬跡堠、鳳凰堠、猴頭堠、上洋堠、畢灣堠、東岡堠、嶺門堠、東山堠、蒙灣堠、蘭頭堠、巴艚山堠、奠山堠。
堠下還有許多墩。 如現存的大煙墩山古煙墩,位於大漁鎮小嶴村墩山巔,海拔約250米系明代抗倭的報警設施,佔地面積100平方米,高約7米,極目海天,頗為壯觀。現保存基本完整,是明代抗倭斗爭的珍貴實物。1988年列為蒼南縣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金鄉衛城牆周長9里30步,計1420餘丈,牆高1.9丈,趾厚2丈,堞1650口,窩鋪43座。有城門四座,東,迎旭門;南,靖海門;西,來爽門;北,望京門。各設城樓。水門原有四座,現剩兩座。城體結構用不規則條石壘迭,內夯黃土和礫石。因歷史變故,今僅存部分城基、北、西城門和南、西水門及西水門之上的魁星閣。城牆外有完整的30至50米寬的護城河圍繞。城內小河通過水門與護城河相通。護城河上有吊橋。
衛城內衛廳前面有廣濟大倉和小倉,計廒二十餘間,收支衛所俸糧。衛廳在衛山(即獅山)上,設有瞭望台,既遠眺海防,又近廒倉。倉前倉後還設土地廟,意為土地公公保佑倉儲大事,平安無恙。
(2)八卦乾坤布局
信國公湯和設計的衛城有兩大特點:一是軍衛化;二是按劉基建南京紫禁城設計的「八卦乾坤布局。」
八卦中有「一卦六爻」,從北而南東西方向平行排列。金鄉現稱的第八巷為六爻中之初爻,第三巷為六爻中之上爻。爻有連續或斷開。連為陽爻,斷為陰爻。巷的建築有續有斷,陰陽相間,與卦中之陰爻陽爻對應。六爻組成了六十四卦中的一卦。根據《易經》取象比類手法,可以了解到劉基設衛的宗旨。譬如,如是《晉》卦,講的是戰備戰術的問題。但由於年代久湮,世事滄桑,現已無法辨認哪一巷是屬於陰或陽,所以也無法斷定六爻巷當初是屬於哪一卦,但衛城是八卦乾坤布局則是肯定無疑的。
按六爻巷:金鄉該只有六條巷,為何有八條呢?事實上是六爻巷加馬巷、牛巷(另稱 墨林巷)。這兩巷是建城以後的事,牛巷為戍卒進衛後,屠宰牛羊之處;馬巷是將士礪兵秣馬之場所,或為馬廄之所在。牛巷與橫街頭平行,自鯉河街至天燈巷;馬巷地址在文昌閣西首。至於現在民間稱的南門第一、第二巷那是民國以後的事,以前並無此巷。四城門的命名也有文王後天八卦的痕跡:如震為東、為春,五行屬木,日出東南隅,所以東城門為迎旭門。兌為西,為悅、為秋五行屬金,所以西城門為來爽門。至於北望京門、南靖海門分明又滲入了後人的主觀意識。
衛城除四門外,分別在東南、西南、東北、西北設四水門,構成休、生、傷、杜、景、死、驚、開八卦八門九宮格局。如西南方為死門,即現在甘溪義冢地之方位,是古代沙場遺址。此處是置敵於死地的最佳位置。如倭寇從大漁、小漁方向來犯金鄉,守城將士從南門出擊,必將倭寇直逼到甘溪沙場。此處兩面環山別無它路,必將敵置於死地;如倭寇往西逃竄,那就將其誘入腹地,成了瓮中之鱉。
衛城東北、西北,八卦中屬生門與開門,正北為休門。因金鄉北門外至巴艚、麥城,當時是一馬平川,正是我軍將士休養生息的好地方。現在是基本農田保護區,是江南百姓賴以生存的一片沃土,子孫代代生生息息繁衍於這片故土上。
以此看來,當時在金鄉置衛,選擇如此符合八門九宮格局的地理位置,不能不說是匠 心獨俱。
朱洪武建國後的定國方針是劉基的「高築牆、廣積糧、穩稱霸」九字戰略國策,也是朱元璋命令湯和「並海置衛」,在全國沿海置五十九衛的歷史背景。南京紫禁城的布城格局與金鄉的格局如出一轍,也就是劉基的八卦城格局。南京有「玄武門」、「玄武湖」,就是採用八卦中的「青龍、朱雀、白虎、玄武」作為城門稱謂的命名方式。
所以,金鄉「掘田河」已巳年改建成池,金鄉中學教師夏守安命名為「坎池」也是取八卦中「南離北坎」之義,又暗含消防之意,亦遵循了金鄉是八卦城的宗旨。
與其說,金鄉的布城格局是出乎陰陽風水的需要,還不如說是出於劉基的軍事防衛之必要。六爻巷,嚴格地說,當時是六排軍營,不為居民而設。陰陽爻,間隔斷續,是軍營的內部通道,便於相互接應,巷闊僅二、三米,兩匹馬不能並行而馳。這種布局最適合於巷戰,可攻易守。一旦城門失守,還可利用自己熟悉地形與敵人展開搏鬥,使敵人進入迷魂陣中。金鄉衛的最中心為大倉橋和小倉橋。是部隊屯積軍糧之所在。三國曹操皆將糧草屯積在重兵把守之中。大倉橋、小倉橋的屯糧方式正是借鑒於這種軍事策略。出於劉基的用兵之道,建城前為了運輸儲糧的需要,早於1384年就把南運河從河頭延伸到金鄉的大倉橋,現在大倉橋的橋石(洪武十七年建)、西水門的魁星閣,以及其他遺跡都可作歷史的見證。
鯉河的設計不是為了排污,而是出於運糧的需要。當時四城門的吊橋在軍事危急時是 吊起不通的。糧草主要是通過水門運到衛城腹地屯積。
七水井也是出於軍需。不單是解決平時飲水,主要是防止在被圍困的緊急情況下軍民沒有斷水之虞,所以水井的挖掘都選於獅山之陽,便於城牆上守衛戰士的飲用。諸多方面的考慮皆出於軍事需要。湯和設衛於金鄉可見劉基之用心。
補充回答: 金鄉由來晉、唐時期(317-907),黃河中、下游不少人避戰禍、逃災荒南下。偏於東南海隅的梅峰、瀛洲,氣候溫和,一些北來的人民。定居下來,以漁樵為業。他們或居於山地,或棲於海島,他們是開發金鄉的祖先。
金鄉的歷史,習慣上從宋、元講起。這是因為唐末浮起了「小金鄉」,金鄉才有跡可尋蹤,而且,宋、元以來,有文獻可孝:既有古建築,又有昔賢才,還有人物風貌,已經在華夏佔有一席之地。歷史上的金鄉,是以人活動業績而載入史冊的。
金鄉歷史發展的關鍵,是置衛築需洪武二十年。軍衛的官兵都是世襲的,駐戎金鄉衛,帶家眷入遷安家,憑官發「衛譜」文件取得「衛籍」,以後稱為「衛族」。明初衛族計十六姓,十九系,四百十二戶,二千人。至明末,子孫繁衍,衛城居民保持著一千戶左右。經過陳倉起義和順治遷界,衛族大批遷徙或死災禍,展界復井後,非衛族進城雜居,原衛族已成少數。衛族與非衛族共同生活在這場面土地上,發展種植業,從事農耕;發民漁業,向東海捕澇;發展文化,哺育鄉賢邑才……金鄉右史的點點滴滴,無一不是是金鄉人的創造。
金鄉人源於黃河流域,是炎黃子孫。金鄉人的創造,不僅僅是貢獻於金鄉的。
唐代的「靈峰凌雲寺」,北宋神宗的「梅峰湧泉寺」,北宋哲宗的「元佑橋」,唐宋間的小口、大漁南北交通港口,南宋金舟鄉的「淘金熱」,南宋孝宋「烏嶼陡門和「陰均埭」,宋高宗時代的坊下兄弟狀元,元仁宗時代的詩人陳高及「瀛洲三傑」,元順帝的「雪蒼道人陳文口,明成祖時代的建築大師張殿元,明萬右時代元戎陳寅,清初舉義旗的陳倉,反禁海鎖國的蔡牽媽……金鄉人創造的文明史,是貢獻於孕育金鄉人的祖國的。
以抗倭鎮載入史冊的金鄉,古城池固然有不少磨滅的功績,但主要是抗倭將士和人民的功勛。金鄉人在溫長的抗倭征程中,生產不停,戰斗不息,使這塊神聖疆土屹立於東海之濱,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輝右史,並且,曲折而艱難地,不斷而向前地發展著金鄉史,使它進入嶄新的今天,留迎向燦爛的明天,金鄉人是無愧於偉大的中華民族的。
⑹ 蒼南的風俗300字
蒼南縣地處浙江東南,現有人口130多萬,大都為明清時期閩地移民後裔,閩、越版兩種文權化的沖突和融合,形成了蒼南縣多元宗教信俗文化。春節、元宵節期間,蒼南縣民間信俗文化活動更是豐富而獨具特色,例如晏公信俗與蒲城「撥五更」活動就是其中之一。另外還有楊府爺信俗與「太平龍迎新春」、劉伯溫春秋二祭的「春祭」、陳十四信俗與唱「娘娘詞」、「陳府爺信俗」與藻溪「擺殿」、金鄉財神信俗和財神祭、多神信俗與「莒溪刀轎」、媽祖信俗和「媽祖巡安」活動等等,都是具有特色的民間信俗文化活動。
⑺ 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春節民風民俗及寓意
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春節民風民俗主要有:搗年糕、燒頭香、賣技、楊府爺信俗與「太平龍迎回新春」、多答神信俗與「莒溪刀轎」、媽祖信俗和「媽祖巡安」活動等。
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地處浙江東南,現有人口130多萬,大都為明清時期閩地移民後裔,閩、越兩種文化的沖突和融合,形成了蒼南縣多元宗教信俗文化。
浙江溫州的家庭過年前要購買大量的「年貨」,春聯,福字,新衣服,過年期間的食品(過年市場多不開門)。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與過去相比,中國人辦年貨的方式變得更加現代,不拘泥於傳統。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⑻ 溫州的歷史文化古跡有哪些
紅軍橋來,距離
城西約15公里,橫跨浙江省源
與福建省
犀溪鄉
交界溪上;
南麂列島,位於浙江省
東部海域、
口外,距
港30海里;
劉基
,位於
天頂湖西邊的南田鎮;
蒲壯所城,位於浙閩交界處的
蒲城鄉,是中國古代著名的
城堡建築;
古街,位於岩頭鎮上,沿街有
古橋、接官花亭、楠溪石寨等景觀;
,是溫州舊城古老的街道之一,也是著名的商業街。東起解放街與公園路相接,西至蟬街與府前街相交,長400米,寬12米;
雪溪胡宅,坐落在三魁鎮雪溪鄉橋西村的胡宅;
古橋,又名「永慶橋」,位於麗水湖上,建於南宋末年;
望兄亭,蒼坡村南寨牆上;
蒼坡溪門,是整個古村寨的大門,為元明時期建造,三間四柱木造牌樓式;
仁濟古廟,已被辟為蒼坡民俗館;
妙果寺,位於浙江溫州市區人民路松台
,系東甌著名古剎;
普明寺,又稱後嶼堂,位於
瞿溪鎮後嶼羅漢山;
張璁祖祠,坐落在
永中鎮普門村
⑼ 走進溫州歷史文化
溫州地處浙東地區,是我國東南沿海對外開放的重要工業、商貿、港口城市。她東瀕東海,南與福建省寧德地區的福鼎、柘榮、壽寧三縣毗鄰,西及西北部與麗水地區的縉雲、青田、景寧三縣相連,北和東北與台州地區的仙居、黃岩、溫嶺、玉環四縣市接壤。溫州市現轄三區(鹿城、龍灣、甌海)、兩市(瑞安、樂清)、六縣(永嘉、洞頭、平陽、蒼南、文成、泰順)。
溫州境內地勢,從西南向東北呈梯形傾斜,綿亘有洞宮、括蒼、雁盪諸山脈,泰順的白雲尖,海拔1611米,為全市最高峰。山脈之間,溪流奔騰,大都由西向東注入東海。主要河流有甌江、飛雲江、鰲江。甌江為浙江第二大河,左納楠溪江入海。
溫州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潤濕性氣候區,冬夏季風交替顯著,溫度適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少酷暑,年平均氣溫16.1~18.2攝氏度。春夏之交有梅雨,7~9月間有台風。因此,來溫州的最佳旅遊時間為一年四季。既便是梅雨季節,雨中游雁盪也別有一番風味。
溫州不僅以「商貿」城市聞名遐邇,其旅遊資源也十分豐富。現擁有雁盪山(溫州雁盪山、南雁盪山、中雁盪山)、楠溪江兩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南麂列島、烏岩嶺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仙岩、瑤溪、洞頭、濱海玉蒼山(玉蒼山公園)、百丈漈、寨寮溪、澤雅七個省級風景名勝區和八個市級風景區,還有眾多的森林公園和文物古跡。
雁山雲影,甌海潮蹤,楠溪勝景,百島風光,玉蒼石景,百丈飛瀑,寨寮風情,承天氡泉,孕育出璀燦的甌越文化,使得溫州更加深沉,更為神秘,更有內涵。
溫州位處我國黃金海岸線的中部,水陸交通十分發達。溫州機場已開辟42條國內航線,並開通了與香港、澳門的地區航線。溫州火車站旅客列車可直達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國內主要城市。溫州港是一個集河口港、海灣港於一體的綜合性天然良港,為浙南、閩北貨物進出的咽喉。
溫州是我國著名僑鄉之一。他們中的大部分在大部分在美國、法國、荷蘭、義大利、西班牙、德國等從事餐館業、皮革業、服裝業等。在溫州居住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是畲族,其次是回族,此外還有壯、苗、土家、侗、滿、布依等民族。
溫州概況
簡 稱:甌
區 號:0577
郵 編:325000
位 置:位於浙江東南沿海地區,是浙南政治、文化、經濟、交通、旅遊中心。南接福建省,西連麗水市,北通台州市。
區 劃:現轄鹿城、龍灣、甌海三個區及瑞安、樂清、永嘉、文成、泰順、平陽、蒼南、洞頭八個縣(市)。
⑽ 有誰知道蒼南縣歷史么
蒼南縣位於浙江省的沿海最南端。隸屬於中國浙江省溫州市。歷史上一直屬平陽縣轄域,於1981年獨立設縣。蒼南縣地理坐標為北緯27°30′,東經120°23'連福建,1981年6月從平陽縣析出獨立建縣,因地處括蒼山脈之南,取縣名為蒼南。而括蒼山在平陽並沒有什麼名氣.另一種說法是蒼南是,取玉蒼山和南港平原、江南平原中間的一個字而得蒼南.素有浙江「南大門」之稱,東與東南瀕臨東海,西南毗連福建省福鼎市,西鄰泰順縣,北與平陽、文成兩縣接壤。蒼南城區距溫州市區81公里,距離省會杭州432公里,104國道自北而南穿越城區。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十分優越。年平均氣溫18℃,年平均降水量1670.1毫米。總面積1261.08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72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55公里。轄10鎮、2個民族鄉,總人口118.46萬人。縣政府駐靈溪鎮人民大道。
蒼南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早在商周時期已有人類活動,宋、元以來人文薈萃,明代為抗倭前線,新民族主義革命時期是革命老根據地,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為沿海對外開放縣。
今日的蒼南,早在新石器時代,靈溪鎮的渡龍山上就有人類活動,並留下了以往的石器和古陶碎片。至今錢庫鎮桐橋村還遺留有7座商周時期石棚墓。它是當時浙南沿海地區的一種比較特殊的墓葬形制,這種巨石墓葬文化在國內極為罕見,已被列為「國保」單位。商周時期人類活動逐漸頻繁。春秋時為東甌越人地。戰國時屬越,秦統一中國後,屬閩中郡。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於閩中故地置閩越國,屬閩越國。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立騶搖為東海王,都東甌(今溫州),世稱東甌王,為東海轄地。漢武帝時,東甌舉國內遷江淮間,國除。漢昭帝始王二年(公元前85年),今蒼南地屬回浦縣。當地的閩南文化主要來自明朝清朝時的閩南的莆田人移民和已經移民到泉州漳州的莆田人再次移民到溫州,以蒼南縣為中心分布,被稱為浙南閩語。,此後歷屬章安、永寧、羅陽、安陽、安固、始陽、橫陽、永嘉、平陽等縣。
1981年3月6日,中共平陽縣委、平陽縣革命委員會向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革命委員會提出《關於要求分縣問題的報告》。6月18日,國務院給省政府下達批復,批准設立蒼南縣。將原屬平陽的礬山鎮以及靈溪、礬山、馬站、金鄉、錢庫、宜山、橋墩等7個區的72個公社劃歸蒼南縣管轄,縣城設在靈溪鎮。同年11月5日,蒼南,平陽分署辦公。後經幾次行政區劃調整,轄36個鄉鎮(其中鄉16個、建制鎮20個),104個居民區,818個行政村,總人口122.4萬。
蒼南是革命老根據地縣,有著悠久、光榮的革命斗爭歷史,早在1919年,地處東南海域的古鎮金鄉,各小學師生和一批進步知識青年,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舉行反帝愛國大遊行,組織進步社團,傳播新文化新思想。1923年6月,江南白沙鹽民在吳信直的帶領下,首舉暴動義旗,掀起了反壓迫反剝削的怒潮。這些活動,啟發了蒼南人民的覺悟,為後來中國共產黨在蒼南地區建立組織和開展革命斗爭,打下了基礎。
自隋大業三年(607)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科止的1248年間,蒼南歷史上曾經有文狀元1人(徐儼夫),武狀元7人(陳鰲、陳鶚、黃裦然、林管、項桂發、章夢飛、林時中),文榜眼2人(鄒臻、周仁勇),武榜眼2人(戴應發、文武榜眼周仁勇),文探花2人(陳桷、黃中),武探花1人(孔元圭),文科進士268人,武科進士156人。佛教「玉蒼派」影響遍及東南亞;民間神祗楊老爺在我國東南沿海有廟宇500多座,影響力僅次於「海上女神」媽祖。宜山八岱村的夾纈印染工藝有「印染業活化石」之稱,它採用純棉土布作原料,用天然植物板蘭根提煉的靛青作顏料,是最環保的印染工藝,已引起國內外專家的重視。唐宋盛行一時,已在世界上失傳的摩尼教也在蒼南留下了蹤跡,括山鄉下湯村(古稱鵬山)的選真寺留有鄉人孔克表撰寫的《選真事記》碑刻,是研究摩尼教的珍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