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玉米發展歷史

玉米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1 15:42:04

Ⅰ 玉米是什麼朝代開始有的

玉米在中國是從明朝開始種植的,根據歷史記載我國栽培玉米的歷史大約有470多年,也就是從明專世宗嘉靖二十八屬年(1549年)開始。

玉米原產於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魯沿安第斯山麓一帶。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後,在第二次歸程(1499年)中,把玉米帶到西班牙。

據考古發現,早在1萬多年前,墨西哥就有了野生玉米,而印第安人種植玉米的歷史也已有3500年。考古學家已經在普埃布拉州特瓦坎谷地發現了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1540年之間玉米文化的遺跡,表明古印第安人如何在狩獵活動日漸稀少的同時,逐漸開始採摘野果並過渡到人工種植玉米的過程。

(1)玉米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玉米的價值

玉米用作飼料、食物和工業原料,在許多地區作為主要食物,但營養價值低於其他穀物,蛋白質含量也低,並缺乏菸草酸,若以玉米為主要食物則易患糙皮病。玉米的谷蛋白質低,不適於製作麵包。在拉丁美洲,玉米廣泛用作不發酵的苞谷餅。

玉米除食用外,玉米玉蜀黍(Zea mays)的穗也是工業酒精和燒酒的主要原料。


Ⅱ 水果玉米的起源歷史

據研究,具有含糖胚乳的甜玉米,存在於前哥倫比亞時期的中美洲和南美洲。南美洲的本地甜玉米屬於Chullpi綜合種。Chullpi是Quechua語的「甜玉米」。Grobman等把Chullpi歸入Peruvian起源、當地的古老衍生種。Chullpi的散布中心是生長在海拔2400~3400米處。秘魯南部的Sierra。最純的Chullpi類型具有短、寬、卵形果穗、穗行數較多的特點。Chullpi也在智利和阿根廷被發現,其衍生類型發現於厄瓜多和玻利維亞,被分別稱作Chullpi和Chuspillo。前哥倫比亞(Pre-Colombian)起源的還有一類甜玉米,即當今墨西哥的 Maiz Dulce。Maiz Dulce位於 Jalisco州中心,玉米主要生長在海拔 1000~1500米處。Kelly、Anderson、Wellhausen等對以上看法有爭議。
至於北美洲甜玉米的起源,特別是現代栽培類型與拉丁美洲甜玉米之間的關系,有人認為還不清楚。雖然1867年的有關圖書目錄中涉及了這一問題,但現代甜玉米的祖先還不知道。有的說當前的甜玉米來自 Maiz Dulce,因此與 Chullpi有關,也有人說甜玉米的當今起源是北美洲甜玉米,是普通大田玉米中的一個su基因突變。
Erwin強烈反對甜玉米獨立起源的說法。其結論是:在人工選擇中,甜玉米的缺乏;在大田普通玉米中,對含糖基因自發突變的觀察;直到19世紀初,美國尚沒有甜玉米的記載。Erwin鑒定了前哥倫比亞甜玉米的果穗,認為似乎與甜玉米在新英格蘭的發展無關,而與從東北印第安搜集的甜玉米不足有關。事實上,英國殖民者到達200年後,沿東海岸突然出現了甜玉米。因此,Erwin認為甜玉米是相對當今突變的結果。
Manglesdorf和 Galina支持北美洲甜玉米是 Maiz Dulce的後裔的說法。所有甜玉米的共同血緣已被形態學和農業資料所指明。上Missouri印第安人的甜玉米具有較多的行數,較厚的穗軸。

Ⅲ 玉米的傳播有哪些歷程

在人類的幫助與選擇下,經歷了幾個世紀的傳播發展,玉米已在世界廣泛的區域安家落戶,成為人類最重要的栽培作物之一。這一過程首先是哥倫布成功到達美洲大陸,掀開了玉米這一神奇作物世界性傳播的序幕。之後,許多航海家接踵而至,他們均發現了當地人種植的玉米。顯然,歐洲人了解美洲新大陸前,當地土著印第安人就開始種植玉米了,並已成為美洲文明的一部分。然而現存關於當時玉米的文字記載卻十分有限,據考古學家推測,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玉米在北美洲很多地方種植,並已作為重要的栽培作物。

1494年哥倫布第二次遠航歸來,把玉米果穗作為珍品奉獻給西班牙國王以後,玉米聲譽鵲起,從而也推動了玉米的傳播。另外,16世紀世界性航線的開辟也為玉米的傳播提供了客觀便利條件。首先地中海的航船把玉米果穗帶到南歐和北非一些地區,而東歐國家玉米傳入的時間要晚些,17世紀末傳播到俄國。接著通過地中海沿岸國家民間的商業往來,玉米從非洲北部的突尼西亞傳入埃及、蘇丹和衣索比亞。16世紀50年代,葡萄牙殖民者把玉米帶至西非的象牙海岸,玉米也被作為奴隸的食品攜帶到南非很多國家。玉米向亞洲傳播的時間要晚於歐洲。玉米傳入亞洲可能的途經:一是通過陸路從西亞土耳其經伊朗、阿富汗傳入東亞;二是通過16世紀中期葡萄牙人開辟的東方航線,經非洲好望角至馬達加斯加,爾後傳播至印度和東南亞各國。玉米引到世界各地,在一段時間僅種植在宮廷花園供作觀賞植物,隨著對玉米的認識和時常發生的災荒,玉米的食用與飼用價值逐漸體現出來。

玉米傳入中國的時間據史籍記載大約在16世紀初期,因為1511年《潁州志》中就有關於玉米的記載。而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之後,1496年將玉米帶回西班牙。據此推斷,玉米傳入中國的時間應在1500—1510年這十年間。其可能的途徑:一是先從北歐傳入西亞印度、緬甸等地,再由印度或緬甸最早引種到我國的西南地區;二是從西班牙傳至麥加,再由麥加經中亞最早引種到我國西北地區;三是從歐洲傳到菲律賓,爾後由葡萄牙人或者在當地經商的中國人經海路引種到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從現有資料看,綜合分析各方面的因素,玉米從西南陸路傳入中國的可靠性最大。因為它來自西方,故當時人們叫它番麥或者西天麥,又因為它是奉獻給皇帝的罕見珍品,所以又有御麥的美稱。根據我國各地有關玉米種植的最早記載,自16世紀初有記載傳入中國以來,就在安徽、廣西、河南、江蘇、甘肅、雲南、浙江、福建、廣東、山東、陝西等地開始種植,17世紀種植范圍擴展到河北、湖北、山西、江西、遼寧、湖南、四川等地,18世紀初台灣省已有種植。

Ⅳ 玉米起源於哪裡

玉米抄(襲Zea mays L.)屬於禾本科玉米屬,俗名很多,如玉蜀黍、玉麥、苞米等。玉米起源於以墨西哥和瓜地馬拉為中心的中南美洲熱帶和亞熱帶高原地區,栽培歷史已有4500~5000年。中國玉米栽培也已經有400多年歷史。玉米能適應多種生態條件,在南北緯50°之間,從海平面到海拔3000米高度,從濕潤多雨到半乾旱氣候,從冷涼到高溫氣候,都可以種植玉米。

Ⅳ 玉米在中國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玉米是哥侖布從美洲帶入歐洲再流傳至中國的,與紅薯一樣。大約在清初吧。因有種說法,明朝是被飢餓拱翻的,而這些能耐罕的農作物早日進入的可能會改寫近代史。

Ⅵ 玉米起源於什麼時期

現有的研究證據表明玉米的馴化歷史已有8000年以上,但其祖先種至今仍不十分清楚,其主要原因是它與任何近緣種或亞種在形態學上都有顯著差異。關於玉米的起源,近百年來科學家們曾經提出過有稃玉米理論、大芻草理論、共同祖先理論、三成分理論、野生玉米與大芻草雜交理論、異源多倍體理論等等假說。分子生物學技術和基因組學方法在近年來的發展和應用,使玉米起源於小穎大芻草的觀點得到了廣泛的認同。

早在1939年,Beadle 就提出栽培玉米起源於小穎大芻草或一年生大芻草。根據分子和同工酶水平的研究結果,Doebley認為玉米是在7000至1萬年前由小穎大芻草進化而來的。Hilton等對來自玉米、小穎大芻草、繁茂大芻草和一種摩擦禾T.dactyloides的glb1位點(編碼一種種子儲藏蛋白)的DNA序列進行分析,發現在小穎大芻草中的序列多樣性最大,玉米僅是其60%,繁茂大芻草僅是其32%。加上adh1序列的數據,推測小穎大芻草和繁茂大芻草大約在70萬年前從一個共同的祖先產生了分化;玉米的馴化則可能來自非常少的突變個體,並且在形態學上進化非常快。Wang等根據tb1基因的研究結果更明確地提出,玉米起源於墨西哥西南部的Balsas大芻草(也屬小穎大芻草亞種)。盡管玉米起源於小穎大芻草的觀點現已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但還有學者存有疑問,例如Takahashi等用基因組原位雜交技術(GISH)來驗證不同的祖先種假說,從10個玉米野生近緣材料中提取DNA作為探針,分別與玉米的染色體雜交,發現雜交模式都相似,因而認為現在還難以確認玉米的祖先種。由此可見,在這方面還有繼續深入研究的必要。

關於玉米的起源地,人們公認起源於美洲大陸。然而,玉米的起源中心具體在美洲的什麼地方則有著不同的意見。Watson和Babhjiob根據在墨西哥考古發現的大芻草的花粉化石以及眾多的玉米植株和果穗遺體認為,玉米的起源地在中美洲的墨西哥、瓜地馬拉和宏都拉斯。Darwin和Candolle基於考古學家在史前古墓中發掘出很多玉米化石標本,以及眾多與玉米有關的文物,推斷玉米的起源地在南美洲的秘魯和智利海岸的半荒漠地帶。Weatherwax和Mangelsdorf基於玉米野生近緣種分布的豐富度則認為玉米有兩個起源地,即玉米初生起源中心在南美洲的亞馬孫河流域,而中美洲墨西哥和秘魯是第二起源中心。另外還有多個起源中心的說法(Bykacob)。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考古研究新的發現,玉米最早被馴化的區域圈定為從美國的南部、經墨西哥直至秘魯和智利海岸的狹長地帶已被多數人認可。

Ⅶ 玉米的歷史

玉米的歷史:

玉米(Zea mays L.),在我國又被稱為玉蜀黍、包穀、苞米、棒子、玉茭子等等,玉米自從明代傳入我國後廣受國內各個地區百姓的愛戴。

玉米在英文中被稱為maize或corn,我們都知道corn更多是美國人的叫法,而maize這個更普遍的英文稱呼來自於西班牙語maíz,該西語詞彙則來源於中美洲加勒比海群島生活的Taíno人對玉米的稱謂mahiz,15世紀末到達加勒比群島的西班牙殖民者繼續沿用了當時土著Taíno人對玉米的稱呼。

但是,最早的玉米卻並不起源於加勒比地區,而是在同為中美洲的墨西哥南部地區。

基因考古研究告訴我們,玉米來源於一種名為teosinte(Zea mays ssp,parviglumis)的一年生野草(從其拉丁名可以看出它與玉米同屬同種,只是分屬不同亞種),中文有時翻譯為類蜀黍,最早馴化於墨西哥南部的Balsas河流域,距今已有9000年左右。

關於玉米起源,目前的三種研究手段都給出了自己的認識和貢獻:基因考古研究一針見血、不容置喙地指出了起源時間、地點和祖本,但卻留下了大量空白需要植物考古學材料的填補。

大植物遺存的材料可信、生動且信息量豐富,但起源時間上卻和所謂的基因推測時間有明顯的差距;微植物遺存及時地出現在玉米起源的關鍵時間和關鍵區域,似乎可以完美解釋前兩種研究方法在結果上的分歧,卻因為本身年代測定和考古學背景的硬傷而飽受爭議。

Ⅷ 玉米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歷史沒有記載具體時間,大概是15世紀前後傳入中國的。

玉米傳入中國己經有版400多年,在我國種植的玉權米主要是推廣引進品種,結合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獲得適應中國環境的品種。1950年以前,中國僅進行了極少的雜交種選育研究,沒有在生產上應用。實際上,玉米雜交能增產的理論研究在美國早在1909年就己經開始。我國對雜交玉米的研究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8)玉米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從1949年開始,為了迅速提高糧食生產,國家提出了玉米改良及雜交種推廣方案,全國各主要院校相繼開展了品種間雜交種的選育工作,並在生產上同步推廣。那時不需要品種審定,新品種一旦表現良好就地推廣。代表品種有坊雜2號、齊玉25號、小粒紅x東崗黃馬牙等。

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應用的單交種是河南新鄉農科所於1963年組配成功的,產量在4500一6o00kg/hmZ,t匕當時的品種增產30%一40%,1965年開始推廣種植。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白單4號也開始推廣。到70年代,中國科學院的群單105、廣西玉米所的小英雄、丹東市農科所的丹玉6號、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所的中單2號等新品種也相繼育成推廣。

參考資料:玉米-網路

Ⅸ 玉米起源於哪個國家

玉米的傳入和推廣 玉米原來叫玉蜀黍,各地俗名很多,有番麥、玉麥、玉黍、包穀、包蘆、捧子、珍珠米等名稱;還有叫做六穀(也寫作稑谷或鹿谷)的,意思是說五穀之外的又一種谷。 玉米原產美洲。有人根據元賈銘的《飲食須知》(1367年前後)中談到玉蜀黍,而且元代尚食局(元朝宮廷里一個管理皇帝膳食的專門機構)有御麥面,以為我國元代已有玉米。這種說法未必正確。所謂御麥面,不過是專制皇帝御用的上好麥面。《飲食須知》中談到玉蜀黍的部分很可能是後人加入的,恐不可靠。玉米很早就是美洲本地人的主要糧食作物,有很多關於玉米的故事,還在地下發掘出遠古玉米的籽粒,以及用大量黃金、陶土和玉米穗做成的玉米神像。而在其他各國的歷史上,直到十五世紀,沒有一個國家有有關玉米的記載或任何跡象。所以可以這樣說。玉米是在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以後,才傳到舊大陸各國的。 玉米怎樣傳入中國,西方的學者有不同的推測。有人以為玉米是由阿剌伯人從西班牙帶到麥加,由麥加傳到中亞細亞而入中國西北部,或者從麥加傳到回教印度而入中國西南部,然後從西北部或西南部向東傳播到各省。這種推測還要作進一步的研究。他們引用的較早的中國文獻,一般限於明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578年),有的也只是引用到田藝蘅的《留青日扎》(1573年)。實際上我國各省府縣志中保存著豐富的有關玉米的記載。 根據各省通志和府縣志的記載,玉米最早傳到我國的是廣西,時間是1531年,距離哥倫布發現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為止),它已經傳播到河北、山東、河南、陝西、甘肅、江蘇、安徽、廣東、廣西、雲南等十省。還有浙江、福建兩省,雖則明代方誌中沒有記載,但有其他文獻證明在明代已經栽培玉米。清初五十多年間,到十七世紀末(即康熙三十九年)為止,方誌中記載玉米的比明代多了遼寧、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1701年以後,記載玉米的方誌更多,到1718年為止,又增加了台灣、貴州兩省。單就有記載的來說,從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時期內,玉米在我國已經傳遍二十省。

Ⅹ 玉米的歷史特徵

玉米(Zea mays L.),在我國又被稱為玉蜀黍、包穀、苞米、棒子、玉茭子等等,玉內米自從明代容傳入我國後廣受國內各個地區百姓的愛戴。
玉米在英文中被稱為maize或corn,我們都知道corn更多是美國人的叫法,而maize這個更普遍的英文稱呼來自於西班牙語maíz,該西語詞彙則來源於中美洲加勒比海群島生活的Taíno人對玉米的稱謂mahiz,15世紀末到達加勒比群島的西班牙殖民者繼續沿用了當時土著Taíno人對玉米的稱呼。
但是,最早的玉米卻並不起源於加勒比地區,而是在同為中美洲的墨西哥南部地區。
基因考古研究告訴我們,玉米來源於一種名為teosinte(Zea mays ssp,parviglumis)的一年生野草(從其拉丁名可以看出它與玉米同屬同種,只是分屬不同亞種),中文有時翻譯為類蜀黍,最早馴化於墨西哥南部的Balsas河流域,距今已有9000年左右。
上個世紀的80年代,有學者證實了該parviglumis亞種的類蜀黍(也可見翻譯為小穎大芻草亞種),擁有著與現代玉米幾乎一致的同工酶,並且這種野草是唯一同全部現代玉米基因具有足夠相似性的亞種。

閱讀全文

與玉米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