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協和醫院的發展歷史
福建醫科大學來附屬協和醫院自,前身是美國基督教會創辦的福州聖教婦孺醫院和馬高愛醫院合並成立的福州基督教協和醫院,創建於1860年。新中國成立後,更名為福州協和醫院,1959年成為福建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如今這所歷史悠久的醫院已發展成為集醫療、教學和科研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醫學中心,醫院技術力量雄厚,擁有眾多省內外著名的醫學專家和大批中青年優秀人才,為福建省的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國內外享有良好的聲譽。
② 萊鋼醫院的歷史發展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醫抄院已成為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急救、社區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企業醫院,是泰山醫學院非隸屬附屬醫院、國家級愛嬰醫院、全國百姓放心醫院、山東省醫療管理先進單位、山東省衛生系統文明單位和山東省職工最滿意醫保定點單位,承擔著泰山醫學院、泰安衛校、濱州衛校、萊蕪衛校等大中專院校的臨床實習教學任務,是萊蕪市第一所三級醫院。
③ 武漢人民醫院的發展歷史
武漢人民醫院最早起源於1923年湖北省立醫科大學實習醫院。1926年10月並入武昌中山大學。1928年,武昌中山大學更名為武漢大學時醫科分離,實習醫院擴充後成立湖北省立醫院。1938年,醫院遭日軍空襲擊,被迫遷往恩施。1946年6月,遷回武昌兩湖書院舊址。 1949年11月,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李先念簽署命令,將省立醫院、湖北醫學院附設醫院、省立傳染病醫院、省立結核醫院、武昌婦孺醫院等5院合並成立湖北省人民醫院,且同為湖北醫學院附屬醫院;1956年改為湖北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1986年又恢復同時使用湖北省人民醫院名稱;2000年8月,湖北醫科大學與武漢大學等四校合並時,醫院更名為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武漢大學第一臨床醫院,並續用湖北省人民醫院名稱。
④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的歷史沿革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前身是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1953年10月,總後方勤務部衛生部決定將「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改為「軍委直屬機關醫院」。
1954年7月,總後方勤務部衛生部將「軍委直屬機關醫院」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0一醫院」。
1957年6月,國防部批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0一醫院」番號撤銷,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
軍醫進修學院是以解放軍總醫院為依託建設和發展起來的,始建於1958年11月,1962年停辦。
1979年6月,經中央軍委批准恢復軍醫進修學院。
1986年9月批准正式列入全軍院校編制序號。
2004年全軍整編將三0四醫院更名為三0四臨床部,對外稱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列入解放軍總醫院編制序列。
2009年2月,解放軍總醫院與海南省正式簽訂共同建設海南分院戰略合作協議,拉開了總醫院歷史上跨地域、整建制異地辦院的序幕;
2009年8月,海南分院在三亞海棠灣破土動工;
2009年8月,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附屬醫院(原309醫院)完成轉隸移交,隸屬總參謀部領導,更稱呼為解放軍總參謀部總醫院。
2011年12月,38.3萬平方米的現代醫療城全面竣工並投入試運行;
2012年6月9日,解放軍總醫院海南分院正式開診運行。
⑤ 平煤集團總醫院的歷史發展
四十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總醫院人艱苦創業,不斷發展。特別是2000年4月,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後,積極導入現代醫院管理模式,在全國率先推行了《首席醫師負責制》;建立幹部任用的「賽馬」機制和末位淘汰制,實行任期目標制、資格准入制、評聘分離;全面推行崗位技能效益工資制,實行個人效益工資報酬與工作量及綜合目標責任制掛鉤;後勤保障全面實現社會化服務。全面推行全成本核算,對葯品、器械等實行公開集中招標采購;創辦醫生、護士工作站,實現計算機網路化管理;建立《周五綜合檢查制度》、《綜合目標考核責任制》,實行OPM精細管理,以「6S」管理為基礎,運用「5W3H1S」和「魚骨圖」等管理手段,不斷整合提升管理水平;推行EAO全員績效考核,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環環緊扣,逐級負責的管理網路。在河南省首家通過了ISO--9000和14000雙認證。連續三年獲河南省現代化管理一等獎。05年獲國家管理創新一等獎。
醫院注重科技興院,創建了省內首家無痛醫院,建立了現代化導管室,介入治療冠心病、中晚期惡性腫瘤、急性腦梗塞;成功開展了同種異體全肝移植、活體供腎腎移植、腔鏡下巨大膈疝修補術、心臟不停跳冠狀動脈搭橋等高新技術;完成了世界上首例截癱病人的膀胱功能重建,獲國家科技成果二等獎。舉辦了「中國宮腔鏡、腹腔鏡及婦產科新進展學術會」、「河南省第二屆器官移植學術會」,形成了「以創傷救治、微創外科和器官移植」為龍頭多科並進的科技發展新格局。
醫院擁有磁共振成像系統、全套腔鏡設備、電子直線加速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等國內外先進的診療設備886台(件)。
⑥ 律敦治醫院的發展歷史
1949年,得到律敦治先生 [1]、香港防癆、心臟及胸病協會及政府支持下,改內建成律敦治容療養院,專為肺癆病患者提供服務。隨著肺癆病患者人數下降,才改建成全科醫院。1991年,重建完畢並從新投入服務,為市民提供專科門診診療及住院服務包括:內科、胸肺內科、外科、骨科及創傷外科、老人科等服務。
1998年4月1日正式與毗鄰的鄧肇堅醫院合並為社區急性醫院。合並後的律敦治醫院亦在主座大樓增建了四層高的新翼來容納因急症室搬遷計劃而作出調動的專職醫療部門。
⑦ 人民醫院的歷史沿革
北京的人民醫復院又名北京大學制人民醫院,創建於1918年1月27日,當時定名為「北京中央醫院」,是第一家由中國人自己籌資、建設、管理的現代綜合性醫院,中國現代醫學先驅伍連德博士為首任院長。在90年的發展歷程中,醫院幾經更名,2000年定名為「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醫院是三級甲等醫院、北京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
在醫院的悠久歷史中,伍連德、鍾惠瀾、林巧稚、關頌韜、謝元甫、孟繼懋、謝志光、司徒展、吳階平、林斯馨、馮傳漢、傅正愷、黃萃庭、陸道培等老一輩醫學名家為醫院的發展付出了智慧與心血,他們是醫院驕傲的旗幟。在一代代勤懇敬業、精益求精、熱忱負責的「人民人」共同努力下,醫院已經從創建之初僅有床位150張、日均門診量200人次的較小規模逐漸發展為擁有床位1448張、年均門(急)診量150餘萬人次,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現代化的大型綜合性醫院。
⑧ 江西省人民醫院的歷史沿革
清光緒23年(1897年),美國基督教衛理公會在南昌設立了一家臨時診所,供留美醫學博士、女醫師康誠出診使用,是為江西省人民醫院的前身。1903年,衛理公會在南昌市德勝門外環球街8號(今愛國路92號)購地建一4.5平方米的簡易診所。當時南昌地區僅有中醫,他們運用不同於中醫傳統治療方法的西醫技術診治病人,取得顯著療效,在南昌地區深受歡迎。
1908年,診所擴建,設立了門診部、住院部,並定名為南昌衛理醫院(又稱南昌醫院),為當時南昌市唯一的西醫醫院。1929年,五層住院大樓正式落成,一所現代化的南昌醫院已初具規模,能開展一定難度的外科手術,並以擅長治療肺癆病而聞名於世。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正常醫療秩序遭受嚴重破壞。1942年美日宣戰醫院被迫關閉,直到1945年抗戰結束才重新開放。江西省人民醫院在建院初期,規模小,人員少,門診、住院不分,內科、外科不分,診療、護理不分。從建院到解放前的半個多世紀里,因戰亂頻仍,醫院發展舉步維艱。數據顯示,直到1949年,醫院還只有床位110張,職工73人,臨床科室8個,醫技科室5個,年門診量只有3000餘人次;醫療設備更是少之又少,全院只有1台價值2萬元的X光機。1949年, 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醫院發展的嶄新紀元,醫院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醫院規模不斷擴大,成立了專門的醫療管理機構,配備了專職管理人員,修訂了各類人員崗位責任制,建立了醫療技術操作規程,在全院醫務人員中形成了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和醫療作風。1951年,省立醫學專科學校附屬醫院並入。當時的醫院實力已經空前雄厚,擁有內科程崇祀、外科胡獻尚、婦產科楊學志、兒科顧毓麟、耳鼻喉科鄧澤材、皮膚科劉茂醇等一大批全國知名教授,成為全省的醫療、科研和教學中心。50年代中期,婦產科、兒科相繼遷出,組建了江西省婦幼保健院和江西省兒童醫院;外科、五官科和牙科遷出,並入江西省外科醫院(現為南昌大學二附院)。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的沖擊下,大批醫務人員下放到基層農村工作,醫院各項工作再次遭受嚴重破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使醫院各項工作有了長足發展,醫院改稱江西醫院。一批主要學科帶頭人走上了醫院領導崗位,硬體設施不斷完善,先後完成了10餘項建築工程建設,開展了大量高、精、尖疑難技術,涌現出了眾多科研成果,培養了大批醫學專才,並發展成為學科齊全、並日趨專業化的省級綜合性醫院。1990年,醫院正式命名為江西省人民醫院。
⑨ 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的歷史發展
2005年5月,藉助華山醫院神經外科集團的優勢,醫院與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共同組建「上海市華山神經外科(集團)醫院市五分院」。經過4年的建設,逐步形成以「腦垂體瘤綜合診治」及「腦血管疾病介入治療」為特色的學科發展方向。
2005年10月,為配合保障上海市2010年世界博覽會建設而由市區動遷到浦江世博家園的居民能得到及時、良好的醫療衛生服務,根據市、區各級領導的指示,醫院在世博家園設立門診部。門診部的醫務人員本著「盡我們所能,一切為病人著想」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世博家園的病人服務,得到了世博家園百姓的充分肯定。
2006年12月,為整合醫療資源,使閔行地區的腫瘤患者能就近享受到市級一流專家的服務,在閔行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動下,以市五醫院腫瘤科為基礎,閔行區中心醫院共同參與,聯手組建的「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閔行分院」正式掛牌。分院的管理整體委託腫瘤醫院,診療模式完全採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多學科綜合治療模式,可以滿足不同腫瘤病人的手術治療、化學治療、血管介入治療、生物治療、中醫中葯治療和放射治療等腫瘤綜合治療。
2007年12月,藉助復旦大學的學科平台,集聚校內相關資源,與中國工程院陸道培院士合作,全國一流的以幹細胞移植為主要治療手段的「復旦大學血液病中心」正式成立。在陸道培院士的帶領下,五院在血液病的研究和治療上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幹細胞移植和血液腫瘤病的治療成為醫院血液學科特色。
申報國家葯物臨床試驗機構(GCP)通過了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的認定並獲得《葯物臨床試驗機構資格認定證書》,是醫院臨床診療走向規范化、科學化的另一亮點。目前醫院的泌尿外科專業、腎臟病學專業和神經內科專業是通過認證的三個專業,並且也都是醫院重點建設的學科。
2009年,醫院中心實驗室經過持續建設和發展,通過區科委專家組驗收,成為閔行區開放式的醫學科研平台、閔行區醫學科技孵化基地。中心實驗室正式投入使用,提升了閔行醫學科研能級,推進對外合作交流,促進了閔行區醫療衛生事業的全面發展。
⑩ 內蒙古醫學院附屬醫院的歷史發展
附屬醫院籌建於1956年,1957年底門診樓竣工,1958年3月1日正式開診。因病房樓尚未竣工,為了給醫學院56級的學生創造實習條件,醫院在保證門診工作的基礎上,在門診樓內設正式病床100張,簡易病床50張。建院初期,醫院佔地面積34,060平方米,建築面積17,982平方米,其中門診醫療用房4,128平方米,病房區用房12,054平方米。1960年,病房樓竣工並投人使用,此後開放病床數逐年增加,到1962年正式床位達到原定的500張。1979年,腫瘤科、同位素樓竣工。1986年,建築面積8,260平方米的新建門診大樓啟用,原門診區加層擴建後成為病房區,便會院開放床位數達到650張。同年,建成CT樓、新華旅社、放射科樓。1987年完成了住院部擴建加層。1994年,完成了手術室的改建,建成了設有15個手術間,20個手術台的全區一流的手術室。1995年,成立康復科、特需醫療服務中心,醫院總床位數達到850張。此後,又完成了3,400平方米制劑樓的建設。2005年,7.2萬平方米的新住院大樓建成並投人使用,新大樓設有448間現代化標准病房,設置1,332張病床,並設有潔凈手術室、層流病房、中心葯房以及CT、ECT、PET—CT、迴旋加速器、直線加速器等專用機房。新大樓的建成徹底改變了醫院的就醫環境和條件。同年,醫院將原手術樓改造成為環境舒適、設備齊全的體檢保健中心,對未拆除的10,382平方米舊住院樓進行了改造裝修,分別用於醫療和行政辦公用房。此後,又相繼完成了物流配送中心、制氧機房、高壓氧治療中心、生殖中心的建設。2007年,為了適應臨床教學工作發展的需要,將醫學院實驗樓1-5層改建為臨床技能培訓中心。2008年初,完成了對門診大樓的改造,改造後的門診樓使用面積增大,格局更加合理,更加方便了患者的就醫。截止目前,我院佔地面積為53,4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含生活用房)193,456平方米、門診醫療用房10,752平方米、病房區用房71,892平方米,設置床位數為1667張。
2005年,醫院成功地推行了後勤社會化改革,引入了物業管理公司,提高了醫院後勤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