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舊城建築高度的控制
1.整個舊城抄的建築高度控襲制規劃應按照三個層次進行。
2.第一個層次為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保護區,是舊城保護的重點區域,這些區域必須按歷史原貌保護的要求進行高度控制。
3.第二個層次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建設控制地帶及歷史文化保護區的建設控制區,必須遵循文物及保護區保護規劃的要求進行高度控制。
4.第三個層次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建設控制地帶、歷史文化保護區的建設控制區之外的區域,建築控高必須嚴格按《北京市區中心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要求執行,不得突破。
第十三章
⑵ 北京古城保護的范圍
北京古城保護規劃
古都北京迄今最完整的名城保護規劃──《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日前已經建設部原則同意,並向社會公布。此規劃為法制性文件,凝結了眾多專家學者的心血,力求使北京的古城風貌在保護中持續發展。
古城保護分三個層次,分別是: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和名城的整體保護。《保護規劃》具體包括歷史水系、傳統中軸線、皇城、舊城「凸」字形城廓、道路及街巷胡同、建築高度、城市景觀線、街道對景、建築色彩、古樹名木十個方面的內容。
近半舊城列入保護范圍
《保護規劃》在第一批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基礎上又確定了第二批歷史文化保護區名單。其中,舊城內新增的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包括:皇城、北鑼鼓巷、張自忠路北、張自忠路南、法源寺;舊城外確定的10片歷史文化保護區包括:海淀區西郊清代皇家園林、豐台區盧溝橋宛平城、石景山區模式口、門頭溝區三家店、密雲區古北口老城等。
第一批歷史文化保護區總佔地面積1038公頃,約占舊城總用地的17%,包括南、北長街,西華門大街,南、北池子,東華門大街,大柵欄,鮮魚口地區等,第二批歷史文化保護區佔地面積約249公頃,約占舊城總面積的4%。北京第一批、第二批歷史文化保護區合計共有40片。舊城內的30片保護區總佔地面積約1278公頃,占舊城總面積的21%;加上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及其建設控制地帶,總面積為2617公頃,約占舊城總面積的42%。《保護規劃》要求,對歷史文化保護區必須以「院落」為基本單位進行保護與更新,危房的改造和更新不得破壞原有院落布局和胡同肌理。傳統地名也被納入保護范疇,傳統胡同、街道的歷史名稱不得隨意修改。
色彩、高度嚴格控制
位於北京舊城核心、佔地約6.8平方公里的明清皇城,此次被劃定為最大的一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要求結合舊城外的土地開發,與皇城的保護和改造內外對應,降低保護區中的居住人口密度;停止審批建設3層及3層以上的樓房和與傳統皇城風貌不諧調的建築;將皇城內現有平頂的多層住宅改為坡頂。舊城內有坡屋頂的建築,其屋頂色彩應採用傳統的青灰色調,禁止濫用琉璃瓦屋頂。有關人士透露,舊城作為我國現存惟一保存較好的封建皇城,將整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舊城建築高度也被嚴格控制。《保護規劃》提出分層次控制建築高度,嚴格保護《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規定的7條城市景觀線,即銀錠觀山、鍾鼓樓至德勝門、鍾鼓樓至北海白塔、景山至鍾鼓樓、景山至北海、景山經故宮和正陽門至永定門、正陽門城樓和箭樓至天壇祈年殿等。
水系復出中軸延長
歷史水系的保護是《保護規劃》的重要方面。規劃提出重點保護與北京城市歷史沿革密切相關的河湖水系,部分恢復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河湖水面,使市區河湖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計劃恢復的河湖包括故宮水系中的菖莆河、元代京杭大運河在古城區里的御河上段(什剎海至平安大街)、金中都魚藻池等。
《保護規劃》中,城市中軸線得到進一步延伸和發展。復建拆除於1956年的北京傳統城市中軸線的南起點——永定門城樓,要求嚴格控制永定門城樓周邊的建築高度。中軸線繼續向南、北兩方向延伸,全長約25公里,安排奧林匹克公園等重要建築,以中軸道路中心為基準,距道路兩側各500米為控制邊界,形成約1000米寬的范圍作為北京城市中軸線的保護和控制區域,控制建築的高度和形態。
據統計,北京現擁有世界文化遺產5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34處,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01處,區、縣級文物暫保單位237處,普查登記在冊文物2521處,共計3553處。
⑶ 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
1. (一)歷史文化保護區是具有某一歷史時期的傳統風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區、建築群、小鎮、村寨等,是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歷史文化保護區中的危房,允許在符合保護規劃要求的前提下,逐步進行改造和更新,並不斷提高城市基礎設施的現代化水平。
2. (一)《北京舊城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已於2002年2月由市政府批准,必須嚴格執行。
(二)北京舊城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中有14片分布在舊皇城內:南、北長街,西華門大街,南、北池子,東華門大街,景山東、西、後、前街,地安門內大街,文津街,五四大街,陟山門街;有7片分布在舊皇城外的內城:西四北頭條至八條,東四三條至八條,南鑼鼓巷地區,什剎海地區,國子監地區,阜成門內大街,東交民巷;有4片分布在外城:大柵欄,東、西琉璃廠,鮮魚口地區。
(三)北京舊城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總佔地面積為1038公頃,約占舊城總用地的17%。其中重點保護區佔地面積649公頃,建設控制區佔地面積389公頃。
(四)《北京舊城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強調必須以「院落」為基本單位進行保護與更新,危房的改造和更新不得破壞原有院落布局和胡同肌理,須遵照執行。
(五)《北京舊城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對保護區內的建築保護和更新分為六類進行規劃管理:文物類建築、保護類建築、改善類建築、保留類建築、更新類建築、整飾類建築,須遵照執行。
(六)《北京舊城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對保護區內的用地性質變更、人口疏解、道路調整、市政設施改善、環境綠化保護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原則、對策和措施,須遵照執行。
3. (一)在舊城第一批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基礎上確定北京第二批歷史文化保護區名單。其中,在舊城內繼續補充歷史風貌較完整、歷史遺存較集中和對舊城整體保護有較大影響的街區進行保護;在舊城外確定一批文物古跡比較集中、能較完整地體現一定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地方特色的街區或村鎮,使其得到有效保護。
(二)舊城內第二批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為:皇城、北鑼鼓巷、張自忠路北、張自忠路南、法源寺。
(三)舊城外確定10片歷史文化保護區為:海淀區西郊清代皇家園林、豐台區盧溝橋宛平城、石景山區模式口、門頭溝區三家店、川底下村、延慶縣岔道城、榆林堡、密雲區古北口老城、遙橋峪和小口城堡、順義區焦庄戶。
4. (一) 應保護舊城內第二批歷史文化保護區特色
(1)皇城歷史文化保護區:是北京舊城整體保護的重點區域,內含紫禁城、太廟、社稷壇、北海、中南海及14片第一批歷史文化保護區,面積約6.8平方公里。
(2)北鑼鼓巷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東城區,南至鼓樓東大街,北至車輦店、凈土胡同,東至安定門內大街,西至趙府街,總面積約為46公頃。該地區與什剎海、南鑼鼓巷、國子監等三個歷史文化保護區相鄰,是皇城的重要背景,也是保護舊城整體風貌和沿中軸線對稱格局不可缺少的地段。
(3)張自忠路北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東城區,南至張自忠路,北至香餌胡同,東至東四北大街、西至交道口南大街,總面積約為42公頃。該街區有和敬公主府、段祺瑞執政府舊址、孫中山逝世紀念地等多處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4)張自忠路南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東城區,南至錢糧胡同,北至張自忠路,東至東四北大街,西至美術館後街,總面積約為42公頃。該區域處於皇城與東四三條至八條保護區之間,現有胡同格局完整,有馬輝堂花園等文物保護單位。
(5)法源寺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宣武區,南至南橫西街,北至法源寺後街,東至菜市口南大街,西至教子胡同,總面積約20公頃。該街區內有法源寺、湖南會館、紹興會館等文物保護單位,街區整體風貌保存較好。
(二)舊城新增的第二批歷史文化保護區佔地面積約249公頃,約占舊城總面積的4%。
(三)舊城外歷史文化保護區的特色
(1)西郊清代皇家園林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海淀區,包括頤和園、圓明園、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圓等,即清代的「三山五園」地區,是我國現存皇家園林的精華。
(2)盧溝橋宛平城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豐台區,盧溝橋、宛平城是國家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發生地, 具有重要的歷史和革命紀念意義。
(3)模式口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石景山區西北部,金頂山路與京門公路之間,為京西古道。在模式口大街以北,傳統村落的風貌保存較好,並有承恩寺、田義墓、法海寺等文保單位。
(4)三家店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門頭溝區永定河北岸,三家店村中現存多處文物,與煤業發展有關的建築群、會館等成為此地獨特的景觀,具有濃厚的京西地方特色。
(5)川底下村歷史文化保護區:是門頭溝區齋堂鎮的一個自然村,房屋依山而建,村中現保存著許多明清時期的四合院民居,其建築藝術相當精湛,風貌相當完整。
(6)榆林堡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延慶縣康莊鎮西南,元、明、清時期是京北交通線上的重要驛站之一,其平面呈「凸」字形。
(7)岔道城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延慶縣八達嶺鎮,是北京通往西北的重要軍事據點和驛站,其緊鄰八達嶺長城,至今原有城牆、城門尚在。
(8)古北口老城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密雲區古北口鎮的東北部,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現存葯王廟戲樓、財神廟、古關址等文物和南北大街,風貌較完整。
(9)遙橋峪城堡、小口城堡歷史文化保護區:遙橋峪城堡位於密雲區新城子鄉東部,建於明萬曆26年(1599年),此堡呈方形,南面正中一座城門,至今保存完好。小口城堡位於密雲區新城子鄉北部,距遙橋峪城堡約4公里,是明代戍邊營城,城牆「北圓南方」,保存完好。
(10)焦庄戶歷史文化保護區:焦庄戶地道戰遺址屬順義區龍灣屯鎮焦庄戶村。1943年,當地黨組織和群眾,利用地道和日寇周旋作戰,創造了抗戰時期聞名的「地道戰」,被譽為「人民第一堡壘」。
(四)北京第一批、第二批歷史文化保護區合計共有40片。其中,舊城內有30片,總佔地面積約1278公頃,占舊城總面積的21%。
(五)舊城第一、第二批歷史文化保護區和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及其建設控制地帶的總面積為2617公頃,約占舊城總面積的42%。
(六)第二批歷史文化保護區名單經市政府批准後,必須盡快組織編制各保護區的保護規劃。
第六章
⑷ 北京市皇城歷史文化街區屬於什麼類型的歷史文化街區
屬於中國歷史文化街區。
2015年04月21日,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對外公布第內一批中國歷容史文化街區,北京市皇城歷史文化街區等30個街區入選。
皇城歷史文化保護區:是北京舊城整體保護的重點區域,內含紫禁城、太廟、社稷壇、北海、中南海及14片第一批歷史文化保護區,面積約6.8平方公里。
⑸ 北京現有多少條歷史文化街區 請舉例說明! 謝謝!
1990年公布的
南池子大街 南鑼鼓巷街
北池子大街 西四北一至八條街區
南長街 什剎海地區
北長街 地安門大街
景山前街 琉璃廠東街
景山後街 琉璃廠西街
景山東街 大柵欄街
景山西街 牛街
東華門大街 五四大街
西華門大街 文津街
陟山門街 東交民巷
國子監街 阜成門內大街
頤和園至圓明園街區
第二批
(1)皇城歷史文化保護區:是北京舊城整體保護的重點區域,內含紫禁城、太廟、社稷壇、北海、中南海及14片第一批歷史文化保護區,面積約6.8平方公里。
(2)北鑼鼓巷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東城區,南至鼓樓東大街,北至車輦店、凈土胡同,東至安定門內大街,西至趙府街,總面積約為46公頃。該地區與什剎海、南鑼鼓巷、國子監等三個歷史文化保護區相鄰,是皇城的重要背景,也是保護舊城整體風貌和沿中軸線對稱格局不可缺少的地段。
(3)張自忠路北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東城區,南至張自忠路,北至香餌胡同,東至東四北大街、西至交道口南大街,總面積約為42公頃。該街區有和敬公主府、段祺瑞執政府舊址、孫中山逝世紀念地等多處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4)張自忠路南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東城區,南至錢糧胡同,北至張自忠路,東至東四北大街,西至美術館後街,總面積約為42公頃。該區域處於皇城與東四三條至八條保護區之間,現有胡同格局完整,有馬輝堂花園等文物保護單位。
(5)法源寺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宣武區,南至南橫西街,北至法源寺後街,東至菜市口南大街,西至教子胡同,總面積約20公頃。該街區內有法源寺、湖南會館、紹興會館等文物保護單位,街區整體風貌保存較好。
(6)西郊清代皇家園林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海淀區,包括頤和園、圓明園、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圓等,即清代的「三山五園」地區,是我國現存皇家園林的精華。
(7)盧溝橋宛平城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豐台區,盧溝橋、宛平城是國家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發生地,具有重要的歷史和革命紀念意義。
(8)模式口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石景山區西北部,金頂山路與京門公路之間,為京西古道。在模式口大街以北,傳統村落的風貌保存較好,並有承恩寺、田義墓、法海寺等文保單位。
(9)三家店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門頭溝區永定河北岸,三家店村中現存多處文物,與煤業發展有關的建築群、會館等成為此地獨特的景觀,具有濃厚的京西地方特色。
(10)川底下村歷史文化保護區:是門頭溝區齋堂鎮的一個自然村,房屋依山而建,村中現保存著許多明清時期的四合院民居,其建築藝術相當精湛,風貌相當完整。
(11)榆林堡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延慶縣康莊鎮西南,元、明、清時期是京北交通線上的重要驛站之一,其平面呈「凸」字形。
(12)岔道城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延慶縣八達嶺鎮,是北京通往西北的重要軍事據點和驛站,其緊鄰八達嶺長城,至今原有城牆、城門尚在。
(13)古北口老城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密雲區古北口鎮的東北部,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現存葯王廟戲樓、財神廟、古關址等文物和南北大街,風貌較完整。
(14)遙橋峪城堡、小口城堡歷史文化保護區:遙橋峪城堡位於密雲區新城子鄉東部,建於明萬曆26年(1599年),此堡呈方形,南面正中一座城門,至今保存完好。小口城堡位於密雲區新城子鄉北部,距遙橋峪城堡約4公里,是明代戍邊營城,城牆「北圓南方」,保存完好。
(15)焦庄戶歷史文化保護區:焦庄戶地道戰遺址屬順義區龍灣屯鎮焦庄戶村。1943年,當地黨組織和群眾,利用地道和日寇周旋作戰,創造了抗戰時期聞名的「地道戰」,被譽為「人民第一堡壘」。
⑹ 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古樹名木的保護
1.在危改區或新的建設區,嚴禁砍伐古樹名木及大樹。
2.歷史文化保護區內的綠地建設包括街道、胡同和院落綠化。
3.舊城內的改造區應盡量增加公共集中綠地,綠地建設應採用適合北京特點的植物品種。
第十七章
⑺ 北京地區有哪些自然保護區
北京市自然保護區:
來源:環境保護部
⑻ 北京市幾個區縣以及分布圖
北京市共有16個市轄區,個街道、144個鎮、33個鄉、5個民族鄉。
這16個市轄區為:石景山、房山、通州、順義、昌平、大興、懷柔、平谷、延慶、密雲、西城、海淀、朝陽、豐台、門頭溝。
北京市主城區為:豐台區、石景山區、海淀區、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區。
(8)北京歷史文化保護區擴展閱讀:
北京主城區
1、朝陽區
朝陽區位於北京市的東部,西與東城區、豐台區、海淀區相毗鄰,北連昌平區、順義區,東與通州區接壤,南與大興區相鄰,幅員面積470.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4米,是北京市中心城區中面積最大的一個區。2008年末,全區常住人口308.3萬,其中戶籍人口208.5萬,外來人口99.8萬。區現行行政區劃,有23個街道辦事處,20個鄉。
朝陽區工業發達,是北京市重要的工業基地。區內集中有紡織、電子、化工、機械製造、汽車製造等工業基地。朝陽區對外交往活動頻繁,是北京市重要的外事活動區。
2、豐台區
北京市豐台區是北京市的城六區之一,是首都中心城區和首都核心功能主承載區,位於北京市南部,東面與朝陽區接壤,北面與東城區、西城區、海淀區、石景山區接壤,西北面與門頭溝區,西南面與房山區,東南面與大興區接壤。豐台區東西長35.3公里,南北寬15公里,幅員面積305.87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積約224平方公里。
永定河由北至南貫穿豐台區,河東部鄰近北京市區部分及永定河兩岸大為平原地帶,西部則多丘陵。全區最高點也是最西端的馬鞍山,海拔654米,最低點為東南部的分鍾寺,海拔35米。
3、石景山區
石景山區是北京西部的一個行政區,是北京市六個主城區之一。位於長安街西段,最東端距距天安門14公里, 面積84.38平方公里,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常住人口63.9萬人(截止到2011年底)。交通暢捷,可進入性強。石景山因「燕都第一仙山——石景山」而得名,自古就是京西歷史文化重鎮。
區域內山地面積佔23%,城市綠化覆蓋率為47.09%。人均擁有公共綠地面積達73.89平方米,居北京市城區首位,是北京市城區中山林資源最豐富、綠化覆蓋率最高、人均擁有公共綠地最多的地區,2016年石景山區重新確認國家衛生區。
4、海淀區
海淀區,隸屬於北京市,位於北京城區西部和西北部,東與西城區、朝陽區相鄰,南與豐台區毗連,西與石景山區、門頭溝區交界,北與昌平區接壤。幅員面積430.8平方千米,邊界線長約146.2千米,南北長約30千米,東西最寬處29千米,約佔北京市總面積的2.6% 。
5、東城區
東城區,北京市的一個市轄區,地處北京市中心城區的東部,東、北與朝陽區接壤,南與豐台區相連,西與西城區毗鄰 。東西最大距離5.2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3千米 。區境介於東經116°22'17"—116°26'46",北緯39°51'26"—39°58'22"之間。2010年,東城區合並崇文區,成立新東城區,轄區面積擴大到41.84平方千米。
截至2016年,東城區下轄17個街道,常住總人口97.4萬人 。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09.8億元 。其中,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930.8億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79億元。 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2.5437萬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46.6億元 ,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64.6億元。
6、西城區
西城區,隸屬於北京市,位於北京中心城區西部。東與東城區相連;北與海淀區、朝陽區毗鄰;西與海淀區、豐台區接壤;南與豐台區相連。
2010年7月1日,宣武區並入西城區,成立新西城區。區境東西寬7.1千米,南北長11.2千米,幅員面積50.70平方千米。
⑼ 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規劃指導思想及思路
1.規劃指導來思想
(一源)堅持北京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世界著名古都的性質。
(二)正確處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關系。
(三)重點搞好舊城保護,最大限度地保護北京歷史文化名城。
(四)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使歷史文化名城在保護中得以持續發展。
2.規劃基本思路
(一)規劃基本思路為:三個層次和一個重點。
(二)保護的「三個層次」是:文物的保護、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一個重點」是:舊城區。
第四章
⑽ 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規劃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1989年12月)
2.《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回法》(1982年11月通過答,1991年6月修改)
3.《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細則》(1992年5月)
4.《北京市文物保護管理條例》(1987年6月)
5.《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管理規定》(1994年)
6.《北京城市總體規劃(1991-2010年)》
7.國務院關於《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批復(1993年10月)
8.《北京舊城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和控制范圍規劃》(1999年4月)
9.《北京市區中心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1999年9月)
10.《北京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2001年3月)
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