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國民黨在中國近現代史的作用地位及影響
孫革命成功後, 經過幾次的北伐,才消滅北洋軍閥, 但是黨內派系斗爭嚴重,各自擁兵自重, 又將中國陷入名義服從, 實際上並不能算統一的境地。
國民黨多次革命仍未解決最根的問題,如軍閥,土地改革,而是加速的進入了政權的晚期,腐敗橫生。而日本的出現, 加速了國走向滅亡
直到黃浦軍校出現, 才一步步的使軍人有服從性。孫死後, 蔣沒有繼承他們政策,沒有與共組成聯合政府,而是大規模清洗,迫使國共分裂,也迫使共發展自己的軍隊,錯過了一次最好的走向和平的機會。
國在抗日戰爭中是主要作用,沒人否認。但軍事戰略的無能也是要看到的,軍事戰爭中,往往需要的是幾支軍隊的配合, 而國軍雖有戰略部署確往往會出現這樣那樣錯誤,計劃很難實現,如台兒庄戰, 鄭州保衛戰你去看看,就知道無能到什麼地步, 往往是把包圍日軍,反被日包圍全殲。鄭州保衛戰失敗後更是只能炸開黃河救急,最後使千萬人受災。
共早期就形成了軍事作風上的廣泛民主, 即戰略由所有將領發表意見,也使的很多有能力的人得到提升,而國往往是高層做決定下面實行,而且用人有很多顧忌如非黃浦不用,犧牲大的就用別人做炮灰。
美對中國援助後,美深知國民黨的腐敗,所以軍援必需由美支配,國爭取到一筆幾億美元的貨款後,具體多少要去查,首先就有1.5億進入宋子文的私人戶口,這代表了內部人在危難之際也不收手,加速了國民黨的滅亡。在1944-1945日本敗局已經出現,而蔣確將收到的援助裝備,放入倉庫准備內戰用, 不再投入戰場,國戰場的無能,敗戰連連,引起美的強烈批評。 美多次考慮要轉而支持共,這件事也可以查到。
在抗日時期, 有部分軍隊依然魚肉百姓,引起強烈的反抗, 發生過很多次,百姓幫助日軍收繳國軍武器的事件, 這些事例說明了民心,軍紀。
1945年接管台灣,同樣作風未改, 引起嚴重的對抗事件,當時有台灣人聖至懷念日戰時期, 並有60 70年代發生要蔣滾出台, 要自治的口號,台蔣反獨也是在這種口號下鎮,壓的, 並不是什麼愛國。
『貳』 蔣介石建立國民政府歷史意義
是民國政府而不是國民政府。這是因為中華民國是推翻滿清王朝後建立起版來的國號,之後,經歷了權好幾屆政腐,從孫中山,袁世凱到段祺端執政時,都叫民國,雖然袁有過短暫的復辟帝制。蔣不過是在北伐之後,把民國首都重新定都在南京,國號沒有變。仍然是民國政腐。不過這一時期政治局勢比較混亂,史稱軍閥割據,以後蔣通過手段逐漸平息……。如果說歷史意義,他的歷史意義就在於通過手段,基本上結束了民國十多年以來,軍閥混戰的局面。接下來,他就迎來日本全面侵華,造成的全民大逃難。
『叄』 國民黨一大召開的歷史意義1000字
你好,,,,
國民黨於1924年1月20~30日在廣州召開的對黨進行全面改組、實現國共合作的會議(參見彩圖插頁第131頁)。由於辛亥革命和以後歷次斗爭的失敗,孫中山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認真總結了中國民主革命的經驗教訓,決定學習俄國革命的經驗和方法,改組國民黨,以振興國民黨進而振興國家。
國民黨黨徽
從1922年8月起,他採取一系列具體步驟進行准備。1923年10月指派廖仲愷、李大釗、汪精衛等五人為改組委員,並設立國民黨臨時中央委員會,籌備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大會代表以地方黨部推選和孫中山指派相結合的方法產生,海內外代表共兩百人,出席開幕式的代表有一百六十五人。代表中有共產黨人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林祖涵(林伯渠)、瞿秋白、譚平山等二十四人。孫中山以總理身份擔任大會主席,並指定胡漢民、汪精衛、林森、謝持、李大釗組成大會主席團,蘇聯顧問鮑羅廷也出席了大會。孫中山在報告中,闡明大會主旨是改組國民黨成為有力量的政黨,以此去改造國家,號召大家團結起來,為黨為國,爭取革命成功。他總結了國民黨的歷史經驗,提出改組的組織原則是淘汰不純分子,吸取革命分子。大會聽取了譚平山代表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所作的工作報告扣柏文蔚所作的軍事報告;通過了《組織國民政府之必要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國國民黨章程草案》、《出版及宣傳問題案》等議案;選出了中央執行委員會和監察委員會。在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和候補委員的四十一人中,有共產黨員李大釗、譚平山、於樹德、毛澤東、瞿秋白、林祖涵等十人,約占總數的四分之一。大會通過了改組國民黨使之革命化的具體辦法,在保留總理的名義下,強調「國民黨之組織原則,當為民主主義的集中制度」。領導機構採取委員制。大會還通過了接受共產黨員和社會主義青年團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決定。大會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義:民族主義主張「一則中國民族自求解放」,即反對帝國主義,「二則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即廢除國內的民族壓迫;民權主義主張「把政權放在人民掌握之中」,實行民主政治;民生主義主張平均地權,節制資本,反對「土地權之為少數人所操縱」,反對私有資本「操縱國計民生」。經過此次大會,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成為國民黨的基本政策。大會通過了國民黨的施政綱領,提出了對內對外的基本政策和實行新三民主義的具體方針。對外政策包括廢除清政府及軍閥政府同帝國主義訂立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攫取的特權,爭取國家獨立自主等。對內政策規定各項政治經濟制度,以反對封建主義保障民權民生主義的實施,規定「實行普通選舉制,廢除以資產為標准之階級選舉」;「改良農村組織,增進農人生活」;「制定勞工法」,「改良勞動者之生活狀況,保障勞工團體,並扶助其發展」等等。這次大會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改組後的國民黨成為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四個階級的民主革命聯盟。這次大會對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具有重大意義,成為新的革命高潮的起點
『肆』 國民黨在解放戰爭時期地位和意義
國民黨在解放戰爭時期的地位應該說是其它各國承認的合法政府,即使敗退回到台灣答,國民黨政府也以正統自居,要知道接受日本投降的代表和審判二戰日本戰犯的法官都是由國民黨政府派出的。共產黨在當時並沒有什麼國際地位,也就是蘇聯在後面支持。
『伍』 國民黨對中國的影響
國民黨對中國影響分抄為兩種,有消極影響和積極影響。
在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中,孫中山先生帶領國民黨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並且在後來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一起合作,是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由於蔣介石想要獨裁,建立屬於自己的中國,多次撕毀和中國共產黨的協定,想要稱霸中國,因此,國民黨在蔣介石的帶領下多次使中國陷入困難等
國民黨對中國的影響深厚,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要一分為二的分析!
『陸』 如何評價國民黨在抗日戰爭中的歷史作用
萬里霜中國的抗日戰爭,是在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專的旗幟下進行的。由於特殊屬的歷史原因和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特殊形式,抗戰在共發展的進程中形成了兩個戰場:即由國民黨及其軍隊擔負的正面戰場和山共產黨及其軍隊擔負的敵後戰場,這兩個戰場國共雙方的領導權性質雖然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對立的,但在當時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頭,從抗戰的總體目標上來說,這兩個戰場又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是相互依存和相互配合的。都作出了其歷史貢獻。如何評價抗戰初期國民黨正面戰場的作用,過去我國學界評論雖然作過一些肯定,但總的來說是否定的,而且往往是作為敵後戰場的對立而出現的。而台灣方而卻出現相反的傾向,忽視或抹煞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重大作用,這都不利於全面、科學地說明中國抗日戰爭這場全民族團結禦侮的偉大反侵略戰爭的深遠意義,也難以充分論證中國抗日戰爭在國際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偉大歷史地位和作用。本文沿重討論應如何評價國民黨在抗日;』錢爭中的作用問題。列寧說過:「在分析任何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歷史范圍之內。」這為我們指出了研究歷史的一個重要原則。
『柒』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在正面戰場的歷史意義
從數據上來進行論證吧。
日軍在山海關內兵員長期保持在60萬,凇滬會戰期間曾在中國山海關內共投入約80萬,也是抗日戰爭中在關內部隊數量的頂峰。
朝鮮及東北地區關東軍號稱百萬,實際保持80萬,大多配置在中國東北與蘇聯邊界,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依然保持在約50萬。
台灣省日軍駐扎兵力只有不超過40萬。
國民黨部隊在抗戰前兵力達220萬,抗戰期間總共武裝超過1000萬人,部隊傷亡失蹤投降達600萬,將軍級軍官陣亡百餘人。抗戰之後兵力450萬(包括傷愈歸隊兵員)。
中共部隊在抗戰前包括八路軍、新四軍在內正規部隊不足4萬,抗戰之後號稱達到抗戰前兵力的四十倍,150萬,實際為124萬。
最後列舉一下各個立場的統計資料:
咱們大陸一直宣稱「國民黨共消滅了日軍32125人
,共產黨共消滅了日軍51252人」其實是由於政治需要,而過分誇大中共和美國對日作戰的戰績。
在美國和蘇聯的記載中(不算抗聯和蘇聯消滅的關東軍但包括戰後投降的)
中共部隊消滅日軍總和分別為5萬和15萬。
國民黨部隊消滅日軍總和分別為160萬和100萬。
日本官方不曾公開與中國軍隊作戰的戰損,只是默認了美國的統計,當然那個時候美國主導了日本的政治。但是從日本的官方戰報可以統計出日本損失,僅被擊斃的官兵就達40萬人。
由此看出,中共消滅日軍5萬人應該可信。但是大陸為政治需要非常離譜地修改了國民黨部隊消滅日軍數字,這個數字應該介於美蘇兩國統計的160萬到100萬之間。
研究過國民黨組織的兩次遠征、22次大會戰和一千餘重大戰役後,可以大致得出國民黨消滅了日軍接近150萬。
所以,國民黨在正面戰場的作戰是抗日戰爭的決定作用,國民黨氣壯山河的抗戰是中華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
『捌』 評述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歷史意義
抗日戰爭是一場民族禦侮之戰,一場衛國戰爭。經過八年血與火的洗禮,中國人民最終取得了近百年來反對帝國主義斗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作為抗戰主戰場的國民黨正面戰場在抗戰時期究竟發揮了多大的作用,為抗戰的勝利作出了多大的貢獻,我們該如何評價抗戰時期國民黨正面戰場的作用呢?
要評價國民黨正面戰場的作用,首先要了解清楚「正面戰場」的概念。「正面戰場」是中國人控制的連片國土與日軍侵華推進線上日控區對峙交戰而形成的戰場。由於在這個戰場上作戰的中國軍隊主要是國民黨的軍隊,因此一般也稱其為國民黨正面戰場。
(一)抗戰初期階段的正面戰場
1937年7月,日軍進攻宛平城和盧溝橋,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全國的抗日戰爭由此開始。國民黨正面戰場的初期抗戰,雖然有許多失誤, 即國民黨存在僥幸心理,企圖依靠國聯,從而執行片面抗戰路線和消極防禦作戰,加上國民黨軍隊思想混亂,派系林立等因素,造成了許多本來可以避免的損失,但它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仍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發揮了極其重要地作用:
第一、國民黨正面戰場是抗日的主力。國民政府組織了一系列的大規模會戰。如淞滬戰役、晉北忻口戰役、徐州和武漢的戰役,都給日軍以沉重的打擊,是中國抗日戰爭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由於正面戰場的頑強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在 3個月滅亡中國的戰略計劃和「速戰速決」的方針。消耗了日本的軍事、經濟實力,使其陷入長期戰爭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使日軍兵力分散,戰線延長,為戰略相持階段的到來,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敵後戰場的開辟,為敵後游擊戰爭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四、國民黨中愛國官兵的抗戰英雄業績,振奮了民族精神,大長了中華民族的志氣,促進了全國的團結和進步,堅定了中國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念;
第五、「喚起了國際輿論的同情和支持」,擴大了中國抗戰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第六、掩護了西南抗戰基地的營建,為領導機構和沿江、沿海工廠、學校、科研機構的內遷爭取了時間,為中國長期抗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抗戰相持與反攻階段的正面戰場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由於日本侵華方針的改變,國民黨在正面戰場上採取消極對敵,避戰觀戰,消極抗日的態度,確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動方針,建立了「防共委員會」。蔣介石則運用一切辦法盡力限制八路軍、新四軍的發展。此後將大量軍隊用於對付中共軍隊相繼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國抗日民主力量。在政治上和軍事上基本上都是起消極作用的。由於實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反動方針,正面戰場形勢嚴重惡化,以至於出現豫湘桂戰役這樣的大潰敗。正面戰場的地位逐步下降到次要位置。
盡管國民黨抗戰的態度較初期消極,但還是堅持了抗戰。在此時期鉗制了大量的日軍,並使敵人受到一定的消耗,在客觀上配合了敵後戰場的堅持和發展,減輕了敵後戰場的壓力。從戰略上講,正面戰場起到了戰略配合的作用。
中國軍民以重大犧牲換來了國際尊重,美英等國先後放棄了租界和其它在華特權,中國基本取得了國際關系中的平等地位,終止了晚清以來的屈辱狀況。
從整個抗戰過程看,盡管國民黨在後期消極抗戰,積極反共,但國民黨政府的基本利益和民族利益總體來說是一致的,它始終堅持抗日的方針,沒有妥協投降,從而保證了抗戰的最後勝利。8年抗戰,國民黨正面戰場共舉行過22次重大戰役,殲滅日軍100餘萬,國民黨軍隊傷亡321萬。國民黨軍隊的廣大愛國官兵曾經在前線與日本侵略者奮勇作戰,不怕流血犧牲,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一切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的愛國官兵,都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貢獻了力量,都是值得全民族尊敬與紀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