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韶關歷史文化有哪些
韶關歷史文化具體如下:
1、石峽文化
韶關是「馬壩人」的故鄉,石峽文化的發祥地 。舜帝南巡曾經過此地登韶石山而奏韶樂,動聽的樂曲使周圍的山石也為之動容。
歷史上的韶州被譽為「嶺南名郡」,孕育了以陳朝重臣侯安都、唐代名相張九齡、唐代詩人邵碣、宋代名臣余靖、明代抗倭名將太子太保陳磷、清代文學家廖燕。
鐵軍創始人張發奎、為傑出代表的大批歷史名人。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在韶州弘法37年,南華寺因此成為禪宗的「南宗祖庭」。
韶關民間文化藝術種類豐富,包括採茶戲、花鼓戲、花燈戲、山歌劇、山歌、說書、快板、粵曲、舞龍、舞獅等民間歌舞以及木雕、編織、刺綉、剪紙等民間工藝。
2、客家文化
韶關作為中原南遷進入廣東的門戶,容留了越來越多的客家先民及其後裔,客家文化底蘊豐富,是我國內地客家人四大聚集地之一,被稱之「嶺南客州」。
全市300多萬人口中,擁有近280萬客家人,佔全市總人口的80%。如今四川儀隴縣的客家人也多半是來自粵北韶關地區,朱德在《回憶我的母親》一書中,開宗明義告知世人:「我家是佃農。祖籍廣東韶關,客籍人。」
3、特色的習俗風俗文化
韶關各地習俗風俗有濃郁的嶺南客家漢族色彩,瑤、畲兩族也各具民族特色。漢族地區在農業生產方面,依照二十四節令的規律安排生產,成為習慣。
從事農活早出晚歸、請親朋幫工成為傳統,山區還有春種田基豆、冬放野牛、打橫塘、檢油茶等等各種習俗。經商貿易講究擇吉開張、注重招牌,有趕墟日(定期集市)、賒銷等習俗。
在居住方面,農村多以姓族聚居,講究風水擇地而居,有姓族大屋(檐街屋)、圍龍屋、「四點金」住宅、騎樓式住宅、圍樓、「小康房」等住宅類型。
婚俗方面,農村仍有哭嫁、送嫁、迎親、拜堂、鬧洞房等古俗遺風。民間重視傳宗接代和靠子女養老送終,還有修族譜家譜、春節清明祭祖以及訂立族規、獎勵讀書等傳統。
瑤、畲兩族有各自獨特的風情習俗,在姓名稱呼、起居飲食、衣冠服飾、喜慶禁忌、社會風尚等各方面富有當地民族特色。
4、宗教文化
韶關宗教歷史久遠,宗教文化源遠流長,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佛教、道教信徒較多。一些宗教廟會如南華誕等影響至今,信徒在飲食、服裝等方面有一些宗教色彩。
5、人文自然文化
韶關旅遊資源豐富,是廣東的旅遊航母,擁有豐富的人文和自然旅遊資源,成為無數海內外遊客嚮往的旅遊休閑目的地。韶關擁有世界級、國家級景區景點17處和省級及以下景區景點100多處。
包括世界地質公園丹霞山(丹霞地貌命名地)、廣東乳源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車八嶺華南虎保護區、珠璣巷、梅關古道、滿堂客家大圍、必背瑤寨等大批旅遊景區。
梅關古道是國家4A景區、廣東省紅色旅遊示範基地、「中國四大賞梅地」之一。古道存世2000多年,是古代中原通往嶺南及東南亞的咽喉之地,連接長江、珠江兩水系最短的陸上交通要道,是當今全國保存最完好的古驛道。
㈡ 孫中山與韶關的歷史文化
你是韶關人嗎?我記得我初中的時候,升中考試之前我們專門學習過一本書,叫做《韶關專歷史》。裡面有屬關於孫中山先生在韶關督師北伐的介紹和韶關在北伐中的地位。你可以去參考一下。因為已經過去有點久了,我也不知道這本書還有沒有了……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
㈢ 韶關簡介
韶關,地處粵北,位於東經112°50′-114°45′、北緯23°5′-25°31′之間。西北面、北面和東北面與湖內南郴州市、江西贛容州市交界,東接河源市,西連清遠市,南鄰廣州市、惠州市。被稱為廣東的北大門,是中國北方及長江流域與華南沿海之間最重要的陸路通道,戰略地位重要。韶關市是粵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廣東著名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嶺南有名重鎮,全國著名的「有色金屬之鄉」。轄湞江區、武江區、曲江區、仁化縣、始興縣、翁源縣、新豐縣和乳源瑤族自治縣,代管樂昌市、南雄市兩個縣級市。面積1.86萬平方公里,人口279.14萬。
㈣ 韶關歷史文化名人,近代仁人志士的歷史功績。。。
張發奎
張發奎,又名逸斌,字向華,始興縣隘子鎮彩嶺村人,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九月二日生。
1912年,張考入廣東陸軍小學並加入同盟會,民國2年升入武昌第三陸軍中學,民國4年畢業返粵參加第二次反袁之役,一度為孫中山侍衛;民國9年奔赴漳州 「授閩粵軍」任中尉副官,8月,與桂系軍閥戰,晉升上尉副官;惠州攻堅戰,任敢死隊督站長。1922年,張任總統府大本營警衛團第三營營長。
1923年2月,孫中山重返廣州,張發奎舉兵驅陳(陳炯明)升任團長;民國14年7月,粵軍第一師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師,張發奎任獨立旅旅長,南征中殲鄧本殷部,升任十二師師長。1936年7月,國民政府誓師北伐,張率部進軍湖南與第十師擔任湘江東岸作戰,連克醴陵,平江,又親率三十五團及葉挺獨立團攻克汀泗橋,賀勝橋,寫下了北伐戰爭中的光輝一頁,贏得了「鐵軍」稱譽。
1937年1月,張晉升為第四軍軍長,3月兼任十一軍軍長,中旬,張在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當選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任第四方面軍第一縱隊司令官。
「四·一二」政變後,張率四軍,十一軍出師河南進行第二期北伐,與奉軍25萬主力軍決戰,終將奉軍擊潰,占臨穎克許昌取開封,威震中外。6月13日,張升任第二方面軍總指揮;7月15日,寧漢合流實行清共,張並不熱心反共,反而接納郭沫若,張雲逸,葉劍英等共產黨員到二方面軍任職。1929年3月,蔣桂戰爭爆發,張任討桂軍右翼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整編第四師師長(原第四軍),於鄂西擊敗桂軍。9月,張反蔣,率部取道湘西直下廣西,復與桂系聯合進攻廣東。
「九·一八」事變後,張發奎電請南方政府允其開往東北抗日,蔣介石不予理睬。1932年3月,張再次要求率部援黑龍江,蔣又不允,反將其調往江西剿共,張倍感痛心,於10月隻身出國游歷歐美,積極宣傳抗日救國。1935年春張回國見蔣介石,提出「今後中國之出路,唯有抗戰之一途」,蔣許他日後為抗日先鋒。
1937年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張任第八集團軍兼右翼軍總司令,在浦東擊敗日軍數十次進攻,並親自指揮炮兵轟擊日軍司令部和日軍旗艦「出雲號」,給敵以重創,被譽為神炮。1938年,張任第二團總司令兼第八集團軍總司令,參加武漢保衛戰。1939年春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負責兩廣軍事,冬天,張指揮第一次粵北會戰獲勝。1945年5月,二方面軍奪回失陷的南寧,7月,攻克龍州,憑祥,進軍梧州。
1946年張發奎任廣州行營主任,次年改任廣州行轅主任,冬調任戰略顧問委員會委員。1949年1月任海南特區行政長官兼海南建省籌備委員會主任,3月,任陸軍總司令,7月,辭職到香港定居。
1980年3月10日,張發奎在香港病逝,終年85歲。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獲悉後即致電其家屬:「驚悉向華將軍逝世,不勝哀悼。鄉情舊誼,時所縈懷。特電致信,尚希節哀。」台灣始興同鄉會開會追悼並獻一輓聯:「望出曲江,緒承風度,千載道範,先後獻身邦國,古今輝映;聲揚咸寧。威鎮華夏,一代名將,從此撒手人寰,中外同哀。」
㈤ 誰知道韶關的歷史
韶關歷史上稱為韶州。相傳舜帝巡奏「韶樂」於城北30公里處的石峰群中,該處的36石後來統稱為韶石山。
根據考古發現,粵北的人類歷史可以遠溯到距今十萬年前。1958年在曲江縣馬壩鄉獅子岩洞穴里發現的「馬壩人」頭骨化石,是目前廣東境內發現的最早的人類化石。「馬壩人化石」的發現,揭示了舊石器時代廣東地區人類的歷史。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遺址遍布全境,數以百計,其中以曲江石峽,鯰魚轉和韶關走馬崗遺址為代表,所出土的大批石奔、石斧、石鑿、石刀、石鏃等製作精美的石制工具,以及魚網墜、陶紡輪、各種石制和骨制的裝飾品,人工栽培稻的穀粒等遺物、遺跡,勾勒了一幅四、五千年以前粵北先民勞動生息的風情畫;展示了「馬壩人」開戶的粵北地區的遠古文明,後繼有人,綿延不斷。
青銅文化的遺址,在本市各地亦有發現。它表明粵北地區從周代起已經步入青銅時代,只是發展較中原地區緩慢,尚未形成奴隸制社會。春秋時期,韶關地地理方位上分屬荊州和揚州地域;戰國時期,當強大的楚國勢力擴展到嶺南時,粵北遂為楚國之南疆。
秦始皇吞並六國後,於公元前214年平定兩廣,在今廣東境內設置南海郡。今市屬各縣皆屬南海郡管轄,當時雖然沒有縣的建制,但南海尉任囂已在今韶關市南郊蓮花山下修築了一座城堡,後人稱之為「任囂城」。
西漢初年,趙佗割據兩廣,建立了南越國。趙佗將前南海郡管轄的粵北地區並入了南越國版圖。當時仍未不置縣。粵北設縣,始於南越國滅亡之後。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滅南越國,漢王朝鑒於南越國割據的教訓,設置了地跨騎田嶺南北的桂陽郡(郡治在今湖南郴州市)。桂陽郡共轄十一個縣,其中桂陽、陽山(後漢省陽山入陰山)、陰山、含誆、湞陽、曲江等六縣,在今韶關市境。東漢時期仍相沿襲,未作變更。今南雄,始興地帶,兩漢時則屬豫章郡南林(後漢稱南野,縣治在今江西南康境內)縣地。
三國末年,吳主孫皓於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始析桂陽郡南部地區置始興郡,治所在曲江(今韶關市區),是為韶關立郡之始,將今市屬各縣第一次統一在一個行政區(郡)內。二晉因之。其時,始興郡之轄區相當於1983年地、市合並前的原韶關地區和原韶關市所轄區域的總和,為古代史上以韶關為政治中心所轄區域最大的時期,轄桂陽、陽山(吳甘露元年置陽山、廢陰山,以其地並入陽山)、含誆、曲江、始興(吳永安六年,分南野縣地置)、斜階(吳甘露元年再析始興縣地置斜價縣)等七縣。始興、斜價兩縣,即今南雄、始興縣地。
南朝170年間(公元420-589年),朝代更替頻繁,導致粵北境內的郡縣時廢時興,沿革復雜。南雄劉宋時,始興郡曾一度改稱廣興郡,到南齊時又復稱始興郡,轄境與晉略同。梁、陳兩代,曾在今市境內設置衡州和東衡州兩個一級行政區和陽山、始興、安遠三個個二級行政區。除原有縣外,又增置了廣穗(今連山、析梁陽縣位置)、梁化(今樂昌中南部地區,梁置,隋開皇十八年更名樂昌)、平石(今樂昌北境,梁置,隋開皇十二年省,以其地入梁化)。翁源縣於梁承後末年新置,其時屬清遠郡。
隋代粵北分屬南海郡(治所在今廣州)和熙平郡(治所在今連縣)。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曾改東衡州為韶州,取州北韶石山的「韶」字為名,始以「韶」字為州,但不久即廢,並歸南海郡。
唐代粵北全境基本上屬嶺南道管轄(今連陽地區曾一度屬湖南道)。唐王朝在粵北境內分置韶州(唐貞觀年置,治曲江)和連州。韶州轄曲江、仁化、樂昌、始興、湞昌(今南雄)六縣。
五代,嶺南為南漢五劉氏占據。南漢在北江領域增設英州(治所在今英德縣城)和雄州(州治在今南雄城)。這樣,加上原有的韶州和連州,粵北共置四州。
宋代時粵北屬廣南東路。境內仍置四州(雄州改為南雄州)。元代改州為路,元初在粵北地區置南、韶、連、英四路,俱屬江西行省廣東道。韶州路領樂昌、曲江、仁化、乳源四縣,這是歷史上韶關作為行政中心而轄區最小的時期。明代粵北屬廣東布政使司,境內分置二府(南雄府、韶州府)一州(連州)。
清代粵北屬廣東省,清初時,境內州府的設置與明同。南雄府於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改為直隸州,裁去保昌縣(公領始興一縣)。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曾在曲江縣武水邊開設稅關(名遇仙橋關),清康熙九年(1670年)又將原設於南雄的太平關移到曲江縣湞水邊,以後又在曲江城北門外增設旱關。韶關之名即由此而來。
辛亥革命後,廢府留縣。1914年至1920年間,在省之下曾一度改道,把前清的南雄府、韶州府和連州府合並,稱為南韶連道,後改稱嶺南道(道治在韶關)。實際轄區與今韶關市境完全相同。1936年,廣東省曾一度設行政督察區,粵北為第一督察區,專署設在韶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東省先後設北行署(後改粵北行署)、韶關專署、韶關行署於韶關市。北江行署轄於21個縣一市(現市區,市轄縣和清遠、佛崗、新豐、花縣、從化、河源、龍川、和平)。韶關專署轄19縣一市;韶關行署轄15縣一市(現市區和市轄縣及清遠、佛崗、新豐),後新豐劃歸廣州。1977年1月,韶關市升格為省轄市,轄曲江為市郊縣,韶關地區則轄十三縣。1983年6月,實行地、市合並,原地區所屬的清遠、佛崗劃歸廣州,合並後的韶關市現轄12個縣和三個市轄區。
韶關屬中亞熱帶濕潤型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年平均氣溫為18.8-21.6度;雨量充沛,年降雨為1300-2400毫米;全年無霜凍期為310天左右,溫暖的亞熱帶氣候,充沛的雨量使韶關大地四季常青,萬木蔥蘢,生機盎然,是旅遊的好去處。韶關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大部分是漢族,此外還有瑤、壯、回、滿、蒙、京、苗、白、侗、土家等三十多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乳源瑤族自治縣境內及周圍。1993年末,全市總人口289.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6.4萬人,漢族人口285.7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98.6%,少數民族人4.1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1.4%。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56人。
韶關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文明。韶關的人類歷史可上溯到距今十萬年前,這已被曲江「馬壩人」頭骨化石的發現所證。三國末年(公元265年),吳主孫誥置始興郡,治所在曲江城(今韶關市區)實,是韶關市郡之始。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曾改設韶州,取州北韶石山之「韶」字為州名。明代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曾在曲江縣武水邊開設稅關。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又將原設於南雄的太平關移至曲江湞水邊,後又在曲江城北門外增設稅關,韶關之名即由此而來,韶關人傑地靈,孕育了唐代名相張九齡、劉瞻,宋代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余靖等傑出人物,六祖惠能和尚選擇韶關為其禪宗南派的發祥地。韶關作為「馬壩人」的故鄉,石峽文化的發祥地,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搖籃之一。粵北廣大地區主要使用三種漢語方言:粵方言(又稱廣州方言)、客家方言和潮汕方言;地方民間藝術主要有:粵北採茶戲、花鼓戲、花燈戲、山歌劇、山歌、說書、快板、粵曲、獅舞等。
韶關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富多姿,異彩紛呈,有名山、名剎、溶洞、激流、溫泉、原始森林、歷史遺跡、摩崖石刻、珍貴文物和民族風情,已經開放的有:國家風景名勝區-仁化丹霞山,風景迷人的小坑國家森林公園,中國第一條江河漂流勝地九瀧十八灘,全國重點寺廟南華禪寺和雲門山大覺禪寺,聞名中外的「馬壩人」頭蓋骨出土地獅子岩,廣東八大風景名勝之一的金雞嶺,富有民族風情的乳源必背瑤寨,令人流連忘返的野生動物狩獵場等,已開辟有十多條旅遊線路,成為廣東的四大旅遊線之一。有前專評價:粵北集華南旅遊景觀之大成,可以建華南最大的旅遊基地。目前正在開發的旅遊景點有:丹霞山陽元石景區、南嶺國家森林公園、車八嶺國家自然資源保護區、韶石山、地下森林、南粵第一高峰、華夏名人故居和南華溫泉度假村等
㈥ 最詳細韶關文化
晚上好!
韶關各地習俗風俗有濃郁的嶺南客家漢族色彩,瑤、畲兩族也各具民族特色。漢族地區在農業生產方面,依照二十四節令的規律安排生產,成為習慣。從事農活早出晚歸、請親朋幫工成為傳統,山區還有春種田基豆、冬放野牛、打橫塘、檢油茶等等各種習俗。經商貿易講究擇吉開張、注重招牌,有趕墟日(定期集市)、賒銷等習俗。在居住方面,農村多以姓族聚居,講究風水擇地而居,有姓族大屋(檐街屋)、圍龍屋、「四點金」住宅、騎樓式住宅、圍樓、「小康房」等住宅類型。飲食方面,注重節日飲食,講究吃「團年飯」、「團圓飯」,有炒米餅、米糕、油糍、灰水糍、艾糍等十數種有特色的年節食品,民間普遍重視傳統節日,除春節、元霄、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陽外,還有嘗新節、冬至節等。婚俗方面,農村仍有哭嫁、送嫁、迎親、拜堂、鬧洞房等古俗遺風。民間重視傳宗接代和靠子女養老送終,還有修族譜家譜、春節清明祭祖以及訂立族規、獎勵讀書等傳統。瑤、畲兩族有各自獨特的風情習俗,在姓名稱呼、起居飲食、衣冠服飾、喜慶禁忌、社會風尚等各方面富有當地民族特色。 韶關宗教歷史久遠,宗教文化源遠流長,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佛教、道教信徒較多。一些宗教廟會如南華誕等影響至今,信徒在飲食、服裝等方面有一些宗教色彩。 瑤族民族風情
韶關方言以韶州土話和客家方言為主,廣大城鄉普遍使用,並成為瑤族與當地漢族進行語言交流的工具。韶關市區、樂昌市區和仁化縣城則普遍使用粵方言(廣州話),普通話在市區、縣城及工礦區也普遍使用。此外,還有少量農村地區使用湘方言、閩南方言、北江船話和粵北土話。韶關瑤族群眾使用瑤語,畲族群眾則已放棄本民族語言轉用漢語。韶關民間文化藝術種類豐富,包括採茶戲、花鼓戲、花燈戲、山歌劇、山歌、說書、快板、粵曲、舞龍、舞獅等民間歌舞以及木雕、編織、刺綉、剪紙等民間工藝。
㈦ 韶關有哪些風情
說到韶關,可以用12個字來概括——「歷史名城、山青水秀、民族風情」,它的歷史可上溯至二千多年前的漢代,元鼎六年設曲江縣時,便以韶關為縣治。 這里原先被稱為韶州,是一個四面環山的「盆底」形城市,在軍事上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勢;在商貿上則是「一吏當關,萬物難出」,各種商品貨物,均有東、西、北三關把守,後來商賈們就將這里稱為韶關。 由於韶關地處山區,因而有著秀美的自然風光,加之韶關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因而當地的旅遊景觀十分多姿多彩,是粵北的旅遊中心。韶關有國家級風景區丹霞山,佛教禪宗六祖慧能弘揚南宗禪法的發祥地南華寺,著名的「馬壩人」出土處、「石峽文化」遺址獅子岩,有「地下宮殿」之稱的古佛岩,全國保存最完好的古驛道梅嶺古道,珠江三角洲居民的發祥地珠磯巷,南方第一家天然狩獵場乳源南水狩獵場,乳源的必背瑤寨等等。 韶關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文明。韶關的人類歷史可上溯到距今十萬年前,這已被曲江「馬壩人」頭骨化石的發現所證明。三國末年(公元265年),吳主孫誥置始興郡,治所在曲江城(今韶關市區),是韶關市郡之始。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曾改設韶州,取州北韶石山之「韶」字為州名。明代嘉靖二十六年(公元 1547年)曾在曲江縣武水邊開設稅關。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又將原設於南雄的太平關移至曲江湞水邊,後又在曲江城北門外增設稅關,韶關之名即由此而來。 韶關人傑地靈,孕育了唐代名相張九齡、劉瞻、宋代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余靖等傑出人物,六祖惠能和尚選擇韶關為其禪宗南派的發祥地。韶關作為「馬壩人」的故鄉,石峽文化的發祥地,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搖籃之一。 由於韶關是廣東少數民族的主要聚居區,這里還保留著獨具特色的民族風俗: 長鼓舞每逢節日喜慶,嘉賓來訪,瑤族必跳長鼓舞歡迎。相傳很久以前,盤古王的女兒莎十三妹與人間的一個小夥子結為夫妻。一個惡人想害死年輕人而霸佔十三妹為妻。盤古王得知此事,把莎十三妹召回天庭。莎十三妹告訴丈夫,只要到南山上砍棵琴樹做長鼓,等到盤古王婆誕那天擊鼓跳上360圈,就可上天庭與她團圓了。從此後人每逢盤古王婆誕那天就要跳長鼓舞。 開唱節 瑤家風俗規定,從農歷二月初二起一直到七月初七,是不準唱歌和談情說愛的,否則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七月初七,傳說是瑤族的祖先棗盤古王的誕辰。盤古王開天闢地,在勞動中編造了歌,所以粵北連山一帶的瑤族人把這一天定為「開唱節」。 瑤族婚趣 瑤胞婚俗饒有風趣,至今還保留著「男嫁女」,「兒女從母親」的習俗。新婚之日,新郎步行到女家,男女雙方的親友到女家參加婚禮。 南華寺 座落在曲江區馬壩東南7公里的曹溪之畔,距韶關市區24公里,是「南宗禪法」的發祥地。相傳六祖慧能在這里傳授佛法37年,因而南華寺有「祖庭」之稱。 該寺始建於南北朝梁武帝天鑒元年(公元502年),經歷代修建,現有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有放生池、寶林門、天王寶殿、鍾樓、大雄寶殿、齋堂、藏經閣、方丈室、卓錫泉(俗稱九龍泉)等景觀,寺內珍藏著六祖真身,千斤銅鍾等歷史珍貴文物。寺的周圍古樹繁茂,環境幽靜,寺後幾株高達四十米的古水松是世界上稀有的樹木。 交通:可從韶關火車站坐直達的中巴。 門票:20元 乳源大峽谷 起於乳源大布鎮,終至英德境內,總長15公里。景色秀麗而地貌險峻,由崖頂至谷底有觀光梯,也有高達1386級石階的陡峭「天梯」。若要游完全程,至少需要3天。 門票:35元(30元門票+5元高空表演) 小貼士: 1、普通遊客如無專業人士陪同,勿要徒步游覽;體弱者最好選擇觀光梯至谷底,沿「天梯」上下十分費力。 2、谷底溫度較低,若要步行游覽大峽谷,需備好衣物,要穿防滑鞋;最好帶少量飲食,以便飢渴時補給。 九瀧十八灘位於樂昌市坪石鎮的一段武江河岸,蜿蜒曲折,水流湍急,總落差達65米。沿河兩岸有大瑤山隧道、十里畫廊、龜山、蛙石、廟子角、韓瀧祠等多處景點。九瀧中河道最險處為垂瀧,吸引著眾多遊客賞景攝影,領略其中驚險情趣。1925年秋,毛澤東在前往廣州農講所的途中也曾飛舟險渡九瀧十八灘。 近年來九瀧十八灘開放了漂流活動,慕名前來漂流旅遊的國內外遊客絡繹不絕。九瀧十八灘漂流被廣東省和國家旅遊局命名為「廣東省旅遊四大拳頭產品」之一和「中國旅遊國線景點」。 豪華空調旅遊客車「大瑤山號」和訪古觀光小火車「金雞號」的開通,更是為當地的旅遊錦上添花。 十八灘:切玉灘、三層灘、和尚灘、百雞灘、新秦灘、犁壁灘、岐門灘、小灘、蓑衣灘、雀子灘、大長灘、滑石灘、石板灘、沖花灘、麻灘、胡灘、剝皮灘、張灘。 交通:從韶關坐汽車或火車到坪石。 一般漂流都是從坪石下水,三個小時後從樂昌上岸,並乘觀光小火車到樂昌城內繼續遊玩古佛岩等景點。 小貼士:下水漂流前最好把隨身帶的照相機多包幾層,因為漂流時全身都會濕透,這樣可以防止照相機也讓水淋濕。 丹霞山 是世界地質公園,位於廣東省韶關東北側的仁化縣,是廣東四大名山之一。丹霞山由紅色砂爍岩構成,以赤壁丹崖為特色,地質學家以丹霞山為名,將這一地貌命名為「丹霞地貌」。這里是世界上發育最典型,類型最齊全,造型最豐富,風景最優美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區。 這座山除了以山體呈紅色著稱以外,還被稱為「天然裸體公園」,山中有酷似男性生殖器的陽元石和酷似女性生殖器的陰元洞,還有雙乳石、裸美人等奇石。 山頂的長老峰是觀日出的好地方。 丹霞山風景名勝區已開發的旅遊區有丹霞山景區、 陽元山景區、 翔龍湖景區和 錦江水上旅遊線。 交通:韶關有通往華東、華北、西南各大鐵路干線的列車停靠,來丹霞山旅遊可在韶關站下車,然後到站南路長途客運站轉乘旅遊車到丹霞山,從韶關到丹霞山只有五十公里,行車時間四十分鍾,票價13元。另外,丹霞山至仁化有1元的縣城公交車,在丹霞山景區外路口坐車。 門票:100元,節假日120元。 住宿:丹霞山下有旅館可住,半山腰雖有旅館但價錢較貴,不過如果想看日出還是住在山上比較好。山頂的長老峰是觀日出的好地方。 必背瑤寨 位於乳源瑤族自治縣城東北54公里的大山中,必背瑤寨是海外瑤族的發祥地,在必背瑤寨可以欣賞必背瑤山風光,領略必背瑤族民俗風情和賢坑瑤族歌舞。 必背瑤山翠嶺環抱,風光秀麗,最著名的景區是黃龍寨風景區,是典型的高山峽谷地貌,有「黃龍絕壁」、「老虎嘴險峰」、「仙女問金龜」等景點,山峰滴翠,層次分明,美不勝收。 必背瑤族民俗風情濃郁,男女服裝均綉有彩色的圖案,他們還保留著獨特的嫁娶習俗,喜慶節日較多,有「送懶日」、「鳥封嘴」等充滿趣味的節日活動。 小貼士:韶關有去必背瑤塞的旅遊車, 可住在瑤寨中,這樣不但能置身於優美的風景之中,晚上還可以參加各種民俗表演活動。 金雞嶺 位於京廣線上的坪石鎮,是廣東省八大風景名勝區之一,屬典型的丹霞地貌風景區,海拔338米。 金雞嶺四周懸崖絕壁直如刀削,東西兩隘築有城牆,西北峰頂有一奇石,貌似雄雞,昂首北望,引頸欲啼,金雞嶺因而得名。 相傳太平天國時,洪秀全之妹洪宣嬌曾率女兵在嶺上抗擊清兵,至今尚存點將台、練兵場、觀武台、兵器岩、舂米石等眾多遺址。 嶺上還建有雅緻的別墅山莊、會議廳、歌舞廳、餐廳等服務設施。南面山腳下就是九瀧十八灘漂流的起點處,可漂流至樂昌市區。坪石是廣東最北的小鎮,這里古時是兵家必爭之地,遊客下午可在鎮里轉一轉,體會一下山城小鎮的安謚與和諧,住一晚後第二天再去漂流。 交通:從廣州乘坐佛山始發的T352次列車,上午8:20開車,中午12:08到達坪石。 韶關屬亞熱帶濕潤型季風氣候,夏熱冬涼,冬季偶有雪飄(只限在坪石金雞嶺的高處),年平均氣溫20度左右,一月平均氣溫約10度,七月約29度,溫暖的亞熱帶氣候和充沛的雨量使韶關大地四季常青,全年都很適宜旅遊,但最佳的旅遊時間為春(三月至五月)秋(十月至十二月)兩季
㈧ 韶關的歷史文化!急求!在線等!
是中國原始人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自秦代起,成為中國統一大家庭的重要版一員;
歷來是嶺南與中原之間的權交通命脈;
唐代著名詩人張九齡是韶關人(被稱為「張曲江」);
抗戰期間,廣州淪陷後,韶關曾是廣東省會,在廣東抗戰中發揮過巨大作用;
抗戰末期,韶關淪陷,慘遭日軍的瘋狂破壞。
㈨ 韶關有什麼歷史文化
是中國原始人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自秦代起,成為中國統一大家庭的重要一員;
歷來是嶺南與中原之間的交通命脈;
唐代著名詩人張九齡是韶關人(被稱為「張曲江」);
抗戰期間,廣州淪陷後,韶關曾是廣東省會,在廣東抗戰中發揮過巨大作用;
抗戰末期,韶關淪陷,慘遭日軍的瘋狂破壞。
…… ……
㈩ 廣東韶關
韶關是廣來東省北部的一個自地級市,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說到韶關,可以用12個字來概括——「歷史名城、山青水秀、民族風情」,它的歷史可上溯至二千多年前的漢代,元鼎六年設曲江縣時,便以韶關為縣治。這里原先被稱為韶州,是一個四面環山的「盆底」形城市,在軍事上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勢;在商貿上則是「一吏當關,萬物難出」,各種商品貨物,均有東、西、北三關把守,後來商賈們就將這里稱為韶關。由於韶關地處山區,因而有著秀美的自然風光,加之韶關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因而當地的旅遊景觀十分多姿多彩,是粵北的旅遊中心。韶關有國家級風景區丹霞山,佛教禪宗六祖慧能弘揚南宗禪法的發祥地南華寺,著名的「馬壩人」出土處、「石峽文化」遺址獅子岩,有「地下宮殿」之稱的古佛岩,全國保存最完好的古驛道梅嶺古道,珠江三角洲居民的發祥地珠磯巷,南方第一家天然狩獵場乳源南水狩獵場,乳源的必背瑤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