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匈奴的歷史演變過程
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兩部,</WBR>從此北匈奴就從中國古書中消失。
Ⅱ 匈奴的歷史是什麼樣子的呢
匈奴自身沒抄有記載歷史的習慣,後人襲了解他的歷史全部都是根據其周邊鄰居的記載。
一般認為,匈奴在戰國時期就已經相當強大,與秦國(秦朝)、趙國都發生過戰斗,秦朝的蒙恬、趙國的李牧都是抗擊匈奴的名將。
漢朝建立後,匈奴與兩漢都發生過戰爭,在前後漢朝持續不斷的打擊下,匈奴分裂消弱。南匈奴歸附漢朝,北匈奴遠逃歐洲。
曹操時,將匈奴單於一分為五,西晉時,匈奴大量遷居內地。後起兵叛亂,使中國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建立起前趙等國家。後來鮮卑人興起,匈奴建立的國家逐漸被滅亡,隨後與漢族等同化。
出現的歐洲的北匈奴對羅馬帝國進行了一波又一波的沖擊,但是阿提拉王去世後,匈奴迅速衰落。據說現在的匈牙利就是當時匈奴人的後裔。
Ⅲ 具體介紹一下匈奴的起源和歷史發展
中國部分史籍記載,匈奴人是夏朝的遺民。《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內匈奴,其先祖夏後容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山海經·大荒北經》稱∶犬戎與夏人同祖,皆出於黃帝。《史記索隱》引張晏的話說∶「淳維以殷時奔北邊。」意即夏的後裔淳維,在商朝時逃到北邊,子孫繁衍成了匈奴。還有一說認為,移居北地的夏之後裔,是夏桀的兒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帶著父親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即是中國所稱的匈奴。部分學者根據《史記》記載的後半段文字,認為匈奴原是山戎、獫狁、葷粥。王國維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把匈奴名稱的演變作了系統的概括,認為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還有一說,把鬼戎、義渠、燕京、余無、樓煩、大荔等史籍中所見之異民族,統稱為匈奴。還有人認為匈奴與先秦時期的北方少數民族不可混為一談,匈奴應是西方草原的一個游牧民族,戰國末期之前,還未游牧至中國北部。上述看法,在近現代學者中並未取得統一。由於匈奴的起源問題不能解決,匈奴的族屬與匈奴的語系也都成為懸案。
Ⅳ 匈奴的發展史
中國部分史籍記載,匈奴人是夏朝的遺民。《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山海經·大荒北經》稱∶犬戎與夏人同祖,皆出於黃帝。《史記索隱》引張晏的話說∶「淳維以殷時奔北邊。」意即夏的後裔淳維,在商朝時逃到北邊,子孫繁衍成了匈奴。還有一說認為,移居北地的夏之後裔,是夏桀的兒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帶著父親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即是中國所稱的匈奴。部分學者根據《史記》記載的後半段文字,認為匈奴原是山戎、獫狁、葷粥。王國維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把匈奴名稱的演變作了系統的概括,認為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還有一說,把鬼戎、義渠、燕京、余無、樓煩、大荔等史籍中所見之異民族,統稱為匈奴。還有人認為匈奴與先秦時期的北方少數民族不可混為一談,匈奴應是西方草原的一個游牧民族,戰國末期之前,還未游牧至中國北部。上述看法,在近現代學者中並未取得統一。由於匈奴的起源問題不能解決,匈奴的族屬與匈奴的語系也都成為懸案。 南匈奴南下漢化,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帶,三國時期曹操把匈奴分成五個部。4世紀初,匈奴族的五部大都督劉淵在成都王司馬穎手下為將。乘西晉八王之亂之後的混亂時期,劉淵起兵佔領了北中國的大部分地區,自稱漢王,311年攻佔洛陽,316年攻佔長安,滅西晉。史稱前趙或漢趙。 匈奴的一支地位低下的族群稱為羯人。漢趙的大將羯人石勒自立,建立趙國,史稱石趙或後趙。後被氐人苻氏前秦所滅。 融入匈奴人中的月氏人,稱為匈奴別部盧水胡。其中沮渠家族推後涼漢官段業為主,在現甘肅地區建立北涼。後沮渠蒙遜殺段業,自立為北涼主。後被鮮卑人拓跋氏北魏所滅。 匈奴與鮮卑的混血後代稱為鐵弗人。鐵弗人劉勃勃被鮮卑拓跋氏擊敗後投奔羌人的後秦。後自認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連,在河套地區創立夏國,史稱胡夏。後被北魏所滅。 匈奴融入靠近高麗的鮮卑的宇文氏部落,進入朝鮮半島。後來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權,後被漢族外戚楊堅所篡。楊堅創立隋朝,統一中原。 以上是五胡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匈奴在中國歷史舞台上進行了最後一場演出。之後,亞洲部分的匈奴最後一點殘余部族,作為一個獨立民族的身份從中國歷史中徹底宣告終結,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消融於華夏族為主體的漢族。 匈奴後裔漢化後,所改漢姓有劉、賀等等,據說有一些目前還生活在今天的陝西、山西等地。 匈奴在東北亞之外的影響 北匈奴遠走歐洲,一部分在高加索,一部分在中伏爾加河地區(今天的俄羅斯韃靼自治共和國),一部分在下多瑙河(今天的保加利亞),一部分在中多瑙河(今天的匈牙利)。中亞匈奴,一部分與圖蘭低地民族融合(中亞兩河地區),一部分在阿富汗山區,一部分在印度旁遮普邦。 在3世紀末,這個幾乎消失了的劫掠民族突然又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內,東征西討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匈奴人於350年左右侵入了歐洲,隨後在稱為『巴蘭比爾王』的酋長領導下開始了他們的野蠻侵略戰爭,第一個目標便是當時稱為阿蘭的突厥人國度。 阿蘭人的滅亡 350年,當時的阿蘭國堪稱強國,阿蘭王傾全國之兵與匈奴軍戰於頓河沿岸,卻遭慘敗,阿蘭王被殺,阿蘭國滅,阿蘭余部最終臣服於匈奴。匈奴在西方史書第一次出現即伴隨著阿蘭國的滅亡,整個西方世界為之震動。滅亡阿蘭國後,匈奴在頓河流域附近逗留了幾年,然後在他們年邁的酋長巴蘭比爾的帶領下繼續開動他們極具毀滅性的侵略鐵蹄,踏向西方。
Ⅳ 匈奴的歷史
匈奴 原本是活躍在中亞蒙古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們從公元3世紀開始了漫長的西遷。匈奴人是騎在馬背上的民族,匈奴的騎兵擅長使用長矛和弓箭作戰。為了找到新的適合放牧的草原,匈奴人帶著家眷和大量的馬匹牲口開始了遷徙。匈奴軍隊有著強大的力量和嚴明的紀律,他們以不可阻擋之勢掃清了西遷路上的所有障礙。當地的民族為了躲避恐怖的敵人而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園,從而掀起了一陣巨大的遷徙浪潮。這一連鎖反應由君士坦丁堡和東羅馬帝國一直延伸到多瑙河和萊茵河流域,最終在公元476年淹沒了西羅馬帝國。
匈奴人終於發現了所喜愛的土地,他們定居在匈牙利平原,在蒂薩河畔的塞格得城建立了自己的大本營。匈奴人需要廣闊的草原來放牧他們的馬群和牲口,從這一片區域開始,匈奴人通過同盟或是征服的方式控制了由俄羅斯的烏拉爾山直到法國的萊茵河之間的區域。
匈奴人是馬術精湛的騎手,從少年時期就開始接受訓練,一些歷史學家相信正是匈奴人發明了馬鐙,增強了騎兵在持握長矛沖鋒時的戰鬥力。匈奴騎兵的機動能力使敵人帶來感到恐懼,他們每天要更換幾匹戰馬以保持這一優勢。匈奴人的第二個優勢是他們使用的復合弓,遠遠超過了西方的任何同類武器。站立在馬鐙上,他們能夠向前後左右各個方向發射弓箭。匈奴人的戰術是令人驚異的閃電般的突襲,並因此而帶來恐怖。他們是一支由輕騎兵所組成的軍團,他們的行政體系需要一名偉大的領袖來統率整個部落。
當伊朗人種的游牧民(斯基泰人和薩爾馬特人)占據著草原地帶西部即南俄羅斯時,無疑地還包括圖爾蓋河流域和西西伯利 匈奴極盛時期疆域圖亞;草原地帶的東部是處於突厥-蒙古種民族的統治之下。其中在古代史上占統治地位的民族是以"匈奴"一名而被中國人所知。匈奴一名與後來羅馬人和印度人稱呼同一蠻族的名稱(Huns〔Hunni〕和Huna)是同詞源的。可能這些匈奴人(直到公元前3世紀的秦朝,才在中國編年史上清楚地記載了匈奴一名)在公元前第9和第8世紀時已經被中國人稱為嚴狁。更早一些的時候,他們可能被稱為"草粥",或更含糊地被叫作"胡人"。在歷史的黎明時期,漢人所知的胡人是指那些當時居住在中國邊境上,即在鄂爾多斯、山西北部和河北北部的那些民族。馬斯佩羅推測:所謂北戎即"北部之戎",分布在今天的北京西部和西北部,是一支胡人部落。其他的部落在公元前第4世紀時已經歸降於趙國。趙武靈王(大約公元前325-298年在位)甚至從他們那裡奪取了山西最北部(大同地區),實際上還奪取了今鄂爾多斯北部地區(約公元前300年)。正是為了有效地防範這些游牧民的進攻,秦國(陝西)和趙國(山西)的漢人都改他們的重車兵為靈活的騎兵。這一軍事改革帶來了中國服裝上的徹底變化;弓箭時代的長袍被從游牧民那裡學來的騎兵褲子所取代。從游牧民哪裡,中國武士們還模仿了羽毛裝飾的帽子、"三尾服"和後來對名為"戰國時期"的藝術起到很大作用的"帶扣"。也正是為了防禦匈奴,趙國及其鄰近諸國的中國人開始沿其北部邊境壘起最初的城牆,後來秦始皇統一和完成了城牆的建築,成為了長城。
據司馬遷記述,正是在公元前3世紀後半葉,匈奴似乎成為一支統一的、強大的民族,他們由一位名叫單於的首領統帥著,單於的全名漢文譯音是撐犁孤塗單於,中國人把這些詞解釋為"像天子一樣廣大的首領"。在這些詞中可以發現突厥-蒙古語詞根,特別是"撐犁"是突厥-蒙古語詞(Tangri,天國)的譯音。在單於之下,有兩個最大的官職,即屠耆王,意為左右賢王。漢文譯音"屠耆"與突厥字(doghri)有關系,意思是"正直的"、"忠實的"。就基本上以游牧生活為主的民族所能談到的固定居住地而言,單於住在鄂爾渾河上游的山區,以後成吉思汗蒙古人的都城哈拉和林就建在這兒。左賢王--原則上是單於的繼承人--住在東面,可能在克魯倫高地。右賢王住在西面,可能像阿爾伯特·赫爾曼認為的那樣,在杭愛山區、今烏里雅蘇台附近。接下去,匈奴統治集團內依次有: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然後是千夫長、百夫長,十夫長。這個游牧民族,在行進時被組織得像一支軍隊。一般行進的方向是朝南,這在突厥-蒙古種各民族中已成為習慣;類似的現象在匈奴的後裔、6世紀的突厥人中,以及成吉思汗的蒙古人中都可以看到。
漢人描繪的匈奴肖像上的特徵,我們在他們的繼承者突厥人和蒙古人身上也可以看到。威格爾概括道:"他們的身材矮而粗壯,頭大而圓,闊臉,顴骨高,鼻翼寬,上胡須濃密,而領下僅有一小撮硬須,長長的耳垂上穿著孔,佩戴著一隻耳環。頭部除了頭頂上留著一束頭發外,其餘部分都剃光。厚厚的眉毛,杏眼,目光炯炯有神。身穿長齊小腿的、兩邊開叉的寬松長袍,腰上系有腰帶,腰帶兩端都垂在前面,由於寒冷,袖子在手腕處收緊。一條短毛皮圍在肩上,頭戴皮帽。鞋是皮製的,寬大的褲子用一條皮帶在踝部捆紮緊。弓箭袋系在腰帶上,垂在左腿的前面,箭筒也系在腰帶上橫吊在腰背部,箭頭朝著右邊。"
上述服裝的一些細部,特別是裹齊踝部的褲子,對匈奴人與斯基泰人來說都是共同的。有許多習慣也是相同的:如葬禮上的犧牲。匈奴和斯基泰人都是在酋長(或首領)的墓上,割開其妻子及隨從們的喉嚨,至於匈奴人,其人數達到上百或者上千。希羅多德(IV.65)記載,斯基泰人將敵人的頭蓋骨在沿眉毛平處鋸開,在外面用皮套蒙上,裡面嵌上金片,作為飲器使用。《前漢書》證實了匈奴人中有同樣的習慣。這一習慣特別是從老上單於用月氏王的頭蓋骨來飲酒的例子中可以看到。確實,匈奴和斯基泰人都是把頭看作戰利品的。希羅多德(IV.64)曾提到斯基泰人在戰利品中展示他們砍下的敵人的頭顱以及掛在馬韁繩上的頭皮,以示誇耀。
在匈奴的後裔,即公元第6世紀的突厥人中,一個戰士墳墩上的石頭,其數目是與他一生中所殺敵人的數目成比例。這種嗜血性的風俗也同樣盛行於印歐種和突厥-蒙古種的游牧民中。斯基泰人用敵人的血灑在插在一個小土堆上的神聖的短彎刀上,以及喝一杯被他殺死的第一個敵人的血。匈奴人在訂盟約時,要用人頭蓋骨製成的容器喝血。在悼念死者時,斯基泰人和匈奴人用小刀把臉劃破,"讓血和淚一起流出來"。
像斯基泰人一樣,匈奴人基本上是游牧民,他們生活的節奏也是由他們的羊群、馬群、牛群和駱駝群而調節。為尋找水源和牧場,他們隨牧群而遷徙。他們吃的只是畜肉(這一習慣給更多是以蔬菜為食的中國人很深的印象),衣皮革,被謝裘,住氈帳。他們信奉一種以崇拜天(騰格里)和崇拜某些神山為基礎的、含混不清的薩滿教。他們的單於或者最高君主,在秋季召集全體匈奴人(這個季節馬最壯)課校人畜。所有的中原漢人著作家都把這些野蠻人描述成頑固的掠奪者,他們會出其不意地出現在耕地邊緣,侵襲人畜和搶劫財產,然後在任何還擊可能來到之前帶著戰利品溜走。當他們被追趕時,他們的戰術是引誘漢人軍隊深入大戈壁灘或是草原荒涼之地,然後在自己不遭埋伏的情況下,以雷雨般的箭懲罰追趕者,直到他們的敵人被拖垮,被飢渴弄得精疲力竭,他們才一舉而消滅之。由於他們的騎兵的機動性以及他們的弓箭技術,這些方法相當有效。在從最初的匈奴到成吉思汗時期的所有草原居民中,這些方法都很少變化。對於所有那些由馬上弓箭手組成的部落,無論是東方的匈奴人或是西方的斯基泰人,這些方法都是共同的。正如希羅多德所陳述的,斯基泰人對付大流士就是採用同樣的策略。大流士及時地意識到這種危險,並且在這種"退出俄羅斯"可能終止災難的來臨之前就撤退了。有多少漢人將領後來因為缺乏這種謹慎,他們受到匈奴人佯裝逃逸的蒙蔽而進入沙漠荒涼之地,在那兒遭到了屠殺呢?
至於匈奴在突厥-蒙古種各民族中的語言位置,一些作者,如白鳥庫吉傾向於把他們歸入蒙古種人。相反,伯希和從漢文譯本所提供的反復核對的幾次巧合中,認為全面來看,這些匈奴人應該屬於突厥種,特別是他們的政治領導人。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其族屬尚無定論,主要有突厥、蒙古等說。無文字。戰國末,常擾掠秦、趙、燕北邊,三國相繼築長城以拒之。冒頓單於在位(前209~前174)時,統一各部,建立國家,統有大漠南北廣大地區。老上單於(約前174~前160)時,匈奴勢力東至遼河,西越蔥嶺,北抵貝加爾湖,南達長城,成為歷史上第一個草原游牧帝國。漢初,匈奴不斷南下侵掠。公元前200年,圍漢高祖劉邦於白登山(今山西大同東北),遂迫漢朝實行和親,且歲奉貢獻,並開關市與之交易。然而,匈奴仍屢屢背約南侵,成為漢朝一大邊患。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曾3次(前127、前121、前119)大舉出兵反擊匈奴,匈奴勢力漸衰。漢代,匈奴由於天災、人禍及漢軍的打擊,發生過兩次分裂:一次是公元前57年左右出現的五單於並立局面。結果是公元前53年呼韓邪單於歸漢,引眾南徙陰山附近。公元前36年,漢西域副校尉陳湯發西域各國兵遠征康居,擊殺與漢為敵的郅支單於,消滅了匈奴在西域的勢力,公元前33年,漢元帝以宮人王嬙(昭君)嫁呼韓邪單於,恢復了和親。另一次是王莽篡漢後,匈奴的勢力有所發展。但到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日逐王比被南邊八部擁立為南單於,襲用其祖父呼韓邪單於的稱號,請求內附,得到東漢允許。匈奴又一次分裂,成為南北二部。南下附漢的稱為南匈奴,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
南匈奴屯居朔方、五原、雲中(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等郡,東漢末分為五部。至西晉,南匈奴人在逐步轉向定居農耕生活,但除了上層貴族生活習慣和文化教養受漢文化影響較深外,匈奴仍然聚族而居,社會結構變化不大。304年,匈奴劉淵建立政權,民族共同體開始瓦解,逐漸漢化。除劉趙政權外,十六國中的夏(赫連氏)和北涼(沮渠氏)也是匈奴支裔建立的。
公元91年,漢軍出居延塞(今內蒙古西部額濟納旗一帶),圍北匈奴單於於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北匈奴戰敗後部分西遷,余眾後來歸附於興起的鮮卑。多數學者認為,西遷的北匈奴就是歐洲史上的匈人。
Ⅵ 匈奴歷史
按《史記》,匈奴人的先祖是夏王朝遺民,西遷過程中融合了月氏、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的人。「匈奴,其先夏後氏之苗裔,曰淳維(獯鬻、熏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獫允、薰粥,居於北邊,隨草畜牧而轉移」。[1]
《山海經·大荒北經》稱:犬戎與夏人同祖,皆出於黃帝。[1]
匈奴是在約公元前3世紀時興起的一個游牧部族,匈奴國的全盛時期從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128年。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時期,被驅逐出黃河河套地區。東漢時分裂,南匈奴進入中原內附,北匈奴從漠北西遷河西走廊,中間經歷了約三百年。
自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起開始受到漢朝軍隊的攻擊,漢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匈奴將主力撤回漠北地區,至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匈奴國已經完全退出漠南地區。
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呼韓邪向漢求親,王昭君出塞嫁與匈奴單於後,匈奴人已重新回到漠南,雙方依漢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的約定以長城為界;在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匈奴人受到烏桓人的攻擊北遷前的80年間,匈奴人一直居住在漠南。
公元91年,漢軍在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單於,北匈奴主力便遠走中亞。其後,中國北方的鮮卑族強大起來,逐步佔有匈奴故地,五六十萬匈奴人遂「皆自號鮮卑」。
五胡十六國時期,內遷中原的南匈奴建立前趙、北涼和夏等國家;北匈奴西遷康居。
留在蒙古高原的匈奴漸漸被漢化,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等都是其後裔,這也是岳飛的詩句中的「胡虜」、「匈奴」的所指。匈奴作為一個民族在中國北方消失了,但其姓氏及其文化習俗仍部分保留了下來。建立大夏國的赫連勃勃,子孫後姓劉,我國陝北姓劉的很多,其中或許就有匈奴的後裔。匈奴進入中原後多以部落或氏族為姓,如姓呼延的、姓獨孤的也有可能是其後裔。
Ⅶ 關於匈奴人歷史
首先現在的匈牙利人自己認為他們的祖先是匈奴人,證據之一就是匈牙利人的姓名是姓在前,名在後,這種和歐洲傳統名在前的姓在後的完全不通附和東方民族的特點。但是就算匈牙利人有匈奴人的血統,也不能完全說他們就是匈奴人的後代,首先匈牙利民族保留的大部分文化都沒有東方文明的特點,是非常西方的,其次現在匈牙利人是很純正的白人種,已經失去了匈奴人黃種人的特性,與其說他們是匈奴人後代不如說是匈奴人失敗後逐漸被歐洲人同化掉了。
在說匈奴人的血統,《史記》中《匈奴列傳》記載匈奴人是夏朝遺民和北方其他游牧民族混血的人種(在混血中有很大量的白色人種,但是匈奴人的人種特點還是基本呈現黃種人的特點),他們的祖先是華夏民族的一員,但是後來因為各種原因逐漸被華夏民族邊緣化,在華夏民族其他族群都得到大的發展情況下他們進步緩慢,逐漸成為北方的一個野蠻民族,和華夏其他族群的文化差距越來越大,我們古人有過一場關於民族區分很重大很持久的辯論,這就是華夷之辨,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夷以華夏禮則華夏之,反之華夏以夷禮則夷之,就是說血統不是分辨華夷的最重要的方式,真正區分華夷的是禮,也就是生活方式 文化行為的一個綜合體,從血統角度來說匈奴和漢朝時候以華夏族為主體形成的漢族實際是很親近的,但是從文化上來說他們又是完全不同的異族,這是歷史發展的結果,有偶然也有必然。
至於你說對匈奴人的研究難,並不完全是因為年代久遠,更多的是史料的缺乏。像古埃及歷史比匈奴要遠多了,五六千年以前的歷史但是因為古埃及文字破以後,古埃及也就變得不在神秘。而匈奴人自己是沒有文字的,他們的歷史多數是傳說,所以真正的難度在這,不在於久遠。同樣秦漢時期和匈奴血緣關系很近的漢族,因為有自己的文字所以秦漢時期我們的歷史我們自己就很清楚。這和年代久遠的關系不太大。
我可以負責任的說蒙古人不是匈奴的後代,現在蒙古人身上帶有匈奴人的基因特點不到5%,而且只是在一部分蒙古人身上有體現,所以他們只是有不多的混血,完全沒有繼承的關系,相反蒙古人身上到是有20%左右的中國人(主要是秦漢時期的中原人)的基因構成,但是我們和他們也只是混血,沒有繼承關系。我們來討論蒙古族的構成不能單一的來說蒙古族是由誰發展而來的,他的發展構成比匈奴還復雜,要從中國北方民族歷史發展的大背景來研究蒙古族族源這才是比較有效的途徑,而不是簡單說他是其他那個古民族的後裔。史書上只是很籠統的說是由鮮卑中的室韋族發展而來而鮮卑源自東胡,而東胡其實就是東夷的一部,如果你有一點歷史常識你會知道東夷可以說是組成漢民族的一個重要民族,華夏民族和東夷是風俗很近的兩大族群,相互影響相互學習,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東夷族和我們華夏族融合形成了以後的漢族,但是還有一部分遷移到東北,形成了所謂的東胡,他們以前也是先進民族,但是因為遷移到東北改變了生活方式逐漸也是落後於中原的同族,開始成為一個北方的落後民族,但也不能說東胡就是蒙古的祖先,因為蒙古實際上他和身上有非常多的混血痕跡,只能說東胡是其中之一,這樣來說,蒙古人和我們也是有很近的血緣上的關系。
還有就是你說西遷歐洲的叫北匈奴,留下來的是南匈奴,這也是不正確的,北匈奴不是到了歐洲才叫北匈奴,他是在東漢時期就分裂成了北匈奴和南匈奴,後來外戚竇憲和南匈奴夾擊北匈奴一舉擊潰北匈奴,然後北匈奴絕大部分是投降了漢朝,他們和南匈奴都留在了漢朝,他們逐漸接受了漢文化,也正是這些已經有些漢化的匈奴人,導演了後來的五胡十六國。只有極少數的匈奴人西遷到了中東,而不是歐洲,他們至少在中東地區呆了上百年的時間才到的歐洲,等他們到歐洲的時候已經恢復了原氣,給歐洲蠻族諸部以及羅馬帝國帶來了滅頂之災,不過就在歐洲岌岌可危的時候匈奴王阿提拉意外的死亡,因為匈奴文化落後沒有相應的繼承製度,阿提拉兒子們相互攻伐爭奪王位,給了歐洲人喘息機會,歐洲人組成聯軍一舉打敗了匈奴,匈奴慢慢就被其他民族同化了。
東胡從嚴格意義上他已經不存在了現在,東胡後來分裂為鮮卑和烏桓,烏桓最後被曹操擊潰,很多就退出了歷史舞台,鮮卑後來在五胡十六國里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北魏北周都是鮮卑政權,後來隋朝的建立者楊堅也是一個鮮卑化的漢族人,唐朝統治者也有鮮卑血統,李淵的母親就是鮮卑人獨孤氏,但是後來慢慢鮮卑主體逐步漢化成為漢族的一份子,還有一部分也就是你說的室韋族慢慢和其他北方民族混合形成後來的蒙古,蒙古不能算是正統的東胡系,實際上東胡很早就退出歷史舞台了。蒙古人和鮮卑的親近程度其實很低,比漢族和蒙古族都未必更近。你老師說的大部分還靠譜,也有些就有點不靠譜
Ⅷ 匈奴的歷史
匈奴從中國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統一六國稱帝之前就雄踞北方草原了,從秦始皇開始到漢武帝之前中原都一直被動防禦,直到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等名將把匈奴打的分崩離析;到西漢晚期,匈奴發生了分裂,呼韓邪單於率部歸順漢朝,而流竄到中亞與漢朝為敵的郅支單於也被漢將陳湯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為理由消滅掉了,漢匈關系從此走向和解。東漢初年,在匈奴貴族中反漢的勢力重新抬頭,導致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歸順漢朝,而北匈奴則堅持與漢為敵,經常發動對南匈奴和漢人的掠奪。而當時東漢剛剛建立,國力還屬於恢復期,因此,直到漢明帝時,才發動了對北匈奴的反擊戰。公元73年,漢軍四路出擊北匈奴,竇固、耿忠的漢軍一直追擊到天山一帶,並奪取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漢和帝時,又發動了針對北匈奴的反擊戰,公元89年,竇憲、耿秉率領漢軍大敗北匈奴,一直追擊到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公元91年,漢軍再次出擊北匈奴,在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單於,北單於只得向西逃竄。至此,東漢對北匈奴的戰爭取得了全面勝利,而與漢為敵的北匈奴,則受到漢與南匈奴的合擊,已無法在漠北蒙古高原立足,只得退出蒙古高原向西逃竄。 北匈奴西遷的第一站:伊犁河流域 在公元91年北單於戰敗後,率殘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在其立足後,仍然出沒於天山南北,實施掠奪。公元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殺死了漢將索班。為了對付西域的北匈奴,東漢朝廷任命班勇為西域長史,屯兵柳中(今新疆吐魯番一帶),班勇於公元124年、126年兩次擊敗北匈奴,西域的局勢開始穩定。在班勇離職後,北匈奴勢力又重新抬頭,漢將斐岑於137年率軍擊斃北匈奴呼衍王於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公元151年,漢將司馬達率漢軍出擊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擊敗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拉開了第二次西逃的序幕。 北匈奴西遷的第二站:錫爾河流域 錫爾河是中亞的內陸河,流經今天的烏茲別克、哈薩克等國,注入鹹海。在漢時,這里是康居國。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漢朝的反擊,已無法立足,大約在160年,北匈奴的一部分又開始了西遷,來到了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至於北匈奴人在康居的活動,因為缺乏史料記載,就不得而知了。 北匈奴西遷的第三站:頓河以東、裏海以北 大約在公元290年,北匈奴出現在頓河以東的阿蘭國,這段歷史在我國《北史.西域傳》和羅馬帝國的《歷史》中,都有過記載。北匈奴殺死了阿蘭國國王,徹底征服了阿蘭國。 北匈奴西遷的第四站:頓河以西、多瑙河以東 憑借著在阿蘭國的休整和補給,北匈奴徹底恢復了元氣,掠奪、貪婪的本性讓他們對頓河以西的草原垂涎不已。公元374年,匈奴在大單於巴蘭姆伯爾的率領下,渡過了頓河,向東哥特人發動了進攻,東哥特人哪裡是匈奴人的對手,經過奮戰,依然慘敗,一部分東哥特人只得向西逃竄,逃到了西哥特人那裡,匈奴尾隨其後,追擊到西哥特人居住地。西哥特人在德涅斯特河(流經今天的烏克蘭和摩爾多瓦)擺下軍陣,准備迎擊匈奴,而匈奴人則趁夜晚偷偷從德涅斯特河上游渡河,然後抄襲西哥特人軍陣背後,西哥特人慘敗,只得向西逃竄至多瑙河。後經羅馬帝國皇帝的批准,東、西哥特人得以渡過多瑙河,進入到羅馬帝國避難。此後,由於羅馬帝國對哥特人殘酷的壓榨,逼迫哥特人又起兵反叛,公元378年,羅馬帝國皇帝瓦連斯親征哥特人,結果被哥特人殺死,帝國遭受到沉重打擊。而此時的匈奴,由於占據了南俄羅斯大草原,暫時穩定了下來。 匈奴這個馬背上的民族的確強悍,雖然被中國打跑了,但經歷了在南俄羅斯大草原的休養生息之後,又日漸強大起來,匈奴帝國征服了北歐東歐,著名的阿提拉大單於把羅馬帝國打的一敗塗地,當時歐洲稱呼他為「上帝之鞭」。453年,阿提拉大單於又娶了一名少女為妃,然而在新婚之夜,阿提拉卻神秘地死在了婚床上。阿提拉死後,他的兒子們為爭奪大單於之位,打起了內戰,匈奴帝國在瞬間瓦解崩潰了。匈奴帝國的內戰,給了被奴役民族機會,454年,東哥特、吉皮底人組成聯軍,在匈牙利打敗了匈奴,從此,匈奴人被迫又退回了南俄羅斯草原。在461年,阿提拉的一個兒子妄圖重建匈奴帝國,對多瑙河流域的東哥特人發動了戰爭,遭到失敗。468年,他又發動了對東羅馬帝國的戰爭,結果自己戰死沙場,從此匈奴人逐漸沉寂了下去,直至被歷史徹底遺忘。
Ⅸ 匈奴這個民族在我國歷史上演變過程是怎樣的
匈奴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被迫分裂為南北匈奴,北匈奴一路西遷,最後在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定局;南匈奴依附東漢,自南北朝以後徹底退出歷史舞台。
一直以來,漢族人與匈奴人之間的關系都不融洽,前者看不起文明落後的匈奴人,後者幾乎時時刻刻想要入侵中原爭奪更多的發展資源。
西漢高祖劉邦白登之圍事件讓兩族人民的關繫到達冰點,五胡亂華時期匈奴人的殘暴罪行更是讓漢族人們對其深惡痛絕,直至今日很多人對匈奴仍然沒有什麼好感。
那麼問題來了——匈奴如今演變成哪一個民族?
執筆君言
總而言之,匈奴經過各種分裂發展,一部分人在中亞生根發芽,逐漸演變為烏茲別克、哈薩克人,另一部分人與中華民族融合在一起,從那以後再也沒有匈奴這一說法。
Ⅹ 誰知道關於匈奴的歷史現狀
匈奴從中國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統一六國稱帝之前就雄踞北方草原了,從秦始皇開始到漢武帝之前中原都一直被動防禦,直到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等名將把匈奴打的分崩離析;到西漢晚期,匈奴發生了分裂,呼韓邪單於率部歸順漢朝,而流竄到中亞與漢朝為敵的郅支單於也被漢將陳湯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為理由消滅掉了,漢匈關系從此走向和解。東漢初年,在匈奴貴族中反漢的勢力重新抬頭,導致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歸順漢朝,而北匈奴則堅持與漢為敵,經常發動對南匈奴和漢人的掠奪。而當時東漢剛剛建立,國力還屬於恢復期,因此,直到漢明帝時,才發動了對北匈奴的反擊戰。公元73年,漢軍四路出擊北匈奴,竇固、耿忠的漢軍一直追擊到天山一帶,並奪取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漢和帝時,又發動了針對北匈奴的反擊戰,公元89年,竇憲、耿秉率領漢軍大敗北匈奴,一直追擊到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公元91年,漢軍再次出擊北匈奴,在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單於,北單於只得向西逃竄。至此,東漢對北匈奴的戰爭取得了全面勝利,而與漢為敵的北匈奴,則受到漢與南匈奴的合擊,已無法在漠北蒙古高原立足,只得退出蒙古高原向西逃竄。
北匈奴西遷的第一站:伊犁河流域
在公元91年北單於戰敗後,率殘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在其立足後,仍然出沒於天山南北,實施掠奪。公元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殺死了漢將索班。為了對付西域的北匈奴,東漢朝廷任命班勇為西域長史,屯兵柳中(今新疆吐魯番一帶),班勇於公元124年、126年兩次擊敗北匈奴,西域的局勢開始穩定。在班勇離職後,北匈奴勢力又重新抬頭,漢將斐岑於137年率軍擊斃北匈奴呼衍王於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公元151年,漢將司馬達率漢軍出擊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擊敗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拉開了第二次西逃的序幕。
北匈奴西遷的第二站:錫爾河流域
錫爾河是中亞的內陸河,流經今天的烏茲別克、哈薩克等國,注入鹹海。在漢時,這里是康居國。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漢朝的反擊,已無法立足,大約在160年,北匈奴的一部分又開始了西遷,來到了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至於北匈奴人在康居的活動,因為缺乏史料記載,就不得而知了。
北匈奴西遷的第三站:頓河以東、裏海以北
大約在公元290年,北匈奴出現在頓河以東的阿蘭國,這段歷史在我國《北史.西域傳》和羅馬帝國的《歷史》中,都有過記載。北匈奴殺死了阿蘭國國王,徹底征服了阿蘭國。
北匈奴西遷的第四站:頓河以西、多瑙河以東
憑借著在阿蘭國的休整和補給,北匈奴徹底恢復了元氣,掠奪、貪婪的本性讓他們對頓河以西的草原垂涎不已。公元374年,匈奴在大單於巴蘭姆伯爾的率領下,渡過了頓河,向東哥特人發動了進攻,東哥特人哪裡是匈奴人的對手,經過奮戰,依然慘敗,一部分東哥特人只得向西逃竄,逃到了西哥特人那裡,匈奴尾隨其後,追擊到西哥特人居住地。西哥特人在德涅斯特河(流經今天的烏克蘭和摩爾多瓦)擺下軍陣,准備迎擊匈奴,而匈奴人則趁夜晚偷偷從德涅斯特河上游渡河,然後抄襲西哥特人軍陣背後,西哥特人慘敗,只得向西逃竄至多瑙河。後經羅馬帝國皇帝的批准,東、西哥特人得以渡過多瑙河,進入到羅馬帝國避難。此後,由於羅馬帝國對哥特人殘酷的壓榨,逼迫哥特人又起兵反叛,公元378年,羅馬帝國皇帝瓦連斯親征哥特人,結果被哥特人殺死,帝國遭受到沉重打擊。而此時的匈奴,由於占據了南俄羅斯大草原,暫時穩定了下來。
匈奴這個馬背上的民族的確強悍,雖然被中國打跑了,但經歷了在南俄羅斯大草原的休養生息之後,又日漸強大起來,匈奴帝國征服了北歐東歐,著名的阿提拉大單於把羅馬帝國打的一敗塗地,當時歐洲稱呼他為「上帝之鞭」。453年,阿提拉大單於又娶了一名少女為妃,然而在新婚之夜,阿提拉卻神秘地死在了婚床上。阿提拉死後,他的兒子們為爭奪大單於之位,打起了內戰,匈奴帝國在瞬間瓦解崩潰了。匈奴帝國的內戰,給了被奴役民族機會,454年,東哥特、吉皮底人組成聯軍,在匈牙利打敗了匈奴,從此,匈奴人被迫又退回了南俄羅斯草原。在461年,阿提拉的一個兒子妄圖重建匈奴帝國,對多瑙河流域的東哥特人發動了戰爭,遭到失敗。468年,他又發動了對東羅馬帝國的戰爭,結果自己戰死沙場,從此匈奴人逐漸沉寂了下去,直至被歷史徹底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