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商業銀行的改革發展
中國銀行成立於1912年2月,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銀行。1912-1928年,行使當時政府中央銀行的職能;1928年中國銀行被改為政府特許的國際匯兌銀行;1942年中國銀行成為發展國際貿易的專業銀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中國政府接管了中國銀行。1950年中國銀行總管理處歸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領導。1953年10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公布《中國銀行條例》,明確中國銀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特許的外匯專業銀行。1979年3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中分設出來,同時行使國家外匯管理總局職能,直屬國務院領導。中國銀行總管理處改為中國銀行總行,負責統一經營和集中管理全國外匯業務。1983年9月國務院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隨後中國銀行與國家外匯管理總局分設,各行其職,中國銀行統一經營國家外匯的職責不變。至此,中國銀行成為中國人民銀行監管之下的國家外匯外貿專業銀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銀行的各項業務得到了長足發展,跨入了世界大銀行的前列。1994年初,根據國家金融體制改革的部署,中國銀行由外匯外貿專業銀行開始向國有商業銀行轉化。
原來只有中國人名銀行和幾家政策性銀行,後來人行把商業銀行業務分離出來成為專門的央行,組建了工商銀行,所以目前國內最大的商行是工行,人行的底子啊。中國工商銀行成立於1984年1月1日,由於政府決定中國人民銀行不再開展商業銀行業務,而將84年1月1日前中國人民銀行手中的個人及工商企業存款劃撥出來單獨成立中國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是財政部的背景:1954年5月,財政部向中央財經委員會建議請政務院准予設立辦理基本建設投資撥款監督工作的專業銀行。6月18日,中共中央批准了中央財經委員會《關於建立基本建設專業銀行的請示》。1954年9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第224次政務會議通過了《關於設立中國人民建設銀行的決定》,並任命時任交通銀行總經理的馬南風出任銀行行長。9月11日,財政部根據政務院的決定,制發了《關於中國人民建設銀行定於十月一日正式成立的通知》,中國人民建設銀行於10月1日在全國正式成立,並啟用印信。
中國農業銀行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五個階段。第一階段(1951年—1952年):新中國成立後,為了加強農村金融工作,促進土地改革後農村以發展生產為中心任務的實現,經政務院批准,於1951年8月正式成立了中國農業合作銀行。其任務是按照國家計劃辦理農業的財政撥款和一年以上的農業長期貸款,扶持農村信用合作的發展。農業合作銀行成立後,對所賦予的財政撥款和長期貸款業務基本上沒有開展,1952年由於精簡機構而撤銷。 第二階段(1955年—1957年):為了貫徹國家關於增加對農業合作化信貸支援的要求,根據當時農業生產發展情況和參照蘇聯做法,經國務院批准,1955年3月成立中國農業銀行。其任務主要是辦理財政支農撥款和農業長期貸款與短期貸款,貸款對象主要限於生產合作組織和個體農民,貸款用途限於農業生產,其他農村金融業務仍由人民銀行辦理。1957年4月,國務院決定將中國農業銀行與中國人民銀行合並。
第三階段(1963年—1965年):1963年在貫徹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中,國家採取加強農業的措施,增加對農業的資金支援。為了加強對國家支農資金的統一管理和農村各項資金的統籌安排,防止發生浪費資金和挪用資金的現象,1963年11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決議,批准建立中國農業銀行,作為國務院的直屬機構,根據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關於建立中國農業銀行的決定,這次農業銀行機構的建立,從中央到省、地、縣,一直設到基層營業所。但是,在精簡機構的形勢下,經國家批准,1965年11月,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人民銀行再次合並。
第四階段(1979年—1994年):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中明確提出「恢復中國農業銀行,大力發展農村信貸事業。」1979年2月,國務院發出《關於恢復中國農業銀行的通知》,決定正式恢復中國農業銀行,恢復後的中國農業銀行是國務院的直屬機構,由中國人民銀行監管。農業銀行的主要任務是,統一管理支農資金,集中辦理農村信貸,領導農村信用合作社,發展農村金融事業。
第五階段(從1994年4月起):1993年12月國務院作出了《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通過改革逐步建立在中國人民銀行統一監督和管理下,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密切配合、協調發展的農村金融體系。按照中國人民銀行的安排部署,1994年4月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從中國農業銀行分設成立,糧棉油收購資金供應與管理等政策性業務與農業銀行分離,農業銀行開始按照1995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逐步探索現代商業銀行的運營機制。1996年8月,國務院又作出《關於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建立和完善以合作經營為基礎,商業性金融、政策性經營分工協作的農村金融體系。農業銀行認真貫徹執行《決定》的有關精神,在矛盾多、時間緊、壓力大的情況下,統一思想,顧全大局,積極支持農業發展銀行省級以下分支機構的設立和農村信用社與農業銀行脫離行政隸屬關系的改革。1997年,農業銀行基本完成了作為國家專業銀行「一身三任」的歷史使命,開始進入了真正向國有商業銀行轉化的新的歷史時期。
2. 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過程是怎樣的
體系重建階段(1977-1986年)
1984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二屆三中全會做出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為了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我國銀行體系迅速擴張。1985年人民銀行出台了專業銀行業務可以適當交叉和「銀行可以選擇企業,企業可以選擇銀行」的政策措施,鼓勵四家專業銀行之間開展適度競爭,從而打破了銀行資金「統收統支」的「供給制」,四家專業銀行還開始將其觸角伸向農村,為當時正在蓬勃發展的鄉鎮企業提供貸款。
擴大發展階段(1987-1996年)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展,為銀行業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動力。1986年12月,鄧小平要求「金融改革的步子要邁大一些,要把銀行真正辦成銀行」。1987年中國人民銀行提出要建立以中央銀行為領導,各類銀行為主體、各種金融機構並存和分工協作的社會主義金融體系。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和1992年中共「十四大」精神的指引下,我國銀行業在改革中不斷擴大發展。盡管在改革開放初期就已經提出國家專業銀行要進行企業化改革,實行商業化經營,但由於這些專業銀行既從事政策性信貸業務,又從事商業性信貸業務,既難以辦成真正的商業銀行,又不利於進行金融宏觀調控。
深化改改階段(1997-2002年)
經過近20年的改革和發展,到1996年底,我國已形成了一個以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為骨乾的龐大的商業銀行體系,在支持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於計劃經濟時期遺留下來的陳舊觀念和歷史包袱一時難以化解,再加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初期的制度缺陷,改革的任務十分繁重。
1997年年中發生的東亞金融危機,對我國的金融業敲響了警鍾,商業銀行的風險防範問題受到關注。當時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主要問題在於:
一是信貸資金的融通仍有較強的計劃經濟色彩。
二是政府對銀行運營的干涉較多。
三是銀行管理層從其利益最大化出發,具有規模偏好和費用偏好。
四是銀行的內部管理薄弱,缺乏有效的風險防範措施。
盡管自1998年以來,中國政府不斷推進商業銀行的改革,加強對商業銀行的監管。但是在2002年以前,我國商業銀行的改革主要是在轉變經營機制、健全管理制度、變更業務范圍、調整營業網點等較淺的層次上,對國有商業銀行的監管也比較薄弱。
改革攻堅階段(2003年至今)
經過十15年長期艱苦的談判,我國於2002年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我國承諾加入後5年內,取消所有地域限制。逐步取消人民幣業務客戶對象限制,允許外資銀行對所有中國客戶提供服務。允許外資銀行設立同城營業網點,審批條件與中資銀行相同。取消所有現存的對外資銀行所有權、經營和設立形式、設立分支機構和許可證發放進行限制的非審批性措施。允許設立的非外資銀行金融機構提供汽車消費信貸業務,享受中資同類金融機構的同等待遇;外資銀行可向中國居民個人提供汽車信貸業務。
在金融業開放及外資進入的威脅下,我國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的發展在以下幾個方面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主要表現為:
(1)競爭能力較差。
(2)不良資產率高。
(3)資本充足率低。
為了應對上述嚴峻的挑戰,我國政府決定進一步加強對商業銀行的監管,推進商業銀行的改革。從2003年開始,我國商業銀行的改革不斷向深層次發展,進入了攻堅階段。改革的重點已經轉移到制度(包括體制和機制)的變革,向建立現代金融企業的方向邁進。
根據2003年3月10日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中國銀行業監督委員會於2003年4月28日正式掛牌成立,行使原由中國人民銀行行使的銀行監督管理職權。2003年10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三中全會特別強調了要「深化金融企業改革,健全金融調控機制,完善金融監管體制」。2003年12月27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修改(中國人民銀行法)的決定》、《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修改(商業銀行法)的決定》,明確規定了銀監會的職能,使其對銀行業的監督有法可依,同時也對中國人民銀行職能重新進行了定位,強化了其與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有關的職能。
3. 有誰能告訴我:我國中小商業銀行的發展歷程啊
商業銀行
「商業銀行」是英文CommerciaI Bank的意譯。在給這個概念下定義問題上,中西方提法不盡相同。我們認為商業銀行的定義應包括以下要點,第一,商業銀行是一個信用授受的中介機構;第二,商業銀行是以獲取利潤為目的的企業;第三,商業銀行是唯一能提供「銀行貨幣」(活期存款)的金融組織。綜合來說,對商業銀行這一概念可理解為:商業銀行是以經營工商業存。放款為主要業務,並以獲取利潤為目的的貨幣經營企業。這個定義方法實際上是把中西方學者對商業銀行所下定義做了一個概括。商業銀行的特徵如下:
(1)商業銀行與一般工商企業一樣,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它也具有從事業務經營所需要的自有資本,依法經營,照章納稅,自負盈虧,它與其他企業一樣,以利潤為目標。
(2)商業銀行又是不同於一般工商企業的特殊企業。其特殊性具體表現於經營對象的差異。工商企業經營的是具有=定使用價值的商品,從事商品生產和流通;而商業銀行是以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為經營對象,經營的是特殊商品…一貨幣和貨幣資本。經營內容包括貨幣收付、借貸以及各種與貨幣運動有關的或者與之相聯系的金融服務。從社會再生產過程看,商業銀行的經營,是工商企業經營的條件。同一般工商企業的區別,使商業銀行成為一種特殊的企業——金融企業。
(3)商業銀行與專業銀行相比又有所不同。商業銀行的業務更綜合,功能更全面,經營一切金融「零售」業務(門市服務)和「批發業務」,(大額信貸業務),為客戶提供所有的金融服務。而專業銀行只集中經營指定范圍內的業務和提供專門服務。隨著西方各國金融管制的放鬆,專業銀行的業務經營范圍也在不斷擴大,但與商業銀行相比,仍差距甚遠;商業銀行在業務經營上具有優勢。
商業銀行的概念是區分與中央銀行和投資銀行的,是一個以營利為目的,以多種金融負債籌集資金,多種金融資產為經營對象,具有信用創造功能的金融機構。
4. 詳細介紹下我國銀行業的發展歷程
關於銀行的起源,我們聽過不同的版本,其實主要是兩個版本,一個是金匠版本,另一個是匯兌商版本。金匠版本認為,銀行的出現是從儲蓄功能開始的。由於金匠在打制金品的過程中,儲存有金子,因而具有較好的保衛措施,一些有金子的人為了儲存安全,將金子存放在金匠鋪,同時交付一定額度的保管費。時間久了,金匠發現,存在他那裡的金子有一部分是常量,也就是早年黃達教授書中寫到的「公共汽車常量」理論,於是金匠把這部分「不動用」的金子借貸出去,以獲得利息收入。這樣說來,早期的銀行就起源於金鋪,早期的銀行家就起源於金匠。這種假說很有道理,但從未有過歷史考證,最起碼是我們還沒見到。而另一種匯兌商的說法,聽起來不像金匠起源說的那麼合理,但它是有據可查的。一個是美國Peter S.ROSE寫的《商業銀行管理》,另一個就是我們中國山西的票號。票號是中國銀行業的鼻祖,也是中國最早的銀行家(如果可以這樣算的話)。在上世紀初,山西票號由於各省的獨立,而導致匯路中斷,陷入危機,票號公會集體上北京請願,那時正值交通銀行成立和發展之際,於是請願的人就被政府強行留下來了,這也是中國最早的一批現代銀行家群體。從匯兌發展其實就是從貿易發展,而山西正是處在江南與北方的貿易中間。我想,不論銀行的起源是什麼,都很少有人能夠想到,銀行會發展成今天這樣巨大、這樣有影響力、這樣精巧、又這么充滿風險的產業。我們說銀行業或者說金融業是個產業,那麼它的產業鏈是什麼樣子呢?商業銀行在這個產業鏈中又處於什麼位置呢?展開這個產業鏈的最好方法就是從銀行的業務入手,從歷史的發展入手。
如果說金匠起源論是基於銀行的儲存功能,而匯兌論是基於銀行的匯兌功能,那麼不管怎樣講,存、貸、匯都是銀行的基本業務。當然,這是商業銀行的基本業務,但不是所有銀行的基本業務。我們把銀行的業務展開來看,主要有三大塊:負債業務、資產業務和中間業務。我之所以把負債業務放在最先,資產業務放在其次,是因為對於銀行來說,沒有資金的來源,就沒有資金的運用。當然,現代銀行已經開始提倡以中間業務為核心的新型業務結構,但我始終認為傳統的存貸業務才是銀行發展的基礎,任何新興業務都是在此之上的延伸和創新。
負債業務的主體是存款,其中有儲蓄存款、定期存款、大額存單、通知存款,與貨幣市場相聯的存款等等;資產業務的主體是貸款,其中包括小額貸款、房屋抵押按揭貸款、中長期貸款、項目融資、公司重組貸款、銀團貸款等;中間業務的范圍更廣,它幾乎涵蓋了所有的非資產負債業務,不僅包括現有的國際業務、資金業務、擔保業務、匯兌和結算業務,還包括許多在傳統業務基礎上「包裝」出來的新業務。現在我們回過頭看看,正是在商業銀行這些傳統業務的基礎上,其它的金融機構才得以發展,才逐步形成金融產業鏈。
舉例來看,從存款發展出儲蓄銀行(Saving Bank),發展到極致的是郵政儲蓄,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儲蓄,它的資金都存放在中央銀行。還有歐洲人搞的住房儲蓄銀行。這種銀行要求每一個要買房貸款的人,先在銀行存一筆錢,並且是按月存,當你存到一定數額、一定時間,銀行就貸給你買房所需的款項。這種住房儲蓄銀行的基本做法也叫「排隊原則」。其中體現著一個歐洲老的「社會主義思想」——通過互助和排隊解決住房貸款問題。住房儲蓄銀行的最主要特徵是儲蓄,這里的貸款已經不再具有原有的意義,而是自己用自己的錢買房子,所以被有些人描上了「空想社會主義」的色彩。
就貸款而言,在小額貸款基礎上發展出了許多以小客戶為主要貸款對象的銀行。比如說,德國的VOLKSBANK,美國的中小信貸協會。還有一個非常成熟的業務,房屋抵押貸款,或叫按揭貸款,在此基礎上又有了專門的抵押貸款銀行,這些銀行的職員在地產領域相當專業,他們中許多就是地產經紀人。比如,在香港,有一些專門做抵押的財務公司,它基本不看你的收入來源,只看你的物業和地產,其資金主要來源於資產打包後抵給銀行的收入。在這種業務基礎上再發展,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資產證券化」,它要解決的問題是資產的「輕型化」,也就是化長期資產為現金,從而提高資產的流動性。
再看看商業銀行的中長期貸款和項目融資。在這項業務的基礎上,以中長期貸款為主的銀行產生了,最典型的就是歐洲復興銀行,它是為二戰後重建而成立的,主要進行被破壞了的基礎設施重建工作,其資金來源主要靠發行中長期債券。我們的國家開發銀行就是以歐洲復興銀行為藍本的,但是,辦著,辦著就變了味道,原因就在於我們沒有法律約束,這點我們看看《歐洲復興銀行法》就可以明白。還有一個搞中長期貸款起家的大金融機構,美國的GE-CAPITAL,這是一個以提供租賃、大型設備貸款,中長期貸款為主的企業財務公司,可不要小看它,它在市場上發的債,是最高等級的,它也是我們中國許多做金融的人,特別是一些大企業想辦金融的一個夢。
再說到企業的重組貸款,重組貸款中可能會發債,有過橋貸款,也可能會有銀團貸款,也叫Syndication Loan。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了投資銀行,它是商業銀行的公司銀行業務的發展和專業化,即使在今天,許多投資銀行的業務仍然離不開商業銀行。例如,過橋貸款,這是一個企業在資本市場上收購一家上市公司常常發生的一筆業務。比如說,前年香港一位高調的上海地產商的那筆貸款,事情剛開始,那筆過橋貸款給炒得沸沸揚揚,認為某銀行家與這位地產商在這筆過橋貸款中有不正當的交易,香港的鳳凰衛視還專門請了幾個香港的業內人士來座談,我詳細看了,打電話給鳳凰衛視的人,講,你們搞錯了,就這筆貸款看,做的非常好,只要法律文件做的好是不會有風險的。為什麼呢?銀行貸給這位地產商幾十億去收購一家有更多現金的上市公司,你說有風險嗎?這就是過橋貸款。公司收購了,貸款也就可以還了。這是一個典型的投資銀行業務,但是它離不開商業銀行。另外,金融的咨詢、顧問、分析等業務也都是在公司銀行業務基礎上專門劃分的,給公司授信,哪能不了解公司的各種情況呢,在這基礎上就會出現派生產品,這就是顧問和咨詢業務的雛形,也是投資銀行的主要業務。
除此以外,在商業銀行國際業務的基礎上,出現了以從事國際貿易融資為主的銀行,典型的就是進出口銀行;還有以外匯交易為主要業務的銀行;也有在銀行擔保業務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擔保公司。其實,銀行的擔保業務是與負債和資產業務相聯的,比如說,一筆擔保的前提可能是你有一筆相對應的存款在我銀行,也可能是,擔保是我銀行要發的一筆貸款。還有銀行的結算業務,這個結算包括國內與國際,英國的四大清算銀行,就是在這個功能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中央銀行也不例外,它也是從商業銀行發展而來的。像中國工商銀行這樣大的銀行稍微改造和發展一步就可以是中央銀行了,英格蘭銀行就是如此。1833年,國會通過法案,規定英格蘭銀行發行的銀行券是法償貨幣,於是英格蘭銀行就成了中央銀行。但是,要成為結算中心就不那麼容易了,要有一定的規模和網路,工商銀行夠了,但你看香港,是三家銀行發行貨幣,但結算中心可就變了,英鎊在匯豐,港幣也在匯豐,但人民幣的結算在中銀。至於說到中央銀行的利率政策和貨幣政策,這都是貨幣發行和結算中心的派生物。所以說,中央銀行也是從商業銀行發展而來,而對於大的商業銀行來說,它與中央銀行僅有一步之遙。
以上我們是從金融產業鏈的角度,探討了銀行業務的發展和演變,從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看出:
1、商業銀行是金融產業中最原始、最傳統、最基本的形態,是銀行產業鏈的鼻祖,是金融產業鏈的核心。
2、金融產業中的一切非商業銀行機構都是商業銀行一項或某幾項功能或業務的延伸和專業化。
3、商業銀行的業務,理論上講可以覆蓋整個金融產業,但是,沒有其他任何一家非商業銀行機構可以覆蓋商業銀行。原因就在於商業銀行有著一個最根本的小武器——支票賬戶,它是商業銀行獨享的權力。
第二個問題:從商業銀行或商業銀行的客戶細分來看零售銀行
世界上的商業銀行,不論大小,不論體制,就業務來分,就四大塊:零售銀行業務(Retail Banking)、公司銀行業務(Corporate Banking)、資金部(海外多叫司庫部)(Treasury)和後台支持(BackOffice)。零售銀行和公司銀行大家都很熟悉了,後面我還會具體說。國外的銀行都有一個Treasury,它既類似於國內銀行的資金部,又有一些不同之處。我的理解是,Treasury有兩個功能,第一是保證銀行的流動性,也就是我們說的頭寸管理。銀行的資金有出有進,每天都會有盈餘或短缺,這就需要Treasury來平衡,它依靠的是一個成熟的資金市場。第二個就是在滿足銀行流動性的同時,爭取盈利。這就要求Treasury同時運用國內外的資金市場、債券市場和外匯市場進行買賣運作,以達到既保證銀行頭寸平衡,又獲得盈利的目的。還有我們經常提到的衍生品(Derivative)也主要是在這個部門。什麼是Derivative呢?講一個原始的形態,大家就明白了。比如說,德意志銀行是德國的老大,在德國市場上得到馬克資金的成本是3.5%,而花旗銀行在德國市場上的資金成本是3.55%;反過來,花旗銀行在紐約美金市場上的籌資成本要低於德意志銀行,這就存在著兩家銀行利率的互換。這就是Derivative的原始形態。有人說,這是國外的大銀行,我們還到不了這個程度,其實不然,只要中國的資本賬戶徹底開放,銀行馬上就會進入到國際市場,享受全球的繁榮。BackOffice,就是我們說的支持部門或者保證部門,像電腦部、法律部、行政部、辦公室,還有我們國際部中相當一部分技術性的工作,比如說,開立信用證。通常人們說的COO(Chief Operating Officer)營運總裁也就是這個部門的領導。
現在回過頭來看零售銀行和公司銀行業務。在第一部分,我們看商業銀行是從銀行的業務來講;現在談零售銀行,我們要從銀行的客戶劃分來展開。為什麼選取這樣的角度呢?因為如果你研究商業銀行,就會發現,銀行的組織架構和業務劃分是以客戶為導向的,也就是現在流行的Demand-oriented或Market-oriented。
首先看Massive業務,就是大眾業務,這里有存款、信用卡、轉賬、代收代付等等......
然後是Middle Level客戶。中層客戶的需求在涵蓋大眾客戶需求之外是有一些特點的,例如,買房-按揭業務,小額貸款-裝修、旅遊,投資-股票、債券、基金、保險,在中國這是一個不斷壯大的群體。
接著是TOP LEVEL客戶。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這部分客戶不大起眼,進入本世紀來,高端客戶日益增加,很多大銀行紛紛為這部分客戶成立了專門的部門。原因就在於這部分客戶,除了有大眾和中層客戶的需求之外,又有了新的需求重點,那就是稅務策劃、遺產安排和財富的保值、增值。可以說,對這部分客戶的市場開發和爭奪已經成了世界大銀行的重要工作。原因很簡單,隨著20世紀經濟的持續繁榮和發展,這部分客戶群體不斷壯大,為這部分人的服務的所得是銀行利潤中增長最快的一部分,對這部分客戶的服務已經超出了原有的零售銀行概念,它更多地體現著一家銀行的全部智慧,一家銀行的全部資源和一家銀行的核心競爭力。
最後是專業人士(Professional)客戶群。包括律師、會計師、獨立開業的醫生、獵頭公司、咨詢公司等。這部分專業人士在現代社會日益展露頭腳,成為一種新興的職業團體。
以上這四部分客戶,我們可以把他們歸為零售銀行的服務對象,接下來再看看公司銀行都有哪些業務。
首先是對小企業的貸款。在西方,則視為對無限責任公司的貸款。接著是對中型企業的業務。在香港,銀行通常把提供這種服務的部門劃分為Trading Department,花旗銀行的亞洲總部也從公司銀行部門中分出一個部門,專門開發對這部分企業的業務。最後就是對大企業的公司業務。由於在對大企業的業務中,存在公司的重組兼並和銀團貸款,所以,有的銀行把對大企業的日常業務作為Corporate banking,把重組等業務單獨分出來。
就業務劃分來講,銀行業務鏈的發展就像生物細胞的演變,由單細胞到雙細胞再到多細胞,不斷繁衍和進化,其中還不可避免地會發生突變,而在銀行業務的發展過程中,這種突變就集中表現在對Middle Level和Top Level客戶的服務上,這也是整個銀行發展中最具潛力的業務。如何開發和培養這部分業務,靠的不僅僅是零售銀行部門,還需要銀行所有部門的協調和配合,包括日臻完善的公司銀行部門、資金部門和強有力的後台支持。這也就是我要談的最後一個問題——如何發展我們的零售銀行。
5. 我國金融機構體系發展歷程
我國明朝末年出現了類似銀行的錢庄和票號。鴉片戰爭後,一些外商銀行紛紛進入我國開展金融業務,並憑借其特權攫取了巨額的利潤。我國境內第一家銀行是1845年英國人設立的麗如銀行, 1897年中國通商銀行作為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銀行開始營業。
20世紀30年代,統治舊中國的國民黨政權建立了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中央信託局、郵政儲金匯業局、中央合作金庫(簡稱「四行二局一庫」)為主體,包括省、市、縣銀行及官商合辦銀行在內的金融體系。此外還有一批民族資本家興辦的私營銀行及錢庄,其中約三分之一集中在上海,但多半規模不大且投機性強,在經濟運行中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隨著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莊成立了中國人民銀行,並開始發行人民幣。1949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遷入北平。新中國成立前後,根據1948年4月在北平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對官僚資本銀行進行了接管,並分不同情況進行停業清理或改組為專業銀行;將官商合辦的4家銀行改組為公私合營銀行;對私營銀行則進行整頓和改造;還取消了在華外商銀行的一切特權,並禁止外國貨幣在國內流通。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了由中國人民銀行「大一統」的銀行體系,即銀行不劃分專業系統,各個銀行都作為中國人民銀行內部的一個組成部分,從而使中國人民 銀行成為既辦理存款、貸款和匯兌業務的商業銀行,又擔負著國家宏觀調控職能的中央銀行。「文化大革命」期間,在「左」的思想指導下,銀行的獨立性日漸消失,1969年9月甚至將中國人民銀行並入財政部,成為財政部所屬的二級機構,使其基本上淪為政府的「大錢庫」和「出納員」。不少領導人不懂銀行工作的重要性,把銀行當作一個辦理收收付付的『大錢庫',需要錢的時候才想到銀行,有的甚至把財政資金和信貸資金混同起來,靠行政手段辦事,做了許多違反經濟規律的事。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結束,我國的銀行體系也開始恢復和重建。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全面糾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使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我國的銀行業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從1977年至今,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體系重建階段(1977—1986年) 盡管在1978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總行恢復了其獨立的部級單位的地位,但其所擔負的商業銀行與中央銀行的雙重職能並未改變。從1979年初開始,在改革開放方針的指引下,相繼恢復了主管農村金融業務的中國農業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中分設出了主管外貿信貸和外匯業務的中國銀行,從財政部中分設出了主管長期投資和貸款業務的中國人民建設銀行,1981 年底又成立了負責接受國際金融機構貸款及其他資金轉貸給國內企業的中國投資銀行。1983年9月17日,國務院發文明確規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的職能,同時決定成立中國工商銀行,接辦中國人民銀行原有的信貸和儲蓄等商業銀行業務。至此我國基本形成了以中央銀行為領導、以四大國家專業銀行為骨幹所組成的銀行體系。
1984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二屆三中全會做出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為了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我國銀行體系迅速擴張。1985年人民銀行出台了專業銀行業務可以適當交叉和「銀行可以選擇企業、企業可以選擇銀行」的政策措施,鼓勵四家專業銀行之間開展適度競爭,從而打破了銀行資金「統收統支」的「供給制」,四家專業銀行還開始將其觸角伸向農村,為當時正在蓬勃發展的鄉鎮企業提供貸款。
擴大發展階段(1987—1996年)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展,為銀行業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動力。1986年12月,鄧小平要求「金融改革的步子要邁大一些。要把銀行真正辦成銀行」。1987年中國人民銀行提出要建立以中央銀行為領導,各類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機構並存和分工協作的社會主義金融體系。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和1992年中共「十四」大精神的指引下,我國銀行業在改革中不斷擴大發展。
盡管在改革開放初期就已經提出國家專業銀行要進行企業化改革,實行商業化經營,但由於這些專業銀行既從事政策性信貸業務,又從事商業性信貸業務,既難以辦成真正的商業銀 行,又不利於進行金融宏觀調控。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政策性銀行,實行政策性業務與商業性業務分離」之後,在1994年內相繼成立了專門辦理政策性信貸業務的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及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從而為國家專業銀行向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轉變創造了有利的條件。1995年5月10日,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3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明確了商業銀行的性質、地位及與其他金融市場主體之間的關系,並為商業銀行自主經營、提高資產質量提供了法律保障。到1996年底,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共有機構153 069個、職工168.68萬人。
與此同時,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之下,其他類型的銀行也迅速發展。在交通銀行於1986年7月重組成以公有制為主的股份制全國性綜合銀行之後,相繼成立了中信實業銀行、招商銀 行、深圳發展銀行、煙台住房儲蓄銀行、蚌埠住房儲蓄銀行、福建興業銀行、廣東發展銀行、中國光大銀行、華夏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海南發展銀行、民生銀行等12家股份制銀 行。到1996年底,這13家股份制銀行共有機構3 748個、職工8.55萬人。
1986年1月,在國務院主持下,郵電部與中國人民銀行分別以投資所有者和業務監管者的身份,聯合發布了《關於開辦郵政儲蓄的協議》,決定在北京、天津等12個城市試辦郵政儲蓄業務。1986年底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將郵政儲蓄業務法定為郵政企業的業務之一,從而使郵政儲蓄遍布全國,形成了一個「准銀行」系統。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開始在16個城市進行在城市信用社的基礎上組建城市合作銀行的試點。同年2月,中國第一家城市商業銀行———深圳城市商業銀行成立,到1996年底共有18家城市合作銀行開業。
深化改革階段(1997—2002年) 改革攻堅階段(2003年至今)
6. 急:中國商業銀行的起源和發展
是。
中國銀行有近百年輝煌而悠久的歷史,在中國金融史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中國銀行於1912年由孫中山先生批准成立,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37年間,中國銀行先後是當時的國家中央銀行、國際匯兌銀行和外貿專業銀行。中國銀行以誠信為本,以振興民族金融業為己任,在艱難和戰亂的環境中拓展市場,穩健經營,銳意改革,表現出了頑強的創業精神,銀行業務和經營業績長期處於同業領先地位,並將分支機構一直拓展到海外,在中國近現代銀行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
1949年,中國銀行成為國家指定的外匯外貿專業銀行,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1994年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中國銀行成為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與其它三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一道成為國家金融業的支柱。
中國銀行是中國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商業銀行。1929年,中國銀行在倫敦設立中國金融業第一家海外分行。此後在世界各大金融中心相繼開設分支機構,目前擁有遍布全球27個國家和地區的機構網路,其中境內機構共計11,000餘個,境外機構共計600餘個。1994年和1995年,中國銀行先後成為香港地區、澳門地區發鈔銀行。中國銀行在國內同業中率先引進國際管理技術人才和經營理念,不斷向國際化一流大銀行的目標邁進。
7. 我國商業銀行基金投資業務的發展歷史
商業銀行只是代銷基金,與基金投資發展歷史關系不大.下面的資料可參考:
在1997年11月《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頒布以前,中國人民銀行系統和其他機構陸續批准設立了一批投資基金。1991年7月,發行規模達6930萬元的珠信基金成立,是國內法行時間最早的基金。1991年10月,分別由人行武漢分行和深圳市南山區政府批准發行了「武漢證券投資基金」和「深圳南山風險投資基金」,成為中國第一批投資基金。1993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深圳特區分行批准發行了天冀投資基金、藍天基金,成為首批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基金。同年8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批准「淄博鄉鎮企業基金」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標志著全國性投資基金市場的誕生。截止1997年10月,我國共有投資基金72隻,全部為封閉式基金。
起步階段的中國基金業存在著諸多問題:⑴基金的設立、管理和託管等環節缺乏明確有效的監管機構和監管規則。⑵一些基金投資運作不規范,投資者權益缺乏足夠的保障。⑶資產流動性低,大量資產投資於房地產、建設項目和法人股等流動性較低的資產。⑷收益率相差懸殊,如1997年收益率最高的天驥基金達67%,而最低的龍江基金僅有2.4%。
1997年11月《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頒布後,由中國證監會代替中國中國人民銀行作為投資基金的主管機關,並於同年12月頒布了一系列實施細則,標志著中國證券基金投資業進入了嶄新的規范發展新階段。規模迅速擴大,並逐步走向成熟,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了解和參與基金投資的公眾越來越多,基金投資者隊伍迅速壯大,個人投資者逐漸代替機構投資者
成為基金的主要持有者,基金市場出現了空前繁榮的景象。
2.基金資產規模迅速增長,基金業資產總規模、各家基金公司資產規模和單只基金資產規模都出現了
爆炸性增長局面。
3.自1998年3月我國第一批基金公司「國泰基金管理公司」和「南方基金管理公司」同時獲得批准,分別在上海和深圳注冊成立後, 基金公司如雨後春筍般迅速增加,當年又成立了華夏、華安、博時、鵬華等4家基金公司。截止2010年底,我國(不含港、澳、台地區,下同)已有61家基金管理公司。
4.基金產品不斷創新,在原有封閉式基金的基礎上推出了開放式基金;在股票型基礎上推出了混合型基金、債券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國際市場上出現不久的新品種例如保本基金、ETF基金、LOF基金和分級也相繼推出。目前我國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基金產品線,能夠滿足不同投資者的需要。
5.開放式基金逐步成為基金業的支柱。2001年9月華安基金公司推出我國第一隻開放式基金「華安創新證券投資基金」,受到投資者的青睞,很多投資者在開始募集前一兩天就去銷售網點排隊領號,在13個發行城市中,很多城市半天就結束了發行,成為我國證券投資基金史上首次比例配售的基金。
6.自2002年12月27日首家荷蘭資金入股30%的中外合資基金公司「招商基金管理公司」成立以來,截止2010年底已有 家中外合資基金公司。合資基金公司的不斷增多及其影響力的日益擴大,將對我國基金業的競爭格局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在基金業發展壯大的同時,難免出現一些不正常現象。2000年《財經》雜志發表了《基金黑幕的調查報告》,揭露了基金運作中的大量違規、擾亂市場秩序、侵犯投資者利益的惡劣行徑,激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監管部門高度重視,對負有責任的基金公司及其相關人員進行了嚴肅查處。
為了用法律規范基金業的運作和發展,2003年10月28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五次會議通過了《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投資法》,2004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成為基金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的里程碑。監管層在隨後不長的時間內陸續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規章制度,如2004年7月1日起實施的《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和《資基金信息批露辦法》,2004年10月1日起實施的《基金公司管理辦法》等。著名經濟學家、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成思危認為《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投資法》對證券市場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意義:「一個就是會增加大量的專家理財,投資會比較理性。專家理財總體上來說,賺的時候可能比一般散戶賺得多一些,賠的時候會一般散戶賠得少一些。有助於證券市場的投資更加理性,減少過度投機現象。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意義,就是能吸引更多的群眾到資本市場,把股市從少數人投機的場所變成一個由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的場所。對今後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監管制度最完善也難以杜絕少數基金公司的從業人員為了個人私利而不惜違規運作,損害投資者利益。有「中國開放式基金第一人」之稱的原華安基金公司總經理韓方河因個人違規而受到查處。2007年出現了所謂「老鼠倉」事件,即基金經理個人首先買入某隻股票,然後利用基金資產大量買入該股票,促使股價大幅度上漲後賣出自己持有的股票,從而使投資者被套牢。上投摩根基金公司原基金經理唐建作為「老鼠倉」事件第一人,受到市場終身禁入的處理。2009年8月,深圳證監局對轄區14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的執業行為進行了突擊檢查。檢查發現,景順長城基金公司基金經理塗強,長城基金公司基金經理韓剛、劉海涉嫌利用非公開信息買賣股票,涉嫌賬戶金額從幾十萬元至幾百萬元不等。同年9月16日,在案件基本事實清晰後,深圳證監局決定對塗強、韓剛和劉海涉嫌利用非公開信息買賣股票進行立案稽查。隨後又有幾家基金公司原基金經理受到嚴肅查處,表明了監管層對規范基金從業人員行為和保護投資者利益的高度重視。2010年09月06日《證券時報網 》報道,「在今日下午舉行的媒體見面會上,證監會通報了塗強、劉海和韓剛三名基金經理違法違規處理情況。塗強被取消基金從業資格,除沒收違法所得外,另罰款兩百萬元,並終身禁入市場。劉海被取消基金從業資格,沒收違法所得外罰款五十萬元。並罰三年禁入市場。證監會已將韓剛依法移送公安機關追究刑事責任。」按照2009年2月28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刑法修正案(七)》,對《刑法》第一百八十條增加了一款,規定「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證券公司、期貨經紀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的從業人員以及有關監管部門或者行業協會的工作人員,利用因職務便利獲取的內幕信息以外的其他未公開的信息,違反規定,從事與該信息相關的證券、期貨交易活動,或者明示、暗示他人從事相關交易活動」,也將被認定為刑事犯罪,「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金; 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金」。刑法的這一規定和監管機構對基金公司從業人員的違法違規行徑進行堅決查處,必將對保護投資者的利益起到重大作用,也將對我國證券基金投資業的發展起到重大的促進作用,受到廣大基金投資者的竭誠擁護和歡迎。
綜觀我國基金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自1991年第一隻投資基金誕生至1997年11月《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頒布為起步階段。自1997年11月至2004年6月《證券投資基金投資法》實施為迅速發展階段。自《證券投資基金投資法》實施至今為進一步規范化發展階段。在黨和政府的重視和關懷下,我國證券投資基金業正沿著規范、健康的發展軌道向前邁進。
8. 商業銀行的產生與發展
1580年建立的威尼斯銀行是最早的近代銀行,也是第一個採用「銀行」為名稱。 1694年在英國政府的支持下由私人創辦的英格蘭銀行是最早的股份制銀行,英格蘭銀行的成立標志著現代銀行制度的產生。 1897年在上海設立的中國通商銀行是我國自行開辦的第一家現代銀行。 二、金融機構體系:以中央銀行為中心,商業銀行為主體,各類銀行和非銀行的金融機構並存,構成現代世界各國的金融體系。它包括了存款性金融機構和非存款性金融機構。 1、存款性金融機構商業銀行、 儲蓄貸款協會、互助儲蓄銀行、信用合作社、貨幣市場互助基金。 2、非存款性金融機構人壽保險公司、財產與災害保險公司、投資銀行私人和政府養老基金、金融公司。 3、政府所屬的專業信用機構國際性——世界銀行(1)開發銀行 區域性——亞洲開發銀行等本國——國家開發銀行它專門為經濟開發提供投資性貸款的銀行。(2) 農業信貸機構為了支持農業穩定發展,向農業提供信貸資金而設立。 第二節 商業銀行的性質和組織形式一、商業銀行的性質和職能:(一)商業銀行的性質——特殊的企業商業銀行是直接面向企業單位和個人,具體辦理存貸款和結算等金融業務而獲取利潤的企業。商業銀行的經營對象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一種特殊商品——貨幣
9. 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模式怎樣的
近幾年來,我國商業銀行業務發展迅猛,資產業務快速增長,據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006年前7個月人民幣新增貸款高達2.352萬億元,佔全年目標的94%。但都不同程度的面臨著資本金不足的壓力。在資產快速擴張的情況下,商業銀行不得不尋求補充資本金之道,未上市銀行尋求上市融資,上市銀行則紛紛提出了再融資計劃。 1.資本約束的內涵是對風險的約束 《巴塞爾協議》和《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簡稱《協議》)均要求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不低於8%,這是對商業銀行資本金的約束。為什麼《協議》對資本金規模提出要求?其根本目的是通過對商業銀行資本金的約束有效控制商業銀行的風險水平,《協議》對資本金約束的本質是對風險的約束。因為商業銀行的資本金具有保護功能、營業功能、管理功能,它是商業銀行防範風險的最後一道屏障,《巴塞爾協議》和《巴塞爾新資本協議》要求商業銀行在資本金一定的情況下,科學管理資產,合理開展表外業務,在不低於監管當局要求的資本充足率標准之上,有效分配資本。 2.資本約束要求我國商業銀行業務發展轉型 (1)商業銀行資本金補充途徑有限。資本充足率是商業銀行資本金與風險資產的比率,具體的公式是: 這是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的規定,沒有考慮操作風險對資本的要求。從公式看,商業銀行提高資本充足率的措施無非是增加分子,及補充資本金,或者降低分母,即壓縮風險資產。 就目前來看,我國商業銀行資本金補充途徑有限。從理論看,商業銀行資本金補充途徑主要是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內源融資主要是商業銀行自身經營產生的未分配利潤。[1]但由於我國商業銀行整體盈利能力不強,因此,通過利潤補充資本金規模有限。國際評級機構惠譽評級《中國銀行:2004年回顧與2005年展望》研究結果顯示,2004年中國各銀行盈利能力仍與國際標准相差較遠,由於貸款增勢強勁,2004年中國工商銀行、招商銀行等13家商業銀行凈收入上升了24%,資產回報率為0.43%,股本回報率為10.86%,資本充足率為8.5%。在盈利能力有限的情況下,靠利潤補充資本金捉襟見肘。再就是外源融資,就我國商業銀行目前情況看,對於上市銀行和非上市銀行而言,外源融資途徑差別很大。對於已上市銀行而言,目前獲得資金的途徑略廣,包括增發、配股、發行可轉債、混合資本債券及海外上市等途徑。而對於非上市銀行,是不可能上市融資的。這樣,它們的融資途徑非常有限。對於知名度不高的中小商業銀行來說,外部融資尤其困難。因此,對於我國絕大多數商業銀行來說,外部融資的途徑和規模是有限的。 (2)業務結構調整是治本之舉。在資本金增長有限的情況下,調整業務結構就顯得尤其重要。通過調整業務結構,降低高資本消耗的資產,降低風險資產的規模,提高資本充足率。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國商業銀行的收入結構中主要是資產業務,在資產業務中,貸款業務又佔到70%以上,而貸款業務中,對法人的批發業務又佔到了絕大部分,大企業、大項目、大城市成為我國商業銀行追逐的對象。恰恰這些業務都是風險權重大、資本消耗高的業務,而那些低資本消耗的業務佔比低。 二、我國商業銀行業務發展結構與資本金關系分析 1.我國商業銀行規模擴張沖動與業務結構不盡合理並存 (1)我國商業銀行規模快速擴張。近幾年,我國商業銀行資產業務快速擴張,信貸資產增速高達30%左右。高增長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外部環境,2004年以來,我國經濟過熱,地方政府發展經濟意識增強,招商引資力度加大,新開工項目增多,信貸需求明顯增加。二是內部原因,從總體來看,WTO過渡期即將結束,金融業的開放將加劇商業銀行的競爭,商業銀行必須在短暫的過渡期擴大市場份額,為自身發展創造生存空間。從國有商業銀行看,改制上市前必須達到上市的財務要求,在業務發展上有所限制,上市後快速拓展業務;從股份制商業銀行看,要「做大做強」,擴大市場佔有率,資產規模擴張的更快,尤其是五家上市銀行,因為有資本市場作融資後盾,更是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資產擴張速度最快的民生銀行,總資產由2000年的680億元,迅速擴張到2005年的55771億元。從2002年至今,除2004年外,招商銀行資產規模增長速度一直保持在25%以上,2005年貸款總額為4721億元,較2002年增加了2652億元,增長78%。浦東發展銀行、華夏銀行資產規模也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只有深圳發展銀行由於經營業績的壓力,近3年資產規模增幅放緩。表1為我國5家上市股份制銀行資產規模及增長情況。 (2)業務結構不盡合理。負債業務、資產業務、中間業務是商業銀行的三大業務。國際一流銀行的收入主要來自於中間業務或表外業務。西方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在總收入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般來說大銀行中間業務(表外業務)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達40%—50%左右,有的高達70%,小銀行一般在20%—25%。美國花旗銀行存貸業務為其帶來的利潤占總利潤的20%,而承兌、資信調查、企業信用等級評估、資產評估業務、個人財務顧問業務、遠期外匯買賣、外匯期貨、外匯期權等中間業務卻為花旗銀行帶來了80%的利潤。德意志銀行的收入結構中傭金及手續費收入、其他營業收入和凈利息收入在營業收入中的佔比大致為4∶3∶3的比例。 一直以來,我國商業銀行主要以存款業務、貸款業務、傳統中間業務為主,從我國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的收入結構看,貸款利息收入占總收入的70%左右,其他收入占總收入的25%左右,中間業務收入佔5%左右,貸款業務的利息收入在國有商業銀行收入結構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貢獻度遠遠高於西方商業銀行。以中國工商銀行為例,2003年工商銀行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075.13億元,從收入來源看,存貸利差凈收入佔到一半以上。雖然工商銀行致力於業務創新,拓寬收入渠道,在銀行卡、票據、電子銀行、結算等方面中間業務收入大幅提高,成為銀行收入來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總的來看,收入結構依然單一,非利息收入佔比不到10%,貸款收入依然占收入的絕大部分。 我國股份制銀行雖然經營較為靈活,但其收入中的大部分同樣來自於利息收入。從我國大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收入結構看,利息收入高達75%左右,貸款利息收入佔60%左右,中間業務收入佔比在3%—8%。2005年年報顯示,招商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居5家上市股份制銀行之首,為24.07億元,占總收入的8.46%,同比上升了1.39%。民生銀行非利息收入增速為16.58%,非利息收入佔比為3%;華夏銀行中間業務增速近40%,但其所佔業務收入的比例僅為3.3%;浦東發展銀行的非利息收入佔比也較低,利息、拆借等業務和債券投資外的其他收入所佔比例為4.1%,利潤的快速增長主要依靠計提准備的相對減少;深圳發展銀行中間業務收入為5.58億元,較上年增長1.81億元,增幅為47.79%,佔比6.5%。這5家上市股份制商業銀行中,民生銀行、浦東發展銀行、華夏銀行中間業務收入佔比僅為3%—4%, 2.我國商業銀行面臨資本金不足並逐年下降的壓力 我國商業銀行在規模擴張沖動的情況下,資產快速增長,必然要求有持續的資本金作支持,才能保持資本充足率不低於8%的監管要求。但快速增長的資產業務及業務結構不盡合理並存的情況下,高資本消耗的業務佔比大,使資本金補充壓力巨大。
求採納
10. 商業銀行的發展歷史
最初使用「商業銀行」這個概念,是因為這類銀行在發展初期,只承做「商業」短期放貸業務。放款期限一般不超過一年,放款對象一般為商人和進出口貿易商。
人們將這種主要吸收短期存款,發放短期商業貸款為基本業務的銀行,稱為商業銀行。中國的商業銀行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設立的吸收公眾存款.發放貸款.辦理結算等業務的企業法人。
銀行是經濟中最為重要的金融機構之一。西方銀行業的原始狀態,可溯及公元前的古巴比倫以及文明古國時期。據大英網路全書記載,早在公元前6世紀,在巴比倫已有一家「里吉比」銀行。
考古學家在阿拉伯大沙漠發現的石碑證明,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巴比倫的寺院已對外放款,而且放款是採用由債務人開具類似本票的文書,交由寺院收執,且此項文書可以轉讓。公元前4世紀,希臘的寺院、公共團體、私人商號,也從事各種金融活動。但這種活動只限於貨幣兌換業性質,還沒有辦理放款業務。
羅馬在公元前200年也有類似希臘銀行業的機構出現,但較希臘銀行業又有所進步,它不僅經營貨幣兌換業務,還經營貸放、信託等業務,同時對銀行的管理與監督也有明確的法律條文。羅馬銀行業所經營的業務雖不屬於信用貸放,但已具有近代銀行業務的雛形。
人們公認的早期銀行的萌芽,起源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銀行」一詞英文稱之為「Bank」,是由義大利文「Banca」演變而來的。
在義大利文中,Banca是「長凳」的意思。最初的銀行家均為祖居在義大利北部倫巴第的猶太人,他們為躲避戰亂,遷移到英倫三島,以兌換、保管貴重物品、匯兌等為業。在市場上人各一凳,據以經營貨幣兌換業務。倘若有人遇到資金周轉不靈,無力支付債務時,就會招致債主們群起搗碎其長凳,兌換商的信用也即宣告破碎。英文「破產」為「Bankruptcy」,即源於此。
早期銀行業的產生與國際貿易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中世紀的歐洲地中海沿岸各國,尤其是義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等城市是著名的國際貿易中心,商賈雲集,市場繁榮。但由於當時社會的封建割據,貨幣制度混亂,各國商人所攜帶的鑄幣形狀、成色、重量各不相同,為了適應貿易發展的需要,必須進行貨幣兌換。於是,單純從事貨幣兌換業並從中收取手續費的專業貨幣商便開始出現和發展了。
隨著異地交易和國際貿易的不斷發展,來自各地的商人們為了避免長途攜帶而產生的麻煩和風險,開始把自己的貨幣交存在專業貨幣商處,委託其辦理匯兌與支付。這時候的專業貨幣商已反映出銀行萌芽的最初職能:貨幣的兌換與款項的劃撥。
隨著接受存款的數量不斷增加,商人們發現多個存款人不會同時支取存款,於是他們開始把匯兌業務中暫時閑置的資金貸放給社會上的資金需求者。最初,商人們貸放的款項僅限於自有資金,隨著代理支付制度的出現,借款者即把所借款項存入貸出者之處,並通知貸放人代理支付。
可見,從實質上看,貸款已不僅限於現實的貨幣,而是有一部分變成了賬面信用,這標志著現代銀行的本質特徵已經出現。
現代商業銀行的最初形式是資本主義商業銀行,它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物。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技術的進步,社會勞動分工的擴大,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萌芽。一些手工場主同城市富商、銀行家一起形成新的階級——資產階級。
由於封建主義銀行貸款具有高利貸的性質,年利率平均在20%~30%,嚴重阻礙著社會閑置資本向產業資本的轉化。
另外,早期銀行的貸款對象主要是政府等一批特權階層而非工商業,新興的資產階級工商業無法得到足夠的信用支持,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與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是要有大量的為組織資本主義生產所必需的貨幣資本。因此,新興的資產階級迫切需要建立和發展資本主義銀行。
據《2013-2017年城市商業銀行市場前瞻與發展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分析,資本主義商業銀行的產生,基本上通過兩種途徑:
一是舊的高利貸性質的銀行逐漸適應新的經濟條件,演變為資本主義銀行。在西歐,由金匠業演化而來的舊式銀行,主要是通過這一途徑緩慢地轉化為資本主義銀行。
另一途徑就是新興的資產階級按照資本主義原則組織的股份制銀行,這一途徑是主要的。這一建立資本主義銀行的歷史過程,在最早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英國表現得尤其明顯。1694年,在政府的幫助下,英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家資本主義股份制的商業銀行——英格蘭銀行。
它的出現,宣告了高利貸性質的銀行業在社會信用領域壟斷地位的結束,標志著資本主義現代銀行制度開始形成以及商業銀行的產生。從這個意義上說,英格蘭銀行是現代商業銀行的鼻祖。
繼英格蘭銀行之後,歐洲各資本主義國家都相繼成立了商業銀行。從此,現代商業銀行體系在世界范圍內開始普及。
與西方的銀行相比,中國的銀行則產生較晚。中國關於銀錢業的記載,較早的是南北朝時的寺廟典當業。到了唐代,出現了類似匯票的「飛錢」,這是中國最早的匯兌業務。北宋真宗時,由四川富商發行的交子,成為中國早期的紙幣。到了明清以後,當鋪是中國主要的信用機構。
明末,一些較大的經營銀錢兌換業的錢鋪發展成為銀庄。銀庄產生初期,除兌換銀錢外,還從事貸放,到了清代,才逐漸開辦存款、匯兌業務,但最終在清政府的限制和外國銀行的壓迫下,走向衰落。中國近代銀行業,是在19世紀中葉外國資本主義銀行入侵之後才興起的。
最早到中國來的外國銀行是英商東方銀行,其後各資本主義國家紛紛來華設立銀行。在華外國銀行雖給中國國民經濟帶來巨大破壞,但在客觀上也對中國銀行業的發展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為了擺脫外國銀行支配,清政府於1897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國通商銀行,標志著中國現代銀行的產生。此後,浙江興業、交通銀行相繼產生。
商業銀行發展到今天,與其當時因發放基於商業行為的自償性貸款從而獲得「商業銀行」的稱謂相比,已相去甚遠。今天的商業銀行已被賦予更廣泛、更深刻的內涵。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銀行業競爭的加劇,商業銀行的業務范圍不斷擴大,逐漸成為多功能、綜合性的「金融百貨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