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鎮海中興中學的歷史發展
1902年創建葉氏義庄,1903年建成,內設葉氏義塾,1904年招生辦學,後更名為葉氏中興學堂、中興學校、中興小學等。1949年停辦。庄市中學創辦於1956年。1987年旅港學長捐資復校,同時,與庄市中學合校,命名為中興中學。1904年「上海灘寧波幫的領袖」 葉澄衷出資在家鄉建義庄、辦學校。
中興學校確立了「勤、朴、肅、睦」的校訓,形成了治學嚴謹、德智並重、中西合璧、理念超前的辦學特色。曾培養出包玉剛、邵逸夫、包從興、趙安中、葉庚年等名揚海內外的寧波商幫名人和遍布國內外的各界精英,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愛鄉楷模的28位海外寧波籍人士中,出自中興的就有6位,中興學校被譽為「寧波幫的搖籃」。
1956年9月,鎮海縣人民政府在庄市建鎮海縣第二初級中學,後改名為庄市中學。1972年到1981年,增設高中班。學校堅持全面質量觀,牢牢把握教學與勞動的關系,保證教學正常秩序,使學校教育質量得到可靠的保證,為各行各業培養大批人才。如,1959年第一屆初中畢業生參加寧波大市升學考試,在117所學校中,總成績名列第20名。
1987年由著名寧波幫人士、旅港中興學長包玉剛、邵逸夫、包從興、趙安中及公子趙亨文、葉庚年及公子葉謀彰等捐資復建為完全中學。同時,與庄市中學合校,命名為中興中學。1992年包從興、趙安中、樓志章、朱之信、朱之康等旅港、旅台學長再度捐資擴建。
2003年以來,該校得到區政府和區教育局的大力支持,投資近三千萬元,順利地完成了三年規劃任務,學校改(擴)建一、二期工程已經完成,一期改造工程,完成了學校師生食堂、教工宿舍樓的建設及學生宿舍樓的改造,二期工程完成了綜合電教大樓建設與校門的改造。校容校貌煥然一新,教學設施得到了較大的改善,辦學條件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㈡ 請問鎮海樓的由來和歷史
鎮海來樓坐落在越秀山小蟠龍自岡上。該樓又名「望海樓」,因當時珠海河道甚寬,故將「望江」變為「望樓」。又因樓高5層,故又俗稱「五層樓」。樓前碑廊有歷代碑刻,右側陳列有12門古炮。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擴建廣州城時,把北城牆擴展到越秀山上,同時在山上修築了一座五層樓以壯觀瞻。鎮海樓歷史上曾五毀五建,現建築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是1928年重修時由木構架改建成。1929年成為廣州市市立博物館。1950年改名廣州博物館,分朝代陳列廣州城2000多年發展的文物史料。
鎮海樓是廣州標志性建築之一,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全樓高25米,呈長方形,闊31米,深16米。下面兩層圍牆用紅砂岩條石砌造,三層以上為磚牆,外牆逐層收減,有復檐5層,綠琉璃瓦覆蓋,飾有石灣彩釉鰲魚花脊,朱牆綠瓦,巍峨壯觀,被譽為「嶺南第一勝覽」。
鎮海樓頂層正面高懸「鎮海樓」橫匾。鎮海樓兩側對聯:「千萬劫,危樓尚存,問誰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鎮海樓氣宇非凡,古今曾以「鎮海層樓」、「越秀遠眺」和「越秀層樓」先後列為「羊城八景」之一。
㈢ 鎮海有哪些文物古跡
鎮海擁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以九龍湖為代表的自然旅遊資源和以鎮海口海防遺址為代表的人文旅遊資源成為鎮海的名片。
九龍湖九龍湖旅遊區總面積36.05平方公里,屬中丘地貌,內有九龍湖水庫、郎家坪水庫、小洞嶴水庫和三聖殿水庫四個水庫,水域面積達3平方公里;北面的達蓬山高428米,為旅遊區最高峰。
九龍湖旅遊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植被良好,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九龍湖旅遊區依山傍海,旅遊資源豐富。九龍湖等四個水庫水質較好,基本無污染,而且四個水庫大小不一,景色各異,又聯成一體,加上周圍山體綠化植被茂盛,湖光山色,相互輝映,景色旖旎。旅遊區內的經濟作物經營良好,毛筍、柑桔、楊梅等土特產品遠近聞名,是農家旅遊和生態旅遊的良好基礎。旅遊區北部的達蓬山上有佛跡寺、佛跡洞、秦渡庵、千人壇、方臘寨、求仙亭等人文勝跡,唐代名寺香山寺也在重建中。旅遊區內還有文種橋、凈圓寺、小洞嶴唐代青瓷窯址等景點。
招寶山上戚繼光修建的威遠城鎮海口海防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處鎮海甬江入海口一帶。鎮海招寶山被稱為「浙東第一山」,和北侖小港招寶山金雞山一道成為「郡之咽喉」,地勢險要,歷代為海防要地。宋設沿海制置司,由統制、統領率水軍駐此,扼守海道。明初置定海衛,抗倭時盧鏜、俞大猷、戚繼光先後駐守,並建威遠城。鴉片戰爭時,欽差大臣裕謙監防督戰,林則徐協助海防。中法戰爭時,浙江提督歐陽利見、寧紹道台薛福成等築防禦敵。1940年7月,國民政府軍隊第十六師、一九四師與登陸日軍激戰退敵。歷次抗擊外敵入侵中,留下諸多海防歷史遺跡。以「商舶所經,百珍交集」,命名的招寶山上現存威遠城、月城、安遠炮台等古跡,既是抗禦外侮的海防歷史博物館,又是旅遊勝地。
位於鎮海城區中心的鎮海樓,始建於南宋,重建於明洪武年間。樓台用條石砌成,長32.8米,高5.9米,是當地海防的歷史見證。
鎮海後海塘始築於唐乾寧四年(公元897年),距今已有1090餘年歷史,現有部分為清代乾隆年間所建,解放後曾有所加固。海塘東起巾子山麓,西北至俞范嘉燮亭(蛟川街道),全長4800米,寬3米,高9.9米至10.6米,為夾層石塘,東段1300米為「城塘合一」部分。這種形制為浙江省沿海所罕見。由於城區的發展和灘塗的開發,後海塘現已失去了捍城防訊的功能。1989年12月,後海塘被公布為浙江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這條凝聚著古代勞動人民勤勞智慧和力量的石塘已成為寧波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海內外賓客的游覽勝地。
鄭氏十七房是由鄭氏先祖在南宋時期,從河南滎陽遷徙鎮海而建。經保護性修復、開發,現已形成民俗文化旅遊勝地和中華傳統節慶文化傳承基地。村落設計呈棋盤形,整體建築以幢為單元連成庭院,融合了北方「合院」的大氣,浸染了南方樓榭的玲瓏,是國內現存規模最大且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落。景區一期保護工程佔地100餘畝,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據史書記載:十七房有三寶,旗桿最多,最高,寧波都能看得到;十七房三年不下雨,河水不會乾涸;十七房馬頭牆最多,一級要比一級高,台風吹不倒。鄭氏十七房是寧波商幫的最早發源地之一。十七房宅上有街,街中有市,市中有店,有鋪,有坊。宅外有環河,家家有埠頭,小河外有大河,河邊小橋流水,楊柳拂岸,倒影橫斜。十七房水系直通寧波、海上,從這里走出了晚清最大的全盛民信局創辦人鄭景豐、「老鳳祥」創始人鄭熙、老北京「四恆銀號」興辦人鄭世昌,中國第一家大型冷藏企業的開創者鄭方、英雄墨水肇始者鄭尊法等一批批商業巨子。
㈣ 鎮海樓的起源
鎮海樓坐落在越秀山小蟠龍岡上。該樓又名「望海樓」,因當時珠海河道甚寬,故將「望江」變為「望樓」。又因樓高5層,故又俗稱「五層樓」。樓前碑廊有歷代碑刻,右側陳列有12門古炮。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擴建廣州城時,把北城牆擴展到越秀山上,同時在山上修築了一座五層樓以壯觀瞻。鎮海樓歷史上曾五毀五建,現建築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是1928年重修時由木構架改建成。1929年成為廣州市市立博物館。1950年改名廣州博物館,分朝代陳列廣州城2000多年發展的文物史料。
鎮海樓是廣州標志性建築之一,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全樓高25米,呈長方形,闊31米,深16米。下面兩層圍牆用紅砂岩條石砌造,三層以上為磚牆,外牆逐層收減,有復檐5層,綠琉璃瓦覆蓋,飾有石灣彩釉鰲魚花脊,朱牆綠瓦,巍峨壯觀,被譽為「嶺南第一勝覽」。
鎮海樓頂層正面高懸「鎮海樓」橫匾。鎮海樓兩側對聯:「千萬劫,危樓尚存,問誰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
鎮海樓氣宇非凡,古今曾以「鎮海層樓」、「越秀遠眺」和「越秀層樓」先後列為「羊城八景」之一。
交通:5、6、10、21、24、33、58、63、101、122、127路公交車越秀公園站下。
門票:10元(70歲以上老人免票,1.2米以下兒童半票)
開放時間:9:00-17:00
㈤ 寧波的歷史
寧波
寧波,簡稱「甬」,是浙江省的一個副省級城市、計劃單列市和有制定地方性法規權利的較大的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批準的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是浙江的三大經濟中心之一.全市總面積9365平方公里。位於浙東,長江三角洲南翼。寧波北侖港是個深水良港。
寧波位於我國東海之濱,長江三角洲南翼。是具有7000年歷史的「河姆渡文化」的發祥地,唐宋以來,一直是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
寧波是歷史文化名城,同時也是著名的旅遊城市。溪口-雪竇山風景名勝區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浙江省第一大湖東錢湖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天童森林公園為國家森林公園。寧波還有天童寺、阿育王寺和雪竇寺等著名寺廟。中國古代建築的傑作保國寺、古代水利建築它山堰、寧海的南溪溫泉、餘姚的四明湖旅遊度假區、象山的石浦漁港,為眾多中外旅遊者所嚮往。以鎮海招寶山為代表的明朝抗擊外來侵略的海防歷史遺跡和以四明山為中心的浙東革命斗爭史跡給寧波增添了凝重的人文景觀。
寧波文人薈萃,歷史上曾有較高層次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學派,如四明學派、陽明學派、浙東學派,出現了虞世南、高則誠、王守仁、朱舜水、黃宗羲、萬斯同、全祖望、張煌言等一批文化名人。寧波的藏書文化深厚,涌現過一大批藏書數萬卷的藏書名樓。天一閣是國內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中國藏書文化的代表之作。
因歷史兩市來往緊密,佛羅倫薩曾向寧波送過1:1青銅大衛復制像,寧波回贈南宋石刻"文臣武將".
在深厚的文化積淀中孕育而成的寧波傳統工藝諸如骨木嵌鑲、寧式傢具、朱金木雕、金銀彩綉等,用材講究,手藝精絕,風格獨特。
寧波是浙東交通樞紐,陸、海、空、水立體交通發展迅速,尤以「東方大港」之稱的北侖港稱譽國內外。櫟社機場與香港和全國各地主要城市之間架設有空中橋梁。鐵路、公路、水運以及市內交通四通八達。
【歷史】寧波擁有中國新石器時代代表性的河姆渡遺址。春秋時為越國地,戰國中期以後為楚國轄地。秦以來,屬會稽郡。621年,改置鄞州。625年改稱鄮縣,屬越州。738年設明州。1133年置沿海制置使,轄溫台明越四郡。1195年升為慶元府。1276年稱慶元路。1367年稱明州府,1381年為避國號諱,改稱寧波府。寧波之名沿用至今。
1658年設寧紹台道,駐寧波。1927年劃鄞縣城區設寧波市。1949年5月浙東解放,鄞縣城區建置寧波市,城區亦為寧波專署駐地。1983年撤銷專署,實行市管縣體制,三江、鎮海、北侖三片濱海臨江發展。1986年寧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寧波以港興市,是中外聞名的商埠。唐時已是與日本、新羅及東南亞一些國家通商的主要港口。1522年葡萄牙人在雙嶼設立根據地,進行走私貿易,後被明軍討伐。鴉片戰爭後,寧波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對外開港。在近代史上,寧波新興工商業發展較早,「寧波幫」更是蜚聲海內外。寧波人在上海居民構成中的比重很大。2000年北侖港已經成為著名的深水良港。
㈥ 鎮海大捷的歷史背景
1883年6月20日,法使脫利古在與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會談中,對清政府進行戰爭恫嚇。清廷下令沿海防務實力籌辦,浙江的籌防工作隨之積極開展。
浙江的海岸線很長,防禦的重點是鎮海、寧波。如何在鎮海地區布防,應採取什麼防禦方針?當時有三種意見:第一種主張多募兵,分兵把守,力求穩妥。認為「寧波、鎮海空虛可慮」,「敵人循海登岸之路廣……南岸如象山、奉化,北岸如由慈溪以達餘姚,路路可通……」;定海「非有重兵不能拒守。」如欲在在周密,百不一疏,非兵力從厚,未易語此。」「而戰守攸關,又不得不力求穩固也。」(《史料》第57、62頁)第二種意見認為「敵人長在水戰,不若精練陸師,擇險設伏,聯絡團堡,引彼深入,方與力戰。」主張「避水戰,先防其炮之利;誘其陸來,而故示以兵之單,敵若登岸……聚而殲旃。」在具體措施上,主張把招寶山和小港口炮台精炮拆遷到遠離海岸的隱蔽處。劉秉璋不同意前兩種主張,他認為「軍事貴扼其要,若枝枝節節,實有防不勝防之勢」,「敝意必須留策應之師,正為敵由何處登岸,我可以行隊截剿也。」薛福成則明確地提出:「敵船不入口,勝添十營精勇」,「大抵中國既無得力水師,則防務唯以炮台與堵口及陸營三者相輔並行」,「戰守之把握,陸營當得四成,炮台當得四成,堵口當得二成。」他的意見得到劉秉璋的肯定。
㈦ 鎮海古稱什麼
鎮海歷史
秦王贏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置會稽郡,立句章縣,因本地處句章縣治之東,內故稱句章東境。容
唐武德4年(621)析古句章,分置姚、鄞兩州。八年,更鄞州為鄮縣,本地改稱鄮縣東境。
唐元和四年(809),在鄮東甬江口建望海鎮,為鎮海建治之始。
後梁開平三年(909)5月,吳越王錢鏐巡視明州,築城於望海鎮;閏八月,錢鏐因望海鎮地濱海口,有漁鹽之利,奏置望海縣(《太平寰宇記》),為建縣之始。未幾改為定海縣。
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原定海縣為鎮海縣。
1985年10月,撤銷縣建制,建立寧波市鎮海區。
㈧ 鎮海樓的修建年代
鎮海樓的修建年代是1380年。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擴建廣州城時,把北城牆擴展到越秀山上,同時在山上修築了一座五層樓以壯觀瞻。
鎮海樓歷史上曾五毀五建,現建築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是1928年重修時由木構架改建成。1929年成為廣州市市立博物館。1950年改名廣州博物館,分朝代陳列廣州城2000多年發展的文物史料。
(8)鎮海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1380年,明朝開國重臣朱亮祖合廣州三城為一,在城北越秀山最高點建鎮海樓。它作為城市制高點的時間達600年之久,遠洋船舶視之為抵達廣州的航標。
如今,鎮海樓是廣州博物館的主展廳。過去一段時間,作為博物館主體展覽的「廣州歷史陳列」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改。經過兩個月預展之後,2018年2月1日,以《城標·城史》為題的全新「廣州歷史陳列」將與觀眾見面。
建築特色:樓前碑廊有歷代碑刻,右側陳列有12門古炮。是廣州現存最完好、最具氣勢,也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築。鎮海樓樓高28米,呈長方形,寬31米、深16米。
下兩層圍牆用紅石砌築,以上為青磚牆。底層牆厚3.86米,以上逐層遞減。有復檐5層,綠琉璃瓦蓋。飾有石灣鰲魚花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