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學站的車站歷史
大學站列車出軌事故
1988年6月4號下晝兩點,一列九廣鐵路(英段)南行貨運列車喺大學站以北嘅白石角出軌,直到第二日朝早10點40分恢復服務。期間九鐵服務中斷咗成日。九鐵方面派出接駁巴士疏導乘客,但場面混亂。例如喺沙田站,夜晚大批乘客爭先恐後上接駁巴士,有人甚至爬窗上車。出事嗰段鐵路本來系個急彎,後來喺1995年拉直。而家系香港教育學院運動場。
車站命名
大學站之前叫馬料水站,喺1956年9月24號正式啟用。車站啟用初期每日只有南北行各三班列車停站。隨住香港中文大學落成,喺1966年12月11號宣布改名做大學站。
2007年12月2號兩鐵合並,東鐵線現有大學站,同起緊嘅港鐵西港島線香港大學站,站名重復。當其時港鐵未就此事有所定案。有類似情況嘅旺角站,九廣東鐵旺角站就改名做東鐵線旺角東站。有輿論認為依傳統地名,東鐵線原有嘅大學站應恢復原名馬料水站,新起嘅大學站就命名石塘咀站,但港鐵發言人指西港島線大學站重未正式命名,並重申名稱將會反映該區嘅地區特色。2009年,西港島線動工起之後,港鐵將西港島線大學站正式改做香港大學站;不過由於重喺興建階段,因此正式名稱仍然有變數;而家嘅大學站亦有可能喺西港島線通車後順便改名做中文大學站。
Ⅱ 天津站的車站歷史
天津站始建於1886年,1888年10月通車運營。1892年在車站西約500米處另設客運站,當時稱老龍頭車站。1900年,車站毀於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戰火之中。戰後重建了車站。1949年改為天津站。天津站於1988年重建,是將舊稱老龍頭車站拆掉以後改建、擴建而成的。2007年1月15日開始再度進行改擴建,於2008年8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 天津站是地處京山線、津浦線和京九線(聯絡線)三大幹線天津樞紐上的重要客運車站,也是天津市僅次於天津西站的第二大鐵路客運車站。 1877年,為了供應北洋海軍、輪船招商局、天津機械局(兵工廠)需用的煤炭,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李鴻章下令,成立開平煤礦公司。為了把煤運到最近的海口,煤礦公司請求修建一條唐山到北塘的鐵路,然而遭到清政府的反對。開平煤礦公司只好申請把鐵路線縮短,僅修唐山到胥各庄(今豐南)一段。從胥各庄到閻庄(今寧河附近)則開掘運河,連接已有的薊運河,通至北塘海口。這個可笑又無奈的請求總算勉強被通過。1880年10月中國第一條鐵路——唐山礦井到胥各庄的鐵路正式開工,全長9.67公里,1881年11月8日通車,命名「唐胥鐵路」。1887年(光緒十三年)唐胥鐵路延修至蘆台,到1888年經漢沽、塘沽修到了天津,全長130公里,命名為「津唐鐵路」。
據史料記載:津唐鐵路正線為單線運行,鋼軌採用每米24公斤輕軌(站線為18公斤),其軌距採用了世界「標准軌距」即兩軌間的距離為1.435米。天津火車站初建時站線為兩股(後擴建為九股,俗稱「下九股」)、「月台」(站台)一處、簡陋公事房數間。
1888年(光緒十四年八月)天津火車站先建在海河東岸的旺道庄。車站運營之初的運轉、貨運和客運等部分同設於老龍頭貨場內。1892年(光緒十八年)在旺道庄西側「半里許」(該站西約500餘米),在季家樓、火神廟兩村附近(即1987年天津站改建前址)又興建了新設客運站,包括花車房、機車房、候車房、公事房、站台等建築。這就是俗稱的「老龍頭車站」。移址後的車站,因地處海河東岸「老龍頭」地區(即原「馬家口」至「老龍頭渡口」今廣場橋至解放橋下游一帶)故俗稱「老龍頭」火車站;奠定了天津作為重要鐵路樞紐的地位。後來成了京山與津浦兩大鐵路干線的交匯點。
1900年「庚子兵變」(光緒二十六年)車站被毀,1902年原址重建了更加完善的車站,命名為「天津紫站」,並在車站廣場中央構築「老龍頭」紀念碑一座(後拆除)。1911年,「天津紫站」更名為「天津東站」。為組織國際聯運業務,在第一站台裝設了上下行共用,進、出站信號機,並於1930年10月10日在第一站台(國際站台)成功地開出了第一列國際列車。
在「老龍頭」車站曾見證過兩次中國人民反擊外國侵軍的場面。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天津時,在車站第一月台上,義和團阻擊了英國海軍中將百摩爾率領的4列北上軍車。在反擊沙俄軍佔領老龍頭車站的戰斗中,義和團首領張德成、曹福田各率軍團,還有「紅燈照」和清軍董福祥部隊一起,猛攻沙俄侵略軍。坐落在三岔河口的水師營炮台也炮擊老龍頭車站敵軍,打得侵略者在站房上「皆掛白旗」。老龍頭車站也成廢墟,後來才重建。 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天津站又成為中國人民與日本侵略軍交鋒的戰場。寧殿武指揮的保安一中隊全殲了駐守車站的日軍一小隊。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因戰火等因素,天津車站沒有較大的發展。
民國時期曾被作為特等站。 1988年10月1日,新建的天津站竣工啟用了。高大的主站樓房和矗立在在樓頂高66米的圓柱形鍾樓,雄偉挺拔,面臨海河。左側有天津郵政大樓,右側是銷售百貨精品的龍門大廈。主站房廣場前是海河及橫跨海河的解放橋,以及對岸的高樓大廈。
天津站在昔日老龍頭車站基礎上,再次改建、擴建,總建築面積達62674平方米,客運車場有6個旅客站台,接發客車數量由原來的46對增加到95對。候車能力增加到1萬人。站房和橋梁工程結構堅固,工程總體布局得當。採用高架候車,上進下出,南北兩面開口的設計方案,流程合理,便於旅客疏散。立面設計簡朴、明快,外表美觀,富有民族特色。進站口是圓形大廳,廳的穹窿頂部繪畫著精美的精衛填海油畫。站內設施先進,配套齊全,有現代化的電視問詢、計算機售票、檢票、電子顯示牌等八大電子服務系統。是最好的現代化火車站之一。
Ⅲ 寧波火車站發展歷史
擁有近50年歷史的寧波火車南站要進行大規模改造了。在新的藍圖里,寧波火車站將成為寧波中心城區的一個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其形態、技術含量和設計理念力爭達到全國一流水平。根據規劃,改建後的寧波站站房面積將比改建前擴大10餘倍,總面積相當於新建成的上海南站,成為甬城市區體量最大的單體建築之一……火車站即將發生的巨變讓老寧波們唏噓不已。在很多人的記憶里,近百年前阿拉寧波就有了火車站。對這個火車站,大家心中有著許多許多的親切感,珍藏著許多許多自己有關於火車站的動人細節……觸摸一座城市,不妨從打量火車站開始。今天,且讓我們一起透過歷史的煙雲,翻看甬城火車站的歷史,在逝去的故事裡丈量寧波今天的成長。 清末始建於江北開出的第一列火車只有兩節車廂時 間:1909~1949年關鍵詞:甬曹線、轟炸、拆除據史載,寧波最早的火車站,建於1914年。那一年,蕭山到寧波的蕭甬鐵路通車,於是,寧波人與火車站有了「第一次親密接觸」。蕭甬鐵路的開工典禮是1910年6月10日在寧波舉行的,地點就在今天江北桃渡路姚江畔的江北公園。這個地方就是寧波歷史上第一個火車站的所在地。如果有興趣,大家現在可以到大慶南路84號的江北公園實地逛一逛。你會看到公園里矗立著一幢有絳紅色磚立面的精緻二層小洋樓。它就是那時寧波火車站的辦公樓。這幢已有94歲高齡的小樓,像一位歷經風雨滄桑的老人,至今硬朗地挺立著。小樓還銘刻著一個頗具歷史意義的故事:1916年8月22日,孫中山先生應邀赴省立四中(即今天的寧波中學),作「振興甬幫實業,講求寧波水利」的演說時,就是從這個小樓前下的火車。當時的蕭甬鐵路始於現在的江北公園,途經庄橋、慈溪、餘姚、驛亭,一直延伸到曹娥江邊的百官鎮。從「江北公園」開出的寧波第一列火車是客車,只有兩節車廂。蕭甬鐵路全長78公里,只用了三年半時間就建成了。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這個速度算得上是飛速了。鐵路經過處,河流湖泊特別多,光是橋梁就造了52座,平均一公里多就有一座橋梁。足以讓人自豪的是,這條鐵路的資金、技術和人力極大部分都是阿拉寧波人承擔的。史載,當時足足花了1019萬銀兩呢,請來的鐵路總工程師當年也參與了京張鐵路的設計。這條鐵路讓寧波人嘗到了甜頭。從曹娥江邊走到餘姚,曾經是要「雞叫百官走,點燈到餘姚」,可搭上火車後,只要兩個小時就可以了。鐵路成為了寧波發展的鋼鐵翅膀。因為資金問題,那時杭州至曹娥段的68公里的鐵路遲遲難以動工,因此,在蕭甬鐵路建成後的20多年時間里,曾出現了以曹娥江為界,寧波這頭熱鬧非凡,杭州那邊冷冷清清的局面。
Ⅳ 北京站的車站歷史
1965年1月15日,北京軍區、北京市委、鐵道部聯合提出了北京地下鐵道建設規劃方案的專題報告。為此專門成立以北京軍區司令員楊勇為組長的北京地下鐵道領導小組,並組建鐵道部北京地下鐵道工程局。地鐵建設中最有爭議的一步就是拆除北京內城從復興門到北京站的城牆和城門,以為採用明挖回填法施工的地鐵騰出空間。建築學家梁思成提議保留城牆,以作為老北京城的標志。毛澤東主席則認為拆除城牆優於拆除民居。最後,周恩來總理要求保留正陽門城樓及箭樓,而其他的城門、城牆則被拆除。
1965年7月1日北京地下鐵道一期工程在玉泉路以西舉行了開工奠基典禮。地下鐵道修建最初出於備戰的考慮,線路連接北京西山衛戍部隊駐地和北京火車站。工程按照「戰備為主,兼顧交通」的方針設計,採用敞口明挖施工,施工完成再填埋,由鐵道兵第十二師、地下鐵道工程局、北京市城建局施工。這是中國自行設計、施工的第一條地下鐵道。
1969年10月1日,北京站隨北京地鐵1號線的建成通車而完成。
1971年1月15日,北京地鐵一期工程線路開始試運營,實行內部售票,接待參觀群眾。
1971年9月13日至1971年11月6日、1973年8月12日至1974年6月30日、1975年1月12日至1975年1月31日,地鐵因戰備原因停運。
1976年9月18日,因召開毛主席追悼大會地鐵停運一天。
1981年4月20日北京市地下鐵道公司成立。
1981年9月15日北京地下鐵道一期工程正式驗收,從共19座車站,全長27.6公里的包括北京站在內的運營線路移交北京市地鐵公司管理,北京地鐵1號線從蘋果園站至北京站站區段正式對外開放。 1987年12月24日,北京地鐵復興門折返線建成通車。隨著復興門折返線的建成,1987年12月28日起兩條已有線路被重新組合成兩條新線,北京地鐵1號線運營區段由南禮士路站沿復興門外大街向東延伸至復興門站, 列車從蘋果園站到復興門站後折返運行,不再向南轉向連接長椿街站。同時長椿街站至北京站區段改為北京地鐵2號線的一部分。至此北京地鐵一線(北京地鐵1號線)與環線(北京地鐵2號線)開始獨立運行。長椿街站至北京站間的一些車站,相比北部的車站,站台、出站口通道更加狹窄,與1號線西段的車站相仿。
1995年10月1日7時34分,北京站至崇文門站區間825V電纜擊穿接地,中斷內環行車2小時47分。1996年1月19日,北京西郊大面積停電事故波及地鐵,造成一線和環線內環146分鍾停止運行。
2015年4月20日7時56分,2號線因北京站信號故障,前門至建國門區段雙方向列車間隔較大,影響部分列車晚點。8時45分,北京站信號故障修復,運營秩序逐步恢復。
Ⅳ 大中央車站的歷史
大中央車站系由美國鐵路大王范德比爾特(Cornelius Vanderbilt)出資建造,於1913年正式啟用,並取代回了之前答的舊站(於1871年由老范德比爾特所建)。自車站落成後,車站附近的公園大道上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了許多飯店、辦公大樓及豪宅,也因此使這里成為全曼哈頓島地價最高的地區。1963年,龐大的泛美大廈(The Pan Am Building,現為大都會人壽大廈)於大中央車站北邊建成,由於其落成破壞了大中央車站附近的景緻,引來抗議聲浪,但麻煩還沒結束,1968年,賓州中央鐵路公司曾計畫拆除大中央車站42街的一部分候車室,以興建辦公大樓,但由於當時美國第一夫人賈桂琳·甘乃迪的強烈反對,大中央車站才逃過被改建的命運。1983年,大中央車站被列入國家歷史文物保護名冊。1992年,大中央車站開始進行全面整修的工作,以應付日趨增長的通勤人潮。
Ⅵ 汽車的發展史
總體說來,世界汽車發展史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世界汽車工業快速發展階段
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在這一時期,賓士、福特、通用等20多家汽車公司相繼成立,汽車生產進入標准化流水線生產,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在汽車產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時,汽車技術也有了很大進步。變速器、四輪制動、獨立懸掛技術、壓減震器都是在這個時期發明的。
第二階段:汽車全盛時期
二戰結束後,歐洲各國大力發展汽車,產量從戰前的80萬輛增長到了800萬輛,增長了近10倍。在這個時期,日本也迅速崛起,至80年代,產量達到1100萬輛,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這一時期的汽車技術主要向高速,方便,舒適方向發展,流線車身,前輪獨立懸架、自動變速器、全輪驅動都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
第三階段:汽車企業兼並重組,汽車產量相對穩定
20世紀70年代後,世界汽車產量穩定在5000萬輛左右,發達國家汽車市場趨於飽和,各個公司之間競爭激烈。歐、美、日之間貿易摩擦不斷,而韓國卻在激烈的競爭中崛起,成功實現了技術跨越,成為世界汽車生產一個重要基地。這個時期汽車技術的主要發展方向是提高汽車安全性和降低污染。由於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汽車防抱死制動系統、安全氣囊、電子控制噴油和點火、三元催化劑等在這一時期相繼出現。
汽車未來發展趨勢
隨著空氣污染及石油短缺問題的日益嚴重,利用混合動力車和電動汽車替代傳統汽油車和柴油車已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問題。世界各國政府都在推動混合動力/純電動汽車的研究。美國能源部預測,到2030年,新能源汽車將占整個輕型汽車和卡車市場28%的份額,這將比2005年增加20%。現如今,汽車工業正經歷著一場革命,汽車正朝著智能、舒適、節能、環保的方向飛速發展。
Ⅶ 渭南站的車站歷史
渭南站是隨著隴海線的修建而設立的一個歷史老站,始建於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原址專在解放路屬北端,站名牌匾由時任民國鐵道部長的顧孟余於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題寫,用漢白玉石採用陰文雕刻,鑲嵌在風雨棚上端票房牆體上。新中國成立後,由於修建三門峽水庫導致的決策性失誤,以所謂「戰備」為名義,將隴海線改線沿渭南市區南部原下,在前進路南端現址新建渭南火車站,原站址改為渭南車站貨場,現所使用的新站房修建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
隨著渭南城市發展需要,老火車站貨場也遷移新址,老火車站在2010年年初正式停止使用,老車站也正式走進歷史,老票房已經被文物部門列為文物保護范圍,此處將修建一個承載渭南歷史的休閑廣場。
為適應新時期的發展需要,鄭西客運專線在渭南市區北部設立了高鐵站——渭南北站,形成了一南一北遙相呼應的兩個鐵路出行通道,使得進出渭南更加便捷順暢。
Ⅷ 汽車站的發展歷史
中國抄最早的汽車站
1910年7月,因青島於1907年的開通的公共汽車線路延長從青島館陶路汽車站始發到墨蘭堡房(今嶗山區柳樹台),由此,這里自然形成了中國最早的汽車站——青島館陶路汽車站。至今,這座位於青島市市北區館陶路49號隸屬交運集團(青島)的「百年老站」——館陶路汽車站仍然存在並為旅客服務。
Ⅸ 香港火車站的發展歷史
香港抄火車站於1998年6月21日啟用,是機場快線與東涌線的終點站,此站在環球大廈、干諾道中及交易廣場地底以市區線收費區內轉乘通道連接中環站,乘客可以步行至中環站轉乘荃灣線及港島線。車站主要以灰色及白色為主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