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誰知道中國「橋」的發展史
橋的產生與發展
[編輯本段]
在人為橋梁之前,自然界由於地殼運動或其他自然現象的影響 ,形成了不少天然的橋梁形式。如浙江天台山橫跨瀑布上的石樑橋,江西貴溪因自然侵蝕而成的石拱橋(仙人橋)以及小河邊因自然倒下的樹干而形成的 「獨木橋」,或兩岸藤蘿糾結在一起而構成的天生「懸索橋」等等。人類從這些天然橋中得到啟示,便在生存過程中,不斷仿效自然。開始時大概是利用一根木料在小河上,或氏族聚居群周圍的壕溝上搭起一些獨木橋(橋之所以始稱「梁」,也許便是因這種橫梁而過的原故),或在窄而淺的溪流中,用石塊墊起一個接一個略出水面的石蹬,構成一種簡陋的「跳墩子」石樑橋(後園林中多仿此原始橋式,稱「汀步橋」、「踏步橋」)。這些「獨木橋」「跳墩子橋」便是人類建築的最原始的橋梁,以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斷由低級演進為高級,才逐漸產生各種各樣的跨空橋梁。
我國的橋梁,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橋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落後,多數只能建在地勢平坦,河身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橋梁也只能是寫木樑式小橋,技術問題較易解決。而在水面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則多採用浮橋。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梁的創建發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個璀璨奪目的發展階段,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戰國時鐵器的出現,也促進了建築方面對石料的多方面利用,從而使橋梁在原木構梁橋的基礎上,增添了石柱、石樑、石橋面等新構件。不僅如此,它的重大意義,還在於由此而使石拱橋應運而生。石拱橋的創建,在中國古代建橋史上無論是實用方面,還是經濟、美觀方面都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石樑石拱橋的大發展,不僅減少了維修費用、延長了橋的使用時間,還提高了結構理論和施工技術的科學水平。因此,秦漢建築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術的出現,實際上是橋梁建築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從一些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約莫在東漢時,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階段是以唐宋為主的,包括兩晉、南北朝和隋、五代時期,這是古代橋梁發展的鼎盛時期。隋唐國力較之秦漢更為強盛,唐宋兩代又取得了較長時間的安定統一,工商業、運輸交通業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等十分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東晉以後,由於大量漢人貴族官宦南遷,經濟中心自黃河流域移往長江流域,使東南水網地區的經濟得到大發展,經濟和技術的大發展,又反過來刺激橋梁的大發展。因此,這時創造出許多舉世矚目的橋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創的敞肩式石拱橋--趙州橋,北宋廢卒發明的疊梁式木拱橋--虹橋,背誦創建的用筏形基礎、植蠣固墩的泉州萬安橋,南宋的石樑橋與開合式浮橋相結合的廣東潮州的湘子橋等。這些橋在世界橋梁史上都享有盛譽,尤其是趙州橋,類似的橋在世界別的國家中,晚了七個世紀方才出現。縱觀中國橋梁史,幾乎所有的重大發明和成就,以及能爭世界第一的橋梁,都是此時創建的。
第四階段為元、明、清三朝,這是橋梁發展的飽和期,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創造和技術突破。這時的主要成就是對一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並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梁的施工說明文獻,為後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萬年橋、貴州的盤江橋等艱巨工程。同時,在川滇地區興建了不少索橋,索橋建造技術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隨著我國第一條鐵路的通車,迎來了我國橋梁史上的又一次技術大革命。
具體資料:
http://ke..com/view/84286.htm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o(∩_∩)o...
② 中國的橋梁史
中國橋梁的歷史可以上溯到6000年前的氏族公社時代,到了1000多年前的隋、唐、宋三代,古代橋梁發展到了巔峰時期。在最近的1000年中,中國的橋梁技術全面落後於世界的腳步,中國第一座現代化橋梁的出現距今僅100多年歷史,而且是由外國人建造的。從錢塘江大橋算起,中國人自己設計現代橋梁的歷史還不足70年;從南京長江大橋算起,中國人自行設計建造大型橋梁的歷史僅34年。
九十年代以來,中國橋梁的成就才使我們重新無愧於祖先地站到了世界前列,這是中國橋梁建設的偉大復興時代。
梁橋的新生
梁橋作為最簡單實用的橋型,在橋梁史上出現得最早,在中國古代曾被拱橋的光環所湮沒,但卻是現代橋梁的始作俑者。現代梁橋技術中,鋼板梁橋和鋼桁架梁橋出現得最早,以後,混凝土橋梁以其經濟性和便於維護的優勢,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中國的預應力混凝土簡支梁橋和連續梁橋在八十年代以後得到廣泛採用,成為長橋和大跨徑橋梁的主要橋型。浙江省瑞安飛雲江橋最大跨徑62米,橋長1722米,是中國當時最大跨徑的預應力混凝土簡支梁公路橋。八十年代以來,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橋成為中國公路橋梁的重要橋型。1984年建成的湖北省沙洋漢江橋是首座跨徑超過100米的連續梁橋,跨徑100米以上的連續梁橋還有廣東省廣州大橋、江門外海橋、惠州東江橋、湖南省常德沅江橋、貴州省思南烏江橋、天津市永定新河華北橋、湖北省宜城漢江橋、宜昌樂天溪橋、江蘇省南京長江第二大橋北汊橋等,其中南京長江第二大橋北汊橋的最大跨徑達到165米,外海橋的連續長度達到880米。
作為現代梁橋的分支——連續剛構、斜腿剛構等新橋型在八十年代取得了突破性進展。1981年中國跨徑最大的預應力混凝土斜腿剛構橋——濁漳河橋建成,此橋是邯(鄲)長(治)鐵路上的一座大型橋梁,位於山西省黎城和潞城交界處,跨越兩岸陡峭的濁漳河,主跨達到82米。
1982年底,另一座更大的鋼箱型斜腿剛構橋落成。 這就是位於陝西省安康水電站鐵路專用線上的安康漢江橋,主跨達176米,是當時世界跨徑最大的鋼斜腿剛構鐵路橋。
1988年在廣東省廣州市郊建成了中國第一座大跨徑連續剛構橋——洛溪大橋。大橋位於廣州市番禺區洛溪渡口,跨珠江後航道,全長1916.04米,為4孔一聯三向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橋,最大跨徑180米,橋面凈寬15米,該橋建設既吸取了中國修建數十座T形剛構的經驗,又研究了國外同類橋梁的成熟技術,最大跨徑180米,在當時已居亞州同類橋型首位。
洛溪大橋為九十年代連續剛構橋的建設奠定了基礎,並成就了虎門大橋輔航道橋跨徑紀錄。1997年4月建成通車的虎門大橋位於廣東省珠江三角洲中部虎門古炮台,連接廣深、廣珠兩條高速公路,是珠江三角洲高速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輔航道橋是主橋的組成部分,橋型為三跨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箱型梁,其主航道橋以888米的跨度在當時居全國懸索橋之首,輔航道橋則更以270米的跨徑一舉奪得連續剛構橋當時的世界紀錄。
「拱橋王國」的復興
因為趙州橋等一批古代拱橋的驚人成就,中國一直被譽為「拱橋王國」。即使在工業革命之後,鋼材和混凝土材料的出現,也沒有完全動搖中國傳統石拱橋的根基。中國人基於對「拱」的理解,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還創造了雙曲拱橋這一令當時的中國人驕傲的橋型。
八十年代以後,鋼筋混凝土箱形拱橋、剛架拱橋以及桁式組合拱橋等多種橋型漸漸取代了石拱橋和雙曲拱橋的地位,纜索吊裝,轉體施工、勁性骨架澆築等多種工藝日臻完善。1987年,四川省採用轉體施工法相繼建成巫山龍門橋和涪陵烏江橋兩座上承式箱形拱橋,跨徑達到122米和200米。
1990年四川省在宜賓市建成的小南門橋,跨徑達到240米,已是當時世界上中承式拱橋中跨徑最大的一座。2001年11月7日,小南門大橋因吊桿銹蝕造成部分橋面跨塌,在修復過程中,技術人員對全橋進行了檢測,大橋整體結構依然完好。小南門大橋所付出的代價是創新的代價,沒有創新我們就不可能一睹1400年前的趙州橋。
1995年貴州省甕安縣建成江界河大橋,首次突破了中國混凝土拱橋跨徑 300米大關,達到330米,一舉成為世界最大的桁式組合拱橋。不僅如此,其拱頂橋面至水面高度達263米,居中國各類橋梁之首。大橋一跨飛躍烏江天險,主孔分108個桁片預制,運用桁架伸臂法懸拼架設,兩岸引孔為桁式剛構,全橋輕盈簡潔,凌空飛渡,氣勢不凡。
1997年重慶萬縣長江大橋建成。大橋位於萬州區(原萬縣市)黃牛孔處,是上海至成都高速公路跨越峽江天險的特大型拱橋。大橋一跨飛渡長江,全長 856.12米,主拱圈為鋼管混凝土勁性骨架箱型混凝土結構,主跨420米,橋面寬24米,為雙向四車道,是世界最大跨徑的混凝土拱橋。
九十年代,鋼管混凝土拱橋因其實用性和優美外型的良好結合,成為各地橋型選擇中的佼佼者。1991年,四川省蒼溪縣建成了中國第一座鋼管混凝土拱橋——旺蒼大橋,跨徑115米。在此之後的幾年中,各地雖然興建了不少鋼管混凝土拱橋,但跨徑始終在200米以下徘徊,直到199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建成了三岸邕江大橋,一舉將此類橋梁的跨徑提高到270米;1999年又建成了跨徑220米的六景大橋。此後,在湖北、浙江和貴州等省,跨徑在250米左右的鋼管混凝土公路、鐵路拱橋開始增多。
2000年廣東省廣州市內建成了一座中國也是世界最大跨徑的中承式鋼管混凝土拱橋——丫髻沙大橋,全長1084米,主橋採用三跨連續中承式鋼管混凝土系桿拱橋,跨越珠江主輔航道、丫髻沙島,主拱的施工採用由兩岸地面拼裝、垂直提升、水平轉動、對接合龍的新工藝,創下多項全國乃至世界第一:跨徑第一,達360米;平轉轉體每側重量達13680噸,是世界同類型第一座萬噸轉體橋梁;豎轉加平轉相結合的施工工藝世界領先;兩拱對接偏差僅2毫米。此外,到目前為止,中國已建成跨徑在 220米以上的鋼管混凝土拱橋10座,使任何國家都難望其項背。
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的鋼拱橋建設一直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國外在20 世紀三十年代就已經建成了數座跨徑500米以上的鋼拱橋,中國直到六十年代末才建成了兩座跨徑180米左右的鋼拱橋,而且在此之後並無建樹,這是中國拱橋的遺憾。今天,這個遺憾即將交給歷史,上海盧浦大橋建成之後,不僅將以550米的跨徑成為世界第一鋼拱橋,而且將要把主要形式的拱橋跨徑紀錄一舉握在中國人的手中,使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拱橋王國」。
異軍突起的斜拉橋
現代斜拉橋,五十年代於歐洲興起,七十年代傳入中國,由於優質鋼材的運用和設計建造中的復雜計算,低合金鋼冶煉、加工技術和計算機技術介入了橋梁建設,使斜拉橋成為與以往任何橋型都截然不同的嶄新橋型。1975年先後在四川省雲陽縣和上海市建成主跨為75.8米和54米的試驗性鋼筋混凝土斜拉橋——雲陽湯溪河橋和上海新五橋。在這個基礎上又建成幾座跨徑120米左右的實用橋,為後來斜拉橋在中國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中國第一座突破跨徑200米的斜拉橋是1982年建成的上海泖港大橋,幾乎同時,濟南黃河大橋將中國斜拉橋的跨徑提高到220米,此後斜拉橋成為中國大跨徑橋梁的首選橋型。八十年代相繼建成的跨徑200米以上的斜拉橋還有天津市永和橋、重慶市石門大橋、安徽省蚌埠淮河大橋、湖南省長沙湘江北大橋、四川省犍為橋、安徽省鳳台淮河橋和台灣省高屏溪橋等。其中高屏溪橋和石門大橋為獨塔斜拉橋,兩側跨徑分別為330米、180米和230米、200米,在當時已居同類型橋梁世界之首,設計和施工技術日臻成熟。
進入九十年代,斜拉橋的跨徑突破了400米。1991年上海南浦大橋建成,跨徑達到423米,兩年以後,上海楊浦大橋實現了斜拉橋跨徑600米的突破,達到602米。到2000年中國建成的跨徑 600米以上的斜拉橋就有4座,除楊浦大橋外,還有福建省青州閩江大橋、武漢白沙洲長江大橋、南京長江第二大橋,跨徑分別為605米、618米和628米。在世界最大跨徑的10座斜拉橋中,就有6座在中國,同時,中國也是世界上建造斜拉橋最多的國家。到目前為止,已建成的斜拉橋逾百座,跨徑在400米以上的有20座,現已開工的江蘇省蘇通長江大橋和香港昂船洲大橋將以千米以上的跨徑改寫斜拉橋的世界紀錄。
斜拉橋已成為中國橋梁技術居世界先進水平的標志。
懸索橋的三次飛躍
現代懸索橋雖然源於古代吊橋,但現代懸索橋的規模、材料、技術含量已和古代吊橋不可同日而語,它集中了當代建築學最尖端的理論、工藝、材料,以無與倫比的跨徑雄霸橋林,即便是橋林新秀斜拉橋在跨徑上也無力與其爭鋒。 1995年,中國第一座現代大跨徑懸索橋廣東省汕頭海灣大橋建成,它以452米的跨徑吹響了中國大跨徑懸索橋建設的號角。僅僅一年,西陵長江大橋就將這一紀錄提高到900米。1997年,又建成了跨徑888米的虎門大橋。同年,香港青馬大橋又實現了新的跨越,以1377米的跨徑雄居中國橋梁跨徑之首。1999年江陰長江大橋又以1385米的跨徑傲視橋林。中國懸索橋4年實現3次飛躍,每次飛躍都是450米的驚人數字,這在世界橋梁史上也絕無僅有。
江陰長江大橋位於江蘇省江陰市與靖江市之間,跨越長江下游的開闊江面,連接京滬高速公路,是一座鋼箱梁懸索橋。橋長3071米,主跨1385米,橋塔高196米,通航凈空50米,可通過5萬噸級散裝貨船,主纜長2200米,直徑 86厘米,重達16800噸,主纜由169股束組成,每股束又由127根5.35毫米的鍍鋅鋼絲組成,鋼絲總長達95000公里,橋面總寬37米,為雙向六車道,工程歷時5年,於1999年9月28日建成通車。正在建設中的江蘇省潤揚長江大橋南汊橋,將以1490米的跨徑再創中國橋梁的跨徑紀錄。
改革開放以來的20多年中,中國的橋梁建造技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前十年為此做了經濟上、技術上和人才上的准備,九十年代迎來了跨越式的發展。展望未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一批更大的越江跨海工程的建設,中國橋梁將會創造更輝煌的成就。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將造就一代巨人去引領世界橋梁的未來。
③ 中國橋的歷史
一、關於橋的知識
1.橋梁分類
梁橋:梁式又稱樑柱式,是在水中橋柱或橋墩,上搭橫梁,連而成橋,有單跨多跨之分。
浮橋:用舟或其他浮物作中間橋腳的橋梁。
吊橋:故事設置在城壕上的橋,現在為懸素橋和斜拉橋的統稱。
拱橋:用拱作為橋身主要承重結構的橋。
立交橋:線路(如公路、鐵路等)交叉時,為保證交通互不幹擾而建造的橋梁。在既有線路之上跨越者又稱跨線橋,在地下穿過者又稱地道橋。
2.我國古代橋梁的藝術風格:
首先,表現在造型上,如曲線的柔和多變;
其次,我國古橋十分重視與環境的協調,由於橋的存在,又增加了環境的美;
第三,我國古代上有橋屋、亭、閣、欄桿以及牌坊等。
二.橋話
1.橋與山水山水本身就是美麗的,橋在這樣的天然圖畫中,真是相得益彰。杜甫詩「市橋官柳細,江路野梅香」,白居易詩「晴虹橋影出,秋雁櫓聲來」等,就描寫了山光水色與橋共同構成的美景。
2.橋與園林園林里山有水必有橋,亭台樓閣,小橋流水,互相映襯,缺一不可。歐陽修的「波光柳色碧溟濛,曲渚斜橋畫舸通」這兩句詩,就是對此的寫照。
3.橋與文藝橋在水上山間,凌空越阻,千姿百態,普度眾生,歷來是文學和藝術中的絕好題材。著名的如蘇州的楓橋,在詩歌中,除張繼的《楓橋夜泊》詩外,還有杜牧的「長洲茂苑草蕭蕭,暮煙秋雨過楓橋」等。繪畫中,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里的「虹橋」,結構非常巧妙。戲劇里,光京劇里演出「橋戲」的就不少。最著名的是《長坂坡》,還有《斷橋》、《草橋驚夢》等。神話傳說里「鵲橋」的故事源遠流長,張果老倒騎驢過橋的故事也是婦孺皆知。
4.橋的歷史故事建於1937年的錢塘江大橋是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化大橋,這一點你也許知道;不過你可知道,這座大橋1937年9月26日通車,12月23日就被我方自行炸毀,為的是不讓它為侵華日軍服務!
三.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橋
1.中國古代橋梁之最
現存最古老的敞肩拱石橋是河北趙縣趙州橋。隋朝開皇十五年至大業元年(595~605年)建。
現存最早的也是橋洞最多的聯拱石橋是江蘇蘇州寶帶橋。唐元和十一年(816年)始建。
現存最早的十字橋是山西晉祠魚沼飛梁,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建。
最早的開關活動式大石橋是廣州潮州廣濟橋。明宣德十年(1435年)建。
僅有的五亭橋位於江蘇揚州瘦西湖。
2.立交橋給城市增添了現代化氣息。
北京市興建最早的道路立交橋是位於昌平路上的白浮橋、藍靛廠路上的八里庄橋和車道溝橋三座跨路、跨河立交,均成建於1966年。1974年在城區建成第一座苜蓿葉形互通式立交---復興門橋。
四元橋位於首都機場高速公路、京順路與四環路交叉處,是四層全互通式大型立交橋,共有大小橋梁26座,總長度2.6公里,是全國最大的城市立交橋。玉蜓橋位於南二環路與東浦路交叉處,是三層互通式蜻蜓型立交橋。
3.建造海底隧道耗資巨大,施工期長,因而人們更多地選擇了跨海大橋。
目前,世界上較大的跨海大橋已達三十多座。位於波斯灣上的巴林—沙烏地阿拉伯跨海搭橋全長25公里,是當今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
義大利墨西拿大橋把狀似皮靴的本土與狀似足球的西西里島連為一體。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市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跨度雖然只有1560米,但它卻是一座架在歐、亞兩洲上的洲際橋梁。
④ 橋的發展史主要分為幾個階段
我國的橋梁,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橋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落後,多數只能建在地勢平坦,河身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橋梁也只能是寫木樑式小橋,技術問題較易解決。而在水面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則多採用浮橋。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梁的創建發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個璀燦奪目的發展階段,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戰國時鐵器的出現,也促進了建築方面對石料的多方面利用,從而使橋梁在原木構梁橋的基礎上,增添了石柱、石樑、石橋面等新構件。不僅如此,它的重大意義,還在於由此而使石拱橋應運而生。石拱橋的創建,在中國古代建橋史上無論是實用方面,還是經濟、美觀方面都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石樑石拱橋的大發展,不僅減少了維修費用、延長了橋的使用時間,還提高了結構理論和施工技術的科學水平。因此,秦漢建築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術的出現,實際上是橋梁建築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從一些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約莫在東漢時,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
⑤ 橋的發展歷史
我國的橋梁,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橋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落後,多數只能建在地勢平坦,河身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橋梁也只能是寫木樑式小橋,技術問題較易解決。而在水面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則多採用浮橋。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梁的創建發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個璀燦奪目的發展階段,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戰國時鐵器的出現,也促進了建築方面對石料的多方面利用,從而使橋梁在原木構梁橋的基礎上,增添了石柱、石樑、石橋面等新構件。不僅如此,它的重大意義,還在於由此而使石拱橋應運而生。石拱橋的創建,在中國古代建橋史上無論是實用方面,還是經濟、美觀方面都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石樑石拱橋的大發展,不僅減少了維修費用、延長了橋的使用時間,還提高了結構理論和施工技術的科學水平。因此,秦漢建築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術的出現,實際上是橋梁建築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從一些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約莫在東漢時,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
⑥ 中國橋梁史
元35年東漢光武帝時,在今宜昌和宜都之間,出現了架 設在長江上的第一座浮橋。
建於1706年的滬定鐵索橋跨長約100m,寬約2.8M,由13 條錨固於兩岸的鐵鏈組成,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經 渡此橋,由此更加聞名。
灌縣的安瀾竹索橋建於1803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竹 索橋,全長34O余米,分8孔,最大跨徑約61m,全橋由細竹蔑編粗五寸的24根竹索組成,其中橋面索和扶擋索各半。
在秦漢時期,我國已廣泛修建石粱橋。世界上現在是保 存著的最長、工程最艱巨的石粱橋,就是我國於1053一1059年 在福建泉州建造的萬安橋,也稱洛陽橋,此橋長達800米,共47 孔,位於「波濤洶涌,水深不可址」的海口江面上。此橋以 磐石鋪遍橋位底,是近代筏形基礎的開端,並且獨具匠心地用養殖海生牡蠣的方法膠固橋基使成整體,此也是世界上 絕無僅有的造橋方法,近千年前就能在這種艱難復雜的水文 條件下建成如此的長橋,實是中華橋梁史上一次勇敢的突破。
1240年建造的福建潭州虎渡橋,也是最令人驚奇的一 座粱式大橋,此橋總長約335m,某些石粱長達23.7m,沿寬度 用三根石粱組成,每根寬1.7m,高1.9m,重達200多噸,該橋一直 保存至今」歷史記載,這些巨大石樑橋是利用潮水漲落浮運建 設的,足見我國古代加工和安裝橋梁的技術何等高超。
我國古代石拱橋的傑出代表是舉世聞名的河北省趙 縣的趙州橋(又稱安濟橋),該橋在隋大業初年(公元605年左 右)為李春所創建,是一座空腹式的圓弧形石拱橋,凈跨37m, 寬9m,拱失高度7.23m,在拱圈兩肩各設有二個跨度不等的腹 拱,這樣既能減輕橋身自重,節省材料,又便於排洪、增加美 觀,趙州橋的設計構思和工藝的精巧,不僅在我國古橋是首屈一指,據世界橋梁的考證,像這樣的敞肩拱橋,歐洲到19世紀中葉才出現,比我國晚了一千二百多年,趙州橋的雕 刻藝術,包括欄板、望柱和鎖口石等,其上獅象龍獸形態逼 真,琢工的精緻秀麗,不愧為文物寶庫中的藝術珍品,我國 石拱橋的建造技術在明朝時曾流傳到日本等國,促進了與世 界各國人民的文化交流並增進了友誼。
廣東潮安縣橫跨韓江的湘子橋(又名廣濟橋)此橋始 建於公元1169年,全橋長517.95m,總共20墩19孔,上部結構有 石拱、木樑、石樑等多種型式,還有用18條活船組成的長達 97.30m的開合式浮橋,設置浮橋的目的,一方面適應大型商 船和上游木排的通過,並且也避免了過多的橋墩阻塞河道, 以致加劇橋基沖刷而造成水害,這座世界上最早的開合式 橋,柱石橋之長、石墩之大、橋梁之多以及施工條件之困難 工程歷時之久,都是古代建橋史上所罕見的。。 8. 1957年,第一座長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的勝利建 成,結束了我國萬里長江無橋的狀況,從此「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橋的正橋為三聯3X128m的連續鋼桁粱,雙 線鐵路上層公路橋面寬18m,兩側各設2.25m人行道,包括引 橋在內全橋總長1670.4物,大型鋼梁的製造和架設、深水管柱基礎的施工等,對發展我國現代橋染技術開創了新路。
1969年勝利建成了舉世矚目的南京長江大橋,這是我國自行設計、製造、施工,並使用國產高強鋼材的現代大型橋梁,正橋除北岸第一孔為128m簡支鋼桁粱外,其餘為9 孔3聯,每聯為3x l60m的連續鋼桁粱。上層是公路橋面,下層 為雙線鐵路,包括引橋在內,鐵路部分全長6772m,公路部 分為4589m,橋址處水深流急,河床地,質極為復雜橋墩基礎 的施工非常困難。南京長江大橋的建成顯示出我國的建橋事 業已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也是我國橋梁史又一個重要標 志。
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石拱橋是1946年瑞典建成的 綏依納松特橋,跨度為155m。
世界上第一座具有鋼筋混凝土主梁的斜拉橋,是 1925年在西班牙修建跨越但波爾河的水道橋,主跨為60.35m
西班牙的盧納巴里奧斯橋,跨徑達440m,採用了雙 面輻射形密索布置,為目前世界上跨徑最大的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
香港青馬大橋橫跨青馬灣海峽,與香港新機場相連, 耗資9.15億美元。該橋跨度為1377m。名列世界第五,與江陰長江大橋是「姐妹橋」。
日本明石海峽橋,橫跨日本內海,使日本神戶與淡 路島緊緊相連。這座大橋全長3190M,中央跨度1990m將於 1998年竣工。它可以承受里氏8.5級地震,是世界第一的懸 索橋。
華夏第一橋——江陰長江公路大橋,是我國「八五」規劃的「兩縱兩橫」國道主幹線中沿海主骨架的跨江工程,是目前 中國第一、世界第四大跨徑鋼懸索橋。大橋由橋塔、主纜、錨旋和鋼箱梁等主要部件組成。大橋全長3071 米,主跨1385米;橋面寬33.8米,雙向六車道,設計車速100公里/小時;通航凈空為50米,可通行五萬 噸級巴拿馬型散貨輪。江陰長江公路大橋的兩根主索,各長2400多米,直徑近1米,每根重1.4萬 多噸,主索用127根直徑5.3毫米的鋼絲攪成索,再由169股鋼索組成主索。主橋每邊有85個吊桿,每個吊桿2根,用以連結主索和橋面。 兩岸索塔標高為196.236米,相當於65層摟高。北塔基長43.5米,寬73.5米,下有123根近90米長的基礎樁。北錨的混凝土陳井平面長69米,寬51米(面積相當於一片足球場大)。沉入地面58米,被稱為世界第一大沉井。江陰長江大橋於1994年11月22日正式開工,1999年10月1日勝利通車,名列「中國第一,世界第四」。
⑦ 中國古代橋的發展史有哪些過程
根據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會,我國就有了獨木橋和數根圓木排拼而成的木樑橋。
⑧ 中國橋的歷史和概況
世界上的第一座橋究竟出自何處、誰人之手,已無法考證。因為自從有了道路之後,當人們遇到河流、溝壑阻礙時,就會想到要採用某種方式跨越障礙。最初的橋可能只是架在小河溝兩岸或河中礁石上的一根樹干、一塊石板。後來在此基礎上出現了最早的木橋和石橋。
石拱橋——我國河北省趙縣城南5里有一座拱形大石橋,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趙州橋,它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之一。這座橋是隋朝工匠李春、李通等建造的,距今已近1400年。它造型美觀,結構別致。像這樣的橋,歐洲19世紀中葉才發現,比我國晚1200餘年。
鐵橋——1779年,英國的亞伯拉罕—達比在英格蘭中部科布魯克代爾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鐵橋。這座橫跨塞汶河的鐵橋,使用5列鑄鐵肋構成30米長的單跨半圓拱。橋的鑄件有不少精巧的構想。
懸索橋——原始懸索橋柔軟易彎,不利於車輛行走。現代懸索以鋼纜懸掛加肋的橋板,已解決了這個問題。西文第一座水平橋面的懸索橋設計,見於1595年奧地利主教瓦蘭佐奧的著作中。該設計把鐵桿連在一起構成懸索。1801年芬利首先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雅各溪上建造了懸索橋,橋長21米。
1803年,法國率先建造鋼絲纜索橋。塞昆建造了幾座跨度長達90多米的橋。維克發明了在橋上用一根根鋼絲構成纜索。而不必把沉重的鋼絲纜索吊到橋塔項上。
鋼筋混凝土橋——世界上第一座鋼筋混凝土橋是1899年建於蘇格蘭連芬南的混凝土高架橋,每拱跨度為15米。21個橋拱頂上各有一鉸鏈,使墩基可以移動。工程師梅拉特最早懂得三鉸鏈作用,他於1901年在瑞士建成首座三鉸拱橋,是細長的鋼筋混凝土橋。
預應力混凝土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制出高強度鋼材,佛萊辛奈將其應用於橋梁設計中。他於1948年至1950年間在法國馬恩河上先後建造了5座預應力混凝土橋,分別位於愛斯勃利、安奈、特里巴度士、查吉斯和尤西。各橋採用平拱,遠較過去的橋拱平坦得多。
⑨ 橋的發展史
我國的橋梁,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以西周、春秋為主,包括此前的歷史時代,這是古代橋梁的創始時期。此時的橋梁除原始的獨木橋和汀步橋外,主要有梁橋和浮橋兩種形式。
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落後,多數只能建在地勢平坦,河身不寬、水流平緩的地段,橋梁也只能是寫木樑式小橋,技術問題較易解決。而在水面較寬、水流較急的河道上,則多採用浮橋。
第二階段以秦、漢為主,包括戰國和三國,是古代橋梁的創建發展時期。秦漢是我國建築史上一個璀璨奪目的發展階段,這時不僅發明了人造建築材料的磚,而且還創造了以磚石結構體系為主題的拱券結構,從而為後來拱橋的出現創造了先決條件。
戰國時鐵器的出現,也促進了建築方面對石料的多方面利用,從而使橋梁在原木構梁橋的基礎上,增添了石柱、石樑、石橋面等新構件。不僅如此,它的重大意義,還在於由此而使石拱橋應運而生。
石拱橋的創建,在中國古代建橋史上無論是實用方面,還是經濟、美觀方面都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石樑石拱橋的大發展,不僅減少了維修費用、延長了橋的使用時間,還提高了結構理論和施工技術的科學水平。
因此,秦漢建築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術的出現,實際上是橋梁建築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從一些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約莫在東漢時,梁橋、浮橋、索橋和拱橋這四大基本橋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階段是以唐宋為主,兩晉、南北朝和隋、五代為輔的時期,這是古代橋梁發展的鼎盛時期。隋唐國力較之秦漢更為強盛,唐宋兩代又取得了較長時間的安定統一,工商業、運輸交通業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等十分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
東晉以後,由於大量漢人貴族官宦南遷,經濟中心自黃河流域移往長江流域,使東南水網地區的經濟得到大發展,經濟和技術的大發展,又反過來刺激橋梁的大發展。
因此,這時創造出許多舉世矚目的橋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創的敞肩式石拱橋--趙州橋,北宋廢卒發明的疊梁式木拱橋--虹橋,北宋創建的用筏形基礎、植蠣固墩的泉州萬安橋,南宋的石樑橋與開合式浮橋相結合的廣東潮州的湘子橋等。
這些橋在世界橋梁史上都享有盛譽,尤其是趙州橋,類似的橋在世界別的國家中,晚了七個世紀方才出現。縱觀中國橋梁史,幾乎所有的重大發明和成就,以及能爭世界第一的橋梁,都是此時創建的。
第四階段為元、明、清三朝,這是橋梁發展的飽和期,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創造和技術突破。這時的主要成就是對一些古橋進行了修繕和改造,並留下了許多修建橋梁的施工說明文獻,為後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資料。
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萬年橋、貴州的盤江橋等艱巨工程。同時,在川滇地區興建了不少索橋,索橋建造技術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隨著我國第一條鐵路的通車,迎來了我國橋梁史上的又一次技術大革命。
(9)中國橋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橋梁是道路的組成部分。從工程技術的角度來看,橋梁發展可分為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個時期。
人類在原始時代,跨越水道和峽谷,是利用自然倒下來的樹木,自然形成的石樑或石拱,溪澗突出的石塊,谷岸生長的藤蘿等。人類有目的地伐木為橋或堆石、架石為橋始於何時,已難以考證。古巴比倫王國在公元前1800年(公元前19世紀)就建造了多跨的木橋。
據史料記載,中國在周代(公元前11世紀~前256年)已建有梁橋和木浮橋,如公元前1134年左右,西周在渭水架有浮橋。,橋長達183米。古羅馬在公元前621年建造了跨越台伯河的木橋,在公元前 481年架起了跨越赫勒斯旁海峽的浮船橋。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在公元前 4世紀時建起挑出石拱橋(拱腹為台階式)。
古代橋梁在17世紀以前,一般是用木、石材料建造的,並按建橋材料把橋分為石橋和木橋。
石橋的主要形式是石拱橋。據考證,中國在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就出現石拱橋,如出土的東漢畫像磚,刻有拱橋圖形。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建於公元605~617年,凈跨徑為37米,首創在主拱圈上加小腹拱的空腹式(敞肩式)拱。中國古代石拱橋拱圈和墩一般都比較薄,比較輕巧,如建於公元816~819年的寶帶橋,全長317米,薄墩扁拱,結構精巧。
羅馬時代,歐洲建造拱橋較多,早在公元前200~公元200年間就在羅馬台伯河建造了8座石拱橋,其中建於公元前62年的法布里西奧石拱橋,橋有2孔,各孔跨徑為24.4米。
公元98年西班牙建造了阿爾橋,高達52米。此外,出現了許多石拱水道橋,如現存於法國的加爾德引水橋,建於公元前1世紀,橋分為3層,最下層為7孔,跨徑為16~24米。羅馬時代拱橋多為半圓拱,跨徑小於25米,墩很寬,約為拱跨的三分之一。
羅馬帝國滅亡後數百年,歐洲橋梁建築進展不大。11世紀以後,尖拱技術由中東和埃及傳到歐洲,歐洲開始出現尖拱橋,如法國在公元1178~1188年建成的阿維尼翁橋,為20孔跨徑達34米尖拱橋。英國在公元1176~1209年建成的泰晤士河橋為19孔跨徑約 7米尖拱橋。
西班牙在13世紀建了不少拱橋,如托萊多的聖瑪丁橋。拱橋除圓拱、割圓拱外,還有橢圓拱和坦拱。公元1542~1632年法國建造的皮埃爾橋為七孔不等跨橢圓拱,最大跨徑約32米。當時橢圓拱曾盛行一時。
1567~1569在佛羅倫薩的聖特里尼塔建了三跨坦拱橋,其矢高同跨度比為1∶7。11~17世紀建造的橋,有的在橋面兩側設商店,如義大利威尼斯的里亞爾托橋。
石樑橋是石橋的又一形式。中國陝西省西安附近的灞橋原為石樑橋,建於漢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公元11~12世紀南宋泉州地區先後建造了幾十座較大型石樑橋,其中有洛陽橋、安平橋。安平橋(五里橋)原長2500米,362孔,現長2070米,332孔。英國達特穆爾現存的石板橋,有的已有2000多年。
木橋早期木橋多為梁橋,如秦代在渭水上建的渭橋,即為多跨梁式橋。木樑橋跨徑不大,伸臂木橋可以加大跨徑。中國 3世紀在甘肅安西與新疆吐魯番交界處建有伸臂木橋,「長一百五十步」。公元405~418年在甘肅臨夏附近河寬達40丈處建懸臂木橋,橋高達50丈。
八字撐木橋和拱式撐架木橋亦可以加大跨徑。16世紀義大利的巴薩諾橋為八字撐木橋。
木拱橋出現較早,公元104年在匈牙利多瑙河建成的特拉楊木拱橋,共有21孔,每孔跨徑為36米。中國在河南開封修建的虹橋,凈跨約為20米,亦為木拱橋,建於公元1032年。日本在岩國錦川河修建的錦帶橋為五孔木拱橋,建於公元300年左右,是中國僧戴曼公獨立禪師幫助修建的。
中國西南地區有用竹篾纜造的竹索橋。著名的竹索橋是四川灌縣珠浦橋,橋為8孔,最大跨徑約60米,總長330餘米,建於宋代以前。
古代橋梁基礎,在羅馬時代開始採用圍堰法施工,即打木板樁成圍堰,抽水後在其中修築橋梁基礎和橋墩。1209年建成的英國泰晤士河拱橋,其基礎就是用圍堰法修築,但是,那時只能用人工打樁和抽水,基礎較淺。中國11世紀初,著名的洛陽橋在橋址江中先遍拋石塊,其上養殖牡蠣二三年後膠固而成筏形基礎,是一個創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橋梁
⑩ 中國橋梁發展史[說明文]
公元35年東漢光武帝時,在今宜昌和宜都之間,出現了架 設在長江上的第一座浮橋。
建於1706年的滬定鐵索橋跨長約100m,寬約2.8M,由13 條錨固於兩岸的鐵鏈組成,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經 渡此橋,由此更加聞名。
灌縣的安瀾竹索橋建於1803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竹 索橋,全長34O余米,分8孔,最大跨徑約61m,全橋由細竹蔑編粗五寸的24根竹索組成,其中橋面索和扶擋索各半。
在秦漢時期,我國已廣泛修建石粱橋。世界上現在是保 存著的最長、工程最艱巨的石粱橋,就是我國於1053一1059年 在福建泉州建造的萬安橋,也稱洛陽橋,此橋長達800米,共47 孔,位於「波濤洶涌,水深不可址」的海口江面上。此橋以 磐石鋪遍橋位底,是近代筏形基礎的開端,並且獨具匠心地用養殖海生牡蠣的方法膠固橋基使成整體,此也是世界上 絕無僅有的造橋方法,近千年前就能在這種艱難復雜的水文 條件下建成如此的長橋,實是中華橋梁史上一次勇敢的突破。
1240年建造的福建潭州虎渡橋,也是最令人驚奇的一 座粱式大橋,此橋總長約335m,某些石粱長達23.7m,沿寬度 用三根石粱組成,每根寬1.7m,高1.9m,重達200多噸,該橋一直 保存至今」歷史記載,這些巨大石樑橋是利用潮水漲落浮運建 設的,足見我國古代加工和安裝橋梁的技術何等高超。
我國古代石拱橋的傑出代表是舉世聞名的河北省趙 縣的趙州橋(又稱安濟橋),該橋在隋大業初年(公元605年左 右)為李春所創建,是一座空腹式的圓弧形石拱橋,凈跨37m, 寬9m,拱失高度7.23m,在拱圈兩肩各設有二個跨度不等的腹 拱,這樣既能減輕橋身自重,節省材料,又便於排洪、增加美 觀,趙州橋的設計構思和工藝的精巧,不僅在我國古橋是首屈一指,據世界橋梁的考證,像這樣的敞肩拱橋,歐洲到19世紀中葉才出現,比我國晚了一千二百多年,趙州橋的雕 刻藝術,包括欄板、望柱和鎖口石等,其上獅象龍獸形態逼 真,琢工的精緻秀麗,不愧為文物寶庫中的藝術珍品,我國 石拱橋的建造技術在明朝時曾流傳到日本等國,促進了與世 界各國人民的文化交流並增進了友誼。
廣東潮安縣橫跨韓江的湘子橋(又名廣濟橋)此橋始 建於公元1169年,全橋長517.95m,總共20墩19孔,上部結構有 石拱、木樑、石樑等多種型式,還有用18條活船組成的長達 97.30m的開合式浮橋,設置浮橋的目的,一方面適應大型商 船和上游木排的通過,並且也避免了過多的橋墩阻塞河道, 以致加劇橋基沖刷而造成水害,這座世界上最早的開合式 橋,柱石橋之長、石墩之大、橋梁之多以及施工條件之困難 工程歷時之久,都是古代建橋史上所罕見的。。 8. 1957年,第一座長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的勝利建 成,結束了我國萬里長江無橋的狀況,從此「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橋的正橋為三聯3X128m的連續鋼桁粱,雙 線鐵路上層公路橋面寬18m,兩側各設2.25m人行道,包括引 橋在內全橋總長1670.4物,大型鋼梁的製造和架設、深水管柱基礎的施工等,對發展我國現代橋染技術開創了新路。
1969年勝利建成了舉世矚目的南京長江大橋,這是我國自行設計、製造、施工,並使用國產高強鋼材的現代大型橋梁,正橋除北岸第一孔為128m簡支鋼桁粱外,其餘為9 孔3聯,每聯為3x l60m的連續鋼桁粱。上層是公路橋面,下層 為雙線鐵路,包括引橋在內,鐵路部分全長6772m,公路部 分為4589m,橋址處水深流急,河床地,質極為復雜橋墩基礎 的施工非常困難。南京長江大橋的建成顯示出我國的建橋事 業已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也是我國橋梁史又一個重要標 志。
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石拱橋是1946年瑞典建成的 綏依納松特橋,跨度為155m。
世界上第一座具有鋼筋混凝土主梁的斜拉橋,是 1925年在西班牙修建跨越但波爾河的水道橋,主跨為60.35m
西班牙的盧納巴里奧斯橋,跨徑達440m,採用了雙 面輻射形密索布置,為目前世界上跨徑最大的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
香港青馬大橋橫跨青馬灣海峽,與香港新機場相連, 耗資9.15億美元。該橋跨度為1377m。名列世界第五,與江陰長江大橋是「姐妹橋」。
日本明石海峽橋,橫跨日本內海,使日本神戶與淡 路島緊緊相連。這座大橋全長3190M,中央跨度1990m將於 1998年竣工。它可以承受里氏8.5級地震,是世界第一的懸 索橋。
華夏第一橋——江陰長江公路大橋,是我國「八五」規劃的「兩縱兩橫」國道主幹線中沿海主骨架的跨江工程,是目前 中國第一、世界第四大跨徑鋼懸索橋。大橋由橋塔、主纜、錨旋和鋼箱梁等主要部件組成。大橋全長3071 米,主跨1385米;橋面寬33.8米,雙向六車道,設計車速100公里/小時;通航凈空為50米,可通行五萬 噸級巴拿馬型散貨輪。江陰長江公路大橋的兩根主索,各長2400多米,直徑近1米,每根重1.4萬 多噸,主索用127根直徑5.3毫米的鋼絲攪成索,再由169股鋼索組成主索。主橋每邊有85個吊桿,每個吊桿2根,用以連結主索和橋面。 兩岸索塔標高為196.236米,相當於65層摟高。北塔基長43.5米,寬73.5米,下有123根近90米長的基礎樁。北錨的混凝土陳井平面長69米,寬51米(面積相當於一片足球場大)。沉入地面58米,被稱為世界第一大沉井。江陰長江大橋於1994年11月22日正式開工,1999年10月1日勝利通車,名列「中國第一,世界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