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艾灸的歷史文化

艾灸的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21 07:31:13

㈠ 艾條的艾灸歷史

艾條素以洞庭長桿艾為佳,葉厚而絨多,是歷代製作金艾絨的上等原料。洞庭地理位置優越,冠以「魚米之鄉」,氣候濕潤,艾草繁密旺盛,以其製作的上等艾條最適宜用於艾灸,歷史上深得御醫信賴,廣泛用於宮廷。1973年,在我國湖南長沙馬王堆發掘了三號漢墓,這是一次顛覆歷史的重大考古發現。在出土的眾多文物中,出現三篇記載有關經脈灸法的帛書,是早於《本草綱目》、《內經》的珍貴醫學文獻,從而大大提前了人們對中醫艾灸的認識。通過這三篇殘缺不全的文字,我們能夠窺測到遠古先民以艾條治病的起源、方法和應用,歷史上曾廣泛應用於臨床,湖南的艾灸,制艾技術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過巨大貢獻,由此也奠定了湖南在制艾技術上發達的歷史地位。
製作艾條的艾絨必須預先備制,取陳艾葉經過反復曬杵,篩選干凈,除去雜質,令其軟細如綿,即成艾絨
方可使用。而艾絨又分兩種,以上法炮製者為粗艾絨,一斤可得六、七兩,適用於一般灸法。如再精細加工,經過數十日曬,篩揀數十次者,一斤只得二、三兩,變為土黃色,為細艾絨,可用於直接灸法。有機制艾絨成品,也是印泥的原料。
艾灸,乃中國最古老的醫術之一,屬中醫外治法。它源於遠古時代,形成於商周年間,歷時幾千年。艾灸是中華國粹,追溯千年,艾灸曾是帝皇養生的秘藏。流傳至民間後又成為最主要的百姓治病良方,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
《黃帝內經》就有灸治未病的說法,即採取預防或治療手段,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方法,是中醫治則學說的基本法則。艾灸身體稍感不適處穴位,治病於未然。
《黃帝內經》的《靈樞·官能》說「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醫學入門》亦說:「葯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可見灸法很早就被人們所重視,由於其安全性高、無毒副作用、養生保健,因此流傳很廣。
艾灸養生是通過百草之王艾草特製成艾條,直接懸灸或配合溫灸器敷於經絡或患處四周,借灸火的溫熱及葯物作用,幫助人體全面溫通經絡、調和氣血、散寒止痛、驅寒溫中,尤其對小兒風寒感冒、婦女產後保養、月經不調、宮寒畏冷有獨特療效。艾灸能激發和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防病保健、延年益壽。《孟子》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記載。可見灸法很早就被人們所重視。
艾中最好的要數蘄艾,蘄艾是名貴的中草葯,歷史悠久,譽滿中國。早在明代,葯物學家李時珍對蘄艾推崇有加,據《本草綱目》記載:「以蘄州者為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渭之蘄艾。」《孟子·離婁章》載「七年之病,蘄三年之艾」,蘄春民間也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之說。蘄艾的微量元素含量、揮發油含量、燃燒放熱量等都遠遠高於其他地區艾品質,並且香氣濃郁,葯效獨特。蘄艾具有溫通經絡、益氣活血、散寒止痛、祛寒溫中、補正固陽、清熱解毒、消瘀散結、活血化瘀、理氣調經等功能,對風濕、胃病、高血壓、頭疼、眩暈、支氣管炎等病症有積極治療效果,尤其對小兒風寒感冒、頭暈腹疼、婦女產後保養、月經不調、宮寒畏冷、卵巢保養、面黃生斑以及皮炎濕疹皮膚類疾病等具有獨特療效。

㈡ 艾灸療法的發展歷程

艾灸療法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傳統醫學中最古老的醫療方法之一。灸法對百餘種疾病有較好的療效,歷史上曾廣泛應用於臨床,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過巨大貢獻。
灸法是隨著火的應用而產生的,並在其應用實踐中不斷發展。灸法究竟是何時,由何人發明的已經無從考察。但是,可以肯定地說,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以艾灸治病就已經很流行了,那麼艾灸的出現就應該更早。目前可以看到的艾灸治病的醫案不是記錄在醫書當中,而是記錄在史書《左傳》中。公元前581年,晉景公得了一場大病,於是請當時的名醫,秦國太醫令醫緩來醫治。醫緩檢查晉景公的疾病後說:「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葯不治焉」。晉朝杜預註解,「攻」指艾灸,「達」指針刺。這段文字是說,醫緩認為晉景公的病治不好了,因為病位於「肓之上,膏之下」,既不能艾灸,也不能針刺,吃葯也治不了了。這也是成語「病入膏肓」的來歷。雖然醫緩沒治好晉景公的病,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在戰國時期,艾灸就是一種重要的醫療手段了。
以前,認為在醫學專著中,灸法最早見於《黃帝內經》。但是,隨著考古發現,對艾灸的認識也在不斷的修正。1973年在我國湖南長沙馬王堆發掘了三號漢墓,這是一次顛覆歷史的重大考古發現。在出土的眾多文物中,發現了3篇記載有關經脈灸法的帛書,是目前見到的《內經》以前的珍貴醫學文獻,也把對中醫艾灸的認識大大提前了。通過這3篇殘缺不全的文字,我們依然能夠窺測遠古先民以火治病的起源、方法和應用。

艾灸法 是一種獨立的治療保健方法,起源於中國原始社會,人們利用火以後,被火灼傷,發現具有治病、療傷的效果而逐漸產生的。
艾灸法的發明來源於北方。在醫學專著中,最早見於《素問·異法方宜論》:「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凜冽,其民樂野處而覓食,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炳,故灸炳者,亦從北方來。」說明灸法的應用,同寒冷的生活環境有密切關系。
所謂艾灸療法,是利用艾葉作原料,製成艾絨,在一定的穴位上,用各種不同的方法燃燒,直接或間接地施以適當溫熱刺激,通過經絡的傳導作用而達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種方法。在歷代的針灸著作中,多數將針刺與艾灸並列論述,不過由於灸法對人體易產生灼傷,故逐漸失傳,現在各中醫院的針灸科只見針刺而不見艾灸,實屬中醫的悲哀。近幾年由於中醫養生文化重新興起,人們又重視起具有神奇療效的艾灸療法。尤其是現代艾灸療法的出現,從根本上解決了傳統的艾灸療法的燃燒及污染環境,操作不便,易灼傷患者等難題,使中國博大精深的艾灸療法的普及成為可能。

㈢ 艾灸的歷史文化 按順序

艾 灸:中醫針灸療法中的灸法。點燃用艾葉製成的艾炷、艾條為主,熏烤人體的穴位以達到保健治病的一種自然療法。

㈣ 艾灸被稱為「東方神秘力量」,是怎麼走向世界的

「艾灸發源地· 中國」

2003年,《大長今》這部劇火遍亞洲,成為不少人的回憶,如果仔細追憶,其中曾多次出現長今使用艾草為皇後熏烤穴位的場景。近年,很多國產古裝劇,都融入了艾灸的元素。從《羋月傳》到好評不斷的《女醫明妃傳》,都曾出現艾灸的身影。

影視劇終究是來源於生活,都有一定的事實考證。艾灸在每個時代的出現和流行,與自身的實用性息息相關。

艾灸出現在大眾視野的數千年間,已是獨具魅力。而更奇妙的是,從古至今,它已被認為是一股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流傳到世界的各個地方......

「全民皆養生· 日本」

北齊清河元年,公元562年秋八月,吳人知聰攜《明堂圖》等醫書一百六十卷越海東渡,將艾灸文化傳到日本。從此,艾灸就在東瀛這塊土地上開始生長。

現在的日本,不論男女,一生都必須灸至四次:

古代時,日本人認為感冒是萬病之首,為了預防感冒,十七八歲時需灸風門;到了二十來歲,要灸三陰交,益在健脾益血、強身健體;三四十歲的年紀時,則灸足三里,可以促進脾胃消化;到了老年,灸足三里兼曲池,明目固牙,延長壽命。

日本至今還流傳著「勿與不灸足三里之人行旅」、「風門之穴人人灸」等諺語。

「沿襲中國艾灸文化· 韓國」

公元541年,艾灸傳到朝鮮。那時他們中葯鋪的抽屜,普遍還是使用繁體漢字做標注。

時至公元692年,古朝鮮的醫學教育,便以《針灸甲乙經》、《針經》、《明堂經》等為教學資料傳授給學生。

發展至近代,韓國人也有把艾草切短後用草繩紮成一束掛在家裡的習慣,寓意僻邪驅瘴。在韓國,每個家庭成員都常做艾灸保健,在多數洗浴和養生場所,艾灸都是必設項目。

「艾灸不分國界· 歐洲」

三百多年前,艾灸流傳到法國、英國、德國、荷蘭、瑞典、奧地利等西歐國家。

艾灸在西方被稱為「Moxa」。該詞是由荷蘭人旁特及賴尼等人創造,並由他們將艾灸於17世紀中葉經由日本介紹至歐洲的。德國人甘弗在艾灸的傳播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他曾任荷蘭東印度公司外科醫生,並在日本工作過。

灸法傳至西方以後,一開始並未引起人們廣泛注意。在灸法的推廣應用中,較為出色的是拿破崙軍中的外科主任醫師拉蘭,在行軍作戰過程中,他最常用的治療方法就是灸法。由於它的出色工作,使灸法在歐洲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推廣。

我國的灸法傳入西方後,曾在18世紀以後風行,但從19世紀中葉起逐步衰退。

艾灸歷史源遠流長,它裹著神秘色彩出現,讓我們在不斷地探索和發現中尋找奧秘,剝開神秘的外衣。從遠古走來的艾灸文化,既凝聚著古人的心血,又蘊含著現代的智慧,是我國傳統醫學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㈤ 中國是哪個時代開始從艾柱演化到卷艾條的

這三種只是同樣的艾絨做成了不同的形狀,適合不同的灸具使用,效果是一樣的。
1、艾絨可以用作直接灸或者隔物灸,比如最常見的隔姜灸,就是將艾絨捏成圓錐狀,放在薑片上在穴位施灸。艾絨還可以放在灸盒裡施灸,可以買到專門用艾絨的灸盒。不過用艾絨的灸盒相對熱度比較高,溫度不太容易調節。還可以捏在針灸針的柄上,做溫針灸,不過最好讓專業人員操作,因為需要先扎針。
2、艾條是將艾絨用桑皮紙捲成條狀,便於手持施灸,也可以用在插在灸盒裡施灸,有專門用艾條的灸具。和用艾絨灸相比,艾條灸溫度比較好調節,更加不容易燙傷。
3、艾柱實際上就是短的艾條,有賣直接做成的艾柱,或者將艾條掰斷也就是艾柱了。艾柱可以放在隨身灸里使用,也可以用於做溫針灸,也可以放在艾絨專用的灸盒裡使用。
4、灸盒有艾絨專用的,也有艾條專用的,還有艾絨艾條兩用的。
5、個人在家施灸建議用艾條,使用比較靈活,可以插在灸盒裡,也可以剪下一段放在隨身灸里,方便安全。
6、個人在家施灸的灸具選擇建議:
灸盒(艾條用):優點——a.火力相對較大,溫度容易調節
b.更容易對准穴位,施灸效果更好
缺點——a.肩部、背後、手臂等部位需要有人協助施灸
b.一根標准艾條大約可使用1.5小時,相對燃燒較快
c.施灸過程中不能活動,否則容易導致盒蓋掉下而燙傷
d.灸盒使用一段時間,灸盒上的吸鐵石磁力減低,施灸過程中盒蓋
容易和盒體分離,如不注意,容易燙傷
e.穴位定位相對需要准確,無穴位知識者前期取穴存在一定困難
隨身灸(艾柱、艾條均可):
優點——a.操作簡單方便,非常安全,基本上不會燙傷
b.因為與皮膚接觸面積大,所以取穴不需要特別精確,容易操作
c.一段3厘米左右長度的艾條可以燃燒一個小時左右
d.只要固定好施灸位置,施灸同時可以進行其他活動,比如做家務、辦公
等,也不需要他人輔助操作
缺點——因火力較弱,所以施灸效果相對沒有使用灸盒快,您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不同的艾製品和不同的灸具。

艾條艾灸的最早歷史文化 :
艾灸,乃中國最古老的醫術之一,屬中醫外治法。它源於遠古時代,形成於商周年間,歷時幾千年。艾灸是中華國粹,追溯千年,艾灸曾是帝皇養生的秘藏。流傳至民間後又成為最主要的百姓治病良方,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
《黃帝內經》就有灸治未病的說法,即採取預防或治療手段,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方法,是中醫治則學說的基本法則。艾灸身體稍感不適處穴位,治病於未然。
《黃帝內經》的《靈樞·官能》說「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醫學入門》亦說:「葯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可見灸法很早就被人們所重視,由於其安全性高、無毒副作用、養生保健,因此流傳很廣。
艾灸養生是通過百草之王艾草特製成艾條,直接懸灸或配合溫灸器敷於經絡或患處四周,借灸火的溫熱及葯物作用,幫助人體全面溫通經絡、調和氣血、散寒止痛、驅寒溫中,尤其對小兒風寒感冒、婦女產後保養、月經不調、宮寒畏冷有獨特療效。艾灸能激發和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防病保健、延年益壽。《孟子》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記載。可見灸法很早就被人們所重視。

艾中最好的要數蘄艾,蘄艾是名貴的中草葯,歷史悠久,譽滿中國。早在明代,葯物學家李時珍對蘄艾推崇有加,據《本草綱目》記載:「以蘄州者為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渭之蘄艾。」《孟子·離婁章》載「七年之病,蘄三年之艾」,蘄春民間也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之說。蘄艾的微量元素含量、揮發油含量、燃燒放熱量等都遠遠高於其他地區艾品質,並且香氣濃郁,葯效獨特。蘄艾具有溫通經絡、益氣活血、散寒止痛、祛寒溫中、補正固陽、清熱解毒、消瘀散結、活血化瘀、理氣調經等功能,對風濕、胃病、高血壓、頭疼、眩暈、支氣管炎等病症有積極治療效果,尤其對小兒風寒感冒、頭暈腹疼、婦女產後保養、月經不調、宮寒畏冷、卵巢保養、面黃生斑以及皮炎濕疹皮膚類疾病等具有獨特療效。

㈥ 中國艾灸傳統文化 十大傳承人是誰

艾灸文化是普通百姓的文化,並非什麼名門獨方

㈦ 艾灸的歷史文化認識的發展過程

自古有之,以前最早的是人類當做火種,還有就是用來尋找水源,最後發現瘟疫流內行的時候保存火種容的這些人家從來不會感染 因為他通串,幸好慢慢的就發現了這種艾灸療法,青明時代都有專門的灸家,艾灸保命第一,附子第二,丸葯第三 ,實在是中醫文化的瑰寶

㈧ 艾灸到底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艾灸,中醫針灸療法中的灸法,點燃用艾葉製成的艾炷、艾條為主,熏烤人體的穴位以達到回保健治病的一種自然療法答。

灸法的運用當起源於人類掌握用火之後,時間亦在石器時代。艾灸療法的下限也不會晚於西周,在春秋戰國時代已頗為流行 春秋時代的《詩經·采葛》載:「彼采艾兮」,西漢毛亨和毛茛傳釋:「艾所以療疾」。從遠古時代實際臨床運用早於文字記載的特點來看,艾灸療法的下限也不會晚於西周。宋代沈括《夢溪筆談》卷18載西戎的卜法:「以艾灼羊髀骨,視其兆,謂之死跋焦」。以此印證,我國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 《孟子·離婁篇》載:「今之欲王音,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見艾灸療法在春秋戰國時代已頗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當在西周之前。

閱讀全文

與艾灸的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