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特點

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特點

發布時間:2021-02-21 07:30:24

A. 中國近代史的發展特點

中國近代史分為兩個時期,1919年的五四運動以前,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後,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在近代,由於帝國主義不斷地加深對中國的侵略,使中國社會發生了兩種根本性的變化:一是獨立的中國變為半殖民地的中國,一是封建的社會變成了半封建社會,即產生和發展了資本主義。這些發展變化又表現為相互聯系的兩個過程:一是帝國主義與中國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一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過程。近代中國人民斗爭所要解決的是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對封建主義兩大歷史主題,即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務。概括起來,如《歷史教學大綱》中所說:「中國近代史,是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屈辱史;也是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社會進步,堅持反帝反封建斗爭,並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歷史。

B. 中國近代史的起步經歷了三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

在1919年以前,中國近代化歷程由學習西方的軍事器物,到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經歷了三個階段,在經濟、政治、文化領域全面啟動,並逐步深入展開。

第一階段:學習西方軍事器物
洋務運動
領導代表:在中央以恭親王愛新覺羅·奕欣為代表;在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為代表。
派別:屬於地主階級洋務派。
口號>前期:「自強」。後期:「求富」。
目的:洋務運動的目的是維護清朝的封建專制統治。
性質:洋務運動的性質是地主階級為維護自身統治而進行一場自救運動。
時間: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
結果:以失敗告終
主要內容是創辦軍事工業、創辦民用工業。
主要軍事工業: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
主要民用工業:開平礦務局、上海機器織布局、湖北織布官局和漢陽鐵廠。
影響:洋務運動並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它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 ,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第二階段:學習西方政治制度
①維新運動
領導代表:中央—光緒帝
主要代表:康有為和梁啟超
派別:資產階級維新派
口號:變法圖強
目的:救亡圖存(想用改革來維護清政府統治)
性質:資產階級維新派為「救亡圖存」而推行的改良運動。
時間:1898 年6月-9月。戊戌變法持續103天,又稱「百日維新 」
結果:失敗
主要內容(1)政治:訓練新式陸海軍;(2)經濟:發展農工商業;(3)文化:創辦報刊,開放言論;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等。同時規定,今後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官職。
影響:戊戌變法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②辛亥革命
領導代表:孫中山
派別:資產階級革命派
口號>指導思想(革命綱領):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主義。
目的:反帝反封建
性質: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時間:1911年10月10日, 1911年是舊歷辛亥年,所以稱這次革命為辛亥革命。
結果:辛亥革命以失敗告終
主要內容:(孫中山經歷)1894年成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1905年成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1911年領導了辛亥革命。1912年頒布《臨時約法》——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臨時憲法性質。
影響:清朝的統治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崩潰,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終於結束。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第三階段:學習西方文化
新文化運動
領導代表:陳獨秀、胡適、魯迅、李大釗
派別:先進的知識分子
口號:民主和科學(即「德先生」和「賽先生」)。
目的:反對封建專制的新文化運動。
性質:新文化運動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
時間:1915年在上海
結果:拉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篇章
主要內容>前期:「民主」「科學」;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後期:宣傳馬克思主義。
影響:促使人們沖破封建思想的羅網,探索救國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國掀起了一場思想解放的風暴。

C. 中國近代史的特點

第一,它的歷史變化非常迅速和劇烈.中國古代歷史時間漫長,內容豐富,但從歷史發展的宏觀方面,也就是生產方式,政治體制和社會意識形態等方面看,應該說是處於長期相對停滯的狀態,變化非常緩慢,外國一些學者對此大感驚異不解.例如:大文豪雨果感嘆"中國真是保存胎兒的酒精瓶".而大名鼎鼎的黑格爾曾這么說:"中國歷史本身沒有什麼發展,因此我們不必再與聞該歷史的各個細節方面."當時德國還有學者說:"在我們面前的中國它沒有過去,而是一個我們古代就認識它,今天依然一模一樣存在的國家."德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朗克(1795-1886)的說法更典型:"中國人民永遠靜止的人民"(見《中外文化交流史》頁118-119)當然,這種看法存在著很大的歷史偏見,但確也反映出,與外國古代歷史相比,中國古代歷史變化較小.中國近代歷史就不一樣了.算到新中國成立也不過110來年的時間,而歷經新舊民主革命兩個歷史階段,可以說是飛躍式的變化.除了社會性質,革命階段的變化之外,在其他多方面也表現出來,譬如,單說我們要講的近代80年中,就發生了不下十餘起震盪全國甚至有國際影響的戰爭,事變以及人民反抗的重大斗爭.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對中國近代歷史的變化之劇烈,我們學習當中應注意體察.
第二,它的社會變化非常復雜.這種復雜性主要源於它不是一個完整的,單一的社會形態.它的表現可以分這么幾點來大致看一下:
(1)表現在生方式上.中國近代始終處於舊的生產方式衰敗而末死亡,新的生產方式產生而末壯大的狀態.封建經濟,在鴉片戰爭後呈衰敗趨勢,但封建經濟的基石,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密切結合的自然經濟,始終沒有完全瓦解,相當一部分窮鄉僻壤,甚至直到解放初,這種痕跡仍比較明顯,而應該作為社會上新的生產方式的資本主義近代工業生產,卻主要又不是來源於明末清初以來曾經孕育於封建社會內部的資本主義萌芽(這種萌芽在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後,幾乎都被摧殘殆盡),而是由依附於洋務派所辦的民用企業的商股和較小規模的商辦企業,在帝國主義壓迫和封建主義束縛的夾縫中產生和發展的,很有限,在社會生產中始終未能佔主導地位.而外國資本則比民族資本要強得多.這樣,中國近代的社會經濟就有地方經濟,小農經濟,不同成份的資本主義等經濟多種形態.總之在近代中國始終是多種經濟並存,並不是一種生產方式出現就代替了舊的生產方式那麼單純.
(2)表現在階級結構上.正是基於上述一點,各種經濟成份交錯並存,相應,也就造成多種階級力量並存,階級關系錯綜復雜的狀況.我們知道.在中國封建社會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是最基本的階級.而中國近代情況就不同了,因為半封建,半資本主義並存,所以主要就存在有四大階級:地主階級,農民階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另外,還有個別少數民族地區有奴隸主和奴隸,農奴主和農奴的存在,不佔主要地位).而這四個階級各自內部情況又比較復雜且處於劇烈的分化變動之中.例如官僚,買辦,商人等形成的資產階級,許多人前身就是地主,甚至一身兼地主,資本家二任.農民和工人階級又有著天然的聯系,就是破產農民中的一部分人流入城市,充當了無產階級的後備軍,成為工業無產者.就單說資產階級吧,階層十分復雜,可分為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兩大部分,而民族資產階級之中,又明顯地表現出上層和中下層的階層的分野.總之,中國近代的階級狀況是很復雜的.
(3)表現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錯綜交織.中國封建社會,社會主要矛盾比較單純,就是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而到了中國近代,不但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依然作為社會主要矛盾存在,而且又加上了資本-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這對主要矛盾,中國人民肩負了反帝,反封建的雙重任務,而中國封建統治者與外國侵略者之間的關系又是微妙的,即有矛盾沖突的一面,又有勾結聯合的一面,具體情況又因時因事而異,所以,近代中國的反侵略反封建斗爭的格局就十分復雜.
(4)還表現在中國是列強共同控制,侵略的半殖民地這樣一種特別狀況.近代中國既不象獨立的國家那樣,也不象被某一個帝國主義國家控制的完全殖民地那樣,它是被列國諸國共同宰割的半殖民地.列強各國的社會特點,地理環境,國力強弱.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地位等條件不同,因而侵略中國的手法,特點也不完全一樣,但它們又都力圖控制和影響中國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挾持一派或幾派政治勢力.在侵略當中既相勾結又相爭奪,都想盡多地攫取侵略權益,但又不能獨吞中國這塊肥肉,不能不保持一定均勢將中國置於半殖民地狀態.這也增加了近代中國社會歷史的復雜性.

D. 中國近代愛國主義的歷史特點

簡單說說,來自己總結。
1、在外自國列強打壓下的愛國主義
2、中國貧窮下的愛國主義
3、國內各種反動勢力欺壓下的愛國主義
4、從舊時期向新時期過度中的愛國主義
5、迫切需要一個強大的能夠帶領中國走向富裕的愛國主義
6、就意識中的愛國與新潮思想的愛國主義之間的矛盾
認為可以的話自己再總結總結!

E. 中國近代史革命的特點

反侵略,求民主。反帝、反封、反官僚資本主義。

F. 中國近代史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中國近代史的框架體系曾經是以階級斗爭為綱而構建的。即主要包括:回兩個過程、三大高潮、答十大事件。
所謂兩個過程,即帝國主義把中國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和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最後取得勝利的過程;
三大高潮,即為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
十大事件,即為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革命、第二次鴉片戰爭、洋務運動、中法戰爭、中日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北洋軍閥統治。
這樣框架下的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階級斗爭史。或者說只是一部階級斗爭史。
20 世紀80 年代以來,史學界有人提出「一個主流、四個階梯」的新體系說。
所謂一個主流,即以資本主義近代化為主流,所謂四個階梯,即近代社會經過太平天國、洋務運動、維新運動、辛亥革命這四個階梯而前進。
這個新體系強調以生產力的發展為歷史研究的中心。這個框架下的中國近代史是一部經濟史,它一定程度上糾正了以往研究者對中國資本主義發展這一近代史核心內容的忽視。
編輯於 2018-05-24

G. 中國歷史的特點

http://wenku..com/view/7c6fbd360b4c2e3f57276375.html

H. 中國近代史的特徵

I. 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特點

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特點
和中國古代歷史相比較,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特點是什麼呢
第一,它的歷史變化非常迅速和劇烈.中國古代歷史時間漫長,內容豐富,但從歷史發展的宏觀方面,也就是生產方式,政治體制和社會意識形態等方面看,應該說是處於長期相對停滯的狀態,變化非常緩慢,外國一些學者對此大感驚異不解.例如:大文豪雨果感嘆"中國真是保存胎兒的酒精瓶".而大名鼎鼎的黑格爾曾這么說:"中國歷史本身沒有什麼發展,因此我們不必再與聞該歷史的各個細節方面."當時德國還有學者說:"在我們面前的中國它沒有過去,而是一個我們古代就認識它,今天依然一模一樣存在的國家."德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朗克(1795-1886)的說法更典型:"中國人民永遠靜止的人民"(見《中外文化交流史》頁118-119)當然,這種看法存在著很大的歷史偏見,但確也反映出,與外國古代歷史相比,中國古代歷史變化較小.中國近代歷史就不一樣了.算到新中國成立也不過110來年的時間,而歷經新舊民主革命兩個歷史階段,可以說是飛躍式的變化.除了社會性質,革命階段的變化之外,在其他多方面也表現出來,譬如,單說我們要講的近代80年中,就發生了不下十餘起震盪全國甚至有國際影響的戰爭,事變以及人民反抗的重大斗爭.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變,對中國近代歷史的變化之劇烈,我們學習當中應注意體察.
第二,它的社會變化非常復雜.這種復雜性主要源於它不是一個完整的,單一的社會形態.它的表現可以分這么幾點來大致看一下:
(1)表現在生方式上.中國近代始終處於舊的生產方式衰敗而末死亡,新的生產方式產生而末壯大的狀態.封建經濟,在鴉片戰爭後呈衰敗趨勢,但封建經濟的基石,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密切結合的自然經濟,始終沒有完全瓦解,相當一部分窮鄉僻壤,甚至直到解放初,這種痕跡仍比較明顯,而應該作為社會上新的生產方式的資本主義近代工業生產,卻主要又不是來源於明末清初以來曾經孕育於封建社會內部的資本主義萌芽(這種萌芽在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後,幾乎都被摧殘殆盡),而是由依附於洋務派所辦的民用企業的商股和較小規模的商辦企業,在帝國主義壓迫和封建主義束縛的夾縫中產生和發展的,很有限,在社會生產中始終未能佔主導地位.而外國資本則比民族資本要強得多.這樣,中國近代的社會經濟就有地方經濟,小農經濟,不同成份的資本主義等經濟多種形態.總之在近代中國始終是多種經濟並存,並不是一種生產方式出現就代替了舊的生產方式那麼單純.
(2)表現在階級結構上.正是基於上述一點,各種經濟成份交錯並存,相應,也就造成多種階級力量並存,階級關系錯綜復雜的狀況.我們知道.在中國封建社會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是最基本的階級.而中國近代情況就不同了,因為半封建,半資本主義並存,所以主要就存在有四大階級:地主階級,農民階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另外,還有個別少數民族地區有奴隸主和奴隸,農奴主和農奴的存在,不佔主要地位).而這四個階級各自內部情況又比較復雜且處於劇烈的分化變動之中.例如官僚,買辦,商人等形成的資產階級,許多人前身就是地主,甚至一身兼地主,資本家二任.農民和工人階級又有著天然的聯系,就是破產農民中的一部分人流入城市,充當了無產階級的後備軍,成為工業無產者.就單說資產階級吧,階層十分復雜,可分為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兩大部分,而民族資產階級之中,又明顯地表現出上層和中下層的階層的分野.總之,中國近代的階級狀況是很復雜的.
(3)表現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錯綜交織.中國封建社會,社會主要矛盾比較單純,就是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而到了中國近代,不但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依然作為社會主要矛盾存在,而且又加上了資本-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這對主要矛盾,中國人民肩負了反帝,反封建的雙重任務,而中國封建統治者與外國侵略者之間的關系又是微妙的,即有矛盾沖突的一面,又有勾結聯合的一面,具體情況又因時因事而異,所以,近代中國的反侵略反封建斗爭的格局就十分復雜.
(4)還表現在中國是列強共同控制,侵略的半殖民地這樣一種特別狀況.近代中國既不象獨立的國家那樣,也不象被某一個帝國主義國家控制的完全殖民地那樣,它是被列國諸國共同宰割的半殖民地.列強各國的社會特點,地理環境,國力強弱.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地位等條件不同,因而侵略中國的手法,特點也不完全一樣,但它們又都力圖控制和影響中國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挾持一派或幾派政治勢力.在侵略當中既相勾結又相爭奪,都想盡多地攫取侵略權益,但又不能獨吞中國這塊肥肉,不能不保持一定均勢將中國置於半殖民地狀態.這也增加了近代中國社會歷史的復雜性.

閱讀全文

與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