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簡述晉文化區域的劃分及特點
區域文化從南到北分為根祖文化、晉商文化、佛教文化、邊塞文化.
另外還有兩個地域文化,即晉東南的上黨文化和晉西北的黃土文化
㈡ 山西的風土人情,地理環境,歷史文化
地理環境:
山西省地處華北西部的黃土高原東翼。地理坐標為北緯34°34'~40°43'、東經110°14'~114°33'。東西寬約290公里,南北長約550公里,全省總面積15.63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6%。山西位於大陸東岸的內陸。外緣有山脈環繞。因而難於受海風的影響,形成了比較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同時,又由於受內蒙古冬季冷氣團的襲擊,北部比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氣候特徵;冬季長而寒冷乾燥;夏季短而炎熱多雨;春季日溫差大,風沙多;秋季短暫,氣候溫和。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3~14℃,晝夜溫差大,南北溫差也大。西部黃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晉東南的大部分地區,平均溫度在8~10℃之間。臨汾、運城盆地年均溫度達12~14℃。冬季氣溫全省均在0℃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溫,7月份氣溫介於21~26℃之間。山西無霜期南長北短,平川長山地短。大同盆地為110~140天,五台山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東部山區135~155天,臨汾、運城盆地則長達200~220天。全省年降水量在400~650毫米,但季節分布不均勻,夏季6月~8月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約佔全年的60%以上。全省降水受地形影響很大,山區較多,盆地較少。山西有三個多雨區,一是晉東南太行山區和中條山區,二是五台山區,三是呂梁山區。
歷史文化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在這片土地上,10萬年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周朝時,山西是唐國的領地。後來唐叔虞的兒子燮父因唐國臨晉水,改國號為晉。春秋時,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晉國。公元前403年韓康子和魏桓子與趙襄子三國分晉,從晉分出的韓、趙、魏三國,與秦、楚、齊、燕並稱為戰國七雄。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山西設有太原、上黨、河東、雁門、代郡等五郡。到隋時,太原是黃河流域僅次於長安和洛陽的第三大城市。隋末 ,李淵父子起兵於太原 ,建都長安後,把太原尊為「北都」,意即「別都」。所以,清人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指出:天下形勢,必有取於山西。金元時期,山西的經濟、文化在中國北部居領先地位。明代時,設山西行中書省於太原,後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統管山西五府三州。清代,開始稱為山西。 山西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還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禹鑿孟門」的傳說就發生在山西。中國上古時代的三個帝王堯、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為「堯都平陽(今臨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濟市)」、「禹都安邑(今夏縣)」。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時,大同(當時稱平城)曾作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時,且此後做過遼金及元初的陪都,素有「三代京華」之稱。省會城市太原,被譽為「龍脈」所在地,向來乃兵家必爭之地,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幾次。洪洞縣大槐樹是當時一個主要移民站。全國不少地方流傳的「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即由此而來。明清時期,講究誠信無欺騙行為的晉商和山西票號的崛起,著稱中外。 黃河流經山西,孕育了無數英雄豪傑、仁人志士。在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山西曾涌現出眾多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晉文公重耳,有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唐代傑出的政治家武則天,有白袍將軍薛仁貴,有中國的「武聖」、三國時期名將關羽、張遼,有唐朝名相狄仁傑、裴度,有抗擊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有創立「制圖六體」的西晉地圖學家裴秀,有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王勃、王之渙、王維、王昌齡,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宋朝著名政治家司馬光、有金代文學家、詩人元好問,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戲曲家關漢卿、白樸、鄭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學家、醫學家、書畫家傅山,被嘉靖帝譽為「天下直臣」的高金,清末維新派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深秀,十大名將中的徐向前、傅作義等。山西,人傑地靈,代不乏人。
民俗風情
婚嫁:朔州人婚嫁,同其他地方一樣,一般都憑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盡管時代變遷,移風易俗,但大體仍沿舊習,特別是農村,重要禮儀程式,墨守成規,至今未變,大致都須經相親、訂婚、結婚、回門四個步驟。 相親:媒人為男女提親,介紹雙方的情況,如年齡、屬相、生辰、人品、長相,以及家庭經濟狀況和父母為人等。兩家權衡條件,集眾人商議後,有意結親者,男子隨媒人到女家相看。雙方同意,即約時間,再邀女方到男家相看,中意者便留在男方家吃飯,默允可商婚事,相看不中意即離去。 訂婚:經媒人在男女兩家之間多次說合,確定彩禮和嫁妝,婦方交換兒女生辰八字,擇吉日行訂婚禮,男方送「食盒」和部分彩禮給女方,並設宴慶賀。次日女方設宴請男方。之後,擇日領取結婚證,有的還出外旅遊,成婚後,男女互贈些服裝,稱換夏或換冬。 結婚:迎娶前一月行聘禮,俗稱「下茶」,男方使媒人將「新娘」出聘時所穿衣物(內衣)及「水禮」(米、面、肉)送至女家,並通知娶期。之後,男女方的至親各自請未來的新郎、新娘到家吃飯,謂之「吃喜頭飯」。娶親的前一日,親朋皆來,俗稱「待人」,有的請「鼓匠」助興,所以又稱為「安鼓」,晚上男女各自在自家吃「翻身餅」。迎娶日,男女家一大早炸油糕吃,稱「吃喜糕」。早飯後,男方奏鼓樂、抬花轎(有的用馬車或騾馱轎,現在基本上用汽車)到女家迎娶。一般由男方舅舅、妗子娶親。新郎要給新娘帶去一根紅褲帶,名曰:"喜結良緣";帶去一個瓶子,瓶中插一棵蔥,謂之"生根立後";帶五根肋骨的豬肉或羊肉一塊,叫做"離娘肉"、"五方喜慶",娶親回來時,男方要把其中的二根肋骨帶回,表示婚後夫妻和睦,名曰:"筋骨不離".女方設茶水、糖果、糕點等招待迎娶者。新娘換上男方帶來的衣服(一般為紅綿衣、綿褲),向父母拜別後,由胞妹摻扶上轎(車).同行人有送新的,開箱子的,後有「賀堂」(又稱圓飯)者隨行,按事先擇好的時辰進入男家。到男家後,新娘由攙親者攙引,踏"紅氈"進入新房,並為"賀堂"者"燒茶",吃"進門飯".正午新郎、新娘拜天地,禮畢即開始宴席,名曰:「坐席」。席間新郎新娘要向來賓敬酒,行禮,認大小。晚上由新郎姐夫主持鬧洞房儀式,俗稱「倒寶壺」,讓新郎新娘說繞口令,猜謎語,說笑話取笑,後夫妻吃對面飯,深夜方畢。第二天一早,新郎新娘向親戚朋友行禮,稱:「拜人」(有的地方在拜天地後舉行),並由受拜方出禮錢表示祝賀。喪葬:古代朔州的喪葬禮儀程序極其繁瑣,一般可分為小斂、大斂、燒紙、送燈、辭靈、出殯、復二等。2006年,「中國首屆黃河黃土高原柳林·孟門年俗文化節」在柳林縣孟門鎮隆重舉行,與百名民俗專家、學者一致通過《保護中國傳統年俗文化孟門宣言》。
㈢ 山西特色是什麼
安澤火腿 八寶飯 白豬頭肉 保德碗托
保德油棗 饞酥 長治臘驢肉 長治山楂餅
蔥花烙餅 蔥花脂油餅 代縣黃酒 代縣麻片
德盛園「頭腦」 登上大雅之堂的食品----精莜麵 定襄蒸肉 豆腐腦
繁峙疤餅 汾酒牛肉 風味名吃 高平燒豆腐
圪飥湯 古縣蕨菜 廣靈五香豆腐乾 廣靈五香瓜子
桂花元宵 果丹皮、果瓣子 過油肉 河曲紅果
河曲酸粥 黑豆葉菜 紅絲菜 黃河鯉魚
黃米油糕 燴菜 絳縣五香牛肉 攪醋絲
介休貫餡糖 金絲蜜棗 晉城炒涼粉 晉南釀菜
抗癌水果----仁用杏 醪糟 老豆腐 李圪抓
兩張皮(山西風味) 臨晉玉瓜 臨沂醬玉瓜 靈丘熏雞
柳林腕脫 柳林芝麻餅 六味齋醬肉 綠豆丸子
麻麻豆豆 孟門熬 糜子粉 名優特產
饃饃 木耳圪貝 片烤方肉 平遙牛肉
平遙碗脫則 鋪層饃饃 蒲州清柿 錢錢飯
茄團 輕糖杏脯 曲沃臘牛肉 芮城麻片
三鮮水餃(山西) 砂炒凍豆 砂子餅 山西的刀削麵、貓耳朵與撥魚兒
山西的剔尖兒、捻捻轉和拖葉兒 山西腐乳 山西麵食壓合落 上黨糊肘子
上黨自酥餅 燒大蔥 燒三鮮 燒豬肝
神池麻花 石頭餅 雙糖油食 酸菜黑圪條
酸窩菜 台蘑 太古熏鴿 太谷餅
太後御膳泡泡糕 太原東坡茄子 太原號腐乾 太原醬肘花
太原六味齋醬豬肉 太原六味齋熏雞 太原泡菜 太原小吃
同川梨 豌豆糕 聞喜煮餅(山西) 無核糖棗
無殼南瓜子 吳家熏肉 五寨豬黑肉燉粉 昔陽「頭腦」
鄉寧白面油糕 小稀瓜瓜 孝義火燒 忻州葵花子
忻州瓦酥 興縣拉絲烙餅 興縣冒湯 邢黃牛腐乾
杏瓣兒 雪花糕 壓韭茄子 羊肉火燒
羊肉稍梅(山西) 羊肉蒸餃 羊雜割 陽城高米庄饃
陽城肉罐肉 陽高杏脯 油鋤片 油豆泡
油炸鹵制花干 莜麵餄餎 右玉熏雞 榆次灌腸
榆皮面餄咯 原平鍋魁 運城南式細點 中陽柏子山羊肉
周家酥餅 轉面 子推蒸餅
㈣ 晉中有哪些人文特色
晉中是典型的少數民族散雜居地區,基本特點是大分散、小集中。有回、滿、蒙、彝、土、俄羅斯、鄂倫春、藏、維吾爾、壯族、錫伯、哈尼、土家等26個少數民族。
晉商文化是以整個山西為背景,以商貿為中心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它以晉商在中國市場上發跡、稱雄為起點,以明、清兩代,以致延續到民國時期,以商業為紐帶的一系列文化現象。
每年農歷清明節前二日古稱寒食節,這是源於晉中而傳遍全國的節日之一。起因是春秋時期晉國功臣介子推在綿上邑(今介休)被焚而死,晉文公深感悲痛,下令全國在這一天不準生火做飯,用干糧或冷食充飢。秦漢以後,逐步成為地方風俗並向外擴散。唐宋時期,有許多文人學士利用寒食節來謳歌介子推「不言祿」的高風亮節。同時,因清明節前二日正好與「一百五」(冬至後的105天)相吻合,故民間又把寒食節作為冥婚配干喪或暫厝合葬的鬼節日。唐代詩人姚合曾在《寒食》中寫道:「今朝一百五,出戶雨初晴」。直至明清時期,各地仍延續寒食節餐飲冷食的習慣,用以追念介子推。再是,這一天可以隨便興工動土,民間拆房建房或修橋鋪路時,都要事先在這一天挖挖土地、鏟鏟牆,以示工程已經開始,待日後正式興工時,別的神靈也不會干預。
㈤ 三晉文化特點
山西簡稱晉,別稱三晉。三晉文化的特點,劉偉毅先生歸納為四,即民族融合性,兼容並包性,地域差異性和黜華尚實性。儒家推崇三晉根祖文化,形成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內涵;三晉文化在傳承儒家文化精髓中,樹立了具有山西特色的三晉文化。
http://hi..com/%CE%D2%D2%BB%D6%B1%D4%DA%D5%E2%C0%EF/blog/item/3dd2367be60997f50ad1872f.html
論三晉文化的特點
三晉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地域文化,它又有自己鮮明的特點。我以為,研究這些特點,對於了解三晉文化的本質和它的發展是有意義的,對解決今天的現實問題也會從中找到可能性的空間。
就我所知道的一些三晉文化現象來看,至少有以下幾個特點是應該引起重視的牶一個是開放,一個是務實,一個是求新牞依我看這是三晉文化中最有價值的東西。
一開放這可以說是三晉文化與生俱來的特點。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曾經長期被迫流浪在外,走過了許多國家和地方,廣泛接觸到華夏和夷狄的文化,即位以後,加以融匯貫通,形成了三晉文化的基礎。其中突出的一點,就是對人才的重視。不僅放手使用本國的人才,而且大力招攬國外的人才。「楚才晉用」這個成語,概括的就是這種情況。另一個突出的例子是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趙武靈王認識到中原傳統的車戰不夠機動靈活,因此力排眾議,學習和引進匈奴人的辦法,用騎兵代替車戰,同時發揮弓箭的遠程作用,大大提高了三軍的戰鬥力,培養出了像李牧、廉頗這樣的名將。
這是遠古的例子。近世的例子則是晉商的興衰。世界的眼光,開放的心態,創新的理念,是晉商興起的主要原因;固步自封,不思進取,內耗不斷,則導致了晉商的衰敗。一位研究晉商的學者講:「晉商成於開放,敗於保守」是很到位的。
與開放這個特點相聯系的是包容。山西的北部,歷來就是游牧民族進據中原的必經之地,是不同民族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地區,也是不同文化相互滲透和相互融合的地區,這就決定了三晉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三晉文化是集百家之長的文化,不僅善於吸納,而且善於將外部文化本土化。有包容才能不斷豐富,這是很重要的。應該提倡不同文化的對話、共處,不要對立、沖突,這樣才能使人類社會更為和諧。其實早在春秋時代,三晉文化就有寬容的傳統。中學時老師教我們學文天祥的《正氣歌》,裡面有這么兩句「在齊太史筒,在晉董狐筆。」董狐是晉靈公時的史官。晉靈公是一個胡作非為的國君。大臣趙盾一再規勸他,他不但不聽,還起了殺心,迫使趙盾逃到了現在的晉東南一帶。
這時趙盾的族人刺殺了晉靈公,把趙盾迎回來主政。董狐在記載這一事件時寫道:「趙盾弒其君。」趙盾說,當時我正在逃命,怎麼能說是我弒君呢牽董狐說,你並沒有逃出晉國的國境,你的族人殺了國君,怎麼不是你弒君牎趙盾盡管並不同意他的說法,但尊重史官的意見,就由他這么寫了。應該說,這就是寬容。這樣的大度,並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
二務實務實,從思想方法上說,就是實事求是;從政治理念上說,就是關心民生疾苦,就是民本思想。務實的精神可以說是三晉文化的精髓。這種文化思想,實際上促成了我國封建朝代史上兩個最好時期的出現,那就是「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
「文」「景」指的是漢文帝和他的兒子漢景
帝。漢文帝早年封代王,都城就在現在的平遙附近。他是山西的水土哺育大的,熟知這里的風土人情和百姓疾苦。即位以後,他堅持不生事擾民,推行與民休息的政策,使生產得以恢復和發展,百姓的生活得以改善,開創了「文景之治」。漢文帝是歷史上最儉朴的皇帝。他不許寵妃慎夫人穿長裙,以免群起仿效,浪費織物。晚年他想建一座露台,是露天的土台,而不是像以前那些君王那樣,還要蓋許多豪華的亭台樓閣,但一算賬,即使這樣,花費也相當於幾個中等農戶的資產,最終還是放棄了。漢文帝還是一個嚴格按律辦事的人。
當時的雲中守魏尚抗擊匈奴有功,但在上報戰績的時候,首級的數目與實際不符,多報了六級,結果不僅沒有得到獎賞,還被撤了職。用現在的話說,漢文帝已經是一個懂得必須「依法治國」的人了。總之,在他的種種作為後面,都可以看到一種務實的精神。
唐王朝本來就發源於三晉。唐太宗的「貞觀之治」,也是務實精神的結果。至於
後來唐玄宗的「開元之治」,與李隆基早年在潞州的經歷自然也不無關系。
三求新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不斷進步。三晉文化中的求新精神也是值得特別關注的。可以舉文學藝術方面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唐詩是我國古代文學的瑰寶。唐詩之所以能得到如此蓬勃的發展,與唐王朝當局者開放的、兼收並蓄的政策是密切相關的,與一大批山西籍詩人如宋之問、王勃、王維、白居易、柳宗元等的傑出貢獻也是分不開的。唐代詩人既繼承了北朝文學朴實敦厚的傳統,又充分吸取了南朝文學的營養。在融匯貫通的基礎上,又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作出新的探索,這才有了唐詩的繁榮。
另一個例子是元代的雜劇。晉南是雜劇的發祥地之一。把文學藝術從大雅之堂引入街坊市肆,是雜劇作家的巨大貢獻。而這種貢獻又是建立在創新的基礎上的。文化是一個大概念。從廣義上說,應該包括人類在歷史過程中創造的一切物質的和精神的財富。從狹義上說,涉及意識形態的方方面面。不管從哪個意義上看,都可以說,三晉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具有魅力,具有生命力、向心力和同化力的,值得我們認真加以研究。而緊緊抓住三晉文化的特點進行深入研究,應當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獲得新的理性與良知。我相信,在新一屆理事會的指導下,在未來的五年內,三晉文化研究會一定會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績。
http://www.fzxq.org/html/200608/16/20060816185148.htm
㈥ 山西民居晉北,晉中,晉南,晉東南等建築特點
簡單一些吧;
晉北抄是近代發展起來的,原來的傳統建築都不多見了。原來晉北離蒙古近,又寒冷,所以房屋的風格,多以高牆小院,保暖型為主。
晉中相對來說在解放前是比較貧窮,目前的經濟雖然也不差,但基本上保持了外表簡朴,房內布置相對豪華,與外面不太相襯。
晉南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靠近黃河,古代以農業為主的社會,相對富裕。建築上可以代表山西古樸風格,比較講究美觀,保暖,各各方面都兼顧到位。
其他的不多講了,你走訪一下就知道了。
㈦ 山西有什麼風土人情地理環境如何有什麼歷史文化
地理環境:
山西省地處華北西部的黃土高原東翼。地理坐標為北緯°34'~40°43'、東經110°14'~114°33'。東西寬約290公里,南北長約550公里,全省總面積15.63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6%。山西位於大陸東岸的內陸。外緣有山脈環繞。因而難於受海風的影響,形成了比較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同時,又由於受內蒙古冬季冷氣團的襲擊,北部比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氣候特徵;冬季長而寒冷乾燥;夏季短而炎熱多雨;春季日溫差大,風沙多;秋季短暫,氣候溫和。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3~14℃,晝夜溫差大,南北溫差也大。西部黃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晉東南的大部分地區,平均溫度在8~10℃之間。臨汾、運城盆地年均溫度達12~14℃。冬季氣溫全省均在0℃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溫,7月份氣溫介於21~26℃之間。山西無霜期南長北短,平川長山地短。大同盆地為110~140天,五台山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東部山區135~155天,臨汾、運城盆地則長達200~220天。全省年降水量在400~650毫米,但季節分布不均勻,夏季6月~8月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約佔全年的60%以上。全省降水受地形影響很大,山區較多,盆地較少。山西有三個多雨區,一是晉東南太行山區和中條山區,二是五台山區,三是呂梁山區。
歷史文化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在這片土地上,10萬年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周朝時,山西是唐國的領地。後來唐叔虞的兒子燮父因唐國臨晉水,改國號為晉。春秋時,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晉國。公元前403年韓康子和魏桓子與趙襄子三國分晉,從晉分出的韓、趙、魏三國,與秦、楚、齊、燕並稱為戰國七雄。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山西設有太原、上黨、河東、雁門、代郡等五郡。到隋時,太原是黃河流域僅次於長安和洛陽的第三大城市。隋末 ,李淵父子起兵於太原 ,建都長安後,把太原尊為「北都」,意即「別都」。所以,清人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指出:天下形勢,必有取於山西。金元時期,山西的經濟、文化在中國北部居領先地位。明代時,設山西行中書省於太原,後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統管山西五府三州。清代,開始稱為山西。 山西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還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禹鑿孟門」的傳說就發生在山西。中國上古時代的三個帝王堯、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為「堯都平陽(今臨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濟市)」、「禹都安邑(今夏縣)」。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時,大同(當時稱平城)曾作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時,且此後做過遼金及元初的陪都,素有「三代京華」之稱。省會城市太原,被譽為「龍脈」所在地,向來乃兵家必爭之地,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幾次。洪洞縣大槐樹是當時一個主要移民站。全國不少地方流傳的「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即由此而來。明清時期,講究誠信無欺騙行為的晉商和山西票號的崛起,著稱中外。 黃河流經山西,孕育了無數英雄豪傑、仁人志士。在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山西曾涌現出眾多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晉文公重耳,有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唐代傑出的政治家武則天,有白袍將軍薛仁貴,有中國的「武聖」、三國時期名將關羽、張遼,有唐朝名相狄仁傑、裴度,有抗擊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有創立「制圖六體」的西晉地圖學家裴秀,有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王勃、王之渙、王維、王昌齡,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宋朝著名政治家司馬光、有金代文學家、詩人元好問,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戲曲家關漢卿、白樸、鄭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學家、醫學家、書畫家傅山,被嘉靖帝譽為「天下直臣」的高金,清末維新派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深秀,十大名將中的徐向前、傅作義等。山西,人傑地靈,代不乏人。
民俗風情
婚嫁:朔州人婚嫁,同其他地方一樣,一般都憑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盡管時代變遷,移風易俗,但大體仍沿舊習,特別是農村,重要禮儀程式,墨守成規,至今未變,大致都須經相親、訂婚、結婚、回門四個步驟。 相親:媒人為男女提親,介紹雙方的情況,如年齡、屬相、生辰、人品、長相,以及家庭經濟狀況和父母為人等。兩家權衡條件,集眾人商議後,有意結親者,男子隨媒人到女家相看。雙方同意,即約時間,再邀女方到男家相看,中意者便留在男方家吃飯,默允可商婚事,相看不中意即離去。 訂婚:經媒人在男女兩家之間多次說合,確定彩禮和嫁妝,婦方交換兒女生辰八字,擇吉日行訂婚禮,男方送「食盒」和部分彩禮給女方,並設宴慶賀。次日女方設宴請男方。之後,擇日領取結婚證,有的還出外旅遊,成婚後,男女互贈些服裝,稱換夏或換冬。 結婚:迎娶前一月行聘禮,俗稱「下茶」,男方使媒人將「新娘」出聘時所穿衣物(內衣)及「水禮」(米、面、肉)送至女家,並通知娶期。之後,男女方的至親各自請未來的新郎、新娘到家吃飯,謂之「吃喜頭飯」。娶親的前一日,親朋皆來,俗稱「待人」,有的請「鼓匠」助興,所以又稱為「安鼓」,晚上男女各自在自家吃「翻身餅」。迎娶日,男女家一大早炸油糕吃,稱「吃喜糕」。早飯後,男方奏鼓樂、抬花轎(有的用馬車或騾馱轎,現在基本上用汽車)到女家迎娶。一般由男方舅舅、妗子娶親。新郎要給新娘帶去一根紅褲帶,名曰:"喜結良緣";帶去一個瓶子,瓶中插一棵蔥,謂之"生根立後";帶五根肋骨的豬肉或羊肉一塊,叫做"離娘肉"、"五方喜慶",娶親回來時,男方要把其中的二根肋骨帶回,表示婚後夫妻和睦,名曰:"筋骨不離".女方設茶水、糖果、糕點等招待迎娶者。新娘換上男方帶來的衣服(一般為紅綿衣、綿褲),向父母拜別後,由胞妹摻扶上轎(車).同行人有送新的,開箱子的,後有「賀堂」(又稱圓飯)者隨行,按事先擇好的時辰進入男家。到男家後,新娘由攙親者攙引,踏"紅氈"進入新房,並為"賀堂"者"燒茶",吃"進門飯".正午新郎、新娘拜天地,禮畢即開始宴席,名曰:「坐席」。席間新郎新娘要向來賓敬酒,行禮,認大小。晚上由新郎姐夫主持鬧洞房儀式,俗稱「倒寶壺」,讓新郎新娘說繞口令,猜謎語,說笑話取笑,後夫妻吃對面飯,深夜方畢。第二天一早,新郎新娘向親戚朋友行禮,稱:「拜人」(有的地方在拜天地後舉行),並由受拜方出禮錢表示祝賀。喪葬:古代朔州的喪葬禮儀程序極其繁瑣,一般可分為小斂、大斂、燒紙、送燈、辭靈、出殯、復二等。2006年,「中國首屆黃河黃土高原柳林·孟門年俗文化節」在柳林縣孟門鎮隆重舉行,與百名民俗專家、學者一致通過《保護中國傳統年俗文化孟門宣言》。
㈧ 長治的歷史文化
長治市古為「上黨」、「潞州」地域,殷商時為黎國,屬冀州。春秋時,曾為潞子嬰兒國,後並於晉國。戰國時,屬韓國。周顯王二十一年(前348年),韓首置上黨郡,後歸趙國。
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年),上黨郡復歸並州。西晉永興元年(304年),上黨郡屬前趙,建興中(313-317年),歸後趙。後上黨郡歸西燕。太和五年(370年),苻堅滅燕,上黨郡入後秦。
五代後唐庄宗初,置潞州。梁末帝時(913-914年),改為匡義軍,歲余,唐滅梁,改為安義軍。後晉(936-947年),復為昭義軍;後漢、後周(947-960年)因之。
明洪武元年(1368年),沿用元制。初,潞州隸行中書省布政使司;洪武二年(1369年),隸山西中書省,九年(1376年),隸布政司。嘉靖八年(1529年)二月,升潞州為潞安府,設潞安兵備,分巡冀南道,治潞安。
(8)晉東南的歷史文化特徵擴展閱讀:
景點介紹
1、太行山大峽谷
太行山大峽谷位於長治市壺關縣境內,由五指峽、龍泉峽、王莽峽和紫團山組成,佔地面積5848公頃,共有景觀44處,景點400餘個。太行山大峽谷園內還有木本花卉、葯材等珍稀植物300多種。
2、太行峽谷國家森林公園
太行峽谷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壺關縣樹掌鎮,原為紫團山國家森林公園,1996年由國家林業部(現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更名為太行峽谷國家森林公園,規劃面積4000公頃。
3、靈空山自然保護區
靈空山自然保護區位於沁源縣五龍川鄉的北山村,1993年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總面積1334萬平方米,其中核心區面積595萬余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