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廣東省新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博物館現象最初萌發於人們的收藏意識。在四千多年前,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統治者就注意尋找保藏珍品奇物。
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在建立地跨歐亞非大帝國的軍事行動中,
埃及 博物館(13張)
把搜集和掠奪來的許多珍貴的藝術品和稀有古物交給他的教師亞里士多德整理研究,亞里士多德曾利用這些文化遺產進行教學、傳播知識。亞歷山大去世後,他的部下托勒密·索托建立了新的王朝,繼續南征北戰,收集來更多的藝術品。公元前三世紀托勒密·索托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創建了一座專門收藏文化珍品的繆斯神廟。這座「繆斯神廟」,被公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博物館一詞,也就由希臘文的「繆斯」演變而來。
與我們今天見到的博物館不同,繆斯神廟其實是一個專門的研究機構,裡面設大廳研究室,陳列天文、醫學和文化藝術藏品,學者們聚集在這里,從事研究工作。傳說在洗澡時發現了浮力定律的著名物理學家阿基米德以及著名數學家歐幾里德都是在這里從事研究工作的。
繆斯神廟這座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在公元5世紀時被毀於戰亂。
現代意義的博物館在17世紀後期出現。在18世紀,英國有一位內科醫生漢斯·斯隆,是個興趣廣泛的收藏家。為了讓自己的收藏品能夠永遠「維持其整體性、不可分散」,他決定把自己將近八萬件的藏品捐獻給英國王室。王室由此決定成立一座國家博物館。1753年,大英博物館建立,它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對公眾開放的大型博物館。
1946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在法國巴黎成立。1974年協會對博物館進行了明確的定義,公益性成為它的首要職責。
博物館
從1977年開始,國際博物館協會把每年的5月18日確定為「國際博物館日」,並且每年都會確定一個主題。今年是第27個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是「博物館促進社會和諧(Museums For Social Harmony)」。
無論以前人們曾有過多麼的輝煌的文明,都無一例外地將被歷史的煙塵所湮沒,人類在不斷地創造著文明,文明卻無法永生——這是永恆的法則。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通過某個途徑去尋找這些文明的蹤跡,這個途徑就是博物館。
還有一種說法:「博物」作為一個詞,最早在《山海經》就出現了,它的意思是能辨識多種事物;《尚書》稱博識多聞的人為「博物君子」;《漢書·楚元王傳贊》中也有「博物洽聞,通達古今」之意。到了19世紀的後半葉,我國模仿日本,把「博物」一詞開始作為一門學科的名稱,「博物」的內容包括動物、植物、礦物、生理等知識。
「博物」與「館」連成一個詞作為一種文化教育機構的稱呼在我國出現得比較晚,僅有一百來年的時間。日語中的「博物」一詞來源於英文、法文、德文中通用的museum一詞,而這一來源於拉丁文的詞
國內博物館(10張)
又是出於希臘文meusion一詞,它的意思是一個專門為供奉希臘神話中掌司詩歌、舞蹈、音樂、美術、科學等活動的九個女神meusin的場所。
在古代希臘,另外有一種與現代博物館性質比較接近的專為保藏寶物的機構,它是一種專門保存版畫、珠寶、王室的旗幟和權杖以及其它珍貴飾物的收藏機構。這種寶物庫在歐洲其它的國家也有發現。一直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隨著收藏內容的擴大,原來一些寶物庫逐漸使用了當時流行的拉丁文museum。在德國慕尼黑,兩種不同名稱的博物館同時存在了很長的時間。隨著時代的轉移和社會教育發展的需要,改了名稱並擴大了規模的博物館逐漸取代了原來的寶物庫,終於成為今天流行的為廣大群眾開放的博物館。
在於珠江新城內,旁邊是花城廣場,而斜對面是海心沙和廣州搭。非常漂亮。但排隊需要較久的時間。
B. 博物館的歷史
博物館現象最初萌發於人們的收藏意識。在四千多年前,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統治者就注意尋找保藏珍品奇物。
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把搜集和掠奪來的許多珍貴的藝術品和稀有古物交給他的教師亞里士多德整理研究,亞里士多德曾利用這些文化遺產進行教學、傳播知識。公元前三世紀托勒密·索托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創建了一座專門收藏文化珍品的繆斯神廟。這座「繆斯神廟」,被公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博物館一詞,也就由希臘文的「繆斯」演變而來。
17世紀後期出現。在18世紀,英國有一位內科醫生漢斯·斯隆,是個興趣廣泛的收藏家。為了讓自己的收藏品能夠永遠「維持其整體性、不可分散」,他決定把自己將近八萬件的藏品捐獻給英國王室。王室由此決定成立一座國家博物館。1753年,大英博物館建立,它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對公眾開放的大型博物館。 1946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在法國巴黎成立。1974年協會對博物館進行了明確的定義,公益性成為它的首要職責。 博物館
從1977年開始,國際博物館協會把每年的5月18日確定為「國際博物館日」,並且每年都會確定一個主題。今年是第27個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是「博物館促進社會和諧
C. 史密森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該博物館群創始人詹姆斯·史密森(1765—1829)是一位英國科學家,從未到過美國專,但他生前立下遺囑,將自屬己的全部積蓄捐贈給美利堅合眾國這個他認為最有創造活力和發展前途的新國家,並指定在華盛頓成立史密森學會,以增進和傳播科學知識。剛剛獨立的美國欣然接受了這位英國科學家的厚重饋贈,並選擇獨立大道旁的一片大草坪為博物館建立地址,建起一座仿中世紀諾曼式的紅砂石大樓,設立了史密森學會總部,在總部前有詹姆斯.史密森的雕像。
D. 成都市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位於成都市東幹道南側原大慈寺內,佔地1.7萬平方米。館內主要展出成都地區歷年出土的各類文物,反映了古蜀文化概貌及成都歷史上經濟文化發展的過程。
成都市博物館,是中國西南地區一家綜合性博物館,位於四川省省會成都市蜀都大道大慈寺路23號(即著名古剎大慈寺內)。負責全市范圍內的文物徵集、收藏、陳列、宣傳和研究工作。
成都市博物館共收藏舊、新石器時代至近、現代文物萬余件,其中珍貴文物數百件,尤以古代石刻、漢代畫像磚最為有名。該館固定陳列是畫卷似的《成都古代史----歷史文物陳列》,它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了成都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從新石器時代至鴉片戰爭的宏偉歷史。 成都博物館新館已正式封頂 靜待2016年掀開面紗
「金鑲玉」的立體牆面自上而下,閃爍著金屬的光澤,獨特的幾何立面造型在不規則中帶有韻律感……明年下半年,在天府廣場西側,成都又將增添一座新地標:成都博物館新館。目前,這座建築已經正式封頂,靜待明年掀開面紗。
在城市最繁華的核心區建造一座屬於所有市民的城市博物館,這是成都在建設中西部最具影響力、全國一流和國際知名的「文化之都」過程中邁出的重要一步。在去年成功入圍首批國家公共文化示範區創建城市後,成都圍繞振興文化產業、繁榮文化市場、培育文化人才等方面,做出了諸多有益探索。
看重文化價值
把黃金地段留給博物館
完全建成的成都市博物館新館的總建築面積將達64945.87平方米,這將是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城市博物館,而將這樣的一個博物館安放在城市中心地帶,可謂體現了一個城市的內涵、眼光和遠見。
成都博物院院長王毅,全程參與了成都博物館新館的設計、規劃和建設。他介紹說,「市中心是寸土寸金的黃金地帶,成都不用它來搞開發,而是把這塊地方留給了博物館,足見這座城市對文化的重視。」王毅感嘆說,文化是一座城市活的靈魂,而博物館就是文化的承載平台。據了解,成都博物館新館將與天府廣場地鐵站接通,市民們出了地鐵就能親近家鄉厚重而悠遠的歷史,對於提升市民文化修養也大有裨益。
王毅描述說,博物館新館將是「史詩般的畫卷」,展陳廳里的每一件文物,都經過精心挑選,它們將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串聯起獨特而有韻味的成都故事。這種獨特而有韻味的文化,首先在新館的外表中就有體現。經過了二十次以上的討論,設計方確定了「合金銅加玻璃」的方案。王毅評價道,這有點帶「金玉良緣」的味道,很有底蘊和趣味。同時,新館的外表將呈金銅色,這跟金沙遺址、三星堆出土的很多文物顏色相似,「這也表示,新博物館是一座連接成都的過去和未來的地標性建築。」
獨具文化韻味
5大專題講述成都前世今生
目前,成都博物館新館的展陳內容大綱《花重錦官城———成都歷史文化陳列》幾經調整終於新鮮「出爐」。展品時間跨度設定在遠古到民國時期這個范圍內,空間則主要涉及如今成都9區6縣4市的行政區劃。在5個專題中,將集中講述成都的前世今生和這座城市成長的來龍去脈,成都歷史進程中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將依次登台亮相。
第一專題是「九天開出一成都———遠古家園篇」,鋪敘成都獨特的自然地理風貌,有序展之意;第二專題是「不盡長江滾滾來--古代歷史篇」,通過成都地區出土文物的精美陳列,勾勒從遠古至清代城市文明進程的大線索;第三專題是「玉壘浮雲變古今———近世風雲篇」,以歷史檔案為主,重筆渲染成都波瀾壯闊的近現代歷史;第四專題為「錦城樓下二江流———城市變遷篇」,藉助多媒體展示從古到今成都城市格局的變遷;第五專題為「錦城絲館日紛紛--民俗生活篇」,從市民耳熟能詳的成都民俗入手,展現老成都的生活。
「本次所展陳的文物,絕大多數都未曾和成都市民謀面過。」市文化局相關人士透露,新館將收藏文物20餘萬件,既有4000多年前的陶器、3000多年前的戰國船棺,也有漢代的畫像磚、明清時期的皮影和木偶……同時,新館中還將有三座獨具成都特色的個性博物館:道場畫博物館、中國皮影博物館和木偶博物館。
推進文化發展
探索更有價值的成都做法
拔地而起的成都博物館新館,只是成都在建設「文化之都」歷程中的一個縮影。去年6月,成都市以在基本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和保障政策上的突破,得到了文化部和專家組的支持,成功入圍了首批國家公共文化示範區創建城市。
為了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撐產業,成都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文件,扶持文化產業發展。據統計,從2004年到2010年,全市的文化產業增加值從65.81億元提高到了257億元,成為我市新興產業中吸納就業能力最強的產業之一。以國際非遺博覽園為核心項目的成都青羊綠舟文化產業園區被命名為一次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
今年以來,成都成功舉行了成都大廟會、都江堰放水節、金沙太陽節、詩歌文化節等一批品牌文化節會。
E. 國家典籍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國家典籍博物館,位於國圖南區。這座建築於1986年建成,1987年正式開放。當年,國圖南區建築群的設內計出自楊廷寶、容戴念慈、張鎛、吳良鏞、黃遠強等五位建築名家之手,這一設計方案史稱「五老方案」。在運行了24年之後,這里於2011年5月閉館進行改造。即將開放的國家典籍博物館,象徵著這座老建築的重生。
此次國圖南區的修繕改造,以「修舊如舊」為總原則,大廳內的大型紫砂陶板壁雕《燦爛的中國古代文明》,便是不少讀者頗為熟悉的作品。創作於28年前的壁畫作品,是著名畫家李化吉與夫人權正環的結晶之作。
F. 廣州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廣州博物館位於廣州風景秀麗的越秀山, 館址鎮海樓。鎮海樓建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永嘉侯朱亮祖修繕廣州城時,北城垣拓展至越秀山上時建造的城樓。鎮海樓自清代以來,多次被評為羊城八景和現代十大旅遊美景之一。
1928年,廣州市政府在修葺的同時,於此籌辦「廣州市立博物院」,1929年2月11日,正式對外開放,為我國最早期創建的博物館之一。1941—1945年,稱為廣州市立圖書博物館。
1946—1949年,稱為廣州市立博物館。
1950年至今,稱為廣州博物館。
廣州博物館經過不斷發展,現除鎮海樓展區外,同時還有廣州美術館、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紀念館、三·二九起義指揮部舊址紀念館三個分展區 廣州博物館是一座具有地方特色的綜合性歷史博物館,是收藏和展示廣州地方歷史文物的重要場所。現館內常設展覽為「廣州歷史陳列」展,展覽通過近千件古、近代的圖片、資料,使人們從中了解到廣州歷史發展的概況與地方文化的特徵。此外,廣州博物館還定期舉辦各類專題性、紀念性的臨展。
廣州博物館的藏品,主要是建國以來考古發掘的出土文物,這些文物是館藏的基礎。同時通過市政府調拔,向社會廣泛徵集、購買與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的捐贈,館藏由初期的三干多件增至十萬件。
G. 杭州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2012年復6月9日,杭州歷史博物館正式升級制為杭州博物館,分為南館與北館,真實再現了杭州八千年文明史和五千年建城史。同時杭州博物館致力於打造青少年的快樂二課堂,專辟的青少年互動體驗廳,讓孩子在游戲中學習,在歡樂中提高。另一方面,杭州博物館還與社區、單位聯姻,打造無牆博物館,進而使杭州博物館成為全民終身教育的樂園。
杭州博物館是一座展現杭州歷史變遷和城市文物珍藏的人文類綜合性博物館,是浙江省最具影響力的博物館之一,也是杭州市博物館群體中館藏、展陳和文化活動水平位居前列的骨幹博物館。場館前身為2001年10月開放的杭州歷史博物館,經過多年積累與發展,已成為文物豐富、區位便捷、展覽精美、設施優良的杭州歷史文化亮麗窗口。
杭州博物館坐落於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吳山,與吳山廣場和河坊街歷史文化街區相鄰,佔地面積2.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展區面積7千平方米。館藏規模逾萬件,涵蓋了陶瓷、書畫、玉石、印章、錢幣、郵票等各類文物。
自2012年起,杭州博物館每年的觀眾參觀流量逾百萬人次,是國家二級博物館、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杭州市文明示範博物館,已經具備良好的社會影響力和觀眾美譽度。
H. 故宮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其始建於努爾哈赤時期的一六二五年,建成於皇太極時期的一六三六年,後經康熙、乾隆皇帝不斷地改建、增建,形成了今日共有宮殿亭台樓閣齋堂等建築一百餘座,屋宇五百餘間,佔地面積達六萬平方米的格局面貌。這是清王朝親手締造的第一座大氣庄嚴的帝王宮殿建築群,其濃郁多姿的滿族民族風格和中國東北地方特色,都是北京明清故宮所無法比擬的。
作為滿漢建築藝術融合得盡善盡美的範例,沈陽故宮既是中國最著名的歷史古跡和旅遊勝地,也是當之無愧的優秀世界文化遺產。沈陽故宮的創建有著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背景。十六世紀末至十七世紀初,發祥於中國東北長白山林的建州女真人,在一位充滿激情的傳奇英雄——努爾哈赤的領導下,經過三十六年的征撫,完成了女真的統一大業。在統一包括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等在內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女真人原有狩獵組織牛錄的基礎上,創建了八旗制度,規定每三百人設一牛錄額真(佐領),五牛錄設一甲喇額真(參領),五甲喇設一固山額真(都統),是為一旗,共有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全民入旗,以旗統軍、以旗統民,將女真社會的軍事、政治、經濟、行政、司法等融為一體,使原分散的女真各部變為一個組織嚴密、生機勃勃的社會機體,為新的民族共同體——滿族登上歷史舞台做好了一切准備。一六一五年,努爾哈赤於赫圖阿拉建立了大金國(史稱後金),自稱撫育列國英明汗。後經過薩爾滸之戰、開(原)鐵(嶺)之戰、沈(陽)遼(陽)之戰、廣寧之戰等多次大捷,金國國勢日盛,都城也幾經遷徙。
一六二五年,努爾哈赤出於戰略考慮,定沈陽為都城,並在沈陽舊城的中心,修建了議政之所——大政殿和十王亭,是為營建沈陽故宮之開端。一六二六年努爾哈赤辭世,其與孝慈高皇後所生之第四子皇太極繼承汗位,又續建了由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麟趾宮、關雎宮、衍慶宮、永福宮等組成的大內宮闕。就是在這座宮殿里,皇太極將女真改稱為滿族,於一六三六年將國號改稱為「清」,並正式確定了宮殿之名。
迄皇太極逝世止,幾度歲月滄桑,多少風雲變幻,盛京宮殿始終是清王朝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一六四三年,皇太極與庄妃所生的第九子福臨即位,是為順治帝。此時清朝已足以與明朝抗衡而一爭天下。一六四四年,八旗軍縱橫捭闔,一舉攻佔北京而定鼎中原,確立了清王朝對全國的統治權。
清遷都入關後,盛京皇宮成為「陪都宮殿」,以開國先皇「龍興重地」之宮闕聖跡的崇高地位,倍受清歷代帝王特殊的重視。在一六七一年至一八二九年的一百五十年間,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四朝皇帝曾先後十次東巡故里,拜謁祖先陵墓的同時,還要瞻仰先皇使用過的舊宮聖跡和遺物,一抒自己對祖先開國創業功德的仰慕之情。
因此,為供東巡盛京的皇帝和後妃居住之用,乾隆帝對盛京皇宮進行了多次改建和擴建,形成了先皇舊宮與皇帝行宮並存的特色;其增修的西路建築,又使沈陽故宮擁有了東中西三路建築中軸對稱的新格局。不僅如此,乾隆帝還源源不斷地從北京運送來洋洋大觀的皇家珍寶於此貯藏,以示「不忘根本」,使沈陽故宮成為當時與北京宮苑和熱河行宮齊名的清代皇家三大文物寶庫之一。
I. 中國歷史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中國歷史博物館壯觀的建築已使它成為北京市重要的地標,而它悠久的建館歷史又和宏偉的建築相得益彰,它初建於1912年,至今已有近九十年的歷史。
1912年籌建。1912年,在蔡元培(時任教育總長)的關心下,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正式成立,聘請京師大學堂教授胡玉縉為主任,以國子監為館址,開始收集各方文物。1918年遷入故宮前部端門至午門及其朝房,為救濟災民、失業工人及「為國傷亡」者,曾展出部分藏品,以門票收入賑災。
1926年10月正式開館。1926年,館藏漸臻豐富,各類藏品已達26類,二十餘萬件,於午門辟陳列室,精選藏品,依類陳列,於同年10月10日正式開館展出,當月觀眾即達45,020人,同時《國立歷史博物館叢刊》開始出版。
1929年8月改名為中央研究院北平歷史博物館。
1933年4月改為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北平歷史博物館。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歷史博物館工作主要以保護文物,避免遭受戰爭破壞為主,進行了少量的圖片、文物展覽。
1945年8月恢復中央博物院北平歷史博物館舊名。 1949年10月改名為北京歷史博物館。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本館更名為北京歷史博物館,隸屬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社會各界人士紛紛向博物館捐贈文物,總數達16962件,極大地豐富了館藏。為適應新的歷史形勢,博物館著手建立新的歷史陳列,使博物館真正成為民族的、大眾的、科學的社會教育機構。
1950至1965年是歷史博物館的高速發展期,由裴文中、賈蘭坡指導的「原始社會陳列」於1951年正式展出,該展覽是我國博物館最早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組織歷史陳列的嘗試。以此為起點,在黨和國家領導人、文化部、文物局領導的熱情關心下,以及全國各文博考古兄弟單位的大力支持下,「中國通史陳列」各個歷史階段陳列逐步完成並進行了預展,包括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在內的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社會各界知名學者先後來館參觀、審查,不斷完善通史陳列。
中國通史陳列自原始社會開始,至清朝滅亡結束,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結合中國歷史發展特點劃分歷史階段,其特徵是以考古發掘及傳世文物為基本展出材料,力求全面、系統地展現中國歷史,這不僅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也是中國文博事業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陳列。
1958年8月國家決定建立中國歷史博物館。
1959年10月,位於天安門廣場東側的新館大樓落成,北京歷史博物館更名為中國歷史博物館,與中國革命博物館一起遷入新館。中國歷史博物館由郭沫若先生題寫館名。1961年7月1日,「中國通史陳列」正式對外開放。1962年之後,通史陳列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完善修改,並陸續編印了《中國古代服飾資料》、《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彩釉陶俑選輯》、《中國歷史博物館藏青銅器》、《中國歷史博物館藏雕塑選輯》等書。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中國通史陳列」暫時關閉。
1969年9月,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合並,改稱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七十年代開始進行「中國通史陳列」的修改。此次修改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指示下進行,突出秦漢、隋唐、元明清三個歷史時期的統一場面,同時將通史陳列下限延至「五·四」運動。1975年10月,修改後的「中國通史陳列」正式預展。1976年,粉碎「四人幫」之後,全館各項工作逐步恢復展開,成功舉辦了著名的《周恩來同志紀念展覽》,1978年1月,「中國通史陳列」對外開放。
自1978年始,中國歷史博物館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制定了全館八年發展規劃綱要,除繼續完善通史陳列和文物收藏工作外,還積極參加中外文物交流展出活動,相繼出版《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與文物資料》等刊物及《中國古代史常識》、《簡明中國歷史圖冊》、《明藍瑛花卉蘭石冊》、《中國古代史教學參考圖錄》、《中國歷史博物館》、《華夏之路》、《中國通史陳列》等圖書,組織和參加了多項考古發掘,舉辦了多項轟動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文物展覽,如「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覽」、「山西應縣木塔遼代文物展覽」、「醫聖張仲景展覽」、「中國南海沉船文物展」、「絲綢之路與茶之路」、「全國考古新發現精品展」等展覽。
1983年,中國歷史博物館與中國革命博物館恢復獨立建制,將舊民主主義革命陳列劃歸中國革命博物館。1984年,「中國通史陳列」進行了第二次修改,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對歷代社會經濟文化的表現。1988年至1997年,開始進行「中國通史陳列」的第三次修改,在各文博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從全國各地征調了近千件文物,絕大多數是近十年來新出土的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文物,同時,陳列形式也作了全新的設計。修改後的「中國通史陳列」原始社會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於1990年第11屆亞運會開幕之日對外開放,「中國通史陳列」隋唐至明清時期也於1997年9月正式展出。
1987年考古部設立水下考古學研究室,開始水下考古的研究。1989年與日本合作,對廣東南海海域進行調查,並於1990年正式成立中日中國南海沉船調查學術委員會,先後對廣東、山東、遼寧等地水域進行調查。1997年,中國歷史博物館成立遙感與航空攝影考古中心,同德國波鴻魯爾大學簽訂了合作開展現代航空攝影考古意向書,開始進行洛陽及內蒙古東部地區古代大型遺址的航空攝影考古勘察。在新的歷史時期,為了更好的發揮博物館教育大眾的作用,中國歷史博物館的群眾工作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高潮,先後舉辦了「湖南中學生『擁抱紅太陽』夏令營」、「我愛北京天安門」活動月,在北京市各中小學和部分邊遠郊縣舉辦了「中國近代史圖片展」、「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展」等圖片展覽。
1999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展示五十年來文物考古工作取得的多方面成就,由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承辦的「中國文物事業50年特別展覽」於國慶節前在本館中央大廳展出。同年該館還成功舉辦了「盛世重光—山東青州龍興寺出土佛教石刻造像精品展」,並參加了「雪域名珠—西藏文化展」和在法國舉辦的「中國文化周」的展覽工作。為迎接21世紀的到來,同時也是歡慶新的龍年的到來,中國歷史博物館特別推出「迎千禧,賀辰歲—龍的藝術精品展」和「龍文化特展」,於2000年1月分別在北京和台北展出。相信在新世紀的曙光到來的時候,匯聚著古代文明與現代化氣息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必將以全新的面貌展現於世人面前。
2003年2月28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合並中國歷史博物館與中國革命博物館的基礎上,正式掛牌成立。
J. 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於1964年對公眾免費開放,是一座長方形的五層樓高白色大理石回建築,里答面收藏了許多美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文物,如:傑弗遜起草的《獨立宣言》用過的書桌、貝爾發明的世界上第一架電話機等,至20世紀90年代,這個館的藏品已達1600萬件。
游覽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
從大草坪進入歷史博物館,直接進入的是第二層大廳。大廳中央,有一個懸自天花板的鏈球狀大鍾擺,是1851年美國參加巴黎國際博覽會的展品復製件。在主廳正面牆壁上,是一面巨大的國旗繪畫。
參觀者最先步入的是一個小型放映廳,在這里可以觀看一個介紹1780年至1800年美國東海岸原英國殖民地,即「新英格蘭」農村生活的短片。從華盛頓雕像附近上至三樓,那裡是武裝力量、錢幣、紡織品展覽,還有珍貴的郵票展品紙幣約75000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