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行書在歷史上起到了什麼作用
自魏晉以來,行書成為文人雅士之間交流的載體。正因為行書沒有成為官方文字,所以發揮起來相當隨意,書寫相當自由,抒情達意,形式多樣,使書法真正成為表現個性的工具。行書從此在書法史上的地位相當崇高,凡是著名書家無一不擅行書。這有以下原因:第一,行書的崛起帶動了對楷書、草書甚至隸書、篆書的學習。第二,行書在落款中地位獨特,可以落一切字體的款,使用廣泛。第三,行書最能表現書家的生命節奏,疾徐適中,表現中和之美。第四,行書具有實用性、藝術性與趣味性,可以滿足欣賞者的各種需要。
所以,行書在書法史上的地位是後來居上,魏晉之後歷代不衰,名家輩出,作品的數量和質量都不亞於楷、草、篆、隸諸體。而一個優秀的書家必須學會行書。魏晉行書的出現,雖然有字體演變的客觀規律,但也和玄學思想的抬頭有相當關聯。《宣和書譜》載行書第一人王衍:善談名理,得庄老旨趣。其書法則自得於規矩之外,蓋真是風塵物表脫去流俗者,不可以常理規之也。
這種風塵物表脫去流俗者能得到眾多士人的青睞,確實能更好地表達他們那雅遠清曠的胸懷。不凝滯於物,不為物累,不拘於俗學而能風氣自高,以做一個超然的達士為最終目的。這種從容不迫、節奏適中的書體,在某種程度上更體現出書家的超脫氣質和人格魅力。如謝安的風流蘊藉,王徽之的傲達凌物等,都是人書合一,見書跡如見其心畫也。
楷書過於嚴謹,可得法度但少意趣;草書多變化而規矩難尋。而行書最能彌補這兩項不足,綜合而成其美。甚至還可以雜糅多體,如鄭燮的六分半書,雜糅了篆隸楷草甚至畫法,熔於一爐,多見奇趣。
⑵ 草書歷史悠久,唐朝時期的草書代表人物是誰
草書的代表人物是懷素和張旭。張旭是一位極有個性的草書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後落筆成書,甚至以頭發蘸墨書寫,故又有「張顛」的雅稱。後懷素繼承和發展了其筆法,也以草書得名,並稱「顛張醉素」(或「顛張狂素」)。
一、張旭
張旭(685年?—759年?),字伯高,一字季明,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唐代書法家,擅長草書,喜歡飲酒,世稱「張顛」,與懷素並稱「顛張醉素」,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並稱「吳中四士」,又與賀知章等人並稱「飲中八仙」,其草書則與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並稱「三絕」。
(2)草書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1、張旭草書特點
他善於從各種姊妹藝術中汲取營養,相傳他見公主與擔夫爭道,又聞鼓吹而得草書筆法之意;後又觀看公孫大娘舞劍器,悟得草書筆法之神。
張旭是一位極具個性的書法家,他用充滿激情的狂草來抒寫內心的情感——「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把激盪的情感與草書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創造出瀟灑磊落、變幻莫測的狂草來,也使得中國文字由實用性書寫上升為情感寄託。
2、懷素草書特點
懷素觀夏雲多奇峰而悟草書妙道,又向當時名家求教,書藝大進。他善以中鋒作大草,「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雖率意顛逸,千變萬化,而法度備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顛張狂素
⑶ 草書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歷史上用於快速行文,簡而疾,如古戰場求援,喪事邀請,心情所致,以求快速,草書演變自今天嘛,一般作為觀賞,故而要求特嚴。
⑷ 中國書法的歷史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漢字的書寫藝術,在書法的萌芽時期(殷商至漢末三國),文字經歷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隸(八分)、草書、行書、真書等階段,依次演進。
在書法的明朗時期(晉南北朝至隋唐),書法藝術進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隸趨從於簡易的草行和真書,它們成為該時期的主流風格。
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出現使書法藝術大放異彩,他的藝術成就傳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時,唐代一群書法家蜂擁而起,如:虞世南、歐陽詢、楮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大名家。
在書法造詣上各有千秋、風格多樣。經歷宋、元、明、清,中國書法成為一個民族符號,代表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恆魅力。
(4)草書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書法史上的著名字體:
1、隸書
隸書,有秦隸、漢隸等,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根據出土簡牘,隸書始創於秦朝,傳說程邈作隸,漢隸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上承篆書傳統,下開魏晉、南北朝,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2、楷書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這種漢字字體端正,就是現代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
楷書也是一種官名。《新唐書·百官志二》記中書省史館有楷書二十人,寫國史楷書十八人。楷書作為官名也稱作楷書手,掌繕寫之事,在同一機構中並置,因具體分工有所不同。《通典·職官二十二》記楷書手為流外勛品官。宋代無楷書手之稱,惟稱楷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書法
⑸ 草書作為一種藝術,平常人看不懂正常嗎
草書作為我國古代的一種書法形式因為我這優秀的歷史。在經歷了我國古代許許多多的書法家不斷的改良優化之後,現在的草書文化可以說是集了中華上千年的草書底蘊孕育而成的體系。然而雖然說有著悠久的歷史醞釀,草書書法寫作之美卻並不能受到廣大的群眾所接受。 可能在大眾的眼光看來只有符合大眾的審美才叫做藝術。然而在藝術家的眼中並不是這樣,只有惺惺相惜的靈魂才能產生彼此的共鳴,所以說正常人欣賞不來是很正常的。
⑹ 既然草書很多人看不懂,為什麼還要發明草書
中國古代書法有非常多的種類,草書,楷書,行書,行楷每一種都能讓我們練習一輩子。
草書作為其中之一存在的意義是非常大的,首先他的藝術效果在所有字體中是最強的,能夠以連貫的筆法和灑脫的揮筆方式把一幅字給勾勒出來,也就是說他注重的並不是整潔性,而是其中的韻味。
很多人都覺得書法是像王羲之寫的行書那樣,或者是柳公權寫的楷書,給人一種方方正正的感覺才是好的書法,但其實真正大家寫到最後,都喜歡寫出自己的風格,草書就可以完全的表達出自己的思想和書寫風格。
就像唐朝的草聖張旭一樣寫的字龍飛鳳舞,很多人都看不明白,但是他的藝術價格非常高如果按照現在的價格一副畫,肯定能值上百萬。人們看中的並不是他寫的有多麼的規整,而是他這幅畫中所表達的意境是一般書法,達不到的。
這並不是說草書要比其他書法更高級。所有的書法地位都是平等的,只是因為有不同的需求才會分成不同的類別。每種類別代表的表達秩序都不一樣,去了任何一個類型都會是文化界的損失。
我不敢想像如果中國書法界缺少草書,會是怎樣的情景,再有沒有我們熟知的草聖張旭,再也沒有懷素和尚,再也沒有一種書法能夠極具藝術效果又非常灑脫的表現出我們內心的情感。
草書作為書法類型重要的一環,不可能消失,也不能消失!
⑺ 唐朝尚法的楷書和尚意的草書並舉,這在書法史上有什麼意義
唐朝的尚法是該朝的一貫立場,以詩為例,唐朝形成並完善了規則嚴謹的律詩。專唐朝初期,屬出現了中國書法史上尚法的高峰,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位朝政官員,便是唐初真楷造極的代表。其主要原因是唐太宗的提倡。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深沉構造來看,初唐四傑所提供的是「君子」之風,是盡心忠君的儒家倫理思想,這可從唐太宗對虞世南五絕評論中得到印證:「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學,四曰文辭,五曰書翰。」由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唐太宗樹立的是一仲可供文人所效仿依附人格,是為皇帝政治服務的一種工具。
在這種認識下,我們再看唐楷用筆橫平豎直,圓腴遒勁,字形端莊穩健,雍容華貴,秀麗姿媚就不難理解了。
進入盛唐,政治上的開明,文化的多元發展,不僅造就了深沉凝重的楷書,而且同時也激發了淋漓飛動的草書,代表人物就是張旭和懷素。和楷書作者的背景不同,懷素是和尚,張旭雖官至金吾長史,但有官無權,這就使他們少受政治的束縛。和李白的詩一起構築盛唐浪漫主義審美特徵。
我想,這種現象在書法史上的意義就在於提示一種文化現象必然存在其政治背景和文化特徵,拋開時代政治背景和文化特徵而單獨研究某一文化現象,將是沒有意義的。
⑻ 顏真卿的書法對後世有何歷史傳承意義
他的書體被稱為「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但是顏真卿的書法用筆肥愚,行筆衄挫不爽落,書法藝術尖端的」飛白書「於顏氏而不顯;東晉衛夫人《筆陣圖》:」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但是顏魯公的書法雖然肥厚,但是豐潤飽滿,端莊尊重,絕對不是所謂的"墨豬",顏體楷書,於圓滿中見筋骨,筆力雄健,力沉勢足,大氣磅礴,樹立了一代新風。如果說在中國書壇上還有誰能和書聖王羲之並肩而立的話,也只有顏真卿有這個聲望與影響力了。他的行書遒勁鬱勃這種風格也體現了大唐帝國繁盛的風度,並與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合的典例,故而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二行書」他的書體被稱為「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顏真卿用筆勻而藏鋒,內剛勁而外溫潤,字的曲折出圓而有力。歐陽修曾說:「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嚴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其見寶於世者有必多,然雖多而不厭也。」朱長文贊其書:「點如墜石,畫如夏雲,鉤如屈金,戈如發弩,縱橫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獻以來,未有如公者也。」顏體書對後世書法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唐以後很多名家,都從顏真卿變法成功中汲取經驗。尤其是行草,。蘇軾曾雲:「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畫至於吳道子,書至於顏魯公,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盡矣。」(《東坡題跋》)比較端莊遒勁還有《顏勤禮碑》也是他的作品,但筆畫細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樣。《顏氏家廟碑》,書法筋力豐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與其早年時期的作品相比更加渾厚大氣,乃晚年之代表作。顏真卿的書法初學禇遂良,後又得筆法於張旭,徹底擺脫了初唐的風范,創造了新的時代書風。顏真卿的真書雄秀端莊,結字由初唐的瘦長變為方形,方中見圓,具有向心力。用筆渾厚強勁,善用中鋒筆法,饒有筋骨,亦有鋒芒,一般橫畫略細,豎畫、點、撇與捺略粗。這一書風,大氣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氣象。他的行草書,遒勁有力、真情流露,結構沉著,點畫飛揚,在王派之後為行草書開一生面。傳世作品以碑刻最多,楷書有《多寶塔感應碑》《麻姑仙壇記》《東方朔畫像碑》《顏勤禮碑》《顏氏家廟碑》等,行書有《爭座位稿》,書跡有《自書告身》《祭侄季明文稿》。詩文後人編輯有《顏魯公文集》15卷,並著有《韻海鏡源》等。
⑼ 顏真卿對唐代書法的歷史意義
顏真卿為琅琊氏後裔,家學淵博,六世祖顏之推是北齊著名學者,著有《顏氏家訓》。顏真卿少時家貧缺紙筆,用筆醮黃土水在牆上練字。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得筆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點,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完成了雄健、寬博的顏體楷書的創作,樹立了唐代的楷書典範。
他的楷書一反初唐書風,行以篆籀之筆,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而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這種風格也體現了大唐帝國繁盛的風度,並與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合的典例。他的書體被稱為「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
歐陽修曾說:「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嚴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其見寶於世者有必多,然雖多而不厭也。」朱長文贊其書:「點如墜石,畫如夏雲,鉤如屈金,戈如發弩,縱橫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獻以來,未有如公者也。」顏體書對後世書法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唐以後很多名家,都從顏真卿變法成功中汲取經驗。尤其是行草,唐以後一些名家在學習二王的基礎之上再學習顏真卿而建樹起自己的風格。蘇軾曾雲:「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畫至於吳道子,書至於顏魯公,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盡矣。」(《東坡題跋》)
著有《吳興集》、《盧州集》、《臨川集》。顏真卿一生書寫碑石極多,流傳至今的有:《多寶塔碑》,結構端莊整密,秀媚多姿;《東方朔畫贊碑》,風格清遠雄渾;《謁金天王神祠題記》,比較端莊遒勁;《臧懷恪碑》,雄偉健勁;《郭家廟碑》雍容朗暢;《麻姑仙壇記》,渾厚庄嚴,結構精悍,而饒有韻味;《大唐中興頌》,是摩崖刻石,為顏真卿最大的楷書,書法方正平穩,不露筋骨,《宋暻碑》,又名《宋廣平碑》,書法開闊雄渾;《八關齋報德記》,氣象森嚴;《元結碑》,雄健深厚;《干祿字書》,持重舒和;《李玄靜碑》,書法遒勁,但筆畫細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樣。
《顏氏家廟碑》,書法筋力豐厚,也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傳世墨跡有《爭座位貼》《祭侄文稿》、《劉中使帖》、《自書告身帖》等。
顏真卿是唐代著名書法家。
為了學習書法,顏真卿起初向褚遂良學習,後來又拜在張旭門下。張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書法家,各種字體都會寫,尤其擅長草書。顏真卿希望在這位名師的指點下,很快學到寫字的竅門,從而一舉成名。但拜師以後,張旭卻沒有透露半點書法秘訣。他只是給顏真卿介紹了一些名家字帖,簡單地指點一下字貼的特點,讓顏真卿臨摹。有時候,他帶著顏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趕集、看戲,回家後又讓顏真卿練字,或看他揮毫疾書。
轉眼幾個月過去了,顏真卿得不到老師的書法秘訣,心裡很著急,他決定直接向老師提出要求。
一天,顏真卿壯著膽子,紅著臉說:「學生有一事相求,請老師傳授書法秘訣。」
張旭回答說:「學習書法,一要『工學』,即勤學苦練;二要『領悟』,即從自然萬象中接受啟發。這些我不是多次告訴過你了嗎?」
顏真卿聽了,以為老師不願傳授秘訣,又向前一步,施禮懇求道:「老師說的『工學』,『領悟』,這些道理我都知道了,我現在最需要的是老師行筆落墨的絕技秘方,請老師指教。」
張旭還是耐著性子開導顏真卿:「我是見公主與擔夫爭路而察筆法之意,見公孫大娘舞劍而得落筆神韻,除了苦練就是觀察自然,別的沒什麼訣竅。」
接著他給顏真卿講了晉代書聖王羲之教兒子王獻之練字的故事,最後嚴肅地說:「學習書法要說有什麼『秘訣』的話,那就是勤學苦練。要記住,不下苦功的人,不會有任何成就。」
老師的教誨,使顏真卿大受啟發,他真正明白了為學之道。從此,他扎扎實實勤學苦練,潛心鑽研,從生活中領悟運筆神韻,進步很快,終成為一位大書法家,為四大書法家之首。
⑽ 馬體書法有什麼歷史意義~
馬體,也叫馬書、馬書體和馬體書法,是當代書法家馬永安所創作的一種新書體。馬體,2009年被中國書法新天地研究中心取名叫「馬氏書法」,入編《現代書譜》。2010年2月13日經專家論證,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版權局批 准注冊登記,正式命名《馬體書法》,被稱作「第六書體」。
馬體書法改寫了中國書法史關於馬永安先生的書法精神與藝術
一
幾千年來,中國漢字的書寫,形成了完整而嚴謹的規范體系,歷代書法家都是小心翼翼地沿襲前人的古訓成說,不敢越雷池一步。子子孫孫,孫孫子子, 翻來覆去還是《蘭亭序》和《多寶塔》,總是那幾個範本。因此,成規的束縛與書體的單調,致使書法千人一面,書壇沉寂而缺少活力。馬氏書體的誕生,可謂橫空出世,轟然一聲巨響,劃破了書壇幾千年的寂靜,照亮了書壇沉寂的夜空。馬氏書體從點畫結構,到使轉到取勢,都刷新了書法,刷新了世紀。馬氏書體與傳統的書寫習慣截然相反,且點畫靈動凝重,誇張高妙,極富藝術張力。可謂,反其道得「道」。聽起來象一個神話,然面卻是一個偉大的事實!
二
第六種書體誕生
我們把馬氏書體和傳統的行書、草書、隸書、篆書和楷書五種書體進行了嚴謹縝密的比照,發現馬氏書體或許帶有五種書體的痕跡,就象行書帶有楷書的痕跡,草書帶有行書的痕跡。但是,五種書體中,哪一種書體都涵概不了馬氏書體,甚至相去甚遠,甚至截然相反。它和任何一種書體的距離的跨度,都遠遠超過和大於行書和楷書,行書和草書之間的距離和跨度。而且,馬氏書體小到毛發,大到宇宙,都是反其道而行。因此,其結果必然是一個全新的面貌。至此,我們宣布:繼行書、草書、隸書、篆書和楷書五種藝術書體之後,第六種書體馬氏書體已經誕生!至此,幾千年的尋覓和懷疑,終究有了結論和結果。馬氏書體的誕生以鐵一般的事實,證實了第六種書體的存在!
然而,我們為此走過了幾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