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株洲歷史文化

株洲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21 05:04:27

㈠ 株洲的工業發展史

株洲工業發展史概述

(一)

建國前,株洲工業基礎十分薄弱,雖然國民政府曾在此選址建廠,籌劃建立「工業株洲」,但因受戰爭影響,各項計劃均未能全面實施。同時,由於國民黨軍潰逃之際撤走了大量的工業設備,至1949年,株洲的工業設施實際上已所存無幾,當時的工業固定資產僅為3.6萬元,年工業總產值只有58萬元。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改造的完成,生產要素得以重新調配,廣大勞動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工業經濟獲得了穩定的外部環境,迅速癒合了長年戰亂留下來的創傷,並得到了快速發展。株洲市作為全國8個重點建設城市之一,在「一五」、「二五」期間,按照國家制訂的國民經濟計劃展開了大規模的工業基本建設,築建了堅實的工業基礎。

1953年,硬質合金廠、三三一廠(今南方動力機械公司)、株洲電廠、洗煤廠等國家重點建設項目被安排在株洲興建,湖南省第五建築工程公司、湖南省工業設備安裝公司先後來株洲安家落戶,夜以繼日,加緊施工,株洲市大規模工業基本建設自此蔚然興起。至「二五」期間,三三一廠、株洲電廠、株洲機車車輛修理廠(今電力機車廠)、株洲軌枕廠(今橋梁廠)、株洲玻璃廠、冶煉廠、化工廠、硬質合金廠、株洲麻紡廠等一大批中央、省屬骨幹企業的擴建和新建工程已相繼竣工投產。同時,株洲電焊條廠、火花塞廠、鍛壓機床廠、塑料廠等大批地方骨幹企業也伴隨大廠的興建而紛紛誕生。從此,以大中型企業為主導的社會主義工廠取代了以前的私營工場,工業機器大生產取代了以前的手工勞動,新產品的問世填補了當時國內省內的多項空白,株洲的建材、鋼鐵、機械、輕紡工業一時均有了空前的發展,工業經濟實力得到了快速壯大和擴張。至1965年,株洲工業已初具規模、形成了7個工業小區,工業企業發展至402個,產品達4000多種,初步形成了以大中型骨幹企業為主,以原材料及加工為主,以地方中小型企業為輔的工業格局,工業年產值比1949年增長了64倍。

(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國家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開始逐步改變原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株洲市遵照「改革、開放」的總方針,堅持以搞活企業、改革經濟體制為重點,逐步擴大企業自主權,不斷推行和完善承包經營責任制、領導體制、分配體制、勞動體制等配套改革,加強橫向經濟聯合,提高了企業的素質,大大增強了工業發展的整體活力。

1980年始,為了使工業管理體制逐步向與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相適應的方面過渡,株洲市工業開始進行「簡政放權、黨政分開」的領導體制改革,政府對企業的領導和管理由直接的微觀管理轉向宏觀調控。各企業以工業管理體制改革為契機,積極貫徹《企業法》,理順黨、政、工三者關系,使企業內部的「責、權、利」關系得到了合理調整,企業管理得到了切實加強。至1985年,全市100多家地方企業實行了廠長負責制,大部分全民企業均實現了承包經營責任制。通過推行廠長負責制和承包制經營責任制,逐步擴大企業自主權,充分調動幹部職工生產經營積極性,企業逐步成為了自我積累、自我改造和自我發展的市場競爭主體。實現了由單純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的轉變。同時,為進一步優化企業內部機制,自1987年起,株洲市大刀闊斧地開展了企業勞動、人事、工資三項制度改革。通過改革人事制度、突破傳統的企業幹部管理模式,廢除幹部終身制,打破了幹部職工的界限,形成了「幹部能上能下」的機制;通過改革勞動制度,突破工人一次分配定終身的制度,實行考核擇優上崗,打破了長期以來的「鐵飯碗」,形成了「職工能進能出」的機制;通過改革工資制度,突破按年限座級、拿等級工資的舊分配模式,實行工資作總額與效益掛鉤、職工收益按生產成績浮動的工資制,拉開了分配上的差距,形成了「工資能升能降」的機制。至1989年。株洲市三項制度改革已取得巨大成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同和高度贊譽,改革經驗為許多兄弟城市所借鑒。

在各項配套改革順利進行的同時,株洲市各企業沖破地區、行業、城鄉之間傳統封閉模式、平等互利、自願結合,參加以大、中型企業為主體,以名牌產品為龍頭的橫向聯合,形成了大聯小、優聯劣、城聯鄉、內聯外的開放式經濟網路。1986年,株洲汽車齒輪廠聯合廣東、四川、湖南16家齒輪製造企業,率先組成株洲齒輪製造聯營公司。此後,各種類型和不同規模的企業群體不斷涌現,多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的企業兼並也迅速發展,打破了區域間的經濟壁壘,大大促進了區域間的技術、資金、信息的傳遞交換,使株洲工業企業的發展活力得到了不斷增強。至1990年,全市工業實現利稅比1950年增長了738倍,並有600多種工業產品被評為國家級、部級和省級優質產品。

(三)

黨的十四大以來,為了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促進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株洲市以小平同志的「南方談話」和十四大精神為指針,以促進兩個轉變,提高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為目的,積極開展了對全市工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通過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優化資本結構,強化企業管理,加快企業內部轉機建制,全市工業進入了全面提高的新階段,呈現出生產發展與經濟效益同步快速增長的良好勢頭。

1993年,株洲市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火炬火花塞公司股票在深交所正式掛牌上市,為株洲市產權制度改革拉開了帷幕。大批企業圍繞構造多元投資主體,完善法人治理機構,紛紛加入股份制改制企業行列。到目前為止,全市已建立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業和有限責任公司1139家,注冊資本20億元,吸收增量27.3億元,其中株洲慶雲、南方公司的股票均已上市發行。通過股份制改制,企業內部機制進一步優化,管理體制進一步健全,市場競爭力明顯提高,許多企業經濟效益有了顯著改善。特別是南方、國光、湘大、千金、焊條、火炬火花塞等股份有限公司,在改制後,銷售收入和實現利潤均大幅度增長,為全市工業經濟的整體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抓大放小」方針的指導下,株洲市加大了對優勢企業、支柱產業的扶持力度。優強企業和支柱產業均取得了長足發展,南方、國光、湘大三大集團已初具規模,分別成為了機械製造、瓷器和農業產業化行業的龍頭企業,有色冶金、機械、化工、建材四大支柱產業產值佔全市鄉及鄉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已達80%,南方公司、電力機車廠、冶煉廠、硬質合金廠、車輛廠、國光公司、湘大公司、千金葯業公司、火炬火花塞公司等企業的利潤佔全市實現利潤總額的90%以上。全市已有5家企業年銷售收入過5億元,其中,南方、株冶均已超過20億元。在全國企業500強中,湖南16家,株洲市就佔了6家,株洲市大中型企業的迅速發展還被中央多家新聞媒體譽為「株洲現象」,引起了全國各地的廣泛關注。

1994年,株洲市被列為全國18個「優化資本結構,增強企業實力」試點城市之一,按照扶優汰劣原則,鼓勵兼並,規范破產,開展資本營運,進行了大規模的國有企業戰略性調整工作。同年8月,株洲市釀酒廠由於經營管理不善,連年虧損,負債累累而被迫宣布破產,成為全市第一家破產企業。次年6月,市電池廠對其進行了收購,此後,全市共有100多家資不抵債,扭虧無望的企業宣告破產,共實現140多起企業兼並,核銷銀行呆壞帳2億多元,盤活資產10億多元。兼並破產浪潮的興起,充分發揮了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機製作用,促進了生產要素向優勢產業、強勢企業的合理流動,從而大大提高了全市工業經濟運行的整體質量和效益。特別是1997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不求所有,只求所在;不求所有,但求所得」,鼓勵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並購轉讓,完成了深圳石化集團兼並株洲塑料廠、天津渤海集團兼並株洲輪胎廠、湖南海利集團收購湘江精細化工廠、新疆德隆公司控股火炬火花塞公司、廈門萬事紅集團控股株洲慶雲公司等工作,引進了外地資金、先進技術、優秀人才,促進了本地企業機制和觀念的迅速轉變,更是為資本運營工作拓展了廣闊的思路,寫下了優化資本結構濃墨重彩的一筆。

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進一步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株洲市還廣泛開展了「抓管理、上等級、全面提高企業素質」的活動,邯鋼、安塑等企業的先進管理經驗在此得到了全面的推廣。通過學習先進經驗,強化企業內部管理,企業素質得到了明顯提高。南方、株冶、硬質合金廠、電力機車廠等一批管理先進、產品質量過硬、消耗低、效益好的先進企業已紛紛涌現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展示了風采,創下了良好的業績。同時,通過狠抓產品質量管理、貫徹ISO9000國際質量體系,全市11家企業通過國際權威認證,領取了通往國際市場的通行證,並在國際市場上打響了株洲的名牌,為株洲人民贏得了榮譽,也創下了巨額的外匯收入。僅1997年,全市工業企業完成出口交貨值達30億元以上。

(四)

進入新世紀後,特別是省第八次黨代會提出加快推進工業化戰略以後,株洲工業開始了新的創業,步入了發展速度加快、整體效益提升、經濟結構改善、改革創新取得突破的新階段,多項指標屢創歷史新高。

一是經濟實力明顯增強。截止2004年底,全市擁有獨立核算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63家,涉及33個行業。其中:大中型企業51家,上市公司7家。2004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資產合計406.53億元,比2000年增長66.54%,年均遞增13.60%。 2005年完成工業增加值226.43億元(工業總產值653億元),比2000年增長81.01%,年均遞增12.6%。工業佔GDP的比重達到43.0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134.72億元(工業總產值434.5億元),「十·五」期年均遞增19.3%。超額完成「十·五」計劃12%的年均增長目標。

二是整體效益不斷提高。2004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銷售收入313億元,比2000年增長52.24%,年均遞增11.08%;2005年,實現利稅達到30.53億元,相當於2000年的1.72倍,年均遞增11.41%;實現凈盈利達到13.35億元,相當於2000年的2.48倍,年均遞增19.89%;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120,比2000年提高20.9個百分點。

三是技改投入和利用外資快速增長。2005年,全市工業完成技改投資51.33億元,較2000年增長237.20%,「十·五」期年均遞增27.52%,超過「十·五」計劃15%的年均增長目標。其中:利用外資5.88億元,佔全市完成技改投資的11.46%,相當於2000年的3.62倍,年均遞增29.36%。從2001年到2005年,株洲工業累計完成技改投資170.64億元,相當於「九五」期間投資總額的2.66倍,共啟動實施技改項目1084多項,已竣工投產873多項,其中過億元的項目40個,過5億元的4個,過10億元的2個。

四是主要產品產能和產量成倍增長。2004年,全市火電產能為2000年的3.4倍,PVC產能為2000年的3.33倍,純鹼產能為2000年的3.2倍,平板玻璃產能為2000年的1.75倍,日用陶瓷產能為2000年的2.5倍,電力機車(含城軌車)產能為2000年的2倍,硬質合金產能為2000年的2倍,火花塞產能為2000年的2倍,電焊條產能為2000年的3倍,肉製品產能為2000年的3倍。全市完成發電量525712度,為2000年的3.08倍;硫酸55.66萬噸,為2000年的1.14倍;純鹼4.88萬噸,為2000年的1.25倍;精甲醇8.64萬噸,為2000年的1.68倍;pvc樹脂5.58萬噸,為2000年的1.98倍;平板玻璃499萬重量箱,為2000年的1.49倍;日用陶瓷86226萬件,為2000年的1.91倍;電力機車121.81萬千瓦,為2000年的1.77倍。

五是非公經濟和縣域工業得到較快發展。2005年,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完成增加值235億元,佔全市GDP的比重達44.7%,其中,503戶規模以上非公有制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65.88億元,占規模工業的48.9%。2000年以來,五縣市工業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工業增加值年均增幅在20%以上,超過全市平均水平。

六是市屬國企改革任務基本完成。在列入重點改制計劃的53家市屬國有工業企業中,全面完成和基本完成改制任務的有44家,占計劃的83%;已投入改革成本21.2億元,解除職工勞動關系3.3人,引進資金20多億元。有26家企業的新公司已掛牌運作,新企業通過轉換機制,加大投入,產值、效益和員工收入快速增長,成為工業發展新的生力軍。據不完全統計,2004年已完成改制企業實現產值總計可達10億元,同比增長20%以上,合計扭虧增盈4000餘萬元。

七是工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優化。優勢產業、骨幹企業、非公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對工業增長的貢獻增加;產業結構、企業組織結構、所有制結構進一步優化。具有比較優勢的重工業得到較快發展,規模以上輕重工業比例由2000年的36.41:63.59調整為2005年的17.9:82.1。2005年,交通裝備製造、有色冶金及深加工、基礎化工、陶瓷煙花等四大支柱產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4%,比2000年提高36個百分點。

經過50多年的發展,株洲工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創造了50多個「全國第一」,形成了門類齊全、實力雄厚的現代工業體系,工業化水平居全省第一,城市綜合實力居全省第二,成為長株潭「金三角」的重要一極。

㈡ 株洲市天元區的發展歷史

1992年,株洲在湘江上建成了第一座大橋———湘江一橋。這座大橋,承載著株洲專人的一個夢想:向河西拓屬展。而這座大橋的建成,不僅使株洲人拓城的夢想成真,更為株洲新興工業的發展搭建了一個大舞台,催生出欣欣向榮的河西新城區。當年,作為湖南省兩個國家級高新區之一的株洲天元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就在河西新區正式成立了。
1991年以前,株洲天元區屬於株洲郊區管轄,幾乎沒有工業和商貿,到處是糧田.菜地和魚塘,過去過江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輪船,現在的株洲湘江四橋的位置就是過去的輪渡碼頭.

㈢ 關於株洲的變化

改革開放30年來,株洲市改革發展進程階段性特點比較明顯,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階段。即從1978年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根據黨和國家的統一部署,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這一階段主要以農村和農業改革為主。1983年「南四縣」劃歸株洲市管轄後,通過6年的大力改革,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建立,全市糧食總產量從1978年的127萬噸增長到1984年的162萬噸,年均增長4.1%;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78年的99元增加到1984的400元,年均增長26.2%。這一階段全市GDP年均增長8.7%,短短6年時間,全市GDP總量接近翻番。

第二階段為「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階段。即從1984年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到1992年黨的十四大召開。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這標志著改革的重點將由農村轉向城市和工業,全市從此掀起了一場城市和企業改革熱潮。株洲市因國有企業眾多,被國家列為「三項制度改革」試點城市,期間國民經濟得到較大地發展。雖然1988-1992年期間市場物價出現了較大波動,但全市經濟年均增幅仍然保持了7.9%,1992年經濟增幅高達16.7%,成為改革開放30年來三個增幅超過15%的年份之一。到1992年全市GDP達到74.4億元,8年時間GDP總量再次實現了翻番,與1978年相比,經濟總量翻了兩番多。

第三個階段為「初步創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即從1992年黨的十四大到2000年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這一階段主要任務是初步創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通過現代企業制度的逐步建立、鼓勵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各市場經濟主體得到了迅速壯大。特別是1992年國務院批准株洲設立高新技術開發區,一場前所未有經濟建設從此拉開了序幕。從1992年到2000年的8年裡,全市GDP總量先後突破100億元、200億元大關,到2000年全市GDP達到285.4億元,為1992年的3.84倍,年均增幅為11.8%,較前兩個階段增幅提高了3-4個百分點,其中1993年增幅達到了18.3%,為改革開放30年來增幅最高的年份。

第四個階段為「完善社會主義開放型市場經濟體制」階段。即從2000年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至今。這一階段主要任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按照黨的制定的「十五」計劃發展目標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走新型工業化和新農村建設的路子,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進入新世紀後,經濟總量一年一個台階,連續7年超過兩位數增長。2007年全市GDP總量突破700億元大關,達到751.3億元,為2000年的2.63倍,年均增幅為12.1%,為改革開放30年來增幅最快、效益最好、質量最佳的一個發展階段。

二、株洲改革開放30年取得的輝煌成就

經過30年的改革和發展,株洲市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基礎設施極大改善,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基本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對外經濟日趨活躍,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一)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綜合實力躍上新台階

1、經濟總量不斷做大。30年來,株洲經濟總量增長了54.6倍,翻了近6番,2007年全市GDP總量達到 751.3億元,年均增長10.1%,比全國和全省快2-3個百分點。從全市國民經濟運行軌跡看,四個階段分別為8.7%、7.9%、11.8%和12%,經濟增長平穩,處在一個上升的通道之中。全市人均GDP由1978年的469元增加到2007年的20387元,年均增長9.1%。在2006年全國百強城市綜合實力排名中,列第56位,躍居中部六省非省會城市之首。

2、財政收入大幅攀升。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財政收入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財政收入由1978年的2.27億元增加到2007年67.6億元,增長28.8倍,年均增長12.4%,其中,一般預算收入37.6億元,年均增長14.4%。全市財政收入結構不斷優化,實現了由「取國家之財」向取「眾人之財」的轉變。國有經濟對財政收入的的貢獻率從改革開放初期的87%,逐步調整到目前的40%,而集體經濟、私營經濟及個體經濟對財政收入的貢獻率已上升到60%。稅收占財政收入比重由1978年的58.8%提高到2007年的80%,財政收入質量得到了質的提升。2007年全市人均財政收入為177元,財政收入總量和人均財政收入指標均居全省第二。2007年全市財政支出73.7億元,為1978年的33.5倍,年均增長12.9%。目前全市用於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和教科文衛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已佔財政收入支出的60%。

3、人力資源充分利用。改革開放30年來,全市勞動就業環境得到了全面優化和創新,呈現出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就業結構趨於合理的特點。2007年末,全市從業人員達216.2萬人,比1978年增加了196.1萬人,年均增加6.8萬人;第一、二、三產業從業人員的就業結構比重從1978的58.3:24.3:17.4調整為2007年的39.3:28.9:31.8。與1978年相比,第一產業就業比重明顯下降,第二、三產業就業比重增長較大,特別是第三產業的就業比重增長速度高於第二產業的增長速度。

(二)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增長質量穩步提高

1、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全市通過確立「穩定發展第一產業、重點發展第二產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產業定位,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所有制結構和城鄉結構趨於合理。三次產業比例由1978的 33.7:50:16.3調整為2007年的12.9:52.7:34.4。與1978年相比,第一產業比重下降20.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提高2.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提高18.1個百分點。非農產業佔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66.3%上升到2007年的87.1%,形成二、三產業共同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

2、所有制結構發生變化。改革開放30年來,全市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認識及相關政策的制定經歷了一個從探索到完善的過程。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發展。2007年,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為404.2億元,已佔到GDP總量的53.8%,比1978年提高了30多個百分點,其中非公工業已佔到全部工業的58.2%,非公貿易佔全部貿易81.2%,非公投資已佔到全社會投資67.5%,解決二三產業就業人員131.3萬人,佔全社會二三產業就業人員的73.1%。

3、經濟增長質量穩步提高。隨著「兩個根本轉變」、「五個統籌」和「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針政策的先後提出,全市在結構不斷優化的同時,國民經濟增長質量正逐年得到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煤電運等瓶頸制約進一步緩解,現代服務業不斷得到發展,節能減排成效明顯。2007年株洲市GDP能耗為1.496噸標煤/萬元,比2005年已下降7.65%,年均下降3.75%。

(三)三次產業全面發展,社會商品極大豐富

1、農業生產穩步發展。全市農業增加值由1978年的4.55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 96.6億元,增長21.2倍,年均增長5.53 %。1994年醴陵市成為全市第一個成建制過噸糧的縣級市。1995年全市170萬畝雙季稻田平均畝產達到1024公斤,株洲成為全國第一個雙季稻畝產成建制過噸糧的地級市。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後,中央連續五年下發關於三農的1號文件,農村稅費改革全面推行,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到2007年,全市糧食產量達188.3萬噸以上,比1978年增長71.1倍,人均產量比1978年增長15.8倍;出欄生豬487.3萬頭,比1978年增長24倍,人均產量增長5.35倍。到目前為止,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達3000餘家,加工產值近60億元。農業機械總動力由1978年7.7萬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 190萬千瓦,增長23.7倍。

2、工業經濟快速增長。2007年,全市工業企業固定資產達到800億元,為1978年的65倍,年均增長15.5%;工業總產值由1978年的17.6億元增加至2007年的1063億元,增長60.4倍,年均增長15.2%;工業增加值由1978年的6.14億元增加至2007年的347.1億元,增長91.3倍,年均增長11%。全市有規模工業(年銷售收入過500萬元)1111家,其中產值過10億元的企業11家,產值過億元的企業92家,產值過5000萬元的企業181家。株冶集團成為全市第一家、全省第七家年產值過百億元的企業,2007年產值達到150億元,較1978年翻了近7番。全市已形成了有色金屬冶煉及加工、交通運輸設備、化學原料及製品、服裝、陶瓷、煙花和農副產品加工等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集群。2007年全市工業增值占生產總值比重為45.1%,居全省第一,工業創造的稅收佔全市稅收70%以上,工業就業人口占城市總人口40%多。近年來,通過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株洲市新型工業水平穩步提高。在2007年全省新型工業化考核評比中,株洲市榮獲全省第二名,新型工業化水平進入全省先進行列。

3、第三產業長足發展。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從1978年的2.2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258.4億元,增長117.4倍,年均增長12.4%。其中2007年交通運輸倉儲郵電業增加值為43.1億元,年均增長11.7%;批零貿易餐飲業增加值為67.9億元,增長85倍,年均增長12.3%;金融保險業增加值為10.2億元,增長36.4倍,年均增長8.6%;房地產業增加值為24.2億元,增長268.9倍,年均增長15%。文化教育衛生體育公共服務等其它服務業也迅猛發展,各種新興服務業應運而生,2007年增加值達到113億元,增長161倍,年均增長13.3%。

(四)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城市建設日新月異

改革開放30年來,全市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72億元,其中基本建設完成投資500多億元。近年來,圍繞「雙百」城市發展目標,按照「東提西拓,合攏三角」的總體思路,大力實施城市發展帶動戰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明顯加快。2007年全市建成區面積達到87平方公里,比1978年擴大了1倍多;2007年城鎮化率為47%,比1978年提高了12個百分點。全市先後榮獲全國優秀旅遊城市、園林綠化城市、綜合治理先進城市等光榮稱號。

(五)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

2007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4503元,比1978年增長了33倍,年均增長12.9%;全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5044元,比1978年增長了50倍,年均增長14.5%。2007年全市職工年平均工資為20797元,比1978年增長了35倍,年均增長13.1%。2007年,城鎮、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2.9%,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和42.8%。2007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7.6億元,比1978年增長133.4倍,年均增長18.3 %。2007年末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22.1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55.9平方米。2007城市居民每百戶擁有行動電話164部,家用電腦49台、照相機44部、家用轎車4台;每百戶農村居民擁有摩托車68輛、電冰箱41台、行動電話119部。改革開放短短30年,城鄉居民家庭實現了從貧困到小康的跨越。

(六)對外開放成效顯著,社會事業蓬勃發展

1、對外開放成效顯著。全市進出口總額由1978年的 0.54億美元增至2007年的10.95億美元,增長19.3倍,年均增長10.9%。2007年有自營進出口權的企業發展到180多家,出口產品主要以機電產品、有色金屬、硬質合金、陶瓷煙花和精細化工產品等高附加值的工業製成品為主,出口國家和地區擴展為包括美國、日本、歐盟、北美等在內的 20多個國家和地區。1978—2007年,全市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累計達13.2億美元,到2007年全市有外商和港澳台投資企業100餘家,注冊資本20多億元。

2、各項改革穩步推進。全市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加快以市場為取向的各項改革。累計投入30多億元,對省、市和縣屬國有企業進行改革。目前國有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及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工作全面完成。61家市屬工業企業完成改制,引進資金28億元,置換資產17億元,安置職工6萬餘人。農村稅費改革取得明顯成效,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投資、金融改革不斷深化,現代企業制度逐步形成。

3、和諧社會穩步推進。改革開放30年來,全市國民經濟的年均增長率超過10%,社會公共事業投入力度空前加大。2007年全市城區、縣市最低工資標准提高到530元/月和460元/月,城鄉低保家庭實現了應保盡保,12.7萬名離退休人員養老金足額發放。新農合覆蓋農業人口257萬人,平均參合率達87.9%。全市初中升高中學生比例為80%,農村義務教育實現了全部免收學雜費。全市擁有國家級技術(工程)中心7家,高新技術產品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32.4%。全市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佔全市GDP的2.7%。投資6億元的市體育中心勝利建成,有一批優秀運動員在國際、國內賽事中奪得獎牌。2007年市區空氣良好天數達到316天,湘江株洲段水質保持三類標准,提前兩年完成「十一五」下達的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的減排目標。

三、株洲改革開放30年的成功經驗與啟示

30年來,株洲經濟和社會發展變化過程骨許多經驗值得我們認真總結回顧。

一是堅持從市情出發,走特色發展之道路。立足實情,量力而行,穩定發展,這是改革開放30年來株洲經濟和社會發展最根本的經驗。株洲市歷屆班子都充分認識到株洲的工業優勢、人才優勢、區位優勢,在准確把握形勢和民意的基礎上,審時度勢,因地制宜,確定「產業興市、科教先導、城鎮帶動、文化提升」四大戰略,帶領全市人民走出了一條符合株洲實際、持續發展的發展道路。

二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走科學發展之路。改革開放以來,株州始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一切服從、服務於這個中心,堅持用「三個有利於」標准衡量一切。在新的發展階段,要繼續堅定不移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緊抓住「兩型社會」實驗區的歷史發展機遇,進一步深化對市情的認識,研究制定適合株州實際的經濟發展思路,堅持科學發展觀,通過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加快推進產業升級,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三是堅持改革開放,走富民強市之路。改革開放以來,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民巨大成就,城鄉人民生活顯著改善,30年來,株洲經濟總量翻了近6番,年均增長10.1%。這就充分說明:改革開放是振興株洲、發展株洲之路。改革開放不單是經濟社會的開放,更多地是思想觀念的開放。在推進跨越發展、構建和諧株洲的進程中,就必須始終堅持改革開放這一法寶。只要我們堅定不移地貫徹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敢於打破舊的,勇於接受新的,善於創造好的,加快發展和諧株洲的新視野,新理念,新舉措就會層出不窮,國民經濟就可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四是堅持以人為本,走和諧發展之路。株洲在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始終堅持關注民生、重視民生、改善民生,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使人民群眾充分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要通過大力發展「兩型產業」,改善城市基礎設施,爭取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交通模範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文明城市」等目標成功,讓株洲更美;繼續以「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為工作目標,加快社會建設,完善社會管理,讓株洲更和諧。

改革開放30年,是株洲輝煌的30年。隨著長株潭城市群獲批國家「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株洲將站在一個更新的、更高的平台上實現科學跨越發展。全市人民將緊緊圍繞市委提出的「保二爭一」工作目標,通過加快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市化進程,促進「兩型社會」建設,力爭到2010年,完成「四個一」目標(即市區人口達到100萬人、建成區面積100平方公里、財政收入100億元、經濟總量1000億元);到2012年,提前實現全市人均GDP比2000年翻二番目標,GDP總量達到1500億元,財政收入達到150億元;到2020年,按「兩型社會」要求,把株洲建成一個開放、文明、富裕、和諧的特大城市。

㈣ 寫湖南省株洲市的文化園的滿分作文

參觀肇慶包公文化園有感小時候,我看過《三俠五義》,也聽過老師講包公的故事,對這個黑面月牙的大鬍子的古代官員一直很敬仰。近日,我組織公司的全體黨員,來到了肇慶西排包公文化園游覽。聽說該文化園在原包公祠基礎上擴建改造,總佔地面積100畝,建築面積8000多平方米,由包公祠、清心園、文化廣場、文化街和觀景平台五個部分組成。停好車,我們從南面進入廣場,首先進入眼簾的是一條長方面45度斜面石碑,上書100個字體不一的「廉」字,給人在享受中國漢字藝術變化無窮的同時,感悟了「廉」字的豐富內涵和重要意義。文化廣場十分遼闊,在「廉」字石碑的對面建有一座戲樓,紅牆青瓦,十分高大雄偉,引人注目,可容納幾千人在此觀看錶演。登上戲樓樓頂,可以觀賞面前的西江風光,江上綠水悠悠,機船往來頻繁,盪起層層碧波;對面的青山倒映在江中,雖有濤浪,也清晰可見。我們跨過文化廣場,進入包公祠內,牆上有包公平生的一首五律詩:「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干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燕雀喜,草盡狐兔愁。往牒有遺訓,無貽來者羞。」這詩和合肥包公祠內的詩居然略有不同,其中大家已爛熟於心的「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在這里竟然變成了「倉充燕雀喜」;「史冊有遺訓」也被「往牒有遺訓」所替代,但二首詩的大意都是說,做人要光明正大,就像茂盛直挺的樹木應該做房屋的棟梁,精煉的鋼料決不應去做鐵,應該做一個無愧史書教誨的清官。步入偏殿,是包公石像,旁邊有些石碑,都是記載包公清正為民的歷史詩文和事例。讓人對包公不由得肅然起敬。左轉進入清心園,裡面集包公的史料典籍、文物、蠟像、模型、拓片、碑刻、電子音像等形式全面、詳細的介紹了包公的生平歷史,展示了包公的清政廉明。園區內樓亭相連,假山別致,瀑布飛瀉,玉橋卧波,錦鯉戲水,滿目翠綠,花香撲鼻,處處幽雅宜人。這是肇慶市政府建設集「廉政教育、歷史文化、旅遊觀光」一體的廣東首個彰顯廉潔主題的省級基地,亦是社會各界接受廉政教育、感受古端州文化歷史和休閑娛樂的文化新地標。包拯在肇慶任端州府官三年,為端州人民挖井引水,開荒教學,留下不少歷史古跡和故事。特別是「包公擲硯」的故事給了我們深刻的印象,故事是這樣的:廣東端州出產一種紫雲般的石頭,當地府百姓用此製作質地優良的寶硯進貢皇上和權貴。包公任端州知府時,不僅不允許下屬索要一方寶硯,同時上奏皇帝宋仁宗,減少寶硯的進貢數量,減輕了百姓負擔。當包公調離此地時,當地百姓悄悄將一方寶硯放入他的箱里,只有其下屬包興看到。說來也怪,包公所乘之船剛行不遠,突然,雷鳴電閃,風雨大作。包公起身問:「誰拿了端硯?」包興講出實情,包公取出端硯,隨手丟落江中。此時奇跡出現:風雨雷電戛然而止,天空雲開日現。船開行不久,在端硯下沉的地方隆起一片沙洲,即硯洲,包裹端硯的黃布,掉進水裡,順流而下,成為沙灘即黃布沙。這就是民間流傳著「包公擲硯化渚洲」的故事。這個故事,使我很受啟發。包公之所以被世人稱為「包青天」,是其始終堅持潔身自好,為官清廉的結果。包公擲硯,扔掉的是有價的端硯寶物,獲得的是不同凡響的大「公」和大「廉」,留下的是感動當朝和後代的高尚品德和精神。我們應該學習包公,時刻將「廉」字置於心頭。包拯雖然據今已有1000多年,但其為官清廉、為民請命的精神對我們仍有現實意義。通過這次組織我司全體黨員參觀包公文化園,接受反腐倡廉教育,可以增強企業黨員幹部的廉政意識和法紀觀念,築牢拒腐防變思想道德防線,為企業的經濟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㈤ 我們要寫一篇關於株洲文化的作文,請問株洲文化怎麼寫什麼是株洲文化

株洲,古稱建寧,又名櫧州。公元214年,三國東吳在此設建寧郡。唐貞觀元年,建寧並入湘內潭。古容時,當地多櫧樹,湘江過而多沙洲,故株洲又稱櫧洲。到南宋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為株洲。
株洲是一個鐵路拉來的城市,城市裡的人來自五湖四海,開放的城市文化註定了株洲是一個包容的城市,接納著各式各樣的人來株洲創業,發展。

㈥ 株洲60年變化作文

我家的變化
1994年正月初十,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日子。就在這一天,我出生啦。陽光明媚,和風輕拂,在爸爸媽媽愛的海洋里,我快樂地成長著。現在,我已經是一個讀四年級的九歲女孩了。
常聽大人們說「這個世界變化真大」這句話,其實,我家的變化那才是真正的大呢。
我的爸爸媽媽都是學校里的老師。在我的記憶里,我家最初居住的地方,是學校里的一棟兩層樓房。這棟樓房看起來破破爛爛的:屋頂的紅瓦就像我們幼兒園小朋友站的路隊,歪歪斜斜。有的地方還缺了一塊,用黑色的瓦塞著,讓人看了特別不舒服;牆壁是砌得整整齊齊的紅磚,從遠處看,好像是許多方盒子疊在一起,可是走到它的面前,那些紅磚都像腐爛了似的,用手一摸,就會掉下一層紅色的灰土。爸爸告訴我說,這房子的歷史長著呢,有二十多年了,現在它像一位老爺爺一樣老了。
我們住在一樓,房子很小。家裡的東西就像不聽話的小朋友一樣,總是擠在一塊,讓人覺得亂糟糟的。每天,媽媽一煮飯就讓我出去,要不然,油煙會讓人受不了。到了春天,地板上會冒出許多小水珠,這些小水珠可讓人討厭啦。我的布娃娃白白的臉上都長滿了小小的麻子。媽媽說,那是霉斑,全是小水珠使的壞。從那時起,我就恨透了我們居住的房子。
有一天,爸爸拉著我的手,指著一群忙忙碌碌的建築工人說:「我們就要有新房子羅!」我聽了,心裡特別高興。高興地叫起來:「我的布娃娃有新房子羅!」不知過了多久,我們就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樓房。
這棟四層樓的新樓房可漂亮啦!雄偉、高大、美麗、漂亮......什麼好的詞都可以用在她的身上。
我的家是三室兩廳。牆壁刷得雪白雪白,地面鋪的是瓷磚,又光滑又干凈,我每天都可以光著腳丫在上面開心地玩了。房子里的東西擺得整整齊齊,再也不擠了。我把我的布娃娃放在鋁合金陽台上,讓她天天曬太陽。媽媽再也不嘮叨油煙嗆人了,煮飯的時候,我就在客廳里玩,要不就看動畫片。
在春天,媽媽再也不用為小水珠發愁啦;夏天呢,我們全家都睡在地板上,電風扇一吹,一覺睡到大天光;秋天的時候,我們把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接到家裡來,一起過「神仙」日子;冬天就更不用說了,我們打開空調,窗外雪花飄飄,屋內暖意濃濃。
今年的一天,我放學回家,打開門,看見客廳里擺著一台金光閃閃的大電腦。我不禁高興地叫了起來。不久,我就跟著爸爸學會了上網,到了星期六星期天,我就和爸爸上網看故事、看動畫......
一次,爸爸問我,世界上什麼變化最大。我想也沒有想,就說:「我家的變化最大!」爸爸摸著我的頭,微笑著說:「那你說說,我家為什麼會有這么大的變化呢?」爸爸看我想了很久也沒有回答上來,就說:「其實,這都是***的功勞!」我聽了,大聲喊了起來:「***真好!***真好!」爸爸看著歡樂的我也大聲說:
「中國***真偉大!」

㈦ 株洲的歷史沿革

株洲古稱建寧,後又名櫧洲,最早見於南宋人文集。「株」字可能取自株田之「株」。株洲、株田相距數里,五代時株田已較著名。「洲」字取自古人以湘水兩岸為 洲之「洲」。聯綴而成地名。一說因地多櫧木,且「櫧」、「株」同音,故又名「櫧洲」。自南宋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正式定名株洲後,株洲之名沿用至今。遠古時期,株洲地區就有先民生息繁衍,炎陵縣鹿原陂安葬著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氏。據考古發現,在株洲縣漂沙井黃霞壠磨山有6000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大溪文化遺址,以及疊在其上的4000多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遺址。
春秋戰國時期,株洲屬楚國之黔中郡。
公元前223年,秦滅楚,株洲屬黔中郡。
公元前202年,建長沙國,株洲是長沙國領地。
東漢建安十九年(214年),孫權割湘南縣以東和醴陵、修縣沿湘江東岸地帶置建寧縣,築縣城於今株洲市慶雲山解放街、南湖街沿建寧港兩岸,屬長沙郡,乃株洲建縣之始。
三國吳太平二年(257年)建寧縣治從櫧洲遷駐淦田(今株洲縣淦田村,現存有建寧故城)。
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建寧縣治又復遷櫧洲。
265~420年,晉代一統中國,建寧縣治仍駐櫧洲,屬古荊州長沙郡。
420年~589年,南朝齊時期,建寧縣屬湘州長沙郡。
隋開皇九年(589年),隋滅陳,廢建寧縣入湘潭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建寧縣,屬南雲州(州治在今攸縣縣治)。
唐貞觀元年(627年),廢除南雲洲,取消建寧縣。建寧縣域劃歸湘潭、醴陵兩縣。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設株洲廳。「株洲撫民府」位於現蘆淞區樟樹坪。
民國元年(1912年),清亡,存在近五年的「株洲廳」建制被取消,株洲再度納入湘潭縣管轄。
民國23年(1934年),設湘潭縣株洲鎮。
民國36年(1947年),湘潭縣株洲鎮和白關鄉、昭陽鄉合並為株洲鄉。
1949年8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株洲,8月12日成立湘潭縣株洲區人民政府。
1951年由湘潭縣析置縣級株洲市,屬長沙專區。
1953年改為省轄市,郊區分為郊東區、郊北區。
1955年2月22日,株洲市郊東區、株洲市郊北區合並為株洲市郊區,設立株洲市郊區區公所,轄22個鄉。
1956年3月,株洲升格為地級市,由省委直接領導,成為湖南省除省會長沙外第1個地級市。
1958年9月5日,撤銷鄉級建置,株洲市郊區所轄5個大鄉合並組成株洲市郊區公社。
1965年4月30日,析設株洲縣,以株洲市的部分地區為其行政區域,駐淥口鎮,株洲縣歸株洲市。
1966年1月18日,復置郊區。
1970年7月8日,城區設立3市轄區(縣級)即東區、南區和北區。
1983年3月1日,株洲市實行市管縣體制,將原湘潭地區攸縣、茶陵縣、醴陵縣、酃縣劃歸株洲市管轄,轄區人口308.12萬人。1985年8月15日,醴陵縣改為設醴陵市;1994年4月5日,酃縣更名為炎陵縣。
1997年7月,撤銷東區、南區、北區、郊區,調整設立荷塘區、蘆淞區、石峰區和天元區。
2009年3月11日,株洲市委、市政府決定設立株洲雲龍示範區黨工委、管委會,分別為中共株洲市委、株洲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行使市級行政、經濟管理許可權。

㈧ 株洲近代發展尤其是工業發展的歷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年來,株洲實現了由一個縣屬小鎮向一座工業新城的跨越。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勤勞勇敢的株洲人民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圍繞「農業安市、企業富市、商貿活市、科教興市、依法治市」市策,實施「開放強市」戰略,發揚「開拓奉獻,創業爭先」的株洲精神,國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空前發展,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各條戰線取得輝煌成就。據統計,株洲市改革開放以來二十年的經濟總量超過改革開放以前三十年的3.5倍。1998年,全市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64億元,財政收入達到19.49億元。近幾年來,株洲市獲得了「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市」、「全國綠化城市」、「雙擁模範城」和「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等榮譽稱號。按照國家統計局對全國219個地級以上城市的綜合實力測算,株洲位居第54位,在湖南省是除省會以外排名最前的城市,進入全國第二類城市之列。株洲市在經濟建設和其它各項社會事業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工業建設突飛猛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株洲幾乎沒有工業。「一五」、「二五」計劃時期國家相繼安排了南方動力機械公司、株洲電力機車廠等13個重點項目在株洲興建。這批重點項目的引進布點,不僅構架了工業新城,而且逐步帶動了株洲地方工業、勞服企業、鄉鎮企業和區街工業的發展,從而基本形成了以冶金、機械、化工、建材等重工業為主,電力、煤炭、輕工、紡織、電子、塑料、皮革、服裝、制葯等多業發展的工業格局。現在,全市鄉以上企業已達1800餘個,其中大、中型企業62個;擁有固定資產原值169.17億元,比1949年增加約47萬倍。有色冶金、機械、化工、建材四大支柱產業產值佔全市鄉及鄉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80%。1998年全市完成工業總產值401億元,為1949年的5200多倍,在全國42個中心城市排名中,株洲綜合實力主要因為工業的快速發展而躍居到第26位。改革開放以來,為了實現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針對株洲國有經濟、重工業和原材料工業比例比重,以及企業產品科技含量和經濟效益低的情況,株洲率先實施了企業勞動、人事、工資三項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搞好搞活國有企業的措施,一批支撐株洲工業發展的大中型企業又在改革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被新聞界譽為「株洲現象」。特別是自1994年被列為全國首批「優化資本結構,增強企業實力」城市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城市以來,通過實施「三改一加強」、「抓大放小」和資本營運等措施,國有企業轉機建制、工業經濟結構調整以及國有資產的戰略性改組工作均邁出重大步伐。通過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全市已累計建立股份制企業1139家(其中注冊股份有限公司16家),注冊資本20億元,吸收增量資本28億元。其中株洲火炬火花塞有限公司、株洲慶雲股份有限公司、南方摩托股份有限公司、湖南華銀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株洲電廠)的股票先後上市交易。通過採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並、破產、承包、租賃、分塊搞活等多種改制形式對資產進行重組,先後組建了南方摩托集團、國光瓷業集團、湘大實業集團等「三大集團」,千金葯業、火炬火花塞也正朝著集團化方向發展,以有色冶金、化工、鐵路運輸機械為依託的「三大產業群體」逐步形成,南方動力機械公司、株洲電力機車廠、株洲冶煉廠、株洲硬質合金廠、株洲車輛廠、國光公司、湘大公司、千金葯業公司、火炬火花塞公司等企業的利潤佔全市實現利潤總額的90%以上,一批中小企業在改革中成為市場的主體並逐漸走出困境。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實施再就業工程,確保了減員增效、下崗分流和兼並破產等改革工作的順利進行。從社保、財政、企業、社會四個方面籌集資金,保證了離退休職工退休金和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的及時發放。採取政策扶持、成立再就業服務中心、服務隊(站)和積極開展培訓、拓寬就業門路等措施,下崗職工再就業率達到48%。
農村經濟蓬勃發展。自從實行市帶縣體制以來,縣域經濟成為全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建立和完善,農民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業生產獲得長足發展。1995年,株洲成為全國第一個雙季稻畝產成建制過噸糧的地級市,並連續四年保持了過噸糧成果。1998年全市農業總產值達到75.19億元,糧食總產量達184.83萬噸,比1950年增加4.6倍;生豬飼養量增加18.54倍;水產品產量增加6.8倍;經濟作物達38.82千公頃。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經濟作物產值占種植業產值的比重接近1/3,養殖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接近1/2,二、三產業占農業社會總產值的4/5。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全市現有鄉鎮企業13.8萬家,從業人員65.8萬人,1998年全市鄉鎮企業增加值達到104億元。農林水利建設步伐加快。株洲已於1993年消滅宜林荒山,1997年實現全面綠化達標,全市森林覆蓋率達53.94%,森林資源蓄積量達1318萬立方米。到1998年,全市擁有各類水利工程11萬余處,其中大型水庫2座,中型水庫13座,小型水庫936座,山塘近10萬處。農田灌溉面積由1950年的126.66萬畝增加到219.64萬畝,旱澇保收面積達200萬畝,旱澇保收率達90%以上。農業機械化、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業機械總動力已由1950年的5.15千瓦增加到90萬余千瓦,年農機集團承包面積超過40萬畝。科技興農意識不斷增強,全市現有各類農業技術人員1.2萬餘人,農業技術推廣站132個,科技進步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1.3%。

第三產業興旺發達。伴隨一、二產業的發展,株洲市第三產業發展迅速。1998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93.8億元,比1978年增長22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已達到35.5%。個體私營商業、餐飲業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占據了市場份額的半壁江山,尤其是進入90年代以來,個體商戶平均每年凈增1萬戶,已達到12.69萬戶,比1949年增加了800倍。商業網點已由解放前的幾百個發展到1998年的85600個,共有大小市場320個,連鎖店30多個,累計投資近40億元,涌現出蘆淞服裝大市場、鍾鼓嶺農副產品市場、中南摩托車大市場和攸縣皇圖嶺集貿市場等成交額過億元的現代化市場11個,以及株洲百貨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市煙草公司等達到大中型企業規模的商貿企業101家。一個多渠道、多形式、少環節的流通新格局已經形成。金融保險事業快速向前發展。1998年,全市各項存款年末余額已達167.7億元,城鄉居民儲蓄總額已達1148.5億元,分別比1978年增加79.36倍和223.83倍。保險收入已由1980年恢復之際的182萬元增加到1998年的2.9億元,增加158倍。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株洲的城市建設和工業建設相互促進、比翼齊飛,構成了株洲巨變的精彩華章。經過多年的建設,城市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日供水能力已達125萬噸,日煤氣供氣量達6.52萬立方米,用氣普及率達92.4%。城市的道路、橋梁、供水管道都隨著城市的擴大不斷延伸。園林綠化、環境保護事業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特別是近年來隨著以城市道路為重點的市政工程、以防洪排漬為重點的保安工程、以環衛、治污、綠化為重點的環境優化工程以及以路燈、燈飾為點綴的亮麗工程和安居工程等五大工程建設的順利開展,整個城市顯現出新的風采。城市通訊事業迅猛發展。1997年完成郵電業務量3.97億元,比1949年增加7928倍。電話交換機總量達到36萬門,電話機裝機總數23萬部,每百人擁有電話6部。全市電話擁有達到27萬戶,其中行動電話達到3.8萬戶,無線尋呼達到11.7萬戶。建成了河西新城區。全國52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之一的株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迅速,連續五年保持了30%的經濟增長速度。目前區內有各類企業700餘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58家,截止1998年,累計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7億元,工業總產值55.03億元,財政收入47.41億元,出口創匯6509萬美元。

對外開放不斷擴大。50年代株洲市積極利用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貸款86.86億盧布,創辦了一批骨幹企業。改革開放以來,株洲市又通過利用外資、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管理,提高了國有企業的素質和效益。特別是近幾年實施的「開放強市」戰略,以企業的開放帶動株洲的開放,株洲市對外開放和與國際接軌的步伐逐步加快,並取得了明顯成效。1998年,合同利用外資5097萬美元,實際到位外資9553.6萬美元,其中直接利用外資到位7016萬美元,利用外國政府貸款2538萬美元。三資企業從無到有,健康發展。德國西門子、加拿大加普惠、日本雅馬哈等三家世界排名100強的著名企業落戶株洲,建有現代化的合資企業。目前正式投入營運的三資企業達114家,出口創匯9000萬美元,上交稅收1.78億元。全市完成進出口總額4.6億美元,比剛成立外貿辦事處的1963年增加75.9倍。出口品種由1963年的20多種增加到160多種,行銷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經濟外向度由1978年的7.08%提高到14.33%,提高7.25個百分點。1984年,株洲被國家批准為全國33個出口商品綜合生產基地之一,1998年止全市已有51家生產企業獲得了自營進出口權。

㈨ 湖南有哪些風景名勝

湖南有哪些風景名勝
湖南北有洞庭,南有衡山,東接井崗,西容武陵、吉首、鳳凰、猛洞河,居其中者,便是古城長沙。依託主要公路及京廣線、枝柳線,根據自然與人文的分類,及行政地區的分隔,我們把湖南旅遊資源分為十五大旅遊區:

長沙旅遊區:

長沙作為湖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旅遊接待設施比較齊全,服務項目服務內容比較周密。主要的景點大都與人文古跡有關。主要的景點有省博物館(參觀馬王堆文物展),市博物館(走馬樓三國吳簡),嶽麓書院(千年學府),古麓山寺(湖湘第一道場),愛晚亭(停車坐愛楓林晚),橘子洲頭(沁園春.長沙),第一師范(毛蔡風神),開福寺(離我們最近的寺園),銅官窯(唐代的天下第一窯)......此外,在長沙市市區外的寧鄉花明樓鎮,還有劉少奇故居,劉少奇紀念館。菊花石雕是比較高檔的旅遊紀念品。瀏陽新開設的大圍山旅遊區,還不算一個真正開發好的旅遊區。據說它的投資者是想要以狩獵為龍頭,帶動旅遊業。因此它對外賓和高消費者,特別是狩獵愛好者的吸引力較大。我個人認為,比不上其它的景點。

湘潭韶山旅遊區:

湘潭,古稱潭州,有1400多年的歷史。景點有昭山、雲門寺、岱子山遺址。昭山,位於長沙、湘潭、株州的交界處。北宋著名書畫家米芾到此,十分傾倒,即興繪成《山市晴嵐》,並配詩:「亂峰空翠晴猶濕,山市嵐昏近覺遙。正值微寒堪索醉,酒旗從此不須招」。山頂還有一座始建於唐的千年古剎----昭山禪寺。看昭山,最好在太陽初升時,青山抹金鎦彩,雲蒸霞蔚,不愧為湘東名山!雲門寺和岱子山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湘鄉市。雲門寺建於宋代,其中的觀音閣中奉有千手觀音象,造型優美。漢白玉雕十八羅漢象,栩栩如生,是我國古代石雕藝術精品。岱子山遺址為龍山文化遺址,共有八十多座墓葬,出土了石鏟、石錛及壺、盆、碗、杯等陶質生活用品,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韶山,是毛澤東同志的故鄉。有故居、紀念館、銅像廣場及韶峰景區、滴水洞景區可供游覽。參觀韶山,要結合對當時的歷史背景來進行。毛澤東故居很不錯,有深厚的歷史底蘊!滴水洞是神秘的「西方山洞」,據說《我的一張大字報》就是從這里寫出的(此消息未經證實),至今仍是軍事禁區,駐扎有部隊。湘潭烏石寨有彭德懷故居,修得不是很好,但還是可以一游。

岳陽洞庭湖旅遊區:

岳陽,古稱巴陵,又名岳州。岳陽樓最早是三國魯肅為操練水兵而建的閱軍樓,東倚巴陵,西臨洞庭,氣勢磅礴,是我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岳陽天下樓」!岳陽樓的結構非常有特色,特別是樓頂的「盔頂」式構造,是我國古代建築中罕有的樣式。君山中蘊藏了一個神奇的傳說----二妃尋夫。因此而有了二妃墓、湘妃祠等古跡,並有宋代楊幺起義的遺址及柳毅井、傳書亭等景點。君山被李白譽為「白銀盤里一青螺」!南湖是國際龍舟節的會場,也是國家水上運動基地。湖光山色,有「一龍趕九龜,九龜趕一癩(獺?)」的景觀。岳陽南方70公里的汨羅江,據說就是楚國大夫屈原投江的所在,有屈原墓、屈子祠等古跡。

衡陽南嶽旅遊區:

衡山天下秀!衡山七十二峰,由於雲霧的襯托,有「萬丈祝融拔地起,欲見不見輕煙里」的形容。以祝融峰之高、水濂洞之奇、方廣寺之深、藏經殿之秀,被稱為「四絕」!南嶽大廟是全國唯一的佛道合一的寺廟,為仿故宮九進式建築。南台寺是佛教禪宗七祖懷讓傳法的所在,也是日本曹洞宗朝聖的地方。祝聖寺、南台寺、福嚴寺、上封寺、清涼寺同列為南嶽六大佛教叢林。衡陽市中有船山故居、石鼓書院、禹王古碑等古跡及雁峰煙雨、石鼓江山、花芍春溪等勝景。

株洲炎帝陵桃源洞景區:

株洲是我國重要的鐵路交通要塞。據《史記》記載:炎帝神農氏葬於茶鄉之尾。晉代《帝王世紀》載:「炎帝神農氏...葬於長沙」。宋《路史》載:「葬於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在哪?在現茶陵附近的炎陵縣。陵殿庄嚴肅穆,古樸凝重,令人肅然起敬。有鹿原洞、霞橋、天池等名勝。桃源洞景區是國家森林公園,有2000餘種植物,200多種脊椎動物。風景區內,分布了桃源洞瀑布、黑龍潭、石板灘、獅子岩等40多處景點,是集觀賞旅遊與考察旅遊於一體的好去處。

郴州旅遊區:

郴州因宋代詩人秦觀的《踏莎行.郴州旅舍》中「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而得以名揚天下。作為古城,它有2000多年的歷史。晉代著名煉丹家葛洪以「蘇仙公」為題,將蘇仙傳說記錄下來。於是,蘇仙嶺聞名天下。並有宋秦觀作詞、蘇軾作跋、米芾書寫的摩崖石碑,史稱「三絕」!萬華岩是郴州僅次於蘇仙嶺的景點,是一個巨大的溶洞,長2110米,總面積27000平方米。洞口處岩壁陡峭,一道瀑布從50米高的岩頂飛落,十分壯觀!此外,還有一座頗具神秘感的處所----國家體育訓練基地。在這里,我們可以一探女排「五連冠」的秘密!郴州的山水風光還有多處勝景。有被稱為「天然樹木園」的莽山,有風光旖旎的兜率岩等等。

永州浯溪旅遊區:

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柳宗元佔有重要的地位。坐落在永州的柳子廟,就是人們紀念他的所在。廟中大殿的四壁上,鑲嵌著四塊由韓愈作文、蘇軾書寫的《荔子碑》及宋代的《捕蛇歌》、《訪愚溪偈柳子廟》,清代的《愚溪懷古》等文。於永州城郊可觀賞永州八景:朝陽旭日、蘋洲春漲、愚溪眺雪、山寺晚鍾等。其中,蘋溪春漲即是「瀟湘八景」中的「瀟湘夜雨」!浯溪自古號稱「浯溪勝慨、雄冠三湘」。它是發源於陽明山的一條小溪,溪旁怪石古木,勘稱勝景。有唐梓、宋柏和元明清的松樹、檀樹。怪石如雄獅,似猛虎,更有的如同老牛小猴一般,景觀十分奇特。最為出名的是唐代顏真卿書寫的《大唐中興頌》!碑縱3米,橫3.2米,332字,字徑15公分。文奇、字奇、石奇,是為「三絕」,後人譽為「百拜不能休」,其拓本「家家傳寶逾琳琅」,從此為浯溪留下紀念的文人墨客絡繹不絕!現存有380多方石刻,浯溪形成了「無崖不刻文,有石就題詩」的獨特露天碑林!

九嶷山旅遊區:

九嶷山又名蒼梧山,位於湖南南部,寧遠縣境內。「蒼梧之野,峰秀數郡之間,羅岩九峰,各導一溪,柚壑負擔,異嶺同勢,游者疑焉,故曰:九嶷」。相傳舜帝葬於九嶷。九嶷山對於尋根祭祖的華夏子孫來說,遊玩的處所主要是舜源峰、舜帝廟、三分石、寧遠文廟等。舜源峰為主峰,周圍鋪以峨皇、女英等八峰,拔地而起,共同構成九嶷山。舜帝廟是一座規模宏大的祭祀廟宇,其中藏有明萬曆年間的「撫瑤頌碑」,清代的「九嶷山圖」石刻。九嶷山的天然溶洞叢生密布,比較著名的有紫霞岩、玉倌岩、飛龍岩等。植物品種繁多,並可體會瑤族風情。

武陵源旅遊區:

武陵源是國家一級保護區,進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名錄,是罕見的砂爍岩風林地貌,有「大自然的迷宮」、「天下第一奇山」的美稱。張家界是我國第一個森林公園,有3000多座奇峰,岩峰四壁如同刀削斧劈,整齊而又奇異。主要游覽點有黃獅寨、腰子寨、金鞭溪等。「山奇水秀」是它的特點,著名攝影家陳復禮曾說它:「一生好入名山游,青岩奇觀入鏡頭;三山五嶽勘比美,華夏風光第一流」。索溪峪處在砂岩與石灰岩的交界處,它沒有張家界的峻峭,但又以「十里畫廊」,「西海」著稱。景點有十里畫廊、西海、寶峰湖、黃龍洞等。此處天生橋頗為險峻。子山有「雲霧、月夜、霞日、冬雪」四大奇觀,各具魅力。這三個景區合而為一,就構成了武陵源景區的獨特景觀。

猛洞河旅遊區:

猛洞河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內。旅遊區內是明代徐霞客定名的「岩溶」地貌,即「卡斯特」地貌。遊人形容它:「原始古樸、險峻威猛、清秀神奇」。有仙人洞、洗心泉、觀音岩等自然景觀和距今800年的司城、玉皇閣、德政石碑等人文古跡。它既有岩溶深谷、懸崖峭壁,又有石林鍾乳、陰河暗瀑。明代才子唐伯虎遊了猛洞河後寫到:「天外浮雲總渺茫,山間流水玉輝光。千尋萬壑懸崖落,一道銀光到海長。和月掬來還有影,帶花汲取豈無香。隨流好入華陰道,莫向天台問沅郎」。

吉首鳳凰旅遊區:

吉首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首府,江河縱橫交錯,山川壯麗,錦綉如畫。它又是以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地,一棟棟的吊腳樓,一排排的楊柳,加上動人的苗歌、苗舞,民族風情頗為誘人。在這里,按地域分為吉首、乾州和德夯矮寨三個小景區。吉首市以反映苗族歷史文化為特點,有民族博物館、民族文化宮、桐木潭古兵營、沅溪書院等游覽點。乾州和德夯矮寨的景點,主要分布在峒河和萬源江沿岸,以古老的苗寨、奇特的峽谷、溶洞、瀑布為主。苗寨的建築風格,多是以城外一道古城牆,城內青石古街,旁邊的街坊多用石砌,且多有石獅,如乾州。這些建築多為古物,組成了一副民族風格的水墨畫。吉首還有我國最高的瀑布----流沙瀑布,高216米,從月亮岩飛泄而下,在峽谷山風的吹拂下,漂移不定。德夯燕子溪瀑布群由7道飛瀑組成,值得一游。此外,吉首地區也有數量不少的溶洞。

桃花源旅遊區: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東晉陶淵明怎麼也想不到,他的一篇《桃花源記》令桃花源名聲鵲起,成為「把古今遊人忙煞」的游覽勝地。桃花源位於桃源縣西南15公里的水溪附近,前面是滔滔的沅江,後面是綿延的武陵群峰,悠悠千載歲月將那莽莽叢山妝點漂亮,曲徑石階亭台樓閣又為它添上點睛一筆。桃花源分為桃花山、桃源山、桃仙嶺、秦人村四個景區,以桃花山、秦人村為中心,有桃花山牌坊、桃花溪、桃林、菊圃、方竹亭、遇仙橋、秦人古洞、桃花觀、集賢祠等70餘處景點。桃花源風景極佳,歷代文人到此必有名作,現存詠詩900餘首,聯匾及石刻100餘處。

邵陽崀山旅遊區:

春秋時期,邵陽就已經正式建成,當時名叫「昭陵」,晉代避皇帝名諱,改名「邵陽」,現在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它的歷史、宗教、文化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有水府廟、北塔、昭陽侯城遺址、法相岩石刻、魏源故居等。崀山在邵陽新寧,是典型的丹霞峰林地貌。離縣城22公里的窯市鎮黃背村,有湯家壩天生橋,跨度64米,拱高20米,橋面寬14米,厚5米,為一巨大的丹霞巨石坍塌而成,橋體呈赤紅色,氣勢非凡!在景區內,還有仙人橋,筆架山天橋兩座自生橋,以及10處一線天景觀。牛鼻寨一線天位於縣城西南9公里,兩座石峰的崖面對立而成,高150米,寬1000米,全長238米。最大的溶洞為飛濂洞,長1000米,洞內有3處瀑布,13個支洞。邵陽的浙水飄流,也頗有魅力。香港的中國旅行社的老總漂了以後,說:「這是亞太(亞洲太平洋地區)第一漂」!

益陽沅江桃江旅遊區:

益陽為「魚米之鄉」,盛產松花皮蛋、竹器等,有「銀益陽」的美稱。景區有棲霞寺、裴公亭、白鹿寺及關羽磨刀的「磨刀亭」、魯肅抗蜀的「魯肅堤」、蜀吳談判的臨江亭等等。沅江以「流水歸宿之地」而得名,有凌雲塔、魁星樓、洞庭湖博物館及「遠挹七十二峰之岳色,近臨八百餘里湖波」的鎮江樓。桃江在30年代就名揚天下,原因就是著名兒童歌舞音樂家黎錦琿先生的一首《桃花江是美人窩》的歌。傳說三閭大夫屈原被流放到桃江鳳凰山,寫下了千古名作----《天問》,現在還有屈子釣台等遺跡。桃江的浮邱山被稱為「小南嶽」,和桃花湖、羅溪瀑布等共同構成桃江風景區。

婁底湄江旅遊區:

婁底是湖南著名的礦區,有「世界銻都」之稱。婁底波月洞曾用作《西遊記》的外景拍攝。著名的國際主義戰士羅盛教的故居,就在新化縣。湄江旅遊區總面積108平方公里,為中低山岩溶地貌,現建有八個觀景區:觀音岩景區(峭壁峽谷)、塞海景區(峽谷天然湖)、神仙橋景區(仙人洞、天生橋)、黃羅灣景區(峭壁、自然壁畫)、龍泉峽景區(瀑布峽谷)、清流潭景區(地下陰河溶洞、千丘田)、湄峰湖景區(水庫),仙女峰景區(山峰)。

閱讀全文

與株洲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