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界物理發展的重大史有哪些
物理學發展的三個時期
物理學是隨著人類社會實踐的發展而產生、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縱觀物理學的發展史,根據它不同階段的特點,大致可以分為物理學萌芽時期、經典物理學時期和現代物理學時期三個發展階段。
(一)物理學萌芽時期
在古代,由於生產水平的低下,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主要依靠不充分的觀察,和在此基礎上進行的直覺的、思辨性猜測,來把握自然現象的一般性質,因而自然科學的知識基本上是屬於現象的描述、經驗的總結和思辨的猜測。那時,物理學知識是包括在統一的自然哲學之中的。
在這個時期,首先得到較大發展的是與生產實踐密切相關的力學,如靜力學中的簡單機械、杠桿原理、浮力定律等。在《墨經》中,有力的概念(「力,形之所以奮也」)的記述;光學方面,積累了關於光的直進、折射、反射、小孔成像、凹凸面鏡等的知識。《墨經》上關於光學知識的記載就有八條。在古希臘的歐幾里德(公元前450-380)等的著作中也有光的直線傳播和反射定律的論述,並且對光的折射現象也作了一定的研究。電磁學方面,發現了摩擦起電、磁石吸鐵等現象,並在此基礎上發明了指南針。聲學方面,由於音樂的發展和樂器的創造,積累了不少樂律、共鳴方面的知識。物質結構和相互作用方面,提出了原子論、元氣論、陰陽五行說、以太等假設。
在這個時期,觀察和思辨雖然是人們認識自然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但也出現了一些類似於用實驗來研究物理現象的方法。例如,我國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的聲共振實驗和利用天然磁石進行人工磁化的實驗,以及趙友欽在《革象新書》中的大型光學實驗等就是典型的事例。
總之,從遠古直到中世紀(歐洲通常把五世紀到十五世紀叫做中世紀)末,由於生產的發展,雖然積累了不少物理知識,也為實驗科學的產生准備了一些條件並做了一些實驗,但是這些都還稱不上系統的自然科學研究。在這個時期,物理學尚處在萌芽階段。
(二)經典物理學時期
十五世紀末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促進了生產和技術的大發展;席捲西歐的文藝復興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激發起人們的探索精神。近代自然科學就在這種物質的和思想的歷史條件下誕生了。系統的觀察實驗和嚴密的數學演繹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被引進物理學中,導致了十七世紀主要在天文學和力學領域中的「科學革命」。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標志著近代物理學的誕生。整個十八世紀,物理學處在消化、積累、准備的漸進階段。新的科學思想、方法和理論,得到了傳播、完善和擴展。牛頓力學完成了解析化工作,建立了分析力學;光學、熱學和靜電學也完成了奠基性工作,成為物理學的幾門基礎學科。人們以力學的模型去認識各種物理現象,使機械論的自然觀成為十八世紀物理學的統治思想。到了十九世紀,物理學獲得了迅速和重要的發展,各個自然領域之間的聯系和轉化被普遍發現,新數學方法被廣泛引進物理學,相繼建立了波動光學、熱力學和分子運動論、經典電磁場理論等完整的、解析式的理論體系,使經典物理學臻於完善。由物理學的巨大成就所深刻揭示的自然界的統一性,為辨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三)現代物理學時期
十九世紀末葉物理學上一系列重大發現,使經典物理學理論體系本身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危機,從而引起了現代物理學革命。由於生產技術的發展,精密、大型儀器的創制以及物理學思想的變革,這一時期的物理學理論呈現出高速發展的狀況。研究對象由低速到高速,由宏觀到微觀,深入到廣垠的宇宙深處和物質結構的內部,對宏觀世界的結構、運動規律和微觀物質的運動規律的認識,產生了重大的變革。相對論的量子力學的建立,克服了經典物理學的危機,完成了從經典物理學到現代物理學的轉變,使物理學的理論基礎發生了質的飛躍,改變了人們的物理世界圖景。1927年以後,量子場論、原子核物理學、粒子物理學、天體物理學和現代宇宙學,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物理學向其它學科領域的推進,產生了一系列物理學的新部門和邊緣學科,並為現代科學技術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現代物理學的發展,引起了人們對物質、運動、空間、時間、因果律乃至生命現象的認識的重大變化,對物理學理論的性質的認識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現在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物理學在揭開微觀和宏觀深處的奧秘方面,正醞釀著新的重大突破。現代物理學的理論成果應用於實踐,出現了象原子能、半導體、計算機、激光、宇航等許多新技術科學。這些新興技術正有力地推動著新的科學技術革命,促進生產的發展。而隨著生產和新技術的發展,又反過來有力地促進物理學的發展。這就是物理學的發展與生產發展的辨證關系。
② 中國物理發展史
物理學發展史(一)什麼是物理學史?
物理學史是研究物理學產生和發展規律的科學,它也是研究物理學的知識、理論和方法的發生與發展規律的歷史科學.
一、學習物理學史的目的和意義1. 加深對概念和理論的理解,啟迪科學新思想的萌發和產生。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物理學研究的內容和范圍也不斷擴大和深化。在古代,物理學只是自然哲學的一部分,16世紀以後才從哲學中分離出來。以後又逐步建立了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相對論、量子力學、粒子物理等分支學科。
2. 物理學史可以使我們認識到「科學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它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物理學史是科學發展史,而科學是人類發展的核心部分。每次物理學上的重大突破,都會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產生震撼人心的沖擊和重大技術革命。特別是近代以來,歷次物理學重大進展通過技術革命為中心轉化為直接生產力,從而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並最終引發社會革命,推動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從蒸汽時代進入電力時代、電子和原子能時代以至現今的信息時代。
3. 研究和學習物理學史有助於學生了解與概括物理學基礎知識發展的全貌及其總體規律,研究與掌握物理思想和研究方法的發展過程,有利於鞏固和加深理解已學的物理知識,增強學習的主動性與自覺性,提高學習興趣.
在物理學的長期發展中創立了許多很成功的、成熟的方法。
物理學研究中建立了許多理想模型、思想過程、理想實驗,這些近似抽象方法促成了許多定律的發現。
4. 可以使我們認識到思想觀念轉變的重要性
物理學中復雜的數學公式和定義等,都不過是基本觀念的表達形式和演繹工具,基本觀念才是先導的、本質的東西。所以,每當學習一個新理論,必須改變自己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法。
5. 物理學史可以培養同學們的愛國主義精神
正確認識中國古代文明,在當時的歷史時期和歷史條件下,中國和希臘成為東方和西方兩個古代文明中心,我們要為我國的古代文明而驕傲。
6.可以培養辯證唯物主義思想,以造就同學們追求真理,獻身科學的崇高思想境界
對科學研究要有一個正確認識。
科學的道路是不平坦的,科學家成功之路是艱險的,要准備付出比常人更多的精力和代價,必須有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精神,要善於繼承又勇於創新,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③ 物理發展史
(一)萌芽階段
在古代,由於生產水平的低下,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主要依靠不充分的觀察,和在此基礎上進行的直覺的、思辨性猜測,來把握自然現象的一般性質,因而自然科學的知識基本上是屬於現象的描述、經驗的總結和思辨的猜測。那時,物理學知識是包括在統一的自然哲學之中的。在這個時期,首先得到較大發展的是與生產實踐密切相關的力學,如靜力學中的簡單機械、杠桿原理、浮力定律等。在《墨經》中,有力的概念(「力,形之所以奮也」)的記述;光學方面,積累了關於光的直進、折射、反射、小孔成像、凹凸面鏡等的知識。《墨經》上關於光學知識的記載就有八條。在古希臘的歐幾里德(公元前450-380)等的著作中也有光的直線傳播和反射定律的論述,並且對光的折射現象也作了一定的研究。電磁學方面,發現了摩擦起電、磁石吸鐵等現象,並在此基礎上發明了指南針。聲學方面,由於音樂的發展和樂器的創造,積累了不少樂律、共鳴方面的知識。物質結構和相互作用方面,提出了原子論、元氣論、陰陽五行說、以太等假設。 在這個時期,觀察和思辨雖然是人們認識自然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但也出現了一些類似於用實驗來研究物理現象的方法。例如,我國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的聲共振實驗和利用天然磁石進行人工磁化的實驗,以及趙友欽在《革象新書》中的大型光學實驗等就是典型的事例。 總之,從遠古直到中世紀歐洲通常把五世紀到十五世紀叫做中世紀末,由於生產的發展,雖然積累了不少物理知識,也為實驗科學的產生准備了一些條件並做了一些實驗,但是這些都還稱不上系統的自然科學研究。在這個時期,物理學尚處在萌芽階段。
(二)經典物理學時期
十五世紀末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促進了生產和技術的大發展;席捲西歐的文藝復興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激發起人們的探索精神。近代自然科學就在這種物質的和思想的歷史條件下誕生了。系統的觀察實驗和嚴密的數學演繹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被引進物理學中,導致了十七世紀主要在天文學和力學領域中的「科學革命」。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標志著近代物理學的誕生。整個十八世紀,物理學處在消化、積累、准備的漸進階段。新的科學思想、方法和理論,得到了傳播、完善和擴展。牛頓力學完成了解析化工作,建立了分析力學;光學、熱學和靜電學也完成了奠基性工作,成為物理學的幾門基礎學科。人們以力學的模型去認識各種物理現象,使機械論的自然觀成為十八世紀物理學的統治思想。到了十九世紀,物理學獲得了迅速和重要的發展,各個自然領域之間的聯系和轉化被普遍發現,新數學方法被廣泛引進物理學,相繼建立了波動光學、熱力學和分子運動論、經典電磁場理論等完整的、解析式的理論體系,使經典物理學臻於完善。由物理學的巨大成就所深刻揭示的自然界的統一性,為辨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三)現代物理學時期
十九世紀末葉物理學上一系列重大發現,使經典物理學理論體系本身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危機,從而引起了現代物理學革命。由於生產技術的發展,精密、大型儀器的創制以及物理學思想的變革,這一時期的物理學理論呈現出高速發展的狀況。研究對象由低速到高速,由宏觀到微觀,深入到廣垠的宇宙深處和物質結構的內部,對宏觀世界的結構、運動規律和微觀物質的運動規律的認識,產生了重大的變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建立,克服了經典物理學的危機,完成了從經典物理學到現代物理學的轉變,使物理學的理論基礎發生了質的飛躍,改變了人們的物理世界圖景。1927年以後,量子場論、原子核物理學、粒子物理學、天體物理學和現代宇宙學,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物理學向其它學科領域的推進,產生了一系列物理學的新部門和邊緣學科,並為現代科學技術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現代物理學的發展,引起了人們對物質、運動、空間、時間、因果律乃至生命現象的認識的重大變化,對物理學理論的性質的認識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現在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物理學在揭開微觀和宏觀深處的奧秘方面,正醞釀著新的重大突破。現代物理學的理論成果應用於實踐,出現了象原子能、半導體、計算機、激光、宇航等許多新技術科學。這些新興技術正有力地推動著新的科學技術革命,促進生產的發展。而隨著生產和新技術的發展,又反過來有力地促進物理學的發展。這就是物理學的發展與生產發展的辨證關系。十九世紀末葉物理學上一系列重大發現,使經典物理學理論體系本身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危機,從而引起了現代物理學革命。由於生產技術的發展,精密、大型儀器的創制以及物理學思想的變革,這一時期的物理學理論呈現出高速發展的狀況。研究對象由低速到高速,由宏觀到微觀,深入到廣垠的宇宙深處和物質結構的內部,對宏觀世界的結構、運動規律和微觀物質的運動規律的認識,產生了重大的變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建立,克服了經典物理學的危機,完成了從經典物理學到現代物理學的轉變,使物理學的理論基礎發生了質的飛躍,改變了人們的物理世界圖景。1927年以後,量子場論、原子核物理學、粒子物理學、天體物理學和現代宇宙學,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物理學向其它學科領域的推進,產生了一系列物理學的新部門和邊緣學科,並為現代科學技術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現代物理學的發展,引起了人們對物質、運動、空間、時間、因果律乃至生命現象的認識的重大變化,對物理學理論的性質的認識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現在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物理學在揭開微觀和宏觀深處的奧秘方面,正醞釀著新的重大突破。現代物理學的理論成果應用於實踐,出現了象原子能、半導體、計算機、激光、宇航等許多新技術科學。這些新興技術正有力地推動著新的科學技術革命,促進生產的發展。而隨著生產和新技術的發展,又反過來有力地促進物理學的發展。這就是物理學的發展與生產發展的辨證關系。
④ 近代西方物理學發展史
1、 近代物理學時期又稱經典物理學時期,這一時期是從16世紀至19世紀,是經典物理學的誕生、發展和完善時期。
近代物理學是從天文學的突破開始的。早在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已提出了「地心說」,即認為地球位於宇宙的中心。公元140年,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發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學大成》,在總結前人工作的基礎上系統地確立了地心說。
這一學說從表觀上解釋了日月星辰每天東升西落、周而復始的現象,又符合上帝創造人類、地球必然在宇宙中居有至高無上地位的宗教教義,因而流傳時間長達1300餘年。
公元15世紀,哥白尼經過多年關於天文學的研究,創立了科學的日心說,寫出「自然科學的獨立宣言」——《天體運行論》,對地心說發出了強有力的挑戰。
16世紀初,開普勒通過從第谷處獲得的大量精確的天文學數據進行分析,先後提出了行星運動三定律。開普勒的理論為牛頓經典力學的建立提供了重要基礎。從開普勒起,天文學真正成為一門精確科學,成為近代科學的開路先鋒。
近代物理學之父伽利略,用自製的望遠鏡觀測天文現象,使日心說的觀念深入人心。他提出落體定律和慣性運動概念,並用理想實驗和斜面實驗駁斥了亞里士多德的「重物下落快」的錯誤觀點,發現自由落體定律。
16世紀,牛頓總結前人的研究成果,系統的提出了力學三大運動定律,完成了經典力學的大一統。16世紀後期創立萬有引力定律,樹立起了物理學發展史上一座偉大的里程碑。
之後兩個世紀,是電學的大發展時期,法拉第用實驗的方法,完成了電與磁的相互轉化,並創造性地提出了場的概念。19世紀,麥克斯韋在法拉第研究的基礎上,憑借其高超的數學功底,創立了了電磁場方程組,在數學形式上完成了電與磁的完美統一,完成了電磁學的大一統。
與此同時,熱力學與光學也得到迅速發展,經典物理學逐漸趨於完善。
(4)物理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近代物理學發展越發緩慢,主要是因為數學模型的復雜度和詮釋的難度的提高造成的吧,或者換句話說,並不是物理學的發展變慢了,只是想把它簡單的表述給人們變得越來越難。人們無從了解,自然就覺得是學科不發展。
早在經典物理比如經典力學和熱力學,雖然數學模型也不簡單但是詮釋是很直觀的。就是說數學符號對應的物理實際是很顯而易見的。
而現代的,比如量子場論和弦論,甚至廣義相對論的數學模型比經典物理要復雜的多。而且很多數學模型還不完備,這些其實都不是大問題。關鍵是如何詮釋,如何理解量子場論中的量子場的物理實際,甚至更低級別一些,量子力學中的波函數是什麼,目前雖有一些公認的解釋但是很不令人滿意。
而且對於物理過程的概率詮釋從一方面直接從理論層面阻礙了對更基礎的物理結構的研究,這也跟我們的實驗觀察能力的限制有關。我們不能建立超越我們觀察能力的理論,或者我們可以建立任何理論但是對於超越觀察能力的部分我們不能做任何研究。
綜上所述,其實物理學現在的發展並不慢,只是人們的認知問題而已。
⑤ 物理學發展史
初中物理中出現的物理學家 1、法拉第(英國)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1831年),實現了磁生電. 3、歐姆(德國)定律的內容是:一段導體中的電流與這段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這段導體的電阻成反比.公式是:I=U/R. 4、焦耳(英國)定律的內容是:通電導體放出的熱量與通過導體的電流的平方、導體電阻、通電時間成正比.公式是:Q=I2Rt. 5、電量、電流、電壓、電阻、電功率的單位分別是庫侖、安培、伏特、歐姆、瓦特. 6、發現了地球磁偏角的中國人是:沈括. 7、真空中的光速是物體運動的極限速度是愛因斯坦提出的. 8、中國的墨翟首先進行了小孔成象的研究. 9、牛頓(英國)的貢獻是:創立了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10、伽利略(義大利)率先進行了物體不受力運動問題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一切運動著的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它的速度保持不變,並一直運動下去. 11、義大利的托里拆利首先測定了大氣壓的值為1.013×103帕. 12、阿基米德原理的內容是:浸在液體里的物體受到液體豎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於物體排開液體受到的重力.公式是:F浮=G排. 13、迪卡爾(法國)研究了物體不受其他物體的作用,它的運動就不會改變運動方向. 14、力、壓強、功率、功、能、頻率的單位分別是牛頓、帕斯卡、瓦特、焦耳、焦耳、赫茲. 15、瑞典的攝爾修斯制定了攝氏溫標. 16、熱力學溫標的創始人是英國的開爾文. 17、攝氏溫度、熱力學溫度、熱量的單位分別是攝氏度、開爾文、焦耳.
⑥ 物理學史的發展史
近代意義的物理學誕生於歐洲15—17世紀。人們一般將歐洲歷史作為物理學史的社會背景。從遠古到公元世紀屬古代史時期;5—13世紀為中世紀時期;14—16世紀為文藝復興運動時期;16—17世紀為科學革命時期,以N.哥白尼、伽利略、牛頓為代表的近代科學在此時期產生。
從此之後,科學隨各個世紀的更替而發展。近半個世紀,人們按照物理學史特點,將其發展大致分期如下:從遠古到中世紀屬古代時期。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是經典物理學時期。牛頓力學在此時期發展到頂峰,其時空觀、物質觀和因果關系影響了光、聲、熱、電磁的各學科。
甚而影響到物理學以外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隨著20世紀的到來,量子論和相對論相繼出現;新的時空觀、概率論和不確定度關系等在宇觀和微觀領域取代牛頓力學的相關概念,人們稱此時期為近代物理學時期。
(6)物理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伽利略·伽利雷(1564~1642年)人類現代物理學的創始人,奠定了人類現代物理科學的發展基礎。1900~1926年 建立了量子力學。1926年 建立了費米狄拉克統計。1927年 建立了布洛赫波的理論。1928年 索末菲提出能帶的猜想。1929年 派爾斯提出禁帶、空穴的概念。
同年貝特提出了費米面的概念。1947年貝爾實驗室的巴丁、布拉頓和肖克萊發明了晶體管,標志著信息時代的開始。1957年 皮帕得測量了第一個費米面超晶格材料納米材料光子。1958年傑克.基爾比發明了集成電路。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大規模集成電路。
發展前景:
應用物理學專業的畢業生主要在物理學或相關的科學技術領域中從事科研、教學、技術開發和相關的管理工作。科研工作包括物理前沿問題的研究和應用,技術開 發工作包括新特性物理應用材料如半導體等,應用儀器的研製如醫學儀器、生物儀器、科研儀器等。
應用物理專業的就業范圍涵蓋了整個物理和工程領域,融物理理 論和實踐於一體,並與多門學科相互滲透。應用物理學專業的學生如具有扎實的物理理論的功底和應用方面的經驗,能夠在很多工程技術領域成為專家。我國每年培養本科應用物理專業人才約12000人。
和該專業存在交叉的專業包括物理專業,工程物理專業,半導體和材料專業等。人才需求方面,我國對應用物理專業的人才需求仍舊是供不應求。
⑦ 物理的發展史
公元1638年,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的《兩種新科學》一書出版,書內載有斜面實驗的詳細描述。伽利略的動力學研究與1609~1618年間德國科學家開普勒根據天文觀測總結所得開普勒三定律,同為牛頓力學的基礎。
公元1643年,義大利科學家托利拆利作大氣壓實驗,發明水銀氣壓計。
公元1646年,法國科學家帕斯卡實驗驗證大氣壓的存在。
公元1654年,德國科學家格里開發明抽氣泵,獲得真空。
公元1662年,英國科學家波義耳實驗發現波義耳定律。十四年後,法國科學家馬里奧特也獨立的發現此定律。
公元1663年,格里開作馬德堡半球實驗。
公元1666年,英國科學家牛頓用三棱鏡作色散實驗。
公元1669年,巴塞林那斯發現光經過方解石有雙折射的現象。
公元1675年,牛頓作牛頓環實驗,這是一種光的干涉現象,但牛頓仍用光的微粒說解釋。
公元1752年,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作風箏實驗,引雷電到地面。
公元1767年,美國科學家普列斯特勒根據富蘭克林導體內不存在靜電荷的實驗,推得靜電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公元1780年,義大利科學家加伐尼發現蛙腿筋肉收縮現象,認為是動物電所致。不過直到1791年他才發表這方面的論文。
公元1785年,法國科學家庫侖用他自己發明的扭秤,從實驗得靜電力的平方反比定律。在這以前,英國科學家米切爾已有過類似設計,並於1750年提出磁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公元1787年,法國科學家查理發現了氣體膨脹的查理-蓋·呂薩克定律。蓋·呂薩克的研究發表於1802年。
公元1914年,英國科學家莫塞萊發現原子序數與元素輻射特徵線之間的關系,奠定了X射線光譜學的基礎。
公元1914年,德國科學家弗朗克與赫茲測量汞的激發電位。
1915年,丹麥科學家玻爾判定他們測的結果實際上是第一激發電位,這正是玻爾1913年定態躍遷原子模型理論的極好證據。
公元1914年,英國科學家查德威克發現β能譜。
公元1915年,在愛因斯坦的倡議下,荷蘭科學家德哈斯首次測量回轉磁效應。
公元1916年,荷蘭科學家德拜提出X射線粉末衍射法。
公元1919年,英國科學家阿斯頓發明質譜儀,為同位素的研究提供重要手段。
公元1919年,盧瑟福首次實現人工核反應。
公元1919年,德國科學家巴克家森發現磁疇。
公元1922年,德國科學家斯特恩與蓋拉赫使銀原子束穿過非均勻磁場,觀測到分立的磁矩,從而證實空間量子化理論。
公元1923年,美國科學家康普頓用光子和電子相互碰撞解釋X射線散射中波長變長的實驗結果,稱康普頓效應。
公元1927年,美國科學家戴維森與革末用低速電子進行電子散射實驗,證實了電子衍射。同年,英國科學家G.P.湯姆遜用高速電子獲電子衍射花樣,他們的工作為法國科學家德布羅意的物質波理論提供了實驗證據。
公元1928年,卡文迪許實驗室的印度科學家喇曼等人發現散射光的頻率變化,即喇曼效應。
公元1931年,美國科學家勞倫斯等人建成第一台迴旋加速器。
公元1932年,英國科學家考克拉夫特與愛爾蘭科學家瓦爾頓共同發明高電壓倍加器,用以加速質子,實現人工核蛻變。
公元1932年,美國科學家尤里將天然液態氫蒸發濃縮後,發現氫的同位素—氘的存在。
公元1932年,查德威克發現中子。在這以前,盧瑟福於1920年曾設想原子核中還有一種中性粒子,質量大體與質子相等。據此曾安排實驗,但末獲成果。1930年,德國科學家玻特等人在α射線轟擊鈹的實驗中,發現過一種穿透力極強的射線,誤認為γ射線;1931年,法國科學家約里奧與伊侖·居里讓這種穿透力極強的射線通過石蠟,打出高速質子。查德威克接著做了大量實驗,並利用威爾遜雲室拍照,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說明這一射線即是盧瑟福預言的中子。
公元1932年,美國科學家安德森從宇宙線中發現正電子,證實狄拉克的預言。
公元1933年,美國科學家圖夫建立第一台靜電加速器。
公元1933年,英國科學家布拉凱特等人從雲室照片中發現正負電子對。
公元1934年,前蘇聯科學家切侖柯夫發現液體在β射線照射下發光的一種現象,稱切侖柯夫輻射。
公元1934年,法國科學家約里奧·居里夫婦發現人工放射性。
公元1936年,安德森等人發現μ介子。
公元1938年,德國科學家哈恩與史特拉斯曼發現鈾裂變。
公元1938年,前蘇聯科學家卡皮查用實驗證實液氦的超流動性。
公元1939年,奧地利裔美國科學家拉比等人用分子束磁共振法測核磁矩。
公元1940年,美國科學家開爾斯特等人用分子建造第一台電子感應加速器。
公元1946年,美國科學家珀塞爾用共振吸收法測核磁矩,布拉赫用核感應法測核磁矩,兩人從不同的角度實現了核磁共振。這種方法可以使核磁矩和磁場的測量精度大大提高。
公元1947年,德裔美國科學家庫什精確測量電子磁矩,發現實驗結果與理論預計有微小偏差。
公元1947年,美國科學家蘭姆與雷瑟福用微波方法精確測出氫原子能級的差值,發現英國科學家狄拉克的量子理論仍與實際有不符之處。這一實驗為量子電動力學的發展提供了實驗依據。
公元1948年,美國科學家肖克利、巴丁與布拉頓共同發明晶體三級管。
公元1952年,美國科學家格拉塞發明氣泡室,比威爾遜雲室更為靈敏。
公元1954年,美國科學家湯斯等人製成受激輻射的微波放大器——曼塞。
公元1955年,美國科學家張伯倫與希格里等人發現反質子。1957年,希格里等人又發現反中子。
公元1956年,華裔美國科學家吳健雄等人實驗驗證了華裔美國科學家李政道、楊振寧提出的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的理論(1956年)。實驗方法是將鈷-60置於極低溫(0.01K)的環境中測量β蛻變。
公元1958年,德國科學家穆斯堡爾實現γ射線的無反沖共振吸收(穆斯堡爾效應)。
公元1960年,美國科學家梅曼製成紅寶石激光器,實現了肖洛和湯斯1958年的預言。
公元1962年,英國科學家約瑟夫森發現約瑟夫森效應。
另附
1900--1909
1900年,瑞利發表適用於長波范圍的黑體輻射公式。
1900年,普朗克(M.Plank,1858—1947)提出了符合整個波長范圍的黑體輻射公式,開
用能量量子化假設從理論上導出了這個公式。
1900年,維拉爾德(P.Willard,1860一1934)發現γ射線。
1901年,考夫曼(W.Kaufmann,1871—1947)從鐳輻射測射線在電場和磁場中的偏轉,從
而發現電子質量隨速度變化。
1901年,理查森(O.W.Richardson,1879—1959)發現灼熱金屬表面的電子發射規律。
後經多年實驗和理論研究,又對這一定律作進一步修正。
1902年,勒納德從光電效應實驗得到光電效應的基本規律:電子的最大速度與光強無關,
為愛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說提供實驗基礎。
1902年,吉布斯出版《統計力學的基本原理》,創立統計系綜理論。
1903年,盧瑟福和索迪(F.Soddy,1877一1956)發表元素的嬗變理論。
1905年,愛因斯坦(A.Einstein,1879—1955)發表關於布朗運動的論文,並發表光量子
假說,解釋了光電效應等現象。
1905年,朗之萬(P.Langevin,1872—1946)發表順磁性的經典理論。
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關於運動媒質的電動力學》一文,首次提出狹義相對論的基本原
理,發現質能之間的相當性。
1906年,愛因斯坦發表關於固體熱容的量子理論。
1907年,外斯(P.E.Weiss,1865—1940)發表鐵磁性的分子場理論,提出磁疇假設。
1908年,昂納斯(H.Kammerlingh—Onnes,1853—1926)液化了最後一種「永久氣體」氦。
1908年,佩蘭(J.B.Perrin,1870—1942)實驗證實布朗運動方程,求得阿佛伽
德羅常數。
1908—1910年,布雪勒(A.H.Bucherer,1863—1927)等人,分別精確測量出電子質量
隨速度的變化,證實了洛侖茲-愛因斯坦的質量變化公式。
1908年,蓋革(H.Geiger,1882—1945)發明計數管。盧瑟福等人從粒子測定電子電荷e
值。
1906—1917年,密立根(R.A.Millikan,1868—1953)測單個電子電荷值,前後歷經11
年,實驗方法做過三次改革,做了上千次數據。
1909年,蓋革與馬斯登(E.Marsden)在盧瑟福的指導下,從實驗發現粒子碰撞金屬箔產
生大角度散射,導致1911年盧瑟福提出有核原子模型的理論。這一理論於1913年為蓋
革和馬斯登的實驗所證實。
1910--1919
1911年,昂納斯發現汞、鉛。錫等金屬在低溫下的超導電性。
1911年,威爾遜(C.T.R.Wilson,i869—1959)發明威爾遜雲室,為核物理的研究提供
了重要實驗手段。
1911年,赫斯(V.F.Hess,1883—1964)發現宇宙射線。
1912年,勞厄(M.V.Laue,1879—1960)提出方案,弗里德里希(W. Friedrich),尼平
(P.KniPning,1883—1935)進行X射線衍射實驗,從而證實了X射線的波動性。
1912年,能斯特(W. Nernst,1864—1941)提出絕對零度不能達到定律(即熱力學第三定
律)。
1913年,斯塔克(J.Stark,1874—1957)發現原子光譜在電場作用下的分裂象(斯塔克效應)。
1913年,玻爾(N.Bohr,1885—1962)發表氫原子結構理論,解釋了氫原子光譜。
1913年,布拉格父子(W.H.Bragg,1862—l942;W.L.Bragg,1890—1971)研究X射
線衍射,用X射線晶體分光儀,測定X射線衍射角,根據布拉格公式:Zdsin6=算出晶
格常數d。
1914年,莫塞萊(H.G.J.Moseley,1887—1915)發現原子序數與元素輻射特徵線之間
的關系,奠定了X射線光譜學的基礎。
1914年,弗朗克(J. Franck,1882——1964)與 G.赫茲(G.Hertz,1887—1975)測
汞的激發電位。
1914年,查德威克(J.Chadwick,1891—1974)發現能譜。
1914年,西格班(K.M.G.Siegbahn,1886—1978)開始研究 X射線光譜學。
1915年,在愛因斯坦的倡儀下,德哈斯(W.J.de Hass,1878—1960)首次測量回轉磁效
應。
1915年,愛因斯坦建立了廣義相對論。
1916年,密立根用實驗證實了愛因斯坦光電方程。
1916年,愛因斯坦根據量子躍遷概念推出普朗克輻射公式,同時提出了受激輻射理論,後
發展為激光技術的理論基礎。
1916年,德拜(P.J.W.Debye,1884—1966)提出 X射線粉末衍射法。
1919年,愛丁頓(A.S.Eddington,1882—1944)等人在日食觀測中證實了愛因斯坦關於
引力使光線彎曲的預言。
1919年,阿斯頓(F.W.Aston,1877—1945)發明質譜儀,為同位素的研究提供重要手段。
1919年,盧瑟福首次實現人工核反應。
1919年,巴克豪森(H.G.Barkhausen)發現磁疇。
1920--1929
1921年,瓦拉塞克發現鐵電性。
1922年,斯特恩(O.Stern,1888—1969)與蓋拉赫(W.Gerlach,1889—1979)
使銀原子束穿過非均勻磁場,觀測到分立的磁矩,從而證實空間量子化理論。
1923年,康普頓(A.H.Compton,1892—1962)用光子和電子相互碰撞解釋X射線散射中
波長變長的實驗結果,稱康普頓效應。
1924年,德布羅意(L.de Broglie,1892—1987)提出微觀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設。
1924年,玻色(S.Bose,1894—1974)發表光子所服從的統計規律,後經愛因斯坦補充建立了玻色一愛因斯坦 統計。
1925年,泡利(W.Pauli,1900—1958)發表不相容原理。
1925年,海森伯(W.K.Heisenberg,1901—1976)創立矩陣力學。
1925年,烏倫貝克(G.E.Uhlenbeck,1900--)和高斯密特(S.A.Goudsmit,1902—1979)提出電子自旋假設。
1926年,薛定愕(E.Schrodinger,1887—1961)發表波動力學,證明矩陣力學和波動力
學的等價性。
1926年,費米(E.Fermi,1901—1954)與狄拉克(P.A.M.Dirac,1902—1984)獨立
提出費米-狄拉克統計。
1926年,玻恩(M.Born,1882—1970)發表波函數的統計詮釋。
1927年,海森伯發表不確定原理。
1927年,玻爾提出量子力學的互補原理。
1927年,戴維森(C.J.Davisson,1881—1958)與革末(L.H.Germer,1896--
1971)用低速電子進行電子散射實驗,證實了電子衍射。同年,G.P.湯姆生
(G.P.Thomson,1892—1975)用高速電子獲電子衍射花樣。
1928年,拉曼(C.V.Raman,1888--1970)等人發現散射光的頻率變化,即拉曼效應。
1928年,狄拉克發表相對論電子波動方程,把電子的相對論性運動和自旋、磁矩聯系了起
來。
1928—1930年,布洛赫(F.BIoch,1905—1983)等人為固體的能帶理論奠定了基礎。
1930--1939
1930—1931年,狄拉克提出正電子的空穴理論和磁單極子理論。
1931年,A.H.威爾遜(A.H.Wilson)提出金屬和絕緣體相區別的能帶模型,並預言介
於兩者之間存在半導體,為半導體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
1931年,勞倫斯(E.O.Lawrence,1901—1958)等人建成第一台迴旋加速器。
1932年,考克拉夫特(J.D.Cockcroft,1897—1967)與沃爾頓(E.T.Walton)發明高
電壓倍加器,用以加速質子,實現人工核蛻變。
1932年,尤里(H.C.Urey,1893—1981)將天然液態氫蒸發濃縮後,發現氫的同位素
——氘的存在。
1932年,查德威克發現中子。在這以前,盧瑟福於1920年曾設想原子核中還有一種中性粒
子,質量大體與質予相等。據此曾安排實驗,但未獲成果。
193O年,玻特(w.B大成,18盯一1的7)等人在。射線轟擊被的實驗中,發現過一種穿
透力極強的射線,一誤認為、射線,1931年約里奧(F.Joliot,1900—1958)與伊
倫·居里(1.Curie,1897—1956)讓這種穿透力極強的射線,通過石蠟,打出高速
質子。查德威克接著做了大量實驗,並用威爾遜雲室拍照,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說明這
一射線即是盧瑟福預言的中子。
1932年,安德森(C.D.Anderson,1905一)從宇宙線中發現正電子,證實狄拉克的預言。
1932年,諾爾(M.Knoll)和魯斯卡(E.Ruska)發明透射電子顯微鏡。 1932年,海森伯、伊萬年科(Д.Д.Иваненко)獨立發表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
組成的假說。
1933年,泡利在索爾威會議上詳細論證中微於假說,提出β衰變。
1933年,蓋奧克(W.F.Giauque)完成了順磁體的絕熱去磁降溫實驗,獲得千分之幾開的
低溫。
1933年,邁斯納(W.Meissner,1882—1974)和奧克森菲爾德(R.Ochsenfeld)發現超
導體具有完全的抗磁性。
1933年,費米發表p衰變的中微子理論。
1933年,圖夫(M.A.Tuve)建立第一台靜電加速器。
1933年,布拉開特(P.M.S.Blackett,1897—1974)等人從雲室照片中發現正負電子對。
1934年,切侖柯夫(Π.A.Черенков)發現液體在β射線照射下發光的一種現象,
稱切侖柯夫輻射。
1934年,約里奧-居里夫婦發現人工放射性。
1935年,湯川秀村發表了核力的介於場論,預言了介子的存在。
1935年,F.倫敦和H.倫敦發表超導現象的宏觀電動力學理論。
1935年,N.玻爾提出原子核反應的液搞核模型。
1938年,哈恩(O.Hahn,1879—1968)與斯特拉斯曼(F.Strassmann)發現鈾裂變。
1938年,卡皮查(П.Л.Капича,1894--)實驗證實氦的超流動性。
1998年,F.倫敦提出解釋超流動性的統計理論。
1939年,邁特納(L.Meitner,1878—1968)和弗利行(O.Frisch)根據獲滴核模型指出,
哈恩-斯特拉斯曼的實驗結果是一種原子核的裂變現象。
1939年,奧本海默(J.R.Oppenheimer,1904—1967)根據廣義相對論預言了黑洞的存在。
1939年,拉比(I.I.Rabi,1898—1987)等人用分子束磁共振法測核磁矩。
1940--1949
1940年,開爾斯特(D.W.Kerst)建造第一台電子感應加速器。
1940—1941年,朗道(Л.И.Ландау,1908—1968)提出氦Ⅱ超流性的量子理論。
1941年,布里奇曼(P.W.Bridgeman,1882—1961)發明能產生 10萬巴高壓的裝置。
1942年,在費米主持下美國建成世界上第一座裂變反應堆。
1944—1945年,韋克斯勒(ВИВеклер.1907--1966)和麥克米倫(E.M.McMillan,
1907—)各自獨立提出自動穩相原理,為高能加速器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1946年,阿爾瓦雷茲(L.W.Alvarez,1911--)製成第一台質子直線加速器。
1946年,柏塞爾(E.M.Purcell)用共振吸收法測核磁矩,布洛赫(F.Bloch,1905—1983)用核感應法測核磁矩,兩人從不同的角度實現核磁共振。這種方法可以使核磁矩和磁場的測量精度大大提高。
1947年,庫什(P.Kusch)精確測量電子磁矩,發現實驗結果與理論預計有微小偏差。
1947年,蘭姆(W.E.Lamb,Jr.)與雷瑟福(R.C.Retherford)用微波方法精確測出氫原子能級的差值,發現狄拉克的量子理論仍與實際有不符之處。這一實驗為量子電動力學的
發展提供了實驗依據。
1947年,鮑威爾(C.F.Powell,1903—1969)等用核乳膠的方法在宇宙線中發現π介子。
1947年,羅徹斯特和巴特勒(C.Butler,1922--)在宇宙線中發現奇異粒子。
1947年,H,P.卡爾曼和J.W.科爾特曼等發明閃爍計數器。
1947年,普里高金(I.Prigogine,1917--)提出最小熵產生原理。
1948年,奈耳(L.E.F.Neel,1904--)建立和發展了亞鐵磁性的分子場理論。
1948年,張文裕發現μ子系弱作用粒子,並發現了μˉ子原子。
1948年,肖克利(w.Shockley),巴丁(J.Bardeen)與布拉頓(W.H.Brattain)
發明晶體三極體。
1948年,伽柏(D.Gabor,1900—1979)提出現代全息照相術前身的波陣面再現原理。
1948年,朝永振一郎、施溫格(1.Schwinger)費因曼(R.P.Feynman,1918--
1988)等分別發表相對論協變的重正化的量子電動力學理論,逐步形成消除發散困難的重
正化方法。
1949年,邁耶(M.G.Mayer)和簡森(J.H.D.Jensen)等分別提出核殼層模型理論。
1950-1959
????
1960--現在
1960年,梅曼(T.H.Maiman)製成紅寶石激光器,實現了肖洛(A.L.Schawlow)和
湯斯1958年的預言。
1962年,約瑟夫森(B.D.Josephson)發現約瑟夫森效應。
1964年,蓋耳曼(M.Gell-Mann)等提出強子結構的誇克模型。
1964年,克洛寧(J.W.Cronin)等實驗證實在弱相互作用中CP聯合變換守
恆被破壞。
1967—1968年,溫伯格(S.Weinberg)、薩拉姆(A.salam)分別提出電弱統一理論標准模型。
1969年,普里高金首次明確提出耗散結構理論。
1973年,哈塞爾特(F.J.Hasert)等發現弱中性流,支持了電弱統一理論。
1974年,丁肇中(1936--)與里希特(B.Richter,1931--)分別發現J/ψ粒子。
1980年,克利青(V.Klitzing,1943--)發現量子霍爾效應。
1983年,魯比亞(C.Rubbia,1934--)和范德梅爾(S.V.d.Meer,1925--)等人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發現W±和Z0粒子。
公元1792年,伏打研究加伐尼現象,認為是兩種金屬接觸所致。
公元1798年,英國科學家卡文迪許用扭秤實驗測定萬有引力常數G。
公元1798年,美國科學家倫福德發表他的摩擦生熱的實驗,這些實驗事實是反對熱質說的重要依據。
公元1799年,英國科學家戴維做真空中的摩擦實驗,以證明熱是物體微粒的振動所致。
公元1800年,英國科學家赫休爾從太陽光譜的輻射熱效應發現紅外線。
公元1801年,德國科學家裡特爾從太陽光譜的化學作用,發現紫外線。
公元1801年,英國科學家托馬斯·楊用干涉法測光波波長。
公元1802年,英國科學家沃拉斯頓發現太陽光譜中有暗線。
公元1808年,法國科學家馬呂斯發現光的偏振現象。
公元1811年,英國科學家布儒斯特發現偏振光的布儒斯特定律。
公元1815年,德國科學家夫琅和費開始用分光鏡研究太陽光語中的暗線。
公元1819年,法國科學家杜隆與珀替發現克原子固體比熱是一常數,約為6卡/度·克原子,稱杜隆·珀替定律。
公元1820年,丹麥科學家奧斯特發現導線通電產生磁效應。
公元1820年,法國科學家畢奧和沙伐由實驗歸納出電流元的磁場定律。
公元1820年,法國科學家安培由實驗發現電流之間的相互作用力,1822年進一步研究電流之間的相互作用,提出安培作用力定律。
公元1821年,愛沙尼亞科學家塞貝克發現溫差電效應(塞貝克效應)。
公元1827年,英國科學家布朗發現懸浮在液體中的細微顆粒作不斷地雜亂無章運動,是分子運動論的有力證據。
公元1830年,諾比利發明溫差電堆。
公元1831年,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
公元1834年,法國科學家珀耳帖發現電流可以致冷的珀耳帖效應。
⑧ 物理學發展史是怎樣的
從遠古到公元5世紀屬古代史時期;5—13世紀為中世紀時期;14—16世紀為文藝復興運動時期;16—17世紀為科學革命時期,以N.哥白尼、伽利略、牛頓為代表的近代科學在此時期產生,從此之後,科學隨各個世紀的更替而發展。近半個世紀,人們按照物理學史特點,將其發展大致分期如下:
①從遠古到中世紀屬古代時期。
②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是經典物理學時期。牛頓力學在此時期發展到頂峰,其時空觀、物質觀和因果關系影響了光、聲、熱、電磁的各學科,甚而影響到物理學以外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
③隨著20世紀的到來,量子論和相對論相繼出現;新的時空觀、概率論和不確定度關系等在宇觀和微觀領域取代牛頓力學的相關概念,人們稱此時期為近代物理學時期。
(8)物理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物理學來源於古希臘理性唯物思想。早期的哲學家提出了許多范圍廣泛的問題,諸如宇宙秩序的來源、世界多樣性和各類變種的起源、如何說明物質和形式、運動和變化之間的關系等。
尤其是,以留基波、德謨克利特為代表,後又被伊壁鳩魯和盧克萊修發展的原子論,以及以愛利亞的芝諾為代表的斯多阿學派主張自然界連續性的觀點,對自然界的結構和運動、變化等作出各自的說明。原子論曾對從18世紀起的化學和物理學起著相當大的影響。
經典物理學形成之初,磨鏡與制鏡工藝對物理學與天文學都有過幫助和促進。早先發明的眼鏡以及在1600年左右突然問世的望遠鏡、顯微鏡,為伽利略等物理學家觀測天體帶來方便,也促使菲涅耳、笛卡爾、牛頓等一大批光學家作出幾何光學的研究。
後者的成就又促成反射望遠鏡、折射望遠鏡和消色差折射望遠鏡在17—18世紀紛紛問世。各種望遠鏡的進步又推動物理學的發展,如用它觀察木衛蝕、發現光行差等。當牛頓建立起經典力學大廈時,現代一切機械、土木建築、交通運輸、航空航天等工程技術的理論基礎也得到初步確立。
18世紀60年代開始的工業革命,以蒸汽機的廣泛使用為標志。起初,蒸汽機的熱機效率僅為5%左右,為提高蒸汽機的效率,一大批物理學家進行熱力學研究。J.瓦特曾根據J.布萊克的「潛熱」理論在技術因素上(加入冷凝器)改進蒸汽機。
但是,當時尚未有人認識到汽缸的熱僅僅部分地轉化為機械功。此後,卡諾建立了熱功轉換的循環原理,從理論上為熱機效率的提高指明了方向,也因此在19世紀下半葉出現了N.奧托和R.狄塞爾的內燃機。
除了物理學與技術之關系外,在科學發展史上,物理學與鄰近的天文學、化學和礦物學是密切相關的,而物理學與數學的聯系更為密切。物理學的概念、理論和方法,也幫助其他學科的建立與發展,如氣象學、地球科學、生物學等。物理學與哲學的關系也十分特別。
⑨ 世界物理學發展史
托勒密構築地心學說
哥白尼吹響革命號角
布魯諾血染鮮花廣場
伽利略蒙冤羅馬教廷
第谷慧眼精確畫星圖
開普勒模型立法天空
一座金碧輝煌的經典物理大廈
力學
阿基米德開創靜力研究
斯台文推動靜力學發展
伽利略糾正千餘年謬誤
牛頓統一天地間的運動
哈雷預言大彗星的回歸
赫歇耳兄妹發現天王星
兩青年預言海王星位置
卡文迪許智測引力常數
熱學
托里拆利發現真空奧秘
帕斯卡奠定水壓機原理
格里克實驗震驚馬德堡
玻意耳發現氣體等溫律
華氏與攝氏首創新溫標
瓦特蒸汽機推動大生產
卡諾揭開熱機效率之謎
倫福德挑戰熱質說幽靈
邁爾首先提出能量守恆
焦耳畢生測量轉化當量
亥姆霍茲論證能量守恆
開爾文奠定熱力學基礎
克勞修斯建立熵的概念
布朗粒子敲開統計大門
麥克斯韋確定分子速率
昂內斯發現超導新現象
電磁學
吉爾伯特開創靜電研究之風
富蘭克林大無畏風箏引天電
庫侖建立靜電相互作用規律
伏打發明電堆提供新型電源
奧斯特打開電磁聯系的大門
安培奠定電動力學研究基礎
歐姆奮勇闖開了動電的荒原
法拉第實驗開創電的新時代
麥克斯韋完成電磁理論大業
赫茲用實驗統一電磁波家族
馬可尼的無線電波遠渡重洋
貝爾三次類比突破通話障礙
愛迪生千百次試驗發明電燈
光學
斯涅耳超越前人巧證折射律
牛頓用三棱鏡揭開白光奧秘
基爾霍夫奠定光譜分析基礎
惠更斯提出光的波動新理論
楊氏挑戰權威復興波動學說
馬呂斯開拓偏振現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