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歷史上的實際意義指什麼

歷史上的實際意義指什麼

發布時間:2021-02-21 04:30:52

A. 中國古代史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以工業化、 教育普及化和科學化為重要特徵的現代文明。 現代文明主導世界的現實, 決定了無論一個國家發展民族現在處於怎樣的狀態,走向現代化, 這是它的必然趨勢。 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由於國情不同,各國走向現代化的道路, 遇到的問題、阻礙也各自不同,中國是一個的文明古國, 有著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在中國現代化的過程中, 曾反復出現關於中國傳統文化能否走向現代化的爭論。 這一歷史現象鮮明地揭示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能否走向現代化? 如何走向現代化?是一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必須弄懂搞清問題。 一、否定傳統文化,也是否定歷史 文化,廣義上講, 它是指人類在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中所獲得的物質、 精神生產的能力及其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包括物質文明、 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 狹義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 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所積淀的物質文明和精 神文明的文化遺產,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的精神體現。 傳統文化既有精華,又有糟粕,所以,對傳統文化既不能一概否定, 也不能全部的吸收,只有站在時代高度,通過實踐檢驗。汲取精華, 清除糟粕,才是正確地發揮作用。 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總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經濟、政治之上的文化, 否定傳統文化,也是否定歷史,否定民族精神。人為地割斷自己的「 根」。美國文化哲學家懷特說過:「文化是一個連續的統一體, 文化發展的每個階段都產生於更早的文化環境」,「 現在的文化決定於過去的文化, 而未來的文化僅僅是現在文化潮流的」。可以說, 一個國家民族的發展史,也就是發展和豐富傳統的歷史。同樣, 作為凝聚和激勵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傳統文化長期熏陶與培 育的結果,是傳統文化的結晶。一個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 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無所依託。所以, 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問題,決不單純是個文化問題, 而是一個關系民族命運發展的問題。許多歷史事實證明, 一個國家走上民族振興,走向現代化,無不是從弘揚 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傳統文化, 必然抹煞民族精神。 那種認為中國現代化只能從異質文化中汲取力量, 企圖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國傳統文化模式的過程稱為西 化派是錯誤的。從認識論來看,主要是由於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 首先,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缺乏深刻的了解與認識。 中國傳統文化並非像某些人所說,是一堆毫無價值的垃圾, 而是有著多方面的豐富內涵,它的優良部分, 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並且是一切新的更高的文明的再生源之一。 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主要體現在這樣幾方面: 一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中國文化歷來關注現實人生,孔子說:「 未知生,焉知死」,並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正是這種入世的人生哲學, 培育了中華民族敢於向一切自然與社會的危害和不平進行頑強抗爭。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 強調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創造。要實現現代化, 這種自信自尊的精神是決不可少的。 二、知行合一觀。中國儒家文化所講的「力行近於仁」, 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行重知輕」的認識論思想, 這與實踐品格具有某種一致性。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實現現代化, 當然要努力學習外國的先進的東西, 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會主義實踐。 三、重視人的精神生活。 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人的內在修養與這精神世界, 鄙視那種貪婪與粗俗的物慾。孟子提出「充實之謂美」,並認為「 寶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對人格的根本要求, 這種傳統美德,對現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貴的。 四、有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 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 愛國主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古人雲: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在今天,一個國家只有走上現代化, 國家才會繁榮富強。而實現現代化,全靠全國人民團結一致, 共同奮斗。 五、追求真理,勇於奉獻的精神。中國傳統文化蔑視那種貪生怕死, 忘恩負義、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談到對真理的追求時,認為「 朝聞道 ,夕死可矣「。宣揚」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這種對真理執著、獻身精神是推動現代化的強大動力。 六、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倫理規范。古人說:「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個社會只有嚴於律已, 寬以待人,形成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社會風氣, 社會才能充滿溫馨與和諧,才能給人帶來希望與力量。 上述種種僅是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地的一部分, 僅此就足以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羅素曾說過:「 中國文化的長處在於合理的人生觀」 這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深刻認識和概括。 其次,是把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對立起來,傳統文化並非一潭死水, 而是一個動態系統。人類在自己的社會實踐中創造傳統文化, 並在實踐中革新與豐富傳統。否則,就不會變為現實的文化傳統。 所以不能把傳統文化簡單地歸結為「過去的歷史」 而應認識到它同時關系著現在與未來。把發展看成為「反傳統」, 其思維方式就是把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對立起來。其實, 任何現代化只能從現實傳統文化出發,否則便成為無源之水、 無本之木。陳寅恪先生說過:「 其真能於思想上自成系統有所創獲者, 必須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 波普爾曾針對那種妄圖「徹底清洗社會這塊布— 創造一塊社會的白板,然後在它上面畫出嶄新的社會制度」的理論, 指出:「沒有比毀掉傳統的構架更危險的了, 這種毀滅將導致犬儒主義和虛無主義, 使一切人類價值漠不關心並使之瓦解。而且,一旦毀滅了傳統, 文明也隨之消失。」所以對傳統文化決不能採取一概否定的態度, 而必須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實踐中加以檢驗, 清除那些過時的東西。 再次,從民族文化與世界文明的辯證關系看。 世界文明並非是某一個國家民族作用的結果, 而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創造的。當然,由於各方面具體條件的不同, 在世界中所起的作用各不同,但這只是作用大小的問題, 而不是有無的問題。所以各民族的文化應是平等的,需要相互尊重, 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而不應有高人一等的優越感。任何一個國家, 作為人類世界組成的一個部分,都不是孤立的,其存在與發展, 不能不對別的國家有所影響: 也不能不受到其他國家這樣那樣的影響。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曾經給世界文明以重大貢獻。 當代西方許多的中國古代文化熱, 也表明中國傳統文化至今仍在發揮作用。因此, 只有各個國家充分發揮自己民族文化的特點, 對人類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世界文明的發展,才會有可靠的保證。 相反,一個國家不顧自己民族的特點,一味模仿或照搬別的文化, 不僅不會有好的發展,甚至會走上滅亡的道路, 世界史上是有這種教訓的,其實,西方文化也是一分為二的, 既有好的東西,也有糟粕,不可「揀進籃里都是菜「,如」 拜金主義「之類,即使在西方,也是被批判的。 西方文化也並不等於世界先進文化,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世界先進文化是以它的先進性、科學性及對人類社會的意義標志的。 因此,學習與引進外國文化,必須作具體分析, 一定要從本國實際出發,一個成功的現代化國家決不是全盤, 引進西方文化,而是在自己傳統文化的基礎上, 一面學習外國先進文化,一面對本國文化進行革新, 不斷提高自己的現代化水平,由於傳統文化能否現代化, 能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弘揚, 關鍵在於人們用何種思維方式對待傳統文化。 二、傳統文化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 傳統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精神形態,是一定社會存在的反映, 這種傳統文化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對社會長期發生作用。 另外,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消極因素,這與現代化發展是不利的, 就其傳統文化的消極因素表現是: 一、缺乏民主精神。中國長期處於封建社會, 封建意識對人們影響極深, 封建專制思想一方面嚴重壓抑和束縛個性發展,另一方面, 造成特權思想,直到今天,中國人仍缺乏民主意識。 二、法制觀念淡薄。中國傳統文化不重視法制,實行的是人治, 如實行的是皇權至高無上,因而君言就是法。 在我國今天社會主義社會里, 人民群眾已經成為國家主人, 國家的一切法律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但封建特權思想嚴重, 權大於法,情大於法的事,還時有發生。 三、商品意識差。中國是個農業國,重農輕商十分嚴重。過去, 經商是被人看不起的,不知商業是產品流通的重要環節, 對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繁榮經濟,方便,起著重要的作用, 尤其在現代,沒有市場經濟的高度發展,也就無法走向現代化。 四、守舊意識嚴重。中國的小農經濟廣大,個體經濟,靠天吃飯,「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容易滿足於現狀,非到萬不得已, 是不會起來造反和自學接受新東西的。 三、由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是推動社會主義不斷發展的精神動力 區分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拋棄其糟粕, 吸收其精華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也就是使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 才能更好地為社會報務。傳統文化在一定條件下, 可以轉化為符合時代需要的新型文化,但這種轉化需要社會實踐, 使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生活相結合,才能使之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個根本的結合點 。 第一發展市場經濟經濟的需要。過去,實行的是計劃經濟, 這種經濟是人治經濟,一切由政府統管,政企不分, 按長官意志辦事,亂放炮抱粗腿界 得到合理配置,造成中國經濟長期落後。 現在市場經濟是以市場機製作為配製社會資源的基本手段, 是按照市場經濟運動規律建立起來的一種經濟管理體制。 因此它能有效激勵企業發揮主動性與競爭性, 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與創造性,成為現代化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 一定的經濟總是與一定的文化相聯系的。經濟與文化相互滲透, 相互影響,今天的經濟,也就是明天的文化;而明天的文化, 也將是後天的經濟。人是社會活動的主體,任何一項經濟活動, 都是具有一定觀念文化的人去從事的, 沒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與思想首先素養的人,就無法勝任,所以, 現代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將對人們現有的文化觀念進行檢驗, 新的取捨,另一方面,促使人們必須努力學習一切先進的東西, 不斷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質,才能適應形勢發展需要, 這就是市場經濟對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的根本決定作用 第二、它是建全社會主義法治的需要。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法制意味著合法性、權威性、 公正性。法治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一是引導作用— 引導市場經濟向健康的方向發展;二是規范作用— 通過法律規范政府和市場主體的行為與秩序;三是保障作用— 保障市場主體的平等競爭與正當權利。 這些都是現代文明與現代文化的體現, 而中國傳統文化在這方面卻有很大的缺陷。 中國傳統文化在法制思想上強調實行人治。 法律僅作為治國的某種輔助手段,這種缺乏權利意識的傳統文化, 在市場經濟就難以存在與發展了 第三,市場經濟是效益經濟,市場經濟要求對中國傳統文化那種「 君子謀道不謀食」把「義」與「利」對立起來的舊的價值觀的否定, 從而增強人們的務實精神與進取精神。實際上,人們的實踐活動, 是離不開利益原則的。要保證市場經濟所追求的價值的實現, 不僅個人實踐活動要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學會按法辦事, 而且也促使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門必須提高工作效率, 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盧秀華副教、山東科技大學文法系)

麻煩採納,謝謝!

B. 歷史的意義是什麼

以史為鏡,珍惜今天!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對於歷史的含義和性質,有很多中不同的詮釋,以下列舉其中一些。

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柯林伍德說:「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梁啟超:「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系,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也。」

《大英網路全書》(1880年版):「歷史一詞在使用中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含義:第一,指構成人類往事的事件和行動;第二,指對此種往事的記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實際發生的事情,後者是對發生的事件進行的研究和描述。」

《蘇聯大網路全書》:「1、自然界和社會上任何事件的發展過程。宇宙史、地球史、各個學科史——物理史、數學史、法律史等均可列入這一含義。2、一門研究人類社會具體的和多樣性的過去之學科,以解釋人類社會具體的現在和未來遠景作為宗旨。」

歷史並不是歸類於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中,而是其間的橋梁,合並了兩大領域的研究方法。一般來說,史學家通過研究各種書面文字但並不局限與此,努力並嘗試解答和歷史有關的問題。歷史知識的原始資料分為三種:文字記載的、口頭流傳的、保留下來的歷史遺跡,通常歷史學家會綜合三種方法進行研究,而文字記載經常被作為強調的重點,因為它普遍紀錄了發展的時間。這種強調引申出了一個新領域,史前史,也可稱為史前學,研究的是沒有書面紀錄的那一個時期。由於世界各地文字出現的時間各不相同,所以史前史和歷史的主要區別是根據具體的論題而決定。學者們為了易於研究,根據過去人類的范圍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劃分過去的方法繁多,包括按年代分類,按文化習俗分類,按不同主題分類。這三種分類經常會有重疊,比如「阿根廷的勞工運動的演變,1930-1945」。

盡管歷史研究傾向於一些專門的地點、時間和主題,歷史學家也同時會關心其他普通的一些內容。而對於其他人來說,歷史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通的詞語,就是研究過去人類的所有事情,甚至於現在更興起了一門所謂的廣義歷史。過去研究歷史都是為了應用或者理論的目的,而現在還多了一條:那就是對人類過往的好奇。

C. 歷史的意義是什麼

我借用宋神宗的話,「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歷史的意義便是在此了。然而,歷史又是一個極不易說破的詞。就算歷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麼現在我來說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於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我想,歷史都列為過往的陳跡餘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里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說是不能被偏廢。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為任何一個君王、一個黨派,一個民族而停留過,一個君王有多麼大的功績,多麼的文成武德;一個黨派有何等優越的制度;一個民族有何等優良的血統,多麼的文明燦爛,歷史都是如公證的無私的,並沒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庇護。因而不斷思索歷史的意義作為一個永久的命題和課題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與解決。
大唐盛世時魏徵直諫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說話,她的沉默正是她的價值。善於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則,使國家與民族以後的歷史朝良性發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鑒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並困惑著後來人。無數的史書歷數當朝或前朝得失,一為記載一個國度的發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為後來的執政者和人民留存一個參照的完整線索。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著的人跳出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確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現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羅慣中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見,一個朝代的興衰總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後必是亂世,亂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著中國的陰陽學說。歷史可以作為當政者的參考,然而也只能是參考而已。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停下的,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盡量吧!盡量延緩那天的到來……
當然歷史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避免和借鑒,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談地重復這樣的論調,目的在於樹立歷史的這層意義在我們心中的標桿。從歷史中找尋相關的意義,不論我們何種角度去看待歷史,得出怎麼樣的結論,哪怕是膚淺甚至的錯漏屢現的結論亦不能阻擋我們初衷。廣視角多維度地去把握歷史,應該也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責任所在吧?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D. 什麼是歷史,歷史的意義,歷史的悲劇

一談到歷史,似乎中國天然就是一個歷史大國。因為中國的歷史最連續(變化最小),從不曾中斷,因此文獻也極多,其字數之多,恐怕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相比,中國不僅有官方堂堂正正的《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乃至《二十六史》,僅此就已經字數過「億」,還有更數不清的編年史、通鑒史,紀傳史,以及歷朝歷代的野史,更有儒家的「六經皆史」,加上兩千多年來儒家文人的注經文字,其中的涉史文字,簡直是堆山塞海。所有這一切涉及「歷史」的文字,何止上數十億,甚至可能上數百億,真可以說是令人恐懼的天文數字。
一談到歷史,中國人很快就全都興奮起來了。最近中央電視台開展的「百家講壇」,除了於丹講的非常糟糕的《論語》、《莊子》的「心得」和劉心武講的《紅樓夢》的探奇之外,其餘講的也全都是「歷史」。而且當下的影視,也大半都是歷朝歷代帝王將相們的「歷史」。
看來,中國還真是一個歷史的大國,而中國人也真是一個最關心歷史的民族了。可是,這些「歷史」真是有人性意義的「歷史」么?中國真是一個歷史的大國么?中國人真是一個最懂得創造歷史的民族么?我的回答肯定會讓網友們深深地失望。
關於上述的問題,我的回答全都只能是非常令人痛苦的否定。按照我的反思的認識,中國根本就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歷史大國,而中國人也根本就不是一個真懂得創造真正有高度人性意義的歷史的民族,盡管中國具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可是中國的歷史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就幾乎已經終結了,而近兩千多年的歷史,卻全都只不過是過去歷史的重重復復的拷貝而已。一直到今天,中國人的歷史還依然沒有完全走出這個傳統的拷貝歷史的時代。在這兩千多年之中,幾乎所有出現的歷史人物,即使如最著名的唐宗、宋祖、朱元璋、康熙、乾隆,近代的慈禧、袁世凱,乃至現代的蔣介石、毛澤東,他們全都只不過是中國傳統「拷貝」歷史舞台中的「提偶」,全都沒有資格成為創造中國真正新的擁有高度人性歷史的人物。什麼是「提偶」?「提偶」就是木偶劇中的被後面的「誰」提著長線來表演的「木偶」。這個「誰」是誰?後面會講到,事實上即孔夫子及其儒家傳統「五毒」的「幽靈」。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有兩句名言(出自〈夜宴桃李園序〉):「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用現代漢語來說,即:天地之間者,是有生有死的萬物的旅館;光陰之度者,是百代(實指無數代)連續或斷續之中暫時的旅客。其實,我們每一個人,也全都只能是這樣在「天地」間的旅館之中「暫時」棲息度過的「旅客」。
人類的歷史至少還必須分有如下的三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人類的生物史,或生命史;
第二個部分是人類的社會史;
第三個部分是人類的精神史。
人類的生物史或生命史,是目前人類已獲得初步認識的人類的全部生命基因密碼子。按照人類的共同屬性而言,這樣的密碼子總共有十萬組,而超出這十萬之數的其他的密碼子只能被稱作「亂碼」。換言之,這十萬之數的生命基因密碼即決定了人類全部生命的歷史特徵。再換言之,這十萬之數的生命基因密碼子中所蘊含的信息,即人類到今天為止的基本上已經終結的生命的全部記錄——人類的生物史,或生命史。盡管人類還將繼續生存下去不知多少萬年,甚至上億年,但作為人類生命歷史的生命基因密碼子的信息數量的記錄卻基本上已趨於飽和,或者說即使有新的增加,數量上也極其微略。即是說,人類生命基因密碼子所含信息量的歷史記錄不必隨著時間的累積而無限地增加。說到底,人類的生物史或生命史,幾乎已經終結了。
人類的社會史是到目前為止人類已經創造出來的所有文化基因所含信息量的記錄。人類中的民族或國家不同,他們所擁有的文化基因的信息的數量級也將不同。如果說上述的人類生物史或生命史是由人類的生命基因的信息量來決定的話,那麼人類不同民族或國家的社會史,則將由他們各自所擁有的文化基因的信息量來決定。
很顯然,在接觸到西方文化之前,中國的文化基因的信息量早就已經停止了有效的增長。從秦漢到明清,中國的歷史幾乎全都只在作「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重重復復的拷貝運動。按照日裔美國人富蘭克林.福山的說法,到20世紀末,西方的歷史也同樣進入了終結的階段;現在還有歷史(文化基因信息增量)變化的民族或國家,基本上已不再在西歐和北美,而更多集中在亞、非、拉美等洲的民族或國家,它們正在以飛快的速度吸取西歐、北美人類的信息(作為他們固有歷史的新的信息增量),並迅速向已經終結的西歐、北美人類社會的歷史模型靠攏,實質上是被西歐、北美的「歷史模型」飛快地同化,一旦完全被同化,他們也將立即進入歷史的「終結」。這就不能不講到人類歷史的最重要的第三部分了。
第三部分是人類的精神史。如果說西方人的歷史「終結」了,那是因為西方人類的精神史,也即他們的哲學史在20世紀中期就已經處於停頓狀態了。什麼是人類的精神史?人類的精神史其實就是人類文化基因的「自由」創新史,增量史,或人類文化發展和創新的「自由」的運動史。在我看來,因為《西方哲學死了》,所以西方人類的精神史也已到頂了,再也難以前進了。而在過去,西方人的文化基因的信息量之所以能夠遠遠高於其他人類,特別是高於中國人,那是因為他們的哲學具有著強大的創造新文化基因的「自由」的動力(能量),而中國人的精神,卻幾乎早在兩千多年前開始確立「獨尊儒術」的漢代以來,就已經變得完全僵死了,文化基因「自由」創新的動力源泉事實上早就枯竭了;然而到了現在,西方哲學的「自由」動力也同樣進入了強弩之末,所以,西方人的總的歷史,也正如福山所言:「終結了」。雖然亞、非、拉美等洲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暫時還沒有「終結」,但它們也只不過是在加速被「同化」地走向歐、美式的「終結」而已,它們自己內部甚至更缺乏創造新文化基因的「自由」能量,或者如同中國,他們固有的歷史在若干個世紀之前早就已經「終結」了。
我基本上贊同福山的觀點,但我卻並不認為整個人類的歷史也全都已終結。福山所言的西方歷史的「終結」,其實是在對西方歷史模型的已達人類歷史的「最高點」進行贊美。對於如此歷史的「最高點」,我並不表完全地認同。它充其量是人類歷史某階段(我稱之「哲學歷史階段」)的「最高點」,而並不必是真正的全人類歷史的最高點。真正「終結」的只是西歐和北美的歷史,而不必是整個人類的歷史。因為《西方哲學死了》,他們的創造新的人類文化基因的自由的動力源已經枯竭了,而在東亞,一個全新的人類文化動力源正在東方人類的「母腹」中躁動。尤其在印度和中國,例如中國,那裡的人們正在踏過孔夫子及其儒家兩千多年來腐朽至極的僵屍,迎接西方自由女神的降臨,他們正懷著沖破千年壓迫的高昂的激情,光耀自身偉大的「易大象」精神的雄心壯志,躍躍欲試與西方自由女神的交媾,從而一個嶄新的全人類的「人學」的精神,將很有可能會在東方孕育,一個嶄新的全人類精神史的「自由」的動力源將在這里形成和誕生。一個擁有嶄新的「全邏輯」——「易大象」的全真、全息邏輯的全人類的「人學」,如果能順利地超越並取代所有西方的哲學,它就將很有可能給整個人類帶來新的福祉。關於這一點,我在後面的文章中還將更詳細地加以論述。
讓我們再次回到中國的歷史。
迄今中國的歷史還一直都處於兩千多年來始終被「終結」的停頓的狀態之中。現代正加速進入中國的西方文化的基因,與中國古老的真正合乎真理的文化基因的強烈撞擊和合作的嫁接正在發生。
中國人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兩千多年來中國的歷史,之所以被「終結」地停頓,其最重大的根源即在兩千多年前確立的「獨尊儒術」,以及孔夫子及其儒家長期以來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幾乎絕對的壟斷。在這種絕對的精神壟斷之中,中國人之中根本就產生不了哲學和哲學家,中國人的有價值的文化基因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進入了無力增進的「飽和」狀態。正是因此,近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幾乎只有對過去歷史的拷貝,而毫無「自由」創新的動力。在這種情況之下出現的幾乎所有的歷史人物,其實全都只不過是傳統歷史拷貝之下的「提偶」,說白了,那些所謂著名的歷史人物,幾乎全都只不過是一些缺乏真正「人」的自覺靈魂的人形的傀儡,他們全都只能在後面無形而強勢的文化基因之主(孔夫子及其儒家傳統的幽靈)的控制之下進行毫無自覺的「表演」。即令現代最著名的人物,例如蔣介石,毛澤東,別看到他們在歷史之中的「表演」曾有多麼不可一世的「神氣」,然而實際上,他們自身根本就沒有能力逃脫毫無自覺力量的「人形傀儡」的無奈的命運。這是因為他們的「精神」,實際上全都在傳統歷史的無形主人——孔夫子及其儒家的幽靈的完全地掌控之中。蔣和毛全都是曾國藩的欽慕者,而曾國藩何許人也?孔夫子及其儒家的孝子賢孫也。他本人也照樣是一個歷史的「提偶」,而根本就不是一個具有真正高度「人」的覺悟的自覺精神的人,根本就不是一個有能力創造新的人類文化基因的人,實際上也就是根本沒有能力創造新的歷史的人。正是因此,無論曾國藩,蔣介石,毛澤東,他們全都只能無可奈何地被動地充當中國歷史中的「提偶」,根本就沒有資格被稱為真正中國新的歷史的創造者。道理很簡單,因為他們全都嚴重地缺乏高度「人」的自覺精神,他們全都在不自覺地遵行孔夫子及其儒家的傳統幽靈的意志,繼續「拷貝」中國陳舊的歷史,他們把這種歷史又苟延殘喘到了20世紀,而今天,仍舊有人(例如高唱「國學」和「儒學」的人們)甚至還更想要把它延續到21世紀。
我提醒現在一切方面擁有良好自我感覺的人們,包括當今各方面的領袖人物,請以自己最大的努力,盡量站在人類文明最高的基點上,再一次清醒地認識您自己吧。否則,你們也依然很有可能只是一個傳統中國歷史舞台上的「提偶」。要想不做「提偶」,就請立即奮起文化批判的精神,徹底清算兩千多年來孔夫子及其儒家的幽靈在中國的一切方面所製造的罪孽,尤其是在政治、文化、教育中的罪孽,並在自己的身上自覺地清除「五毒」(復古、唯上、獨斷、人治、專制)的殘留。
歷史的意義,即在歷史中,人類的文化基因能夠不斷地獲得創新,從而在歷史中,文化基因的信息量能夠獲得不斷地增進。很顯然,在近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中,嚴重地缺乏新的文化基因信息量的增進,所以中國長時期以來嚴重地陷入了文化發展停滯的狀態。正是因此,這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的文字記錄,盡管龐大到了數十億,甚至上百億的天文數字,然而實際上其中的絕大多數,卻都只不過是屬於毫無文化基因價值的「亂碼」,是純粹歷史中的文字「垃圾」,而歷代的儒家文人,則基本上是製造歷史(文字)垃圾的自覺和不自覺的「白痴」或「騙子」。或者說,簡直就是一群自願吸毒、中毒的文化「廢物」。
歷史的悲劇,即人類的精神史基本上已經變成了一片空白,或者說已完全喪失了創造新的人類文化基因的「自由」的動力源泉。如果一個民族或國家發生了這樣的歷史狀況,即可以認為,該民族或國家事實上已處於嚴重的歷史悲劇之中。處於歷史悲劇中的民族或國家,除了不斷地「拷貝」舊歷史和不斷地製造新的歷史(文字)「垃圾」之外,根本就沒有能力創造新的人類文化基因,創造新的人類歷史。中國自從確立「獨尊儒術」以來的兩千多年之中,迄今這一大段的歷史,我基本上認定,即是一個中國人的漫長的歷史悲劇,或中國人的中世紀的悲劇,這個「悲劇」的最關鍵的製造者即孔夫子及其儒家文人(他們基本上是一群愈來愈成為文化「廢物」的人們),以及歷代蓄意根絕一切新的文化基因信息的「自由」創造的動力源的人治專制的統治者們——帝王將相們。
但是今天,我卻堅信,從21世紀開始,中國人將永遠地走出這個漫長中世紀的歷史悲劇。同胞們,讓我們一起來共同努力吧!

E. 學習歷史的意義是什麼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對於歷史的含義和性質,有很多中不同的詮釋,以下列舉其中一些。
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柯林伍德說:「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梁啟超:「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系,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也。」
《大英網路全書》(1880年版):「歷史一詞在使用中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含義:第一,指構成人類往事的事件和行動;第二,指對此種往事的記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實際發生的事情,後者是對發生的事件進行的研究和描述。」
《蘇聯大網路全書》:「1、自然界和社會上任何事件的發展過程。宇宙史、地球史、各個學科史——物理史、數學史、法律史等均可列入這一含義。2、一門研究人類社會具體的和多樣性的過去之學科,以解釋人類社會具體的現在和未來遠景作為宗旨。」
歷史並不是歸類於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中,而是其間的橋梁,合並了兩大領域的研究方法。一般來說,史學家通過研究各種書面文字但並不局限與此,努力並嘗試解答和歷史有關的問題。歷史知識的原始資料分為三種:文字記載的、口頭流傳的、保留下來的歷史遺跡,通常歷史學家會綜合三種方法進行研究,而文字記載經常被作為強調的重點,因為它普遍紀錄了發展的時間。這種強調引申出了一個新領域,史前史,也可稱為史前學,研究的是沒有書面紀錄的那一個時期。由於世界各地文字出現的時間各不相同,所以史前史和歷史的主要區別是根據具體的論題而決定。學者們為了易於研究,根據過去人類的范圍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劃分過去的方法繁多,包括按年代分類,按文化習俗分類,按不同主題分類。這三種分類經常會有重疊,比如「阿根廷的勞工運動的演變,1930-1945」。
盡管歷史研究傾向於一些專門的地點、時間和主題,歷史學家也同時會關心其他普通的一些內容。而對於其他人來說,歷史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通的詞語,就是研究過去人類的所有事情,甚至於現在更興起了一門所謂的廣義歷史。過去研究歷史都是為了應用或者理論的目的,而現在還多了一條:那就是對人類過往的好奇。

F. 學習歷史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了解歷史的大致框架,以及明白,事情的發展都是有因果和意義的。

G. 《史記》有什麼現實意義

《史記》是一部貫通古今的通史,把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綜合於一書,使得《史記》第一次把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都包容在歷史學的研i究范圍之內,從而擴大了歷史研究的領域。

《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8],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史記》既是一部紀傳體史書,又是一部傳紀文學集,其影響所及,已經遠遠超出中國的范圍。《史記》的部分篇章已譯成俄文、法文、英文、德文、日文等文字。《史記》成為古今中外一部不朽的傑作。

(7)歷史上的實際意義指什麼擴展閱讀:

自漢至清,《史記》的研究專著與論文囊括了名物典章、地理沿革、文字校勘、音韻訓詁、版本源流以及疏解、讀法、評注等領域。方法是抄攝材料,排比引證,基本是微觀的甲說乙說的「文獻」研究。

20世紀以來,司馬遷與《史記》的學術研究隊伍日益壯大,學者除了對司馬遷生年、生平、家世和《史記》的名稱、斷限、體制、取材、篇章殘缺與補竄、義例等具體問題的考證之外,更加擴展了《史記》的綜合集成研究。

他們以文獻為本,汲取本土考古學成果,結合西方史學學理與方法,考證精嚴,論斷謹慎,邏輯分析嚴密,極大地推動了大陸《史記》從「史料學」到「《史記》學」的進展,突破性成果較多。

例如王國維首用甲骨文、金文證明《史記》記載的三代歷史為可信,從王國維與郭沫若同用漢簡考證司馬遷的生年到陳直的《史記新證》,都可看出考古文獻得到了極大利用。

而這一百年的考據研究主要集中於司馬遷的行年、《史記》疑案、馬班異同考論、《史記》與公羊學、《史記》三家注等領域。

H. 歷史意義,現實意義,社會意義有什麼區別

區別在於所針對的對象角度不同

歷史意義——重在參考價值,針對的目標對象是專歷史縱軸上的未來人屬類,重在將來的意義影響。比如說某件事情具有歷史意義,一定是說他對未來結果的影響。例如,解放戰爭三大戰役,我們說它具有歷史意義,主要是因為它奠定了全國解放。

現實意義——重在實用價值,針對的目標對象是歷史縱軸上的當前人類,重在現狀的意義影響,比如說家電下鄉,你無法確定他的歷史意義,但可以確定的現實意義是,可以拉動內需,提升民族產業,促進行業更新升級。

社會意義——重在文化價值,針對的目標對象是人的思想問題,也具有當前特徵。比如說和諧社會的概念提出,其社會意義就在於能夠逐步的在民眾心中形成尋求和諧的文化心理。

I. 歷史文化的意義是什麼

一、歷史文化底蘊體現了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文明程度。

歷史是一個永不枯竭的物質和精神載體。它往往體現著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文明程度。中國、印度、巴比倫、埃及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所以有如此高的美譽,全在於它們燦爛的歷史文化積存。中國長城,西安兵馬俑,埃及金字塔這些令人震驚的世界遺產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影響,這全在於它們所遺存的是古中國和古埃及的燦爛文化,它們已成為了一個國家古代文明的精神象徵。二十一世紀以來,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越為世人所重視,大多數國家現在都成立了專門的文物保護機構,並把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納入法制軌道,規范和約束人們對於歷史文化的具體行為,這無疑是對歷史文化保護的一大貢獻。

二、歷史文化底蘊對於民族心理有重大影響。

歷史文化帶給後人的影響是深遠的,它往往會影響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心理構成,使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在思想行為方式上受到傳統文化遺存的影響。中國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文明大國,傳統歷史文化對整個中華民族的影響更是深遠。
三、歷史文化底蘊對旅遊經濟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

從現實的角度去探掘歷史文化,我們會吃驚地發現,歷史文化帶給我們當今社會的價值是多麼巨大。埃及金字塔、中國長城、故宮、兵馬俑等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遺產現在所創造的巨大財富,簡直無法用具體的數據來加以統計。

隨著現代科技工業迅猛發展,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有了巨大的飛躍。豐富的物質財富使人們能夠豐衣足食。在享受現代文明的巨大成果的同時,世人又往往會離不開歷史文化的影響。包括生產、生活、休閑、娛樂等各個方面。由此而帶來的歷史文化旅遊應運而生,且成為最受歡迎的旅遊方式之一。其產生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效益,是我們很難用准確的數據來估量的。比如在歷史景觀中,歷史文化往往會令人神思遐想,浮想聯篇,無不勾起人們對古代社會的聯想。追溯歷史,探尋古人遺蹤,遊人往往會產生更大興致。人們帶著懷古幽思不遠千里紛至沓來,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不言而喻。同時,歷史文化底蘊可以提升地方品味。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地方文化經濟產業發展的獨特資源。充分挖掘和利用好這些資源大有文章可作。我們可以想像:一個沒有厚重歷史文化的城市是一個什麼樣的城市,那裡盡管有高樓大廈和現代文明,但人們走進去,該會留下多大的遺憾啊。

四、歷史文化底蘊拉動歷史性投資。

在經濟社會,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產業投資。而作為歷史文化所拉動的必然是歷史性投資,其近期與遠期價值不可低估。

人們談及金字塔自然會想到埃及,說到埃及也會很自然地聯想到埃及金字塔;談及長城、故宮、兵馬俑,大家馬上會聯想到中國,說到中國,又會立刻想到中國長城。從某種意義上說,許多著名的歷史文化遺產已經成了一個國家和地區文化形象的代言。正是由於歷史文化的獨特價值,我們探討和研究歷史性投資這一重要的投資方式,來引導人們如何培植和利用好歷史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J. 學歷史對學生有什麼真正實際的意義

樓上的說的有點意思,為什麼要學歷史.那你為什麼經常想你過去怎麼怎麼了?那道理還不就一樣嗎?畢竟人是一個對過去蠻看重的動物!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的實際意義指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