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興化歷史文化

興化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04 04:26:17

㈠ 江蘇興化古縣衙,已1000多年歷史,誰在那裡當過官

興化衙署毗鄰興化市博物館,其歷史非常悠久,始建於北宋淳化年間,距今已1000多年歷史。


不知道,你到興化旅遊時,有沒有去過或聽說過這座千年古衙署?如果有機會,你會到興化縣衙游覽參觀嗎?

㈡ 江蘇省興化市茅山鎮的歷史文化

茅山在修古廟,五進十項,非常氣派,江北第一,歡迎前來遊玩!!

㈢ 有關於興化歷史文化的議論文

興化(xīnɡhuà)位於江蘇中部、長江三角洲北翼,地處江淮之間,里下河地腹地,江蘇省泰州市下轄市。
興化古稱昭陽,又名楚水;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源遠流長,據考證,境內人類生存史可追溯到,距今約6000多年。興化誕生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揚州八怪之首鄭板橋等世界知名文豪和書畫家。興化文化積淀深厚,人才輩出。自南宋咸淳至清末光緒,有262人中舉,93人中進士,1人中狀元,全國罕見。
興化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國家生態示範區,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百強縣,全國環保模範城市,世界四大花海之一「千島菜花風景」聞名遐邇。
相傳,春秋時興化屬吳,戰國時屬楚,為楚將昭陽的食邑。昭陽
千島菜花風景區
受封於海濱之地(即興化一帶),死後葬於城西陽山。故興化又名「楚水」、「昭陽」。興化原名昭陽,在宋朝原為犯人發配之地。後因范仲淹在此任職取名興化,意為「昌興教化」。
興化是一個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邑,地處蘇中里下河腹地。境內河湖港汊縱橫交錯,密如蛛網。因四面環水,交通不便,地處偏僻,向有「自古昭陽好避兵」的說法。
據《方輿紀要》載,原興化縣境本為海陵縣的一部分。五代十國時期吳楊溥武義二年(920年),自海陵縣劃出北鄉部分為招遠場,後改為興化縣,這是當代興化縣治的開始。南唐時屬海陵(後下通稱泰州)。
宋代的興化,始隸泰州,後改揚州。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升高郵軍為承州,割縣(興化)治之;高宗紹興五年(1135年)復興化縣治,復隸泰州。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又建高郵為軍,仍以興化隸屬,後又復隸泰州。孝宗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再隸高郵。
元代(1271-1368年),興化屬高郵府,隸揚州路。明代(1368-1644年)興化屬高郵州,隸揚州府。
清(1644-1911年)初沿襲明的舊制,為揚州府高郵州興化縣,後直隸揚州府。

長安崗 (2張)

辛亥革命以後,興化縣直屬江蘇省。1933年省下設專區,興化縣又隸屬於鹽城專區。
抗日戰爭時期的1940年,國民黨江蘇省主席韓德勤一度率軍、政機構撤至興化。1939年國民黨八十九軍軍長李守維率部進犯黃橋時,其軍部即駐興化城內。1941年,日軍侵佔興化城,炮製了漢奸政權偽政府。
早在1938年至1939年,中國共產黨就在興化境內建立了秘密組織,進行革命活動,發展革命力量。1940年初,在興化農村建立了中共興化縣委,屬蘇中二分區。1945年8月,日寇投降,不久興化城解放。1946年冬,解放軍暫撤,縣城被國民黨軍佔領,但農村的大部分仍在中國共產黨控制之中。
1948年底,興化第二次解放。成立興化縣人民政府,隸屬於地級揚州市。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興化工農業飛速發展,經國務院批准,興化於1987年撤縣建市,改為興化市。1996年改隸新成立的地級泰州市。

㈣ 問下,有關泰州興化的歷史.

一、泰州與興化至少是緊鄰,是文化最接近的城市

興化建縣於公元920年,而且是從泰州分出一部分來建立興化縣的。所以,泰州與興化本是一體,而且是先有泰州,後有興化的。
泰州方言(市區)與興化城區方言有一定區別。但是從大的方面說,是大同小異。全國方言分8大方言區,興化方言屬於北方方言區、江淮次方言(江淮官話)、泰如片。盡管興化隸屬於揚州的時間比較長,但是從方言,以及所體現的民俗文化來講,與興化的文化親緣關系,泰州比揚州更近。
興化人鄙視泰州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方言。因為泰州話接近興化南鄉土話。興化人老是蔑稱為「鄉下話」。這是嚴重的暴露自己的鄙陋。方言本沒有高貴與低賤之分,城裡人鄙視農村人是過去的陋習,因此而鄙視鄰近的城市,更是井底之蛙的表現!
老實說,在外地,當大家都講普通話的時候,各地的固有口音對普通話的影響,只有泰州人與興化人最接近,甚至幾乎難以分辨。
有些人還引以自豪的是,興化許多家族是從蘇州遷徙過來的,有江南文化的基因。如果從這個角度看,泰州的蘇州人因素肯定比興化要多。所謂的蘇州移民,主要指明代初年朱元璋將蘇州(東吳)的居民大批地遷移江淮地區,史稱「洪武趕散」。大部分人被趕到了朱元璋家鄉鳳陽,小部分到了蘇北。這事的起因是張仕誠。算起來,張仕誠是興化人,但是史書一般記作泰州草堰場人。更為重要的是,張仕誠起義之後,在興化城時間短,在泰州時間長,部下中泰州人較多,跟隨到蘇州的也多,因此失敗後逃回泰州的也多。可見,這些史實不僅不足以說明興化高貴於泰州,只有相反——不說也罷了。

二、「興化人洋氣、泰州人老土」嗎?

歷史暫且不說,泰州也一直是市,而興化長期是縣。泰州市雖說是縣級市,歷史卻很長。至少解放以來,大多數時間是市的建制。
泰州的工業產品,在過去計劃經濟年代,自然不能與上海、南京相比,但是在蘇北沿江地區的揚州、南通二地區中還是很有名氣的。記得過去不少日用輕工業產品是泰州出品。在得不到「上海產」的時候,也還是強差人意的了。至少可以與清江(淮陰市)相比。那時南通的輕工業產品也不錯的,但是揚州卻差得多,興化本地的日用工業則根本沒有起步!
三泰地區(泰州市、泰縣、泰興縣)是歷史上比較活躍的地區,經濟水平一直高於興化。即使是「以糧為綱」的時代,興化作為農業糧產區占些優勢,但是母產還是三泰地區高。記得七十年代的農業發展目標是「超綱要」,母產800斤(江南的綱要指標是母產1000斤,淮河以北地區是母產600斤)。而超綱要的先進典型是三泰的河橫大隊。那時的口號是:「學大寨、趕河橫、超綱要!」興化作為糧食產區,學習先進的河橫,一點也沒有感到什麼不妥的。近來在網上又看到,河橫不愧為老先進,現在的生態區建設搞得很有聲色,仍然是標兵。
至於在八十年代以來的經濟大發展浪潮中,泰州經濟的崛起,有春蘭等一批大企業的誕生,在全國都有很大的影響力,這是興化所不能比擬的了。
在興化內部,也是南鄉比北鄉富裕。戴南的富裕是有歷史的。戴南是棉花產區,一向比較富裕。當然在八十年代之後的鄉鎮企業發展中,戴南做得比較好,經濟就上了一個台階。相比之下,作為縣城的昭陽鎮,在六十、七十年代建立了一大批工業基礎,到八十年代初,職工超千人的企業就不下十個,如拖拉機廠、齒輪廠、肉聯廠、化肥廠、磷肥廠、水泥製品廠、金陵造船廠、新興玻璃廠、紡織機械廠、慶豐玻璃廠、電動機廠、元件廠、儀表廠等等,縣直屬企業不在縣城的還有安豐紗廠、安豐軸瓦廠等有規模的企業,現在所剩無幾了!美之名曰改革轉制,其實是「倒灶」了,多數破產了。可惜呀!

以縣城的經濟狀況而論,在七十年代,興化也許不比三泰地區的縣城差,現在相比,則相形見絀了!幾次看到排名,無論是經濟指標排名,還是教育指標排名,我作為興化人,都是面紅心跳的。因為實在與周邊城市比相差太遠了!經濟指標幾乎排到了全省的末尾(給興化墊底的縣還有幾個了)!
興化的所謂洋氣,大概與七十年代的風氣有關。那時興化受上海的影響頗大,衣著打扮很追趕時髦。興化人很引以為自豪。但是我們沒有認真考察過三泰地區,他們的縣城難道就不追趕上海的潮流了嗎?以現在的經濟發展水平看,三泰地區的生活水平必定遠超過興化的。現在經濟發展了,審美觀念也多元化了,以自己的習慣看別人,大概總有點看不慣的。認為別人土氣,我看基本是錯覺。
我們所看到的「三泰人」,基本上是農民。因而常將對農民的印象來套三泰市區的人,實在也是可笑的和淺陋的。
興化人有一種自戀情結。認為什麼東西都是自己本地的好,當然除了上海!古語說:自古昭陽好避兵。興化是一個水網地區,交通非常閉塞,視野也不夠開闊。興化人真的缺少三泰人那種敢於出門闖天下的勇氣。但願現在交通改善了,這種思想意識能夠被改變。

三、隸屬泰州是興化的歷史遺憾

1982年,江蘇首先實行地市合並。興化從揚州地區的屬下縣,改為揚州市的屬下縣。揚州是全國聞名的歷史名城,也是歷史上長期管轄興化的府城,做一個「揚州人」,是絕大多數興化人都願意的。但是後來揚州、泰州分家時,興化卻歸於泰州,感到十分的遺憾。
這種遺憾,還有另一原因。原先的方案,在議論時也有將興化升格的考慮。如果將興化、高郵、寶應、東台、大豐組成一地級市,興化作為市政府所在地,也是有可能的。唯一缺憾是,興化的經濟狀況十分的不佳,幾乎在貧困縣的邊緣掙扎,難以擔當地級市的市區重任。深究起來,是興化本身的經濟衰落造成的政治衰落,本來埋怨不得別人的。在七十年代,高(高郵)寶(寶應)興(興化)作為揚州地區的一個片,常是以興化為龍頭的。比如拖拉機廠是地區協作,總裝放在興化,就是將重點放在興化了。可惜興化的拖拉機廠沒有發展成為汽車製造廠,僅僅成為發財巷子的延伸,變成了一片住宅區!
隸屬泰州之後的遺憾不僅是一般老百姓的閑談,也是許多幹部的牢騷主題,常將「市管縣」叫成「市刮縣」。最為顯著的是,市政府(原縣政府)大院子里流行的不是本城話,而是戴南話。即使是本城土生土長的幹部,到了大院子裡面,也要改換腔調,實在顯得別扭。這里的原因,固然有戴南經濟的「輻射力」,恐怕也有主要領導幹部來自三泰的動力吧。
其實,一切都是過程,一切都是變化的。根本的問題是經濟。只要經濟發展了,其它問題似乎不是很重要的。

四、自我認同的困惑:我是泰州人嗎?

如果做一個問卷調查,有多少人在自我介紹籍貫的時候說自己是泰州人?恐怕成數是很低的。
問題是,興化歸屬泰州是既成的事實,是不容易更改的行政區域隸屬關系。從大泰州的概念出發,我們確實是「泰州人」。當然從小泰州的角度看,我們這些「泰州人」又有些不夠正宗。
不過這個問題,在外地,特別是外省,並不很重要。從外省人的角度看,你們就是泰州人!甚至,他們只要知道是江蘇人,已經足夠了!
泰州作為地級市還是新城市,也正在建設之中。而且由於***的因素,泰州市受到**部門的特別關注。泰州火車站就是例證。可以預計,泰州的發展是潛力巨大的。泰州必將成為蘇北沿江地區的經濟中心城市。
興化的同鄉們,不要再發牢騷,再埋怨了。往者常已矣,來者尤可追。趕快到泰州尋找發展機會吧!如果你真的很愛自己的家鄉興化,在泰州積累了資本、積累了經驗,再回興化來,也不遲的。興化的發展也離不開泰州總體經濟環境建設。換言之,泰州的發展,就是興化發展的歷史機遇

㈤ 興化的名勝古跡有哪些

興化名勝古跡
2007-06-07 19:29:35
鄭板橋故居

鄭板橋故居位於興化東城灣古板橋鄭家巷。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清代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乾隆元年前曾居於此。故居坐北朝南,有門樓,上下屋,小書齋,小庭院天井,廚房等,屋內陳列有關鄭板橋的文物資料、書畫、塑像等。
一座普通的民宅,就因其主人的非凡影響,而令遊人刮目相看,這便是海內外文人墨客心儀神往的興化「板橋故居」。
走進故居,迎面可見趙朴初、劉海粟題寫的「鄭板橋故居」和「鄭燮故居」兩塊大匾。
故居為粉牆灰瓦,面積雖不大,倒可暫避喧囂。院中信步,能靜聽自己的腳步聲在院子里回響。
鄭板橋以詩書畫三絕蓋世,曾是清代「揚州八怪」的領銜人物。鄭家世代讀書,可謂書香門弟。鄭板橋在這里度過青少年時代,直至乾隆元年,他44歲中進士後才從這里走出家門。
板橋故居在興化東門外的鄭家巷。興化的竹子並不多,可這一帶很特別。從古板橋進城,須經過一條二百餘步的竹巷。竹巷裡,家家以竹為業。板橋在這種隨處見竹的環境里生活,怎能不產生愛竹憐竹的情懷。
「無竹不居」,是板橋的一大偏愛。板橋故居書房的檐下,種著一叢青竹。板橋在書房裡便可透過窗紙,欣賞竹影,就像在欣賞一幅天然的圖畫。可以想見,瀟瀟夜雨,雨打青竹的聲響,扣人心弦。在書房裡讀書的板橋便會生出無限的雅趣,照竹弄墨。他說:「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墨竹成了鄭板橋繪畫作詩最主要的題材。在他的筆下,竹也化作了一種品格。青竹傲岸不屈,虛心勁節,可以說是板橋崇高氣質的寫照。他在濰縣罷官離去時留給當地父老的詩畫仍是竹的題材,在一幅墨竹圖上,他寫道:「烏紗擲去不為官,囊囊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至今仍在民間廣為流傳。可以想見,瀟瀟夜雨,雨打青竹的聲響,扣人心弦。在書房裡讀書的板橋便會生出無限的雅趣,照竹弄墨。他說:「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墨竹成了鄭板橋繪畫作詩最主要的題材。在他的筆下,竹也化作了一種品格。青竹傲岸不屈,虛心勁節,可以說是板橋崇高氣質的寫照。他在濰縣罷官離去時留給當地父老的詩畫仍是竹的題材,在一幅墨竹圖上,他寫道:「烏紗擲去不為官,囊囊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至今仍在民間廣為流傳。
四牌樓

四牌樓,明代建築,位於興化城中心的十字街口,其飛檐拱頂,古樸莊重。四牌樓的四面和拱頂內壁,掛滿了大大小小共47塊匾額。以紀念興化歷代名人。
興化這個小縣城在宋,元,明,清四代中,考中進士的竟達88人,平均每6年就有一個中進士,官至閣老(相當於宰相)的 有三人。在文化界,藝術界,學術界享有盛譽的亦有多人。如被譽為東方黑格爾《藝概》的作者劉熙載,為《四庫全書》纂寫提要的纂修官任大椿,《古文觀止》中「報劉一丈書」一文的作者宗臣,《封神演義》的作者陸西星,《水滸》的作者施耐庵,與魯迅同時接受聘書擔任文學研究員著述員的李祥...
而四牌樓的每一塊匾額都是為了紀念一位名人,背後都有一段光輝的業績。比如:《開科第一》的匾額就是紀念宋朝興化進士楚珙,《狀元宰相》則是敘述明朝宰相李春芳。《東海賢人》贊美哲學家韓樂吾,贊美揚州八怪代表人物鄭板橋的《七步才子》...
文革動亂,四牌樓被毀,重建的四牌樓基本上保持了原貌,47塊匾額再度輝煌。

李園、船廳

李園、船廳位於興化城中武安街13號。原為清代富商李小波私家花園,大門朝東,有門樓隱壁二門、南北耳房、前庭井、坐北朝南花廳。入李園園門便是船廳,開闊一間,進深七間,內外形似遊船。西側有踏道似跳板,有坐登欄桿,室內有楠木雕落地荷門。
廳頂卷棚歇山瓦頂,船廳西首為船頭有漢白玉船樁,船廳西南沿廊至方廳、接桂花樓又庭園花台、古木參天,幽靜典雅,具晚清風格揚州園林特色。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劉熙載故居

劉熙載故居,位於興化府前街西首,清代文藝評論家劉熙載(1813-1881)曾生活居住過的地方。現有坐西朝東門樓,坐北朝南前堂後屋。家居式穿堂、天井、古桐書屋等建築。正堂屋懸咸豐皇帝御書「性靜情逸」匾額。室內陳設古樸典雅。並陳列劉熙載所著《概論》、《四音定切》、《說文雙聲》等文物資料。劉熙載在興化諸多歷史名人中,其學問可稱是最為浩博而精深者。對此,近人嘗概言其要,雲其「博學而多能,於六經子史及仙釋家言靡不通曉。又治音韻、算學,卓有成績,於文藝各門,博綜約取,尤多建樹。」
《藝概》一書,於論者之「性質特徵,體制流變,創作規律,鑒賞方法」無不涉及。且充分體現出豐富的藝術辨證思想和美學審視的對應范疇,從而確定了他在中國學術和古典文藝批評以及傳統美學等方面的獨特地位。意蘊富厚的寶貴遺產,已越來越多的為世人所重視,成為有關專家、學者不斷開掘、探索的礦藏。他有兩處故居。
一處是今已移位而座落在府前街北側一巷口的「劉熙載故居」;從大門曲折而入即見一座北朝南寬敞明亮的客廳,客廳西為一小隔間,再西有一小門,進內則是劉熙載的讀書之處古桐書屋,身入其間,恍如隔世。一方小小的天井,有樹木,有花草,上見密葉巢鶯,下聽好鳥啼花,這種曲徑通出,花香室雅之處,可以想見劉熙載當年的「性靜情逸」之致。
另一處是在原城隍廟,即今寶嚴寺東巷西側一水井旁邊。劉熙載先世為阜寧縣人,乃翁早逝,幼而失怙,出於生計所迫,遂由其母攜至興化,與尚健在的外祖母朝夕為伴,相依為命。劉熙載深知祖、母撫孤艱辛,乃焚膏繼晷,刻苦攻讀,遂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應禮部試而中進士。劉熙載享有皇家俸祿以後,便購房一處,即後之名為古桐書屋者所在地,置老母及家小於其中。同治三年(1864)督學廣東,未滿任乞歸以後及晚年主講上海龍門書院十四年因中風返興,均居於此。

拱極台

拱極台古名玄武台,始建於宋朝初年,台高6米,佔地 1300平方米。位於興化城北海子池畔,始建於宋,明嘉靖年築「玄武高台」,亦名「玄武靈台」。上有海光樓、綠波亭等建築。台上原來建有襟淮樓,周圍有昭陽書院、屈子祠、綠波亭、海光樓等。遠遠望去,樓台亭閣,錯落有致,樹木蔥蘢,鳥語花香。這兒曾是興化古城著名的游覽勝地。古今文人墨客,曾在拱極台上吟詩作賦,留下了不少掛作,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他曾在海光樓住過較長的時間,一邊寫《桃花扇》,一邊寫下14首有關拱極台的詩詞。
題為《館拱極台撥悶》的一首七律這樣寫道:「拱極台高俯碧流,隔溪風物眼中收。宰官亦且乘漁艇,水鳥公然宿縣樓。海上鄉書常隔月,雨余荷氣忽成秋。昭陽北去無窮浪,早閉門窗憶舊游。現在,經初步整修的拱極台,門樓矗立西首,紅柱碧瓦初見輝煌。南河邊石砌河岸,清水常流。河對岸的北公園,皆樹木花草、樓台亭閣。遊艇從海池中劃來,可以直接通拱極台下。人們坐在遊艇中,仰望拱極台,吟誦前賢詩詞佳句,足以發思古之幽情。

玄武靈台景區

海池河畔的「玄武靈台」景區,樓台亭閣依城傍水,參天大樹遮天蓋地,景色幽雅秀麗。這是興化城內最具規模的一處人文景觀,擁有七百多年歷史。
據史籍記載,南宋寶慶元年(1225年),興化知縣陳垓為防禦金兵和剛崛起的蒙古兵等北方軍隊渡淮南犯,利用改造大小垛島和河道開挖的積土,圍繞縣衙署四周築成長約3.5公里的土城和東南西北四門以及四座水關,並在縣衙以北的土城南側構築高台;根據五行方位及其對應「四象」中的玄武(神龜),將此台命名為「玄武台」。同時,在「玄武台」上建成寓意「攻佔防守」且與淮河一衣帶水的「襟淮樓」。元時知縣詹士龍於此讀書,故又名讀書樓。
1538年,知縣傅佩開辟玉帶河引水入海池,為鞏固城防重修此台,並改名拱極台,台高6米,長16米,寬15米,佔地約1300平方米。正門有石刻「拱極」兩字。東西兩側各有圈門可以出入,東面平台為昭陽書院,天井北三間為紀念屈原的屈子祠。西過月洞門為綠波亭,,亭北為海光樓。
南明弘光元年(1644年)秋,駐守揚州的抗清英雄史可法與其義子副將軍史德威赴興化督查城防,登臨「拱極台」察看地形,將「襟淮樓」改稱為「海光樓」,並即興題「海光樓」匾額懸於樓上。清代避聖祖玄燁諱,曾改名元武台,1686年《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曾館於此。
「玄武靈台」景區在南宋初具規模,至清末民初,特別是明清時代,修建、擴建多達10多次,先後增建了遺愛祠、景賢祠(後改屈子祠)、昭陽書院及碑堂等建築,受到歷代文人雅士及各級官員100多人的謳歌和贊頌,由此產生了大量詩文作品,其中詩歌100多首,碑記10多篇,賦3篇,詞8闕,序(跋)文8篇。同時更產生了由清同治六年(1867年)知縣俞麟年組織的文人「雅集」的《拱極台唱和集》和《興化拱極台志》詩文集,以及具有世界影響的孔尚任名劇《桃花扇》,極大地豐富了「玄武靈台」景區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使其成為與揚州平山堂、高郵文游台相媲美的蘇北、蘇中重要名勝景觀之一。

㈥ 興化有哪些名勝古跡

興化的名勝古跡有:
千垛景區又稱:千島菜花。是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江蘇省四星級鄉村旅遊點。每年清明時節,千垛景區四面環水的「垛田」上長滿了金黃色的油菜花。一幅「油菜花開金滿地」的壯闊美景,吸引了眾多前來觀光的遊客。「河有萬灣多碧水,田無一垛不黃花」正是興化垛田菜花的真實寫照。如今,千垛景區荷塘綠意更勝,更有另一番浪漫光景。春去秋來,在這千垛田間,見萬壽菊花,黃葉紛飛,妍麗雍容,在重陽雨後,正值菊黃蟹肥時,看萬花黃透,品水鄉河蟹,真可謂美不勝收。入冬時節,看千垛景區蘆花飛雪,葦絮悠然飄飛,彌天蓋地,景色更是迷人。素有「全國最美油菜花海」之稱的千島油菜花,以千島樣式形成的垛田景觀享譽全國,與享譽世界的普羅旺斯薰衣草園、荷蘭鬱金香花海、京都櫻花並稱,躋身全球四大花海之列。

玄武靈台又叫拱極台:海池河畔的「玄武靈台」景區,樓台亭閣依城傍水,參天大樹遮天蓋地,景色幽雅秀麗。這是興化城內最具規模的一處人文景觀,擁有七百多年歷史。「玄武靈台」景區在南宋初具規模,至清末民初,特別是明清時代,修建、擴建多達10多次,先後增建了遺愛祠、景賢祠(後改屈子祠)、昭陽書院及碑堂等建築,受到歷代文人雅士及各級官員100多人的謳歌和贊頌,由此產生了大量詩文作品。同時更產生了由清同治六年(1867年)知縣俞麟年組織的文人「雅集」的《拱極台唱和集》和《興化拱極台志》詩文集,以及具有世界影響的孔尚任名劇《桃花扇》,極大地豐富了「玄武靈台」景區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使其成為與揚州平山堂、高郵文游台相媲美的蘇北、蘇中重要名勝景觀之一。
八字橋文化廣場
八字橋位於老城區中心地段、四牌樓東側,即東城內大街與北城內大街交會處,橫跨南北流淌的北市河上的一座單孔花崗岩石橋。據《成豐重修興化縣志》載:「一名登瀛,東來之水,自此而北。中和、永福兩橋跨之,參差如八字,曰八字橋。」據有關史料記載,八字橋始建於明成化二年(1466年),距今已有近540年歷史。依託「古八字橋」的歷史淵源而設計的八字橋文化廣場呈開放式扇狀,格局頗為大氣。廣場的整個布局大致分三個部分:東部為印象「八字橋」。由磚石結合新建的兩座仿古橋,一名為「登瀛橋」,另一名為「中和橋」。中部為興化城池圖。整個廣場以淺浮雕的形式,雕刻興化古代的城池圖,以再現古城興化四面城樓、吊橋、護城河的歷史風貌。 其中建有獨具興化風格的荷花池噴泉,池中設有一組木蓬船及孩童戲水雕塑。廣場中段的前端將設計下沉式小型廣場,以便於市民開展文化健身活動。西部為四牌樓。按照四牌樓的原料架構,將位於文博中心院內的四牌樓遷址重建到廣場。四牌樓的四根立柱選用福建產花崗岩石,仍然使用拆移的牌匾。

㈦ 興化都有哪些歷史名人

歷史名人:
元末明初文學家,《水滸傳》作者施耐庵
明初學者、文學家解縉,主持撰修內《永樂大典容》
明代文學家宗臣,明代「後七子」之一
明朝277年間,有三位相國出自興化,先後為高谷、李春芳和吳甡
明末清初書畫家宗元鼎,時稱「廣陵五宗」之一
清初肖像畫大師——禹之鼎
清朝康雍乾時期「揚州八怪」中的兩位大書畫家:鄭板橋、李魚單
清朝道光年間文藝評論家劉熙載,撰有
《藝概》,被稱為「東方黑格爾」
當代名人:
軍中將星——解厚銓、蔡祖銘、王鳳銀
兩院院士——朱亞傑、李德平、李繼侗、鈕經義、王振義
國象大師——谷笑冰、侯逸凡
文化名流——袁木、周志高、江南春、顧保孜、傅家寶、畢飛宇
創業楷模——劉錦蘭、朱同林
教育英傑——葛家澍、李春芬、任德麟、張長寬
金融驕子——戴鳳舉、丁冬放
台僑同胞——冷欣、余井塘、張鴻吉
佛教高僧——慈舟、霜亭、震華

㈧ 江蘇省興化市的歷史文化

興化是一個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邑,地處蘇北里下河腹地。境內河湖港汊縱橫交錯,密如蛛網。地勢低窪,形如「鍋底」,故有「水鄉」之稱。因四面環水,交通不便,地處偏僻,向有「自古昭陽好避兵」的說法。《興化縣志》(張志)載詩雲:「我邑獨少宛馬來,大澤茫茫不通陸;外人羨著桃花園,萬錢爭租一間屋」。
相傳, 春秋時興化屬吳, 戰國時屬楚, 為楚將昭陽的食邑。他是楚王族昭、屈、景三姓的後裔, 曾與魏戰於襄陽, 以下八城有功,受封於海濱之地(即興化一帶),死後葬於城西陽山。故興化又名「楚水」、「昭陽」。 秦漢隋唐時,興化先後隸屬於臨淮、廣陵、江都,皆古揚州地,其范圍在海陵(今泰州)之北, 鹽瀆(今鹽城)之南。

據《方輿紀要》載,原興化縣境本為海陵縣的一部分。五代十國時期吳楊溥武義二年(公元920年),自海陵縣劃出部分為招遠場,後改為興化縣,這是興化縣治的開始。五代《南畿志》亦有類似記述,並載當時的興化縣隸屬於江都府。《文獻通考》記述,吳改江都府,置興化縣。南唐時屬海零(後下通稱泰州)。

宋代的興化,始隸揚州,後改泰州。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升高郵軍為承州,割縣(興化)治之;高宗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復興化縣治,隸泰州。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又建高郵為軍,仍以興化隸屬,後友隸泰州。孝宗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復隸高郵。

元代(公元1271-1368年),興化屬高郵府,隸揚州路。明代(公元1368-1644年)興化屬高郵州,隸揚州府。清(公元1644-1911年)初沿襲明的舊制,為揚州府高郵州興化縣,後直隸揚州府。

辛亥革命以後,興化縣直屬江蘇省。1933年省下設專區,興化縣又隸屬於鹽城專區。

抗日戰爭時期的1940年,國民黨江蘇省主席韓德勤一度率軍、政機構撤至興化。1939年國民黨八十九軍軍長李守維率部進犯黃橋時,其軍部即駐興化城內。1941年,日軍侵佔興化城,炮製了漢奸政權偽政府。

早在1938年至1939年,我黨就在興化境內建立了秘密組織,進行革命活動,發展革命力量。1940年初,在興化農村建立了中共興化縣委,不久又建立了縣抗日民主政府,領導人民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當時的興化縣屬蘇中二分區。1945年8月,日寇投降。不久我軍首次解放興化城。1946年冬,我軍暫撤,縣城被國民黨軍佔領,但農村的大部分仍在我控制之中。1948年底,興化第二次解放。成立興化縣人民政府,隸屬於揚州地區。

進入九十年代,興化工農業飛速發展,經國務院批准,興化撤縣建市,改為興化市。近又改隸新成立的泰州地級市。

興化這個人傑地靈的地方,自古出了不少文化名人。明代接連有三個宰相:高谷、李春芳和吳【生生】;著名的文學家《水滸》作者施耐庵、中原才子宗臣(《古文觀止·報劉一丈書》作者);清代又有「揚州八怪」兩怪鄭板橋、李【魚單】以及劉熙載、任大椿、李詳等文化名人。

㈨ 興化市境內,城區歷史文化有什麼

板橋故居啊,最出名

㈩ 興化有哪些風俗

1、茅山會船,是興化市茅山、顧庄、溱潼,清明節撐會船競賽的習俗,由來已久,起源於南專宋期屬間,茅山地區人民協助山東義民在茅山縮頭湖大敗金兵的一段真實歷史。2014年11月,「茅山會船」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漁家婚俗,是興化市的習俗,漁家婚嫁整個婚嫁過程分為岸上和水上兩部分,水上部分以劃船表演為主,岸上部分以舞蹈和歌唱為主。

3、興化東岳廟,2006年6月,興化市委、市政府落實宗教政策,將東岳廟的使用權由市文化館移交給市道教協會。2010年4月10日,泰州市、江蘇等省、國家道教協會,以及香港、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道長,來到興化市參加東岳廟隆重的殿堂及神像開光儀式。

4、興化戴家舍提線木偶戲,興化戴家舍徐氏家族提線木偶戲是興化乃至里下河地區最具特色、深受群眾喜愛的一種由藝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種古老戲曲表演形式。

5、興化都天廟會,是為紀念民族英雄張巡而舉辦的悼念儀式,沿襲已有三百多年。在興化地區主要有陳堡、周奮、大鄒都天廟會。出會這一天,一大早參會人員集中化妝,穿上各會服裝。當日中午出會,參會人員從廟中出發,鳴鑼開道。

閱讀全文

與興化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