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工業園區的產生背景
通常進駐工業園區的產業類型,都為早期較發達的產業,例如食品製造業、紡織內業、成衣業、毛料制容造業、傢具業、造紙業、石化業、運輸業、化學製造業、倉儲業等。1980年代後遂有科學園區的發展。 世界上第一個科學園區,起源於50年代,就是現在的矽谷。科學園區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讓企業及大學可以成立新的創投公司(Startup company)。 科技園區是中國在沿海開放城市設立的以發展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工業為主的特定區域。是世界自由港區的重要形式之一。中國在沿海開放城市和地區中,劃出一定的地域范圍,實行經濟特區的某些較為特殊的優惠政策和措施。在工業園區通過興辦中外合資經營、合作經營和外商獨資經營的生產性企業,以及中外合作的科學研究機構,開發新技術、新產品、發展新興產業,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服務。
B. 四會市工業園區的發展歷程
四會發展的主線:改革開放——產業轉移——工業園區發展(民企發展) 要是問究竟是什麼支撐四會的經濟發展的話,我認為相當一部分的功勞可以歸結到工業園區的發展(民企發展)。 記得大概8年前或者更長的時間(2001年之前),四會已經擁有了工業園,可是規模不大。主要原因是,廣東沿海的工業還是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發展機遇還沒有輪到位於廣東中北部的縣城。所以,四會的經濟那時還是相當落後,街頭連輛像樣的車都沒有,沒有肯德基一類的快餐店。 大概6年前(2003年前後),情況有些改善了。一些沿海的城鎮的賦稅開始加重,一些企業開始向廣東內陸轉移。不過還是屬於個別行為,更常見的現象是設置一些污染大的分廠到內陸的縣城。於是,四會終於嘗到了改革開放的小甜頭了。 大概4年前(2005年前後),隨著過來四會設廠的企業數量增多,四會的稅收逐年增加,但是這並不直接惠及普通老百姓。但市區已經出現一些山寨版的肯德基了。雖然汽車保有量增長還是很緩慢,但馬路上的車的確多了起來。 從2006年開始,不知道為什麼,四會的經濟發展開始提速。汽車保有量雖然還是不高,但是日均入牌數還是相當可觀,一些時尚的小車充斥街道。那時我已外出讀書,每次回到四會,都會發現許多新車。完全感覺到市民的購車熱情是多麼高漲,這種情況還維持到今。四會經濟總量的累計還是處於低水平,但經濟增幅是相當迅猛。終於到了2008年左右,四會縣城有了肯德基,交通也已經處於異常堵塞的情況了,一些拓寬公路的措施相繼出台,例如原來交通混亂的路口建立紅綠燈;一些主幹道,把人行道縮小,拓寬車道。不過現象背後,一些市民買車可能是由於炒股賺了。 整體來看,四會的發展是由於改革開放的春風終於惠及到內陸縣城。09年前是企業轉移,09年後變成產業轉移,不知道四會是否把握住了這個機遇呢?寫到這里,我的確有些疑惑,究竟工業園區的發展所帶動的財政收入的增加,到最後怎麼惠及一般老百姓呢?經濟發展又如何惠及老百姓的?老百姓的購車行為背後,是靠工資的上升,還是靠抄股票一類的資產性收入的增長?後來,我得知政府財政收入的增加會直接惠及當地國有企事業單位的員工。一般打工仔還是不能直接惠及。 總之,四會市的發展是許多中國小縣城發展的一個縮影。
C. 山東泰山工業園區的發展歷程
園區於2000年開始規劃建設,當時名稱為泰山高科技園,作為泰安市高新區的「區中園」,2002年初,隨著市委、市政府決定建設泰安高新技術開發區南區,泰山區委、區政府為進一步拓寬發展空間,著手規劃建設泰山區東部新區,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規劃范圍:東起芝田河(過東岸500米)、西到天燭峰路(原泰佛路)、南起繁榮大街、北至天燭峰景區,2003年1月,東部新區分區規劃經市政府批准(泰政函[2003]3號)。2006年3月,正式設立為省級開發區——山東泰山工業園區,幾年來,山東泰山工業園區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質量服務,高效率運轉的要求,不斷優化投資環境,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強力推進招商引資工作和大項目建設,園區發展初具規模。完善了水、電、通迅、排污、綠化等配套設施,初步形成了五縱四橫的主幹道路網路(五縱:天燭峰路、明堂路、科技西路、科技中路、華益路,四橫:碧霞大街、泰前大街、創業大街、繁榮大街),已實現道路、供水、排污、供電、供熱、天然氣、通訊「七通」。
2011年園區將圍繞「一個目標,兩個轉變,三大重點,四個強化」開展工作,為實現東部新區「新城區、新思路、新發展、新跨越」的目標做出應有的貢獻。
主要任務目標:
--實現招商引資國內到位資金14億元,同比增長27%;
--實現銷售收入125億元,同比增長25%;
--實現工業增加值41.25億元,同比增長25%;
--實現利稅10億元,同比增長25%;
--實現稅收2.5億元,同比增長25%;
--實現地方財政收入1億元,同比增長25%。
D. 台灣新竹科學工業園園區發展歷程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大發展大致經歷了早期籌劃、早期開發與建設、快速擴張與建內設三個時期:容
1、早期籌劃階段(1976——1980年底),197年5月台灣當局決定在新竹創立科技園區,1979年7月27日,台灣當局頒布《科學工業園區設置管理條例》,並於1980年成立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該階段主要以引進技術密集型工業所需成套技術,科技人員和管理經驗為主。
2、早期開發與建設階段(1981——1990),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模仿矽谷,形成了園區建設的主題框架,該階段以擴展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為目標。
3、快速擴張與建設階段(1991至今),園區開始進入以擴張求調整,以調整求升級,以升級求發展的快速發展時期,該階段以帶動、促進企業家踴躍投資高薪技術產業為目標。
E. 蘇州工業園區的發展歷史
醞釀籌劃階段
1992年初 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發表了借鑒新加坡經驗的重要講話。
1992年9月,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率團訪問中國,積極呼應鄧小平同志講話,表達了中新合作共同建立工業園區、並以該園區為載體借鑒新加坡經驗的意向。此後,中新雙方圍繞合作開發事宜進行了多次協商和實地考察,最終確定選址蘇州。
1994年2月11日,國務院下發《關於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有關問題的批復》(國函〔1994〕9號),同意江蘇省蘇州市同新加坡有關方面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
1994年2月26日,中新雙方簽署《關於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的協議書》、《關於借鑒運用新加坡經濟和公共管理經驗的協議書》和《關於合作開發蘇州工業園區商務總協議書》三個重要文件。
1994年3月1日,由蘇州市政府承擔的蘇州工業園區「六通到邊」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全面展開。
1994年4月20日,蘇州工業園區首批借鑒培訓團(規劃建設)赴新加坡培訓。借鑒新加坡經驗正式開始。
1994年4月21日,首批中、新聯合招商團赴歐洲招商。
1994年4月2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將婁葑鄉和跨塘鎮、斜塘鎮、唯亭鎮、勝浦鎮一鄉四鎮成建制劃歸蘇州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轄,由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籌)行使行政管理職能,園區行政區域基本形成。
奠定基礎階段
1994年5月12日,蘇州工業園區首期開發建設正式啟動。
1994年9月2日,江蘇省委省政府下發《關於加快蘇州工業園區建設若干問題的通知》。
1994年9月14日,中新聯合招商首批14個項目舉行簽字儀式。韓國三星、美國BD、新加坡康福、日本百佳等入駐園區。
1994年11月18日,蘇州工業園區首期開發區詳細規劃評審通過。
1995年1月10日,蘇州工業園區開發主體-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舉行開業典禮。
1995年2月21日,中共蘇州工業園區工作委員會和蘇州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正式掛牌。
1997年底 蘇州工業園區首期8平方公里基本開發完成。
1999年6月28日,中新雙方簽署《關於蘇州工業園區發展有關事宜的諒解備忘錄》,確定從2001年1月1日起,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實施股比調整,中方財團股比由35%調整為65%,中方承擔公司的大股東責任。
加速發展階段
2001年3月23日,蘇州市委、市政府召開蘇州工業園區加快開發建設動員大會,二、三期的開發正式啟動,園區進入了大動遷、大開發、大建設、大招商、大發展階段。
2001年6月8日,蘇州工業園區舉行成立七周年慶祝大會。會議宣布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已經完成股比調整。
2003年底,中新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在連續三年實現贏利的基礎上,消除了歷年累積虧損。
2003年 蘇州工業園區主要經濟指標達到蘇州市1993年的水平,相當於十年再造了一個新蘇州。
2004年6月10日 蘇州工業園區舉行成立十周年慶祝大會。中新雙方一致認為園區開發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一個國際化、現代化的工業園區已經初具規模。
轉型提升階段
2005年,蘇州工業園區相繼啟動製造業升級、服務業倍增和科技跨越計劃。在後續數年中,又先後提出生態優化、金雞湖雙百人才、金融翻番、納米產業雙倍增、文化繁榮、幸福社區共「九大行動計劃」。
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中新合作區規劃面積擴大10平方公里,為蘇州工業園區推進自主創新和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2009年5月26日,蘇州工業園區舉行開發建設十五周年慶祝大會。十五年來,園區取得了地區生產總值超千億,累計上交各種稅收超千億,實際利用外資摺合人民幣超千億,注冊內資超千億等「四個超千億」的發展成就。 2011年9月15日 蘇州市第十一次黨代會明確蘇州工業園區作為蘇州「東部綜合商務城」的定位,園區以服務型經濟與創新型經濟為主體的經濟格局加快形成。
2012年12月26日,經江蘇省政府批准,蘇州工業園區撤銷婁葑鎮分設婁葑街道和斜塘街道,撤銷唯亭鎮設唯亭街道,撤銷勝浦鎮設勝浦街道,標志著園區在推動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和實現區域一體化發展方面跨入了新的歷史階段。
2013年,蘇州工業園區確立了爭當蘇南現代化建設先導區的發展目標,深化開放創新綜合改革起步,「新三年金融繁榮計劃」、「自主品牌企業培育計劃」啟動實施。
F. 科學工業園的發展歷程
世界科學工業園區(簡稱科學園)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從五十年代自發形成到八十年代蓬勃發展的過程。縱覽世界科學工業園區的發展歷史,大概可以分為3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
(1951—1980年):科學工業園區的緩慢發展時期。這一階段以美國矽谷和英國劍橋科學園為代表,是世界科學工業園區的起步、初創階段。
1951年首創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斯坦福大學及其周圍地區(即當今的「矽谷」),而後相繼在日、蘇、法、加拿大、新加坡及中國台灣省興建,到80年代中,僅美國即興辦高技術園區150多個。
第二階段
(1980—1990年):科學園的快速發展時期。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徵有:科學園發展較快,10年間新增科學園500多個,使世界科學園總數達到641個;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開始創辦科學園,使科學園分布擴大到34個國家和地區,當然主要仍分布在發達國家。科學園在各國和地區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帶動作用。
第三階段
(90年代以來):科學園的穩定發展時期。在這一階段,科學園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蓬勃興起和發展,如中國內地在八十年代後期創辦科學園的基礎上繼續興辦,建立了53個國家級科學園、幾百個地方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而且涌現出像北京中關村、深圳高新區等一些有相當知名度的科學園。
G. 國外工業園區發展歷程給我們什麼啟示
(一)政府引導培育工業園區而形成產業集群。
(二)合理規劃工業園區並加強基礎設施及配套建設。
(三)吸收民間資本促進工業園區的發展。
(四)注重培養工業園區創新體系。
(五)發展生態及環境友好的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