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膠東歷史故事
歷史故事成語: 戰國: 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內耳)毛遂自薦(容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一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諱疾忌醫(蔡桓公)卧薪嘗膽(勾踐)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秦 : 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焚書坑儒(秦始皇)窮圖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 : 一飯千金(韓信)四面楚歌(項羽)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破釜沉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金屋藏嬌(劉徹)暗渡陳倉(韓信)
Ⅱ 棲霞的歷史名人,歷史古跡,流傳著哪些歷史故事
1131年(金天會九年,偽齊阜昌二年)置棲霞縣,因「日曉輒有丹霞流宕,照耀城頭霞光萬道」而得名。1995年11月30日,撤銷棲霞縣,設立棲霞市。
1958年8月,棲霞縣轄17處鄉鎮,在此基礎上於1958年9月成立17處人民公社。1959年2月至1962年4月,因將官道公社並入觀里公社,故此3年的行政區劃為16處人民公社。1962年4月後,官道由觀里析出,另增設大柳家公社,遂固定為18處人民公社者20餘年。18處人民公社的名稱如下:蘇家店人民公社、寺口人民公社、小庄人民公社、官道人民公社、觀里人民公社、楊礎人民公社、蛇窩泊人民公社、大柳家人民公社、唐家泊人民公社、桃村人民公社、鐵口人民公社、大庄頭人民公社、廟後人民公社、亭口人民公社、臧家莊人民公社、寨里人民公社、松山人民公社 城鎮人民公社。
1984年3月,改人民公社為鄉(鎮)體制,同時調整部分區劃,設8鎮15鄉。8鎮:棲霞鎮、桃村鎮、臧家莊鎮、亭口鎮、唐家泊鎮、觀里鎮、寺口鎮、蛇窩泊鎮;15鄉:蘇家店鄉、小庄鄉、官道鄉、楊礎鄉、連家莊鄉、大柳家鄉、鐵口鄉、大庄頭鄉、廟後鄉、占疃鄉、中橋鄉、寨里鄉、松山鄉、金山鄉、劉家河鄉。其中連家莊鄉由蛇窩泊鎮析出;占疃鄉由亭口鎮析出;金山鄉由松山鄉析出;劉家河鄉由棲霞鎮析出;中橋鄉由臧家莊鎮析出。
1992年9月19日,撤銷棲霞縣鐵口鄉、中橋鄉、蘇家店鄉,分別設立鐵口鎮、中橋鎮、蘇家店鎮。1993年6月,撤銷寨里鄉,設立寨里鎮。1993年7月,撤銷楊礎鄉,設立楊礎鎮。1994年3月,撤銷小庄鄉,設立西城鎮。1994年4月18日,撤銷官道鄉,設立官道鎮。
1995年12月,撤銷占疃鄉,其區劃並入亭口鎮。1995年12月,撤銷劉家河鄉,其區劃並入棲霞鎮。調整後轄21鄉、鎮。15鎮:棲霞鎮、西城鎮、蘇家店鎮、寺口鎮、官道鎮、觀里鎮、楊礎鎮、蛇窩泊鎮、桃村鎮、唐家泊鎮、鐵口鎮、亭口鎮、中橋鎮、臧家莊鎮、寨里鎮;6鄉:大柳家鄉、大庄頭鄉、廟後鄉、松山鄉、連家莊鄉、金山鄉。
2000年3月15日,撤銷大庄頭鄉,設立大庄頭鎮(魯政函民字[2000]28號)。2000年5月18日,撤銷廟後鄉,設立廟後鎮;撤銷連家莊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蛇窩泊鎮;撤銷松山鄉、金山鄉,以原松山鄉、金山鄉的行政區域設立松山鎮,鎮人民政府駐原松山鄉人民政府駐地(魯政函民字[2000]39號)。調整後轄19個鄉、鎮。18鎮:棲霞鎮、西城鎮、蘇家店鎮、寺口鎮、官道鎮、觀里鎮、楊礎鎮、蛇窩泊鎮、桃村鎮、大庄頭鎮、廟後鎮、唐家泊鎮、鐵口鎮、亭口鎮、中橋鎮、臧家莊鎮、寨里鎮、松山鎮;1鄉: 大柳家鄉。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棲霞市總人口651357人;轄18個鎮、1個鄉,各鄉鎮人口: 棲霞鎮 113932 觀里鎮 34214 蛇窩泊鎮 44970 唐家泊鎮 28781 桃村鎮 45163 亭口鎮 33583 臧家莊鎮 35554 寺口鎮 22461 蘇家店鎮 36201 鐵口鎮 25317 中橋鎮 22560 楊礎鎮 27655 西城鎮 27406 官道鎮 31579 寨里鎮 25053 大庄頭鎮 20605 松山鎮 35914 廟後鎮 21482 大柳家鄉 18927
2000年12月19日,撤銷鐵口鎮、大庄頭鎮,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桃村鎮;撤銷中橋鎮、寨里鎮,將其行政區域並入臧家莊鎮;撤銷大柳家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蛇窩泊鎮。撤銷棲霞鎮,分別設立庄園街道辦事處和翠屏街道辦事處,將原棲霞鎮的上宋家等45個村劃歸庄園街道辦事處管轄,辦事處機關駐古鎮都;將原棲霞鎮的城關等55個村劃歸翠屏街道辦事處管轄,辦事處機關駐原棲霞鎮人民政府駐地(魯政函民字[2000]84號)。調整後全市轄13鎮、2街道辦事處,2個經濟技術開發區,953個行政村。總面積2016.02平方千米。全市總人口65.9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79萬人。
2001年,全市總面積2016平方千米。轄15個鎮(辦事處),2個經濟技術開發區,953個行政村(居委會)。年底全市總人口65.4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89萬人。
2002年,全市總面積2016平方千米。轄15個鎮、辦事處,2個工業園,1個開發區,953個行政村(居委會)。年底全市總人口64.9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16萬人。
2003年9月27日,棲霞市將楊礎鎮的中富源、西富源、南富源等3個村劃歸翠屏街道辦事處管轄。
2003年,全市總面積2016平方千米。轄15個鎮、辦事處,1個開發區,953個行政村(居委會)。年底全市總人口64.2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42萬人。
【經濟概況】
國內生產總值94.6億元,比上年增長16.9%。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7億元,增長9.1%;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6.1億元,增長23.4%;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3.9億元,增長14.1%。一、二、三產業比例25.4∶38.9∶35.7。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53.19億元,比上年增長42.8%。實現財政總收入3.13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96億元,按可比口徑增長25.1%。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50.7億元,比年初增加2.7億元。其中居民儲蓄存款余額42.3億元。比年初增加3.99億元。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29.99億元,比年初增加3.1億元。
農 業
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2.6億元,比上年增長21.3%。農業增加值14.7億元,增長10.6%。糧食總產27.9萬噸,比上年增長12%;油料總產4.8萬噸,增長16.5%;水果總產105.7萬噸,增長46.3%;蔬菜總產17.4萬噸,增長31.9%;肉類總產2.4萬噸,禽蛋總產2.4萬噸,奶類總產0.2萬噸。水產品總產0.3萬噸,增長20%。全年造林公頃,林木覆蓋率達到46.5%。全市農機總動力84.2851萬千瓦,增長4.5%。
工 業
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5家,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32.2億元,比上年增長32.3%。實現出口交貨值13億元,增長61.6%。產品銷售率達97%,比上年提高0.92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16億元,增長48.4%;實現利潤6.3億元,增長83.2%;實現利稅9.1億元,增長49.5%。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217.31%,比上年提高42.21個百分點。
建設環保
完成基本建設投資7.1億元,比上年增長13.7%。更新改造投資2.3億元,增長415.7%。房地產開發投資1.77億元,增長86.3%。資質五級以上建築企業25家,實現增加值8742萬元,增長125.4%;實現利稅4514萬元,增長79.4%。完成環境污染治理項目33個,完成投資額13577.7萬元,增長17.5%。
交通郵電
公路通車里程630公里,公路旅客運輸量和周轉量356.3萬人、20804萬人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6%和-5.7%;公路貨物運輸量102.8萬噸、周轉量9671萬噸公里,增長10.4%。完成郵電業務總量37728萬元,比上年增長23.8%,其中電信業務總量7785萬元,增長12.7%;郵政業務總量3762萬元,增長22.7%。年末固定電話用戶達到16.9萬戶,行動電話用戶8.13萬戶,電話普及率達到26部/百人,互聯網用戶0.9萬戶。
貿易旅遊
全年共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56億元,比上年增長15.9%。城鄉商品交易市場58處,成交額10億元,同比增長5%。實現進出口總額16468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2.4%,其中出口13547萬美元,增長40.1%。新簽利用外資項目51項,增長45.7%;合同外資額16212萬美元,增長32.9%;實際利用外資5731萬美元,增長33.4%。主要旅遊景點有牟氏庄園、牙山森林公園、艾山森林公園、太虛宮、國路夼生態旅遊度假村。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23.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2%;實現旅遊總收入6020萬元,增長-30%。
教科文衛
全市各類中小學校165所。中等專業學校4所,在校生0.27萬人;普通中學38所,在校生51107人,其中義務教育學段在校生3.9萬人;小學123所,在校生3.6萬人。擁有各類科技人員1600人,其中從事科技活動人員560人。共取得市(地)級以上各類重要科技成果7項。專利申請量43件,比上年增長34.4%;授權專利15件。擁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1個,藝術表演場所2個,公共圖書館1個,文化館1個,檔案館1個。擁有衛生機構25所,其中,醫院、衛生院19所、衛生防疫防治機構4所,婦幼保健機構1所。各類衛生機構擁有床位1482張,衛生技術人員1818人,其中醫生682人。有體育場館1處,全年參加省級以上體育比賽共獲獎牌82枚,其中金牌35枚。
社會生活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38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04.06%;人均消費性支出為4965元,增長100.9%;人均住房使用面積24.43平方米。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2619元,增長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303元,比上年增長13.1%;生活消費支出1936元,增長16.2%;人均居住面積25平方米。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人數為5875人,比上年增長27.1%;其中城鎮3425人,增長35.9%;農村2450人,增長27.9%。社會福利性收養單位(含敬老院)13個,床位320張,收養270人。社會福利企業3個,安置殘疾人員59人。
[編輯本段]【棲霞特產】
棲霞蘋果
1871年由美國傳教士引進,最早以青香蕉、紅香蕉兩個品種為主,以後又發展了小國光、金帥,改革開放以來引進了紅富士、喬納金等。煙台蘋果以其色澤鮮艷、清脆香甜而聞名於世,是中國最重要的蘋果產地。棲霞特產蘋果以「種植面積、綜合服務、果園管理、品種技師、總產單產、企業效益」六個「全國第一」而飲譽中華,被國家特產園藝學會授予「蘋果之鄉」稱號,被中國特產之鄉命名組委會授予「中國蘋果之鄉」,被國家統計局命名為「中國水果第一市」。
【旅遊景點】
崮 山
崮山位於蓬萊市境內艾山北面7公里處,距蓬萊市區38公里,是蓬萊、龍口、棲霞的界山,山勢挺拔陡峭,怪石嶙峋,有「膠東小華山」之譽。
崮山雙峰並起,高入雲端,南崮海拔510米,山巔有龍興寺,尚存金代刻石多處。北崮海拔542米,有兩條登山通道,其一順巨石岩隙,蜿蜒而上,路窄坡陡,俗稱「梯子口」;其二為人工開鑿的盤石路,路一側直臨崖頭,極其險峻。山巔平坦,有插旗頂、飲馬灣、西校場、龍墩、綉墩等景點和古代屯兵足跡。
崮山奇峰怪嶺,崖懸壁峭,崮頂高聳入雲,四周常有雲霧繚繞,故有「南崮北崮,隔天一步」之說。建國後封山育林,栽松植果,林地面積大增,喬木以黑松為主,隨著樹齡的增長,與崮山奇石相襯,觀賞價值在不斷提高。林海茫茫,山花漫漫,景觀引人入勝,於是每年春夏之時,遊人絡繹不絕,已自發形成游覽景區。另外坐落在崮山腳下的後寨村,民俗風情保存完好,村風古樸,民意坦誠,也成為都市人追思懷古,民俗采風的絕好去處。崮山山區是抗戰時期我後方根據地,當年《大眾日報》社的前身聯合社,就設在後寨村,至今房舍尚在。1941—1943年,日寇先後三次「掃盪」該村。
艾 山
艾山,海拔814米,為棲霞境內群山之冠,與嶗山(1133米),昆嵛山(923米)呈鼎足之勢,構成了山東半島千岩競秀,萬壑爭流的仙風道骨。史志載「登郡九邑之山,皆發脈於此」。因「上產靈艾,蒼紫莖光,異凡種世傳,五月五日,神人采之,遂以名山」的艾山,偉岸秀拔、氣勢雄偉,方圓60平方公里的山脈中,青峰嶙峋,谷幽林深,一派蒼翠,其旖旎秀麗的自然風光鮮為人知。
艾山主峰距棲霞市區14公里,與「膠東天池」庵里水庫,邱處機故里太虛宮,著名的艾麓溫泉,組成了一處山水相映,層次分明,集林、溪、泉、瀑、石、甸、湖、觀、溫泉為一體的風景名勝區,是炙手可熱的山東半島旅遊後開發區域,以其純朴、自然、恬靜、空闊,充滿濃郁鄉野情調的田園風光特色,令世人矚目。
牙山國家森林公園
牙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山東省棲霞市東南22.5公里處。牙山主峰海拔806米,是膠東半島的著名高山之一,因其主峰三個,且三峰巨石矗立,陡險異常,形如鋸齒,故稱「鋸齒牙山」。
牙山森林面積6000多公頃,其中心游覽區586.5公頃,森林覆蓋率93,2%。景區內木本植物65科289種,草本植物600餘種;鳥獸類200餘種。牙山氣候宜人,空氣含氧量高,負離子多,濕度大,空氣質量優,為天然氧吧。公園有省內面積最大的天然藤本林,更有罕見的大面積、高密度的「三花」(映山紅、錦帶花、山櫻桃)混交群落。每年「清明」開始,漫山遍野的山櫻桃、野杜鵑和錦帶花自下而上相繼綻放,整個牙山成為花的海洋,花期連續三個月之久,奼紫嫣紅,賞心悅目。
牙山自然景觀優美,人文景觀豐富。三峰爭雄、觀日台、神龜石、隱仙洞、影山湖等四十多處自然景觀錯落有致。有金元時期道教全真派創始人邱處機修道遺址、遺跡和草庵廟、天官院、永昌院等廟宇遺跡,有清初膠東農民起義領袖於七屯兵、作戰遺跡和抗日戰爭時期許世友將軍指揮牙山戰役現代革命史跡等十八處人文景點。牙山森林公園有牙山黑絨山羊特色名吃和多種土產綠色植物食品,有各種干鮮果品採摘園。目前,牙山已成為科考、探險、健身、度假,旅遊的理想之所。
牙山森林公園交通方便,棲霞市汽車站有直達牙山森林公園專車;青島、煙台等旅客可沿國道204線(原煙青一級路)在桃村鎮向西入省道文三公路經唐家泊鎮到牙山森林公園;煙台、蓬萊等地北部旅客亦可沿同三高速公路或煙棲公路在臧家莊鎮向南入臧唐(臧家莊至唐家泊)線經亭口鎮到牙山森林公園。
牟氏庄園
牟氏庄園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封建地主庄園,它擁有房產5500多間,土地6萬畝,山嵐12萬畝,現保存廳堂樓廂480多間,佔地兩萬余平方米。牟氏庄園規模恢弘,古樸壯觀,集中國歷史文化、建築文化、民俗文化之大成。
牟氏庄園的歷史文化沉積豐厚。牟氏庄園的復原陳列,客觀地記錄了牟氏地主家族的興起、發展和衰敗的歷史軌跡;生動地再現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地主階級的生活方式、道德規范及生產關系。
牟氏庄園建築文化博大精深。六個大院沿南北中軸線依次建為南群房、平房、客廳、大樓、小樓、北群及東西群廂多進四合院落,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典型北方民居建築特色的古建築群落。庄園建築工藝獨特,雕刻砌鑿,工藝細膩精湛,明柱花窗,文采斐然,美妙絕倫,具有「三雕」、「六怪」、「九絕」之藝術特色。
牟氏庄園民俗文化源遠流長,膠東民俗文化以庄園為載體,表現出自身的優越性、多樣性和傳承性。它生動地反映了以膠東半島為代表的中國北方農業生產俗、家族俗、衣食住行、人生禮儀俗、節慶俗等古老的民俗事象。對繼承和弘揚傳統的民族優秀文化,開發旅遊事業,發展地方經濟,必將起到積極作用。
牟氏庄園以其恢弘的規模,深厚的內涵,被諸多專家學者評價為「傳統建築之瑰寶」、「中國民間小故宮」、「六百年旺氣之所在」,現已成為遐邇聞名的旅遊觀光勝地。
太虛宮
太虛宮位於公山前懷,庵里水庫西南岸,為中國道教著名道觀。公元1191年由道教全真派創始人邱處機親自主持修建,金章宗皇帝賜匾額「太虛觀」,即後來的「太虛宮」。公元1207年,元妃遙拜邱處機為師,並贈《道藏》六千餘卷,驛送「太虛觀」,作為鎮觀之寶。
此時,太虛宮為「東方道林之冠」,規模宏大,影響深遠。後因自然和社會原因被毀。為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紀念道教全真派創始人邱處機,1995年棲霞市委市政府決定重修太虛宮。目前太虛宮的主體工程已經完工。
英靈山烈士陵園
英靈山烈士園位於棲霞東之牙山前,是膠東人民為紀念抗日戰爭時期犧牲英烈,於一九四五年修建的一組由紀念堂、紀念塔、群雕、銅像及烈士墓、碑、亭等建築群組成的大型烈士陵園。
整個陵園依山而建,雄偉壯觀,總佔地面積七百多畝,有各種建築物三百多處,英靈山前麓,氣勢恢宏的烈士紀念堂內,珍藏著一百三十多件革命文物,並以專刊形式簡介了膠東抗日戰爭歷程及十餘位膠東著名烈士的英雄事跡。自紀念堂後拾級而上,歷經八百三十五級台階直達英靈山頂峰,便是呈六角形的高聳入雲的膠東抗日烈士紀念塔,挺拔宏偉,令人肅然起敬,烈士紀念塔及分布於山兩臂的名錄塔銘刻著兩萬多名烈士的名字,這里安息著包括膠東黨政軍抗戰時期領導人理淇、林江、於克恭、王文及戰斗英雄任常倫,爆炸英雄王克山、勞動英雄王彩春等膠東著名英雄在內的三千多名烈士的英靈,英靈山前的棲霞第四中學院內,為宋慶齡捐建的膠東國際和平醫院舊址。
英靈山松柏掩映,花草繁茂,各種紀念建築物點綴其間,更顯景色秀麗,如黛如染,每年清明節期間,多達幾萬人的幹部群眾湧向英靈山悼念革命先烈,現為國家級重點紀念建築保護單位。
[編輯本段]南京市棲霞區
南京市棲霞區位於南京東北部,佔地面積380平方公里的南京市棲霞區,是一處辟邪同神龜守護的福地;是一方彩霞與仙鶴眷戀的熱土。
棲霞環境優美,風光秀麗。國家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21處,其中棲霞寺、舍利塔、燕子磯、六朝石刻最具代表性。
南京市市徽神獸辟邪,就坐落在區內。
由幕府山、太平山、棲霞山等景區構成的沿江風光帶,人文景觀眾多。清代金陵四十八景中,觀音閣、頭台洞、二台洞、三台洞等沿江史跡佔了六景。[1]
歷史人文
歷史上,棲霞地區區劃多變,領屬多元。建區前,其境域曾長期屬相鄰區、縣、市所轄。民國23年(1934),始為市轄鄉區,時燕子磯地區和孝陵衛地區為南京市第九和第十區。之後,區劃迭有變化,所轄鄉鎮或公社亦歷經市統管和區分管的變更。1965年5月,燕子磯、中山陵園和棲霞三區合並成立棲霞區,基本形成今棲霞區的建制和區劃格局。1987年5月1日,原屬江寧縣的長江、營防、花園三鄉劃入。1995年4月,南京市進行區劃調整,原轄小市、玄武湖、孝陵衛三個建制鎮及邁皋橋鎮五塘、藤子、小營、紅山4個村分別劃歸下關、玄武和白下等城區。1999年,棲霞區轄7鎮3鄉。區政府駐堯化鎮。
棲霞地區文化底蘊深厚。龍潭及東陽附近出土的文物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已創 造了燦爛的文化,並在「湖熟文化」體系中佔有一定的位置。秦建縣後,交通便利的優勢進 一步凸現,山川優美,風物宜人,文人墨客慕名游覽,尤喜在燕子磯夜泊,即景賦詩, 棲霞山更是雅士嚮往的地方。南朝以降,謝月兆 、江總、皇甫冉、綦毋潛、劉長卿、權 德輿、皮日休、顧況、徐鉉、王安石、文天祥、張岱、曹寅等,都在棲霞留下瑰麗詩文。 僅乾隆皇帝詠詩便有一百餘首。棲霞山是南京佛 教文化重要地域,棲霞寺被推崇為佛教「三論宗」的祖庭,所藏經書豐富,佛文化聲名 遠播。棲霞境內的南朝石刻,在世界雕塑史上享有盛譽。南 唐畫家趙干所繪《江行初雪圖》,描繪南京沿江一帶的嚴冬景色,其景十之六七都在棲霞境 內。龔賢的《攝山棲霞圖》明麗秀雅,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而《江行初雪圖》則為台北 故宮博物院收藏。20世紀末,在棲霞山千佛岩發現的 「飛天」壁畫,成為國際「敦煌學」研究的新熱點,為中華文化史再添一顆璀璨明珠。
Ⅲ 歷史文化公園天目人心坊詳細介紹
邢台歷史文化公來園位於源邢台古城東南角,原為邢台人民公園(含動物園),2005年,市委、市政府決定將公園內的動物進行整體搬遷,將此處改建為歷史文化公園。2005年5月份開始進行閉園改造,拆除了舊的游樂項目和臨街門市,進行紀念碑園建設和城牆以南、以東環境改造,並於9月份邢台解放六十周年前夕竣工並對外開放。
Ⅳ 青島文化歷史遺址景點觀光
青島棧橋( Qiao Pier )又稱前海棧橋、南海棧橋、大碼頭。位於青島市市南區海濱,青島灣北側,與小青島隔水相望,北端與中山路成一直線相連,被視為青島市重要標志。棧橋始建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為總兵衙門章高元所施,1893年竣工。全長200 米,寬10米,石基灰面,橋面兩側裝有鐵護欄,是青島最早的軍事專用人工碼頭建築。德國侵佔青島後,棧橋成為貨運碼頭 。1901年5月擴建,北段為水泥鋪面,鐵護欄改為鐵索護欄,並將橋面向南延長至350米,延長部分為鋼架木面結構,增鋪輕便鐵道,以利運輸。1905年前後,商貨運輸移至青島大港,棧橋遂成為船舶檢疫、引水專用碼頭。1931年9月至1933年4月,青島市政當局投資25.8萬元擴修,將原橋的鋼木結構部分,改建為鋼筋混凝土34排樁通透結構,橋面鋪以水泥,橋身延長至440米,同時將橋面高度提高了0.5米,並在南端增建了半圓形防波堤,堤內新築具有民族風格的雙層飛檐八角亭閣,定名回瀾閣。從此,棧橋成為青島的重要標志性建築物和著名風景游覽點。
前海棧橋是青島的象徵。遊人漫步於棧橋海濱,可見青島外形如彎月,棧橋似長虹卧波,回瀾閣熠熠生輝。所謂「長虹遠引」、「飛閣回瀾」所指即此。遠處,小青島如螺,島上樹影婆娑、綠蔭噥噥,一座白燈塔亭亭玉立。灣東側和北側,紅瓦綠樹交相輝映,各式建築參差錯落的分布在海岬坡地之上。灣西側的現代化高層建築緊靠海岸拔地而起,壯麗恢宏。沿岸的防波堤由花崗岩壘砌,高出水面10餘米。漲潮時,驚濤拍岸,激起簇簇雪白浪花,引來無數遊人觀看;潮退後,赭色岩礁和金色沙灘露出水面,海灘上滿是趕海拾貝的遊人。近幾年,青島開展了「挽留海鷗」的活動,每逢風平浪靜之時,成千上萬只海鷗在灣內自由翱翔,使美麗的青島灣充滿了勃勃生機。
[編輯本段]棧橋歷史
青島解放後,人民政府對棧橋十分珍視,多次撥款養護維修。1984年11月至1985年4月,將橋南端通透部分拆除重建,由34排樁改為16排樁,並新建眺望台1座,同時將橋入口處的6根擋車石柱拆除,新砌了花崗岩石台階。1998年10月,市人民政府又投資350萬元,對棧橋進行了改造重建。橋身按抗風浪50年一遇標准、回瀾閣基礎按百年一遇標准加固。棧橋北段拆除重建,側牆採用漿砌蘑菇石鑲面,整個橋面用機刨花崗岩板鋪裝。
經過數次重修和改建,現橋身長401.45米,其中引橋長236.1米,孔橋149.7米,回瀾閣處三角形橋頭長15.65米。棧橋南端的雙層飛檐八角亭閣——「回瀾閣」,閣頂覆以黃色琉璃瓦,周圍有24根圓形亭柱,閣佔地151平方米,總建築面340平方米,閣內為兩層圓環形亭堂,中央有34級螺旋式階梯,登樓遠眺,前海景色盡收眼底,即為青島十景之一「飛閣回瀾」 。重建後的棧橋不僅保持原有風貌,且更加雄偉壯麗。前海棧橋是青島歷史的見證,現為青島市重點文物保護建築。
她位於青島灣中,與市內最繁華的中山路成一條直線,由海岸前伸入海,素有「長虹遠引」之美譽。
棧橋初建於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是青島最早的碼頭。經1931年改建和1985年整修,現寬8米,全長440米。橋南端築半圓形防波堤,堤內是一座具有民族風格的兩層八角亭,金瓦朱壁,盔頂飛檐,題名「回瀾閣」。
棧橋劃波斬浪,象一條長龍橫卧於碧海銀波。循橋漸入,彷彿走進大海的懷抱;佇立閣旁,層層巨浪澎湃涌來,拍打堤壩,擊起萬千碎玉;進入閣內,沿螺旋樓梯登到樓上,四周盡是寬敞的大窗,放眼望去,又是另一番怡人風景,「飛閣回瀾」因此被譽為「青島十景」之一。
秋天漲潮時,尤以西部岸堤景色最佳,海浪拍岸,激起數十米巨浪,轟然作響,蔚為壯觀,退潮後,海水後退一百米,礁岩沙灘上滿是趕海挖蛤蜊的遊人。近年來,青島開展了「挽留海鷗」活動,每到秋冬風平浪靜時,成千上萬只海歐在灣內低飛迴翔,與蔚藍的天,遠處的回瀾閣、近處觀景賞海的人們構成一幅和諧畫卷。
橋北沿岸辟為棧橋公園,園內青松碧草,花木扶疏,並設有迴廊石椅,與沙灘礁石渾然一體,相映成趣,入夜,華燈齊放,橋上、岸上如株株玉蘭盛開,水中波光粼粼,與遠處的「琴嶼飄燈」遙相輝映。
169
Ⅳ 膠東紅色文化歷史資料 wk.baidu.com
歷史:漢語詞語,含義有三: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一門專學科屬。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1]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Ⅵ 青島市存在的歷史最長、規模最大、設施最完備的綜合性公園
怎麼了,中山公園啊。
你要問它的什麼?難度你省略了「是哪個?」
Ⅶ 膠東的歷史沿革
夏朝時期,夏王朝有許多方國和部落,膠東封有「過」國。據唐朝《〈史記〉正義》引《帝王紀》記載,夏朝時,寒浞把奡封在過地。過國在今膠東萊州城北,這應是能夠查到的膠東的最早的封國了。
商朝時期,膠東地區是商王朝統治的一個方國,稱萊國。史書記載,夏、商時期,膠東稱萊夷。《後漢書·東夷列傳》載:「王制雲:東方曰夷,……昔堯命羲仲宅嵎夷,曰陽谷,蓋日之所出也。」《書·堯典》孔注曰:「東表之地稱嵎夷。」馬螎註:「嵎,海隅也,夷,萊夷也。」《史記·齊太公世家》也記載,西周建國之初,周武王「封師尚父子齊營丘」,「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也說明了萊夷族在商朝時期就建立了萊國。範文瀾在《中國通史》中說:「前五六七年齊滅萊(山東黃縣東南有萊子城)。萊是東夷大國,萊國滅亡後,齊地擴大一倍以上。」郭沫若在《中國史稿》中也說過:「周靈公五年(公元前567年),齊滅萊(今黃縣東南),萊是山東半島上一個東夷大國,齊地因之擴大了好多。」這都至少說明了萊國應是占據了膠東的絕大部分區域。雖說萊國的中心區域史書有多種說法,有的說在萊州、黃縣(今龍口)一帶,有的說在即墨一帶,也有的說在登州(今蓬萊)一帶。還有一說萊都在膠萊河附近臨朐以東一帶,但不管怎麼說,萊國的絕大部分區域是在膠東,這一點是沒有異議的。 西周時期,實行的是「封邦建國」制度,建立了為數眾多的諸侯國。姜太公封在齊國,國都在營丘(今臨淄地區)。齊國東部是萊國,「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因「周初定,未能集遠方,是以與太公爭國」。說明了西周初期,萊國還不服從周王朝的管轄,因而與「太公爭國」。但由於齊國在開國之初就實行了革新、開放,農、工、商三業並舉的治國之策,齊國很快就強大起來,周成王時,還使人「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齊國正是有了這樣的尚方寶劍,加之自身勢力的強大,很快就爭霸中原,並於公元前567年滅了萊國,從此膠東地區劃於齊國版圖,直到秦滅齊。 秦朝時有膠東郡,西漢時有膠東國,東漢及三國時有膠東城。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後來又增至四十六郡,實行的是以郡統縣的二級行政制度,標志著在全國范圍內政區建置的開始。膠東地區設立膠東郡,治所即墨(不是即墨城址,而是在現平度市東南,萊西市西南方)。這是有記載的第一個以膠東命名的行政建置。當時膠東郡還包括了膠萊河西岸的部分地區,西至現濰坊城區、安丘、高密、昌邑等地。膠東郡下設腄縣(今煙台福山區)、黃縣(現龍口市東)、高密等縣,還設置了夜邑(現萊州市)、密(今昌邑東)淳於(今安丘東北)等。 秦末漢初,項羽分封諸王,膠東為膠東國,田市為膠東王,國都仍為即墨。
劉邦擊敗項羽後,建立漢王朝。漢初實行的是郡國並行的制度,郡國之上還設有行政監察區,亦稱刺史部,每部設刺史一名。膠東地區設有膠東國、東萊郡、高密國等。膠東東南沿海的現海陽、即墨、嶗山等地劃歸琅琊郡,琅琊郡歸徐州刺史部管轄。
漢文帝十六年(前16年),置膠東國,立悼惠王之子劉雄渠為膠東王,都即墨。漢景帝三年(前154年),劉雄渠因參與七國之亂,膠東國除,其地分為膠東郡與東萊郡。
漢景帝四年(前153),復以膠東郡置膠東國,封劉徹為膠東王。因劉徹年少,未就國。前150年,劉徹被立為太子,膠東國除。前148年,復置膠東國,封劉寄為膠東王。
王莽始建國元年(9年),廢膠東國,置郁秩郡。膠東城,膠東國除後,平度改名膠東。
東漢時期,全國重新劃分郡、縣,州刺史改為州牧,掌一州軍政大權,實行中央以下州、郡(國)、縣三級政制。原歸琅琊郡管理的膠東東南沿海的不其等劃歸東萊郡。膠東國和北海郡合並為北海國,東萊郡、北海國均屬青州刺史部。 西晉時期,政制同前期。只是膠東地區新設長廣郡,轄原東萊郡的長廣縣(今萊陽東)、不其縣,北海國的挺縣等。原北海國改北海郡,治所仍為平壽。長廣郡治所不其,東萊郡治所遷至掖縣。三郡均仍為青州管轄。
東晉十六國時期,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時,膠東地區設三郡,東萊郡、長廣郡、東牟郡。東牟郡由東萊郡分出,東萊、長廣二郡治所同前,東牟郡治所在今煙台牟平城區。
南北朝時期,北魏拓跋氏統治時,皇興四年(公元470年),膠東地區東部設光州,西部屬於青州。 隋朝時期,隋文帝改革行政建置管理體制,改州、郡、縣三級政制為州、縣二級制,《隋書·志第二十五地理中》記載:光州,開皇五年(公元585年)改曰萊州。統縣九,戶九萬三百五十一。九縣分別是:掖縣、膠水(今平度)、盧鄉、即墨、觀陽、昌陽、黃縣、牟平、文登。隋煬帝時,全國廢州改郡,萊州改為東萊郡,治所均在掖城。
唐朝時期,唐初仍沿用隋朝的州、縣二級政制。但把全國分為十道,道不設長官,只派員巡視,膠東劃在河南道。膠東地區東部屬於萊州、登州。西部屬於青州和密州。
五代十國時期,行政區劃沿襲唐代。
北宋時期,宋初如唐制,全國先後分為13道、10道。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改道為路,路之下設府(州)、縣,實行中央之下路、府、縣三級政制。膠東地區的萊州、登州、青州、密州歸京東東路,治所青州。《宋史·志第三十八地理一》記載,萊州領掖縣、萊陽、膠水、即墨四縣,登州領蓬萊、文登、黃縣、牟平四縣,宋徽宗崇寧年間,萊州「戶九萬七千四百二十七,口一十九萬八千九百八」,
登州 「戶八萬一千二百七十三,口一十七萬三千四百八十四」。 金代行政區劃基本承襲北宋,原管轄膠東地區的京東東路改稱山東東路,治所益都(原青州)。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用「山東」作為行政區劃名稱。膠東地區新增設寧海州,是從原登州分置的。《金史·志第六地理中》記載,萊州「戶八萬六千六百一十五,縣五、鎮一」:掖縣、萊陽(含衡村鎮)、即墨、膠水、招遠。登州「戶五萬五千九百一十三,縣四、鎮二」:蓬萊、福山(孫夼鎮)、黃縣(含馬停鎮)、棲霞。寧海州「戶六萬一千九百三十三,縣二、鎮二」:牟平(含湯泉鎮)、文登(含溫水鎮)。寧海州治所牟平,萊州、登州治所同前。
元朝時期,元王朝為加強對佔領區的統治,沿襲了金末行省制度,在路以上設行省,形成了省、路、府(州)、縣四級行政制度。山東地區歸屬中央特區,由中書省直接管轄。《元史·志第十地理一》記載,膠東地區萊州、登州、寧海三州元初仍屬益都路,中統五年(1264年)屬淄萊路,至元年間,萊州、登州改屬般陽路,寧海州直屬省部。三州所轄縣,除即墨並入掖縣、膠水外,其餘的同金代。
明朝初年,改省為布政使司,全國分設十三個布政使司,以分領天下府(州)縣,同時廢路,司(省)以下設府和直隸州,再下設散州和縣,為地方三級政制。山東布政使司轄六府,其中包括膠東地區的登州、萊州二府。《明史·志第十七地理二》記載,登州府「領州一,縣七」:蓬萊、黃縣、福山、棲霞、招遠、萊陽(含現萊西市區)、寧海州、文登(含現威海市區)。登州府治所仍在蓬萊。萊州府「領州二,縣五」:掖縣、平度州、濰縣、昌邑、膠州、高密、即墨。萊州府轄區向西越過膠萊河擴至濰縣,但治所仍在掖城。膠東地區在明朝時期確定的縣名,除寧海州後改為牟平外,其餘的沿用至今。
清朝時期,清王朝將地方一級政府稱為省,形成省、府(直隸州、直隸廳)、縣(散州、散廳)三級地方行政管理體制,為了監察地方,在省、府之間還設立了道。膠東地區歸山東省管轄,仍設登州、萊州兩府,每府轄區同明朝,省、府之間是登萊青道。《清史稿·志第三十六》記,清初,二府所領州縣同明朝,登州府在雍正十三年(1736年)新設榮成、海陽二縣,「領州一,縣九」:蓬萊(含現長島縣)、黃縣、福山、棲霞、招遠、萊陽(含現萊西市區)、寧海州、文登(含現威海市區)、榮成、海陽(現乳山市區)。光緒三十一年,萊州府原所轄膠州為省直隸州,轄即墨、高密。萊州府「領州一,縣三」:掖縣、平度州、濰縣、昌邑。登州府、萊州府原治所未變,同治二年(1863年),登萊青道治所遷至煙台。 1913年(民國二年),北京政府廢除清朝府、州,但沿用道制,為省、道、縣三級。膠東地區改為膠東道,隸屬山東省政府。膠東道轄二十六縣:福山、蓬萊、黃縣、棲霞、招遠、萊陽、牟平、文登、榮成、海陽、掖縣、平度、濰縣、昌邑、膠縣、高密、即墨、益都、臨淄、廣饒、壽光、昌樂、臨朐、安丘、諸城、日照。膠東道的轄區基本是清朝時的登州、萊州、青州三府所轄的州、縣,治所在福山縣煙台。
1927年(民國十六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廢道制,存省、縣兩級。1929年(民國十八年),青島劃為省特別市。1930年(民國十九年),青島為中央直轄市。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南京政府規定省以下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為省派出機構。全省劃分12個行政督察區,膠東的牟平、榮成、文登、海陽、福山五縣為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其餘各縣,仍直屬於省。
1937年「七七」事變後,流亡的國民黨山東省政府成立了魯西、魯北、膠東三個行署,劃分了十七個行政督察區。在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至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間,膠東的原第七行政督察區的海陽劃歸第十三行政督察區,棲霞、蓬萊、黃縣、招遠四縣歸新設的第九行政督察區,海陽、萊陽、即墨、平度、掖縣五縣歸新設的第十三行政督察區。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山東省政府撤消魯西、魯北、膠東三個行署,新設立魯北、魯西北、魯西、魯南、魯中、魯東六個辦事處。魯東為第六辦事處,領膠東的第七區、第九區、第十三區的三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與此同時,還新成立煙台行政區,隸屬於第七督察專員公署。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國民黨山東省政府撤消六個政府辦事處,設魯東、魯西南兩個行署。膠東的煙台、威海為省轄市,青島為中央直轄市,除此膠東各縣均為魯東行署管轄,只是各縣歸屬的行政督察區做了些調整。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6月,魯東、魯西南兩個行署被撤消。1949年9月濟南解放,國民黨省政府及所轄地方政府垮台。
1938年至1945年間,日本侵略軍還利用漢奸成立了山東省及地方的偽政府。為適應抗日戰爭的需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政權也相繼建立。1938年1月19日,膠東軍政委員會成立。隨後,膠東的掖縣、蓬萊、福山等許多縣都先後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1942年7月7日,膠東區行政主任公署在棲霞成立。1944年2月,在解放區成立青島抗日民主政府。1944年4月1日,膠東區行政主任公署更名為膠東區行政公署。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8月13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山東省政府成立,領膠東、魯中、魯南、渤海、濱海等五個行政公署。膠東行署轄北海、西海、南海、東海四個專屬區和煙台直轄市,轄區范圍包括膠萊河西至濰縣一帶。後,又將膠東行署所轄的煙台、威海劃為省轄市。1946年8月,濱海行署所轄濱北專署劃歸膠東行署管轄,膠東行署轄區向西南擴至日照、郯城一帶。1949年6月2日解放青島,青島為山東省直轄市。煙台為膠東行署直轄市,威海歸東海專區。 半島上丘陵起伏,海拔多在500米以下,主要由花崗岩組成,最高峰嶗山海拔1130米。海岸線曲折,多深水港灣,如青島等。
膠東半島屬中朝准地台膠遼台隆。太古代片麻岩和片岩等深變質結晶岩廣泛出露,白堊紀末有廣泛的火山岩噴發和酸性岩漿侵入活動。中新世以後,渤海總體大幅度下陷,成為華北—下遼河沉降帶拗陷最深的大型新生代斷裂—拗陷盆地。上新世末,特別是第四紀以來渤海海峽斷裂下陷,半島形成。全區被北北東—北東和北北西—北西兩組斷裂分割,形成大小不一的斷塊,經長期剝蝕分割,形成較破碎的低緩丘陵。少數山嶺突出丘陵之上。半島南部的嶗山主峰嶗頂海拔1133米,為半島最高峰。中北部的牙山、昆嵛山、偉德山以及羅山、大澤山、艾山等,多為近北東走向。山地丘陵間有桃村地塹盆地、萊陽斷陷盆地和膠萊凹陷平原等。沿海有寬窄不等的帶狀平原,以蓬(萊)黃(縣)掖(縣)平原面積最大。
膠東半島海岸蜿蜒曲折,港灣岬角交錯,島嶼羅列,是華北沿海良港集中地區。膠州灣的青島、芝罘灣的煙台、威海灣的威海、石島灣的石島和龍口等均為中國著名港口。半島沙嘴沙灘發育。沙洲發育之地,島陸相連形成陸連島,如煙台附近的芝罘島、龍口附近的屺姆島。沿海島嶼除渤海海峽的廟島群島外,均分布於近陸地帶,較大者有象島、莫邪島、杜家島、田橫島、劉公島、雞鳴島、崆峒島、褚島、蘇山島和南黃島等。
Ⅷ CBD歷史人文公園怎麼樣
說是公園,其實就是世貿天階東邊的一塊綠地。在高樓林立的地方能有這么版一小塊綠地也算不錯了權。這是一塊圓形的綠地,中間是一塊被架空的空地,下面是一條東西向的馬路,不過現在是當停車場用。馬路兩邊的綠地是個斜坡有台階可以上去,在空地東西兩邊各有一個直梯,可以方便推輪椅的人上去,可惜裡面都空了,不知是後來沒有了,還是一直就沒有,反正現在裡面啥都沒有。上面的空地最中間是下面馬路的大天窗,往外一圈是草地,再往外一圈種了一些小樹,地面鋪了一層小石子,最外側是半截牆,牆上的石板有好多都掉了,露出裡面的鐵架子,顯得很破敗。空地北面草地邊上是半圈高牆,牆外側有一棵大樹。最早看到這個地方其實是在電視劇里 ^0^ 真的來到這里後覺得不如電視上有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