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太極發展歷史

太極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0 23:26:03

⑴ 太極拳的起源和發展是什麼

太極拳創始起源有兩種說法

一,陳王廷。此種說法出自顧留馨、唐豪先生對太極拳的考證和《太極拳研究》。他們考陳王廷創太極拳依據有兩點:一是有陳氏後人所撰有祖先的打油詩《悶來時造拳》五字。二是有陳王廷留有一篇《拳經總歌》。據考這篇陳氏《拳經總歌》並非陳氏所獨有。山西洪洞通背拳《拳經總論》除幾個別字外,其它內容完全相同。

二,張三豐說。其原因是,張三豐創建了武當派,創始了內家拳。太極拳作為內家拳之首,尊稱張三豐為祖師,是一種自然歸屬。 張三豐創立的太極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混元拳、玄武棍等,都是從道教經書中汲取了精華,引申而來。張三豐所創立的拳法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注重內功和陰陽變化,講求意、氣、力的協調統一,動作沉穩,姿勢含蓄,勁力渾厚,神意悠然。這些特徵無不與道家的清靜柔弱、淡泊無為的主張和道教的「三寶修煉」(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相吻合,內以養生,外以卻惡,可以說是留給後世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

太極拳的發展

發源——河南省溫縣陳家溝

研究創編——明末清初由陳王廷

百餘年傳承——陳家溝陳氏家族

陳氏十四世創編太極拳大架一路、二路和太極拳小架一路、二路

繁衍傳播——清代中後期至民國

孫式太極拳——民國初期

創編太極拳——17世紀中葉溫縣陳家溝陳王廷

擴展內容:

太極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中國傳統拳術。

1949年後,被國家體委統一改編作為強身健體之體操運動、表演、體育比賽用途。中國改革開放後,部分還原本來面貌;從而再分為比武用的太極拳、體操運動用的太極操和太極推手。

傳統太極拳門派眾多,常見的太極拳流派有陳式、楊式、武式、吳式、孫式、和式等派別,各派既有傳承關系,相互借鑒,也各有自己的特點,呈百花齊放之態。由於太極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種,流派眾多,群眾基礎廣泛,因此是中國武術拳種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2006年,太極拳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8年3月,全國人大代表將該項目的申遺緊迫性寫進了提案。來自河南代表團的李光宇等33名全國人大代表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交了《關於加快推進太極拳申遺工作進一步弘揚太極文化的建議》。

⑵ 太極的歷史

太極
所謂太極即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易經系辭:「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其中的太極即為天地未開、混沌未分陰陽之前的狀態。兩儀即為太極的陰、陽二儀。系辭傳又說:「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意指浩瀚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包含著陰和陽,以及表與里的兩面。而它們之間卻既互相對立斗爭又相互資生依存的關系,這即是物質世界的一般律,是眾多事物的綱領和由來,也是事物產生與毀滅的根由所在。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造化萬物。天地、日月、雷電、風雨、四時、於前午後,以及雄雌、剛柔、動靜、顯斂,萬事萬物,莫不分陰陽。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長養百骸。經絡、骨肉、腹背、五臟、六腑,乃至七損八益,一身之內,莫不合陰陽之理。這一理論建立至今凡兩三千年,仍在為人們描述萬象。
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互動的關系。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於天地,應於物類。
先賢從用兵和較技中認識到一條真理:天下有常勝之道日柔,上善若水,柔可以克剛,避實以擊虛,持後而處先。
《易經》等中國古典哲學、道家養生理論、中醫經絡學說、兵法和其它武學豐富的理論與經驗構造成中華沃土,太極拳在這方沃土之上萌發和成長並非偶然。太極拳之所以不斷發展而有今日之壯大,也端賴數百年來歷代大師們的巨大貢獻和無數英銳心血的灌溉。四海之內,有史以來,尚沒有哪一拳種有著如此復雜而完善的理論。數百年中,太極拳向外流傳,自中原至大河以北、長江之南而漸至偏遠,尤其是自上一世紀五十年代始,太極拳得以迅速傳播。在傳承與創新之中,便衍生出諸多流派。各式太極拳的開山大師;無一不是武術界殿堂級人物,他們都以自己對太極拳的理解詮釋太極拳。各種流派的形成與發展標志著太極拳的豐富與發展。
太極拳之理雖屢有闡發,但縱橫以觀之,習者芸望 明師絕少。那掩關自守者有之;將那精微所在深自秘惜,學子皆不得見;功力所限;對拳理精意管窺蠡測者有之,以此類孔見為據修煉則誤已,倘竟以此傳授則誤人;於拳理懵然不知者亦有之,卻說玄弄虛,言不及義,則更是貽害無窮。
陳式太極拳宗師陳公發科、心意六合門宗師胡公耀貞兩位武術大師,以其畢生的精力和智慧體悟和實踐著太極拳之真。馮志強先生得天獨厚師從兩位大師,將兩位大師的傾授融會貫通,以自身對太極拳的深刻理解,對傳統的陳式太極拳成功地進行了繼承和發展,創立了深刻反映萬物本象的心意混元太極拳(簡稱混元太極拳)。混,取萬物萬象意;元,為初始根本之意。馮先生將自己的真知灼見,貫徹到功法和拳法之中,以造福人類之心,毫無保留地奉獻於世。我們的世界,是運動的世界。億萬年來,自然界中,日經月行,星環辰繞,莫不循圓以為軌道;水滴而形珠,石磨而狀卵,石滾水注,莫不符合圓的規律;禽獸的揚降與走躍,也莫不留下圓弧之軌跡。人類發展了科學技術,而察今日飛機之螺槳,車輛之轉輪;電動之機械,乃至物質之微觀結構,同樣無一脫離圓的運動。直線是無限大的圓之一段,點即是無限小的圓,螺旋則是國與其它因素的合成。圓運動乃是萬物運動的本質,乃是乾坤大道。
人身之陰陽,往往不得其平,則血氣滯而疾病生。作為內功拳,混元太極拳以功為本,為拳為母,以養為主。作為其內功修煉之道,混元功一系列功法疏通經絡、平謐陰陽,培補內氣,增長內功。
練拳須從無極始,陰陽開合認真求。混元太極拳之走架,動靜相兼,內外俱練,性命雙修。其多種拳架以陳公發科之拳架為基發展而成,始自無極;現有機而生太極,分而成陰陽,動則螺旋曲折;陰陽相生,開合折疊;最後歸於無極,徹底地反映出萬物的運動規律。其拳架之形勢,環圈層疊,螺旋纏繞,動靜相兼,剛柔相濟,內外相合,形意相任,開滿合嚴,松沉渾厚,充分體現了太極拳的特點,而且觀之自然流暢,如龍如川 , 十分美觀。混元太極拳以行拳走架為活樁;注重練意,要求靜心慢練,會練善養,有助於達到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虛至虛靈之境界。同時,通過對纏絲功的練習,在走架時令內氣充分纏繞運行於肌膚骨節,斂入骨髓而形成剛柔相濟的內勁。
混元內功和走架的修煉,旨在培養混元一氣。這一過程,也使修煉者得到中國古典哲學的滋養,對修煉者的身心健康和養生有著巨大的補益,對習練推手散手者,也因修煉所獲得的真氣、生物磁和生物電的能量而使自己的技擊能力得到飛躍。
練拳須明理,理通拳法精。祝廣大混元太極拳愛好者明白以上道理;從修煉混元功法、拳法和養生之法中獲益。
太極有多種表達圖形,周易<乾坤譜>中用陰陽十二爻代表太極,更能體現太極生八卦的原理.如上圖: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
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周敦頤的「太極」,一方面回復到將太極說成是氣,另一方面又提出
「太極」本於「無極」,「太極」的「有」產生於無極的「無」。周敦頤的宇宙生成論就是一個從無極至太極,至陰陽、天地,至五行、四時,至萬物的發生形成過程。程頤和程顥則將太極等同於無極,「太極者道也。兩儀者陰陽也。陰陽一道也。太極,無極也」,「散之在理,則有萬殊:統之在道,則無二致」,認為無極、太極、道和理是無二致的。朱熹也將太極說成是理,稱「太極只是一個理字」;「太極非是別為一物,即陰陽而在陰陽,即五行而在五行,即萬物而在萬物,只是一個理而已」。同時,朱熹又稱「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稟此理,然後有性。」朱熹的「太極」、「理」和「道」,內涵雖然各有側重,但實際上也是相同的概念。由於朱熹的理學受到官方推崇,宋代以後的儒家哲學中,太極就成為天地萬物的根柢和樞紐,是決定一切和派生一切的精神實體。「太極」成了朱熹理學的基礎。

⑶ 太極拳有多久的歷史了

太極拳的歷史源起於陳家溝,發展於楊露禪,新中國後走向全國及世界。
太極拳起源眾說紛回紜,大致有唐朝許答宣平、明朝張三豐、清朝陳王廷和王宗岳等幾種不同說法。武術史學專家唐豪等曾考證,太極拳為河南溫縣陳家溝陳王庭所創。
陳氏總結了許多拳術套路。在陳氏家族中世代相傳,形成陳氏太極拳。陳氏十四世的陳長興,在祖傳太極拳的基礎上再樹里程碑。他將陳王廷編的一至五路太極拳由博歸約,精煉歸納,創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為陳氏太極拳一路二路,後人稱之為「老架」,他還大膽地打破門規限制,拳傳外姓,收河北廣平府(今永年縣)楊福魁(露禪)為徒。楊福魁藝成回鄉後,後到達北京,經歷了一段「闖天下、打天下」的傳奇經歷,並擔當神機營總教習。楊氏祖孫三代在北京與人交手無數,授徒廣眾,流傳甚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體委大力推廣,打太極拳的人遍及全國。衛生、教育、體育各部門都把太極拳列為重要項目來開展,出版了上百萬冊的太極拳書籍、掛圖。太極拳在國外,也受到普遍歡迎。歐美、東南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都有太極拳活動。

⑷ 中國太極拳的歷史

太極拳發源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的太極拳,是東方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武苑的古老奇葩,明末清初,由陳王廷潛心研究創編。之後,太極拳先在陳家溝陳氏家族經歷了百餘年傳承,到了陳氏十四世陳長興(字雲亭,1771~1853)和陳有本(字道生,1780~1858)時,

二人由博歸約,分別創編出太極拳大架一路、二路和太極拳小架一路、二路。陳長興從理論上對太極拳進行總結,著有《太極拳十大要論》、《太極拳用武要言》、《太極拳戰斗篇》等。

清代中後期至民國,太極拳開始對外繁衍傳播。陳長興首傳外姓弟子河北永年人楊露禪(名福魁,1799~1872),楊露禪學成回鄉後到北京傳拳,逐漸衍變創編出楊式太極拳;

陳氏第十五世陳清平(一作青萍,1795~1868)傳拳於溫縣趙堡鎮人和兆元(1810~1890)、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名河清,1825~1893)、溫縣陳新莊人李景炎(又名李對,1825~1898)、溫縣南張羌村人李作智(字鏡心,1844~1914)和溫縣北冷村人王賜信(1815~1890),

後五人分別創編出和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太極拳忽雷架、太極拳騰挪架、太極拳忽靈架;清末,滿族人全佑(字公甫,1834~1902)師從楊家學楊式太極拳後,傳子吳鑒泉(從漢姓,1870~1942),創編出吳式太極拳;

河北武清(今天津武清區)人李瑞東(名樹勛,1851~1917)師從王蘭亭(名永泰,約1829~1893)學楊式太極拳後,創編出李式太極拳。

民國初期,河北完縣(今順平縣)人孫祿堂(名福全,1860~1933),師從郝為真(名和,1849~1920)學武式太極拳後,創編出孫式太極拳;20世紀50年代,陳家溝陳氏十七世陳發科(字福生,1887~1957),在祖傳拳械套路的基礎上,創編出陳式太極拳新架一路、二路。

17世紀中葉,溫縣陳家溝陳王廷在家傳拳法的基礎上,吸收眾家武術之長,融合易學、中醫等思想,創編出一套具有陰陽開合、剛柔相濟、內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太極拳。

太極拳在陳家溝世代傳承,自第14世陳長興起開始向外傳播,後逐漸衍生出楊式、武式、吳式、孫式、和式等多家流派。

三百多年後,太極拳已由陳氏一家的獨得之秘,衍變成了廣播海內外的陳式、楊式、武式、吳式、孫式、和式等諸多太極拳流派。

太極拳發源地溫縣流傳的有陳式太極拳、和式太極拳、太極拳忽雷架、太極拳騰挪架、太極拳忽靈架,河北省永年縣流傳的有楊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北京市流傳的有吳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天津市武清區流傳有李式太極拳。

太極始於無極,分兩儀。由兩儀分三才,由三才顯四象,演變八卦。依據「易經」陰陽之理、中醫經絡學、導引、吐納綜合地創造一套有陰陽性質、符合人體結構、大自然運轉規律的一種拳術,古人稱為「太極」。

(4)太極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太極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中國傳統拳術。

1949年後,被國家體委統一改編作為強身健體之體操運動、表演、體育比賽用途。中國改革開放後,部分還原本來面貌;從而再分為比武用的太極拳、體操運動用的太極操和太極推手。

傳統太極拳門派眾多,常見的太極拳流派有陳式、楊式、武式、吳式、孫式、和式等派別,各派既有傳承關系,相互借鑒,也各有自己的特點,呈百花齊放之態。由於太極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種,流派眾多,群眾基礎廣泛,因此是中國武術拳種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2006年,太極拳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8年3月,全國人大代表將該項目的申遺緊迫性寫進了提案。來自河南代表團的李光宇等33名全國人大代表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交了《關於加快推進太極拳申遺工作進一步弘揚太極文化的建議》。

⑸ 太極的由來

「太極」思想在儒、道兩家結出的碩果。

「太極」一詞,出於《莊子》:「大道,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太,即大;極,指盡頭,極點。物極則變,變則化,所以變化之源是太極。

「太」有「至」的意思;「極」有「極限」之義;「太極」就是至於極限,指的是宇宙演生階段中陰陽尚未分化的最初形式。

太極是道家哲學概念。這一概念影響了儒學、道教等中華文化流派。《列子》談到太易、太始、太初、太素、太極,宇宙五階段說法。宋儒周敦頤在《太極圖說》開篇就說:「無極而太極。」這把《老子》、《莊子》中提到的無極一詞注入了理學含義,也就把無極的概念與太極聯系在一起。

(5)太極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何謂太極,先哲解釋不一。虞翻說:「太極,太一也。」韓康伯說:「太極者,無稱之稱。」孔穎達說:「太極即是太初太一也。」蘇子瞻說:「太極者,有物之先也。」朱熹說:「太極者,理也。」來知德說:「太極者,至極之理也。」焦循說:「太極猶言大中也。」

各家註解雖不相同,其實都以太極為天地人物的本有之體,簡稱為本體,此體圓含無窮的形象與無盡的功用,本體形象功用不相分離。不學周易,不明易理,則不知吾人本有此體,不知萬物皆備於我,以致凡事捨本逐末,向外馳求,造成一己與群眾的種種災禍。

學易明理,則能趨吉避凶。凶之最大者為生死問題不能解決,吉之最大者即是學為聖人。欲學聖人,必須先求解決生死問題。《論語》記載,子路問死,孔子解答:「未知生,焉知死。」有生始有死,欲知如何解決死的問題,必須了解生的來源,生的來源就是太極。

⑹ 太極的由來與道家的關系發展史

太極最早出自《莊子》,老子、莊子都是道教的先期人物。
太極最早出自《莊子》專。《太極圖》據說是宋屬朝道士陳摶所傳出,原叫《無極圖》。陳摶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道士,對內丹術和易學都有很深造詣。據史書記載,陳摶曾將《先天圖》、《太極圖》以及《河圖》、《洛書》傳給其學生種放,種放以之分別傳與穆修、李溉等人,後來穆修將《太極圖》傳給周敦頤。周敦頤寫了《太極圖說》加以解釋。現在我們看到的太極圖, 就是周敦頤所傳的。周敦頤「他一方面,從陳摶派易學那裡吸收了太極圖式說,給與新的解釋;另一方面又繼承了漢唐以來義理學派的傳統······成為宋明道學家解易的先驅。」
道教,是發源於古代本土中國春秋戰國的方仙道,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道德哲學家神化了。直到漢朝後期才有教團產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師道奉老子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為大道元闕聖祖太上玄元皇帝。

⑺ 太極拳有多少年歷史

【發展簡史】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眾說紛紜,大致有唐朝(公元~907年)許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張三豐、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張三豐、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陳王廷和王宗岳等幾種不同的說法。沒有充分史料可以證明太極拳是張三豐所創,但戚繼光的32勢長拳理論早於陳王廷,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原本也為陳式太極拳所缺欠。可見太極拳並非一人所創,而是前人不斷開發、總結、整理、創新、發展而來的。縱觀近、現代太極拳的發展就可見一斑,事物只有不斷發展才具有生命力。這足以說明太極拳的前天、昨天和今天,也揭示了它的明天。據中國武術史學家唐豪等考證:太極拳有兩大分支,一支傳承於武當派武術之中,秘不外傳,只有趙堡太極拳傳承於外;另一支最早傳習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姓家族中,依次流傳給楊式、武式、吳式、孫式等太極拳流派。陳氏太極拳的創編人是陳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創見的武術家。
太極拳數百年來代代有傳人,綿延不絕,名手輩出,流派紛呈(分陳、楊、武、吳、孫等派)。追根溯源,它的發祥之地在河南省溫縣陳家溝。 陳家溝,位於河南省溫縣縣東清風嶺上,六百年前為常陽村。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山西澤州(今晉城)人陳卜率全家由山西洪洞縣遷居溫縣城北,立村陳卜庄 ,越二年,因嫌地勢低窪,復遷常陽。後因陳氏人丁繁衍,家傳武術在附近又大有聲望,加之村中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大溝,久而久之,便易常陽舊名為陳家溝。陳氏總結了許多拳術套路。計有五套拳、五套錘、十五紅、十五炮、紅炮錘、一百單八式長拳以及別開生面的演練方法雙人推手等。又據此理,創編了刀、槍、劍、棍、鐧、雙人粘槍等武術器械套路。這些拳械套路均據太極之理,由無極至太極,由無相而生有相,由靜而生動,每個招式都分陰陽(即虛、實、柔、剛、靜、動等),形成了太極拳械的雛形,在陳氏家族中世代相傳,形成陳氏太極拳。 陳氏十四世的陳長興,在祖傳太極拳的基礎上再樹里程碑。他將陳王廷編的一至五路太極拳由博歸約,精煉歸納,創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為陳氏太極拳一路二路,後人稱之為「老架」,他還大膽地打破門規限制,拳傳外姓,收河北廣平府(今永年縣)楊福魁(露禪)為徒。楊福魁藝成回鄉後,教拳於北京,因教拳需要,將師傳老架太極拳中的高難度動作逐步舍棄,後經其子孫修改定型,成為目前流行的楊氏太極拳,滿族人全佑跟楊福魁之子楊班候學得楊氏小架太極拳後,傳與其子鑒泉,在上海開辦武學,將師承太極拳修改定型成另一家,因鑒泉後從漢姓吳,故世人稱其為吳氏太極拳。

⑻ 太極的起源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來,眾說紛紜自,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許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張三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張三豐、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陳王廷和王宗岳等幾種不同的說法。但現在多數拳家亦以現傳各式太極拳俊源出陳式太極拳之說為本。據中國武術史學家唐豪等考證:太極拳最早傳習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姓家族中。陳氏太極拳的創編人是陳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創見的武術家。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辯證的理論思維與武術、藝術、氣功引導術的完美結合,是高層次的人體文化。其拳理來源於《易經》、《黃帝內經》、《黃庭經》、《紀效新書》等中國傳統哲學、醫術、武術等經典著作,並在起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道、儒、釋等文化的合理內容,故太極拳被稱為"國粹" 。

⑼ 太極拳起源和發展

創始起源:

太極拳的創始,目前有兩種不同的說法。在抗日戰爭之前,全國各地的太極拳家無不尊張三豐為祖師。

其原因是,張三豐創建了武當派,創始了內家拳。太極拳作為內家拳之首,尊稱張三豐為祖師,是一種自然歸屬。張三豐創立的太極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混元拳、玄武棍等,都是從道教經書中汲取了精華,引申而來。

張三豐所創立的拳法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注重內功和陰陽變化,講求意、氣、力的協調統一,動作沉穩,姿勢含蓄,勁力渾厚,神意悠然。這些特徵無不與道家的清靜柔弱、淡泊無為的主張和道教的「三寶修煉」(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相吻合,內以養生,外以卻惡,可以說是留給後世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

另一種說法,太極拳創自陳王廷。此種說法出自顧留馨、唐豪先生對太極拳的考證和《太極拳研究》。他們考陳王廷創太極拳依據有兩點:一是有陳氏後人所撰有祖先的打油詩《悶來時造拳》五字。二是有陳王廷留有一篇《拳經總歌》。據考這篇陳氏《拳經總歌》並非陳氏所獨有。山西洪洞通背拳《拳經總論》除幾個別字外,其它內容完全相同。

現代發展:

新中國建立後,毛澤東曾號召全國人民打太極拳。1978年以來,中國的改革開放給太極拳的全面發展營造了巨大的空間,太極拳進入推廣普及期,鄧小平曾親筆題詞「太極拳好」。

在溫縣陳家溝,習練太極拳之風甚盛,婦孺老幼皆練,當地流傳的諺語說「喝了陳溝水,都會蹺蹺腿」、「會不會,金剛大搗碓」,這都形象地反映出當地習練太極拳的情形。這種風氣世代沿襲,經久不衰,使得陳家溝歷代名家輩出。

溫縣現有武術館校30餘家,其中文武學校有4家,習武場所近30家,家庭武館20餘家,學員2000餘人,流動學拳人數達8000餘人。300餘名太極拳師在海內外開辦太極武術館及連鎖加盟店300餘家。

不僅國內演練太極拳之風盛行,太極拳大師們還走出國門,將太極拳這一國之瑰寶傳播海外一百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太極拳傳播至今,已經成為世界上參與人數最多、最受人們喜愛的武術運動和健身活動項目,全世界的太極拳習練者高達三億之眾。

太極拳成為東方文化的一種符號象徵,成為促進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太極拳的創編,也是繼「四大發明」之後中華民族偉大創造力的又一次展示。繼承和保護太極拳,對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弘揚民族傳統美德、增強社會凝聚力、構建和諧社會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9)太極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太極拳特點:

太極拳含蓄內斂、連綿不斷、以柔克剛、急緩相間、行雲流水的拳術風格使習練者的意、氣、形、神逐漸趨於圓融一體的至高境界,而其對於武德修養的要求也使得習練者在增強體質的同時提高自身素養,提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融洽與和諧。同時,太極拳也不排斥對身體素質的訓練,講究剛柔並濟,而非只柔無剛的表演、健身操。

太極拳基本內容包括太極陰陽養生理論、太極拳拳術套路、太極拳器械套路、太極推手以及太極拳輔助訓練法。其拳術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單刀、雙刀、單劍、雙劍、單鐧、雙鐧、槍、大桿和青龍偃(yan一聲)月刀等。

太極拳這中華武術瑰寶已受到了世界各地人們的普遍推崇。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級政府及廣大民眾對太極拳這一古老文化體系的保護意識日益強化,各級政府相繼制定保護措施,以太極文化為主的各個地方先後舉辦了11屆國際性太極拳交流大會。傳承人、民間傳承組織也加大深入推廣的力度。2006年5月,太極拳被中國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參考資料:

網路-太極拳 (中國武術中的拳法)

⑽ 太極拳的發展歷史有幾人知道

太極拳結合了導引術、吐納術以後,就能在練拳時興旺發達進行肌肉和骨節的活動,而且能使動作與呼吸協調,從而增強了內臟鍛煉。因此,盡管逐步加大運動量以至爆發力,也能夠在練拳時汗流而不氣喘,拳套熟練後能夠"神色不變","面不改色氣不喘"。

太極拳採取我國古典唯物哲學的陰陽學說,要求"靜中觸動動猶靜","柔之與剛,相摩相盪",以開合虛實,輕沉遲速兼備互練為極致。
太極拳的動作呈弧形,螺旋式地伸縮轉折,終始意識引導氣血循環周身;內勁發源於丹田,以脊柱為軸心,轉換於腰隙兩腎,通過旋腰轉脊,上行則為旋腕轉膀,下行則為旋踝轉腿,纏繞運轉達於"四梢"(兩手和兩足尖端);內臟作輕微的自我按摩運動,則是採取了具有"溝通表裡、運行氣血"功能 的中醫基礎理論"經絡學說"。

練太極拳時,意識、動作、呼吸三者同時協調地進行,鍛煉方法上的整體性和內外統一性,成為太極拳運動的特點。

我們說太極拳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就是指的它是綜合了、融會貫通了我國源遠流長的拳術、養生法、呼吸法、經絡學說、古典唯物哲學等優秀成果而說的。

探溯太極拳的起源,不能不從整理明工民間的戚繼光(1528-1587年)說起。

我國武術,歷史悠久,由於地大人多,發展到明代,拳種已經很多,各有所長,也各有所偏。各將戚繼光為了訓練士卒活動身手,從民間著名的十六家拳法中,吸取三十二個姿勢編成拳套,稱作《拳經》三十二勢,作為士兵練習刀槍劍棍等兵器的"武藝之源"。他所吸取的拳種遠及宋太祖(趙匡胤,927-976年)的三十二勢長拳。長拳短打,用剛用柔,兼收並蓄,去蕪存精。技擊方法包括有踢法、打法、拿法、跌法,其拳法"勢勢相承,遇敵制勝,變化無窮",大力矯正了當時流行的"滿片花草",供人觀賞的華而不實的花法套路的弊害,成為一種從群眾中來的切合時代需要的武術學派。

就現有武術史料來看,戚繼光是研究和整理民間武術的傑出人物,其目的是為當時政治服務,訓練士卒掌握"臨陣實用"的武藝,成為勁旅,南平倭寇,北固邊塞,保衛國家。他的武術為軍事服務,軍事又為政治服務的主張,和當時另外兩位抗倭名將俞大猷(?-1580年)和唐順之(1507-1560年)的抱負相同。戚繼光不僅虛心學習"臨陣實用"的武藝,整理了各家拳法,而且向俞大猷學過棍法,向唐順之學過槍法。他這種銳意進取,不拘泥於古人成法和大膽革新的精神,對後世繼承、研究和整理武術套路起了很大作用。

根據大量史料的分析研究,後於戚繼光半世紀多,研究整理當時各家拳法,創造太極拳新學派的是明末的陳王廷。陳王廷出自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的一個小官僚家庭。據《陳氏家譜》記載:陳王廷。又史奏庭,陳家溝陳氏九世;祖父思貴,陝西省狄道縣典史,萬曆元年升任山東副使。弟王前、易鼎。王前亦名奏君,庠生,有碑。

陳王廷的武術,《陳氏家譜》公記載:"在山東稱名手,……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之人也。"

甲申年(1644年)明皇朝復亡的前後,陳王廷已年老隱居,造拳自娛,教授弟子兒孫。他的遺詞上半有:"嘆當年,披堅執銳,……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心來時耕田,趁余閑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據《陳氏拳械譜》,陳王廷所造拳套,有太極拳(一名十三勢)五路、長拳一百八勢一路(勢名沒有重復)、炮捶一路。單是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勢,就被吸取了二十九勢。

陳王廷是戚繼光以後整理民間武術的傑出人物,他接觸的武師較多,有利於匯合眾長,加以繼承和創新。

戚繼光於南方抗倭功成後,調防北邊,於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總理薊、昌、遼保練兵事務,節制四鎮,與總督同"(見戚詐國《戚少保年譜》)。到1583年才調鎮廣東。《明史》說:"繼光在鎮十六年,邊備修飭,薊門宴然,繼之者踵其成法,數十年得無事。"

陳王廷在整理武術套路上,顯然受到戚氏的影響很大。戚氏《拳經》三十二勢,綜合古今十六家拳法,取精棄粗,以三十二勢,綜合古今十六家拳法,取精棄粗,以三十二個姿勢編成拳套,作為士兵活動身手的"武藝之源"。陳王廷從中吸取了有二十九勢之多,編入太極拳套路(注一)《拳經》三十二勢以"懶扎衣"(注二)為起勢,陳王廷所造拳套七路,也都以"懶扎衣"為起勢,所制拳譜(即拳式各稱)和《拳經總歌》,也擷取戚氏《拳經》文辭。因此可以說太極拳的編造,是以《拳經》三十二勢為基礎的。至於從其它拳種吸收了喲些,雖然無法查考,但從七套拳的勢名之多,可以推想所採的拳種是相當多的。雙人推手和雙人粘槍的方法,在俞大猷、戚繼光、唐順之、程沖斗、何良臣、茅元儀等武術著作中,都未有記載;在現存的各拳種中也沒有這種訓練方法。這是陳王廷獨創性的競技方法,解決了不用護具也可以練習徒手搏擊技巧和提高否則槍技術的問題,這也是我國武術史上一項創造性的成就。

陳王廷《拳經總歌》的開頭兩名話:"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諸靠"指的是兩人以手臂互靠,運用"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八種方法和勁別,以粘隨不脫,引進落空為技術訓練的基本原則),概括地說明了"推手"的特點和方法,到18世紀末葉,山西人王宗岳(據王宗岳《陰符槍譜》佚名氏序,王宗岳1791年在洛陽,1795年在開封,職業是教書),以及19世紀中末期河北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年),李亦畲(1832-1892年),據以發揮太極拳的理論和練法,各自寫下了總結性的太極拳論文。陳家溝陳氏十六世的陳鑫(1849-1929年),闡發歷代積累的練拳經驗,用十三年的時間,寫成《陳氏太極拳圖說》,逐勢詳其理法,以易理說拳理,結合經絡學說;其拳法以剛柔相濟,快慢相間,蓄發互變為原則,貫穿於纏絲勁的核心作用,而以內勁為統馭。這些古典太極拳論文,都已成為練習太極拳和練習推手的指導性理論。

閱讀全文

與太極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