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山陵的台階的象徵意義
中山陵的台階,是指陵墓入口處從博愛坊到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台,落差73米。392級石階象徵當時全中國的3億9千200萬人。
從碑亭到祭堂,共有石階339級,象徵當時國民黨參眾二院議員為339人,寓意每人作為一個台階,將中山先生的精神發揚光大,其中的9寓意九州大同。
迎面的這一段共有290階,分為8段,象徵著三民主義五權憲法。
中山陵墓道,由博愛坊至陵門,全長440米,寬36米,分辟三道,中間的一條寬12米,為鋼筋水泥路面,左右兩條道路,各寬4.6米,植檜柏各二行。
在墓道兩側之間,由南相北,對稱地排列了五對長方形的花池,雪松和檜柏對稱地種植在每一對花池裡,緊緊地護衛在中道兩側,顯得高潔峻拔,氣勢雄壯,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謁陵者走在松柏侍立的墓道上,不由得產生一種對孫中山先生的懷念和崇敬之情。
(1)中山陵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陵墓建築按南北向中軸線對稱布置在中茅山南麓的緩坡上,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的「自由鍾」,取「木鐸警世」之意。山下孝經鼎是鍾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鍾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的鍾擺錘。含「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
南面入口處的石牌坊和緩長的墓道表現如鍾下的懸索。墓道坐北朝南,傍山而築,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在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廣場、石坊、墓道、陵門、碑亭、石階、大平台、祭堂、墓室等建築,與四周的圍牆形成了大鍾的本體。
最高處的祭堂是陵墓的核心建築,到牌坊平面距離700米,垂直落差73米,祭堂後的墓室表現為大鍾的鍾鈕。
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孫中山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代表著當時中國的三億九千兩百萬同胞;8個平台,象徵著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台階用蘇州花崗石砌成。
整個陵墓的都用的是青色的琉璃瓦、花崗石牆面,顯得莊重肅穆,青色象徵青天,也符合中華民國國旗的顏色——青天白日滿地紅。青天象徵中華民族光明磊落、崇高偉大的人格和志氣。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為公之意,以此來顯示孫中山為國為民的博大胸懷。
② 中山陵有哪些歷史意義
2016年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中山陵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專鍾山風屬景區內,前臨平川,背擁青嶂,東毗靈谷寺,西鄰明孝陵,整個建築群依山勢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主要建築有博愛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從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卧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鍾」。中山陵國共兩黨都必須去拜謁的地方,是聯系大陸、台灣、澳門和香港的紐帶。
國父遺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在現在已經引申為:國家尚未統一,同志仍需努力。
中山陵是全球華人心中的聖地,地位高於一切
③ 簡介有關中山陵的背景資料
中山陵位於南京東郊鍾山風景區內,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安放在這里。肅穆庄嚴的中山陵以其歷史意義、文化價值和優美的景緻成為海內外華人爭相瞻仰的地方。 中山陵前臨平川,後依青山,呈警鍾型。陵墓建築全部覆蓋藍色琉璃瓦,牌坊、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建築在一條中軸線上,以寬闊的花崗石台階連接,緊湊完整,蔚為壯觀。 陵墓祭堂內刻有孫中山手書的《建國大綱》,正中是孫中山坐姿雕像,墓室里陳放著孫中山卧式雕像。中山陵結合山巒地勢,突出天然屏障,以大片綠茵、寬闊石階把孤立的小建築聯成整體,蒼松翠柏,漫山碧綠,既有時代氣息,又蘊民族風格,是中國近代大型群體建築的傑作。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病逝。遵照孫中山先生生前歸葬南京東郊鍾山之遺願,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決定建造中山陵。1929年春,陵墓主體工程完工,同年6月1日舉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 中山陵園歷盡滄桑,在日本侵華戰爭期間,許多景點建築毀於炮火之中。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高度重視對中山陵的保護,曾特地從湖南運來2萬株杉樹和梧桐樹,種植在陵墓四周。1961年,中山陵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6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00周年,中央人民政府撥專款將中山陵陵門、碑亭、祭堂頂上的琉璃瓦進行了更換,祭堂和墓室的銅門也全部修整如新。1986年,國家再次撥專款修葺中山陵靈堂、碑亭和牌坊,並修復了陵墓附近的藏經樓主樓,作為孫中山紀念館。 近年來,正氣亭、永豐社、永慕廬、議政亭、仰止亭、音樂台、流徽榭、行健亭、航空烈士公墓等中山陵內的多處附屬建築均修葺一新。目前,中山陵園林海蒼茫,花團錦簇,林木總面積達3000多公頃。 歷史沿革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與世長辭,舉國悲痛。國民政府旋即成立了葬事籌備委員會,負責先生的葬事工作,並選墓址於紫金山。1929年6月1日舉行了奉安大典,將中山先生的遺體由北京遷葬於南京中山陵。1929年7月1日,國民政府組織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葬事籌委會是日撤消,一切經手事項移交總理陵管會辦理。 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直隸於國民政府。其職責是:護衛陵墓;管理陵園;辦理陵墓工程及陵園建設;辦理陵園農林事業;指導陵園內新村之建設。 委員會議決各案,交由常務委員會執行。 抗日戰爭開始,南京淪陷前,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隨國民政府遷移重慶,會址設在重慶南溫泉虎嘯口青年會內。機構大為縮減,原有業務停頓,僅留少數職員負責保管基金及重要公物、檔案。 1942年(民國31年)汪偽政權成立「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此機構僅存兩年多。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27日,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作出回遷計劃,並先派兩名職員到南京,接收陵園房屋及其它財產。 1946年7月,國民政府將已有17年歷史的「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改組為「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4月24日清晨,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35軍105師師長劉志誠率部進駐國父陵園梅花山園林處保護陵園。4月28日,南京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5月10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5月11日,軍管會發出保護中山陵園的布告:「......為嚴密保護孫中山先生陵園起見,無論軍民人等,前來游覽,不得損傷一草一木,違者嚴懲不貸......」 解放後,中山陵園的管理機構在隸屬關系和名稱上屢有變更,現在陵園管理機構為「中山陵園管理局」,為南京市政府直屬事業單位。 1998年10月1日,經南京市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審議制定,江蘇省九屆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批准,《南京市中山陵園風景區管理條例》正式施行。這是一部系統的、全面的保護和管理陵園的法規
④ 中山陵的由來
中山陵是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的。
中山陵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回中答山先生的陵墓,及其附屬紀念建築群,面積為8萬余平方米。中山陵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1961年成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中山陵位於南京市東郊鍾山南麓,鍾山風景區內,前臨平川,背擁青嶂,東毗靈谷寺,西鄰明孝陵,整個建築群依山勢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主要建築有博愛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從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卧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鍾」。融匯中國古代與西方建築之精華,庄嚴簡朴,別創新格。
⑤ 中山陵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詳細一點的,謝謝了
中山陵是我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孫中山本名孫文,字逸仙,外國友人都稱呼他為「孫逸仙博士」。因為他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時曾用過「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國內被薄稱為孫中山先生.他於1905年在日本組織中國同盟會,被推舉為總理,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著名綱領,及「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學說。後又將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並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
中山陵坐落在江蘇省南京市東郊鍾山東峰小茅山的南麓,西鄰明孝陵,東毗靈谷寺,整個建築群依山勢而層層上升,氣勢宏偉。整個墓區平面形如大鍾,頂部為山下半月形廣場,廣場南端的鼎台(現改為中山先生的立像)為大鍾的鍾鈕,鍾糙就是半球形的墓室。
「鼎」在古代是權力的象徵,因此整個大鍾乃含「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陵坐北朝南,傍山而築,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依次為廣場、石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中山路1926年動工,1929年完成,是原來的迎樞大道,是孫中山先生靈樞南下時走過的路,也是南京第一條柏油馬路.墓道南端有三門石牌坊,上刻中山先生手書「博愛」兩字。石坊前廣場南端孫中山的立像英姿勃勃,擺動的手勢好像正在發表關系國家命運的演說。石坊後是長達375米、寬40米的墓道。前行為陵門,它以青色的琉璃瓦為頂,門額上為孫中山的手跡「天下為公」四個大字。
⑥ 關於中山陵的歷史
中山陵
古稱金陵山,紫金山共有三座東西並列的山峰。主峰北高峰,其餘分別為天堡山和茅山,著名的中山陵便坐落於此。中山陵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政治家孫中山先生的陵墓。中山陵坐北朝南,其中祭堂為仿宮殿式的建築,建有三道拱門,門楣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橫額。祭堂內放置孫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建國大綱》全文。 中山陵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面積共8萬余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鍾」。山下中山先生銅像是鍾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鍾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的鍾擺錘。當時,孫中山先生的葬事籌備處廣泛徵集陵墓設計方案。結果,建築師呂彥直設計的「自由 鍾」式圖案榮獲首獎。呂彥直還被聘請為陵墓總建築師。這 組建築,在型體組合,色彩運用,材料表現和細部處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色調和諧,從而更增強了庄嚴的氣氛。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台。台階用蘇州花崗石砌成。這里是仿宮殿式的祭常。祭堂的門楣上刻有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四字。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高4.6米,逼真生動,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羅蘭竇斯基的傑作。像座東西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跡的浮雕。祭堂 東西護壁大理石刻著中山先生手書的遺著《建國大綱》。堂後有墓門二重,兩扇前門用銅製成,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書「浩氣長存」橫額。二重門為獨扇銅制,門上鐫有「孫中山先生之墓」石刻。進門為圓形墓室,直徑18米,高11米。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漢白玉卧像,下面安葬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墓穴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 南京解放後,劉伯承任市長時,特地從湖南運來2萬株杉樹和梧桐樹,種植在這里。30多年來,中山陵園不斷整修拓新,整個園林面積達3000多公頃。陵墓周圍,鬱郁蔥蔥,景色優美。
⑦ 中山陵屬於歷史文化價值嗎
中文名稱
中山陵
外文名稱
The Sun Yat-sen Mausoleum
地理位置
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
占內地面積容
8萬多平方米
開放時間
8:30-17:00(周一關閉祭堂和墓室)
景點級別
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門票價格
免費
⑧ 中山陵的歷史故事
1943年10月,為突顯出中山陵的國家宗廟定位,反擊日偽政權對中山陵的非法佔有及操弄謁陵活動,由考試院長戴季陶在重慶北碚溫泉主持召開禮制討論會,制定了新的更具復古色彩的「國父陵」祭祀與拜謁儀式:
一、典禮開始。
二、全體肅立。
三、主祭者就位。
四、陪祭者與祭者依次就位。
五、奏樂。
六、上香。
七、行三鞠躬禮。
八、行初獻禮:主祭者獻花,行一鞠躬禮。
九、行亞獻禮:主祭者獻茗,行一鞠躬禮。
十、行終獻禮:祭者獻爵,行二鞠躬禮。
十一、恭讀祭告文。
十二、行三鞠躬禮。
十三、奏樂。
十四、禮成。
抗戰勝利後,1945年8月27日,國民黨軍隊一抵達南京,立即奔赴中山陵祭告。海陸空軍將領159人、新六軍前進指揮所52人,「瞻仰國父遺容,恭行三鞠躬禮,並繞棺一周」。
1946年5月5日,國民政府正式還都,在中山陵前舉行紀念孫中山建立廣州革命政府25周年典禮。
中山陵飄揚著國民黨旗和中華民國國旗,文武大員及各界人士5000多人在蔣介石宋美齡夫婦的帶領下,完成了歷史上登峰造極的一次謁陵儀式。
(8)中山陵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中山陵是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陵墓,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東郊鍾山東峰小茅山南麓,西鄰明孝陵,東毗靈谷寺。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平逝世。有遺囑:「吾死之後,可葬於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 遵照孫先生遺願,靈樞暫厝於北平香山碧雲寺內,在南京鍾山修建陵墓。
中山陵由陵墓樣稿得獎者、著名建築師呂彥直設計施工。1926年1月動工興建,1929年春主體工程完工。建成後呂彥直去世。
1929年4月23日,國民政府以何應欽為「總理奉安迎柩總指揮」。5月26日,靈柩由北平南移;5月28日抵達南京。停靈公祭至5月31日。1929年6月1日舉行奉安大典。
為迎孫先生靈柩,從南京下關碼頭至中山陵修建了迎柩大道,名「中山路」(即今南京的中山北路、中山路和中山東路)。靈柩所過之處都以「中山」、「逸仙」命名,以示紀念。
中山陵祭堂整個墓區平面如鐸形,取「木鐸警世」之意。鍾頂為山下半月形廣場,廣場南端的鼎台(現改為中山先生的立像)為鍾紐,鍾錘就是半球形的墓室。
「鼎」在古代是權力的象徵,因此整個大鍾乃含「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陵坐北朝南,傍山而築,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依次為廣場、石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墓室。
墓道南端的三門石牌坊,上刻中山先生手書「博愛」兩字。石坊前廣場南端立有孫中山立像,石坊後是長375米、寬40米的墓道。前行為陵門,以青色的琉璃瓦為頂,門額上為孫中山手書「天下為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山陵